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化工发展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路径探究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路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c3ec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d.png)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路径探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煤化工行业有了很大进展,石油资源紧缺,原油产量与石化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不相符,对外有更高的依存度;优质烯烃与芳烃生产缺乏充足的生产原料。
近些年,现代煤化工有了更高的技术发展水平,煤制烯烃、乙二醇及煤制油等关键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为各类清洁燃料与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奠定了基础。
战略与技术层面应用创新技术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为事业产业提供多元化原料实现安全生产,促进煤与石油化工产业相互协调发展。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石化产业发展中煤化工产业造成的影响,其次探讨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路径,促进石油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石油资源的得到充分利用,为国家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关键词:煤化工;石油化工;协调发展引言合理应用现代煤化工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是提高煤化工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设备管理的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企业生产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前提。
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还需立足管理现状,在人才保障、技术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整体性的推进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转型,以顺应企业与行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1石化产业发展中煤化工产业造成的影响1.1设备管理方法滞后煤化工设备种类繁多,包括加热炉、工业离心泵、分离过滤器、换热器、反应器等。
煤化工设备受周边环境恶劣和运行负荷大、运行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内部腐蚀和局部冲刷等问题,固化且滞后的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难以满足现实要求,不利于加强设备运行安全性和使用长久性。
1.2石油化工企业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控制意义认识不足我国石油企业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生态控制力的大企业,必须重视石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控制,在提升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生态控制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不能从降低石油化工分析检验质量控制成本投入方面获取相对经济效益。
石油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整体过程以仪器使用为主,企业需安排具有相应操作技能与专业知识的人员来担任质检员。
关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
![关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05b86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1.png)
关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叶 茂*朱文良*徐庶亮 刘中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116023摘要 经过近 70 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现代石油化工产业体系。
但是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无法满足下游石化企业的生产需求,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同时优质的烯烃和芳烃生产原料供应不足。
近年来现代煤化工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以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煤制油为代表的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使得通过煤经甲醇原料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成为可能。
从战略层面和技术层面,采用创新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既可以保障石化产业安全,促进石化原料多元化,还可以形成煤化工与石油化工产业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 石油化工,煤化工,协调发展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9.04.006*通讯作者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 21000000)修改稿收到日期:2019年4月1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Clean and High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Fossil Resource经过近 70 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现代石油化工产业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油加工量呈现持续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 年我国全年原油加工量突破达到 6.04 亿吨,同比增长 6.8%。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已逐步从炼油为主导向炼化一体化转变,并初步形成了以炼油、烯烃和芳烃生产为主的基地型石油化工产业格局。
目前已建成投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达 26 个,炼油能力达到 7.7 亿吨/年。
“十三五”期间,国家正在有序推进辽宁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福建古雷和广东惠州等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推动中国石油化工向大型化、一体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煤化工发展历史
![煤化工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e041b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7.png)
煤化工发展历史
煤化工作为一种新型化学工业,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在这些年份之前,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是化工的主要来源,而煤化工则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中国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政府开始注意到煤炭资源的重要价值,于是成立了一系列煤化工研究机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在这个研究所中,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出了多种煤化学工艺,涵盖了从煤制气到煤制油、煤制烯烃等多个领域。
这些技术的开发不仅独立于国外技术,而且技术水平也达到国际水平。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资源的日益紧张,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煤化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一大批煤化工企业得以成立,并经历了迅速增长的阶段。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西焦化公司、山东潍柴动力公司、陕西安泰化工公司等。
