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江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一轮总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一轮总复习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多数动物在出生后不久就能独立,因为它们的大脑基本上是按照预设程序接线的。
这种预设,使它们只能在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的生态位下生存,一旦离开这个生态位,它蓬勃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而人类大脑不是这样,人类大脑要经历漫长的时期来适应环境、自我塑造。
这种能力让人类这个物种接管了地球上的每一种生态系统,并开始朝着太阳系进军。
一般来说,到了25岁,大脑童年期和青春期的转化基本结束。
人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的结构性转变完成,大脑至此似乎发育完全了。
但是大脑仍会进行重新配置,你的出身、文化、朋友、工作、看过的每一部电影、进行的每一场谈话,甚至一些疾病或损伤……每一件事都参与其中,不断重塑着我们的神经网络,改变着我们的身份定义。
那么,你到底是谁呢?单从物理层面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和身体都在不停地翻新,经过7年左右,每个人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幸运的是,或许有一个恒定的元素连接着所有这些不同版本的你:记忆。
记忆说不定能担此重任,成为编织起你身份形象的线索,令你成为你。
理论上讲,它是你身份的核心,提供了连续的、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
但是记忆并不是一段视频,不能准确地记录你人生的每一个瞬间;而是来自往昔时光的一种脆弱的大脑状态,你要回想,它才浮现。
即使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你相遇,你们也只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你记忆中15岁的自己,跟你真正15岁时不同;而且,对同一件事,你会有着不同的记忆。
记忆会褪色。
为什么?因为你的神经元数量有限,而且它们都需要从事多重任务。
每个神经元参与不同时间的不同集群。
你的神经元在关系不断变化的动态矩阵中运作,繁重的需求不断要求它们跟其他神经元连接。
随着这些神经元协同参与到其他记忆神经网络里,你关于某些事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起来。
王岳川《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各题。
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王岳川现在世界正在盛行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
人文学者应当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度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一定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中国文化大概上能够分红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适用文化。
思想文化主假如儒道佛三家。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假如拥有中国特点的禅宗。
除思想文化之外,还有以琴棋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和节日民间文化。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地和自由精神。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中成立自己的形象和实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睦中掌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取自己的实质特点。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
儒家重申的是“和睦之境”,道家重申的是“妙道之境”,佛家重申的是“慈善之境”。
和睦、妙道、慈善是三家的最高境地。
中国人的思想方式拥有一种中庸平易、辩证宽容、满足常乐、风趣圆熟的多元特征。
文化是不只息的精神生态创建过程,中国文化的漂亮精神组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不停提高自己的文化气氛,一个拥有宇宙论、存亡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东方价值整体。
中国文化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
可是我们也一定看到,西方现代性扩充致使的东方各国的“通盘西化”浪潮,已经被百年历史证明不是东方的福音,而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
人类遭受的问题,核大战也罢,资源耗尽也罢,环境污染也罢,荒漠化也罢,海啸也罢,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坏人类。
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害: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它使得丛林毁坏、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意、道德沦丧、心态失衡,形成威迫人类生计的生态大灾场。
2024-2025学年海南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
2024-2025学年海南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写时代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
《红楼梦》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网络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这次上榜的作品看,《浩荡》《朝阳警事》《天下网安:缚苍龙》《星辉落进风沙里》这些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我们这个时代,彰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而《书灵记》《死在火星上》《天道图书馆》等玄幻、科幻甚至灵异类作品难道就与我们所倡导的时代书写、时代精神没有关系吗?恐怕未必。
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
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取的是“正面强攻”的写法,让自己的笔触直面现实,将故事和人物融入时代生活的洪流。
于是,我们从《浩荡》所描写的深圳创业、青春奋斗故事中,看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对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让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里传响着历史奋进的足音;《朝阳警事》运用“接地气”的白描手法表现社区民警的从警生涯,用翔实的细节支撑起平凡人生的坚韧与努力,没有“查理苏”,不用“金手指”,却在细针密线的故事铺陈中彰显出时代生活的鲜活本色;而《星辉落进风沙里》则是在一个沙漠探险、驴友救援的故事构架中,蕴含着个人奋斗的责任、青春成长的担当与勇气,以及“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温情与关爱。
很显然,这些描写正是我们时代某一侧面的文学存照,也是网络创作直面时代的文学尝试。
但对那些玄幻、仙侠、科幻类题材创作能否书写时代,是否具有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难免让人存疑。
实际上,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龙东联盟2022级高三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学科答案解析及评分参考一、现代文部分(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3分)1.(3分)【参考答案】C A错在“只要...就...”;B错在“是为了”;D错在“错误的感性认知”。
2.(3分)【参考答案】B B错在“不会形成理性认识”。
3.(3分)【参考答案】D定位材料二第③段,毛泽东强调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D强调了“知”的重要性。
