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对教师素质要求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能力的要求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应考虑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提升信息素养,使其与学科内容、学习过程融合为一体。

为此,还应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进行实施的能力。

一、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教师的信息能力指的是对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和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现阶段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

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对教师而言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相关教学软件的应用,计算机小课件的制作,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是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中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

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特网基础等5个培训模块。

高级培训包括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4个培训模块。

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80年代引入我国,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设计理论随教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它本着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的系统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用理论指导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运用系统的方法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与程序,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各环节能够协调地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

因此,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施能力的发展是强有力的工具,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能力。

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呢?有人通过问卷、访谈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理念,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将发生很大转变。

作为教师必须从以下三点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即传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而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第二,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性教师,也就是说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设计者。

第三,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博学悦教的人。

显然,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阅读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极大地挑战。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试图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新课程对教师阅读内容的挑战:一、新课程挑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阅读。

《课程标准》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纲领性文件,是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的根本依据。

显然,教师对《课标》的阅读实质上是为了解决“必须怎样去做”的问题,这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实施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

首先,教师一定要思考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时,如何领悟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所谓理念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于行动的信念,它既表现为思想观念,又表现为在此理念下的行动。

因此,余以为应从以下三点领悟:第一,基础性、发展性、普及性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功能,这一理念明确了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数学教学也不是为中考、高考服务的,不是培养数学家,而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性,面向全体、重视差异,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于他们有价值的、有益于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数学作为教师的责任。

第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数学结论的简捷严密性和高度的抽象概括性,要重要的是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上,以及数学所体现的人文性以及广泛的应用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首先,网络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有利于教师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在过去,一个学生十多年中学到的知识几乎可以终身受用,然而如今学生有着丰富的获得信息的渠道,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信息选择。

一方面,学生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自己学习或者发展的信息。

这需要学生逐步具有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否则,只能被知识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

学会学习是未来最具价值的能力,由此,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选择、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教师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解惑”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是越俎代疱,使得问题止于教师。

但“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而是应该激疑善问,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

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平台,它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的探索精神,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再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教师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

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同时有助利于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利用适宜和学习策略,深入到生活中间,和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索,在实践情境中向学生传授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成为解决实践问题的参与人。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一是须博学多才。

以前语文老师教过一轮教材之后,就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现在选修教材很多,内容丰富,尤其是实行新课改之后,仅熟悉教材对语文老师来说远远不够应对目前教学的需要,老师应博览群书,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把握语文教材。

二是须独立思考。

选修课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能一味依赖教学参考书,而应不断更新观念,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师,才会培养出更多善于思考的学生。

三是须拓展补充。

我们语文老师应勤于动手,围绕所开选修课程搜集资料,及时补充各种信息,通过扩展老师的视野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习让我们成长,反思让我们进步。

在远程研修学习的过程中,每天按时观摩学习一个专题的讲座,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和解读。

对每一个专题的问题都和老师们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认真按时完成了作业。

积极参与交流,尽可能多的阅读老师们提交的作业及发表的文章并及时做出评论。

认真阅读了班级简报和课程简报,对每一点感悟都作了认真的记录。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第一篇: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

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

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骨干教师材料新课程对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在保持原有的职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重新定位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改革,完善自我,倡导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应做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而且应当在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

教师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互动式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首先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引导,教师普遍观点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的过程,且技能的训练是重中之中。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提法被广大中小学教师奉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实施。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也确实培养出不少的高分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逐步的暴露出来。

人们逐渐感觉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能考出些高分,却不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基础教育。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当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不应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而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就设计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程序,在新课程中是行不通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启迪、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善于把书本知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论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论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论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在发展中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素养。

因此,本文从教师的综合素养入手,对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进行探讨。

首先,校本课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非常高,有较强的学术知识水平和专业学科背景。

教师要不断深入学习,把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发展方向,加强核心素养,以持续改善课程质量。

其次,校本课程对教师智力素养的要求也很高,即教师要拥有发挥其工作能力所需要的智力素养,如科学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同时,要灵活应用新型教育理论,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校本课程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此外,校本课程还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包括礼仪素养、团队合作素养和工作效率素养等。

教师应坚持以课程质量为中心,以教师为本,保证课程的品质,同时要让学生从课堂中受益,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要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以客观和有效的方式教授课程,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心理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心态素养、情绪素养、情感素养等。

这些素养都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实现课程质量提升的关键。

教师要学会做到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注重给学生以指导和肯定,让学生从课程中受益,激发获得愉悦感,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很高,特别是要求教师具
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智力素养、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等。

只有教师具备这些要求,才能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推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获得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培训中的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教师培训中的课程整合能力培养