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国内市场和石化产业的逐渐饱和,煤化工产业开始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竞争的不断激烈化,煤化工企业逐渐被迫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在这个时期,国内煤化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如低温催化合成等。
2010年之后,煤化工企业在大力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不断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降低成本。
此外,价格波动的势头也促使煤化工企业逐渐转向高端的市场,并逐步与石化领域划清了界限。
回顾整个煤化工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煤化工一直以来都是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煤化工企业也将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bfa55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d.png)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随着人们对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和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成为了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中国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分析,以期对该行业的未来进行有力的展望。
一、煤化工行业概述中国煤化工行业是指通过煤炭资源转化为化工产品的过程,包括煤制气、煤液化、煤制油、煤制烯烃等。
煤化工技术在能源转化和化工产品制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煤化工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1. 清洁能源转型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同目标。
煤化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积极推动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多元化产品发展煤化工行业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化工产品,而是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煤炭可以转化为天然气、石油等多种化工原料,可以生产出石油化工产品、合成树脂、染料等多种产品。
这种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绿色技术引领煤化工行业在转型过程中,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采用催化剂和新型反应器设计,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同时,开展新型材料和清洁化工过程的研究,有助于降低环境和健康风险。
三、煤化工行业的前景展望1.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和化工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煤化工行业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国之一,对煤化工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政府的支持将进一步推动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国际合作机会增多中国煤化工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的条件。
我国煤制油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我国煤制油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4012413f83c4bb4cf7ecd1cc.png)
我国煤制油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摘要】在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煤制油能够实现对石油的部分替代,本文介绍了煤制油的最新技术介绍,以及分析了煤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煤制油;工艺;前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而煤炭的使用引发了严重的坏境的污染问题,如何解决燃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
再者,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突破历史新高(处于130多美元的高位运行),更加激励了全球范围内替代石油项目的快速发展。
煤炭液化可增加液体燃料的供应能力,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通过液化可将硫等有害元素以灰分脱除,得到洁净的二次能源,对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1.煤制油技术术介绍煤制油也被称为煤炭液化,是一种以煤为原料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技术。
目前全球只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煤制油技术。
直接液化就是以煤炭为基础原料,加氢直接液化,典型代表是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两段催化液化工艺。
间接液化则是通过气化煤炭生成合成气,再用催化剂把合成气合成液态烃类产品,这种技术的典型代表有Sasol工艺、SMDS合成工艺、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浆态床合成技术和兖矿煤制油技术开发等[2]。
1.1间接液化法),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F-T合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得合成气(CO+H2成等)转化成有机烃类。
煤间接液化的煤种适应性广,并且间接液化过程的操作条件温和,典型的煤间接液化的合成过程在250℃、15~40个大气压下操作。
此外,有关合成技术还可以用于天然气以及其他含碳有机物的转化,合成产品的质量高,污染小。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在国外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化。
南非基于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建成了年耗煤近4200万吨、生产合成油品约500万吨和200万吨化学品的合成油厂。
在技术方面,南非SASOL公司经历了固定床技术(1950~1980)、循环流化床(1970~1990)、固定流化床(1990~)、浆态床(1993~)4个阶段[3]。
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
![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105a3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0.png)
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煤化工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转化方式,在中国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煤化工的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其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煤化工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进展,然后分析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布局、产能、技术水平以及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讨论煤化工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冲击,包括原料供应、市场竞争、技术革新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煤化工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中国的煤化工产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目前,中国煤化工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煤气化、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多个领域。
