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常识之蚕花会

合集下载

乌镇的蚕花传统习俗

乌镇的蚕花传统习俗

乌镇的蚕花传统习俗杭嘉湖盛产丝绸,养蚕是这一带农民的主要产业,乌镇地处杭嘉湖的腹地,蚕业更占很大比重。

蚕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这一年的生活。

对于重要的东西,人们便会设立一些禁忌,很多生活习惯也会围绕着它而变化,甚至娱乐也离不开它。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乌镇一系列有关蚕花的风俗习惯。

赞蚕花每年春季养蚕前夕,常有一些民间艺人背着竹篓,篓里放着一条无毒黄蟒蛇,来到蚕农家门口,口中唱道:“青龙到,蚕花好,去年来了到今朝,看看黄蟒龙蛇到,蚕花廿四分稳牢牢。

”一边唱一边将黄蟒蛇捉出来放到蚕农家堂屋里,任其游走,唱毕再捉回篓中。

蚕农则以丝绵或米相谢。

此即“赞蚕花”,可致蚕花获得好收成。

轧蚕花每年清明时节,蚕乡都要举行迎蚕花庙会。

在这些迎蚕花会上,蚕娘们佩戴用纸或绢做的蚕花,在庙会上走走轧轧,祈求带回蚕花喜气,这就叫轧蚕花。

起初只是大家来烧烧香,轧轧闹猛,后来慢慢发展成庙会,一时商贩云集,演戏杂耍,热闹非凡,亦称轧蚕花。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轧蚕花时,青年男女有些碰撞是允许的,现在,有些青年借此寻找意中人,这“轧”的含义就扩大了些。

蚕花绵兜旧时蚕农家中生了小孩,有用蚕花绵兜给小孩翻制棉衣的习俗。

蚕花绵兜,即家中老人去世后,晚辈往往要用几只绵兜,由夫妻二人扯松后一层层覆盖在逝者身上,最后留下的一二层绵兜。

传说小孩穿了用这种蚕花绵兜翻制的棉衣,可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望山头当蚕宝宝经过四眠,开始爬上草龙结茧子时(蚕农称之为“上山”),新近嫁出过女儿的蚕农家都要准备猪肉、黄鱼、软糕、枇杷等礼品去女儿家探望蚕宝宝上山的情形,俗称“望山头”。

望山头源于一个小插曲。

有一蚕农家新娶进一个不会养蚕的媳妇,但这个媳妇聪明伶俐,边学边养,居然把蚕宝宝养得很好,安全送上了山。

此时,亲家来探望女儿,他从没有养过蚕,没见过蚕的模样,就好奇心起,悄悄来到蚕房。

一看出了神,出来时忘了关窗户。

蚕家主人回来后,见蚕宝宝吹了风,担心今年的蚕花要没戏了。

民俗(湖州蚕花节)

民俗(湖州蚕花节)

“文革”结束后,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含山当地各乡蚕农自发恢复了清明“轧蚕花”、 “祭蚕神”活动。九十年代初,民间自动捐资重建净慈寺,重塑观音菩萨。从此清明节含山 “轧蚕花”、拜蚕花忏、买卖蚕花等活动愈见规模。含山自发恢复起来的清明“轧蚕花”蚕事 活动,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1年,含山塔葺新;从1993年起 将含山清明“轧蚕花”正式定为“蚕花节”。1996年4月3日至5日,由湖州市旅游局、南浔区管 委会联合主办和含山镇政府承办的“国际旅游年含山清明蚕花节”,在含山隆重举行。净慈寺 易称“蚕花圣殿”。 自1996年第一届蚕花节以来至2011年,含山已经连续举办16届蚕花节。而且近几年的 “含山蚕花节”规模空前,每年的清明节,从含山周边乡镇,自发赶来参与的人数达十余万之 多。上海、杭州等地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盛会,甚至还有日本专家远道而来考察。“含山蚕花 节”已成为浙北一个盛大的民俗旅游项目。传统的蚕花庙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每年清明节, 狂欢的人们一边观看蚕花娘娘、蚕花仙子的巡游表演;一边参与民间自发的社区文化活动,游 千年古刹觉海寺、祈祷蚕花廿四分。政府也组织经贸洽谈会,开展招商引资。同时,外地一些 民间艺人也闻风而动,纷纷前来登台表演,使这古老的民间习俗更添欢迎气氛。
1、蚕花节 (一)湖州民间信仰的蚕神是马头娘 蚕神信仰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从资料记载看,古代官方长期以来是供奉的蚕神 是先蚕嫘祖(黄帝的元妃)。但是,包括湖州在内的杭嘉湖地区民间信仰的蚕神 不是嫘祖。湖州民间老百姓有着自己所信奉的蚕神——马头娘(或称为蚕姑、蚕 花娘娘、蚕花娘子、马鸣王、马鸣王菩萨,或也称马明王、马明王菩萨)。祭拜 蚕神马头娘,是历史沉淀下来相沿成习的湖州蚕桑风俗,是蚕农代代自觉遵守的 群体规范。
4、蚕花节之“蚕花庙会”,又称“轧蚕花”

仫佬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仫佬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仫佬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仫佬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仫佬族节日很多,清明节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那么仫佬族清明节有习俗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仫佬族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仫佬族较为隆重的节日,在农历三月间举行,受汉族影响较大。

