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900字
《随想录》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3)
【篇三:《随想录》读后感作文】其实我经常会想这个问题,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人们会如何呢?或者说再来一次文革,人们会如何呢?有人说巴金先生身上有金子般的品质,也有人说絮絮叨叨不过是在说谁迫害了他。
我想人们大可不必轻易做出评价。
不妨试想下,如果你身在那个年代,你会如何?巴金先生起码有一颗坦率的心,说的白些,那就是为了保命,为了活下去,为了家人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人最基本的本能吗!巴金先生没有错,跟那些昧着良心的,丧心病狂的人相比,巴金先生只是为了活着而委曲求全,难道这也算有错吗!有时候在想,那些猛将们,他们的内心是否曾受到过煎熬,是否良心上遭到自己的谴责?他们是否仅仅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才如此疯狂?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有些人还会那样做吗?如果现在再来一次文革,我们现在的人也会出现当年的那些猛将吗?巴金先生在不断的探索,巴金先生也坚定的表达了如果再回到那个年代,他肯定不会如此了。
但是我唯一不敢同意的就是这一点,我想如果再一次回到那个年代,巴金先生还会如此的,不为别的,因为我们要活着。
难道不是吗!中学生读后感要怎么写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是巴金先生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包含了他对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读后让人深受启发。
巴金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在《巴金随想录》中,他以平实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巴金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巴金随想录》中,巴金先生谈到了很多关于文学和生活的话题。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是一种对人性的探索和表达。
他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认为作家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真实的生活,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
这些思想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文学的意义和作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金先生在书中还谈到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必然的,但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和重要性。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
这些思想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现代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了对文学和生活的思考,巴金先生在书中还谈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表达。
他强调了艺术家应该追求真、善、美,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人、启发人、感动人。
这些思想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总的来说,读完《巴金随想录》让我受益匪浅。
巴金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让人受益终身。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不断地思考和成长。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随想录读后感(一)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
”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
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
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
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
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
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
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
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
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
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
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
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
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智慧的作品,作者巴金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见解。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自己的遭遇和经历。
他直面那段痛苦的历史,不回避、不粉饰,这种勇气和坦诚让人钦佩。
通过巴金的文字,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痛苦,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美好。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真实和真诚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应该用真实的文字表达自己。
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在写作和生活中是否也能够做到真实和真诚。
此外,巴金在《随想录》中还探讨了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他认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
这种对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长远眼光,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推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随想录》中,巴金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应该用有限的时间
去追求无限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总的来说,《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目标。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文化,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高中生《随想录》读后感_读后感
高中生《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高一6王天瑞《随想录》是一个给人以轻松的名字,但我们都能感受到这背后渗出的沉重与不平凡。