4.(4分)【参考答案】要点: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依据:②材料一指出认识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强调第一个要点;第二步从“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则体现出认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
②材料二第三段批判了“经验论”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观点,强调了要改造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
【评分标准】要点2分,依据答出一点1分,两点依据要分别来自于材料一和二。
要点回答不正确,依据不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5.(3分)【参考答案】C没有“敌意”。
6.(3分)【参考答案】B没有“淡漠”。
7.(4分)【参考答案】①对人生无常的慨叹。
②对人际关系淡漠的无奈(也可写“对人性冷漠的批判”)。
③对老太太的同情。
④对自己遭遇的叹息。
⑤对奋力生存者的共情。
【评分标准】梳理“复杂的情感”可从三个角度思考:对老太太、对自己、对人生。
每点1分,写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8.(6分)【参考答案】①情节上,“苋菜咕”为后文老太太卖臭豆腐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②人物上,老太太因苋菜售卖不出而智慧地将其做成“苋菜咕”,彰显了她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坚韧和智慧;③主题上,“苋菜咕”丰富了老太太智慧与坚韧的性格特质,赞颂了平凡人日常生活的光彩;④表达效果上,“苋菜咕”是独特风土下的风味,作家用大量笔墨在叙述之余描写制作过程及细节,并引周作人散文来说明其美味,给读者增添了趣味与雅致。
2025届连云港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连云港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2024.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现代诗歌开始不断后退,诗歌越来越成为世俗的琐碎表演、欲望的赤裸展示。
除去诗人的日益边缘化、读者群的日益缩小,诗歌语言乏味、精神萎靡空虚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中国现代诗歌经历近百年流转,却始终无法建立一种能够与中国古典诗歌相媲美的诗歌形式以独立于世界诗歌之林。
②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诗歌代表作家之一,张枣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本质及出路同样关注,并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张枣看来,严肃的现代汉语写作者都应该是在与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参照与借鉴中融合古典诗歌的优秀元素,由此进行谨慎的诗歌创作,以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内涵,比如鲁迅、闻一多无不如此。
可以说,现代性是张枣所主张的衡量诗歌创作优劣的一个标准。
“现代性”在张枣这里不能仅仅片面地被理解成时间性的、技术性的、理性的等等内容,现代性最根本的指向是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所关注的也恰恰是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对人性的忽视与压制。
作为一个诗人,应该保持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在诗歌中体现对社会、人生的关怀、反思与超越。
这是张枣诗歌现代性最根本的内涵。
③但张枣对诗歌现代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他排斥传统。
相反,他认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固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对于生存的消极性的处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远远没有中国古典诗歌做得好。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名校高二语文(上)10月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名校高二语文(上)10月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
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
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
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
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
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
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都是不同的。
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
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
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
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
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
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
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
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
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
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
山东省百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
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
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
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因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
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
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
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
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
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陶渊明为人任真自然,乐观豁达,他的诗也因其直爽的性格而表现得清净淡泊、悠远空灵。
陶渊明对“真我”的狂热追求、对自然万物的尊重珍惜、对自然天命不可违的参透和接受,以及对诗意人生的努力建构,都无一不体现出他超逸不凡的人生哲学。
受家族背景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的思想有着凡俗的一面,他对入仕做官、报效国家充满了激情,儒家的入仕思想一直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
年少时,陶渊明对儒家文化的接受和耳濡目染,使得他渴望建功立业,志向远大,积极向上,将“兼济天下”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中年时,陶渊明将希望寄予后辈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祖辈的风姿和抱负,光耀门楣;归隐后,陶渊明也不能忘却自己年轻时对入仕的激情与抱负,时常发出“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回忆感叹。
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小觑。
在自然主义风行的时代里,陶渊明对生活与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和热爱。
