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目标:1. 了解教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掌握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养的含义1. 导入:讲解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讲解教养与礼貌、道德、文化素养的关系。

3. 分析教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第二章:家庭教育的途径1. 导入:讲解家庭教育对个人教养的影响。

2. 分析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要点。

3. 探讨如何与家长沟通,共同培养孩子的教养。

第三章:学校教育的途径1. 导入:讲解学校教育在个人教养中的作用。

2. 分析学校教育的方法和要点。

第四章:社会教育的途径1. 导入:讲解社会教育对个人教养的影响。

2. 分析社会教育的方法和要点。

3. 探讨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个人的教养。

第五章:自我修养的途径1. 导入:讲解自我修养在个人教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自我修养的方法和要点。

3. 探讨如何培养自我修养的习惯,提高个人教养水平。

教学评价: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3.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检验学生对获得教养途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章:阅读与学习1. 导入:讲解阅读对个人教养的重要性。

2. 分析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3. 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提升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第七章:礼貌与沟通1. 导入:讲解礼貌在个人教养中的作用。

2. 分析礼貌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和尊重他人。

第八章:道德与价值观1. 导入:讲解道德和价值观在个人教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方法,包括实践、反思和传承。

3. 探讨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第九章:艺术与文化1. 导入:讲解艺术与文化对个人教养的影响。

2. 分析艺术与文化修养的方法和要点,包括欣赏、创作和参与。

3. 探讨如何通过艺术与文化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

第十章: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1. 导入:讲解终身学习在个人教养中的重要性。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docx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养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获得教养的兴趣和动力1.2 教学内容教养的定义和意义教养的重要性获得教养的动机和动力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教养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获得教养的动机和动力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教养的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第二章:阅读与学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阅读和学习对获得教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和积极学习的习惯2.2 教学内容阅读的意义和好处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和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阅读的意义和好处,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实践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阅读和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思考与反思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思考和反思对获得教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3.2 教学内容思考的意义和好处反思的方法和技巧思考和反思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思考的意义和好处,反思的方法和技巧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实践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思考和反思实践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思考和反思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的理解程度第四章:社交与人际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交和人际关系对获得教养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社交的意义和好处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社交和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交的意义和好处,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实践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社交和人际关系实践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社交和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自我提升与成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提升和成长对获得教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提升和持续成长的意愿和能力5.2 教学内容自我提升的意义和好处成长的方法和技巧自我提升和成长对个人发展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我提升的意义和好处,成长的方法和技巧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和成长的实践5.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我提升和成长实践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自我提升和成长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的理解程度第六章:艺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艺术与文化的价值,以及它们对获得教养的影响。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教养的重要性,认识到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1. 导入话题:讨论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

教学步骤:1. 开场白: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意义,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2. 介绍教养的定义:解释教养的含义和重要性。

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本节课将探讨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文章《获得教养的途径》。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

教学步骤:1. 分发文章《获得教养的途径》。

2.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4.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

第三章:思维导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整理和表达思维的能力。

2. 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要点和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1. 制作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2. 分享思维导图: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简要解释。

教学步骤:1. 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和作用。

2. 分发思维导图模板和指导。

3. 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

4. 分享思维导图:每组选代表展示和解释自己的思维导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制作和分享情况。

2. 评估学生的思维导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讨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学内容: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获得教养的途径。

2.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学步骤:1. 分发讨论任务:每组发放讨论话题和指导。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获得教养的途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辩证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教养观,认识到教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培养自觉修养、追求高尚品质的意识。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获得教养的途径。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获得教养的途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实践运用:(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获得教养的途径。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获得教养。

《获得教养的途径》的教案设计

《获得教养的途径》的教案设计

《获得教养的途径》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知作者对教养的理解和认识。

2.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的论证技巧。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感知作者对教养的理解和认识。

2.教学难点: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的论证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教养: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教养的理解,分享一些关于教养的例子。

2.引出课题:那么,如何获得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询问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梳理文章结构。

三、深入阅读1.分析文章的论点: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2.分析文章的论据:作者用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的?四、课堂讨论a.你认为教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b.你认为作者提出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是否合理?为什么?c.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教养?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简要复述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技巧。

二、分析论证技巧1.分析文章的开头:作者如何引入论题?3.分析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的?三、课堂实践1.请同学们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论证技巧进行论述。