表面上说“随想”,但若真只是随便想想,岂能引发作者乃至读者对社会直至人性的思考?《随想录》不随想,这是巴金先生聊文化、信仰,聊家事、经历以及聊感悟的精神世界。
最开始巴金先生聊到一部日本电影《望乡》。
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经典之作。
但在当时的中国,在那个闭关锁国一百多年,一直将自己禁锢在一隅的时代,人们对这部电影指指点点,以他们自认为的正义与忠贞来批判这部电影的“污秽”。
也许他会责问:为什么要上映这样的东西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呢?但巴金先生回答道:真正正直与纯洁的人不会在意这些所谓的“污秽”;相反,他们会深深感受到这部电影中带来的积极与爱。
可见当时中国人思想如此的迂腐,在全世界的科技与思想都在进步时,中国人还在固守不前。
巴金先生看到了,他将其记录下来,所以我们也看到了。
文学作品有时就是时代的缩影,它不必要对其概述、泛泛而谈,它只用一个人的视角,便带你走进这个世界。
巴金先生还在书中谈到妻子萧珊的去世,这期间不免提到动荡的文化大革命。
萧珊为了他在思想上、在行动上中抗争,希望能减轻丈夫的负担,但巴金先生写到:“她也有这样的想法:她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以减轻对我的压力。
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
”这样一来,巴金先生的负罪感更加强烈了。
妻子萧珊的死永远刺痛着巴金先生,他恨,恨这个世界顽固的无知与恶念;他敬,敬那位理解他并为他献身的萧珊。
这一幕幕放在当今又何尝不引起人们的共鸣。
现在网络上的喷子、写手依靠舆论生活,他们只在乎标新立异,博人眼球,因此大放厥词、口无遮拦。
我每看到这些评论,都会莫名的愤怒,恨不得将此人拖出来大骂一通。
我与巴金先生都同样憎恨这些顽固的恶势力,只是与他相比,我少了一位理解我并为我献身的“萧珊”罢了。
“文以载道”,文学是反映社会的。
它通小通大——它是作家眼里看到的,也是组成我们所处的大社会的;他通古通今——它记载的社会内涵,古往今来,都有它们的影子。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一: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
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
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
《随想录》读后感
由于学习要求,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感想来记录心情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著作《随想录》。
当然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触颇深。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
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有文革的反思了,我们也都似乎只按执政者的意志活着,没有自由独立的价格,没有勇气反对什么。
但巴金的随想录写得那么诚恳。
人犯了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不去更正,而以为忘记了就可以洗白曾经的污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
西方多位作家所写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
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人,《随想录》它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感触,是用心构造的一个文革博物馆。
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真实感受。
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能做到真诚的剖析自己,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揭开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或许只巴金一人吧。
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能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
他们是那么认真地相信,并且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幸福,正像巴金所说的,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所独有的热情和幸福。
他们能够分得很清楚,侵华日军和友好的日本人是不同的,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对带有暴力或情色的书籍和电影比光腚宽容得多,这或许是现在的我们也做不到的吧,在这个到处贴标签的时代。
阅读《随想录》,触到的是一位老人的良心和勇气;触到的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人性。
阅读的过程,看真话,体悟真话,如同跟随着作者一起洗涤着自己的心灵,愿能更“纯洁,更善良”些。
如同巴金老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随想录》让我学到了真!《随想录》中的几句话我深深地记着: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2024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五卷一百五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不仅记录了巴金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更是他深刻反思、挖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整部作品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力作。
在我看来,《随想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巴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引发了读者对个体命运、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思考。
其次,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巴金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也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命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最后,作品文笔优美,语言质朴自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在《随想录》中,巴金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思想。
首先,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极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同时,他也对知识分子的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呼唤他们坚守信仰、担当道义。
此外,巴金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世俗观念所左右。
这些思想和信息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虽然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与巴金所经历的时期截然不同,但《随想录》所传达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所影响,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发迫切。
