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调笑令·河汉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XX高考诗歌鉴赏:调笑令(二首)韦应物

XX高考诗歌鉴赏:调笑令(二首)韦应物

XX高考诗歌鉴赏:调笑令(二首)韦应物XX高考诗歌鉴赏:调笑令韦应物调笑令韦应物调笑令1胡马胡马2,胡马,远放燕支山3下。

跑4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5无穷日暮。

[8] 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

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

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

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

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

《史记·匈奴传索隐》:“匈奴失焉支山,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

跑:指兽蹄刨地。

唐·刘商《胡笳十八拍》第十七:“马饥跑雪衔草根。

”边草:边地的野草。

[9-12]白话译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

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

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13] 《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

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

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的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

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1]创作背景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

韦应物调笑令河汉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河汉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河汉赏析 《调笑令·河汉》是中唐韦应物的一首词,这首词写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 望之恨。

为大家分享了调笑令河汉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调笑令·河汉 唐代:韦应物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

离别,离别, 河汉虽同路绝 赏析 这首词在写法上,层层递进、步步加深地表达相思之情;从时空统一上来渲 染绵绵离恨。

全词可分三层。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是第一层。

这一层,作者 用简洁清丽的词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河汉图。

天,深湛,渺远;繁星,清冷、光 亮,像无数盏悬挂在秋城上空的灯。

星河,无边无际,思绪,飞向远方。

这一层 为写相思渲染凄清的气氛。

“愁人起望相思, 塞北江南别离, ”这又是一幅图画, 是词的第二层。

在这清冷寂静的拂晓,“愁人”披衣下床,仰望天空,思念着远 别的亲人。

“相思”是这首词的中心。

“起望”说明秋城河汉图是“愁人”眼中 景。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 《月夜怀远》 ) , 这一夜她辗转反侧, 因无法入睡,才起望相思,望到星河漫漫,让人猜到感觉中的长夜漫漫。

这起望 相思的情景又让人联想到“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的意境。

她望着银河,想着对方此时也 许同样在仰望星空思念自己,这时,他们的心贴近了。

这种神交是他们唯一的联 系。

虽然她暂且把自己的情思寄给河汉,河汉却引起她新的更深的忧愁。

“塞北 江南别离”写的是离别,想的是相逢,比相思更进一层。

他们的离别是塞北江南 的遥远离别,不知要翻多少重山,涉多少道水,攀怎样的悬崖,过怎样的险滩。

鱼雁传书恐怕都做不到。

相逢的渴望在这天遥地远的困难中愈显强烈。

末句“离 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由相逢的渴望进而想到相逢的可能性。

仰望银河, 想到牛郎织女, 于是联系双方的心的银河仿佛横亘在江南和塞北之间, 阻绝了他 们相会的道路。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译文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译文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译文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译文是:他不过是狗仗人势的豪门恶奴,依倚着霍家的将军势力,调笑一位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

1、《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出自两汉辛延年的《羽林郎》。

2、原文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3、译文以前有个霍家的奴才,叫冯子都。

他不过是狗仗人势的豪门恶奴,依倚着霍家的将军势力,调笑一位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

胡姬今年十五岁,正是美貌俏丽的年纪。

年轻的胡姬独自守垆卖酒,在明媚春光的映衬下益显艳丽动人:你看她,内穿一件长襟衣衫,腰系两条对称的连理罗带,外罩一件袖子宽大、绣着象征男妇合欢图案的短袄,显出她那婀娜多姿的曲线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再看她头上,戴着著名的蓝田所产美玉做的首饰,发簪两端挂着两串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一直下垂到耳后,流光溢彩而又具有民族特色。

她那高高地挽着的两个环形发髻更是美不胜言,简直连整个世间都很罕见,甭说她整个人品的美好价值无法估量,单说这两个窈窕的发髻,恐怕也要价值千万。

没有想到有不测风云降临。

执金吾的豪奴为调戏胡姬而做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你看他派头十足,驾着车马而来,银色的马鞍光彩闪耀,车盖上饰有翠羽的马车停留在酒店门前,徘徊地等着他。

