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

热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2015年4月10日)

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

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需要这个东西——课程意识。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偏难偏深原因就在教师把握不了目标,对难度把握不准,而问题就出在目标意识不强上。

我曾到一所名校高中去听课,上课的是从高三下来的一位老师,三年轮一届,现在教高一。他教学就总是拔高。高考是三年之后的事,但老师教难了,部分学生就产生了挫败感。学生对难的题不会,基础又不牢,这问题就出来了。内地有不少高中在内部是分层分等的,你看那“火箭班”、“高铁班”、“动车班”等名目,实际上就是快慢班的意思。学校怕老师有意见,就让你带个快班再带个慢班来平衡。这个没有目标意识的突出表现就是不管你带什么班都是无差别的进行教学。

根据学情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做必要的调整。实际上两个班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听评课是中小学重要的东西,但大家都来评课,各自的情况不同,依据也完全不同,谁都能提出上好课的建议来,但老师都听则不会上课了。因为听这个建议的话他就要在一堂课上展现所有该做的东西——这个就是失去目标的表现。结果一堂课该达成的目标没达成,该提升、该拓展的目标也没有做到,不知道该采用哪一条建议,其实教师本身也就缺少一个清晰的目标。

教师拿到材料,要看与目标是否合适,材料是否合理。哪些证据证明是一堂好课实际上所谓的好课也都是偏离目标的。

对谁而言对学生啊!现在所谓的好课就是老师的表演了,不评学生了,这就是缺失目标了。所以,过程、方法、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评价意识有没有,而这些都包含在课程意识中。

我国中小学为什么负担重,就因为不清楚目标,什么都教。大家都感到课时不够。比如有的课程一周就4节课,老师为了达成目标就去抢课时、抢课余,学生不堪重负。实际上整个教育系统都缺少目标。

二、关于重建教学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

课程知识,客观地讲也都前人留下的,而教学真正的难关就是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意识,成为活的即有用的知识。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要记牢这些,还要求背下来。这就把活的知识教死了。为什么要这样教呢因为要考试,考试考的也就是这些死的知识。

评价一个好学生标准是什么呢一种是学死的知识学得好,因为考试总是成绩好;一种是学活的知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要求学活的知识,因为它是内在的知识观的体现,也是客观的、静态的知识观。这个知识观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是怎样的更重要。现在提倡学中做,做中学,还有提倡做中悟,悟中学,这个更有意义。对教师而言,知识观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关注的就是知识点,而知识点是静止的,这不够。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类型的划分不同,方法性知识就是做中学,而价值性知识就是悟中学。事实性知识呢它要求的就是记中学。哪一个更好些呢

我们中小学缺失的就是价值性知识。方法性知识需要讲解,把方法讲给我们听,方法就已经不是方法了。而方法是会做会用的知识,把方法性知识讲清楚

了,但是不会做也不会用,这知识也就变成死知识了。会做会用的才是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效率最低的知识,是死知识。但表面上看起来效率高,实则未获得方法,学了很多却都不会用,实际上也只是会背。

价值性知识是一种价值观念,用自己的方法——悟中学,是在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总结、感悟、提炼,最终形成看问题的态度,信念、信仰,从中获得指导行动的准则,这就是价值性知识的特点。从现状上看,我们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直接讲授和灌输,看来一切都明白了,实际只是听懂了,但意义不大。因为它不是自己悟到的,只是被告诉的知识。学了一辈子。只学到了事实性知识,其结果就是缺方法,缺信念。

有些东西是只能背的,比如让你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24个字分了三个层面,一个字都不能背错。自己也能去悟,但悟出来的你说了也不对。

未经过这个过程“悟”出来的可能低,管用。但人格分裂了。自己悟出来的可能水平不高,但有意义。“悟”的时间应该给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借鉴、取舍,让其记住——悟出了不能说,那是要人格分裂的。好的状态,应该是知无不言的,有一个求同意识。只有死的知识,表面教会了,实则更痛苦。记中学有一个轨迹——遗忘是最大的敌人。遗忘是必然的,中性的,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痛苦的事情就应该遗忘,否则活不了了。记中学——为遗忘而痛苦,没完没了的痛苦。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有三个困难:记不住,记住了还忘记,记住了又不考!这样学生就找不到学习快乐的享受和感觉。因为都是客观的、静止的和公共的知识观,应更好地化解这一矛盾,应建立起动态的知识观。我们缺乏的是方法的、价值的知识观。理解下的记中学也不能改变这一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