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读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A.温带沿海B.热带平原C.高山高原D.寒带内陆2.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A.中南半岛B.刚果盆地C.阿拉伯半岛D.西欧平原1题,读左图可知,世界人口50%以上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读右图可知,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温带地区,由此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
第2题,读图可知,世界人口稠密的纬度带是20°N~60°N。
刚果盆地地处赤道附近,不属于人口稠密纬度带;西欧平原和中南半岛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且人口稠密;阿拉伯半岛位于人口稠密纬度带,但人口稀少。
2.C“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
读表,完成3~4题。
3.“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取决于( )A.自然地理条件B.开发历史早晚C.计划生育政策D.地域开放程度4.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 )A.巴西B.德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3题,我国“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条件差,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人口分布较少;东南半壁地形较为平坦,气候适宜,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相对密集。
因此,“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
第4题,巴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胡焕庸现象”明显;德国人口分布相对均衡,“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
4.B下图所示为“美墨边境墙”,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边界长达3100多千米,而特朗普计划建设隔离墙据估算将高达100亿美元,并打算通过提高关税让墨西哥为其买单。
读图,完成5~6题。
5.美国修筑“美墨边境墙”的困难主要是( )A.边境线长,工程量大B.交通不便,物资难运C.地形复杂,地表崎岖D.气温高,施工难6.墨西哥北部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墨边境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便利B.地形平坦C.就业机会多D.临近河流5题,“美墨边境墙”附近交通线路稀疏,沙漠广布,物资运输不方便。
地理必修2湘教版(长沙)第1章第1节同步练习(1)及答案
地理必修 2 湘教版第 1 章第 1 节同步练习( 1)及答案一、选择题读以下图,达成 1~ 3 题。
世界人口增添表示图1.工业革命从前,世界人口增添的特色是比较迟缓的,根来源因是()A .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死亡率高D.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基础落伍,人类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低2. 20 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进入了快速增添阶段,主要原由是()A .发达国家人口增添快速B.全球死亡率降低C.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D.广大亚非拉国家及大洋洲的人口进入了快速增添阶段3.从图中,我们能够剖析得悉,人口增添拥有必定的规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人口增添不拥有阶段性的特色B.从历史到此刻人口不停增添C.人口数目加倍,需要的时间愈来愈少D.人口的增添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根本的联系【分析】世界人口增添总趋向是人口不停增添。
世界人口增添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色不一样,拥有阶段性特色。
工业革命从前,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抵抗灾祸、疾病的能力很差,所以人口死亡率很高。
20 世纪后半叶开始,因为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良,国家大环境相对稳固等要素,致使亚非拉国家及大洋洲的人口进入快1速增添阶段。
【答案】 1.D 2.D 3.A读以下图, a、b、c 分别表示0~14 岁、15~ 64 岁、65 岁及以上三种年纪人口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达成 4~ 5 题。
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添最快的是()A .①B.②C.③D.④5.图中③国 65 岁及以上年纪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要小及应采纳的相应举措是()A.20%鼓舞生育B. 15%采纳移民政策C. 60%计划生育D. 30%鼓舞人员出国【分析】第 4 题,图中四个国家中,②国家0~ 14 岁所占比率最高,为年青型国家,人口增长最快。
第 5 题,读图可判断③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率为20%,为老年型。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时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 (1)2、人口迁移 (8)3、人口容量 (14)1、人口分布下图是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人口密度较大的大洲是( )①美洲②亚洲③欧洲④大洋洲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①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②终年干燥的地区③一年旱雨季分明的地区④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B 2.A[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第2题,在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人口稀少。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内陆荒漠区以及北美西部高山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4.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B 4.D[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虽然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
第4题,巴西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是因为东南部地区高原内部地形平坦开阔,气候凉爽;沿海地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该地区为主要的移民地区,文化多样,水力资源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大。
]下图为浙江省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分布越多)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6.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5.D 6.A[第5题,读图可知,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最大,因此④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由人口增长模式Ⅰ转变人口增长模式Ⅱ的主要标志是()A.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B.死亡率的明显下降C.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D.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体现图示各人口增长模式特征的指标是()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一个地域的环境承载力应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与该地科技水平呈负相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该地开放程度呈正相关4.下表是我国四省(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读后完成以下小题。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年间,人口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市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级行政区的两个地区人口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据材料推断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条件 B.耕地面积 C.水源丰歉 D.地形条件6.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计划生育措施得力,出生率下降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C.人口的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下表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表,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反映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8.四川、广东两省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移B.