《随想录》正好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真实声音的机会。
巴金的反思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
在面对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时,《随想录》中的见解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之道。
此外,《随想录》也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力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随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此外,有些篇章过于冗长繁琐,影响了整体的阅读体验。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一本散文集,是他自1986年以来发表的一些散文作品的集结。
这本书共有五篇随笔,每篇都通过作者的视角和思考,对生活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被巴金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洞察力所吸引。
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勾勒出了人性的种种表现,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深刻。
他从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的欲望、境遇和命运等重要问题。
在《龙须沟的神香饺子》一文中,巴金通过对一个小小的饺子馆的描写,展现了人对美的追求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他通过对独立经营饺子馆的老板娘的描写,呼唤了一个被商业化浪潮侵蚀的社会中的善良和人性之美。
在《时间的年轮》一文中,巴金通过一颗老槐树的历史见证展现了时间之于人生的冲击和变迁。
他借助槐树的历史,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以及人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这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开化日记》一文中,巴金通过对士子投水自尽的壮烈事迹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联和个人价值的不可替代。
他通过对一位自杀者的思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美好和复杂,以及人对真理与诚信的信仰。
在《太阳帽下的奴隶》一文中,巴金通过对劳教所的描写,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弱者与权力之间的斗争。
他从一个细微的事情入手,展示了劳教所中的迫害和残酷的一面,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不公与人权的重要性。
在《话语中的生命》一文中,巴金通过对语言的探讨,呼唤了人们对于言语的敬畏和珍视。
他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文化之间的冲突的思考,让我们明白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巴金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代社会和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巴金的文字简练而深邃,思维敏捷而思想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文中所写的充满人性理解与关怀的场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读《随想录》有感
读《随想录》有感读《随想录》有感读《随想录》有感1最早看巴金的作品还是在小学的课本上的那篇《日出》,现在记忆已经渐渐模糊,但是那种日出的意境,还是让我难以忘怀,那曼妙的文字,让那奇妙而又美丽的景色跃然纸上,让人流连忘返。
现在,拾起厚厚的《随想录》,让我不由得惊叹,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随想录》耗费了巴金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这个时代“说真话”的大书。
当时文革虽已结束,但敢于如此剖析自己的灵魂是需要相当勇气的。
而这种勇气来自于一位见证几十年中国历史巨变的老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
让我不禁为敢于说真话的巴金先人感到钦佩,而其中的许多文章是巴老在病中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又不禁为他那种对写作孜孜不倦的追求所感动。
《随想录》中的散文是充满睿智的,我对好几篇文章很是喜爱。
《随想录》中三篇关于“端端”的文章也是我最喜爱的。
为什么喜爱呢?因为实在是写出了我们的心声啊。
“端端”是巴金的外孙女,三篇关于端端的文章反应的都是一个主题:中国教育问题。
没想到现在的大说特说的.“素质”教育,二十几年前就有一为智者谈到过了。
而且谈了不止一次,而是三次。
端端是家中最忙的人,甚至比巴老本人还忙。
她整天就是埋头与作业当中,她还只是个小学生啊,原本是“玩”的季节,她的天空应该是蓝的,广阔的大地属于她。
然而她却经常在灯下作业,家长还老是说孩子“作业不用功”“笨”。
而现在呢?可以说遍地都是“小端端”。
学业功课越来越繁重,叫了好几年的减负,最终的效果如何呢?天空依旧不属于我们。
还记得初中与高中,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简直是非人类的日子,每天就是考考考。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其它与考试无关的东西,最好全部放弃,最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应试教育这颗大毒苗何时才能彻彻底底地拔去呢?巴金创作这部《随想录》是因为他觉得必须深刻反思历史,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自传性作品,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文艺人生的足迹”、“思想的烙印”、“风雨
兼程的60年”。
每一部分都通过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他的成长历程、人生观念和文学理念。
在阅读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巴金先生的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个政治思想家和文化大家。
他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思考,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因为《巴金随想录》的出版,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巴金先生的人生和文学理念。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中国文学、文化、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历史背景。
同时,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的思考和反思。