在煤气化方面,中国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多种煤气化技术,如固定床气化、流化床气化、气流床气化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煤气化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随着煤气化技术的进步,煤气化产生的污染物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有效保护了环境。
在煤制油方面,中国已经建成了一批煤制油项目,如神华煤制油、伊泰煤制油等,这些项目的成功运营使得中国煤制油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煤制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有助于减少石油进口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在煤制天然气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例如,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新疆庆华煤制天然气项目等已经成功投产,这些项目的运行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天然气供应来源,还有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在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煤制烯烃技术,可以将煤炭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等。
而煤制乙二醇技术的成功应用,则为中国的化纤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
总体而言,中国的煤化工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技术体系,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富煤少油 煤化工是石油化工的有效补充
![我国富煤少油 煤化工是石油化工的有效补充](https://img.taocdn.com/s3/m/0037362490c69ec3d5bb75a9.png)
我国富煤少油煤化工是石油化工的有效补充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关系,简单说就是,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现代煤化工能够实现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部分,而非全部替代。
我国是一个相对“富煤少油”的国家,适当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产品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开发和建设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品、技术和装备,并且初具规模,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没有哪个行业像煤化工这样存在这么多争议,但这并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性。
我国“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煤化工必将成为化工产业的重要一极。
同样,煤制油气也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降低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金阳认为,当前煤化工的以下四个发展趋势尤其令人关注。
煤化工是石油化工的有效补充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关系,简单说就是,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
现代煤化工能够实现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部分,而非全部替代。
油价是现代煤化工项目成败的关键,离开这个“基准”谈煤化工的效益没有任何意义。
正因如此,合理控制煤化工的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相比的优势多是以牺牲环境容量、碳排放为代价的,一旦没有了这些“免费的午餐”,其竞争优势将不可同日而语并出现“反转”。
预计到2020年,原来由石油化工路线生产的化工产品极有可能会有三分之一被煤化工替代,也就是在与石油化工的竞争中,煤化工的终极目标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是必然选择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提出,“煤化工的方向是材料而不是燃料”,这是煤化工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以一种化石能源煤炭人为转化为另一种“人造化石能源”如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不宜大力鼓励或支持。
煤制油气由一种能源转化成另一种能源,且不说能源转换效率,仅仅碳排放超标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不宜大范围推广。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初探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bbef91a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f.png)
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与新型煤化工技术初探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煤化工技术成为了研究和关注的热门话题。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新型煤化工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一、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历程煤化工技术是指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工加工生产。
煤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国的资源,利用煤进行化工加工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对于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化工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煤炭气化技术、煤制油技术等一系列煤化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将煤化工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我国的煤化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煤炭气化、煤制油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二、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初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煤化工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新型煤化工技术主要包括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焦油加氢技术、煤化学产品加工技术等。
这些新型技术在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技术是一种将煤炭先转化为合成气,再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利用煤炭资源的还可以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环保型的煤化工技术。
目前,我国在煤炭间接液化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投入与专家的研究。
2. 煤焦油加氢技术煤焦油是煤化工生产中重要的副产品,传统的煤焦油加工技术主要是将煤焦油进行燃烧或者加工为其他产品。
而煤焦油加氢技术则是一种将煤焦油经过催化剂的作用进行加氢处理,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的液体燃料或者化工产品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煤焦油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对其他化石燃料的依赖,是一种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煤化工技术。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cb65f3941ea76e58fa0438.png)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摘要】中国能源安全问题随着石油的紧缺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产业之一为将大型煤气化作为主要产业的现代煤化工产业。
相对而言,还有许多不完善存在于我国煤化工产业中,例如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等。