2.分组交流,互相点评。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如何获得教养”的论述性文章。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案例,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引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小组讨论a.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教养?b.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提高教养?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教案:《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目标:1. 了解教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获得教养的不同途径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获得教养的不同途径和方法。

2. 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教学难点:1. 掌握获得教养的关键要素。

2.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教学准备:1. 教材:《获得教养的途径》相关文章。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现场或多媒体展示一些有教养的行为场景或图像,并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Step 2:呈现1. 教师分析并讲解教材《获得教养的途径》相关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或音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养的概念和关键要素。

Step 3: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你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4:总结归纳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并归纳出获得教养的不同途径和方法。

2. 教师向学生解释获得教养的关键要素,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Step 5: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获得教养的途径或方法,并准备3分钟的短演示。

2. 学生通过短演示展示自己对获得教养的理解和实践。

Step 6:总结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2. 学生对自己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Step 7: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方法,并记录体会和感悟。

2.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养观念和实践方式。

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导入、呈现、讨论、总结归纳、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交流中深入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悉阅读经典的意义,熟悉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1、教养的内涵;2、阅读经典对一个人猎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实行商量沟通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幻灯展现〕2023年,南京市第四中学在校内里挂出了这样的标语:“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

”“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

”一个提倡中同学做绅士淑女的活动在该校推开。

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同学商量,沟通。

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我发觉,虽然大家关于绅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们注意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

我们习惯性称他们“有教养”。

〔幻灯展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其次个太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才智、更冗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秀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日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倾听大师的教导。

二、文本研读:〔一〕什么是真正的教养?1、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明确〔幻灯展现〕:“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教养“不追求任何详细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力量和本事”,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颜色,这是生存的境界。

譬如:依据史实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两个镜头:泰坦尼克即将漂浮之际,乐队仍坚持演奏,男人让妇女孩子先上船;男仆人公浑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仆人公放在一块浮木上,紧紧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冻死……在大灾难来临时,能冷静沉着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挽救了他人。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教养的重要性,认识到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2. 引导学生掌握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2. 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方法3. 自我修养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或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3. 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方法,如阅读、学习、实践等。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如何将教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5. 自我修养:讲解自我修养的培养方法,如自律、自我反思、修正错误等。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获得教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养的定义、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养的实践应用。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

4.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自我修养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发言、提问等。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获得教养的途径》相关章节。

2.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教学内容。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教养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3. 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获得教养的途径和方法,如阅读、学习、实践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将教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5. 自我修养:讲解自我修养的培养方法,如自律、自我反思、修正错误等。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篇1一、专题整体教学设计㈠内涵概述:人要想从蒙昧而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有赖于人开掘潜能,运用智慧,产生先进的思想,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有学习的需求和读书学习的欲望。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

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

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㈡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3、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二、教学活动安排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首先要注意专题在模块中的位置,注意专题的内涵,注意专题中每个板块的侧重点。

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必须以个人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

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习中解决,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预习计划,让学生作一定的准备,以保证课堂探讨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以达到专题设计目的。

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

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篇】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篇】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篇】《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篇一《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我上的第一篇现代文。

其实,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也不知道对于这样的文章要怎么去给学生讲解。

对于文本,我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或者说,我自己也没有很好地去解读文本,最后求助于多方资料,包括教参和网上的相关备课资料。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东拼西凑,面面俱到,仅仅只是把知识点记在了书上,却不知道这两个课时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内容,模糊了教学目标。

由于没有对文本进行透彻地解读,只是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教案,而一般的教案都是只列几个大问题,帮助把握整体脉络的,至于用来衔接的小问题就没有了。

所以我上课都是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并且中间的衔接很不自然。

我常常说“好,下面我们来看第几段”“现在我们看到这句话”之类的语句权当衔接句,显得相当得生硬、不自然,学生也是很被动地翻到第几页,看到第几段,找到第几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点帮助也没有。

作为新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或许不如老教师,但也要尽量地去钻研文本,吃透文本,要更精心、更详细地准备教案,努力使课堂流畅自然,使学生开动脑筋。

《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我分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第一部分,第二课时解决第二部分。

