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教师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也不断涌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前沿与热点。
一、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过去,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要着重于技术培训和教育经验的积累,而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朝着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包括课程学习和课外培训,还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个人意愿,为教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目前,教师教育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如何更好地达到教师个体发展和教育系统发展的统一。
二、教师教育政策教师教育政策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师教育领域提出的政策导向和规范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中。
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
近年来,教师教育政策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如何保障教师教育的公平性以及如何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教师人才。
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旨在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促进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教师教育评估教师教育评估是对教师教育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
教师教育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教师教育评估主要采用的是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教育培训的成果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来评估教师教育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等方面的评价来全面了解教师教育的质量。
教师教育评估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评估指标的选取、评估方法的改进以及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上。
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的前沿趋势
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的前沿趋势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们不断探索教育的前沿趋势,以满足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趋势,以及它们如何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
一、个性化教学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然而,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前沿趋势。
个性化教学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教师可以通过定制化的课程设计、个别辅导以及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来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融合学习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融合学习成为了教育的前沿趋势之一。
融合学习是指在课堂中将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平台等教育工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体验。
融合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跨学科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联系和应用。
跨学科教学可以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等跨学科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合作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个体的竞争和成绩,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助,通过小组活动、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素养之一。
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教学目标已经从知识传授转向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现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现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设计与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的设计和改革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当前的课程设计注重发展学生能力和素质,以问题为导向,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采用。
2.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与策略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环节,现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发展。
3. 教师角色和发展。
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角色、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效果。
目前的教师发展注重专业化、多元化、创新化和智能化。
4. 效果评估与监测。
为了检测和评估当前课程的实施效果,教育机构和部门必须对其进行评估和监测,从而进一步指导和优化教学工作。
目前,评估和监测以数据化和科学化为主要趋势。
总的来说,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实践层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
同时,基于数据化与科学化的评估和监测也逐步成为整个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球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成就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试图揭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特点、热点问题和未来方向,以期为教育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回顾部分,本文将关注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性事件,分析这些成果和事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应对教育改革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展望部分,本文将基于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全球教育理念的变化,预测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而言,本文将关注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技术的融合以及教育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讨这些领域的研究如何推动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回顾与展望,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进展近年来,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进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课程理论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课程的本质、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核心问题。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念。
例如,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在教学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关注教学的本质、规律、方法和策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论。
他们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趋势在当今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方兴未艾,教师们不断探索前沿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研究前沿1. 教育创新与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是教育创新与改革。
教师们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包括沉浸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以及个性化教育等。
2. 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教学研究的另一个前沿是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研究者们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包括研发适应性教学方案,提供专业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等。
3. 教育技术与在线教育近年来,教育技术与在线教育进入许多高校教学研究的视野。
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
在线教育的兴起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平台和机会。
教师们通过研究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在线教育的有效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
二、发展趋势1. 跨学科研究未来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能够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创新思路。
教师们将继续跨学科研究,深入探索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2. 数据驱动的教学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逐渐引入数据驱动的教学。
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够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教学提供精准的指导和反馈。
未来,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将更加注重数据的应用和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学生参与与合作教育教学研究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过去,教育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现在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未来,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将更加重视学生的角色,研究者们将探索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
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
2015年4月10日)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