努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为保护国家能源安全,使我国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的实施得到有力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关键词】煤化工;发展;方向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就是煤化工。
经有关部门研究,我国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将是煤基液体燃料(如煤炭液化、合成油、煤基醇醚燃料等)的生产。
我国煤化工发展的重点是生产石油能源替代品,石油能源替代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煤炭的使用效率低,产生的污染高。
最近几年,通过高油价和现代煤化工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迅速。
1.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仍处于示范建设阶段,由于现代煤化工技术具有装置规模大、技术集成度高和资源利用优于传统煤化工的特点,各地规划拟建的项目很多。
煤化工是煤炭的深加工产业。
发展现代煤化工有利于推动我国石油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国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有利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煤化工发展逐步升温,已呈发展煤化工热。
为了使现代煤化工这一新兴产业从一开始就步入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明确了把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和煤制烯烃作为现代煤化工的代表领域。
2006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据悉,有关方面正拟就《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煤化工发展的产业政策》,促进煤化工产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国在向新型煤炭能源化工转型的过程中具备三大有利条件:传统煤化工发展较为成熟、基础雄厚,在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拓展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模仿与创新,国内新型煤化工的技术和装置水平有较快的提高;出于发展地方经济和产业提升角度考虑,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发展煤化工项目,形成了投资热潮,通过科学规划引导这一趋势,有利于产业发展。
石油、煤炭和化工板块之间的关系
![石油、煤炭和化工板块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62a705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7f.png)
⽯油、煤炭和化⼯板块之间的关系国内原油期货从10⽉份598元跌到近⽇442元,⼀个⽉跌幅近30%。
断头铡⼑式下跌源于国际原油期货的回杀,纽约原油期货⽤⼀个⽉即抹掉了全年的涨幅,媒体有许多注解,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沙特卡舒奇事件的影响、欧佩克增产承诺受制约、美国叶岩⽓增产等等,不管国际形势如何表现,但最本质的,也是政府、媒体、⾦融界最不愿意承认的是整个经济的下午压⼒。
经济下⾏趋势之下,原材料需求压缩,供需关系才是经济运⾏之基本规律。
可以说,原油价格急挫,正是⼤宗商品整体压⼒的集中体现,原油是⼤宗商品的龙头,钢铁、有⾊、煤炭、化⼯、建材会以原油马⾸是瞻,这可能是之后可以欣赏到的景⾊。
煤炭价格与原油涨跌紧密相关,就能源需求⽽⾔,煤与油有互相替代的关系,⼩环境下,原油价格下调会导致煤炭需求降低,但这是局部、短周期的跷跷板效应,会有⼩范围、短期的此起彼伏。
这和⾏政⼿段供给侧改⾰⼈为压缩产能导致2017年的周期品种价格全线上涨是⼀个道理,市场外⼿段⼲扰只会在可视的⼩范围内、短期内发挥作⽤,经过⼀个周期,或者市场的开放⾃适应,终会回归到市场正常的调节节奏中。
以此为据,可测得焦煤、焦炭期货价格也将有20%的下⾏空间。
化⼯⾏业包括⽯油化⼯和煤化⼯,以中⽯化、万华化学、鲁西化⼯为代表,通常的逻辑是原材料价格下⾏,会降低化⼯⾏业的成本,对板块是⼤利好,但观察原油为代表的⼤宗期货下午趋势下,化⼯板块同样承受着不⼩的压⼒,只是没有那么⼤幅度⽽已,但⽅向是趋同的。
在经济趋稳或者上⾏的阶段,原材料价格下降⽆疑对化⼯⾏业是极⼤的利好,但⽬前⼤宗下降的原因并⾮区域政治影响,极⼤可能是经济下午压⼒所致,所以,不能简单把原油和化⼯视作负相关。
中⽯油股价随原油期货同步下⾏,⼀个⽉跌去20%,可以紧盯钢铁、煤炭、有⾊、化⼯之后的表现,如果都以中⽯油有对标,形成整体同步下⾏,那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经济形势乐观,请远离经济⽣活中的重资产、⼤板块,甚⾄房地产、⽩酒、医药、⽔泥、银⾏、保险、券商等等。
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
![对我国现代煤化工(煤制油)产业发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e9ef2d350e2524de5187e8c.png)
业 发展 ,可 有 效 缓解 我 国能 源供 需
矛盾 与石 油的 巨大缺 口
年 8 2 开 工建设 ,20 年 1 月 月 5日 08 2
业 ,可 有 效 减 轻 国 际油价 上 涨对 中
国经 济 发展 的不利 影 响
3 投煤试车一次成功 ,生产出合 0日
格柴 油 、汽油 、石脑 油和 L G等 。该 P 项 目是 目前 世 界上 第 一 个 超 百万 吨 级 的煤 直 接 液 化 工 厂 ,标 志 着 我 国 煤 直接 液化 制油技 术取 得重 大突破 , 为 实 施 石 油替 代 战略 奠 定 了坚 实 的
基础。
2. 间接 液 化 示 范 项 目取 得 突 煤 破 性 进 展
近 年 来 ,国 内石 油 消 费高 速 增 长 与石 油 低 产 量 之 间 的矛 盾 十 分 突 出。油 、气供 求之 间存 在 巨大缺 口。
2 1 ,中国 已探 明 的石 油 储量 占 0l 年 世 界储量 的 1 3 .%,产量 占世界总 产 量的 56 . %,而 消费量 却 占世界总量 的92 .%。进 入 2 世纪 以后 ,中国 国 l 内原 油供 需缺 口迅 速扩 大 ,到 2 l 0 1
创造 了条件
1. 接 液化示 范项 目成功投 产 直
运 营
整升 级 阶段 。因此 , 发展现 代煤化 工
期缓 解 国 内石 油供 需 矛 盾 。但 长期 看 ,必须 大力 发展煤 化 工 ( 制油 ) 煤 产 业 ,以增 强 应对 国 际石 油供 应 风 险的能 力 。
5. 发展 现代 煤化 工( 制 油) 煤 产
据 业 内专 家 预 测 ,现 在 世 界 石
油产量正在接近高峰 ( 预计 2 3 年 00
我国煤制油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煤制油所带来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26eb8f2941ea76e58fa04a4.png)
Botegh添加 剂赋 予 P A必 要 的力 学 、 i rn t s L 光
学和美学性能, 同时允许 加工者使用传统的 设备 加工 可再生 来源 的聚合 物 。
Botegh7 0是 一 种 丙 烯 酸 聚 合 物 , i rn t 0 s
Bot nt 5 是 一种 用于不透 明用途 的高效 i r gh10 se
Bot nt 0提供 高熔体强度性 能、 明 i r gh 0 se 7 透 度和可再生性 , 而两种抗 冲改性剂用来改善
改} 生 剂。两者在 一 0 2 ℃都保持其高抗冲击性。
( 彭 琳)
5 .其它
上涨 , 对我国石油进 口产生巨大压力 , 促进了
维普资讯
2 ・ 国内外 石油化 工快 报 6 米技 术和独 家拥 有 的专 利 工 艺 , 得 它 可 耐 使 6 ℃高温 。这 种 树脂 还 可 完全 堆 肥、 足 可 6 , 满 堆肥 塑料 的 A T 国际 1 40标 准。 SM 3 0 6 公司 目前 提 供 1 5种 不 同 的 C mpsa o ot。 he牌号 树脂用 于不 同 的加工 应用 。这 种新 i s
我国煤制油所带来的问题
据[ 中国化工报 ] 报道 , 国际油价的持续
我国 系 在用 炭替 一 列旨 煤 代石油 术的 技 攻关
和示 范工程 建 设 , 已完 成 了煤 间接 液 化 千 吨
和万吨两套中间试验 , 预计 2 0 年将投产神 08
维普资讯
的生产能力 。
煤制油 对水 资源 需 求 量 很 大 , 产 品耗 吨 水在 lt O 以上 。中 国的淡水 资源贫 乏 , 山西 、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区别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c4050d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a.png)
中国煤化工从总量上来看,2006年在建煤化工项目有30项,总投资达800多亿元,新增产能为甲醇850万吨,二甲醚90万吨,烯烃100万吨,煤制油124万吨。
而已备案的甲醇项目产能3400万吨,烯烃3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
200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政策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以期规范和扶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2006年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生产。
