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维度 90分
贷款公司流动性管理制度
贷款公司流动性管理制度一、流动性管理概述贷款公司是金融机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业务为向客户提供各类贷款服务。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贷款公司的流动性管理尤为重要,因为贷款公司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流动性管理是贷款公司在实现资产和负债间的匹配,保持适当的现金储备和确保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的过程。
只有具备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制度,贷款公司才能有效地应对不同的市场风险,确保业务的正常运转。
二、流动性管理的原则1. 透明度原则:贷款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流动性管理报告机制,及时向管理层和监管部门披露相关信息,确保业务运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2. 多元化原则:贷款公司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包括长期和短期的方案,以分散风险,提高流动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风险控制原则:贷款公司应当合理评估和管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在面临流动性困难时能够有效应对。
4. 合规性原则:贷款公司应当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和内部控制要求,确保流动性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和监管透明度。
5. 灵活性原则:贷款公司应当在保证流动性充足的前提下,适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及时应对风险。
三、流动性管理的目标1. 确保贷款公司的偿付能力:流动性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贷款公司在面临各种风险时能够及时偿付债务,保持稳定的经营。
2. 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贷款公司应当建立适当的现金储备,以满足日常业务运营的需要,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管理还应当着重于优化贷款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减少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4. 提高盈利能力:流动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通过合理控制流动性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盈利最大化。
四、流动性管理的工具与方法1. 流动性预测和监测:贷款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预测模型,对未来一段时期的流动性需求进行合理估计,并定期监测和调整策略。
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试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12附件1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的说明附件2 关于流动性覆盖率的说明附件3 关于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的说明附件4 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核批准并至少每年审议一次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五其他有关职责;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第九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商业银行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一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核批准;二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持续监控优质流动性资产状况;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及时报告超限额情况;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组织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三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构中所包含的流动性风险,审核相关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四定期提交独立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五拟定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提交董事会审批;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范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十二条商业银行监事会监事应当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至少每年一次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第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监会有关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银行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至少每年一次审查和评价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一相关管理体系、政策和程序能否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三现金流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各项假设条件是否合理;四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是否有效;五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完备;六流动性风险报告是否准确、及时、有效;第十五条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应当提交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应当针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高级管理层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采用相对独立的本地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的,应当对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单独进行审计;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第十六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明确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愿意并能够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第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书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应当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十八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一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包括现金流测算和分析;二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三融资管理;四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五压力测试;六应急计划;七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八跨机构、跨境以及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九对影响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因素以及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第十九条商业银行在引入新产品、新业务和建立新机构之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中充分评估其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获得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同意;第二十条商业银行应当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至少每年对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一次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第三节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第二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一系列方法和模型,对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进行分析和监测;商业银行