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合集下载

制造强国心得体会

制造强国心得体会

制造强国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制造行业的工作者,我深感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技术研发是打造制造强国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

只有不断研发新技术,才能生产出更加优质、高效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提出了“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口号,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例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企业的不断研发,技术创新,终于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人才是制造强国的基石。

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强弱,离不开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国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也是世界最多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认为,绿色制造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致共识。

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制造,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了电动汽车的绿色生产、绿色使用,为全球的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制造业的工作者,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的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坚信,只要我们全体制造业的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我国的制造业一定能够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制造业一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全球的经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发核心技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开发核心技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依靠核心技 术和 零部件所获取 的利 润。
=、 一为设青权・攮术, 厶 中■垒业
通过分 析 中国的空调 、 视机 、 电 电 冰 箱 VC DVD D/ 个 人 电 脑 、无 线 通 信 ( 手 机 ) 车 等 产 品 的 发 展 历程 , 如 汽 我们看到 中国企业 在通过 产 品制造得 到 发 展 的 同 时 ,也 为 国外 核心技 术和 零 部 件 供应 商提 供
格 不 断 下 降 ,广 大 人 民群 众 的 实 际 购 买 能 力和 生 活水 平 得 到 了 快 速 提 高 。
近 一时 间来 ,国 内的部分经 济学 家主 张应进 一步强 化 中 国制造 ” 的概 念, 并建议 政府 采取强 有力的措 施 , 有
目的地加 强这方 面 的工作 。我对 这一 主 张 并 不 持 反对 态 度 ,但 对 由 此 可 能 会 带来的 负面影 响感到忧 虑 , 为 “ 因 中 国制 造 ” 产 品 和 企 业 的 繁 荣 兴 旺 , 的 掩
建 立 和 完 善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体 系 起
们 只是 “ 简单 制
造 , 缺 乏 自主 开 发 的 能 产 生 高 附 加 值 的核 心 技 术 。
以 V CD/ DVD
到了积 极的推 动作用 。 同时 , 竞争也 有 效地促 进 了生产 效率 的提高 ,产 品价
文 /■ ■ 【 北大方正集 团董事长 l
开 核 技 发 心 术 从 造 国 制 强 转 制 大 向 造 国 变
要买到非 中国生产的小 型商品已不是—件 容 中国制造 业的兴起 ,源 于改革开放 以后 东南沿 海 地 区大量从事 “ 来一补 ”加 工贸 易 ,进而 发展 三
判 外 商 子 产 品生 产 企 业 易的事 。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 1.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环节。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制造—加工—组装o B.售后服务o C.销售o D.设计• 2.国家的地位首先是由它的()决定的。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经济实力o B.历史文化o C.国民素质o D.外交关系• 3.“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两化”是指()。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城镇化和信息化o B.工业化和城镇化o C.农业化和工业化o D.工业化和信息化• 4.()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工业控制系统也存在漏洞。

(单选题3分)得分:0分o A.熊猫烧香病毒o B.蠕虫病毒o C.千年虫o D.震网病毒• 5.无论“再工业化”也好,“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其核心驱动力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政策o B.资金o C.科技o D.人才• 6.关于我国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嵌入式系统是提高我国装备、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技术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o B.高端嵌入式芯片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外仍有相当大的差距o C.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这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o D.嵌入式系统在国内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7.根据《经济学人》杂志中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点,带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交通技术o B.信息技术o C.电气技术o D.机械技术•8.在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化工业o B.农牧业o C.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o D.房地产行业•9.()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两化”深度融合的标志。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科研资金投入量o B.专利数量o C.人脉o D.工业软件及其应用技术•10.对于现有的重大工程和生产装备,节能减排最有效的办法是()。

新疆公需课—考题及答案—考分96—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可编辑全文】

新疆公需课—考题及答案—考分96—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答题分数:96分1.M2M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

(单选题3分)oA.动物、植物 oB.设备、数据 oC.工人、农民D.人、机器、系统2.最早提出服务科学并将其定位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国家是()。

(单选题3分) oA.日本 oB.法国 oC.中国 oD.美国3.工业软件指专门为工业部门使用的软件,下列软件中属于工业软件的是()。

(单选题3分) oA.计算机操作系统 oB.照相机内的嵌入软件 oC.微软的办公软件 oD.通用数据库系统4.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是()。

