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2010――2011教育科研个人年度总结
2010――2011教育科研个人年度总结本年度学习了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现总结如下:一、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涵、目的、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系去解决,获得了规律性的认识,并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义促进学习、学会思考、转变行为、发展自我、精彩人生二、学会选题1、有问题意识(1)从教育教学的疑难寻找问题(2)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3)从阅读和交流中发现研究问题(4)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选择问题2、选题原则小:教师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实: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新:避免重复,有一定的创新度.三、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
是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
研究方案要回答的四个问题:1、为什么研究?2、研究什么?3、怎样研究?4、预期成果?研究方案的一般格式题目(课题名称)1、问题的提出2、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3、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4、研究对象与范围5、研究的方法6、研究的步骤7、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8、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课题的名称要求:准确、规范,简洁,醒目.(1)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一般用陈述句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要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一般使用陈述句.(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3)名称要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要切忌盲目追求新颖.一、课题的提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研究)表述清楚两层意思:1、背景介绍:说明问题提出的依据,课题产生的来源。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进行综述。
首先,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国际比较、区域比较和单国比较。
国际比较主要研究不同国家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区域比较则着重探讨地区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异同。
而单国比较则是通过对本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教育阶段的比较研究,来揭示教育发展和教育不平等等问题。
在国际比较方面,我国学者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例如,有学者提出了中美小学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发现美国小学课堂更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小学课堂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另外,也有学者进行了我国和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发现欧洲国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技能。
在区域比较方面,我国学者对于亚洲地区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比如,有学者对中国和日本的高中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高中教育更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准备,而日本高中教育则更注重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此外,还有学者对于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单国比较方面,我国学者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
例如,有学者对于中国的城乡教育差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另外,也有学者对于中国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好。
除了上述的三个维度的研究,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还涉及到教育、教育政策、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
例如,有学者对于中国的学校合并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学校合并政策对于一些地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也有学者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参考意见。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孔令帅范永胜摘要近十年来,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经验,同时也为比较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崭新使命、承担更多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研究以《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研究》刊载的文献为研究基础,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整体上考察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近十年,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在不同教育阶段比较方面侧重于高等教育,在重要教育议题比较研究方面关注教师教育,在国别教育研究方面仍然注重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借鉴的研究,在比较教育元研究方面重视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反思。
通过分析突现词的变化发现: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前沿主要包含“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素养、校园欺凌等主题。
未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需要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行适当转变,努力克服“单向借鉴论”,加强教育实证研究,同时要对世界范围内的新教育理论和新教育思潮多加关注。
关键词比较教育研究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热点领域前沿主题作者简介孔令帅,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范永胜,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上海 20023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1)05-0013-13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经验,同时也为比较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崭新使命、承担更多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们如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继续开拓创新,进而促进比较教育研究的长足发展,是每一个比较教育学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缘此,本研究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研究基础,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从热点研究领域和前沿研究主题两个方面考察了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现状,力图科学、客观地展现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知识特征和研究热点,以期为后继研究者提供有益信息,拓宽研究思路。
盘点2010两会教育话题