他一进酒店,便径直走近胡姬,向她要上等美酒,胡姬便提着丝绳系的玉壶来给他斟酒;一会儿他又走近胡姬向她要上品菜肴,胡姬便用讲究的金盘盛了鲤鱼肉片送给他。

他赠胡姬一面青铜镜,又送上一件红罗衣要与胡姬欢好。

她首先从容地说道:“君不惜下红罗前来结好,妾何能计较这轻微低贱之躯呢!你们男人总是喜新厌旧,爱娶新妇;而我们女子却是看重旧情,忠于前夫的。

调笑转踏调笑令原文_翻译及赏析

调笑转踏调笑令原文_翻译及赏析

调笑转踏调笑令原文_翻译及赏析声切。

恨难说。

千里潮平春浪阔。

梅风不解相思结。

忍送落花飞雪。

多才一去芳音绝。

更对珠帘新月。

——宋代·郑仅《调笑转踏/调笑令》调笑转踏/调笑令声切。

恨难说。

千里潮平春浪阔。

梅风不解相思结。

忍送落花飞雪。

多才一去芳音绝。

更对珠帘新月。

郑仅(1047~1113) 字彦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第进士。

历官显谟阁待制,出知宁州,徙秦州。

崇宁中为熙河路都转运使。

召拜户部侍郎,改吏部侍郎,知徐州。

政和三年终显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赠光禄大夫,谥修敏。

《全宋词》存其词12首,均描写男女恋情。

郑仅尘满一絣文绣。

泪湿领巾红皱。

初暖绮罗轻,腰胜武昌官柳。

长昼。

长昼。

困卧午窗中酒。

——宋代·周邦彦《如梦令·尘满一絣文绣》如梦令·尘满一絣文绣尘满一絣文绣。

泪湿领巾红皱。

初暖绮罗轻,腰胜武昌官柳。

长昼。

长昼。

困卧午窗中酒。

流光电急。

又过书云日。

旧是天津花下客。

老对山青水碧。

而今转惜年华。

迟阳为缓西斜。

试问东君音信,晓寒犹压梅花。

——宋代·毛滂《清平乐·流光电急》清平乐·流光电急流光电急。

又过书云日。

旧是天津花下客。

老对山青水碧。

而今转惜年华。

迟阳为缓西斜。

试问东君音信,晓寒犹压梅花。

幽梦匆匆破后。

妆粉乱痕沾袖。

遥想酒醒来,无奈玉销花瘦。

回首。

回首。

绕岸夕阳疏柳。

——宋代·秦观《如梦令·幽梦匆匆破后》如梦令·幽梦匆匆破后幽梦匆匆破后。

妆粉乱痕沾袖。

遥想酒醒来,无奈玉销花瘦。

回首。

回首。

绕岸夕阳疏柳。

韦应物调笑令赏析_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赏析_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赏析_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调笑令》是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所写下的词,而《调笑令》又被称为《调笑令.胡马》。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韦应物调笑令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韦应物调笑令赏析《调笑令.胡马》原文是:“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而译文是:“有一匹胡马,被放逐到了遥远的燕支山下。

这匹马在焉支山下的沙地与雪地上,用自己的蹄子不断地来回刨,孤独的在沙地和雪地上啼鸣。

然后这匹马停了下来,四处张望,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

而此时此刻,在这辽阔无比的草原,茫茫无边,天也已经快要黑了。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这首词,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象征。

将在大草原当中迷惘无助的胡马,比作在戍边保家卫国,流血牺牲,但是却终究没有变法来开便将,回到家乡的士兵们。

在《调笑令.胡马》这首词当中,首先将大草原的风景描绘出来。

然后细腻的描绘在大草原当中迷路了的胡马。

将胡马的动作以及心理全部都详细的描绘出来,然后读者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胡马的凄惨。

