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至2018版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10课谈中国诗

合集下载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10课谈中国诗 精品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10课谈中国诗 精品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精髓.( ) ②譬.如( ) ③叫嚣.( ) ④咻.咻( ) ⑤梵.文( ) ⑥一蹴.而至( ) ⑦颦蹙..( ) ⑧卓.然( ) ⑨轻鸢.剪掠( ) (2)多音字①鲜⎩⎪⎨⎪⎧ 鲜.花( )鲜.为人知( ) ②槛⎩⎪⎨⎪⎧槛.车( )门槛.( ) ③咽⎩⎪⎨⎪⎧ 狼吞虎咽.( )咽.喉( )呜咽.( ) ④数⎩⎪⎨⎪⎧ 数.量(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辨 辩辫 (2)⎩⎪⎨⎪⎧ 谩 漫 蔓 (3)⎩⎪⎨⎪⎧ 卓 绰 淖 掉 悼 (4)⎩⎪⎨⎪⎧ 僚 撩 缭 潦 嘹 (5)⎩⎪⎨⎪⎧ 概 慨溉 (6)⎩⎪⎨⎪⎧ 垠 哏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1)严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风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洋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一蹴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吞言咽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自主理清课文行文脉络、概括中国诗的特点,把握全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比较、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对中国诗歌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对文中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这些都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同学们,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如:《山居秋暝》《登高》《天净沙秋思》等)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明确: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具有深深的画面感等。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诗的特点,那么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横页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横页学案

《谈中国诗》学案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点1.从文章结构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学步骤一、我所知道的钱钟书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毕业,1935年赴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散文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文论及诗文评论: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一)疏理结构三、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四、精读课文,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资料,说明什么?总结: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诵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请大家先研究一下题目,如果把“谈”换成“论”即“论中国诗”,会有什么不同呢?【明确】“谈”更平和、随性、随意,印象多一些“论”更严肃、庄重、正规,理论性更强一些那么,我们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在研究问题呢?【明确】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搞清楚很多问题,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中国诗了,如果让你给一群外国朋友讲讲中国诗的特点,让外国朋友对中国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准备怎么讲、讲些什么呢?学生低语交流,可指名2—3名学生试讲,大家点评。

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当然,我肯定没他有才),你们是美国人。

那我来给你们讲中国诗,你们最想了解中国诗的什么呢?【明确】中国诗有何特点?与外国诗作比较,有何异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钱钟书的文艺评论《谈中国诗》,看看文化大家是怎么谈论中国诗的?请大家拿起笔,快速通读全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结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 人教新课标必修5

【结】人教必修5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2.多变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一方面使文章形象生动,通俗直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这样更能吸引听众;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法:文章中将陶渊明、李白、格雷和歌德的诗歌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喻证法: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中国诗形式短小的特征揭示得淋漓尽致。

比喻论证使所论述的道理浅显透彻,形象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例证法: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

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够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二、素材挖掘国学大师:钱钟书钱钟书:国学大师,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学案

谈中国诗学习目标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一)诗歌的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1.山水田园诗派。

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

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版必修五学案 第10课谈中国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版必修五学案 第10课谈中国诗

【目标·重点】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学习本文运用比较阐明中国诗特征的方法,品味语句含意。

1.读准字音(1)羡妒..(xiàn dù)(2)精髓.(suǐ)(3)颦蹙..(pín cù) (4)无垠.(yín)(5)饶恕.(shù) (6)一蹴.而至(cù)(7)轻鸢.(yuān) (8)叫嚣.(xiāo)(9)数.见不鲜.(shuò xiān)2.理解词义(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超越事物的表象,才能把握其本质。

(2)居高临远:站得高,看得远。

(3)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4)一蹴而至:踏一步就达到,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蹴,踏。

(5)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数,屡次。

(6)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7)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8)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9)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10)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先指出研究诗歌要具体分析不能概而论之,同时明确用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

第二部分(2~6段):谈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第三部分(7、8段):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的共性。

2.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7)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7)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筛选文本主要信息,理清文本思路。

2.通过文本语句的分析,理解作者“谈中国诗”的目的,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清文本思路。

(二)教学难点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白板、白板笔五、学情简析该班学生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语文课学习,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了较好的语文素养。

但学生对于文艺评论和随笔类文章接触较少,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时会有一定障碍,面对文章中丰富的引证材料,难以有效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六、教材简析该单元的课文均是文艺评论和随笔。

本文既具有文艺性论文的针对性和严密思路,又具有学者大家那轻松自如,幽默风趣的行文特点。

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透过幽默风趣的文字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其观点态度。

七、教法简析文章的篇幅有一定长度,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需在教师的引领下用提要钩玄的方法筛选文本信息,进而理清文本思路;作者的语言风趣幽默,且善用比喻,因而需用精段精句赏析的方法来体会巧妙的语言背后表达出的精到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选取课文中的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二、精析文本(一)教师讲读从学生对中西诗歌的感性认识转向课文所探讨的话题。

1.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

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了一番演讲。

——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比较文学的立场。

(二)师生共读,筛选文本主要信息1.阅读第二段,筛选作者提到的中国诗的特征。

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西方诗:先有史诗,后有戏剧史,最后有抒情诗作者以此来确定比较的范畴——中西抒情诗2.阅读第三段,赏析比喻句,明确该段所谈的中国诗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目标】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会鉴赏诗歌。

【核心素养与价值观】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掌握中国诗歌特点,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诗歌语言。