节日活动与汉族相似,以扫墓为主。

仫佬族的清明节除各家在门口插两枝柳条和扫墓外,同宗共祖的还要共同凑钱买猪宰杀,祭扫远祖的坟地,有些远居他处的子孙,不惜长途跋涉,仍要赶回原籍与族人一同扫墓。

与汉族不同的是,扫墓时要先到婆王庙祭祀婆王,之后再扫祖坟,这是由于仫佬族认为婆王主管繁殖人口,比祖先的历史要长、功劳要大之故。

节日活动费用来源于宗祠,或是蒸尝田产,或是将先辈存下的银钱用于放债的利息,或是出租峒场所得。

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挑新水节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挑新水活动。

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家庭主妇点上香和火把,挑着水桶到河边平时打水的地方,插上香,扔下几枚硬币,祭拜水神。

之后,打水挑回家,让家人饮用一碗新水。

据说,人喝了新水,可以子孙满堂。

家畜喝了会体大身健。

新年的第一天,如果谁挑上了第一桶新水,会被认为是最吉利的。

牛生日节农历四月初八是仫佬族敬祭“牛栏神”的节日。

这一天,无论农活多么忙,都要给牛放假休息。

家家户户把牛洗得干干净净,将牛栏清扫一新,还在大门插枫树枝,以驱赶蚊蝇,并杀鸡、鸭,备酒肉祭“牛栏神”,做黑糯米饭祭祖先。

这一天要给牛吃上好饲料,做好的黑糯米饭要先请牛吃,之后人才吃。

家境好的人家,还沤制黄豆、玉米,拌入鸡蛋喂牛,真可谓对牛护备至。

牛的生日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种地都是一镐一锄地挖,费时费力。

有一个叫罗英的姑娘,聪明伶俐、勤劳善良。

一天她到山上打猎,看到一头野牛狂奔乱跳,又看到乡亲们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忙碌,心想,如果捉住这头牛为乡亲们犁田该多好啊!于是,她就追赶野牛。

野牛在奔跑时一只蹄子被夹在石缝中,痛得哀叫不已。

抓住机遇利用清明蚕花节资源

抓住机遇利用清明蚕花节资源

抓机遇,用资源建设湖州含山蚕文化民俗胜地湖州是丝绸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

与之相适应,湖州有着深厚的蚕文化底蕴。

历经千百年积淀与流传,湖州形成了以含山轧蚕花为代表的包括蚕神民间信仰及蚕节蚕俗等内容的地方蚕文化特色。

一、含山蚕花节(轧蚕花)的由来及相关情况(一)湖州民间信仰的蚕神是马头娘蚕神信仰在历史上早已存在。

从资料记载看,古代官方长期以来是供奉的蚕神是先蚕嫘祖(黄帝的元妃)。

但是,包括湖州在内的杭嘉湖地区民间信仰的蚕神不是嫘祖。

湖州民间老百姓有着自己所信奉的蚕神——马头娘(或称为蚕姑、蚕花娘娘、蚕花娘子、马鸣王、马鸣王菩萨,或也称马明王、马明王菩萨)。

祭拜蚕神马头娘,是历史沉淀下来相沿成习的湖州蚕桑风俗,是蚕农代代自觉遵守的群体规范。

(二)含山的清明轧蚕花(蚕花节)湖州有与民间信仰蚕神马头娘相适应的蚕俗文化,其中清明轧蚕花是蚕俗文化中最集中也是最典型的活动,而含山轧蚕花活动最具有代表性和至今仍然具有极大影响。

含山山顶建有一座七层宝塔和蚕神殿、观音殿两座庙堂,蚕神殿供着蚕神马头娘。

出于求祈福避祸心理,为了“蚕花十二分”,清明时节,蚕农特别是蚕女到含山祭祀蚕神和轧蚕花的人尤其多。

含山“轧蚕花”历史悠久,清代达到鼎盛时期。

含山轧蚕花是系列活动,有三天、六天或七天的,甚至有十三天的。

参加清明含山祭蚕神、轧蚕花活动的,除含山当地和四周的外,有近到几十公里范围的蚕农,远至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蚕农和游人,“人数定在万人,多则可达十几万人”。

1937年底,浙北沦陷,日寇在含山上修起了碉堡等军事设施,“轧蚕花”因此绝迹。

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无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队集体“共育”养蚕,提倡科学养蚕,蚕神崇拜意识淡化,祈神仪式盛况不再。

文化大革命期间,“轧蚕花”被当作“四旧”而禁止。

“文革”期间,“每年清明日,上含山的各路口,派有民兵把守。

人们以为含山清明日的蚕桑活动,从此进入历史了”。

蚕桑相关吉祥的词

蚕桑相关吉祥的词

蚕桑相关吉祥的词
蚕桑相关的吉祥词汇通常与养蚕和丝绸制作有关,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文化中对桑蚕的重视。

以下是一些与蚕桑相关的吉祥词汇:
1. 蚕花:在古代,蚕花是指蚕茧上的花纹,也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蚕花会是清明时节的一个节日,标志着一年蚕事的开始。