然后通过胡马的凄惨,来表达出了戍边战事心中的悲凉与痛苦。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这首词除了表述戍边战士无法回家,只能在边疆抗击外敌,还表达了韦应物自己因为被贬,只能在滁州这样一个小地方当一个县官。

既无法施展抱负,又无法离开滁州,回到家乡,表达了韦应物心中无奈与悲凉。

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韦应物大半生都在地方为官,他经常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个人感情也非常细腻,敏感多思。

尤其是在看到百姓的疾苦、朝廷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离乱之后,他更是抑郁难当,借诗抒情,寓情于景,消解苦闷。

韦应物早年丧妻,只有两个女儿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非常深厚,这首韦应物《送杨氏女》就是送大女儿出嫁时,为了表达伤别心情的而作的诗篇。

整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每日忧郁而悲伤,因为女儿就要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

今天她要远行成为新娘,乘坐着轻舟沿着江水逆流而上。

你们姐妹两人自幼失去母亲,饱受苦楚,为此我更加珍爱、呵护你们,妹妹是由姐姐养育长大的,今日分别,两人哭泣不止。

《调笑令·边草》宋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调笑令·边草》宋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调笑令·边草》宋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调笑令·边草》是由戴叔伦所创作的,这首词是作者为了表达边塞士兵渴望回归故乡的愿望而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调笑令·边草》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调笑令·边草》唐朝: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边草》古诗简介《调笑令·边草》是唐代文学家戴叔伦的词作。

词的前三句以咏草起兴,点明边地环境,又以“草尽”喻“兵老”,设喻新颖。

以下两对句依旧写景,以“雪晴”、“月明”衬托戍卒的乡思。

末句摹声,写胡笳声传人戍卒耳中后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愁绝”二字为词眼,将戍卒戍边的愁苦之情和盘托出。

这首词以比兴手法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将荒凉苦寒的边疆、戍边士兵无穷的愁怨寄于广漠夜空的凄凉胡笳声中,揭示了中唐边防吃紧的现实和民间以戍边为苦的社会心理。

《调笑令》原来是酒席上的酒令,作者用它来写边事,开了边塞词的先声。

《调笑令·边草》翻译/译文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时。

戍边的兵士已老。

山南山北雪后放睛,千里万里处处月明。

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

《调笑令·边草》注释1、调笑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词调名盖本唐曲。

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

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

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2、边草:边塞之草。

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

3、尽:死。

4、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

5、月明:月色皎洁。

6、胡笳(jiā):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

7、绝:极,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

《调笑令·边草》创作背景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

纳兰《调笑令·明月》诗词赏析

纳兰《调笑令·明月》诗词赏析

纳兰《调笑令·明月》诗词赏析纳兰词·调笑令明月,明月,曾照个人离别。

玉壶红泪相偎,还似当年夜来。

来夜,来夜,肯把清辉重借?词译你已不再归来。

晴朗的夜晚温凉悄然,凄凉的明月清辉下,银河早已入睡。

我久已不在你的耳旁,不知你的眼泪是否还会把我记起。

也许在左手与右手的相偎中,有人会亲切地回想起我的过去。

枕着你的名字,我无法入眠,天上一轮明月,依然固守着着她的寂寞。

可在我住过的窗口,不会再有你脉脉的凝视。

评析词牌名为“调笑令”,始于唐,开始多写宫怨、田园、闺怨之类题材。

后来随着边塞、咏史、咏怀等题材的介入,称之“调笑令”稍嫌轻薄,故又有人以严肃的名称名之,曰:“转应曲。

”容若这首《调笑令》,虽是短制语浅,但能深婉意远,因是精妙之作。

“明月,明月,曾照个人离别。

”起首化用冯延巳《三台令》“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写皎洁的明月,曾用洁白的清辉照他与人离别。