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死亡率高C.文化观念D.广东省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9.下列关于现代人口迁移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解决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B.可能促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C.使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D.使得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大量减少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下列人口事件中,与左下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B.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C.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D.湖南某旅行团到广东旅游11.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A.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B.从沿海流向内地C.从城市流向农村D.从东、西部流向中部12.下表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转变的四个阶段,阅读表,完成下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试卷及答案
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2.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① B.② C.③ D.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完成3~4题。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4.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密度是指单位农田面积上的农民人数;生理密度是指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单位:人/ km2)统计表。
读表,回答5~6题。
5.与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相比,人口密度未考虑( )①土地类型②土地面积③农业生产技术④人口总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根据材料可知( )A.生理密度大的国家农业密度大 B.荷兰的农业技术水平比日本高C.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 D.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读江苏省江阴市各种资源可承载规模上限示意图,完成7~8题。
7.江阴市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可能为()A.600万人B.200万人C.700万人D.400万人8.影响江阴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A.水资源B.能源C.水环境D.大气环境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澳大利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差不大B.地形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C.内陆地区水资源缺乏,资源环境承载力小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10.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适宜的气候B.发达的农、牧、工矿业C.对外联系便利D.地域文化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练习试题(无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练习题(无答案)副标题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小题。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表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49 ℃≥29 ℃≥24 ℃>21 ℃±3 ℃<18 ℃≤10 ℃1.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A. 热带B. 温带C. 寒带D. 亚寒带2.图甲、乙表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 气候地形B. 地形地形C. 土壤水源D. 水源地形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 科技发展水平B. 资源C. 对外开放程度D.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率之和。
下图甲、乙为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和“人口增长率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如果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自然增长率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B. 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C. 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D. 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5.根据图乙判断该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A. ①B. ②C. ③D. ④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如下图),回答以下小题。
6.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 甲、乙、丙、丁B. 甲、丙、乙、丁C. 丁、丙、乙、甲D. 丁、乙、丙、甲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B. 乙地是发展中国家C. 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 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8.甲地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是()A. 教育压力大B. 人口老龄化C. 劳动力不足D. 死亡率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A. ①B. ②C. ③D. ⑥10.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 ①B. ②C. ④D. ⑥11.关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数值是固定的B. 人口迁入发达国家将促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增大C. 一个地区同一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大于其人口合理容量D. 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于西部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和环境》测试卷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图甲为“联合国人口署预测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为“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图”。
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与联合国人口署预测相比,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2050年我国人口的变化是()A.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B. 60~79岁人口比重上升C. 15~59岁人口总数增加D. 80岁以上人口总数下降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0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回答下列几题。
2.针对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高的现状,我国政府应()①吸引外来移民迁入 ①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劳务输出①推迟退休年龄 ①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下令,民间婚娶,依《朱子家礼》进行,即男16岁、女14岁,听其婚配。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三题。
3.目前,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类似法令的是( ) A . 美国 B . 英国C . 中国D . 非洲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
读图,回答下列各两题。
4.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 . 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 . 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C . 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D .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的估算的部分数据表,回答以下两题。