民呼“会”应——盘点2010两会教育五话题在“小丫跑两会”《心愿2010》节目中,汇集了五个故事和万千心愿,最终总结了五个现今社会人们心底里最关切的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尊严、分配收入等。
教育显然还是重中之重。
还记得钱学森老人在病榻上时曾多次向前来探望病情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两会闭幕,京城普降大雪。
古语有云“瑞雪兆丰年”,而今,在这场白雪之后,备受广大民众和代表们关注的“钱学森质问”是否能得到妥善解决。
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我们来回顾一下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之一:学前义务教育民呼:网上流传着一张“晒晒幼儿园的收费!!!一张堪比上大学费用的幼儿园收费通知书”的帖子,引起无数网友的跟帖。
在城里上幼儿园不仅贵,而且难。
为了能获得入名园的资格,全家人要轮流排队几天几夜等一个名额,甚至现在上幼儿园都要准备简历了!会应:新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刚要”)征求意见稿将“学前教育”单独列章,说明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在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针对“上幼儿园花钱多过上大学”展开热议。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江门市副市长李崴提交建议,政府应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逐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制定合理的幼儿园收费标准,减轻家庭负担,让更多的小孩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
关键词之二:高考改革民呼:高考这根“独木桥”依然人气爆棚,现如今,高三毕业生参加高考,已经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了,一荣俱荣,几乎是全家老少齐动员,一起为孩子考试保驾护航。
近几年高考加分造假案频出,关于高考透明和公平的问题,在民间、网上总是最引人争议的话题。
会应: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将矛头直指高考加分政策,称这是对绝大多数“裸考”学生极大的不公。
全国政协委员李钺锋建议,应举行高考加分项目听证会,清理规范加分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武献华向大会建议取消保送生和艺术、体育特长生,使那些有专长的“偏才”、“怪才”顺利迈进大学校门。
回眸2010:中国高等教育每月热点话题反思(上)
校 住 宿 一 事 时 , 学 校 总 是 拒 绝 甚 至 一 次 次 强 令 杨 母 尽 快 搬 离 。为 了让 学 校 允 许 母 亲 和
自己挤在 学生宿舍 那张狭 窄 的小床上 ,杨 元元和 母亲 曾经苦苦 哀求 院领导 ,得 到 的回 答是 “ 没钱 ,没钱读 什么 书 ”。后来 ,两个宿舍 管理 员勒令她 半小 时 内搬 出母 亲 的全 部 东西 ,这 是杨元 元 自杀 的引 子 。由此 ,折射 出当代 大学管 理的 “ 文缺 失 ”,大学 人
一
、
1 :杨 元 元 之 死 折 射 大 学 管 理 “ 文 缺 失 ” 月 人
( )热 点 话 题 一
上海海 事大 学研究 生杨元 元 自杀身亡 一事 ,在沉寂 了两 个月之 后 ,经 过媒体 的推
波 助 澜 ,于 2 1年 1 再 次 成 为人 们 关 注 的焦 点— — 是 什 么 导 致 杨 元 元 自杀 ?杨 元 元 自 00 月 杀给 人 们 留下 了什 么 启 示 ? ( )事 件 回放 二 据 《 闻 晚 报 》2 0 年 1 月 l 日报 道 , 2 1 年 1 月2 新 09 2 O 0 0 1 6日, 上 海 海 事 大 学研 究 生 杨 元 元 在 宿 舍 自杀 身 亡 。杨 元 元 是 湖 北 宜 昌人 ,6 时 父 亲 因 病 去 世 , 当 时 弟 弟 尚 不 满 4 岁 岁 。 多 年 来 , 母 亲 一 人 含 辛 茹 苦 将 姐 弟 俩 拉 扯 成 人 , 求 学 期 间 杨 元 元 一 直 与 母 亲 同 吃 同住 。在 上 海 海 事 大 学 的 2 多 月 时 间里 , 杨 元 元 与 母 亲共 同挤 在 宿 舍 的 小 床 上 。但 学 个
近十年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
近十年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21世纪以来,各国政府积极采取义务教育改革措施,以应对知识经济背景下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
2001年1月美国制定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教育蓝图,2005年4月法国颁布《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同年10月日本通过《开拓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关于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理想状态》,这些文件旨在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状况。
2010年7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十年来,各国政府致力于义务教育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了义务教育的研究。
那么,近十年来国内外义务教育研究的热点是什么?我国如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重点对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数据库中,检索式为“主题=(compulsory education)OR主题=(obligatory education)OR主题=(compulsory schooling)OR主题=(obligatory schooling)”。
在数据库SCI-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进行检索,下载检索到的1156篇英文论文,并剔除与义务教育研究相关性低的论文264篇。
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以中文核心期刊为检索基础,以“义务教育”为标题词,下载所检索到的1809篇中文论文。
上述中英文文献时间段均为2000年~2011年。
892篇英文和1809篇中文文献分别为国际、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热点分析的基础数据。
2.研究方法知识图谱被喻为当今知识计量和知识管理研究领域最具前景的研究方法。
它集成了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应用数学、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主要优势是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转化为可视化图像。
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热点问题研究
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热点问题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热点问题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领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研究教育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成为了当下重要的任务。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综合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方法,以了解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首先,我们对现有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教育技术、教育评估、学习理论等多个方面。
然后,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提取出其中的热点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最后,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综合分析和文献综述,我们发现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几个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的有效性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教育评估被认为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评估成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此外,学习理论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深入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对于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结论与讨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教育技术、教育评估和学习理论等方面。