那与谁离别呢?“玉壶红泪相偎,还似当年夜来。

”玉壶红泪,用薛灵芸事典。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所以后世便以“红泪”形容女子的伤心,也可以用来泛指悲伤之泪。

此处,“玉壶红泪相偎”,是说词人独自伤心流泪吗?若是词人自己泪水涔涔,怎来“相偎”?且看后一句,“还似当年夜来”,此句一出,豁然开朗。

“玉壶红泪相偎”原是当年的情人流着眼泪与自己相依相偎的情景,这一句本来应该放在“还似当年夜来”后面的,却被词人前置了。

此处“夜来”,字面意思是说当年之夜,但其实还是用薛灵芸的典故。

《拾遗记》云:“灵芸未至京师十里,帝乘雕玉之辇以望车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

’改灵芸之名曰夜来。

”由此可知,“夜来”指的就是薛灵芸。

那词人两番用此典故,将明月夜与情人分手和三国时薛灵芸入宫联系在一起,究竟是何意图呢?有情人无奈离别,女子踏入禁宫,从此红墙即银汉,天上人间远相隔。

诗词调笑令韦应物赏析

诗词调笑令韦应物赏析

诗词调笑令韦应物赏析 《调笑令·河汉》是中唐韦应物的一首词,这首词写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 望之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词 调笑令韦应物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调笑令 作者: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令主题思想: 此诗写边塞的荒凉, 全无一字写人, 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

翻译: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 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

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 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字词解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

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

跑:同“刨”。

嘶:马叫声。

赏析: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 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

作者以清晰 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 然中的胡马的形象。

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 县西,古长城附近。

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

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 境。

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

春, 风沙扑面; 冬, 大雪盖地; 夏, 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

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

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 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

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 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 胡马在天 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

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 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

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 揭示了它的象征 意义。

“远放燕支山下”, “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

“放”前着一“远”字, 令人遐想。

“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 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 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

韦应物《调笑令-河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河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韦应物《调笑令-河汉》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调笑令—河汉》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①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注释】
①河汉:即银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民间有牵牛、织女隔着银河相望、一年一度通过鹊桥相会的传说。

【译文】
银河,银河,天明时高挂在秋意凉透的城楼上空,又漫长,又宽。

愁肠满腹的戍卒起身仰望,勾起缕缕相思,怅恨这江南塞北间遥远的别离。

离别,离别,虽同样面对着银河,路却被完全断绝。

【赏析】
《调笑令》在唐代又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

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可知《调笑令》是当时宫廷中或宴会场合作抛打游戏时演唱的曲子,其内容当也与玩笑、谐趣有关。

韦应物始以此曲写边塞征戍生活,风格沉稳,为之开出了一个新生面。

考虑到早期文人词写边塞征戍生活的本来就不多见,此举更有其特殊意义,值得重视。

韦应物《调笑令(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韦应物《调笑令(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韦应物《调笑令(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韦应物《调笑令(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胡马①,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②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③,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注释:①胡马”,唐代为应战争需要,从西域引入了大批战马,以充军用。

②“跑”应读作平声(páo),指用足蹄创地。

③“河汉”,即银河,又称天河。

神话传说中讲到牵牛与织女两星陽着银河相望,一年一度通过鹤桥相会。

14. 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第一首通过对胡马的生活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威武豪迈的形象。

B. “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体,境界阒寂苍凉,辽阔壮阔。

C. 第二首把离恨的长久与空间的无限连接起来,表现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望之恨。

D. 韦应物这两首词既在写边塞,也在写征人,从正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婉约。

E. 这两首词通篇采用二字句和六字句,都为双音节,六七两句重复,使感情表达自然而有韵味。

15. 这两首在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请加以分析。

14. AD15. 第一首诗歌,借物喻人。

诗歌描写了胡马的生活环境和动作,表现了胡马找不到归宿时的迷惘、不安、恐惧和痛苦的心情。

作者以马喻人,曲折地表现了征人远戍时经常会有的孤独、痛苦、忧烦、急躁的心情。

第二首诗歌,引用典故。

作者以神话传说中牵牛与织女两星隔着银河相望,通过鹊桥相会的.,表现夫妻远别、相思之苦,这种痛苦更在牛女之上。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展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讲解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考核手法,BCD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语言,其中A项,没有对胡马的神态描写;D项,应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第二首词侧重婉约,第一首侧重豪放。