2. 蚕月:夏历三月被称为“蚕月”,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是养蚕的关键时期。

在某些地方,如吴兴,四月也被称为蚕月,因为这是江南地区桑蚕最为繁忙的时候。

3. 祈蚕节:在小满节气后,蚕户家家过“祈蚕节”,这是一个祈求蚕事顺利、丰收的节日。

4. 谢蚕会:端午节期间的“谢蚕会”是对蚕神的感谢,意味着一年蚕事阶段的结束。

5. 扶桑:在古代神话中,扶桑是一种神木,与日出有关,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6. 桑林祈雨:古代的桑林不仅是蚕桑的生产场所,也是进行祈雨等巫术活动的圣地,因此桑林也成为了吉祥的象征。

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蚕桑业的重视,也蕴含了对生活美好愿望的寄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蚕桑业与诗歌、神话紧密相连,成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精选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四篇六年级第二单元作文篇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传统习俗四: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

清明节的来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风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

【导语】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称为“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之⼀,节⽇的主题主要是扫墓和祭祖。

不同的地区清明节流⾏的习俗也不同,从古⾄今流传下来的更是数不胜数。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欢迎阅读!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篇⼀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杜牧这⾸脍炙⼈⼝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的⽇⼦。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赐⽕、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个⼤节⽓。

寒⾷节是在清明节的前⼀天,每家都要断⽕,吃冷⾷。

冬⾄后105天谓之寒⾷,从前的这⼀天禁⽕,冷⾷,故⼜称“冷节”、“禁烟节”。

⼈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后再烧⽕,以⽰对亲⼈的怀念,由于⼈们常把寒⾷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与清明合⼆为⼀。

在清明节扫墓的风俗⽐较盛⾏,扫墓俗称“上坟”。

这⼀天要去祖坟上填⼟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烧纸,举⾏祭礼。

有的⼈家要利⽤这⼀机会修整坟墓,⼤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所以说,⽆论家⾥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

⼈们祭祀完毕,都要进⾏野餐,将上供的⾷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表⽰节俭之意。

许多⼈家都要吃⼤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直延续⾄今。

有的⼈家还要捏⾯花,称作“蒸⼩燕”,吃⽩⾯⼩鸡和鸡蛋。

寓意⼩燕⼦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清明这天早晨全家⼈⼀定要吃鸡蛋和⼩鸡,⼼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要带鸡蛋给⽼师以表敬仰。

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图案的纸贴在家⾥,家中不招蝎⼦、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

残花会是清明节的习俗吗

残花会是清明节的习俗吗

残花会是清明节的习俗吗首先,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所以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去祭扫祖坟,缅怀故人。

而残花会是在清明节时用残败的花朵来举行一种仪式或者活动的习俗。

它源自于古代人们去祭扫祖坟时带着的鲜花,这些鲜花在祭扫之后就已经开始凋谢,因此就会有一些人把残败的花朵聚集起来,以此来祭奠逝去的亲人,纪念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残花会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它是人们表达哀思和思念的一种方式。

其次,残花会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的一个清明节习俗。

在古代,文人雅士们常常在清明节时举行一些文学活动,他们会选取一些残败的花朵,用这些花朵来作为素材,以此来作诗作赋,表达自己对逝去的亲人和故友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习俗在古代非常流行,所以残花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古代文人雅士们的独特习俗。

再者,残花会的举办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种传统习俗。

现在的人们会在清明节的时候举办一些以残败的花朵为主题的活动,比如说用残败的花朵来做花环、花灯、花雕等等。

这些活动是人们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和故友而举办的,也是一种表达哀思和思念的方式。

所以现代社会中的残花会也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

总的来说,残花会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

它是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和故友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哀思和思念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们的一个独特习俗。

在现代社会中,残花会依然是一种传统习俗,它见证了人们对逝去亲人和故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所以我们可以说,残花会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悼念逝去亲人和故友的深切情感,也见证了古代文人雅士们的清明节习俗。

蚕花庙会(组图)

蚕花庙会(组图)

蚕花庙会(组图)蚕娘巡游抛花送福拉蚕丝【⽂化名⽚】新市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养蚕缫丝⾃古就是当地农民赖以⽣存的经济来源。

然⽽蚕宝宝向来娇贵难养,为了每年的好收成,蚕农们总要在养蚕季节到来之前,祈求风调⾬顺,茧⼦丰收,久⽽久之,形成了江南蚕区在清明节的⼀项重要民俗⽂化活动——蚕花庙会。

庙会⼀结束,蚕农们也将开始新⼀年的春耕育蚕。

新市镇的蚕花庙会,在民间⼜称为“轧蚕花”,是浙江省德清县的民俗三宝之⼀。

每年的蚕花庙会上,最受当地⽼百姓瞩⽬的就是蚕娘巡游抛花送福。

养蚕的姑娘们精⼼梳妆打扮⼀番,头顶插上⽤彩纸或绫绢剪成蝴蝶状的蚕花,怀⾥揣着将要孵化的⼩蚕种,坐在花轿上⼀边巡游古镇,⼀边抛撒蚕花、送上祝福,引得男⼥⽼幼争先恐后,竞睹芳颜。