研究者们需要关注这些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相关研究,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然而,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对部分领域进行了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教育科学的理解,探索更多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教育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的研发与结果分析
省、 、 市 自治 区、 6个研 究 生 院 、 7 5 4 7所 高 校 、 1 1 个学
科 门类 、 1 一级 学科 和 3 3 专业 对 培养 单 位 的 8 个 7 个
研究 生 院 4个 、 通 高 校 研 究 生 院 5 普 2个 以及 其 余 高校 研 究 生 培 养 单 位 ( 、 、 公 室 、 心 ) 2 处 部 办 中 45
QI J np n S U - ig u ONG n-e d ti d s eii p a tcs a d in v t n o ie e g a u t d c t n fo Re e rh Ce tr o Abtat eal p cf rcie n n o ai fChn s r d ae e u ai r m sac n e f e c o o
们确 定 中 国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 中国社 会 科 学 院研究 生院、 中国农业 科学 院研 究生 院 、 国医学科 学 院研 中
究 生院 和 4 7所 普 通 高 校 作 为 本 次 评 价 的 对 象 。 7
各个 评 价 对 象 的具 体 分 布 情 况 是 : 家 级 科 学 院 国
a d a s d e ald a ay i n ic s in o v l a i n d t a e n r c n e r . n lo ma e a d t i n l ss a d d s u s fe a u t a a b s d o e e t3 y a s e o o
个 。关 于 分 学 科 评 价 , 了 与 军 事 学 有 关 的 1个 除 学 科 门类 、 8个 一 级 学科 和 2 0个 相关 专 业 外 , 们 我 分别对 1 1个 学科 门类 、 1个 一级 学 科 以及 3 3个 8 7
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
《教育研究》杂志作为国内教育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02年《教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
一、重大理论突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
《教育研究》杂志作为国内教育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02年《教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
一、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展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
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1.“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
如学者们在研究中谈到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张健,第8期),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毕诚等,第12期),使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与时俱进。
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朱小蔓,第10期)。
2.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
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
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
年度盘点:2010教育热点事件_2000字
年度盘点:2010教育热点事件_2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2010年,中国教育事业改革风起云涌,热点事件层出不穷。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中国教育的“路线图”逐渐清晰;高校“联考”、取消奥数加分及“孙见坤事件”,凸显着高考在中国教育中的焦点地位;从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到重视终身教育,中国的教育事业正走向更广阔的空间领域,覆盖更长远的时间跨度。
“教改纲要”勾勒10年“路线图”[回顾]2010年上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勾勒出中国面向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路线图”。
其中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如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等。
[点评]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联考”在争议中前行[回顾]2010年11月,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分别牵头的三大高校联盟先后扩容成员,公布2011届自主招生“联考”选拔方案。
至此,“三足鼎立”之势在全国80余所实行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中逐渐扩展,牵动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敏感神经。
专家表示,应该肯定高校自主联合招考的进步性,但能否切实减轻考生负担,增加考生选择权仍将拭目以待。
[点评]在高校积极探索扩大自主办学权利的道路上,“联考”能否为自主招生增添新的活力和公信力?这需要高校的自律和气度,也需要实践的考验和制度的不断完善。
破解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回顾]2010年,全国惠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频频出台,教育公平理念愈加彰显。
以上海为例,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全市实现农民工同住子女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超过42万名孩子受惠;中心城区资源丰富的学校到大型居住社区共建配套新学校开展对口办学,使得市郊区县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加紧扩大幼教资源的供给,全市新增幼儿园(所)400多家,预计到2012年,基本实现适龄儿童包括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和看护的全覆盖。
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分析
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分析一、前沿问题的本意及特点汉语中“前沿”是较晚才开始使用的词汇,为前部、边沿的意思,引申为学术研究中最新的、最领先的领域。
具体来讲“,前”原意为人坐在船上前行《,说文解字•止部》中有“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
“前”字意思较为丰富,有“前进、往前走”“,引导”,“切近、跟前”等义,是与“后”相对的方位词,同今义的“先”、“进”等。
“沿”原意是顺流而下,《说文解字•水部》中有“沿,缘水而下也”。
现有“顺流而下”“,承袭、因循”“,边、岸”等意思。
从两个字的本意来看“,前”是相对于“后”而言的,而“沿”是相对于“中心”而言的。
在英语中,“frontier”一词被译为“前沿”,可同时作名词和形容词解。
作为名词用时有如下四层含义:一是边境、边疆;二是开发地区的边缘、边远地区;三是知识或前沿、新区域;四是堡垒、要塞。
作形容词讲时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境的、边境的、边疆的;二是探索的、开拓的。
此外,据《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前沿”比喻科学研究中最新或最领先的领域。
可以看出“,前”和“沿”是一个并列词组,前沿问题之“前沿”指处于某事物的前端、边缘,既表示方向的先导、指向性,又表示位置的边界、边缘。
“前沿”一词兼具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性,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诠释,所谓的“前沿”都是基于一定比较而作出的判定,具有一定的限定性、相对性,即用来表述“××的前沿问题”或“××的前沿性”,前者用作名词,后者用作形容词。
基于以上分析,“前沿问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代性。
前沿问题之所以成为“前沿”,在于其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具有先导、引领作用。
二是价值性。
前沿问题一般是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这一价值可能是理论上的,也可能是实践中的。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可能引起范式上的科学革命或解决学科在实践应用中的重大难题。
三是紧迫性。