(单选题3分) oA.美国 oB.德国 oC.日本 oD.中国5.在全球制造业第一次大分工中,中国成为()。

(单选题3分) oA.世界设计中心 oB.世界制造工厂oC.世界维修中心 oD.世界服务中心6.从技术带动角度分,第三次工业革命由()带动的。

(单选题3分) oA.机械技术 oB.信息技术 oC.化学技术 oD.电气技术7.关于我国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3分)A.高端嵌入式芯片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外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oB.嵌入式系统在国内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oC.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这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oD.嵌入式系统是提高我国装备、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技术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8.根据2007年对德国200家机床制造企业的统计,在围绕产品的服务所产生的利润中,利润率最大的是()。

(单选题3分) oA.二手设备 oB.备品备件 oC.金融服务D.故障维修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华盛顿邮报所列的驱动未来经济的颠覆性技术的是()。

(单选题3分) oA.核动力航母 oB.云计算 oC.高级机器人 oD.移动互联网10.()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第四讲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教学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以与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三步走"发展规划和未来十年的重点发展领域,把握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思路与路径.深刻理解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各种力量动员起来,共同推进.课程内容:1.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状况2.《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3.《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和总体思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关于中国制造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当中,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中国丢掉了这个位置.经历了160年,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来更清晰地认识我国是制造大国这一事实: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达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超过20%,连续5年保持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数量仅次于美国〔130多家〕.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不断追赶,尤其是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坚实而牢固,但我们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一的描述.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制造强国"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和效益并举.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公认的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国际分工中具有较高地位.当今多数制造强国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制造占比较高,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产业链高端地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不论是既有的制造强国,还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在"强国,都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现有的制造强国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这反映了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这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这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等.四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体现了高端化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还是受制于人.比如目前我们80%左右的芯片还是依赖进口,很多制造企业还是处于加工组装这个环节,价值链还是在中低端这个状况.第二,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我们还缺乏国际上有影响力、大型的跨国公司和品牌企业,而且质量事件也时有发生,我们急需把我国的品牌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三,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我们在产业布局上,各地还存在同质化的竞争,在产业链的中高端还要花大的精力去提升和突破,继续提高产业层次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第四,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瞄准国际的制造业高端来进行创造、创新、开拓,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加强.二、中国制造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加快发展制造业,提升制造业水平,使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新形势,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分析研判,制定科学的应对方案,使中国制造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十年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具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进人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长期粗放发展之后,我国制造业发展将越来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质,即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必须向上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升,否则庞大的产业大军将拥挤在低洼地中,面临"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风险.同时,也肩负着国内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任务,国家一系列改革发展重大举措为制造业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新形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3D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已不再是总量扩张的过程,而主要是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要求.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要素成本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从资源能源看,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从环境压力看,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集中显现,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从要素成本看,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经济新常态下,在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新旧交替期,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新挑战: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从产业格局来看,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既有增长空间受限.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后发、要素成本低廉、工业体系比较完整等优势,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现已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2014年我国吸收外资规模达119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资流入国.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我国产业升级的阻击.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需下降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产业为重要特征的"再工业化",力图改变"发达国家控制研发、设计、销售环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制造"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强对产业制高点的争夺,形成全价值链的产业竞争布局.2011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了"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要重新夺回制造业的世界市场.为了解决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成果转化之间的矛盾,美国政府专门建立了由一批"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第一批拟建15个,目前已建立和正在建设的有8个.德国结合自己的国情,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计划,以确保德国的世界制造强国地位.2013年,英国发布了《未来的制造》报告.同时,设立了先进制造、成形技术等7个"高价值制造推进研发中心",为加快促进成果转化.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如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夏普计划在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另一方面,随着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也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生产.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比如一些制造商正在转向越南市场.前不久,日本打印机制造商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宣布,计划在2018年3月之前将旗下越南打印机年产量增长4倍,至200万台.该公司已经将在中国的部分业务转移到海防市,使得越南成为该公司打印机最大制造基地.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耐克、优衣库、三星、##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相交织,我国也将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近年来,我国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2014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额5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将更为激烈,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全球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过程.美国极力推动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TPP〕,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劳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工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也将影响我国工业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此外,美国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也将挑战我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全球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建,可能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新机遇:国家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四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市场.如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每年将有1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现代化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都为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总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供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使我国制造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新一轮改革,将有助于破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市场活力.近一时期,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权限、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融资成本、推进创新创业等一大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个更加宽松公平、鼓励竞争,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工业发展的环境开始形成,为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坚强保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三、中国制造新愿景、新蓝图、新路径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慎应对、前瞻部署,《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生.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制造2025》以"由大变强"为内核,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在创新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第二阶段: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阶段:到2045年,乃至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出中国制造的"三步走"规划,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程的认知、前瞻以与对世界制造强国发展水平的总体研判综合得出的,既不是出于对制造业发展成就的盲目自大,更没有因为与制造强国差距而悲观泄气.特别是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建成全球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同时也拥有赶超现有强国的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一方面,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低端落后产能不断淘汰.三是工业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逐步降低,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前四年,我国工业能耗累计下降21%,工业水耗累计下降28%左右,基本实现"十二五"预计目标.四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企业兼并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中国制造2025》不仅提出了"三步走"跻身制造强国的愿景,更为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大重点领域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五项重点工程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总结起来,《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人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二是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是什么2017年将是我国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一年,有关部门将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持续落地和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那么,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任务是及目标什么?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相关资料吧。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通过“三步走”最终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制造业强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第一步目标是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的关键,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制定了细化的目标。