摄影爱好者们则会扛着长枪短炮蹲守在路⼝,只为捕捉蚕花姑娘最美的⼀刻。

同时,带有地⽅特⾊的马灯队、秧歌队、武术队、江南民族舞⽅队、舞龙队等纷纷闪亮登场,庙会上⼀时你挤我轧,这也是“轧蚕花”这⼀名称的由来。

除此以外,新市镇政府还对这⼀民俗活动赋予传统民俗以外新的内涵,在庙会上增加了蚕事才艺赛、科技助蚕桑、⾮遗⽂化节、古镇听社戏等多项内容。

⼈们⼀边观看蚕花姑娘的巡游表演,⼀边参与民间⾃发的⽂化活动。

庙会上⼈⼭⼈海,各种杂技、魔术等精彩演出吸引了观众。

⾮遗⽂化节中,⾮物质⽂化遗产传承⼈带上蛋壳画、砖刻画、剪纸等“绝活”齐齐上阵,新市茶糕、莫⼲⼭黄酒、梅花糕等美⾷则展⽰出地⽅饮⾷⽂化的魅⼒。

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以新市镇为外景,拍摄了电影《蚕花姑娘》。

“鱼⽶之乡,采桑忙,两岸青青万枝桑。

”⽚中甜美的歌声,唱出了当地农耕养蚕的热闹景象……这部电影的上映,使蚕花庙会更加声名远播。

新市镇作为我国重要的蚕桑产区之⼀,千百年来,这⾥的蚕农⽤⾃⼰的⾟勤汗⽔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桑蚕⽂化。

流传于新市周边地区的蚕花庙会轧蚕花等民俗活动,已成为桑蚕⽂化中不可多得的⼀个活⽣⽣的标本。

(本报记者周官正严红枫)(本版照⽚选⾃光明图⽚摄影:谢尚国王正)作者:本版照⽚选⾃光明图⽚谢尚国王正。

千年蚕花,在含山绽放(下篇)蚕花廿四分摸蚕花nn

千年蚕花,在含山绽放(下篇)蚕花廿四分摸蚕花nn

千年蚕花,在含山绽放(下篇)蚕花廿四分摸蚕花nn清明含山轧蚕花,而这蚕花却是石淙人的专利。

所以,每年清明前后,来含山卖蚕花的都是石淙人。

原先蚕花制作用是彩色的皱纸,现在都用绢。

据传,蚕花廿四分的说法,和石淙有关。

传说有一年观音菩萨和蚕花娘娘化作村姑来到石淙,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蚕花。

那用绢做的蚕花色彩鲜艳,可媲美真正的花。

这花永不凋谢,插在蚕房里赏心悦目。

观音菩萨说:“你们这花做得真好!你们做这花干什么呢?”一位蚕娘看到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笑着说:“我们制作的花叫蚕花,给养蚕人家讨个好彩头,得个蚕花十二分。

”十二分可是最好的了,你想,十分已是十全十美,何况十二分。

观音菩萨和蚕花娘娘相视一笑,说:“哎呀,真的呀。

那我们再加十二分,就蚕花廿四分吧。

”这话刚说完,观音菩萨和蚕花娘娘竟驾祥云而去,等蚕娘们回过神来,已不见两位如花似玉的姑娘。

这下,整个石淙沸腾了,说碰到仙人了,要给我们蚕花廿四分。

蚕花,色彩缤纷,吉祥如意。

蚕花廿四分。

蚕茧有个好收成。

而蚕乡的人,不仅心存美好的愿望,而且以自己的勤劳和聪慧,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美丽的蚕乡,美丽的含山,美丽的故事,印证着蚕乡人美丽的心灵。

清明前一天,蚕农们要祭拜蚕花娘娘。

这天上午,祭拜人群在蚕花娘娘像前摆上猪头三牲,摆上香案,点上香烛。

诵读颂词,行三跪九叩之礼。

祈祷蚕事顺利,家家得个蚕花廿四分。

现在,清明这一天,附近蚕农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轧蚕花”的盛会。

当然不用背蚕种包了。

大家来到含山,瞻仰蚕花娘娘。

沾点蚕花喜气回家,期望自个儿的家里蚕花旺,田里庄稼旺,家旺业旺。

买几朵蚕花,买支甘蔗,把蚕花插在甘蔗上,那真是甜甜蜜蜜,节节高节节甜啊。

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纯朴的情感。

蚕乡人的心灵,似古运河的水清且纯,又源远流长。

现如今,这清明轧蚕花的民俗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叫“蚕花节”。

德清新市还叫“蚕花庙会”。

但不管怎样,这新时代的蚕花节还是有新意的。

比方说,农科所的工作人员就在这天发放科学养蚕的资料,这是最实在也最受蚕农们欢迎的事。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十篇】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有很多热闹的习俗活动,比如有扫墓、放风筝、吃寒食、蹴鞠、插柳、踏青、荡秋千等等活动。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篇一】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白马化蚕

白马化蚕

白马化蚕 (非遗故事)“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枝桑。

”我们的家乡——桐乡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嘉湖平原上。

清明时节,漫步蚕乡美丽的桑园镶嵌于层层叠叠的稻田边缘,俨然一幅天然的水彩画。

清明到,蚕花闹。

在浙江桐乡,这里的清明大如年。

清明不仅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更是一年中希望与收获的开端。

每到这时,桐乡百姓都会办一场热热闹闹的蚕花会,这无异于是“水乡的狂欢节”。

清明蚕花会的习俗在桐乡已流传了五六百年,在这场以敬神为由的盛会中,蚕农们会来祭拜蚕花娘娘,祈求丰收。

蚕农为啥朝拜“蚕花娘娘”,这“蚕花娘娘”又是怎么来的呢?其中有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运河旁住着一户人家,家中父亲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了,而母亲也已经去世。