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知差异
不同教师对课程整合的理解程度不同 教师对课程整合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教师对课程整合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程度不一 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实践经验存在差异
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平衡
学科知识是教师培训的基础,但过度强调可能导致视野狭窄 跨学科知识能够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但需要避免杂乱无章 平衡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需要教师在培训中注重知识整合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强化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信息化对课程整合能力的影响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与共 享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与培 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 融合
未来教育信息化对课程整合 能力的影响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课程整合能力的基础 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整合能力相互促进 教师培训中应注重课程整合能力的提升
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是指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知 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视野,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分析问题,从 而引导学生培养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培训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 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育技术应用的适度与有效性
适度应用教育技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合理选择教育技术工具和 资源,避免过度依赖或无效使用。
有效性评估: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 和实际效益,不断优化技术应用方式。

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专业素养

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专业素养

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专业素养混合式教学指的是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以便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下面将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和技术能力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专业素养。

一、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完善的教学设计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能够将面授和在线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混合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应当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继续深化学习。

最后,教师需要具备及时反馈和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

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都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估,教师应当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估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沟通能力沟通是混合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需要具备与学生、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以便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教师能够传递教学内容,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仅仅局限于面授环节,还需要通过邮件、在线讨论等方式进行。

教师应当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书写教学资料,使学生易于理解。

最后,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

沟通是双向的,教师应当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技术能力混合式教学离不开技术支持,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以便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需要熟悉教学平台和在线学习工具的使用。

教师应当了解不同教学平台的特点和功能,能够熟练地使用在线教学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络技术知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教师应当了解网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能够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教学资源的安全。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

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特点。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导、反思、合作之外,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学会关爱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

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

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

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

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

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

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

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难能可贵的是对差生的爱心: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而要想激发对差生的感情,就要换下有色眼睛,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的因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

一量这片良苦用心、趋势的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创造出奇迹。

爱要有度。

溺爱当然不行,要做到爱得有节、严得有度。

爱到恨的程度更不行。

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

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导致家庭和学校时常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

浅析课程整合对初中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浅析课程整合对初中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66神州教育浅析课程整合对初中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张向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二团中学摘要: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内部的和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

对历史学科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可从教科书内部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也可对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进行课内整合;或者对教科书内外资源进行多样性整合。

同时,课程整合对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经受得住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新考验;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要博览群书,形成厚积薄发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有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

关键词:课程整合;初中历史;教师素质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过程需要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把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课程整合反过来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内部的和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

历史教师想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对教科书内部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历史教科书每课(除活动课外)的课文一般都由导入框、课文(宋体字)、阅读课文(楷体字)、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图表、动脑筋、注释和注音、练一练、活动与探究等10部分组成。

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是不可能一一讲解、面面俱到的。

这就需要教师按实际情况来区分主次,适当取舍,合理调配,自主整合。

二、对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进行课内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教科书所没有的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或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

同时,教师也要适时的介绍本学科最新的史学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这些内容和情况。

教师要成为史学信息的获得者和发布者,需要加强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渗透。

三、对教科书内外课程资源进行多样整合所谓多样整合,就是课程资源的呈现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若还像以前一样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五育融合 教师的要求

五育融合 教师的要求

五育融合教师的要求
五育融合是指教育的五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德育。

在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中,五育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智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生需具备扎
实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获取、整合和应用知识。

教师要
求学生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并能在学术、科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体育方面也是教师的要求之一。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
育锻炼,培养良好的体魄和身体素质。

学生需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
具备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

美育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和美感。

学生应关注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学习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和
创造力。

教师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培养对美的热爱和
追求。

劳育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劳动习惯。

学生应参与
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了解社会和劳动的重要性。

教师鼓励学生参与
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最后,德育方面也是教师的重要要求。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
品质和价值观。

学生需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需要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

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和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是教师对学生的重要要求。

学生应在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德育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加强课程融合教学 促进小学老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课程融合教学 促进小学老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课程融合教学促进小学老师的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小学生,加强课程融合教学已被广泛提倡和实践。

然而,要实现课程融合教学的有效推行,小学老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加强课程融合教学的意义,以及促进小学老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课程融合教学的意义课程融合教学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学科间的关联性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1.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数学学科中引入生活实例和图文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程融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促进小学老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措施小学老师是课程融合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提升。

为了提高小学老师的综合素质,需采取以下措施:2.1 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专题研讨、学科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讲座,让小学老师了解课程融合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同时,还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材料和资源,帮助老师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2 提供资源支持为了促进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支持。

这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等。

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科教研组,鼓励老师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课程融合教学的实施。