从问题的紧要情况来讲,前沿问题一般具有紧迫性,对实践问题而言,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2010中国教育概况
初中阶段在校生5279.3万人,比上年减少161.6万人,下降3.0%。其中,城市初中在校生规模为1059.1万人,比上年减少0.3万人;农村初中在校生为4220.3万人,比上年减少161.2万人。
(二)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水平继续提高
2010年,全国小学普及程度继续保持高位,女童净入学率继续超过男童。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男童小学净入学率为99.68%,女童小学净入学率为99.73%。
2010年,全国初中普及程度继续提高,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小学五年巩固率为99%,全国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3.8%,均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7%,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7.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二)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级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56.6%,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处于高位,小学净入学率达99.7%,比上年略增0.3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普及水平提升较快,毛入学率达82.5%,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继续增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167.2万人,比上年增加170万人,增长17.1%,其中,864.3万人在小学就读,比上年增加113.5万人,增长15.1%;302.9万人在初中就读,比上年增加56.5万人,增长23%。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比例达58%。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在我国学术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近十年(自2013年至2022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与最新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全面展现这一时期的理论建构、方法创新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的现状。
本研究不仅关注国内外教育理念、体系和政策的对比分析,更致力于揭示我国学者在全球视野下对本土教育问题的独特见解与贡献。
近十年来,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经验。
学者们从国际比较、区域比较和单国比较三个维度,对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科建设与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学者们开始反思学科自身问题,加强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以使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更为完善。
在教育热点方面,近十年的比较教育研究聚焦于教育公平、素质教育改革、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质量评估等议题。
这些议题不仅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也体现了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
通过对这些热点的深入研究,学者们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和实践指导。
未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需要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行适当转变,努力克服“单向借鉴论”,加强教育实证研究,同时要对世界范围内的新教育理论和新教育思潮多加关注。
只有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才能在全球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比较教育研究的定义与重要性比较教育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的学术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制度、政策、实践以及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特殊性以及发展趋势。
这种方法不仅关注教育内部的要素,也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2023中国教育技术研究前沿与热点年度报告
2023中国教育技术研究前沿与热点年度报告作者:李雅瑄陈昂轩贾积有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03期摘要: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教育技术领域全力思考和回答“教育强国、技术何为”的时代命题。
中国教育技术研究脉络清晰,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牢牢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一根本指针,从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汲取发展动力,以新课标实施与教育评价改革为研究的关键着力点,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探索出了现实研究路径,并突出了振兴乡村教育、助推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责任。
2024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将继续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坚持深化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推动终身学习的中国方案,助力教育改革的深水突围,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关键词:中国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研究重点;研究脉络;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①陈昂轩为本文通讯作者。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思考和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成为2023年教育学术研究的主题主线。
作为教育学术研究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分支之一,2023年教育技术研究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牢牢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一根本指针,丰富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体系,探索教育实践发展新路径,更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迈出扎实一步。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提出的崭新命题,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中国的新使命新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深化了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思想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意义,明确了教育现代化必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定位[1][2]。
強国之路,教育先行。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的研发与结果分析