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
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
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
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
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
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
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
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
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
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
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需要这个东西——课程意识。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偏难偏深原因就在教师把握不了目标,对难度把握不准,而问题就出在目标意识不强上。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出前沿话题,同时也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未来方向。
一、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和需求。
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这些差异,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个性化学习旨在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
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学习管理系统,教育者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优势和薄弱环节。
基于这些数据,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然而,实现个性化学习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评估学生的个体需求、如何开发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以及如何确保教育公平,避免因个性化学习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等。
二、教育技术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教学、智能教育软件等新兴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线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教育的连续性。
虚拟现实技术则为学生创造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科学实验等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智能教育软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适应调整,提供个性化的练习和辅导。
但教育技术的融合也并非一帆风顺。
技术设备的普及程度、教师的技术素养、网络安全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此外,如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实践能力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跨学科教育当今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公共卫生等,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因此,跨学科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上)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上)
吴刚平老师华东师范大学2015-4-9、10、11 一、借鉴外来成果
(一)美国
1、诞生: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的基本要素:目标(前提、依据)、内容、实施和评价
提出目标模式,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基础。
2、斯腾豪斯提出过程模式,强调教育过程本身。
3、施瓦布提出实践模式,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二)欧洲大陆
蔡元培,留学德国。
(三)苏联
以课程为主导的来源是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教育和生活
↗↖↖学校和社会
陶行知陈鹤琴
↓↓
基础教育幼儿教育
↗↖
生活和教育社会和学校(所处社会的不同)
中国现代学校教育,西学东兼。
中国教育开始强调人文,并无科学概念,更无现代科学。
中国现代学学校中的学科大多是西学,如科学类课程、自然类课程等。
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本国传统+外来理论
二、研究领域与话语方式
(一)领域:课程、教学、评价
(二)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
(小学数学“差生”教育研究)
问题解决过程的示意图
→→→
↕↖
现象→→→原因→→→对策
↔↗
←←←
↓↓↓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三)话语:课程论话语、教学论话语
美国:课程→课程标准
教学→教学大纲、教学模式
1949年后,课程是教学的一部分,课程等同于学科,强调教学大纲,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将教学的责任扩大,导致教师的责任扩大,从而忽视课程。
呈现:教学→学科→教材(课程缩减为教材)。
第十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问题
隐性课程及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而不能因此增力对学生的控制。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三)隐性课程及资源开发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第十章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CONTENTS
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热点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隐形课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情景教学研究
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师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育叙事研究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指通过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怀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实现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目前,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已渐入微观领域,深入到教学过程、班级体建设、各学科课程中隐性课程因素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也试图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等多角度出发、全方面地展开隐性课程研究。我国的隐性课程研性课程的概念,更不用说好好地利用和实施隐性课程了。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校往往是不自觉地利用一些隐性课程因素,并获得了一些教育教学效果。
行动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行动”和“研究”看作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行动”即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研究”主要指专业学者、专家的科学探讨。在教育研究领域中,两者也长期处于分离状态。
中小学当前教学领域最热的13个研究热点
中小学当前教学领域最热的13个研究热点教学热点一:新课标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新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教学的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保障。
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
课程结构上更加注重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课程实施上更加注重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课程评价上更加注重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
教学热点二: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底蕴、学习能力、自主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
教学热点三: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业设计应该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热点四: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与评价相互融合,通过评价促进教学,通过教学促进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包括测试、作品评价、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
教学热点五: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是一种基于课程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法。
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元内各课之间的联系,注重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科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通过大单元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人类进步的动力,一直以来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研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一系列前沿话题,并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未来方向。
一、个性化学习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个性化学习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话题。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工作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其学习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偏好的学习方式,从而推送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和练习题目。
未来,个性化学习将进一步深化和普及。
不仅是在课程内容上的个性化,还包括教学方法、学习节奏以及评价方式的个性化。
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二、跨学科教育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跨学科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跨学科教育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环境问题的研究中,需要融合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跨学科教育将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开设更多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学科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
