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https://img.taocdn.com/s3/m/19fe65d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9.png)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法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朗诵法教学准备教学ppt、和氏璧道具教学过程设计构想一、复习导入1、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课文大意概述:《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二、深入读文,分析人物形象(一)学习完璧归赵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找出几个连续的动词,组内表演蔺相如的动作;4、从哪些词语中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直气壮”、“强逼”、“撞碎”小结: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中能看出他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5、人物表演环节(1)个别同学商谈单独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2)从上面评价中得出优缺点,老师表演,同学集体朗读进行配合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渑池之会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思考: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集体朗读这段话,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忠贞爱国、不畏强权、机智勇敢(3)带着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男女生分角色对话、师生分角色对话。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8c867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4.png)
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将相和2. 板书内容:(1)课文主要人物:廉颇、蔺相如(2)故事情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3)故事中所体现的道理:团结合作、尊重他人、以诚待人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e6093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e.png)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将相和》。
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中的人物吗?你们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___和___,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交流)3.大家都比较喜欢___和___!那么,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和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___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___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___的这段话?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___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物语言。
预设二:___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140dfd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1.png)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将相和课程的第二节课时,适用于部编版的一等奖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歌曲表演。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歌曲学习:学生将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声乐训练: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声乐训练,增强歌唱技巧。
3.歌曲表演:学生将学会合唱并进行歌曲表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听一遍。
2.请学生描述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第一印象。
步骤二:学习歌曲歌词1.教师分段教唱歌曲,学生跟读。
2.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学生跟随音乐节拍唱歌。
步骤三:声乐训练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声乐训练,如音阶唱法、呼吸控制等。
2.教师模范演唱一段歌曲,要求学生跟唱。
步骤四:合唱练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歌词部分。
2.学生进行小组合唱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步骤五:歌曲表演1.各小组轮流进行歌曲表演,学生可以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
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奖励。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歌词掌握情况。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唱歌情况,评估学生对歌曲歌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的唱歌表现。
教师评估学生的唱歌技巧和表现出色的程度。
3.学生的合作表现。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歌曲表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歌曲学习的时间控制要恰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2.声乐训练要适度,不要过于复杂或太简单。
3.表演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演。
以上是《将相和》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将相和》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将相和》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4385cdb2af90242a995e528.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将相和》是部编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
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性鲜明。
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
三个故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但是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检测,我发现有些同学对细节的关注还不够,印象不深。
下面我们用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预设: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
秦王也想得到这块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过了几年,蔺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
其间,蔺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
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最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2.课文回顾教师提问:本文主要讲解了几件事?分别什么?点拨:本文主要讲了三件事情,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聚焦课文内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表格,并利用表格,详细复述课文内容。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65e3c42aeaad1f347933f3c.png)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稿古浪县黄羊川中心小学王淑霞一、说教材《将相和》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
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
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个小故事的学习分析,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课文人物的珍贵品质,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抓重点句段读议领悟人物的思想品质。
比如在教学中,我先以第一个小故事为例,教给学生抓重点句段读议的方法,然后由此及彼,让学生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再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品读第三个小故事,步步为营,层层铺垫。
学法: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如学习“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只作适当引导,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为了在教学伊始就抓住学生的思绪,我首先出示七国方位图,引导学生产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过程。
教学时,我首先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矛盾的焦点——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
再抓住“蔺相如究竟靠什么爬到廉颇头上的”自然导入第一、二个故事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f0d30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2.png)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45557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6.png)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b58c3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a.png)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c1bd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5.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2】篇〗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366138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6d.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展示了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和团结,体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6课,学生在学习了其他课文后,对于成语故事和人物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
此外,学生对于团结合作的意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体会团结合作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将相和》。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遇到问题可以与同桌交流。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化解和团结的过程。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意义。
5.课堂练习:学生朗读课文,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完璧归赵矛盾–化解–团结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朗读课文、参与讨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ec3c7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78ef1a3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e.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揭示了“将相和”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将、相、和”等10个生词,理解成语“将相和”的含义,会用“将相和”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将相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
2.成语“将相和”的含义和运用。
3.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故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成语“将相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成语的含义。
然后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f2221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2.png)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3.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难点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上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将相和”中的“将”“相”分别指谁?(抢答)讲了哪三个故事?(抢答)2.听写词语。
二、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感知人物形象。
(1)蔺相如想了一会了,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想了一会儿”“如果……如果……”说明蔺相如的勇敢是建立在充分思考后谨慎行事的基础上的。
)(2)①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②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③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④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知道秦王没有诚意,蔺相如不动声色,先略施小计,将璧拿回自己手里;之后“怒发冲冠”,不惜以“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威慑秦王;送璧回国后面对秦王,又用一个假设句“如果……”暗示秦王主动权还在秦王手里,可见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8e898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8.png)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66f6cb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0.png)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二、学习“完璧归赵”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1、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2、学生汇报;3、师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
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1) 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
”探究:a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三、学习“渑池之会”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1)学生自学; (2)汇报;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8afd07758f5f61fb73666f0.png)
题目:五年级下册:18课《将相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胆怯、和氏璧、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时代背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能抓住人物的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突破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朗读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学习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课件。
学习时间:三课时第一、三课时(略)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探究引入,整体感受人物形象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
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将指谁?相呢?板书:廉颇蔺相如2、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4、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5、请回忆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是如何描写蔺相如的呢?(利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
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
) 板书:人物语言刻画内心6、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蔺相如具有什么优秀品质呢?板书:机智勇敢7、小结:从这个故事,我们感受到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
我们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来读懂历史故事。
“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渑池之会”1、自读课文第二部分,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用“﹋﹋”勾出来。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a63ab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8.png)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
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练习:
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三、总结: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
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
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
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
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
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