5.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 ①光照 ①地形 ①水源 ①热量 A . 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单位:万人)。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6.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矿产资源 B . 淡水资源C . 地形地势D . 科技水平下图示意“江西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X 表示初期,Y 表示末期。
2020春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1章:人口与环境练习及答案
2020春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1章:人口与环境练习及答案*湘教版必修二第1章:人口与环境*一、选择题(一)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读图回答下题。
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二)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图示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参考答案】AD(三)十九世纪,我国有大量广东人、福建人“下南洋”。
回答1-2题。
1.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有组织的迁移D.民工流动2.导致这种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宗教因素参考答案:1.A; 2.B(四)2018年2月24日,高德地图发布《2018春运出行大数据报告》,春节期间我国十大“空城”为北京、广州、合肥、重庆、哈尔滨、东莞、沈阳、长春、上海、武汉。
据此完成1--2题。
1.春节期间该十大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B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流动C.省内人口迁移D.县际人口流动2.导致这十大“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A.受传统文化影响B.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C.农村经济发展快D.农村道路设施迅速完善(五)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下图是我国各省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割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读后回答1--2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01含答案解析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
读表,完成1~2题。
表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年份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经度125.01°E124.98°E124.97°E124.95°E纬度42.93°N42.86°N42.84°N42.83°N表2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年份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指数0.3 236 0.3 250 0.3 294 0.3 3141.东北地区()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D.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超过15 km2.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最可能是()A.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C.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第一章练习(湘教版必修I)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课后作业题一、选择题1.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星星多数是()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流星2.某人10岁时曾看到壮观的哈雷慧星,他有幸第二次看到哈雷慧星要等到()A.63岁 B.86岁 C.76岁 D.91岁3.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总星系 D.太阳系4.仙女座大星云是一个天体系统,和其级别相同的是()A.总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5.下列天体系统的层次有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总星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C.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D.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6.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7.在下列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为行星是()A.河外星系 B.太阳系 C.地月系 D.银河系8.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天体A.太阳 B.土星 C.天王星 D.木星据关联社报道,2004年2月27日,美国“机遇”号火星车在拍摄火星地平线全景时,拍到了火星日落奇景——蓝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迅速地黯淡下去。
据此判断9—11题。
9.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火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A.金星、地球 B.地球、木星 C.木星、土星 D.水星、木星10.“太阳在火星地平线上迅速地黯淡下去”,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火星离太阳近 B.火星质量体积大 C.火星上没有水 D.火星大气层稀薄11.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A.金星 B.月球 C.太阳 D.火星12.小行星带的轨道基本位于()A.地球和金星之间 B.地球和火星之间 C.火星和木星之间 D.木星和土星之间13.被称为地内行星的是()A.水星和金星 B.水星和火星 C.金星和火星 D.小行星14.八大行星中被称为巨行星的是()A.水星、金星 B.天王星、海王星 C.土星、木星 D.火星、地球15..与地球上生命存在无关的因素是()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C.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 D.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16.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 )A.日地距离和体积.质量适中 B.是九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17.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A.紫外光波段 B.可见光波段 C.紫外光和可见光波段 D.红外光波段18.太阳能量来源于() A.核裂变 B.核聚变 C.其它恒星 D.银河系中心19.绿色植物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生物化学能主要是通过()A.光合作用 B.代谢作用 C.呼吸作用 D.反馈作用20.下列地球能源属于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的是()①煤炭②地热③石油④水能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21.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A.生物能 B.地球内能 C.太阳能 D.风能22.太阳大气从里往外分层依次是()A.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B.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C.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D.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23.太阳黑子出现在()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24.太阳活动的周期大致是()A.22年 B.76年 C.19年 D.11年25.太阳风来自太阳大气的()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日珥26.造成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的太阳活动是()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27.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A.黑子 B.耀斑爆发 C.太阳风 D.日珥28.下列省区太阳能最丰富的是()A.浙江省 B.黑龙江省 C.四川省 D.西藏自治区29.地球自转方向是()A.自东向西 B.顺时针 C.逆时针 D.自西向东30.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为()A.23小时3分56秒 B.23小时56分4秒 C.24小时 D.24小时3分56秒31.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A.20时 B.20时 56分4秒 C.19时 D.19时56分4秒32.北京和杭州相比,地球自转的()A.角速度和线速度均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不同33.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①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②一个地方有黑夜与白天之分③一个地方的白昼时间长短发生变化④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方向产生右偏现象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34.