家里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儿,喂养着一匹白马。

女孩一人在家,非常寂寞,一心盼望父亲早日归来。

可是盼了很久,父亲还是没有回来,急得眼泪像屋檐水,嘀嘀答答地淌。

一日,女孩摸着白马的耳朵开玩笑地说:“马儿呵马儿,若是能让父亲马上回家,我就嫁给你。

”白马闻言竟点了点头,仰天长啸一声,随即挣脱了缰绳,向外飞奔而去。

像插上双翅似的,“呼呼呼”,一眨眼就横空而起,无影无踪了。

没过几天,白马就驼着女孩的父亲回到了家中。

此后,那匹白马一见到女孩就高兴地嘶叫起来,同时跑到女孩身边久久不肯离去。

女孩虽也很喜欢白马,但一想到人怎么能同马儿结婚呢?便又担忧起来,眼见着一天天消瘦下去。

女孩的父亲发觉后,悄悄地盘问女儿,才知道女儿当初许过的承诺。

父亲心中替女儿着想,于是趁女儿不在家时,一剑射死了白马,还把马皮剥下,晾在了院子里。

女孩回到家中,见到晾着的马皮,知道出了事,连忙奔过去抚摸着马皮伤心地痛哭起来。

:“白马呀白马,我对不住你啊,你要是有灵,就带我去吧。

”说也奇怪,这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呼啦啦”,马皮从屋檐刮到了地面。

“刺溜溜”,马皮滚到秀秀身旁,像那开扇扑蝶似地猛扑到了女孩身上,把她严严实实地裹了进去。

民俗(湖州蚕花节)

民俗(湖州蚕花节)

2、蚕——“天之虫”“天之宠” 同 “缠”谐音
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范蠡于越都会稽(今绍兴)送越国美女西施去姑苏,途经湖州 新市(在德青),遇到十二位美丽多姿的采桑姑娘,围在西施桥前翩翩起舞。西 施手托花篮,把绚丽多彩的绢花分赠采桑姑娘,以祈佑蚕桑丰收、风调雨顺。从 此,西施给养蚕的姑娘送鲜花的故事就在湖州广为流传,方圆百里的蚕农为纪念 西施、祈祷蚕桑丰收,每到清明时节,便会自发相聚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并会 选出一位最美丽的蚕花娘娘巡游撒蚕花。
1、蚕花节 (一)湖州民间信仰的蚕神是马头娘 蚕神信仰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从资料记载看,古代官方长期以来是供奉的蚕神 是先蚕嫘祖(黄帝的元妃)。但是,包括湖州在内的杭嘉湖地区民间信仰的蚕神 不是嫘祖。湖州民间老百姓有着自己所信奉的蚕神——马头娘(或称为蚕姑、蚕 花娘娘、蚕花娘子、马鸣王、马鸣王菩萨,或也称马明王、马明王菩萨)。祭拜 蚕神马头娘,是历史沉淀下来相沿成习的湖州蚕桑风俗,是蚕农代代自觉遵守的 群体规范。
湖州蚕桑文化 之 蚕花节
广告802班 杨利芬
蚕妇
尝闻养蚕妇, 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 儿啼也不顾。 一春膏血尽, 岂止应王赋, 如何纳吏酷, 尽为搜将去。 蚕花娘娘
/s/2010/zjnews/replay/2011/04/2011-04-021044225.htm
“文革”结束后,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含山当地各乡蚕农自发恢复了清明“轧蚕花”、 “祭蚕神”活动。九十年代初,民间自动捐资重建净慈寺,重塑观音菩萨。从此清明节含山 “轧蚕花”、拜蚕花忏、买卖蚕花等活动愈见规模。含山自发恢复起来的清明“轧蚕花”蚕事 活动,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1年,含山塔葺新;从1993年起 将含山清明“轧蚕花”正式定为“蚕花节”。1996年4月3日至5日,由湖州市旅游局、南浔区管 委会联合主办和含山镇政府承办的“国际旅游年含山清明蚕花节”,在含山隆重举行。净慈寺 易称“蚕花圣殿”。 自1996年第一届蚕花节以来至2011年,含山已经连续举办16届蚕花节。而且,近几年的 “含山蚕花节”规模空前,每年的清明节,从含山周边乡镇,自发赶来参与的人数达十余万之 多。上海、杭州等地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盛会,甚至还有日本专家远道而来考察。“含山蚕花 节”已成为浙北一个盛大的民俗旅游项目。传统的蚕花庙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每年清明节, 狂欢的人们一边观看蚕花娘娘、蚕花仙子的巡游表演;一边参与民间自发的社区文化活动,游 千年古刹觉海寺、祈祷蚕花廿四分。政府也组织经贸洽谈会,开展招商引资。同时,外地一些 民间艺人也闻风而动,纷纷前来登台表演,使这古老的民间习俗更添欢迎气氛。

蚕桑民俗轧蚕花

蚕桑民俗轧蚕花

29SILK CULTURE 丝绸文化蚕桑民俗秦晓帆转眼又到清明,我想起去年此时在湖州市善琏镇含山风景区参加的蚕花节。

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当地百姓登含山,祭蚕神,祈丰收。

沿传至今的“轧蚕花”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特民俗湖州是著名的蚕乡,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