巴金先生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深刻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思考和观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我们在理解巴金先生的作品和思想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从中汲取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今天的事业和文化创造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通过阅读《巴金随想录》,我们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巴金先生这位伟大作家的人生和文学思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新,为我们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文化信仰和人生价值观念,坚定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我相信,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事业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共9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共9篇)第1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综述《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备受瞩目的最重要的作品,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
这本书是巴金一生的心血。
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回忆文革时期自己,说的错话,办的错事,对朋友的怀念,对读者的歉意,对自己进行反思。
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
用自己的实例为世人敲响警钟。
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经典语录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一个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越多,他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就越少。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遭受灾难。
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着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
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
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我走惯了“人云亦云”的路,忽然听见大喝一声,回头一看,那么多的冤魂在后面“徘徊”。
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看到许多我所爱的人。
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事。
是作家,就应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
我不需要刀刺,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正如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所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巴金作品《随想录》读后感900字作文
有些书实在是绕不开的,随想录曾几次入手,却都与我无缘,这次在图书馆看到了新版新书,果断拿下。
可惜,如同前几次,依旧草草收场。
好奇于此书的生命力和作者的知名度。
昔日文坛大佬笔下的粗糙乏味,给我这个胃炎患者灌了一肚子的隔夜茶,迫于隆隆盛名,我凝神直腰鼓目,终不见汉唐华美,只撞上造旧翻新。
有人说,该书以讲真话为名,你至圣居而巷外流连,到宝屋而箕踞墙角,如何得见厅堂之美?其实要观厅堂之真之美,翻墙打洞才是正理,通过不间断的身体锻炼,对于那段往事我也算是有了点认识。
那时候的神州大地上,忠字舞翩翩,红宝书招摇。
千年文明传统的谦谦国人在环境陡变时,体内钙元素严重流失,杨柳蛮腰,顺风嫩草,人性善对人性恶顶礼膜拜,高呼万岁。
海面上百毒磅礴,深山里红旗招摇,三尺麻绳,湖面涟漪诉说着多少洁己者的悲愤,偶有性情中人才起杀贼之念,即被乱棒打死。
万马齐喑,落井下石,助纣为虐,指鹿为马,栽赃陷害,无论多么虚伪肮脏的言词,在那个年代,都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勇于认领。
十年后,大王归去,宫廷哗变,国人从废墟中爬起,掸灰尘,变嗓音,平反的急着平反,歌颂的接着歌颂,打倒的被踏上亿万只脚。
巴老神定之余,著书随想,讲真话,扬正气,声讨奸佞,以儆效尤,俗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可是,我要问:劫来捧臭脚,寇去树正气?十年前知错十年后改正?身心敏捷时胡为,灯尽油枯时忏悔?等大王咽气,捉小鬼出气?着帝王思想,讲共产主义?书中称“四人帮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说的酣畅淋漓直抒胸臆,又称“毛”为“毛主席!”英明神武的主席,何以饮食起居于狗屎堆上十年如一日?涂脂抹粉的真话,何以喝彩连连?是人性过于丑恶,位于恶名榜之偏后者就让大众生起敬佩之心?是华夏如此还是环球皆是?有人说,你太苛刻了,你看不见事物美好的一面吗?你听不到进步的脚步声吗?那些助纣为虐不知悔改至死保持沉默的人,你不去责问,却在这里吹毛求疵,你不觉得过分吗?不同的时间空间都有其局限性与时代特征,你要求别人是圣人吗?你自己是圣人吗?你只说不练心理阴暗,你这是要反人类吗?其余荤腥之问,略过不记。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通用6篇)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
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
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主与法制”优势。
”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随想录》大的人,他反思的是受到了极大的煎熬。
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但他又没有办法煎熬中走了出来。
剂毒药后,我能知道他是我认为这不是他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真”字。
只有真,才有善,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
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
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
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
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
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
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本来年前在图书馆借了《随想录》了的,但由于时间紧张,就又还了回去,打算在寒假阅读。
我借的这本应该是合订本,把巴金老人写的五个集全部收集到了一起。
在假期,我几乎每天,包括晚上,都阅读这本书。
巴老在写每一个篇章时,好像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情绪,他并没有篇篇都句句切实地围绕某个话题写,而总是想到哪写到哪,但我还是发觉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超出我的想象。
书中的事件和思想展现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和写作技巧,几乎全是平铺直叙。
但在这平铺直叙中,巴老的话却好像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直点在读者的心窝上。
这本书读起来或许会让读者的心情很压抑但不会感到沉闷,沉重而不会感到失落,几乎每一篇到能让人有所感所想,而且每一篇的末句几乎总是“言有穷而意无终”,让读者读后长吁短叹。
书中记叙的当然是巴老的往事,有对亲人的眷恋,也有对国内外朋友的怀念,尤其是对爱人萧珊的回忆和再回忆,在感情上是多么的诚挚,在内心深处又是多么的痛苦。