属于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主要原因的是()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自转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太阳的东升西落35.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A.地球的自转 B.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C.地球的公转 D.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36.地球自转时()A.赤道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比高纬地区快 B.地球上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D.在地球南北两极只有角速度,而无线速度 C.赤道的线速度最大,逐渐向两极递减;37.关于太阳日.恒星日的正确叙述是()A.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º B.太阳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C.一个恒星日是24小时 D.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时间多3分56秒38.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39.关于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每天都重合 B.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两者重合C.晨昏线与经线圈永不重合 D.只有冬至和夏至这两天两者重合40.国际上规定全球共有时区()A.25个 B.24个 C.15个 D.36个41.当北京时间8时时,位于东六区的乌鲁木齐是()A.6时 B.7时 C.8时 D.9时42.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代表北京时间4月16日11点30分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经德国法兰克福(东一区)前往不莱梅参加第49届世乒赛,经过11小时飞行抵达法兰克福,此时当地时间是A.15点30分 B.8点30分 C.23点 30分 D.11点30分43.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则()A.季节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昼夜长短相同 D.地方时相同44.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的日期是()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45.某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300N46.下列地点中既不会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也没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 )A.34ºN,116ºE B.20ºS,75ºW C.67ºS,20ºE D.40ºN,10ºW47.下列日期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是 ( )A.6月22日至9月23日 B.9月23日至12月22日C.12月22日至3月21日 D.3月21日至6月22日48.地球上始终昼夜平分的地方是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极点49.下列节日中,杭州昼长夜短的是()A.国际妇女节 B.国际儿童节 C.元旦 D.元宵节50.太阳光线直射点在地表能达到最北纬度位置称为()A.北回归线 B.北极圈 C.南回归线 D.南极圈51.6月1日至7月1日这段时间,太阳光线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情况是()A.一直向南移动 B.一直向北移动C.先向北移动,后向南移动 D.先想南移动,后向北移动52.在6月22日这天,下列城市最早日出的是 ( )A.香港 B.杭州 C.北京 D.哈尔滨53.下列地理现象 ( )①杭州看到日出比乌鲁木齐早②浙江省夏季昼长,冬季昼短③香港有太阳直射现象④6月22日广州白昼比大连短,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是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4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 A.一个恒星年B.365天23时56分4秒 C.一个回归年 D.365天6时9分10秒55.“十·一”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C.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56、浙江省白昼开始变长在 ( )A.春分日后 B.夏至日后 C.秋分日后 D.冬至日后57.下列节日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国际劳动节 B.教师节 C.国庆节 D.元旦58.下列日期中,台州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 )A.5月1日 B.6月1日 C.10月l日 D.1月1日59.正当地球公转到了远日点附近时,悉尼的季节应为 ( )A.春季 D.夏季 C.秋季 D.冬季60.一年中,浙江省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是 ( ) A.春分日 B.秋分日 C.夏至日 D.冬至日61.下列各地中,每年两次受到太阳直射的是 ( ) A.20°N,30°E B.25°N,25°EC.23.5°S,60°N D.40°S,120°W62.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A .5月1日B .7月1日C .8月1日D .10月1日63.有关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2月22日杭州比北京的黑夜长一些B .6月22日北京的黑夜要比广州长一些C .3月21日杭州与北京的白昼一样长D .一年内杭州与北京出现昼夜等长的天数不相等64.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 )A .夏季B .春节C .冬季D .秋季65.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区域被称为 ( )A .热带B .寒带C .北温带D .南温带66.地壳中质量最多的元素是 ( )A .氧B .硅C .铝D .铁67.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分布于 (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68.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 .地壳B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 .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D .地壳和上地幔69.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层B .地球的外部圈层自里到外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C .外部圈层中的水圈有液态水和固态水组成D .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地壳.大气圈和水圈70.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2006年5月15日再次喷发,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源于()A .地壳B .下地幔C .上地幔D .地核71.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 )A .南极地区B .青藏高原C .东非高原D .东欧平原7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 )A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没有变化B .热带范围缩小C .温带范围缩小D .寒带范围缩小73.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74.下面四幅图中,(斜线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75—77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2练习【第1章】人口合理容量(1)(含答案)
人口合理容量同步练习[典型例题]1、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小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大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解析: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而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答案:C2、人口容量的特点有A、相同性、临界性、警戒性B、绝对性、临界性、可变性C、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D、相对性、季节性、警戒性解析: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人口容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临界性。
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二是相对性。
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同的。
三是警戒性。