摆脱官场后,归返自然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在大自然中自由酣饮,领略自然之美,这使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源于金钱,而是源于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最终辞官归隐,抛开尘世,远离社会繁杂,返归于自然,做到了真正的心境自然、悠然超逸。
陶渊明的这些人生哲学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陶渊明的一生从年少时想要立善求名到归隐田园,经历了无数坎坷,但他依旧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挫折。
在归隐后的生活中,陶渊明并没有消极、懒惰地对待生活,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并且在精神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生命本真的探寻,继续提升个人的修养。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还处处体现着他委运任化、随时而变的处世态度。
2024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模拟测试三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6393
岳阳市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
《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
《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2024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
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
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等或取材于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
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
拙政园来源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拙政园的留听阁用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
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二: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
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
欣赏园林,即欣赏园林表现出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及由此情此景交融形成的抒情意境。
造园家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所用到的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而园林风景的题名、匾额、楹联等,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练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公认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
只要说出它的景名,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可见题名在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
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不同,各人对景色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差异。
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中华文化的关键词
感 受 由于 “ ”的 匮乏 , 日的 万 里 长城 、 煌 莫 高 窟 、 皇 陵 兵 马 水 今 敦 始 俑 、 川 西 夏 王 陵、 掖 黑 水 国 遗 址 …… 无 不 呈 现 着 一 种风 干 了的 银 张
历 史 遗 迹 。 国 大西 北 昔 日的无 比辉 煌 与 眼下 的荒 凉 落 寞 形 成 的强 我 烈 反 差 折 磨 着 作 者 , 牵 动 着 国人 的 心 。 何 解 决 缺 水 问 题 , 起 也 如 托
一
昔 日的 辉 煌 , 了一 道 摆 在 国人 面 前 的 难 题 。 成 本 刊 的 江 河 人 生 )栏 目为 治 水 人和 探 水 人 立传 立 言 。 大 禹 ) 从
文
、
- 钿 目—瞄 1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华文化的关键词
陈 陆
一
治 水 、 冰 修 筑 都 江 堰 ,到 隋 炀 帝修 筑 大 运 河 、 道 元 撰 写 《 经 李 郦 水 注 》; 中国 当代 的 水 利 大 家张 光斗 、 家铮 , 美 国 大 坝专 家萨 凡 从 潘 到 奇 的 治 水实 践 … …本 期 , 们 将讲 述 宋 代 孤 独 的 经 济 学 家王 安 石推 我 行 农 田水 利 法 的 故 事 。 当前 人 类 遭 遇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生 态 危 机 :环 境 污 染 、 源 耗 资
美丽精神, 旨在 宣 扬 中 华文化 追 求 的 人与 人 、 与 自然 、 与社 会 和 人 人 谐 的本 质特 征 , 望 引起 人 们 的 关 注 。本刊 也 将 继 续 在 倡 导 水 文 化 希
中为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国 著 名 学 者 王岳 川 在 美 国 马 里 兰 大 学 和 乔 治梅 森 大 学 的 讲 演 — — 中国文 化 的 美 丽 精 神 》 在 国 内外 引 起 巨 大 的 反 响 。 , 讲 演 中他 谈 到 了中 国 文化 的 几 个 “ 键 词 ” 认 为 只 有 认识 了 关 , 这 几个 “ 键 词 ” 才 能 认 识 中华 文 化 。 认 为 最 重 要 的一 个 “ 键 关 , 他 关
2024届广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广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卷2023.11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任何有意味的现代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凭空而生,传统是现代无法挣脱的基因。
正如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尤利西斯》采取了与古希腊史诗《奧德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那样,京派小说家也是借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向着现代性屈而求伸地开展“对话”。
他们的现代意识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活。
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
他们在审美上更契合传统文化中的“情志合一”的观念。
京派小说中的许多段落,总让人联想起我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画,颇能使人体味出幽邃清远的境界以及作家的蕴藉风流。
如废名《桃园》中的这段描写:城垛子,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青天。
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联结手法,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
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的田园生活进行追怀,虽然离开了时代汹涌澎湃的主潮,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相衔接,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
与“五四”先贤不同,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清醒的估计。
在追求自由、感悟生命与直视焦虑上,他们进行了长足的探讨与试验,力图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从而在新的维度和向度上再现自己的现代意识。
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的呼唤从未停止过。