三、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始终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教育普及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缺乏优质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未来,实现教育公平将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同时,借助在线教育等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
教育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未来方向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始终处于不断变革与创新之中。
在当今时代,教育研究领域涌现出众多前沿话题,这些话题不仅反映了当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预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个性化学习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话题。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系统等,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育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
未来,个性化学习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教育更加贴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前沿话题是跨学科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跨学科教育旨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解决环境问题时,需要融合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合作能力,课程设置也将更加倾向于跨学科的整合。
再者,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未来,学校将需要配备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同时,教师也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以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此外,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教育在普及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教育质量和机会的公平性方面仍存在差距。
不同地区、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资源和条件。
未来,教育研究者将致力于探索如何减少这些差距,通过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教育创新等手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主要趋势如下:1.多元化和跨学科性: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性的特点。
这包括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比较和借鉴,也包括对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框架。
2.以学生为中心: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来设计课程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3.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分析和反思,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整合性和系统性: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系统性。
这包括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以形成跨学科的课程模块,也包括在课程内容中融入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元因素,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
同时,课程与教学的系统性也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5.技术融合和创新: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还强调将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这包括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也包括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策略和个性化指导。
6.关注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越来越关注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
这包括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元素,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包括在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上注重公平性和公正性,以避免学生因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因素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7.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保障: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还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保障。
这包括对教师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包括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优秀范文5篇)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著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
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
2015年4月10日)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
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
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
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
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
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
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
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
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
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
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
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需要这个东西——课程意识。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偏难偏深?原因就在教师把握不了目标,对难度把握不准,而问题就出在目标意识不强上。
课程与教学论的前沿课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前沿课题----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王文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课题。
传统上我们注重教学论方面的研究,相对忽视课程论方面的研究。
因此,这次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称作课程改革也就是题中之意了。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的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一、课程论研究的范畴1、课程目标:依据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关于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明确为什么要教的问题。
其物化形式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现代课程论强调,制订课程目标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依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使用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包括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其物化形式是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内容是提供学生发展的资源,而不是控制学生发展的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述而不作”,把中国古代文化整理为《诗》《书》《易》《春秋》等几部作品以教学生。
17世纪夸美纽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到了19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胡毅、王承绪译:[英]斯宾塞著《斯宾塞教育论著选》第9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到了现代,科学知识日渐积累,知识更替日渐加快,庄子“其知也无涯,其生也有涯”的感慨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课程功能不单单是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不只是维护现有的社会状态,更不是再现过去的社会状态,而是要预示未来的社会状态,培养批判和改造现有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新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报告书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第35-3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探索
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探索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教育和教学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文将探讨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旨在为探索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参考。
一. 反思教育的目标定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的人才。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重视考试分数和应试技巧的偏重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强调全面素质的培养。
这需要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师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
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应当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可能性。
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引入,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开展教学,例如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教学、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场景模拟等。
同时,教师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路径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应该主张多元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不同的教师可能拥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因此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和培养机会。