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答案:C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C、由于自然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D、自然资源的数量、种类、规模、范围一般不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2、风能的使用开始于A、铁器时代B、中世纪C、文艺复兴时期D、殖民时期3、在农业社会里,使用的主要能源是A、水能、风能B、煤炭、石油C、石油、天然气D、风能、潮汐能4、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往往会引发地震B、矿产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惟一能量C、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D、由于矿产资源被大量消耗,矿产资源的种类不断减少5、人口合理容量A、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B、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口合理容量越来越小C、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D、在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较小,因此环境的人口合理容量较大6、下列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合理容量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相同的B、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C、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D、人口合理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最大人口数量7、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A 、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B 、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C 、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D 、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8、一个国家的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为A 、人口环境容量B 、人口合理容量C 、最大人口容量D 、每平方千米200人二、综合题9、下图是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关系图,请按事物的因果关系将字母代表的选项填入图中的方框内。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练习题(无答案)-学生用卷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练习题(无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小题。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表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49 ℃≥29 ℃≥24 ℃>21 ℃±3 ℃<18 ℃≤10 ℃1.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A. 热带B. 温带C. 寒带D. 亚寒带2.图甲、乙表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 气候地形B. 地形地形C. 土壤水源D. 水源地形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 科技发展水平B. 资源C. 对外开放程度D.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率之和。
下图甲、乙为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和“人口增长率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如果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自然增长率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B. 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C. 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少D. 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5.根据图乙判断该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A. ①B. ②C. ③D. ④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如下图),回答以下小题。
6.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 甲、乙、丙、丁B. 甲、丙、乙、丁C. 丁、丙、乙、甲D. 丁、乙、丙、甲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B. 乙地是发展中国家C. 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 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8.甲地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是()A. 教育压力大B. 人口老龄化C. 劳动力不足D. 死亡率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A. ①B. ②C. ③D. ⑥10.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 ①B. ②C. ④D. ⑥11.关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数值是固定的B. 人口迁入发达国家将促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增大C. 一个地区同一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大于其人口合理容量D. 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于西部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高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一)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1-2题。
1.③阶段人口增长模式是()A.原始型 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2.非洲某原始部落处干①阶段时环境人口容量小,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政策控制B.文化水平高 C.消费水平高 D.科技水平低读图完成3-4题。
3.与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状况相符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4.根据人口发展状况,我国应()A.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B.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C.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D.大力提高农业人口比重5.2016年1月1日,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实施可以()①提高人口容量②缓解人口老龄化③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④降低人口机械增长率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
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6-7题。
6.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7.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8.下列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与其主要制约资源对正确的是()A.塔里木盆地一淡水资源 B.三江平原一土地资源C.珠江三角洲一气候资源 D.青藏高原一生物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以及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加,据此完成9-11题。
9.“十一”黄金周期间,大批东北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旅游,这种现象属于()A.国内人口流动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D.国际人口迁移10.考察的地区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就()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确定11.每年6月到11月初的农业收获季,新疆会引入大量季节工。
此人口流动属于A.智力迁移 B.劳务迁移 C.难民迁移 D.生态移民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令,民间婚娶,依《朱子家礼》进行,即男16岁,女14岁,听其婚配。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按照明太祖的该法令,明朝将出现 ( )A.生育时间缩短 B.较高的出生率C.亲子年龄差距增大 D.较高的死亡率13.明太祖颁布该法令的根本目的是 ( )A.鼓励垦荒 B.奴化民众 C.增加劳动力 D.顺应民意14.下列关于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高 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高15.下列有关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 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为文化16.我国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
对“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C.受宗教的影响 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上的人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社会发展使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很大。