2007年是中国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的一年,在国际油价一度冲击百元大关、全球对替代化工原料和替代能源的需求越发迫切的背景下,中国的煤化工行业以其领先的产业化进度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化工行业的投资机遇仍然受到国际国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煤化工技术的工业放大不断取得突破、大型煤制油和煤制烯烃装置的建设进展顺利、二甲醚等相关的产品标准相继出台。
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将在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中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均有着重大意义。
可以说,煤化工行业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2011-06-18 11:29baoliang311|五级煤化工项目的种类比较繁多了,其主要产业链如下:★产业链1:煤制烯烃,国内以大唐国际煤化工公司、神华集团为代表,技术分MTO和MTP两个方向,投资巨大,技术风险不容忽视。
★产业链2:煤制油,国内以神华为代表,国家除神华项目外已基本全部叫停,预计神华的装置将会在2008年试生产,届时的情况不得而知。
★产业链3:碳一化工(主要是甲醇)下游精细化工产品,以醋酸、甲胺及DMF、BDO、DMAC、DMC为代表,进入门槛不高投资也不大,是目前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相信到2008年多数产品将会严重供大于求。
中国_煤制油_项目的意义与未来[1]
![中国_煤制油_项目的意义与未来[1]](https://img.taocdn.com/s3/m/95acd3e9551810a6f52486a3.png)
一、“煤代油”战略新鲜亮相中国正在进行一系列旨在用煤炭替代石油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以缓解未来石油进口压力,确保国家现代化所需的长期而可靠的能源供应。
去年,在首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上,“煤炭替代石油”战略的首次“亮相”引发了业界的极大兴趣。
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透露,该集团建设的世界上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工业生产线将今年9月投产。
这个“煤变油”示范工厂的运行状况,将关系到中国自主研发的煤直接液化技术是否成熟,以及进一步产业化的前景。
拥有全球领先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南非沙索公司,正与神华一道,为在宁夏东部和陕西榆林建设两家煤制油工厂进行可行性研究。
如果顺利,这两家示范工厂可能在2014年完全建成,规模为日产8万桶油。
中国北方从山西、内蒙古一直向西延伸至宁夏、陕西、新疆等省份,是世界上煤炭蕴藏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里正孕育一批世界级的煤化工企业,生产以煤为原料的液体燃料和化工材料,从而部分地替代石油。
除煤制油项目外,世界上第一个以煤为原料生产聚丙烯的大型煤化工项目———神华宁煤集团煤基烯烃也正在宁夏加紧建设。
该项目年产中间产品甲醇167万吨,最终产品聚丙烯50万吨,此外还有汽油、硫磺等副产品。
中国煤化工产业的重点是发展车用燃料和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做好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和煤基多联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开发利用。
二、“煤制油”项目意义重大综合各种预测与分析来看,国际油价在未来出现大幅回落的概率似乎不大。
尽管油价不会长期高于100美元,但由于2008年国际石油供应偏紧,油价重心将持续上移,全年平均油价将处于85美元/桶的水平。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石油供应越来越依赖进口。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未来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还将进一步加大。
预计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
一旦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整个国家的石油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1b24f3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9.png)
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煤炭消费的影响煤化工是指将煤炭转化为化学品和能源的过程,是中国能源转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供需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煤化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下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煤炭消费的影响。
1. 发展趋势(1)化学品生产:煤制化学品已经成为中国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煤炭需求量的增加和煤炭转化技术的进步,煤制化学品的生产能力也逐渐提高。
例如,中国化工集团、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已经研发出一系列煤制化学品。
(2)清洁能源:煤化工也可以转化为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近年来,中国化工集团、中国中煤能源集团等企业已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3)能源转型:随着煤炭市场供需失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能源转型。
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煤代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促进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下降,从而实现煤炭的可持续发展。
2. 影响(1)对煤炭消费的影响:煤制化学品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可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减少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有积极的影响。
(2)对煤炭市场的影响:煤炭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可能会得到缓解,煤炭价格可能会上涨。
但是,由于煤制化学品和清洁能源的应用,煤炭市场的未来供需关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对行业自身的影响:煤制化学品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将促进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化工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煤制化学品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煤制化学品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对煤炭市场、煤炭行业和整个能源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实现煤炭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煤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煤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3b0da1e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8.png)
煤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煤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 煤化工行业的地位煤化工行业是以煤炭资源为主要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生产化学产品和能源的行业。
在国民经济中,煤化工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煤化工行业是煤炭产业的延伸。
中国煤炭储量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资源大国。
挖掘和利用这些煤炭资源对于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煤化工行业通过将煤炭进行气化、液化和煤制油等工艺转化,将煤炭资源转化为化学产品和能源,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降低对传统燃煤方式的依赖。