从古至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一直是湖州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丝以及丝织品的产量与产品质量,在明清时代已臻至巅峰,名声远播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伴随这些生产活动而产生的蚕事风俗也异常丰富多彩,如祭蚕神、清明踏青、轧蚕花、赛快船、打船拳等。

清明节含山踏青、轧蚕花,千年相属,久盛绵延,是湖州城乡众多蚕事民俗活动中最为生动、参加人数最多、场面最为热烈、影响最大的一项。

含山镇位于湖州东南,隶属于南浔区,南通杭州、西接德清、东连桐乡,水陆交通便利。

京杭大运河从含山镇穿境而过。

运河畔有座含山,高不过百米,但“兀然独立四野平畴之上,方圆百里而不相属”。

这含山周围便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

据传说,春秋时期西施从越国到吴国,路过含山,曾赠送蚕花予乡人。

其后,每年清明,含山四周各乡数万蚕农贴身背负自己培育的蚕种包,涌上含山,祭拜蚕花娘娘,祈祷求赐蚕花廿四分(意为双倍好收成),然后带着蚕花殿中的“蚕花”高高兴兴回家。

这是含山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清明“轧蚕花”。

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年清明日,蚕花娘娘来到含山上空,看到蚕农们祈祷观音菩萨保佑他们获得蚕花廿四分,蚕花娘娘扮作村姑,将蚕气传给蚕农,使蚕农家的蚕花获得好收成,从此卖蚕花这一风俗流传了下来。

深厚底蕴含山顶上有座含山塔,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在善琏制成湖笔,为了纪念这一极大地推动文明进步的历史功绩,人们建造了这座“笔塔”。

《湖州府志》《练溪文献》等古籍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巅,浮图其卓昭笔。

”又载:“含山有塔,故出笔工。

”清人沈国治《韵香庐诗钞》中有云:“含山塔影细于针,含山淡翠学眉纤。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传说清明节的传说1、清明节的传说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

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书信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2、什么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3、节气清明与清明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4、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

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

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

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

岁时节令下的蚕事习俗

岁时节令下的蚕事习俗

农村·农业·农民2019.12ANongyi 农艺岁时节令下的蚕事习俗伍晴晴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

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的一项重要技艺,为人类物质文明作出了光辉贡献。

早期中国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中国蚕桑生产的重心逐渐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的太湖地区。

在古代,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

蚕农们把蚕事丰收的希望多寄托于神灵保佑,于是产生了以蚕神信仰为主要内容的蚕事习俗。

在蚕乡,人们根据岁时节令安排蚕桑生产,并形成了“呼蚕花”“轧蚕花”“请蚕猫”“演蚕花戏”等众多祈求蚕茧丰收的民俗活动。

一、蚕神信仰由于蚕桑生产充满了未知性和不可控性,远古时期蚕农们通过祈求神灵的保护以期蚕事丰收,于是便产生了以神灵信仰为主要内容的风俗。

在过去的蚕乡,大大小小的蚕神庙随处可见。

各地所祭拜的蚕神主要有嫘祖、马头娘、青衣神、蚕花五圣等。

(一)嫘祖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由于嫘祖教民养蚕,为民造福,后人都尊奉她为“先蚕”“蚕神”“嫘祖娘娘”。

我国河南、四川、湖北等省的10多个县市都有嫘祖故里之说。

(二)马头娘马头娘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蚕神。

相传是马首人身的少女,故名马头娘。

民间奉她为蚕丝业始祖,又称马明王、马鸣王菩萨、蚕花娘娘等。

(三)青衣神青衣神即蚕丛氏,是蜀地民间信仰中的蚕神。

相传蚕丛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衣青衣,劝农桑”,教民蚕桑,后人尊之为青衣神。

(四)蚕花五圣蚕花五圣又称“蚕皇”“五花蚕神”。

蚕花五圣无具体祭日,每届养蚕之期,各家有赴庙中焚香祷祝者,谓之拜蚕花五圣。

其用意在请神护佑蚕花旺盛。

二、蚕事习俗在蚕乡,田蚕之丰是蚕农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桑蚕文化早已渗透进了蚕农的岁时习俗之中。

在桑蚕业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岁时节令,形成了众多敬蚕重桑、爱蚕护桑的美好习俗。

(一)春节“呼蚕花”岁末年初,蚕乡流行除夕夜“呼蚕花”。

(知识积累)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习惯

(知识积累)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习惯

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习惯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农耕社会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个季节,一般是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时刻。

下面是我收集推荐的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习惯,仅供参考,欢送阅读。

清明的由来是什么“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

据?辞海?“清明〞词条解释: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

我国大局部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寒的景象。

农业忙春耕春种。

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

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农历三月初,换算成新历,约在4月4日或5日。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拟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那么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书中记载:“清明〞是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这时候万物洁净,空气清新,风景明丽,花卉草木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为清明节的来历之一。

清明节简介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_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节气习俗起源

清明节气习俗起源

清明节气习俗起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xx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风俗习惯主要习俗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清明节常识之蚕花会清明节常识之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简介中国是一个养蚕古国,是民间一大行业,因此流传着相当多的活动。