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 融合迈上新台阶。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见图1-4)。

将实行五大工程,具体介绍如下。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作为大国经济体,中国不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财富之源、强国之本。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如何认识中国制造业所面对的环境?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特点与困境如何?怎样看待和理解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未来前景如何?中国制造业的路在何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显著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符合追赶型后发经济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新常态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应当注意到,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过去那种依靠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直接引进吸收国外的技术、巨大的内部市场、强有力的政府及其资源动员能力等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约束条件不同以往,这些都意味着原来的增长动力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关键在于新旧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平稳接续。

从全球背景看,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与贸易环境的变化,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最上游的角力场。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比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试题及答案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试题及答案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试题及答案1.关于 3D 打印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单选题 3 分) D.它的市场规模占全球制造市场的 50%以上2.将服务业从传统推向现代的方法是( C )。

(单选题 3 分)C.将信息技术融于服务业3.大国的经济实力主要由( C )C.制造业4.最早提出服务科学并将其定位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国家是(D)D.美国5.“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两化”是指( D )D.工业化和信息化注: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6.国家的地位首先是由它的经济实力决定的,而大国的经济实力主要由( B )B.制造业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华盛顿邮报所列的驱动未来经济的颠覆性技术的是( D )。

(单选题 3 分)D.核动力航母8.“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两化”是指( D )。

D.工业化和信息化9.根据《经济学人》杂志中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观点,带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是( C )C.信息技术10.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9 年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是( C )C.中国11.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ABC)(多选题 4 分)A.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B.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C.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12.目前,我国工业产品依然存在着突出的质量问题,其具体表现有(ABCD)(多选题 4 分)A.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不合格率达10%B.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C. 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 2000 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D.2008 年以来,中国品牌未进入世界知名品牌的前 100 位13.运用 M2M 技术,可以实现的基本功能应用有(CD)。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制造业最为发达和具有雄厚实力的国家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型和创新,重新在全球的舞台上占据领先地位。

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但制造业目前仍然处于低端路线,大量的人工成本和资源成本支配着整个产业链,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为了追求长远的发展,中国制造业需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

转型路线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制造业需要向创新型、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方向转变。

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提高全产业链的价值,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其次,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跨越贸易壁垒,发挥更大的国际竞争力。

二、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当前,中国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

以前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和人力成本的优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市场对环保、能源效率和加工质量的要求的提高,赢得竞争的核心因素正在不断变化,经济需优化。

中国制造业现在要从传统的重型和基础设施制造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领域转型。

中国制造业需要了解全球市场的变化和趋势,逐渐高度质量和品牌,从而令中国的制造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建立优势。

三、产业基础设施升级教育、技能、资本与物流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要素。

教育和技能会影响工厂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流动性,资本和物流也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在加强教育和技能的同时,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物流和资本的整合,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全球合作。