为了满足政府管理部门、 高校和社会各界了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的需求 ,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 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于 2010 年 3 月 ~ 6 月份 开展了中国研 究生教育竞争力 评价工作 , 按 31 个 省、 市、 自治区、 56 个研个专业对培养单位的 研究生教育竞 争力进 行了全 面、 系统和 深 入 的评 价, 共获得了 469 个排 行榜。这 是目 前国内 外最 全面、 最系统的研究生教育评价 , 特别是对国务院 学位办设置 的 373 个专业 ( 不 含一 级学科 学位授 权点 下各 单位 自 设的 专 业 ) 的 评 价, 这是 我 们在 2004 年评价工作的基础 上开展的 , 本次 评价更为 科学、 合理 , 这 将为从 事研究 生教 育的培 养单 位、 政府管理部 门、 相 关研 究人员、 广 大教师 和考 生、 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 一份全面、 系统、 详 细的评价 报告。这对于 满足 社会 信息需 求 , 改革 和完善我国 研究生 教育制 度, 提高其 培养质 量和 水平 , 促进 高校之 间的竞 争和 发展都 具有重 要的 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设的学科、 专业进行评价。 2010 年中国研究生院竞 争力评价前 20 强如表 3 所示。 ( 3)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 排行榜 ( 含分 省、 分类型排名) 。这个排行榜对 477 个高校研究生 授权单位进行了评价 , 并将所有 培养单位分 31 个 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 8 种学校类型 ( 综合 类、 师范 类、 民族类、 文法类、 理工类、 农林 类、 医药类、 艺体 类 ) 进行了排名。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有很多单科 院校, 根据 ) 分一级学科排名, 综合求和∗ 的原则 , 单 科院校能够得分的学科有限 , 综合得分相对较低 , 我 们通过分类排名的办法实现) 分类评价, 同类比较∗, 较好地避免了评价中的误差。最后, 这个排行榜还 把各高校在其所在省区相对排名加以发布 , 这有利 于高校间的省内比较分析。 2010 年中国高校研究 生教育竞争力评价前 30 强如表 4 所示。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第一篇: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教育战线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稳步实施国家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义务教育截至2010年底,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由于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小学校数、在校生数继续减少。
全国共有小学25.74万所,比上年减少2.28万所;招生1691.70万人,比上年增加53.90万人;在校生9940.70万人,比上年减少130.77万人;小学毕业生1739.64万人,比上年减少65.56万人。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0%,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68%和99.73%,女童高于男童0.05个百分点。
小学教职工和专任教师略有减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
全国小学教职工610.98万人,比上年减少2.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61.71万人,比上年减少1.63万人。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52%,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70∶1,比上年的17.88∶1有所降低。
由于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初中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略有减少,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继续提高。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49万所(其中职业初中0.01万所),比上年减少0.14万所;招生1716.58万人,比上年减少71.87万人;在校生5279.33万人,比上年减少161.61万人;毕业生1750.35万人,比上年减少47.35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2010年是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这一年,教育研究也取得新的进展。
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理论成果众多,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告根据有关文献,对2010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一、育人为本与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构建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
(一)育人为本: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
学者们普遍认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化了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有学者指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服务对象——国家和人民,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不断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1]有学者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都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 (二)育人为本的根本使命与着力点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
因此,德育应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回归于人自身,提高学习者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3]有学者从文化视角指出,大学文化应建立在求真育人这一本质特征之上,在各种文化冲突和融合中,选择符合国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的大学新文化。
[4]二是推进素质教育。
有学者指出,人是“类生命”的存在,推进素质教育要充分把握人的类生命的自为性、生成性、自由性、独特性、完整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5]在人类解放的视域中审视教育,教育之目的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之功能在于“化育个体”和“改造社会”。
我们必须警惕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工具理性”僭越,彰显出教育在人类解放事业中的价值合理性。
[6]三是观照人生幸福,倡导富有人性化的教育。
有学者指出,要将生命教育、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建立在幸福论的基础之上,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
[7]教育人性化作为一种应然的追求,是教育对人性的适应和改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在现实中需要立足于个体差异和个人尊严,依据个体永恒存在的本性和自主发展的特性,激发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增进每个人的实践智慧,培养具有个性自由的人。
[8] (三)育人为本的机制构建与制度保障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与制度保障,需要改革创新,特别是通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来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构建自然与人文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有学者强调,以人与自然、人与文化、文化与文化的和谐共生为旨归,滋养人的发展。
[9]有学者提出,从促进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进一步确立当代教育的时代功能,把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作为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重要目标,培养青少年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感。
[10]二是构建与育人为本相匹配的制度保障。
育人为本不仅仅是观念的变革和微观层面的课程改革,更需要建立与育人为本相适应的教育制度。
对此,有学者提出,要尊重和保障学习权,建立对公民学习自由权、受教育权、个体发展权的学习权利保障体系。
[11]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
也有学者强调,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职责是一种教育、管理职责,要着重研究当前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对策。
[12]二、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已经成为我国基本教育政策。