除了传统的师范类大学教育,还可以探索其他形式的教师培训,例如优秀教师的研修班、教育实践基地与学校的合作等。
通过提供更多多元化的教师培养途径,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并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四. 跨学科教学的促进与挑战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是如何促进跨学科教学的发展。
跨学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教师教育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培养,提升教师的学科综合素养。
同时,还需要探索有效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五. 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关系构建教育改革需要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合作。
教育前沿课程优化的热门话题探索最新教学趋势
教育前沿课程优化的热门话题探索最新教学趋势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领域也不断迎来新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教师们不断探索和优化前沿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前沿课程,以及教学领域的最新趋势。
一、前沿课程优化的意义1.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优化前沿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开发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未来竞争所需的综合能力。
2. 适应职业发展需求:传统教育课程难以满足现代职业发展的需求,优化前沿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前沿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前沿课程优化的方法1. 引入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可以利用新技术来优化前沿课程。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2. 跨学科融合:前沿课程的优化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将艺术与科学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推动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兴趣,优化前沿课程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三、教学领域的最新趋势1. 反转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而反转课堂则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更加贴近实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3. 创客教育:创客教育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构建模型、设计产品等方式体验真实的创造过程。
教学研究的前沿与突破
教学研究的前沿与突破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断追求前沿的研究和突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介绍教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及针对这些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发展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方式和方法。
其中,智能教育技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前沿领域。
它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高度互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通过智能教育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需求,从而做出更精准的教学设计。
此外,跨平台教学和在线教育也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因为它们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使学习资源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应用。
要突破技术与教学的瓶颈,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适应和创新。
应该积极参与技术研究与开发,了解最新的教育科技产品和平台,掌握其应用方法,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二、跨学科与综合教学传统的学科教学以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目标,而跨学科与综合教学则强调对不同学科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整合。
它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跨学科与综合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设综合型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等方式来推动这一研究前沿的突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思考,并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
三、教学评估与提高教学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备环节。
传统的教学评估主要侧重于成绩和考试,但这种评估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
因此,前沿的教学研究正在探索更有效的评估方法。
基于学习目标的评估是一种新的评估方式。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利用各种评估工具和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同行进行教学经验分享,相互借鉴,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结语教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突破性进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成为热点话题。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自主设计并实施的课程。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校本课程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加以反思和解决。
本文将从研究热点和反思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本课程研究热点1.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研究校本课程研究需要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对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校本课程研究的热点。
如何通过教师培训、专业发展课程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进而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创新与优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本课程研究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课程设置,努力打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研究也需要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结合,不断探索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学习体验。
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校本课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持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高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
如何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校本课程中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校本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也需要加强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1. 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校本课程研究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校本课程研究往往缺乏理论支持,存在着理论薄弱、实践薄弱的现象。
需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理论的研究,探索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校本课程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校本课程研究需要深入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一些学校在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即理论研究多而缺乏实际操作,或者实践过于盲目缺乏理论指导。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
我国校本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近年来,我国地方教育部门以及部分学校和学者,重视校本课程研究,推崇开发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课程。
校本课程的研究旨在探索针对当地优势、需要和问题的教育课程,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校本课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 教育创新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教育创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学校要结合本地情况,自主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教育课程,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扩展教育资源等,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2. 课程融合课程融合在校本课程研究中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课程融合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使得不同学科之间有更多的交叉性,弥补学科之间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文学创作可以与艺术、音乐等交融,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开发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校本课程。
3. 培养能力校本课程的研究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通过不同的教育活动、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应该是校本课程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
1. 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问题尽管校本课程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强地方教育的适应性,但其实现需要的投入可能会受到地区条件的制约。