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模型时应当使用合理的假设条件,定期对各项假设条件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正,并保留书面记录;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应当涵盖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以及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潜在现金流,并充分考虑支付结算、代理和托管等业务对现金流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当对重要币种的现金流单独进行测算和分析;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监测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特定情景或事件,采用适当的预警指标,前瞻性地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可参考的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一资产快速增长,负债波动性显着增加;二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三负债平均期限下降;四批发或零售存款大量流失;五批发或零售融资成本上升;六难以继续获得长期或短期融资;七货币错配程度增加;八多次接近内部限额或监管标准;九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十银行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总体财务状况恶化;十一交易对手要求追加额外抵质押品或拒绝进行新交易;十二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十三信用评级下调;十四股票价格下跌;十五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第二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对流动性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其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设定流动性风险限额;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流动性风险限额设定、调整的授权制度、审批流程和超限额审批程序,至少每年对流动性风险限额进行一次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商业银行应当对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进行监控,超限额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情况应当按照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进行处理;对超限额情况的处理应当保留书面记录;第二十五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完善融资策略,提高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商业银行的融资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分析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融资需求和来源;二加强表内外资产负债品种、期限、交易对手、融资抵质押品和融资市场等的集中度管理,适当设置集中度限额;三加强融资渠道管理,积极维护与主要融资交易对手的关系,保持在市场上的适当活跃程度,并定期评估市场融资能力;四密切监测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等变动情况,评估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融资能力的影响;第二十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融资抵质押品管理,确保其能够满足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日间和不同期限融资交易的抵质押品需求,并且能够及时履行向相关交易对手返售抵质押品的义务;商业银行应当区分有变现障碍资产和无变现障碍资产,对可以用作抵质押品的无变现障碍资产的种类、数量、币种、所处地域及机构,以及中央银行或金融市场对其接受程度进行监测分析,定期评估其资产价值及融资能力,并充分考虑其在融资中的操作性要求和时间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在考虑抵质押品的融资能力、价格敏感度、压力情景下的折扣率等因素的基础上提高抵质押品的多元化程度;第二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具有充足的日间流动性头寸和相关融资安排,及时满足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日间支付需求;第二十八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度,分析其承受短期和中长期压力情景的能力;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合理审慎设定并定期审核压力情景,包括影响商业银行自身的特定冲击、影响整个市场的系统性冲击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情景,并区分轻度、中度以及严重等不同压力程度;二合理审慎设定在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满足流动性需求并持续经营的最短期限,在影响整个市场的系统性冲击情景下该期限应当不少于30天;三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和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四定期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实施压力测试;当存在流动性转移限制等情况时,应当对有关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单独实施压力测试;五压力测试频率应当与商业银行的规模、风险水平及市场影响力相适应;常规压力测试应当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时,应当增加压力测试频率;六在可能情况下,应当参考以往出现的影响银行或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对压力测试结果实施事后检验;压力测试结果和事后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七在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风险限额和优质流动性资产水平,以及制定业务发展、财务和应急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必要时应当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上述内容进行调整;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对压力测试的情景设定、程序和结果进行审核,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第二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水平、组织架构及市场影响力,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确保其可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应急计划进行一次测试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设定触发应急计划的各种情景;二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三规定应急程序和措施,至少包括资产方应急措施、负债方应急措施、加强内外部沟通和其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利影响的措施;四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实施应急程序和措施的权限与职责;五区分法人和集团层面应急计划,并视需要针对重要币种和境外主要业务区域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对于存在流动性转移限制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第三十条商业银行应当持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确保其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满足流动性需求;优质流动性资产应当为无变现障碍资产,可以包括在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出售或抵质押方式获取资金的流动性资产;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流动性风险偏好,考虑压力情景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现金流缺口、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和构成;商业银行应当定期测试优质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并避免在压力情景下出售资产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要时应当加大测试频率;第三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当对流动性风险实施并表管理,既要考虑银行集团的整体流动性风险水平,又要考虑附属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对银行集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当设立集团内部的交易和融资限额,分析银行集团内部负债集中度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防止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过度依赖集团内部融资,降低集团内部