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对教师素质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程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
教师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业务能力、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师素质
人才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只
有牢牢占领教育这个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是全民素质综合发展的基础。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对综合国力的
提高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育的重大变化,引发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模式以至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教育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
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
境。
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有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把具体学科的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融合,总体设计思路体现培养学生综合处理能力。
多媒体是“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运用“工具”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的学会学习。
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在教学中能用传统方法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非用计算机,并非用多媒体上课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新教育理念的体现,也并非课件越多、越丰富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使用目的。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应注重把握教材的灵魂所在,教师是最具有能力作用的因素,教师的基本教育
理念渗透在教育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影响甚远,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乐学。
学生是有思想的人,应体现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应只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
学生产生兴趣,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在感到快乐时,才会集中精力,才会有
更多的发现。
由此,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重中之重。
其次,教师“调控”能力。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它们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
作,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信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把这种教学手段融入教学中,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事物简明化,从而改变了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效果。
用多媒体刺激各感官,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统媒体不能触及的圣地,同时也
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要素,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要发挥主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并积极做出相应的“调节与控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要以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为目的,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重视师生、学生和学生,全方位间的思维互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教育新课程。
再次,教师信息能力。
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
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要加强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在课件方面,教师不需要花费大
多时间。
“校校通”工程中每个学校都具备了资源接收和使用internet 的能力,与课程同步教学资源中大量可供使用的课件资源、扩展资料、教案资源等,此时的“拿来主义”更能节省教师的
精力与时间,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科教学目的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已有的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创新与利用。
最后,课后反思,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步伐的催化剂。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世界。
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
”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课程的显现程度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指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操作的课程,如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科书、各种资料、信息、课程资源等;隐性课程指对学生培养起着潜在的、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如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勤奋向上、团结拼搏的校风、学生的学习风气、心理健康、家庭影响、社会时尚,虽然这些并没有排到课程表上,但却对学生的成长和培养实实在在的起作用。
新课程倡导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就是强调注重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成长的重大作用。
教师要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去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课程。
“知不足,才能找差距”,要看到课后评价的重要性。
课后以自评为主,与互评、他评相结合,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实现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各环节、要素加以改进,这样的氛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内动力。
同样,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