其次,煤化工行业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但传统的燃煤方式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而煤化工行业通过煤的转化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再次,煤化工行业是一种富有效率的化学产业。
通过煤化工的转化和深加工,可以生产出一系列的化工产品,如氨、甲醇、乙烯等,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能源等领域,在国家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煤化工行业对于国家的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化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对进口能源和化工产品的依赖,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尤其在国际市场波动大、能源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战略安全至关重要。
2. 煤化工行业的作用煤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煤化工行业促进了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通过煤化工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以将煤炭资源转化为更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煤炭气化可以生产煤制天然气,用于替代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传统能源;煤制甲醇可以用于替代石油燃料、化工原料等。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可有效推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节约和清洁利用。
煤化工发展现状与前景
![煤化工发展现状与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d7cb53ff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8.png)
煤化工发展现状与前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之一,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煤炭的利用方式不仅包括燃烧发电和供暖,还涉及到煤化工领域的开发利用。
煤化工是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化工产品和材料的过程。
目前,煤化工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既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推动化工行业的升级和转型,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煤化工的发展现状显示,中国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特别是在煤制油方面,中国已建成了一批煤制油示范项目,并逐步实现了商业化运营。
这些项目利用煤炭资源进行煤制油,产出的液体燃料可以替代传统的石油产品,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同时,煤化工领域也涉及到煤制天然气的开发利用。
煤制天然气是利用煤炭资源生产合成天然气,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中国已建成了多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并逐步推动煤制天然气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此外,煤化工还涉及到煤制化工产品和材料的生产。
通过煤炭转化,可以生产出一系列的化工产品和材料,如合成氨、合成甲醇、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这些产品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对进口化工产品的依赖,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未来,煤化工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首先,中国仍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产业的发展将提供充足的原料支持。
其次,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煤化工领域也将加大研发力度,探索更加清洁和高效的煤化工技术。
此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金融投入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然而,煤化工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成本,资金链的问题可能对项目的推进造成影响。
其次,煤化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如何有效处理和减排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需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煤化工作为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煤化工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分析
![煤化工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2f20f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41.png)
煤化工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分析1.1 油价对煤化工产品市场的影响分析原油价格的波动影响基础能源价格和化工原料价格。
当原油价格上涨时,煤化工产品对石油化工产品的替代增强,使煤化工产品具有更强的比价优势。
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原油大幅度上涨,煤化工有所发展。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再度推动了煤化工产业,尤其是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1.1.1 高油价催生全球第一家商业运营的煤制油工厂在20世纪上半叶煤液化技术得到发展,二战以后,由于其产品在经济上无法与天然石油相竞争而趋于停顿。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价格的高涨影响了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煤化工技术取得进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价格长时间高位运行,使得煤化工重新受到重视。
全球第一家商业运营的煤制油工厂沙索集团煤制油工厂的创建和两次扩建也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密切相关。
1954年,沙索集团开建第一个煤制油,1955年,最早一批汽油从该厂面世。
1972年,石油价格偏低,考虑到没有太大的经济性,沙索集团没有扩建。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到了每桶12美元,相比3年前翻了4倍,南非政府决定在1974年修建第二座工厂,二厂建设期间,国际油价按照现在的汇率来看,已经约为85到86美元/桶,在此价格下煤制油应该是有盈利的。
1979年,伊朗革命,油价大涨到了每桶40美元,南非政府决意开建第三个沙索煤制油工厂。
1.1.2 油价高企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煤炭和石油互为替代品,石油价格的上涨会使社会转向对煤炭等其他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利用。
图 1 2001-2010年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图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全球原油出口FOB 价格(均价)2005年以来,尤其是2007年和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迅速,2008年一度高达每桶147美元。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在高位运行,而且2009年油价又有所回升。
充分利用煤资源是当前国内石化企业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煤资源是当前国内石化企业重点关注的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04cb5d340912a216147929bc.png)
20 07年 1 2月 2 日山东 兖 矿 国宏 化 工 公 司 采 8
用水煤浆气化技术造气年产 5 万 吨“ 0 煤制 甲醇” 装
置投产 。该装置 投 产 后年 可 消 化 高硫 煤 达 百 万 吨 , 生产 2万 多吨 副 产 品硫 磺 。这 一 项 目的建 成 投 产 , 标志 着 我 国综合 开 发 利用 高 硫 煤 , 展 煤基 醇 醚 燃 发
产业 化 。
1 3 2 煤制油 ..
政策 , 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 特别是产油国