结果,时间掌握不好。

这篇课文比较难懂,学生基本沉默,问题抛下去学生都没有反应,应该对问题的设计再上心些,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课文第二部分有个知识点是说对于文学名著要“常读常新”。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很有感触,应该多给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讲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篇二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共振、沉溺(nì)、丰盈、息息相通、慰藉(jiè)、望洋兴叹、积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戕(qiāng)害、痴迷、; 气象万千、象牙海岸、宝藏(zàng) 举一反三、不计其数(shù)——数(shǔ)典忘祖——数(shuò)见不鲜瞬(shùn)间——刹(chà)那——霎(shà)时2、资料链接作者介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德国作家。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能够分析作者提出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及其意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掌握获得教养的途径。

(3)通过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掌握获得教养的途径及其意义。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某些概念和观点的理解。

(2)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获得教养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简要介绍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获得教养的途径及其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6. 写作与演讲:(2)学生进行演讲,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精编5篇)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精编5篇)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精编5篇)获得教养的途径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教学设想]进入高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

因此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阅读现代文的步骤与方法。

对于学习目标2,可以采用教师教给方法,学生实践探索的方法来实现。

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知道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使用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明确:问题1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问题阅读的步骤与方法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以上步骤可以借助问题来完成。

二、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读文章。

整体感知,讨论: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论述的?(1)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寻找中心论点——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入手来把握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现实生活中的教养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养观,认识到获得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教养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如何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教养的自觉性。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案例分析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教养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教养”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记。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获得教养的途径。

(2)讲解课文第二部分:分析现实生活中教养问题的原因。

(3)讲解课文第三部分:提出解决教养问题的方法。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课文中的理论和方法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

(2)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教养的自觉性?6. 课后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获得教养的途径》集体备课教案.doc

《获得教养的途径》集体备课教案.doc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教师版)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狭隘(di )沉溺(• •ni )要挟(•xi e )赤裸(•luo )雏形(chd )麻痹(• •bi )戕害(參qiang)恢宏(•hui )2.找出K列同语屮的错别字井予以改正。

敝开():|5藉()篷勃()时毛()斑澜()异采(答案:敝一敞藉一籍篷一蓬毛一髦澜一斓采一彩3.成语积累。

(1)仰视海神而发出叹息。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

现多比喻力S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2)举一事理就可类推其他许多同类事理。

比喻善于推理,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足一个褒义词。

(举一反三)(3)无法计算数R,意谓很多。

是一个中性同。

(不计其数)4.文学常识。

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20世纪重要作家。

第一部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 令他一举成名。

除了小说创作外,他也致力于___________________ 与诗歌的创作。

1946年获得___________ 文学奖。

答案:《彼得•卡门青》小品文诺贝尔二、课文探究导引:1、理清文本思路。

明确: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2、“真的修养”的鬥的是什么?明确: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

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1、笫二段中说,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耍途径,那么怎样读经典?明确: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

即选择个人闲暇时完全沉溺于杰作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4、文章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明确:这一段在文章安排上主要采用例证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阅读对象与阅读感受的分析,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加以印证,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每一部作品,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理解文章主旨,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教养?为什么我们需要教养?2.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3.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体会文章氛围。

教学活动: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教养的理解。

2. 教师总结并引出文章主旨。

3. 学生阅读文章开头,体会文章氛围。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主要论点。

2. 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结构,总结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主要论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段落结构。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第三章:深入解读文本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论述。

2. 学生针对关键论述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关键论述。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第四章:联系实际生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将文章观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自身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例子。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教养的认识。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主要观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教养的途径》集体备课教案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教师版)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狭隘.(ài )沉溺.( nì)要挟.( xié) 赤裸.(luǒ)雏.形(chú)麻痹.(bì) 戕.害( qiānɡ)恢.宏(huī)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敝开()书藉()篷勃() 时毛()斑澜()异采()答案:敝—敞藉—籍篷—蓬毛—髦澜—斓采—彩3.成语积累。

(1)仰视海神而发出叹息。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

现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2)举一事理就可类推其他许多同类事理。

比喻善于推理,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是一个褒义词。

(举一反三)(3)无法计算数目,意谓很多。

是一个中性词。

(不计其数)4.文学常识。

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20世纪重要作家。

第一部长篇小说__________令他一举成名。

除了小说创作外,他也致力于__________与诗歌的创作。

1946年获得__________文学奖。

答案:《彼得·卡门青》小品文诺贝尔二、课文探究导引:1、理清文本思路。

明确: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获得教养的途径》第2页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2、“真正的修养”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