中国制造业还需要注重发展科技,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技术、3D打印和先进材料领域。

这些技术可以为制造业的转型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并且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四、关注创新化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除了是中国制造业转型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外,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关于中国由制作大国向制作强国发展过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由制作大国向制作强国发展过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由制作大国向制作强国发展过程的思考中国曾是加工大国,现在是制造大国,将来中国必将成为制造强国。

机械产品创新是机械工业科学发展的关键,中国机械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造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是“制造大国”,但机械工业还没有摆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模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握得不多,自主创新产品少,附加值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科技自主研发之路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重要的策略。

目前,中国既面临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中端竞争,又面临西方发达国家重振先进制造业的压力,面临严峻挑战。

数控技术是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机械制造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技术,其核心是数字化,可以引起机械工业的深刻变革,这就是“数控一代”概念的缘由和根据。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看产量,更要看结构。

从质量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处于低端水平,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

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嫁衣,中国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创造利润。

而从结构来看,中国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很显然,处于低端水平、低附加值阶段的中国制造业,其国际竞争力除了劳动力成本、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之外,并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让人担忧的是,很多地方和企业似乎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之所在。

而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就必须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是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集中体现出技术上高端、居于价值链高端、占有产业链的核心部位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面对挑战,制造业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而高新技术的应用正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力量。

那么在这种变革和调整的大环境下,我们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来在将来的改革过程中得以崭露头角呢?不难看出,这个转换过程,本质上就是从重加工到重设计的转变,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创新的能力和掌握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熟悉数字化加工,熟悉现代设计的工作流程和行业标准,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

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

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

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

然而,作为一个负责任和有远见的国家,中国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一流的制造业大国,而是成为制造业强国。

本文将探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路径和挑战。

一、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

多年来,中国一直以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支撑,迅速发展了制造业。

中国的制造业涵盖了各个领域,从纺织品到汽车,从电子产品到建筑材料,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制造业领域。

二、制造业强国的意义成为制造业强国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制造业强国意味着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全球竞争中,技术和创新是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中国能够生产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从低价竞争到技术竞争的转变。

其次,制造业强国可以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将为中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造业强国的转型路径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方面需要注意: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需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意味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

2.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中国制造业需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建设。

提高产品质量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

3.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制造业仍存在一些低附加值和高资源消耗的行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中国需要加大对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4.加强人才培养:制造业强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撑。

中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工人技能水平,培养更多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制造业强国的挑战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跨越

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跨越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论述如何抓住新一轮世界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跨越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制造业大国,相关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超百分之十,未来三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这表明中国已经开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挺进。

但仍距离制造业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当前我国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倡导“工匠精神”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倡导“工匠精神”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需要倡导“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两个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

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

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

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

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

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1、精益求精。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

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

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4、专业,敬业。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五:准确把握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五:准确把握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五:准确把握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加强制造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和指标,包括制造业占国内经济的比重、人均GDP、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等方面,并针对各个产业制定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和时间表,以确保实现这些目标。

但是,这些指标并不是刚性的要求,而是应根据国情和产业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总体要求,这些要求涉及到了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以下是对每个方面的解读:政府首先,政府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市场的作用,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扩大市场准入,促进竞争公平和创新性。

同时,政府需要推动实施“十三五”规划,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全球制造中心和全球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其次,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包括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支持、优化财税政策、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同时,政府还需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建立全民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企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强管理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推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国际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打造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

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

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研究

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研究

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研究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从一个较为落后的制造大国,逐渐演变为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

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制造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制造大国的定义一般是指生产了大量商品,但是质量和技术含量都不算高的国家。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规模效应较强。

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最初成为制造大国的主要因素。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中国必须转向制造强国,通过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水平来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

那么,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有哪些关键因素呢?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关键的一环。

客观来说,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较弱,很多行业还停留在模仿和跟随的层面。

因此,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要特别强调。

随着制造业的逐渐升级和转型,中国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同时,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技术被盗用或滥用。

二、品质管理品质管理也是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制造大国时代,中国的产品主要以低价著称,但是也因为品质不稳定和质量问题而受到诟病。

要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强调品质管理,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三、自主创品牌自主创品牌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全球市场中,以自主品牌出现的中国企业数量逐渐增加。