2.3 引进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小学老师进行全面评价,可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 (6)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 (6)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从教师素质的角度出发,探析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文章首先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分析了教师在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具备的素质。

最后,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方法和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整合、教师素质、新要求1.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已经从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方式。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媒体,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然而,教育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能够将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教师素质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2.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背景和意义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给传统的学科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学科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更注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教学。

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整合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方式,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教学机会和灵活性。

3.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面临的挑战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需要具备全新的教学思维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需求。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包括对教育技术的熟悉程度、对各种教育软件和硬件的操作能力等。

其次,教师还需要具备教学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供的工具和资源,设计和实施创新教学活动。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能够合理安排和组织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整合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 (5)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 (5)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学科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本文从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探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整合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教师需要具备信息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

通过提升教师素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整合、教师素质、信息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教学工具。

然而,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本文将从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2. 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工具和资源,提高学科教学效果的过程。

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而对于教师而言,整合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意味着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所需技能,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3.1 信息素养教师在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首先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师需要熟悉各种教育软件和网络资源,能够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工具。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信息检索与评估、信息处理与传递的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3.2 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在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除了熟悉教育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外,教师还需要了解教育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以更好地支持学科教学。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 (3)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 (3)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着更多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包括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师对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方面。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的分析,可以为教育实践中的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教师素质、整合、要求1. 引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学科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整合学科教学,提高自身的素质。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2. 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紧跟学科的最新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科知识与技术有机结合,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

3. 教学技能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教学。

教师还需要深化对学科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

4. 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具备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教师需要熟悉和掌握各种教育软件和设备的操作技巧,能够将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不断关注和学习新技术的发展,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并能够判断哪些技术适用于自己的教学场景。

教师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将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肩负着重大责任。

本文针对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产生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提高教师适应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习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冇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疗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全面推进基础教疗改革的必要途径。

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入•教师因自身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的不足,造成偏离课改目标的现象也需要引起注意和反思。

一、培养教师对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避免信息技术万能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岀发点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是以建构主义为主要学习理论基础,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但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的认为是在网络教室中采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学科教学是否真的需要,却不加考虑,“为了用而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不分学科,不分教学内容,课堂变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内容变成了课件;课件变成了黑板的替代品(一些学科教师因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有限,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教师才能完成课件制作,更是增加了整合的难度)。

这种把整合等同于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的观点,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限定在了工具层而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整合应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的内涵。

列外,这种现象的存在与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也有很大关系,在课堂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硬性标准.使很多老师不得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程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

教师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业务能力、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师素质
人才资源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只
有牢牢占领教育这个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是全民素质综合发展的基础。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对综合国力的
提高至关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育的重大变化,引发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模式以至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教育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

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
境。

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有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把具体学科的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融合,总体设计思路体现培养学生综合处理能力。

多媒体是“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运用“工具”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的学会学习。

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在教学中能用传统方法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非用计算机,并非用多媒体上课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新教育理念的体现,也并非课件越多、越丰富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使用目的。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应注重把握教材的灵魂所在,教师是最具有能力作用的因素,教师的基本教育
理念渗透在教育各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影响甚远,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教师乐教,学生才乐学。

学生是有思想的人,应体现以人为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应只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

学生产生兴趣,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在感到快乐时,才会集中精力,才会有
更多的发现。

由此,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重中之重。

其次,教师“调控”能力。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它们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
作,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信息,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把这种教学手段融入教学中,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事物简明化,从而改变了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效果。

用多媒体刺激各感官,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统媒体不能触及的圣地,同时也
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要素,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要发挥主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并积极做出相应的“调节与控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要以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为目的,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重视师生、学生和学生,全方位间的思维互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教育新课程。

再次,教师信息能力。

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
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要加强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在课件方面,教师不需要花费大
多时间。

“校校通”工程中每个学校都具备了资源接收和使用internet 的能力,与课程同步教学资源中大量可供使用的课件资源、扩展资料、教案资源等,此时的“拿来主义”更能节省教师的
精力与时间,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科教学目的的理解和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已有的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创新与利用。

最后,课后反思,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步伐的催化剂。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世界。

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

”不管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课程的显现程度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指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操作的课程,如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科书、各种资料、信息、课程资源等;隐性课程指对学生培养起着潜在的、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如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勤奋向上、团结拼搏的校风、学生的学习风气、心理健康、家庭影响、社会时尚,虽然这些并没有排到课程表上,但却对学生的成长和培养实实在在的起作用。

新课程倡导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就是强调注重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成长的重大作用。

教师要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去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课程。

“知不足,才能找差距”,要看到课后评价的重要性。

课后以自评为主,与互评、他评相结合,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实现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各环节、要素加以改进,这样的氛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内动力。

同样,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