而且,巴老多次写到“文化大革命”对自己和他人的迫害,可见巴老对此“改革”是多么的憎恶,但在诉说不幸的同时又不忘呼吁世界人民团结起来,避免冲突。
卢梭是巴老的启蒙老师,他的《忏悔录》应该很为巴老所欣赏。
我也读过《忏悔录》,但感觉这本书太枯燥,我并没有像阅读《随想录》一样阅读它。
但巴老却在这枯燥中提炼出了一个道理:人应该说真话!不错,《忏悔录》在说真话,《随想录》也在说真话,我也说过真话。
很久很久以前,我很客观地把一些建议和意见提了出来,别人却很主观地对我耿耿于怀,而且,这种不满持续时间还很长。
但为什么之前说“有意见就提”、“提出的意见是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呢?莫非他们只是引用了别人的真话?而且还要大搞一番官腔不成?正如巴老所说:讲真话需要勇气。
我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看完了这将近七百页地真话,也分享了巴老的情感。
我很喜欢这本书!。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随想录读后感800字》篇一读完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我的内心就像被投入了一颗石子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最初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想,这不过就是一位老人的絮絮叨叨吧。
可当我真正深入阅读,才发现这是一座宝藏,巴金先生用他的文字像手术刀一样剖析自己的灵魂。
他写那些在特殊年代里的遭遇,那些自己曾经的懦弱与沉默,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就像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自己最丑陋的伤疤揭开给大家看。
也许有人会说,都过去了,何必再提呢?但巴金先生不这么想,他觉得必须要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那样的悲剧不能再发生。
书中有一段描写他在牛棚里的日子,他说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失去了自由,整天提心吊胆。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小的、昏暗的牛棚,巴金先生蜷缩在角落里,眼神里满是迷茫和痛苦。
这让我想到自己曾经在一次比赛中失败后的沮丧,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我。
但和巴金先生的遭遇比起来,我的那点痛苦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巴金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他对朋友的愧疚,那些因为他的沉默而受到伤害的朋友。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过这样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而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呢?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吧。
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了沉默,却没有想到这沉默可能像一把刀,刺向了身边的人。
《随想录》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看到了巴金先生那颗赤诚的心。
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一位老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沉重的往事。
我在想,如果我处在他的那个时代,我能像他一样在事后勇敢地反思吗?也许我会选择逃避吧。
但巴金先生给了我力量,他让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面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反思都是必要的。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这本书,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一些迷雾,让我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想录读后感800字》篇二读《随想录》的时候,我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的。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随笔集,记录了他对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读后让人受益匪浅。
首先,巴金在《随想录》中对生活的态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在书中谈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认为生活是宝贵的,应该充满热情地去体验和感受。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点滴,不要轻易放弃和抱怨。
同时,巴金也提到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反思,认为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这种盲目的追求只会让人变得空虚和浮躁。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到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满足。
其次,巴金在《随想录》中对文学和艺术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文学和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文学和艺术的力量。
他在书中提到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学家的担当,认为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为人民服务。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最后,巴金在《随想录》中对人生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人生是一场旅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断地前行和探索。
他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他在书中提到了对人生的热爱和执着,认为人生不应该被庸俗和功利所束缚,而应该追求真理和美好。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总之,《巴金随想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书,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巴金在书中对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文学和人生。
我相信,这部书会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追求自己的理想。
随想录_《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_《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随想录》是一本好书,《随想录》我是看不懂的。
不是说看不懂的书就是好书,那样好书未免太多了吧。
而是说,书如巴金老先生的生平一样,经历的太多,太深邃,我一个站在十几岁尾巴上的孩子,是不敢说懂的。
《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一颗心,一颗“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从1978年12月开始动笔,直至出版,历经八年完成了150篇,被誉为是一部"讲真话的书"。
真话是不好讲的,亦是不好听的。