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应当充分了解境外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及其业务所在国家或地区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充分考虑流动性转移限制和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程度等因素对流动性风险并表管理的影响;第三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外币合计和重要币种分别进行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第三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当审慎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第四节管理信息系统第三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管理信息系统应当至少实现以下功能:一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时间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二及时计算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指标,并在必要时加大监测频率;三支持流动性风险限额的监测和控制;四支持对大额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五支持对优质流动性资产及其他无变现障碍资产种类、金额、所在地域和机构、托管账户和币种等信息的监测;六支持对融资抵质押品种类、金额、所在地域和机构、托管账户和币种等信息的监测;七支持在不同假设情景下实施压力测试;第三十五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规范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制度,明确各项流动性风险报告的内容、形式、频率和报送范围,确保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第三章流动性风险监管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第三十六条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商业银行应当持续达到本办法规定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最低监管标准;第三十七条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覆盖率的计算公式为: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本办法附件2相关规定的现金类资产,以及能够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快速变现的各类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本办法附件2规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天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与预期现金流入总量的差额;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除本办法第五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最低监管标准;第三十八条存贷比的计算公式为: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当不高于75%;第三十九条流动性比例的计算公式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第四十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分别计算未并表和并表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并表范围比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相关规定;在计算并表流动性覆盖率时,若集团内部存在跨境或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相关附属机构满足自身流动性覆盖率最低监管标准之外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不能计入集团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监测第四十一条银监会应当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无变现障碍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状况以及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定期对商业银行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银监会应当充分考虑单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或监测工具在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第四十二条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的所有表内外项目在不同时间段的合同期限错配情况,并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合同期限错配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可以涵盖隔夜、7天、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3年、5年和5年以上等多个时间段;相关参考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各个时间段的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缺口率;第四十三条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并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银监会应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析商业银行的表内外负债在融资工具、交易对手和币种等方面的集中度;对负债集中度的分析应当涵盖多个时间段;相关参考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最大十户存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第四十四条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无变现障碍资产的种类、金额和所在地;相关参考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超额备付金率、本办法第三十条所规定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以及向中央银行或市场融资时可以用作抵质押品的其他资产;第四十五条银监会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规模、货币错配情况和市场影响力等因素决定是否对其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单独监测;相关参考指标包括但不限于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第四十六条银监会应当密切跟踪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分析、监测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状况;银监会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下降或丧失、流动性转移受限等情况时,应当及时分析其对商业银行融资能力的影响;银监会用于分析、监测市场流动性的相关参考指标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间市场相关利率及成交量、国库定期存款招标利率、票据转贴现利率及证券市场相关指数;第四十七条除本办法列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参考指标外,银监会还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管理模式和流动性风险特点,参考其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或运用其他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实施流动性风险分析和监测;第三节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第四十八条银监会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通过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以及与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谈话等方式,运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工具,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实施监督管理,并尽早采取措施应对潜在流动性风险;第四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规定向银监会报送与流动性风险有关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其他报告;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的,还应当报送相关的外部审计报告;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应当按月报送;。
002.流动性风险评估与计量
6.2 流动性风险评估与计量• 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是依据风险识别的结果,正确选择计量工具,通过定量计量的结果,显示流动性风险警示程度。
•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实现更高收益,通常会持有期限较长、收益率较高的金融资产;另一方面由于负债的不稳定性,不得不持有足够的流动资产以满足日常经营和支付/结算的需求。