王建《调笑令·团扇》原文、译文及鉴赏

王建《调笑令·团扇》原文、译文及鉴赏

王建《调笑令·团扇》原文、译文及鉴赏《调笑令·团扇》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词作。

这首小令,描写宫廷歌女的痛苦生活。

全词以咏扇起兴,描摹宫人的外部动态及内心活动,表达宫怨之主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调笑令·团扇》原文唐代:王建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译文及注释译文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

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注释调笑令:词牌名,此调亦即《宫中调笑》(又称《转应曲》。

黄升云:“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

”此词即属“宫词”之余。

词调本以“转应”为特点,凡三换韵,仄平仄间换;而此词内容上亦多转折照应,大体一韵为一层次。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

鉴赏“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

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

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

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

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

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

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

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

调笑令文言文翻译

调笑令文言文翻译

调笑令·春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原文翻译:《调笑令·春情》译文:在二月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草木茂盛,莺歌燕舞。

沿着河堤,轻拂的杨柳在春雾中摇曳生姿,仿佛沉醉于这春日的美景。

孩子们放学回家较早,趁着春风,忙着放飞手中的纸鸢。

原文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图画。

诗中“草长莺飞”四字,生动地勾勒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杨柳赋予了人的情感,形象地表达了春日景色的迷人之处。

最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则展现了孩子们在春日里尽情玩耍的欢乐场景。

以下是对《调笑令·春情》的文言文翻译,字数不少于500字:春日已至,万物复苏。

二月之时,草长莺飞,生机盎然。

河堤之畔,杨柳依依,轻拂堤岸,如醉如痴,陶醉于春烟之中。

儿童放学归来,天色尚早,欢声笑语,洋溢着无限的欢乐。

此时,春风拂面,正是放飞纸鸢之际。

昔日,儿童放学归来,常以放纸鸢为乐。

纸鸢,古称风筝,乃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

其制作工艺独特,色彩斑斓,造型各异,寓意吉祥。

春风拂过,纸鸢翩翩起舞,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

儿童们手握线轴,迎风奔跑,欢声笑语,共享春日之乐。

春风得意,纸鸢翱翔,仿佛在诉说着春日的美好。

此时此刻,人们不禁感叹时光荏苒,春光易逝。

然而,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们仍要珍惜当下,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春日之景,美不胜收。

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儿童嬉戏,纸鸢翩翩。

此情此景,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诗中“拂堤杨柳醉春烟”,生动地描绘了春日杨柳之态,仿佛将读者带入那迷人的春日画卷。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春日里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欢乐场景。

他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放飞心灵,追逐梦想,犹如春天的使者,传递着生机与活力。

总之,《调笑令·春情》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建《调笑令·团扇》原文、译文及鉴赏

王建《调笑令·团扇》原文、译文及鉴赏

王建《调笑令·团扇》原文、译文及鉴赏《调笑令·团扇》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词作。

这首小令,描写宫廷歌女的痛苦生活。

全词以咏扇起兴,描摹宫人的外部动态及内心活动,表达宫怨之主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调笑令·团扇》原文唐代:王建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译文及注释译文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

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注释调笑令:词牌名,此调亦即《宫中调笑》(又称《转应曲》。

黄升云:“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

”此词即属“宫词”之余。

词调本以“转应”为特点,凡三换韵,仄平仄间换;而此词内容上亦多转折照应,大体一韵为一层次。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

鉴赏“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

”(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

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

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

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

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

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

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

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

今日词牌:6首《调笑令》,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今日词牌:6首《调笑令》,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今日词牌:6首《调笑令》,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调笑令》,词牌名的一种。