在这20多年中,巴金老人硬是用真话震撼着思想界、读书界每一个有良知人的心。
我的"真话"即是:书我是看不懂的。
没有晦涩的字词,没有复杂的句式,满书只有我认得的清清楚楚的文字,却是不懂的。
如同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慈祥的巴金爷爷是一样的,他的沧桑我无法读懂。
懂不懂是一个问题,去不去懂又是另一个问题,在这如大海般的思源中,只取一瓢,便能充满我这稚嫩的内心。
初次翻开,只见得满书的"文革",是我所不爱看的。
然而我错了,从《望乡》的讨论到后来的关于骗子问题__包括清除精神污染的问题到人道主义的问题,包括对许多文学作品的讨论,到人文思想解放和追究"文革"责任的问题,巴金老人一步一步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近八年实践的思想史。
他在忏悔,来自自己的灵魂深处,也来自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我也随着他一同自我忏悔,直到内心深处。
巴金老人的地位高不可攀的立在了一个被公众仰视的位置上,却从未有过轻松与快乐。
他身不由己,更没有办法摆脱,而自己也不是那种拍案而起、奋起抗争的人,于是他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__自我的忏悔,希望可以悄悄的改变社会,无论结果,永不放弃。
难以想象我们的百年文学史、文化史,如果没有巴金老人的存在会是怎样的。
他不仅用文字形象给世人提供了百年历史的画卷,同时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人格和精神为百年的民族提供了一个让后人认真解读和研究的范例。
《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巴金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电视台在播放一个巴金专题节目时,出了一道征答题,问:《家》、《春》、《秋》,《寒夜》,《随想录》,观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种那节目结束之前,荧屏右下方显示出观众反馈的统计结果:《家》、《春》、《秋》占了百分之六十几,而《随想录》仅得百分之十几。
这可以理解。
《家》、《春》、《秋》问世最早,又得戏剧、影视剧演播之利,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怪乎在这项征答中,要“遥遥领先”于《随想录》以及《寒夜》了。
近日,91岁的贾植芳先生给出的却是另一种答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个人最推崇的还是《随想录》,“很多人都将‘文革’期间所发生的错误推在别人身上,李先生没有,他体现了自己的真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将传诸后世。
”贾老的这个答案,正与巴金先生自己的想法相似,1998年巴金曾对新华社记者说过,他一生没写什么东西,只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笔者的第一选择与贾老相同,也是《随想录》。
理由能说出几条,其中的一条是:《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在“文革”的十年中,巴金历尽种种劫难,这种“受难者”的身份,能用来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的资格,甚至当作利益索取的资本;——事实上,这种“资格”和“资本”,确有不少人相当充分地利用了;——而对巴金而言,如果要说“利用”的话,他是作了相反的“利用”,用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切身经历,来反复地反躬自问、自责、自省。
他不只一次说,在“文革”中自己“中了催眠术”,“喝了迷魂汤”,是个“奴在心者”。
他痛切地说:“总结十年经验的时候,我冷静地想:不能把一切都推在‘四人帮’身上,我自己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难道我就没有责任!”在《解剖自己》一文中,他甚至作了如此犀利的解剖——“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读后感:巴金《随想录》读后感900字
今天在图书馆偶然间发现了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合订本,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是节选本,并且还很贵,而这本三联1987版的书确只有8.8元,所以赶紧借来一看了。
并决定从今天起把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展现于大家面前,也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发一发。
总体感受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
西方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俄国的托尔斯泰的《忏
就是中国的《忏悔录》
的最为真实的感受。
读随想录总序(2005-9-28)
感觉总序写的是言真意切,所以摘秒如下:
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
在*和“四人帮”
了。
读“
*和“四人帮”时代,除了他们喜欢的和对他们有利的
“破四旧”,一切
”,都被大破。
结果导致那七、八、九年间很少有人敢于挨一下西方文学名着,除了*
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
巴金先生还分析了多印的必要性。
他说西方文学名着有汉译的本来就少,旧社会给我们留的少,十七年间出现过一
些新译本,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经过破坏后,在书店发卖的西方汉译实在少得可怜。
因此书店门前读者常常排队购买翻译小说。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是多么热爱知识呀,现在不用排队了,可是真正读书的人又有多少呢?巴金在文中还说:即使我们要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也得先学习,学懂了才能够批判。
像“四人帮”那样连原书也没
有挨过,就用“封、资、修”三顶帽子套在一切西方文学名着头上,一棍子打死,固然痛快,但是痛快之后又怎样呢?
这使我想到了熊十力先生教训徐复观的几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可是效果却是不同的,徐先生因这几句话,而改变人生。
而巴金先生的话却只成为无力的叫喊。
读“怀念萧珊”(P16)
这篇文章我是在中午应该休息的时候读的,我是含着眼泪来读的,我是满怀着对*迫害人性的怨恨而读的。
读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巴金先生这篇文章,在真情中达到了对那个愚昧时代的控诉。
萧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巴金比萧大七岁,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却在那个没有人性的时代而永决。
巴金先生评价萧珊: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
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
萧珊曾经译过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巴金先生评价虽然这些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他们是一种享受。
由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巴金先生对妻子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在这些话语里面包含了自己对妻子永恒的爱。
在这篇回忆中,我看来了*对人性的迫害不仅限于肉体,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打击。
文中提到周信芳的夫人在逝世前
了”
可减轻对巴金先生的压力。
*
你的心永远安定不了。
”*
*
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
由此我想到了在
呢。
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