• 因此,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准确评估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负债的稳定性状况,以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状况,有助于深入理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并采取恰当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短期流动性风险计量• 流动性比率/指标法是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流动性风险计量评估方法。
1.流动性比例•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
• 流动性比例衡量银行短期(一个月)内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的匹配情况,要求银行至少持有相当于流动性负债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可能的流动性需要。
2.流动性覆盖率• 流动性覆盖率(LCR)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日的流动性需求。
• 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100%• 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具有风险低、易于定价且价值稳定、与高风险资产的相关性低等基本特征,能够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快速变现的各类资产。
• 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日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与预期现金流入总量的差额。
•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
在流动性覆盖率低于100%时,应对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持续时间、严重程度、银行是否能在短期内采取补救措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视情况采取一系列应对手段。
3.优质流动性资产分析• (1)超额备付金率• 超额备付金率指商业银行为适应资金营运的需要,用于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
中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考试重点:第六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中级银行从业风险管理考试重点:第六章流动性风险管理知识点6.1流动性风险概述6.1.1流动性风险的基本概念流动性可分为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和表外流动性;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将持有的各类流动性资产及时变现或以流动性资产为押品进行回购交易的能力;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以合理成本通过各种负债工具及时获得零售或批发资金的能力;表外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获得资金的能力。
根据主体不同,将流动性区别为社会流动性、银行体系流动性、单个银行流动性:社会流动性指整个社会中的企业和个人拥有的,可用于支付的货币总额(按方便程度分为M0、M1、M2,M0主要是现金,M1主要是M0和企业活期存款,M2是M1和企业定期存款及个人存款);银行体系流动性指各家商业银行拥有的,可用于支付的资金总量,主要体现为各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备付之和(还可细分为银行参与的各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单个银行流动性指单个银行完成支付义务的能力。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可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突发性事件及信用、市场、操作和声誉风险之间的转换,或源于市场流动性收紧未能以公允价值变现或质押资产以获得资金。
6.1.2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融资流动性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银行无法以合理市场价格出售资产获得资金的风险,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无损失或微小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按流动性高低分为四类:最具流动性的资产(现金、政府债券);其他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股票、同业借款);商业银行可出售的贷款组合;流动性最差的资产包括实质上无法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
注意:抵押给第三方的资产应当扣除。
融资流动性风险指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合理的时间、成本条件下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
风险管理考点习题:第六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大网校
风险管理考点习题:第六章流动性风险管理总分:100分及格:60分考试时间:120分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出售。
A. 负债流动性B. 资产流动性C. 贷款流动性D. 现金流动性(2)根据历史数据研究,剩余额与总资产之比小于()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一个预警。
A. 2%~5%B. 3%~5%C. 4%~5%D. 1%~5%(3)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
A. 75%,65%B. 65%,15%C. 75%,25%D. 65%,25%(4)下列关于商业银行的币种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A. 一旦本国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将可能会陷入外币流动性危机B. 商业银行应对其经常使用的主要币种的流动性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C. 商业银行不可以完全持有某种外币来匹配所有外币债务D. 商业银行可以持有“一揽子”外币资产组合并获得无风险收益率。
(5)商业银行的贷款平均额和核心存款平均额间的差异构成了()。
A. 久期缺口B. 贷款缺口C. 融资缺口D. 资产缺口(6)对于负债的流动性来讲,筹资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
A. 弱B. 强C. 不变D. 不确定(7)下列属于测量银行流动指标的是()。
A. 现金头寸指标B. 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C. 大额负债依赖度D. 以上都是(8)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因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变化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及期限变化进行分析,以正确预测未来特定时段的资金净需求的是()。
A. 情景分析B. 压力测试C. 融资缺口D. 流动性管理(9)关于核心存款的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核心存款比例=核心存款/总资产B. 对利率变动不敏感C. 季节变化或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较小D. 核心存款比例越高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较差(10)下列对流动性比率指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 资产负债损失,导致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或资本充足 率下降 • 信誉受损,导致融资成本上升或融资渠道受限 • 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破产或重组,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02
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
流动性风险度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流动性风险度量的基本原理:
• 通过衡量金融机构在特定时间段内,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出售资产或获得资金的能力,评估 其流动性风险水平。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的评估:
• 评估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如降低流动性风险水平、提高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等 • 评估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效果,如提高资产变现能力、降低融资成本等 • 评估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的成本效益,如实施成本、潜在收益等
金04融市场中的流动性风险
管理实践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的表现形式包括:
• 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债务违约或资金链断裂 • 资产变现困难,导致资产损失或资金紧张 • 融资成本上升,导致财务负担加重或盈利能力下降
流动性风险对金融市场与机构的影响