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1、第二段中说,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读经典?明确: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

即选择个人闲暇时完全沉溺于杰作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4、文章第七段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明确:这一段在文章安排上主要采用例证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阅读对象与阅读感受的分析,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加以印证,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每一部作品,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案课时编号:012 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一课时主备人:张宣成备课时间:2010年9月118号使用时间:《获得教养的途径》第3页《获得教养的途径》第4页《获得教养的途径》第5页《获得教养的途径》第6页《获得教养的途径》第7页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教师版)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过关检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所给注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jí书籍.狼藉.慰藉.籍.贯B.c hī 痴.迷炽.热嗤.笑魑.魅C.qiāng 戕.害铿锵.踉跄.唱腔.D.lán 斑斓.波澜.褴.褛贪婪.答案:D 解析:A项“慰藉”中“藉”读“jiè”,其余读“jí”;B项“炽”读“chì”,其余读“chī”;C项“跄”读“qiàng”,其余读“qiā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光大银行广州分行首席理财师郭昭阳称,这次加息仅为0.27个百分点,利率提高幅度没有原来预计的大,这对人民币理财产品销售的影响无足轻重....。

B.汶川大地震后,中央再三要求灾区各级政府要尽快将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安居乐业....。

C.李嘉诚说:“在我看来,要成为好的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自我管理,在气象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获得教养的途径》第8页建立个人尊严。

”D.在整个中国影坛经历了《无极》的幼稚和《夜宴》的不知所云....后,我将振兴古装电影的希望寄托在了《赤壁》身上。

答案:D解析:A项“无足轻重”指无关紧要。

此处应该使用“微乎其微”。

B项的成语和前面的“生活”不搭配。

C项“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而句中根据句意应用“变化万千”。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

B.由于三鹿奶粉属于低端品牌,食用者大多是农村婴幼儿,因此,国务院宣布对因服用三鹿牌奶粉而患结石病的患儿实行免费治疗。

C.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答案:C解析:C项将“不仅……而且……”改为“不是……而是……”。

二、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深山夜读(台湾)陈芳明深夜校园里的研究大楼如果还点亮着一盏孤灯,那一定是属于我的。

这五年来我一直就是捻熄那盏灯的人。

灯灭后,我走过长廊,拾阶而下,消失在迷蒙的黑夜。

我越来越习惯于把自己囚禁在书房,那种自我封闭,犹似牢牢锁在孤绝的城堡。

关在那样狭窄的空间,我的生命反而开阔起来。

面对四壁架上高低不齐的书脊,我好像是面对远方起伏不定的山脊。

我容许群书包围着我的魂魄,仿佛是让群山镣铐着我的肉体。

天地之间,只剩下我和不知名的神祇与精灵互相对视,并且窃窃私语。

书中的直行与横行文字,牵引着我进入另一个世界。

我把自己押在孤独的书房里。

所谓孤独,再也不是抽象的字眼,而是有着具体触觉的存在。

夜读时,我面对着书籍,也面对书中隐藏的灵魂,我终于领悟到,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孤独。

在深山夜读的时刻,唯寂静与我同在,分不清楚是孤独紧拥着我,还是我紧拥着孤独,只觉得彼此如胶似漆,间不容发。

夜读到星稀之际,我又体会到孤独是一种遗忘,一种快感,一种颓废。

无边的夜空下,我独《获得教养的途径》第9页守着一盏孤灯,进行着阅读,构思与书写。

我开始重整自己的文学概念,也开始营造文学史的腹稿,并且也编写第二天的课堂讲义。

我是那种可以同时作两种或三种思考的人,常常在同一个晚上轮流撰写两篇文章。

一旦投注于读与写时,便立刻沉溺在遗忘的深渊。

忘情,忘怀,忘我,直到全部的心神都融入阅读之中。

说孤独是一种快感,那无非是阅读的升华。

远离政治以后,我这样的体会越来越深沉。

背对着人间,背对着权力,背对着世事的浮沉,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思索我乐于思索的,书写我乐于书写的。

在我的灵魂里,没有枷锁,没有包袱,没有疆界。

在荒芜而宁静的山岭深处,隐藏着一间自由心灵的书房。

渐渐地,我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来书中的世界,不再是文学的世界,而是一个灵异世界。