这些企业正在通过品牌建设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能力。

具体的例子包括华为、小米等企业,它们凭借创新的技术、出色的品质和杰出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全球客户的信任。

四、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引进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人力成本,并且最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还能让中国企业更快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1. 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之一,已经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中国必须转变思维和策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中国制造大国的背景和现状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使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国内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加剧也对中国制造大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3. 制造强国的定义和特征制造强国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综合实力的体现。

制造强国应具备技术创新能力、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力等特征。

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注重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4. 战略思考之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强国的关键。

中国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加强国际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也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中国才能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生产出更高附加值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5. 战略思考之二:质量和品牌建设在过去,中国制造的产品往往以低价和大量出口为主导,缺乏创新和品牌意识。

然而,为了打造制造强国,中国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这需要企业加大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投入,建设诚信可靠的品牌形象,并注重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

6. 战略思考之三:人力资源和技能培养制造强国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中国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源和技能培养的投入,改善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制度。

培养一批技术熟练、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面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

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面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

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面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作者:马帅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7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在世界范围重新布局,我国颁布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是只简单的利用劳动力加工产品。

本文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面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这一过程我国需要考虑的政策和实施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影响因素高技能一、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面临的影响因素(一)技术因素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

从理论上讲,对新产品的研发、技术创新的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等都影响着技术因素。

研发新产品对个企业而言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市场份额。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同行业的竞争越演越烈,只是扩大规模生产单一产品或者陈旧产品是不行的,企业必须投入人力物力对产品进行研发,提高企业的规模化和多元化,才能走向国际。

在创新中,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完成创新流程增强我国经济实力,走向制造强国。

(二)人力因素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机构的重新布局,制造业的科技进步及高科技产品的增生,提高劳动力职业素质,满足制造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必然。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够使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得以进步提高,提升竞争力。

孔宪香提出制造业的核心资源是技能型人才。

我国高技能的人才基数有限,增长速度缓慢,出现短缺。

特别是在新兴行业中这种现象更是突出,人口老龄化现象也逐渐显现,高技能的人才大都是高年龄的人员且其思想固化,创新能力相较之更是欠缺,我们需要培养高技能的后备军,促进产业升级。

(三)战略因素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有清晰正确的战略计划。

重视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化战略、国有品牌营销战略,更应重视这些战略与IT的结合。

通过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搜集生产制造过程最新的实时数据,并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制造大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发展的例子

制造大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发展的例子

制造大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发展的例子1. 咱就说高铁,那可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啊!从曾经的学习借鉴到现在自己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高铁技术,这不是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有力证明吗?像复兴号,风驰电掣,让世界都为之惊叹!2. 5G 技术你们晓得不?这可是咱国家通信制造领域的大突破呀!外国都还在摸索的时候,我们已经大规模应用了,难道这还不能体现向制造强国的迈进?那快得让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 家电行业呀,以前都觉得国外的牌子好,现在咱国产家电多牛啊!像海尔、格力这些,质量杠杠滴!这不就是从制造大国变成强国的一个缩影吗?大家的家里不都有这些好用的国货嘛!4. 航天制造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咱国家的火箭一次次成功发射,航天器在太空自由翱翔,这多么让人自豪啊!这不就像一步步攀登高峰,迈向制造强国的巅峰吗?5. 新能源汽车,嘿,现在满大街都是!比亚迪、蔚来等等,发展得多猛啊!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现在走向世界,这不是制造大国努力变强的有力例子吗?你说是不是!6. 工程机械制造,那也是很厉害的呀!各种大型机械,以前都靠进口,现在咱自己制造得又好又便宜!就如同我们在制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向强国冲刺啊,多棒!7. 手机制造也不容小觑呢!国产手机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功能强大,外观还好看!这不就是我们从制造大国迈向强国的精彩体现吗,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8. 医疗器械制造也在飞速发展呀!以前很多高端器械都依赖进口,现在咱自己也能生产啦!这不是在告诉大家,我们离制造强国越来越近了吗,就像快要登顶的登山者!9. 船舶制造更是牛掰呀!咱国家造出了那么多大船,驶向世界各地!这明摆着就是从制造大国坚定迈向强国的步伐呀,多让人激动哇!观点结论:中国制造正在大步向前,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潜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作者:来源:《新经济导刊》2015年第12期作为大国经济体,中国不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财富之源、强国之本。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如何认识中国制造业所面对的环境?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特点与困境如何?怎样看待和理解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未来前景如何?中国制造业的路在何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显著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符合追赶型后发经济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新常态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应当注意到,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过去那种依靠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直接引进吸收国外的技术、巨大的内部市场、强有力的政府及其资源动员能力等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约束条件不同以往,这些都意味着原来的增长动力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关键在于新旧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平稳接续。