而清明前後,既是饲蚕季节,也是祭祀蚕神的节日。

《湖州府志岁时》:民间信仰认为,白虎是养蚕的大敌,通过画弯弓、桃青等术以及贴门神祛禳,祈求蚕业丰收。

中国供奉的蚕神基本有三种:嫘祖、马头娘和青衣。

各地都有祭蚕神仪式。

杭州桐乡芝村有龙船庙,蚕农在庙前河中集合,用两船并在一起为祭坛,上供蚕神,设供品,祈求蚕业丰收。

1 / 10然後就表演文艺节目,号称蚕花盛会,实为祭蚕神仪式。

祭蚕是为了蚕业丰收,同时也有求子风俗,如芜湖过时,在前一天准备一个南瓜,第二天煮熟,夫妻对坐食南瓜,认为吃南瓜能生男娃。

蚕花庙会举行的时候,新市及边地区的女人们,都会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她们怀里带着蚕种,头上插着西施蚕花,各具姿态,争妍斗艳。

她们穿过寺前弄时,小小弄堂顿时变得水泄不通,男男女女你轧我挤,小伙子争相摸女人们的奶奶(乳房),故曰轧蚕花.据说谁家姑嫂被摸得乳房发痛,不但这年蚕花会发,而且引以为荣。

因此,寺前弄也就被俗称为摸奶弄。

当然,这习俗已随新中国的成立而消失了,如果有心人特意在寺前弄里走一遭,可以看见,弄里一处房屋挂着一块妇女权益保护站的牌子。

水上昙花盛会洲泉镇的水上蚕花会起源于南宋年间,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是当地蚕农祈求蚕桑丰收的重要民俗仪式。

它起源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农民祈求田蚕丰收而起的民俗仪式。

每年清明节,四方百姓便齐聚双庙渚,渴求蚕好才(全)好。

以往,水上蚕花会都是蚕农们自发举办的,其间,有祭祀蚕神、水上竞技、民间艺人表演等活动。

---------------------------------------------------------------最新资料推荐------------------------------------------------------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蚕桑业的村民越来越少,水上蚕花会就中止了。

1998 年,中断了近百年的水上蚕花盛会得以恢复,至今已经举办过 6 届,最近举办的一次是在 5 年前。

今年国家首次增设清明节为法定假日后,水上蚕花盛会得以重现生机。

蚕花会虽只有短暂的一天,却是四方乡民的狂欢节。

很多蚕农为了赶赴盛会,天蒙蒙亮就徒步出发了。

上午 9 时不到,小小的双庙渚会场早已被万名乡民围得水泄不通。

从仪式开始,围在小河两岸的乡民的笑声就一直不断,蚕神娘娘船、缫丝船、蚕凳龙船和拜香船让人大开眼界,摇快船比赛更是让乡民们齐声呐喊,而压轴戏--高杆船表演则把盛会推向了高潮。

表演者屠桂松在数十米高的竹竿上表演了田鸡伸懒腰、倒挂锄头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惊险的表演让万名观众凝神屏气。

据了解,高杆船表演已传承了七代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国家首次增设清明节为法定假期;因此隆重恢复举办这个盛会,也是借机还原一个更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

古韵依旧的水上蚕花会吸引了当地 3 万多名乡民前来捧场。

蚕花娘子在数万蚕农的簇拥下,沿街播撒蚕花。

传统手工缫丝、土布机织布、高杆船表演等一个个具有蚕乡3 / 10特色的节目,让在场的观众拾回了儿时的记忆。

快看快看,那个手里捧着蚕花的就是蚕花娘娘呐,船头坐的是蚕宝宝。

当第一艘船从桥那边驶来, 85 岁的陈月清老人赶忙拉了拉身边孙女的衣角。

陈月清老人说自从蚕花会恢复后,每次都会来轧蚕花、挤热闹,一次都不落下。

养蚕用银子,种田用白米,对于蚕乡儿女来说,这是一年关乎生计的大节日。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四邻八乡的蚕农,会纷纷赶往大小庙宇烧香敬拜蚕神。

去烧香拜神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在头上戴上一朵用彩纸或绢制作的小花,名为蚕花。

远远望去,成群结队的蚕农头上都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蚕花,挤来轧去,煞是热闹。

故此俗以轧蚕花为名。

王根水大爷告诉记者:以前办过几次,家里的亲戚一个个都赶过来看,我泡糖茶都来不及。

蚕神娘娘船过后,紧接着驶来织绸缫丝船。

船上的农妇熟练地表演传统的缫丝、织布、打棉线。

15 岁的孙夏炬睁大眼睛新奇地看着这一切:---------------------------------------------------------------最新资料推荐------------------------------------------------------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织布机啊,都是手工的。

孙夏炬说,以前经常听奶奶提起蚕花盛会,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现在清明放假,我们同学都过来看了,听说等下还有摇快船比赛呢。

蚕乡的风俗:清明大如年村民告诉记者,在素有蚕乡之称的桐乡,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

这与桐乡清明节不少习俗跟祭祖与养蚕生产有关。

据介绍,清明节的上一天晚上称清明夜,人们往往将这夜看成跟年节的除夕夜一样,通常要准备一餐近似年夜饭的清明夜饭。

外出的亲人这天一般都要赶回家来吃清明夜饭,以示合家团圆。

清明夜饭虽不及年夜饭那样丰盛,但有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如芽蚕豆、糯米嵌藕、马兰头、炒螺蛳等。