据此完成17~19题。
17.工商业者在传统中国遭受贬斥的原因是( )A.被认为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B.是被统治阶层C.四海为家,居无定所 D.不能使劳动力增殖18.形成“多育多子”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 B.劳动力的增殖能增加家庭财富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9.与目前“四海为家”基本无关的是( )A.工业化步伐加快 B.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 C.改革开放的深入D.“生态难民”20.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影响是( )A.人口增长快 B.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C.男女婚龄差距将缩小 D.经济发展变慢21.某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率如图所示,完成下列要求。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图中________国相近。
(3)人口的发展状况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
图中四国,最可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
(4)B国可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和2.59%,下降到1999年的1.46%和0.82%,2013年的1.21%和0.49%。
材料二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变为1998年的23.57岁。
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1991年的4.84人变为1998年的3.63人,2011年的3.10人。
(1)试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逐年推迟的原因。
(2)试分析近30年来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变化与我国人口数量的关系和原因。
(3)试分析我国家庭平均规模近30年来逐年缩小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中国和印度人口年均出生率对比表。
材料二印度教徒从古代起就流行童婚。
根据印度习俗,一个24岁的新郎可以迎娶一个8岁的幼女。
从1929年起,政府通过了禁止童婚的法律,但因为它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习俗相违背,至今推广效果不好。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基本上一直高于印度,主要原因是受到了_______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人口出生率在_______年代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_______。
(2)归纳、总结印度人口出生率的特点。
(3)试分析印度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练习题(一)答案1.D本题主要考查坐标图的判读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读图可知,③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由此可以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很低,故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D读图可知,①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技水平、文化水平、消费水平都很低,也没有人口政策的控制。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B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为负,故B正确。
4.C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三低模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严重,应当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C正确。
5.C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出生率上升,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青少年比例增加,可缓解人口老龄化,②③正确。
对人口容量没有影响,①错误。
人口迁移与出生率没有关系,人口机械增长率没有影响,④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政策。
响.6. A资源越丰富,则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故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①正确;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错误;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所需资源越多,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错误;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影响到该区域能利用的其它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故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④正确。
①④正确,A正确。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
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7. C根据资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人口容量。
C正确。
8.A考点定位:环境承载力及制约因素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影响因素主要为淡水资源,A对。
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B错。
珠三角地区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优越,C错。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生态脆弱,生物资源少,D错。
9.A“十一”黄金周期间,大批东北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旅游,属于发生在国内的短期的人口流动,定居地并未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0.B考察的范围越小,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越大;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越小。
对全球而言,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变化是没有影响的。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1.B每年的收获季,大量季节工进入新疆,属于劳务迁移,是外出务工形成的人口流动。
故选B。
12. B 材料中男16岁、女14岁进行婚配属于早婚类型。
这回使生育时间延长并提高出生率,同时由于生育时间较早会缩短亲子年龄,这与死亡率无关。
故选择B。
13. C 我国古代人口数量不足,同时又以农业生产为主缺少劳动力,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增殖,C正确。
14.A初婚年龄大则生育时间晚甚至不生育,这会导致出生率降低。
A正确。
初婚年龄小即早婚会使生育时间延长,提高出生率,B错误。
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高会导致出生率降低,C、D错误。
故选择A。
15.B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A、C、D错误。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许多优秀文化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故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传统性,B正确。
16.A据材料分析,“421”家庭的形成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的,故A正确。
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鼓励生育,孩子数量一般较多,故B错误。
世界上的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故C错误。
婚姻不够稳定难以形成题目中提到的稳定的家庭结构,故D错误。
17 .A“士”“农”“工”“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商业者则被认为不是财富(粮食)的创造者而遭到统治者的贬斥。
18.C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增殖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
19.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封闭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推进了各地区间的人口流动。
20、B 性别比过高将导致男性过多,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21.(1)7‰(6‰~8‰) ,现代型(2) A(3)C(4)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22.(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广大育龄妇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学习和事业上,晚婚晚育渐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