2010年,“教育公平”仍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规划纲要》鲜明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政策定位意义;二是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工作导向意义;三是对于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制度创新意义。
[13] (二)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有学者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思路逐步推进,要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满足,按照“以人为本、政府为主、公平为先、质量为重”的实施原则,在工作过程中有重点有选择分步骤开展。
[14]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现阶段保障教育公平的着力点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重点是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特殊教育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15] 有学者指出,公共教育支出结构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必须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结构做出调整,以解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从而寻求更大的社会整体收益。
[16]通过分析教育成就、教育资源和学生背景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平等分配教育资源并不意味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因为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除资源之外,还有各种层面的公共政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具备基于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才能实现教育资源以及其他因素的公平分配。
[17] 在教育公共资源的配置方面,有学者指出,要改变政府强势主导的配置模式,合理引导市场(企业)、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或团体、非营利性组织)等主体参与教育公共资源分配。
政府应以均等化为导向,实行差异性的教育公共资源分配。
[18]还有学者从财政公平的角度提出,优先发展教育,要着重保证落实“三个增长”,完善政府教育投入的评价机制。
[19]还有学者指出,政府要为各种特色的、差异性的学校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向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提供政策倾斜;在学校间、城乡间和区域间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20] (三)以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学者们提出,新时期促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要以机会公平为关键,着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着力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要突出工作重点,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扶持困难群体;要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着力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机制为目标,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公平的良好社会氛围。
[21]有学者指出,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为了保证教育的公益性质,教育的选择机制不应损害教育的社会公平。
特别是针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应有有效的保障措施,使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不致因此受到损害。
[22]还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的教育财政中立程度较差,这会影响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为此,应该建立教育财政投资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及时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准确、有效的相关信息。
[23] 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是推进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障碍,只有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才能化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这就需要在办学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投入制度、招生制度等方面综合改革。
[24]三、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特别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这对推进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专家学者们开展了广泛的研讨。
(一)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规范,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质量标准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学者指出,教育质量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在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具有三个维度,即受教育者的广度、受教育内容的深度、教育的可选择程度。
同时,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25] 教育质量标准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准则和依据,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同时要注重标准的可测性,并且要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分级分类制定教育质量标准,以提高教育质量标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6]也有学者具体提出,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
在教育质量形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标准,可分别称为教育质量预设标准、教育质量培养标准和教育质量结果标准。
[27] (二)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教育质量监测的根本目的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技术获取数据信息,对现行的教育教学现状作出诊断,并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依据。
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既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教育转向内涵发展、促进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28]科学的质量评估工具、大量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整理、大量实证性的研究分析,以及专业监测机构,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
[29]随着学校自主管理权的扩大,学校自我诊断被认为是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学校自我评估相比,它在价值取向、程序与方法,以及结果应用等方面更强调学校的自主性。
[30] 有学者指出,缺乏共识、缺失标准和有失公平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面临的三大困境。
建立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基础、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并以对学生发展的增值作用作为评价标准,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努力方向。
[31] (三)推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求改进和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评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