流动性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市场波动加剧,导致资产价格波动加大 • 信用收缩,导致金融市场整体资金供应减少 • 金融市场稳定性下降,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01动性风险的基本概念与
重要性
什么是流动性风险及成因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参与者由于无法及时获得 充足的资金或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出售资产,导 致资金链断裂或无法履行到期支付义务的风险。
• 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资产难以迅速 变现 • 融资渠道受限,无法及时获得充足的 资金 •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 暴露
流动性风险管理(精选5篇)
流动性风险管理(精选5篇)流动性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构建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方法》依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构建了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旨在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流动性风险监管本领,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
依照定性与定量监管要求相结合的思路,《方法》对我国分散在不同法规制度中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性和定量要求进行了梳理、整合。
一方面,充实完善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定性要求,以更好地引导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在引入《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这一新指标的同时,对现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进行梳理,将其区分为合规性的监管指标和用于分析、评估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工具。
依照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视角相结合的思路,《方法》在连续强调单体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同时,引入宏观审慎视角,要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紧密跟踪讨论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更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监测分析市场整体流动性情形,并在压力测试中充足考虑市场流动性情形发生重点不利变更等因素,以尽早发觉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本钱提高等迹象,适时实行应对措施。
另外,依照逆周期监管理念,为了防止在实际显现压力情形时,实施监管标准、实行监管措施可能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更大的流动性压力,甚至对实体经济运行造成负面影响,《方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允许银行在压力情况下,可以动用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流动性需求,即允许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短时间降至最低监管标准以下,以便银行有适当的时间实行措施恢复流动性水平。
这也体现了要求银行持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的初衷。
依照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的思路,《方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建立起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也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别性做出了相关规定。
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一、前言流动性是指金融机构在支付短期债务和应对持有头寸需求的能力。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面临支付短期债务和满足持有头寸需求时,由于无法及时有效融资或变现,而导致损失或风险的可能性。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金融机构为规避流动性风险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控制手段。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1. 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是指金融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活动所处的环境、目标和原则进行了规范和概述。
在构建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时,金融机构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范围、资产结构等因素,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进行规范。
基于这些考虑,金融机构可以制定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并将其上升到全公司管理层面进行审议和批准。
2. 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是指金融机构为规范流动性风险管理活动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和规定。
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应该包括流动性风险的认识与评估、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流动性风险量化与控制、流动性风险监控和报告等内容。
金融机构应该依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特点,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并将其纳入公司制度建设,并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
3. 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指金融机构为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活动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和岗位。
一般来说,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包括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和各营业网点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岗位。
在组织架构中,应该明晰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各级管理者之间的协作机制和监督责任。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该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并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机制,以促进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4. 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是指金融机构为规范流动性风险管理活动所设计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作者:韩东泽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18期摘要: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巴塞尔协议Ⅲ》及中国证监会2014年2月公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讨论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因此,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加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管理一、国内外研究现状Paola(2002)指出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管理差。
Thomas和Wang (2004)指出,银行为满足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和自身审慎的管理原则,而加强对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增加准备金或资本能够有效地缓解流动性危机。
陈建馨(2009)指出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还要加强国际合作。
王宇飞(2013)认为客户消费和投资习惯的变化也中国潜在流动性风险的原因。