进一 步加强 对资 源 的控 制 , 力延 伸 发 展 炼 油 化 工 大 产 业 , 求 资源 收 益 最大 化 。中 东产 油 国乙 烷 脱 氢 追
制取 乙烯 , 有低 成本 优势 , 乙烷 为原 料 吨乙烯 的 具 用 成本 是 国 内用 石脑 油 原 料 吨 乙 烯 的 6 % 。 聚 烯 烃 0
置 、0万 吨/ 甲醇制 烯烃 ( O 装 置 、0万 Ⅱ/ 6 年 MT ) 3 屯 年 聚 乙烯装 置 、0万 吨/ 聚 丙 烯 装 置 。该 项 目是 国 3 年
高油价 促使 世界各 国加快 调整 能源 战略 和能 源
内 自主开 发 的 MT O技 术 首 次应 用 于 大型 工 业 化装 置, 建成 投产后 , 国将实 现煤 经 甲醇制烯 烃 大规模 我
作者简介 : 吕清茂 , 高级工程师 ,9 7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化 18 学工程专业 , 硕士, 一直从事炼油化工技术管理 和新建装置开车 工作 , 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生产准备处处长 。
维普资讯
8
当 代
石
油
石
浅析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区别
![浅析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04f36f57be1e650e53ea990d.png)
浅析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区别一、原料石油化工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目的是将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油田气、天然气等充分利用。
石油化工的突出特点是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生产各类化学品的加工工业,目的是实现煤炭能源的综合利用。
煤化工的突出特点是用化学方法将煤炭转换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而后深加工。
传统煤化工是把煤干馏生产焦炭,副产物为焦炉煤气和煤焦油,主要是为了配合钢铁行业,一般合成氨工艺也归为传统煤化工行业。
现代煤化工是把煤通过液化、气化、加氢等先进手段转化为合成气、精细化工产品等,其发展方向主要有:一、煤制烯烃;二、煤制天然气;三、煤制油;四、煤制乙二醇;五、煤制精细化工。
二、产品石油产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
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称为炼油。
炼油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进行裂解,可生成乙烯、丙烯、苯、二甲苯等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煤化工产品主要有炼焦化学品、氨、甲醇、尿素、各类材料、人造石油、有机化工产品(通过碳一化学合成)等。
三、转化路线下图为石油的转化路线:下图为煤的转化路线:煤燃烧供热发电转化炼焦气化煤制油(直接液化)焦炭苯、焦油煤气氨甲醇系列能源化工产品(烯烃、油、芳香烃、油品添加剂)电石、炼钢油品(间接液化)LNG(煤制天然气)尿素乙二醇四、综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看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资源条件之下的不同产业,但两者的工艺途径和关键技术是有相通之处的。
煤气化所产生的煤气经过净化分离以及成分调整以后就可以作为后续的化工原料合成气,之后的工艺流程就和石油化工的工艺流程类似。
煤化工所生产的产品同样可以用于与石油化工原料产品类似的工业用途,可以理解成是殊途同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煤化工发展对石油化工的影响1 在高油价下中国煤化工产业具有竞争力,将成为石油化工产业的有益补充1.1 世界油气资源紧缺、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为煤化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间,在全球经济稳步增长的推动下,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2002-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长3.0%,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年均增长1.4%和3.0%,煤炭年均增长5.4%。
到2008年底,全球煤炭消费连续六年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一次能源。
煤炭需求增长已成为推动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资源,世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
据统计,2008年全球原油探明储量约为1 708亿吨,储采比为42年;天然气探明储量约为185.02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60年;而煤炭的探明储量约为8 260亿吨,储采比为122年。
据BP公司统计,200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4.6%,煤炭占29.1%,天然气占24.0%,核能、水电等约占12.3%。
由此可见,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
就中国而言,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特征十分显著。
据2009年全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截至2008年底,中国原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约为20.90亿吨,储采比为11.8年;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约26 511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4年;煤炭储量约为1 145亿吨,储采比约为41年。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中国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燃料快速增长和石化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使得油气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2003-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7.3%。
2009年,一次能源消费达30亿吨标准煤。
其中,煤炭约占70%,石油和天然气约占20%,核电、风电及水电约占10%。
在此期间,中国石油消费以年均7.1%的速度增长,而原油产量年均增长仅1.8%,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
发展替代资源,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客观上为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1.2 原油价格持续高位,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日益显现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全球石油供应链遇到“瓶颈”,加上美元贬值、地缘政治因素及投机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
例如,布伦特原油价格从2005年的平均55美元/桶上升到2007年的72美元/桶,2008年7月竟达到了14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点,2010年原油价格则一直在80美元/桶上下高价位区间波动。
低成本的驱动,使得包括煤化工在的替代燃料产业的竞争力日益显现。
在高油价的推动下,中国煤化工技术加快了自主开发的进程。
煤气化装置不断向大型化、清洁化发展,煤直接液化工业示装置和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装置的成功投产,煤基甲醇制烯烃、制二甲醚等技术的商业化,都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煤化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环保技术的不断提升,必将促使其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煤化工产业在高油价下相对常规石油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将成为油气资源的有益补充。
2 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尽管国外的煤化工产业起步较早,20世纪4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煤液化、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领域先后建成过实验装置,开发了有关的工艺技术,但由于受到资源、技术、环境、油价、投资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寥寥无几。
目前,只有南非萨索尔公司的煤间接液化工厂和美国大平原煤制天然气工厂。
而中国煤化工产业在近几年则获得了较快发展。
2.1 传统煤化工总体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也开始拥有传统煤化工产业,但规模很小、产品单一,产品主要包括焦炭、合成氨、电石和甲醇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源丰富地区的崛起,传统煤化工和部分产品产能较快增长。