2.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法、引导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钱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长篇小说《围城》独有成就,被译为多国文字。

文学评论集《谈艺录》融中西学为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钱钟书先生的文章深刻而不失尖刻,温和而不失批判意味,幽默而不流于油滑。

他的文章善用比喻,他以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目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冷静的哲学思考,使比喻在她的文章中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

今天我们就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如何用比喻说理的。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310—1998),字默成(存),一字中书。

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学术著作《管锥篇》。

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学生勾画文章,把握文章关键要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特点的一篇学术性的演讲词,也是一篇学者论文,其核心是通过与外国诗的比较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本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从体裁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个方面与外国诗歌进行比较,既清楚地说明了中国诗形式上的特点,又形象地得出了“中国诗只是诗”的本质性结论。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渊博,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

文中,他既纲举目张,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又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整个演讲,旁征博引,全文不足3500字,可用到的中外诗人的谈话或诗句有30 多处其中还涉及中西方哲学绘画和宗教,可谓洋洋大观,体现了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丰厚学术涵养;语言亦庄亦谐,幽默生动,善引譬设喻,妙趣横生。

因此,把握思路,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特点,掌握比较的方法,学会欣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艺散文的能力,在赏析文本时,多数学生懂得文字本身的粗浅意义,但如若敲碎文字表壳,对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涵义做一番探究,则会显得浮光掠影,收获寥寥。

因此,在理顺字面的情况下,达到对文艺散文的精神阅读方能收到“以阅读促作文”的教学奇效。

【教学设想】《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力求突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针对本课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我校的“核心问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伸探究,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把握相关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教案1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2、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过程与方法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1、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2、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学习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介绍作者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多科并举,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有《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三、简介背景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通读全文,感知内容文章共有8段: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

第6段,中国诗清淡、安和的诗调。

第7、8段,中国诗内容上的特色:和外国诗大同小异。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五、拓展、应用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10课谈中国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10课谈中国诗

第10课*谈中国诗读诗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长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程序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诗不会老,更不会死。

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一、学习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作者连线文化昆仑——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

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精髓.( ) ②譬.如( ) ③叫嚣.( ) ④咻.咻( ) ⑤梵.文( ) ⑥一蹴.而至( ) ⑦颦蹙..( ) ⑧卓.然( ) ⑨轻鸢.剪掠( ) (2)多音字①鲜⎩⎪⎨⎪⎧ 鲜.花( )鲜.为人知( ) ②槛⎩⎪⎨⎪⎧槛.车( )门槛.( ) ③咽⎩⎪⎨⎪⎧ 狼吞虎咽.( )咽.喉( )呜咽.( ) ④数⎩⎪⎨⎪⎧ 数.量( )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辨 辩辫 (2)⎩⎪⎨⎪⎧ 谩 漫 蔓(3)⎩⎪⎨⎪⎧ 卓 绰淖掉 悼 (4)⎩⎪⎨⎪⎧ 僚 撩 缭 潦 嘹(5)⎩⎪⎨⎪⎧ 概 慨溉(6)⎩⎪⎨⎪⎧ 垠 哏二、词语积累明确词义 (1)严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风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洋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一蹴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吞言咽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现在建楼实在太省事了,框架结构,先建框架,再垒墙体。

不垒墙体的框架,就像空中..楼阁..。

()(2)地瓜是第一保健食品,润肠防癌,口感绝佳,吃一口回肠荡气....,妙不可言。

()(3)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没有一蹴而至....的成功,要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不懈的努力与拼搏,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4)这里虽然有点繁华,但是却混乱,每天发生的斗殴事件数见不鲜....,因此进医院的人数不胜数。

()辨词填空(1)静默·沉默静默: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沉默:不爱说笑;不说话。

①证券公司或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辉没有________,他选择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行使公民权利,毫不犹豫地把知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悠久·悠远悠久:年代久远。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

①千百年来南北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________的黄河文明,养育锻造出了粗犷豪放、纯朴耿直的“绥德汉”。

②龙岩历史________,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境内山水辉映,风光优美,集自然、历史和区域人文景观于一身,是旅游的好去处。

(3)分辨·分辩“分辨”的“辨”是“辨别”,“分辩”的“辩”是“辩白”。

“分辨”是要“分”,“分辩”是要“说”。

“分辨”用于区分事物的质量、颜色、种类、归属等,“分辩”用于说清楚理由、事情的真相等。

①他要把每个诗人特殊的美一一________出来。

②但他这回却不________,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4)妨害·妨碍妨害:有害于。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在公共场所吸烟________他人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________别人工作,却很少有人在意。

三、名言警句钱钟书经典语录1.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2.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3.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4.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5.历史该如洛高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

6.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7.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

8.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

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

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

9.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10.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一、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甚至被推崇者冠以“钱学”。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著名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论文集《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二、背景展示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确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钟书的著作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三、文化常识1.文学评论的特点(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

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评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大体上过得去,还是基本上还行而尚有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的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从而引用能够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充当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断方法。

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

(4)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要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学习文学理论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使评论的语言既有文学性,又有形象性。

2.中国诗歌发展(1)《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汉乐府民歌: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4)唐诗: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的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涣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5)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宋词。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

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

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

李煜、晏殊、欧阳修都受其影响。

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

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词作。

秦观、周邦彦、李清照也是有名的宋代词人。

南宋初年,诗词作品多表现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受辛词影响,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于是退居其后。

(6)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7)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1917年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

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

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