马棪(2014)结合中国当前社会货币的流向,指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货币空转、资金期限错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紧张。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衡量指标《巴塞尔协议Ⅲ》首次确定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主要有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中国银监公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这一指标,还将现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区分为合规性的监管指标和用于分析、评估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工具。
合规性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监测工具包括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无变现障碍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等不同维度的相关指标。
流动性覆盖率(LCR)建立在传统的流动性“覆盖率”方法基础之上,该方法在银行内部被用来评估偶发流动性事件可能导致的风险暴露。
2023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风险管理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
2023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之初级风险管理模拟题库及答案下载单选题(共50题)1、下列关于因果分析模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综合自我评估结果和各类操作风险报告的基础上,利用因果分析模型能够对风险成因、风险类别和风险损失进行逻辑分析和数据统计,进而形成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多元分布B.实践中,商业银行通常先收集损失事件,然后识别导致损失的风险成因C.因果分析模型无法识别风险因素与风险损失的关联度D.实践中,因果分析模型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法、与业务管理部门会谈等,最终获得损失事件与风险成因之间的因果关系【答案】 C2、信用违约互换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用事件的发生通常会导致违约保护卖方的债务B.买方一般很难获得与所发生违约相等金额的补偿C.相关资产只有在现金结算(基于债券或者贷款的违约价格)或者实物交易时才需要D.执行日通常在约定的信用保护期限之后【答案】 B3、下列不属于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科技审计责任的是()。
A.制定、实施和调整审计计划B.检查和评估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系统的充分性C.检查整改意见是否得到落实D.不应故意隐瞒事实或阻挠审计检查【答案】 D4、个人信贷业务是国内个人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未核实第一还款来源或在第一还款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向客户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属于()主要操作风险点。
A.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B.个人生产经营贷款C.个人住房按揭贷款D.个人质押贷款【答案】 C5、以下不属于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信用风险组合模型的是(?)。
A.Credit?Metrics模型B.Credit?Portfo1io?View模型C.Credit?Risk+模型D.Credit?Monitor模型【答案】 D6、零容忍度类指标反映了银行对某些经营活动范围或风险类型的接受程度()。
A.等于0B.小于0C.大于0小于1D.小于17、(2018年真题)商业银行员工在代理业务操作中,下列行为中易造成操作风险的是()。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公告及答记者问
中国银监会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为促进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近日,中国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尽管许多银行资本水平充足,但仍因丧失流动性而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明显缺陷,未能有效实施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
危机后,国际社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以下简称《稳健原则》)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以下简称《计量标准》),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强化资本监管标准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量标准。
中国银监会高度重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工作,2009年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正式出台后,银监会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参考巴塞尔委员会《稳健原则》和《计量标准》,对《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制定了《办法》,旨在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覆盖中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框架。
《办法》正文分为4章,分别为总则、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监管和附则,共计64条。
《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监管要求;在引入巴塞尔委员会《计量标准》中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参考其多维度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基础上,因地制宜,完善了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和监测分析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估的监管方法和手段。
《办法》的4个附件分别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要求的部分技术细节做了具体说明。
银行从业资格考点速记:流动性风险管理
银行从业资格考点速记:流动性风险管理导语: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作用在于增进市场信心,向外界表明银行有能力偿还借款2.确保银行有能力履行贷款承诺,稳固客户关系3.避免银行资产廉价出售,损害股东利益,降低银行借入资金时所需支付的风险溢价。
6.1 流动性风险的识别1.市场流动性风险2.融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的高低将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最具流动性的资产;第二其他可以上市交易的证券;第三是商业银行可以出售的贷款组合;第四个是流动性最差的资产。
注意:在计算资产的流动性时,应该扣除掉抵押给第三方的资产。
6.1.1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里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最常见的是借短贷长,这种情况极易面对流动性风险。
大多数持有到期日为零的活期存款反而扮演着核心存款的角色。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形成每个营业日存款净流失额的概率分布,设法在资金的流出和流入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所以通常认为商业银行正常范围内的“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所引致的持有期缺口,是一种正常的、可控性较强的流动性风险。
但是对于一些易变的负债,特别是一些“存款搬家”现象比如说由于股票市场的看好,大量的银行存款流失到了资本市场,这对银行市场的流动性构成了很大的风险,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而且,银行在面对流动性缺乏的时候,可以通过主动负债来借入流动性,但是借入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最具风险”的方法,原因在于,借入资金时商业银行不得不在资金成本和可获性之间作出艰难选择。
6.1.2币种结构: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商业银行应该对它经常使用主要币种的流动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
一般的是对持有一揽子外币资产组合并获得无风险收益率。
6.1.3分布结构:主要是通过分散化获得稳定性、多样性的现金流量。
通常,零售性质的资金相比批发性质的资金,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因为它的来源更为分散,同质性更低。
因此,以零售业为主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
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主要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一)流动性比例流动性风险指标是指银行一个月内到期的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的比例。
流动性比例要求不低于25%。
流动性比例=一个月内到期流动性资产余额/一个月内到期的流动性负债余额×100%其中: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证券投资和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可变现资产。
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和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和其他一个月内到期负债。