从产品的供需来看,中国传统煤化工总体上呈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2009年,中国焦炭消费量约3.4亿吨,产能约为3.8亿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约91%;电石消费量约1 500万吨,总产能约2 200万吨/年,装置平均开工率低于70%;甲醇消费量约1 660万吨,总产能高达3 000万吨/年左右,装置平均开工率仅37.4%。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甲醇生产中,70%以煤为原料,甲醇作为新型煤化工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据统计,目前在建和拟建的甲醇项目产能达2 500万吨/年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甲醇总产能将达到5 000万吨/年以上,而届时的甲醇需求量最乐观预计也仅增加到3 1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2.2 新型煤化工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近年来,在高油价的推动下,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煤液化合成油、煤基甲醇制烯烃、煤基甲醇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煤直接液化首条百万吨级工业示生产装置已建成投产中国的煤直接液化技术最早由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工程公司合作,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成功。
中国集团在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分两期投资建设总规模为500万吨/年的煤直接液化工程。
2008年12月30日,一期工程的先期工程100万吨/年煤直接液化合成油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合格油品和化工品。
该工程由工程建设公司承担EPC总承包。
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
2)煤间接液化示工程成功建成国从事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发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煤炭化学研究所和兖矿集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煤化所在消化吸收国外工艺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成功了煤间接液化技术。
目前,煤化所研发的煤间接液化工艺已经应用到潞安集团、伊泰集团、集团等三套16万吨/年示项目中,目前已相继投产。
煤业集团与南非萨索尔公司合资的宁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
3)煤制烯烃工业示装置正在建设目前国拥有煤制烯烃技术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八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化物所开发的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DMTO)完成了中试。
2005年,化物所与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以及集团石化工程公司合作,在建设了规模为1.5万吨/年(以原料甲醇计)的工业试验装置。
2006年2月,装置投料试车,8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这项技术实现了约99.18%的甲醇转化率,双烯(乙烯+丙烯)碳基选择性达78.71%。
目前,集团采用这项技术,由工程建设公司承担EPC+M,于2010年5月31日在建成了60万吨/年(以双烯计)MTO装置。
石化研究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SMTO)技术,目前已在燕山石化建成了甲醇进料规模为3.6万吨/年的中试装置,并进行了累计116天的工业试验。
中试结果显示,乙烯+丙烯选择性平均达80.51%,甲醇转化率平均为99.74%。
目前已完成了180万吨/年(以甲醇计)的SMTO 装置工艺包设计,并在中原石化建设60万吨/年(以甲醇计)SMTO装置,计划2011年底建成投产。
石化研究院从2003年起就开始进行甲醇制丙烯(MTP)技术(固定床工艺)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中试。
中试结果表明甲醇转化率大于99%,丙烯单程选择性为45.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项工艺在2010年进行工业侧线试验,同时开展大型工业化装置工艺包研发。
清华大学、中化集团和淮化联合开发了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技术,其规模为3万吨/年甲醇进料的试验装置连续运行了470小时,甲醇转化率为99.9%,丙烯选择性67.3%,吨丙烯消耗甲醇3.39吨。
4)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的基础技术,煤气化装置作为煤化工产业链中的龙头装置,具有投入大、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为降低化肥原料成本,国石化企业引进德士古和壳牌公司的煤气化技术,用于生产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德士古和壳牌公司煤气化技术的大型化工装置是在建设的生产装置中成熟起来,并得到大量应用的。
在建设和试生产运行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很多工艺技术放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还采取很多独创性改进措施实现了装置的长周期安全稳定生产。
目前,国在消化吸收国外气化技术的基础上,已经开发出多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包括四喷嘴气化技术、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技术、两段式干粉气化技术、航天炉气化技术、多元料浆气化技术、单喷嘴粉煤气化技术及灰熔聚煤气化技术等。
其中,四喷嘴气化技术、非熔渣-熔渣分级气化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工业化装置中,前者有兖矿国泰化工、华鲁恒升化工等,后者有丰喜肥业集团等。
5)煤制乙二醇进入商业化应用20世纪80-90年代,国家组织开展了一氧化碳氧化偶联技术研究。
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物质结构研究所与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煤化工新技术三方联合研发的煤制乙二醇技术,通过了万吨级工业示装置的成果鉴定。
2009年12月底,采用该技术的金煤一期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6)一步法甲醇转化制汽油的工业示工程正在建设目前,中科院煤炭化学研究所与化学工业第二共同研发出一步法甲醇转化制汽油工艺,采用自主研发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汽油选择性达到37%~38%,可以生产辛烷值(RON)在93 以上、低烯烃、低苯含量、无硫的优质汽油产品。
2009年,该技术在取得万吨级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行。
目前,煤化集团正在建设20万吨/年的MTG装置。
7)煤制二甲醚产能过剩中国二甲醚产能已从2006年的44.5万吨/年猛增到2007年的220万吨/年,2008年又几乎翻了一番,达到432万吨/年。
预计到2012年,二甲醚的产能将增加到940万吨/年左右。
从消费来看,国90%左右的二甲醚用于掺入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2008年的消费量在150万吨左右,预计2012年将增加到580万吨。
国二甲醚产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局面。
8)IGCC发电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严格,IGCC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2005年底,将IGCC装置作为公用工程的核心装置,应用于炼油乙烯一体化工程之中,已在2009年建成投产。
兖矿集团也建有IGCC联产甲醇和醋酸的示装置,拥有80MW的装机容量、30万吨/年甲醇和22万吨/年醋酸的联产能力。
从2006年起,各大发电集团也积极开展IGCC技术在国的发展和应用。
尽管近年来诸多煤化工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国煤化工项目的建设。
但在看到煤化工产业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注意到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多数煤化工技术尚不十分成熟,还存在诸多风险。
在建的煤液化、煤制烯烃等项目,在全球围都属同类装置中规模最大的首套工业装置,有的项目尚未进行工业放大,就直接进入工程应用;有的虽投料试车成功,但还有待安全稳定长周期生产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