从全球背景看,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与贸易环境的变化,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最上游的角力场。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比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

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如印度、越南等,也利用其相对更低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推进其工业化进程。

此外,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也深刻影响着全球分工格局。

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3D打印、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改变“发达国家技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高收入国家市场”这一传统分工格局,智能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生产的分散化、营销的全球化成为新的趋势,处于制造业高端的美、日、德、英、法等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可以这样说,推动制造业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空间大作为当今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部门目前正普遍呈现增速不断放缓、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

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数量红利递减、生产要素成本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增长乏力,并导致了中国工业整体增速下降。

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14年9月的8.0%下降到2015年9月的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从2014年1—9月的7.9%下降到2015年1—9月的-1.7%。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一些风险和矛盾也逐渐暴露。

比如多数制造业部门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而化解产能过剩亟待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这些不可避免会引发企业倒闭、员工转岗甚至失业。

当然,尽管增长速度降下来了,但增长质量效益提升的空间仍然巨大。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构看,制造业高于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品制造业高于其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于其他服务业,可贸易部门高于不可贸易部门。

由于部门间的效率差距大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具有相对更大的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空间。

可以这样说,我国制造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仍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新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但调整成功了就会提升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全球竞争力,“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犹存目前,中国虽然已是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成品大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的“三低”产品,在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

从产品竞争力看,国内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则长期依赖进口。

作为研究开发主体的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科研开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用于制造业研发的投入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

中国虽然有华为、联想、中兴等创新投入很大和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但整体上中国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

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

同时必须看到,尽管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具体来看,我们至少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2014年经济增量达到8000多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这一增量已经超过中等发达水平的土耳其2014年全年的GDP总量;我国每年货物进口额为2万亿美元左右,约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输出国,2014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海外消费额达1648亿美元。

这些数据表明,只要制造业企业能够开发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产品,我国有足够的市场潜力。

二是中国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每年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超过700万,另有200多万人在电大和成人高校接受继续教育。

人力资本的质量优势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数量红利的下降。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用人标准,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我国建立研发总部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素质人才队伍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三是中国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

根据IBM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具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

这是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宝贵而难得的坚实基础。

四是中国在拓展新兴市场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

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是重点。

我国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

由于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消费和技术偏好相似,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和拓展新兴市场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这一优势有利于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平滑转身。

五是中国制造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了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今年5月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

这一战略将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崛起创造良好的条件。

随着这一规划的实施,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将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撑。

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得到更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制造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服务于制造业的第三产业,也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转型升级是提升竞争力不二法门转型升级是中国工业提升竞争力、防止产业空心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通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来较长时期维持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升级,首先必须明确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我认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建立更加均衡的结构关系,使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更加均衡,使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更加均衡,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更加均衡,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我国经济成功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优化的阶段演化。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代表工业4.0方向的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是国家战略,但同时,我们也要补好工业2.0、工业3.0的课,在技术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能力。

实现这些目标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在“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同时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任务,必须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既要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也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结构调整。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通过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和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实现制造强国转型的战略政策安排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必须进行重大战略和政策安排:第一,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可以看到,上一轮,中国制造业靠的是“大”,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下一轮,中国制造业必须靠“强”,打造先进的制造业是做强中国经济的脊梁。

如何理解这个“强”?或者说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真正的制造强国呢?重要标志是“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具体来说,必须做强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中国只有处于价值链高端地位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变强了,存活下来的制造业更强了,中国才能算是制造强国。

第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专业化生产企业。

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家最赚钱的企业当中,中国有4家企业入榜,全部都是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

而入榜的另外6家外国企业中有苹果、三星、微软三家电子制造企业。

这种差别发人深省。

对中国来说,工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