(二)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是指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除以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
流动性覆盖率要求不低于100%。
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资产/未来30日内资金净流出×100% 其中:流动性资产=∑各类流动性资产金额×折算率未来30日内净现金流出=现金流出量-min(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的75%)。
(三)净稳定资金比例净稳定资金比例是计算银行一年以内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
净稳定资金比例要求不低于100%。
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100%其中:可用稳定资金=∑各类权益和负债×相应的稳定资金比例系数所需的稳定资金=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暴露×相应的所需稳定资金系数。
(四)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率是指银行90天内到期的资产负债间缺口与同期到期的资产余额之比。
流动性缺口率要求不低于-10%。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到期的期限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资产和表外收入×100%其中:90天内到期期限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资产和表外收入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负债和表外支出。
(五)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依存度是指银行的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的比率。
银监会2014年2号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近日,银监会在借鉴国际监管标准、结合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促进我国银行业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的变化,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产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流动性风险隐患增加等问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愈发密切,个别银行或局部的流动性问题还易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紧张。
2013年6月,我国银行间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现象,既有一系列预期和超预期等外部因素的原因,也暴露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反映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未能适应业务模式和风险状况的发展变化。
因此,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银行尽管资本充足,但仍因缺乏流动性而陷入困境,金融市场也出现了从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迅速逆转。
危机后,国际社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构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性要求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标准。
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对2010年公布的流动性覆盖率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银监会高度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工作。
2009年,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近年来,银监会广泛调研、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巴III流动性标准,对现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进行梳理、补充、修改和完善,从2011年开始着手制定《办法》,并于同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
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目录1、总则 (2)1.1目的 (2)1.2 对象/合用范围 (2)1.3 名词解释 (2)1.4 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 (2)1.5 流动性风险偏好 (3)2、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 (4)2.1 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4)2.2 组织架构和职责 (4)3、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 (7)3.1 风险识别 (7)3.2 风险计量和评估 (8)3.3 风险监测 (11)3.4 风险报告 (12)4、流动性风险缓释和控制 (13)5、流动性风险限额 (13)5.1 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和限额类型 (13)5.2 制定限额的基本依据 (14)5.3 限额的分解和传导 (14)5.4 限额的监控和报告 (14)5.5 限额的调整 (14)6、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 (14)6.1 内部控制基本要求 (14)6.2 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15)6.3 内外部审计和检查 (15)6.4 信息披露 (16)6.5 绩效与薪酬管理 (16)7、附则 (16)为进一步健全 xx 股分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证本行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以及新的监管标准等,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管理办法合用于 xx 表内外各项资产负债业务所涉及的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以及从事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相关部门、机构和相关岗位工作人员。
1.3.1 流动性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者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1.3.2 融资流动性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者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
1.3.3 市场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管理新规三个量化指标分析
57CHINABOND 2018. January流动性管理新规三个量化指标分析流动性管理新规主要修订内容2017年12月6日,监管部门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简称《流动性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此版在2014年3月实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流动性办法》计划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新引入三个量化指标。
这三个指标是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适用范围分别为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含)以上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以下的商业银行、全部商业银行。
这些指标将与现有的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一起构成对商业银行具有约束力的审慎监管指标。
2.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
对部分监测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合理优化,强调其在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的运用。
3.细化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要求。
如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融资管理等。
《流动性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定性要求,根据商业银行特点设定了差异化的定量监管标准,新增了三个流动性监控指标,并提出了统一的多维度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工具,构建了较完备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
从三个新增指标的计量方法上可以看出鲜明的监管态度。
净稳定资金比例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确保大型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