有多种格式。

源自中唐,《乐府诗集》载,中唐时《三台调笑》等六词,即所谓《中唐六调》;本是六言乐府诗,后乃演为长短句之词。

部分文献称它为拗体之滥觞(起源)。

调笑令·边草唐代:戴叔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全词意境极为深沉含蓄,是中唐文人词中难得的一篇佳作。

调笑令·胡马唐代: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

调笑令宋代:苏轼渔父。

渔父。

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

红酒白鱼暮归。

归暮。

长笛一声何处。

调笑令唐代:王建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

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

红树,红树,燕语莺啼日暮。

罗袖,罗袖,暗舞春风依旧。

遥看歌舞玉楼,好日新妆坐愁。

愁坐,愁坐,一世虚生虚过。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

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

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调笑令·胡蝶唐代:王建胡蝶,胡蝶,飞上金枝玉叶。

君前对舞春风,百叶桃花树红。

红树,红树,燕语莺啼日暮。

调笑令和师韵赠张马二公元代:马钰调笑。

论微妙。

月内银蟾端千跳。

中宵日里金鸡叫。

坎虎离龙围绕。

忽然撞著姹婴召。

共守丹炉了了。

调笑令原文翻译

调笑令原文翻译

调笑令原文翻译调笑令原文翻译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笑令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调笑令原文翻译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赏析盛唐、中唐时代,北部、西北部边疆与异族的战争接连不断,边塞生活、边兵情怀就成为诗词中的常见题材。

这首边塞词就抒写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

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王先谦补注谓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这种草在秋天开始变白,冬天枯干。

士兵征战边关,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归期渺茫。

他们望断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漠的边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思。

而朝廷把他们征发到边关以后,却不加关心,他们戍边到老也无人来换防。

眼见边草年年枯白,回乡的希望也随之渐渐破灭了。

《诗经·小雅·采薇》写从军战士的心情:“我行不来(无人来关心慰问)”、“莫知我哀”。

王之涣《凉州词》写戍卒怨情:“春风不度玉门关”,叹朝廷恩泽不到边关。

这里的`“边草”三句。

在望草叹老中也包含着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接下去视角从边草转到白雪、明月,更渲染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

在这万籁俱寂的冬夜,伫立边关,但见白雪皑皑,晴空万里,月色皎洁。

白雪与明月相映,一片银辉,愈见边地之寥廓明净。

这不是赏景的雅兴,而是以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的曲折表现手法,来表露征人对景难排的无尽乡思。

山南山北,千里万里,到处是雪,重叠排对的句式,愈显出征人的愁思萦回。

望月常易触动乡情,何况远在边塞、久别故乡的征人,他的思绪更难以抑制,随着明月流光牵到万里以外的故乡。

唐代边塞诗中常借望月来写征人乡思,有名的如李益的《从写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平沙中望月所引起的“征人尽望乡”的心情。

【诗歌鉴赏】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原文翻译及赏析戴书伦戏弄令的原文?卞操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这座山的南部和北部有雪,阳光明媚。

月亮照了几千英里。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戴书伦戏弄令笔记?卞操、调笑令:词牌名。

2.边缘草:边塞的草。

这种草在秋天枯萎变白,被牛马吃掉。

3、尽:死。

4.雪清:大雪过后天就放晴了。

5、月明:月色皎洁。

6.胡吉ā:北方游牧地区流行的一种管乐器。

汉魏时期常用。

7、绝:极,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

戴书伦戏谑命令的翻译?卞操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时。

戍边的兵士已老。

山南山北雪后放睛,千里万里处处月明。

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

戴书伦的戏谑令赏析?侧草《调笑令?边草》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诗词作品,这首词是作者为了表达边塞士兵渴望回归故乡的愿望而作。