如果一些地区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那么校本课程的研究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推行校本课程的研究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问题,要尽可能地保障教育资源的均衡。
2.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不足当前,校本课程的研究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基础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备。
我们需要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校本课程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3. 评价标准不明确校本课程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标准的不明确。
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需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差异,评价标准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
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
2015年4月10日)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
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
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
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
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
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
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
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
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
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
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
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需要这个东西——课程意识。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偏难偏深?原因就在教师把握不了目标,对难度把握不准,而问题就出在目标意识不强上。
我曾到一所名校高中去听课,上课的是从高三下来的一位老师,三年轮一届,现在教高一。
他教学就总是拔高。
高考是三年之后的事,但老师教难了,部分学生就产生了挫败感。
学生对难的题不会,基础又不牢,这问题就出来了。
内地有不少高中在内部是分层分等的,你看那“火箭班”、“高铁班”、“动车班”等名目,实际上就是快慢班的意思。
学校怕老师有意见,就让你带个快班再带个慢班来平衡。
这个没有目标意识的突出表现就是不管你带什么班都是无差别的进行教学。
根据学情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做必要的调整。
实际上两个班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听评课是中小学重要的东西,但大家都来评课,各自的情况不同,依据也完全不同,谁都能提出上好课的建议来,但老师都听则不会上课了。
因为听这个建议的话他就要在一堂课上展现所有该做的东西——这个就是失去目标的表现。
结果一堂课该达成的目标没达成,该提升、该拓展的目标也没有做到,不知道该采用哪一条建议,其实教师本身也就缺少一个清晰的目标。
教师拿到材料,要看与目标是否合适,材料是否合理。
哪些证据证明是一堂好课?实际上所谓的好课也都是偏离目标的。
对谁而言?对学生啊!现在所谓的好课就是老师的表演了,不评学生了,这就是缺失目标了。
所以,过程、方法、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评价意识有没有,而这些都包含在课程意识中。
我国中小学为什么负担重,就因为不清楚目标,什么都教。
大家都感到课时不够。
比如有的课程一周就4节课,老师为了达成目标就去抢课时、抢课余,学生不堪重负。
实际上整个教育系统都缺少目标。
二、关于重建教学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课程知识,客观地讲也都前人留下的,而教学真正的难关就是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意识,成为活的即有用的知识。
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要记牢这些,还要求背下来。
这就把活的知识教死了。
为什么要这样教呢?因为要考试,考试考的也就是这些死的知识。
评价一个好学生标准是什么呢?一种是学死的知识学得好,因为考试总是成绩好;一种是学活的知识。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要求学活的知识,因为它是内在的知识观的体现,也是客观的、静态的知识观。
这个知识观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是怎样的更重要。
现在提倡学中做,做中学,还有提倡做中悟,悟中学,这个更有意义。
对教师而言,知识观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关注的就是知识点,而知识点是静止的,这不够。
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类型的划分不同,方法性知识就是做中学,而价值性知识就是悟中学。
事实性知识呢?它要求的就是记中学。
哪一个更好些呢?我们中小学缺失的就是价值性知识。
方法性知识需要讲解,把方法讲给我们听,方法就已经不是方法了。
而方法是会做会用的知识,把方法性知识讲清楚了,但是不会做也不会用,这知识也就变成死知识了。
会做会用的才是方法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是效率最低的知识,是死知识。
但表面上看起来效率高,实则未获得方法,学了很多却都不会用,实际上也只是会背。
价值性知识是一种价值观念,用自己的方法——悟中学,是在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知识。
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总结、感悟、提炼,最终形成看问题的态度,信念、信仰,从中获得指导行动的准则,这就是价值性知识的特点。
从现状上看,我们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直接讲授和灌输,看来一切都明白了,实际只是听懂了,但意义不大。
因为它不是自己悟到的,只是被告诉的知识。
学了一辈子。
只学到了事实性知识,其结果就是缺方法,缺信念。
有些东西是只能背的,比如让你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24个字分了三个层面,一个字都不能背错。
自己也能去悟,但悟出来的你说了也不对。
未经过这个过程“悟”出来的可能低,管用。
但人格分裂了。
自己悟出来的可能水平不高,但有意义。
“悟”的时间应该给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借鉴、取舍,让其记住——悟出了不能说,那是要人格分裂的。
好的状态,应该是知无不言的,有一个求同意识。
只有死的知识,表面教会了,实则更痛苦。
记中学有一个轨迹——遗忘是最大的敌人。
遗忘是必然的,中性的,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痛苦的事情就应该遗忘,否则活不了了。
记中学——为遗忘而痛苦,没完没了的痛苦。
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有三个困难:记不住,记住了还忘记,记住了又不考!这样学生就找不到学习快乐的享受和感觉。
因为都是客观的、静止的和公共的知识观,应更好地化解这一矛盾,应建立起动态的知识观。
我们缺乏的是方法的、价值的知识观。
理解下的记中学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以上三类知识我们总结为:事实性知识——学会的;方法性知识——会学的;而价值性知识——乐学的!三、学生在教学方式变革中的作用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就是教科书。
什么是教育?就是施加有正面影响的活动,是成人的一种行动,自上而下施加的、控制的、外力影响下的活动,从而获得成长、发展的过程。
若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就得通过“悟中学”来改变。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地位,对教育的观念要实现一种改变。
教育是学习者的事情,是与老师一起互动产生作用的过程,不是教育者来强迫、迁移的过程。
关于这个方面的问题不展开谈了,时间不够四、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一直有这个问题,学生拿上教材,不要老师自己学行不行?做不到。
教材的“教”字用得好,就是老师教的材料。
那么有没有“学材”了,回答是没有。
我曾去美国考察了一年教育,他们是学生用的书厚,还有电子材料。
可老师用的书很薄,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得懂。
这与我们正好相反。
因为思路不一样。
新课程强调合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利用多种资源实施教学,这主要是为了弥补我们的课程、知识的不足,增强课程的活力。
本是个好事。
但我们现行的各类考试等同于评价——压迫的工具。
五、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评价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教。
我们现在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内容单一,教什么就考什么。
大家都在研究考试具有典型性。
评价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在这里也很难展开来讲。
六、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形态现在国内外都在流行“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成为热点了。
这些就是教育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
也是一种革命性的文化。
在古代战争时代,冷兵器的时代,一身功夫能打天下。
现代战争是热兵器时代,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形态,不需要人机器就可以实现制敌目标了。
后信息化时代——可以让机器也失灵了,电子不运转了。
现代教育就是这种发展趋势,全国都在普及教育信息技术,我们已经进入了这一时代。
中小学,包括最偏远的学校也都是信息化的,触摸式的。
这背后的投入是巨大的,观念也非常先进。
七、增强校本教研的“问题意识”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我们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问题意识就非常重要,是前提。
我们长期接受的是死的知识的教育,自己则提不出来问题。
中小学教研活动是在经常做,但我看效率低,原因就是缺乏有价值的问题。
我曾去看过一个中学的教研活动,等了半天也才来齐了人,都在闲聊。
就算是正式开会了也是废话连篇,议论的家长里短的事情多。
所以是无帮助的会,老师有抵触也不奇怪,因为领导不来就不议正事,行政性太强,专业性淡化了。
怎样提高中小学教研活动的质量?我认为关注问题,关注热点,有问题意识很需要。
日本有位教育家叫佐腾学的,不久前来中国交流。
中国的中小学教研员超过10万之众,一直很让外国人羡慕。
他们也曾认为中国的教研活动一定搞得很好。
但他看了我们中小学的一些教研活动后说很失望。
认为同日本的相比水平不高,他们做教研活动直言不讳,直接说问题该怎么解决。
中国人则是每次都讨论该怎么教,怎么上,结果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因为根本不讨论为什么教的问题,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佐腾学先生说日本人做事有三个层次——愿景,哲学,方略,教师在这三个层次上统一起来也才达成目的。
1.愿景: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2.哲学:学校、老师、毕业生的形象设计,先弄清楚到底要培养什么人;3.方略:选择知识、方法、措施和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做不到,举三反一。
这是一个过程。
领域应该有许多应该解决的问题,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热点。
每个人的岗位不同,想法也许会有不同,但都应有自己的愿景。
八、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
经验方式解决研究式解决个人经验、惯用策略分析、讨论、计划一次性、重复性行动、观察、反思自发的、隐性自觉——显性许多问题仅靠经验来解决,比如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
以前曾成绩高,现在经验不够是因为三四十岁的教师再往上提高成绩难了,经验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了。
经验无效所以研究的价值显现了。
有新的问题不在经验的范围里了,必须要进行新的思考了。
研究与经验的不同在于——其过程是外显的,因为它要经过分析,适时要做出决定。
如第一次去上课,解决问题和困难不会有大的变化,发现有四个问题,因此需要研究。
自觉的特征——公开的,即显性。
成绩提高不了因素是什么?分析、发现,即研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