计算公式如下: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其中,作为分子的“可用的稳定资金”给予长期负债比短期负债更高的折算率,给予零售客户存款和小企业客户融资较批发融资更高的折算率,鼓励银行提高负债的稳定性。
郑葵方58债券2018.1宏观政策作为分母的“所需的稳定资金”用于估计资产因为需要展期,或无法在1年以内以较小成本通过出售或用作担保融资交易的抵押品方式变现,而需要进行融资的金额。
资产变现障碍越高、期限越长,就越需要更多的稳定资产。
《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整理)
附件2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根据《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及自律规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证券公司应按照本指引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遵循全面性、审慎性和预见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全面覆盖证券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及所有表内外业务。
(二)审慎性原则。
证券公司应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严谨、审慎判断,保障公司流动性的安全。
(三)预见性原则。
证券公司应加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规模及期限结构变化方面的预测分析,合理预见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协调公司表内外各项业务发展。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第六条证券公司应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经理层及其首席风险官、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七条证券公司董事会应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审核批准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偏好、政策、信息披露等风险管理重大事项,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并对流动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证券公司经理层应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公司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和政策在公司内部的有效沟通、传达和实施;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或采取相应手段,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充分了解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等。
第九条证券公司首席风险官应充分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及时向董事会及经理层报告;对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质询和调查,并提出整改意见。
MPA考核
MPA考核简介一、MPA考核的定义及对象MPA(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即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央行提出的对商业银行考核的监管体系。
二、MPA考核体系及奖惩措施MPA主要构成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个方面,共有14项指标。
七大类考核的分值均为100分,优秀线为90分,达标线为60分。
央行按照MPA考核得分情况将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分为三档:A 档、B档和C档。
若想被评为A档机构,七大方面都要优秀,即大于或等于90分。
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任何一项不合格,或其他五类任何两部分不达标,就落入了C档。
既不是A档也不是C档的为B档(目前我行).举例:某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为100亿元,如果对其执行约束措施,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10%的话, 3个月损失利息收益405万元。
如果需要增加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启用±20%或者±30%的幅度执行的话,则相应的利息收益或损失差距更大。
除此之外,《河北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实施办法(讨论稿)》第十六条规定:为引导评估不达标的机构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稳健经营水平,可以按规定程序适时对C档的机构实行以下约束措施:1、诫勉谈话;2、执行约束性的存款准备金利率;3、暂停使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4、上浮常备借贷便利利率;5、暂停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对象资格;6、金融市场准入及金融债券发行的资格受限;7、上调存款保险费率;8、进入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资格受限;9、在“金融机构综合评价"中扣分;10、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惩罚性措施。
三、MPA考核指标1、资本和杠杆情况:具体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80分)、杠杆率(20分)、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暂未实施)。
资本充足率=机构持有的资产/风险加权资产。
该资本充足率采用央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与广义信贷扩张速度直接挂钩,和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一般分别指( )内到期的资产和负债。
A. 10天
B. 30天
C. 90天
D. 180天
描述:第21页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描述:第36页缺口分析法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试卷总得分:90.0
二、多项选择题
5. 以下资产适合作为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的有( )。
A. 自营持有国债
B. 报价回购
C. 自营持有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
D. 股票质押项目
描述:优质流动性资产
您的答案:C,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8、无形资产 20 8、未分配利润 20
合计 201 合计 201
A. -6亿
B. -5亿
C. -1亿
D. +4亿
描述:第21页30天内净现金流计算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6. 下列属于券商资本中介业务的是( )。
A. 融资融券业务
B. 股票质押业务
C. 约定购回业务
D. 报价回购业务
描述:第6页券商资本中介业务
您的答案:B,C,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7. 本课程中提到的,一般可以作为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的包括( )。
A. 流动性比例
B. 流动性覆盖率
C. 净稳定资金率
D. 现金比率
描述:第12页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
您的答案:C,A,B,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 流动性管理的目标:以( )匹配为管理目标。
A. 资产负债到期期限
3. 本课程中提到的核心负债比例=( )/(总负债-代客负债)
A. 剩余7天以上负债
B. 剩余90天以上负债
C. 剩余30天以上负债
D. 剩余180天以上负债
描述:第24页核心负债比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D. 平仓流动性风险
描述:第5页流动性风险分类
您的答案:B,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三、判断题
10. 缺口分析法是指针对特定时段,计算到期资产(现金流入)和到期负债(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以判断金融机构在未来特定时段内的流动性(偿付)是否充足。
4. 本课程中提到的流动性比例是用于衡量( )的指标。
A. 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匹配
B. 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匹配
C. 负债结构
D. 长期资产弥补短期到期负债
描述:第21页流动性比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30天内到期净现金流。 附:资产负债表
资产
金额(亿)
收益率
剩余期限(年)
负债和率
剩余期限(年)
1、理财产品 10 2% 0.05 1、债券回购 6 2% 0.01
2、股票质押 10 8% 1.2 2、报价回购 5 3% 0.06
B. 利率
C. 现金流
D. 缺口
描述:第13页流动性管理目标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9. 流动性风险分类包括( )。
A. 融资流动性风险
B. 市场流动性风险
C. 再融资流动性风险
3、融资融券 70 8% 0.32 3、两融收益权转让 60 5% 0.4
4、约定购回 1 8% 0.5 4、收益凭证 20 5% 0.5
5、债券投资 50 5% 3 5、公司债 30 4% 2.5
6、结构性投融资 10 9% 2 6、次级债 30 6% 3
7、固定资产 30 7、实收资本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