纸背上印刷的油墨字体,竟然是一串串的符号、巫术、咒语、魔法、密码。

我的肉体仿佛受到作祟与催眠,又好像受到巫师的驱魔,潜藏在内心的邪灵恶魂不期然被召唤苏醒。

从书中的符号,我创造了淫荡的欲望,构筑了邪恶的图像,酝酿了愤懑的情绪。

这都不是出自作者的设计,而是来自我体内恶灵的反射。

追求学问,原就是在自我挖掘,自我发现,自我探索。

因为自己就是残缺的,就是不完整的,所以才需要去阅读。

设若没有经过阅读,没有辨识书中的玄秘语言,我就不可能知道体内竟然监禁一只未曾谋识的灵魂。

面对那么多的作者与作品,毋宁说是在迎接不同的生命经验。

他们透过书籍传达着陌生的、遥远的、隔世的、隔代的信息。

这些作者似乎住在另一个星球,在深夜里拍打着未知的、不可解的密码给我。

于是,我开始体会到,阅读的孤独何其庄严,何其壮阔,何其森冷。

夜读已经成为我仅有的城堡,我的思考、想象、演说、书写、研究,都是阅读的延伸。

走过苍茫的黑夜,拾阶而上,穿越长廊,我再次捻亮书房的孤灯。

4、文章多次提到书房里的那盏“孤灯”,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紧扣题目,使文章的内容不枝不蔓;(2)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浑然一体。

解析:此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文中有三处提到“孤灯”:(1)紧扣题目,同时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夜读的孤独;(2)再次扣题,同时“无边的夜空下”,独守孤灯,为后文中作者进入“忘情,忘怀,忘我”《获得教养的途径》第10页的状态营造氛围;(3)结尾“捻亮”“那盏孤灯”,照应文章开头“捻熄那盏灯”,使文章首尾呼应回环,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5、在作者的笔下,阅读的“孤独”具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不是抽象的字眼,而是有着具体触觉的存在。

(2)是一种遗忘,一种快感,一种颓废。

(3)阅读的孤独何其庄严,何其壮阔,何其森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文中有提示意义的关键词语,如“所谓孤独,再也不是……而是……”“我又体会到孤独是……”“我开始体会到,阅读的孤独何其庄严,何其壮阔,何其森冷”等。

6、作者为什么说“孤独是一种遗忘,一种快感,一种颓废”?参考答案:(1)说孤独是一种遗忘,是因为作者“一旦投注于读与写时,便立刻沉溺在遗忘的深渊。

忘情,忘怀,忘我,直到全部的心神都融入阅读之中”。

(2)说孤独是一种快感,是因为作者在阅读时灵魂和心灵得到了自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思索我乐于思索的,书写我乐于书写的”。

(3)说孤独是一种颓废,是因为作者在阅读时,“肉体仿佛受到作祟与催眠,又好像受到巫师的驱魔,潜藏在内心的邪灵恶魂不期然被召唤苏醒”,从而“创造了淫荡的欲望,构筑了邪恶的图像,酝酿了愤懑的情绪”。

解析:答案必须与“阅读”有关联,学生可以用原文中的重点语句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7、有人称陈芳明先生的《深山夜读》是一篇“生命散文”,既是“对生命的体验”,又是“对生命的创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远离喧嚣的尘世,把自己锁在深山的书房中潜心夜读,对阅读的孤独有着独有的体验与理解,深山夜读、追求学问的过程正是作者挖掘、发现、探索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作者的生命变得更加完美,这实际上就是在创造生命。

解析:答题时首先整体感知全文,结合文章主旨,从“对生命的体验”与“对生命的创造”两方面作答。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导学案课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狭隘.()沉溺.()要挟.() 赤裸.()雏.形()麻痹.() 戕.害()恢.宏()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敝开()书藉()篷勃() 时毛()斑澜()异采()3.成语积累。

(1)仰视海神而发出叹息。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

现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2)举一事理就可类推其他许多同类事理。

比喻善于推理,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是一个褒义词。

()(3)无法计算数目,意谓很多。

是一个中性词。

()4.文学常识。

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20世纪重要作家。

第一部长篇小说__________令他一举成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