此词的前三句以咏草起兴,点明边地环境,又以“草尽”喻“兵老”,设喻新颖。

以下两对句依旧写景,以“雪晴”、“月明”衬托戍卒的乡思。

末句摹声,写胡笳声传人戍卒耳中后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愁绝”二字为词眼,将戍卒戍边的愁苦之情和盘托出。

这首词以比兴手法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将荒凉苦寒的边疆、戍边士兵无穷的愁怨寄于广漠夜空的凄凉胡笳声中,揭示了中唐边防吃紧的现实和民间以戍边为苦的社会心理。

《调笑令》原来是酒席上的酒令,作者用它来写边事,开了边塞词的先声。

全词意境极为深沉含蓄,是中唐文人词中难得的一篇佳作。

整个词中没有乡愁和怀旧的字眼,但每句话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其特点是衬托风景的方式。

边上的枯草,山上的冰雪,晴朗夜空中的明月,还有胡影凄凉的声音。

所有这些风景描述都是为了激发警卫的情绪。

前面有几层被褥,用“悲伤”这个词来指出来显得格外沉重和有力。

此词的另一特点是重叠的结构形式。

按照词的格律要求,全词有两对叠句,这种重叠通过重复歌咏可加强感情的抒发,同时也起了加深意境的作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调笑令·河汉翻译赏析
《调笑令·河汉》作者为唐朝诗人韦应物。

其古诗全文如下: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赏析】这首词在写法上,层层递进、步步加深地表达相思之情;从时空统一上来渲染绵绵离恨。

全词可分三层。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是第一层。

这一层,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词句,描绘了一幅秋夜河汉图。

天,深湛,渺远;繁星,清冷、光亮,像无数盏悬挂在秋城上空的灯。

星河,无边无际,思绪,飞向远方。

这一层为写相思渲染凄清的气氛。

“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这又是一幅图画,是词的第二层。

在这清冷寂静的拂晓,“愁人”披衣下床,仰望天空,思念着远别的亲人。

“相思”是这首词的中心。

“起望”说明秋城河汉图是“愁人”眼中景。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月夜怀远》),这一夜她辗转反侧,因无法入睡,才起望相思,望到星河漫漫,让人猜到感觉中的长夜漫漫。

这起望相思的情景又让人联想到“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的意境。

她望着银河,想着对方此时也许同样在仰望星空思念自己,这时,他们的心贴近了。

这种神交是他们唯一的联系。

虽然她暂且把自己的情思寄给河汉,河汉却引起她新的更深的忧愁。

“塞北江南别离”写的是离别,想的是相逢,比相思更进一层。

他们的离别是塞北江南的遥远离别,不知要翻多少重山,涉多少道水,攀怎样的悬崖,过怎样的险滩。

鱼雁传书恐怕都做不到。

相逢的渴望在这天遥地远的困难中愈显强烈。

末句“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由相逢的渴望进而想到相逢的
可能性。

仰望银河,想到牛郎织女,于是联系双方的心的银河仿佛横亘在江南和塞北之间,阻绝了他们相会的道路。

从时空统一上来渲染绵绵离恨。

这首词,既写了“愁人”长夜不眠,起望相思,这是写离情别绪的诗词里常见的;也写了别后相逢难再,这在诗词中也不乏先例。

但以前诗词中“相见时难”的慨叹多来自蓬山万重式的人为阴隔,而这首词把离恨的长久与空间的无限连接起来,形成因果关系。

这两人江南塞北之距,犹如牛郎织女的银河之阻。

空间大,成了他们相见难的原因。

距离遥远,相见无期是主人公愁苦的两端。

这是在交通不便,地球显得特别大的古代,空间感必然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

这种心理压力的强度,随着相思之情的发展而增大。

词作开始写眼前景相思情,是以往愁绪的延绪。

接着写当想到他们之间的距离时,她的忧思加重,末句联想到未来,以“路绝”写别离的痛楚。

相逢之路因空间的遥远而断绝,这生离何异于死别。

全词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气氛中结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