传说这跟养蚕有关:芽蚕豆是发出来的,吃了它将来养蚕就兴发;藕的丝很长,吃了它将来养蚕采下的蚕茧丝头就长;马兰头能健脑明目,蚕娘吃了眼力好;吃螺蛳的好处最多,旧时病蚕称青娘,吃螺蛳称挑青,传说清明夜吃过螺蛳将来就可以消除蚕病。

桐乡双庙渚的蚕农、蚕娘们身着各具特色的节日丝绸盛5 / 10装,航出各自精心点缀的农船,汇集在双庙渚的南北金山漾水域,近千条农船绵延五六公里,气势非常雄伟,民间艺术、水上竞技、风俗表演一应俱全:摇快船、高杆船、舫子船、蚕凳龙船、拳船等一个个具有水乡特色的节目看得人眼花缭乱,近 5 万人观看了这一盛大的水上蚕花盛会。

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双庙渚江南水上蚕花节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民间俗称水会,是清河村的一项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也是桐乡市独具一格的蚕乡民间文化。

自从今年被确立为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后,这一届的蚕花会在规模上更胜从前。

只见龙蚕船上蚕神娘娘手捧蚕花,祝福蚕农田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缫丝船上农妇熟练地表演缫丝、织布、打棉线等传统工艺;蚕凳龙船由无数把蚕凳连接而成,远远看去犹如双龙腾飞;紧接着,五条颜色不一但动作整齐划一的快船摇过观礼台,引起阵阵呼声。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当属高杆船上的表演,在两条肩并肩拼接在一起的木船船头放上一块厚厚的木板,再在木板上放一只大石臼,臼中竖一株用四根绳索固定的高十来丈带蒲头的长毛竹。

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爬上高杆为大家表演,在离毛竹梢头还有约三分之一的时候,竹梢突然弯了下来,几乎与水面平行,看客心惊肉跳,表演者却沉醉其中:---------------------------------------------------------------最新资料推荐------------------------------------------------------ 只见他时而舒展地翻滚,时而朝天横卧,稍稍一动,毛竹梢就会随之弹起来。

如此旺盛的人气,当地文化馆的负责人告诉笔者:被确立为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后,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升,今天居然有这么多人自发地融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来,感觉很意外。

以前举办蚕花会的时候,参加的群众也就两万人,今天大概有 5 万人,太热闹了! 轧蚕花按照当地传统习俗,清明节前后,四邻八乡的蚕农,纷纷赶往大小庙宇拜蚕神。

去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在头上戴上一朵用彩纸或绢制作的小花,名为蚕花。

女的纷纷将那蚕花插在鬓边或头发上,男的则将蚕花插在自己的帽檐上。

远远望去,成群结队的蚕农头上都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蚕花,挤来轧去,煞是热闹。

故此俗以轧蚕花为名。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蚕花庙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最初的祭祀、狂欢,发展到如今的寺前轧蚕花。

去庙里拜蚕花娘娘,要献上一朵蚕花,为今年的收成求一个好彩头。

人人都为讨个好彩头,卖蚕花的生意当然好,一分钟内就卖出了 6 朵,没想到卖得这么好,人比往年多多了,一个上午就卖7 / 10了 100 朵,按照这个速度卖到中午就要断货了。

卖蚕花的吴大婶喜滋滋地说,蚕花节办了 13 年,从来没这么火过。

一朵正宗的蚕花有三层,最外面一层是四瓣,中间一层三瓣,里面一层两瓣,还有自己用泡沫做的蚕宝宝粘在花朵上。

善琏镇镇文化站站长吴水霖拿起一朵蚕花说,现在条件好了,都是塑料花了(以前是纸做的),花样也多了,你看,这朵蚕花加了绿叶子,还镶上了金元宝。

买蚕花者大多数为蚕农。

拜了蚕花娘娘,再买一朵带回家,放在蚕床里,盼望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阳光下蚕农吴春花一脸笑意。

蚕歌成千古绝唱唱蚕歌也是庙会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据了解,湖州的蚕农大多数都不会唱了,而能演唱经典蚕歌的《扫蚕花地》也仅剩娄金莲。

吴水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 50 年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爱听蚕歌,还有专门的演出,演出前,演唱者还要打扮一番,和现在的演唱会没什么区别,现在没有人听了,唱的人也没有了。

---------------------------------------------------------------最新资料推荐------------------------------------------------------ 据了解,目前镇政府已成立了由政府文化部门为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在今后的 5 年中,对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制定了一系列传承保护的计划。

比如对水戏表演各项目、手工蚕花制作的重点村镇,建立保护传承基地,培养传人;成立蚕俗文化研究组织,推动学术研究;对圣地阁、蚕花娘娘真身地及蚕花殿进行检修,并恢复若干配套活动设施及景点;拓宽培养传人的途径,包括唱蚕歌的,让含山轧蚕花的传统面貌得以全面展示。

蚕花娘娘种桑养蚕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一大特色传统产业。

每到清明时节,蚕农们总要在养蚕之前祭拜蚕神和蚕花娘娘,以求蚕茧有个好收成。

根据传说,蚕花娘娘又称为马头娘,或称马头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