《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出对爱情自由的追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现了对自由的渴望。
到了现代,京派小说家依然用这些自然意象承载他们对个体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萧乾的篱下、矮檐,芦焚的废园、荒村,李健吾的山村、陷阱,林徽因的市井、胡同……这些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意象,经过京派小说家的创新与改造,与小说的主题更加和谐,具备了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寄予了他们独特的现代意识感知。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吉林省长春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阅读的习惯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
过去,纸质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今,电子书、网络文章等数字资源成为了新的阅读趋势。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对出版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出版社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而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则成为个人创作者展示才华的新舞台。
然而,无论是哪种阅读形式,内容的质量始终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成为了读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方面,高质量的内容能够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促进个人成长;另一方面,劣质的内容可能会误导读者,甚至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因此,培养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阅读习惯的变化还体现在阅读的时间分配上。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
短篇幅的文章、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成为了许多人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这种变化要求内容创作者不仅要关注内容的质量,还要注重形式的简洁明了,以便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尽管如此,深度阅读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
长时间地沉浸在一本好书中,不仅能让人获得知识上的收获,更能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是每个人追求精神富足的重要途径。
问题:1.下列关于当代社会阅读习惯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方式从传统的纸质书转向了电子书和网络文章。
B. 传统出版业正经历着向数字化的转型。
C. 自媒体平台为个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D. 内容质量不再是决定阅读材料价值的关键因素。
2.文章提到,在信息丰富的今天,读者面临的挑战主要是()。
A. 如何找到足够多的阅读材料。
B.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浙江省台州市海山教育联盟重点中学2024年中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台州市海山教育联盟重点中学2024年中考语文五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一直恪守..过去的行为模式与习惯,不寻求改变,未来我们必将深受其苦。
B.漂流道两边的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流泉飞瀑比比皆是。
C.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D.像你这种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做法,迟早会被明眼人识破。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复兴丝绸之路,皆在重启、强化其联通作用,搭建起一座地区间便捷沟通的桥梁。
在2015年3月28日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政策_______、设施______、贸易________、资金_________与民心________构成了合作的主要内容。
促进区域高校合作与资源流动配置,“五通”是关键。
A.沟通融通畅通联通相通B.相通联通融通畅通沟通C.相通沟通畅通融通联通D.沟通联通畅通融通相通3.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瞰望妇孺皆知顾名思义怙恶不俊B.倾刻进退维谷周道如砥置若惘闻C.演绎挺而走险好高骛远肄无忌惮D.修葺有例可援运筹帷幄飞扬跋扈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按捺.(nài)锲.而不舍(qiè)凌.乱纷至踏.来B.晦.暗(huì)瞠.目结舌(tāng)蹒.跚眼花瞭.乱C.遒劲.(jìn)面面相觑.(xū)取谛.矫.糅造作D.棱.角(léng)拈.轻怕重(niān)驰骋.仙露琼.浆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叫做“阴”,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做“阳”。
回归经典阅读答案
回归经典阅读答案【篇一:2015年广州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class=txt>语文2015.3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来源:学科网]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安谧/裨益蹊跷/阻挠切题/切磋琢磨b.缉拿/嫉妒对峙/侍奉处方/设身处地c.作祟/遂愿骨骼/恪守抹布/涂脂抹粉d.悭吝/阡陌羞赧/赦免倔强/强人所难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生活中,总有人爱夸夸其谈,他的话可能使你心生向往,也可能使你心生鄙夷。
你也许觉得他的话夸张得没谱,荒唐得无与伦比,而他看上去却还是一本正经。
这时,精神心理专家会提醒你——这可能是“夸大妄想症”的症状。
a.鄙夷 b.无与伦比 c.一本正经 d.症状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台风“海鸥” 不日将登陆我省,省防汛总局召开紧急会议,积极部署对该台风的研究分析、预先判断和灾害防御等问题。
b.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4-2025学年天域名校高三语文(上)10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天域名校高三语文(上)10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以味喻诗、以味论画无疑是中华美学叙事的一个传统。
殊不知,这样一种基于类比思维的叙事方式恰好标识出了中华审美文明的固有之处,即便到了当代,也值得颂扬,堪称中华审美文明一张亮丽的名片。
说其“固有”和“亮丽”主要是与西方同比。
审美无疑是一种感知活动,建基于感官快感。
美学叙事主要指向视听,这是任何文明的常态,但是,以味喻美则非中华莫属。
放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了以味喻美的做法,有言“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
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很多方面批驳了柏拉图,但是,其论美还是沿袭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做法。
他在《论灵魂》中讲味觉时将味觉与触觉并列,视之为直接接触物质的感知活动,以示与视觉和听觉的区别。
狄德罗也认为,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只有视、听感官才是“审美感官”。
到了黑格尔那里,情形丝毫未变,正是基于物质性程度的高低他才说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
”中国则相反,一开始就用味来喻美。
《左传》论乐之美就明确沿着“声亦如味”的思路展开,更为著名的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将味美与视听之美相提并论近乎成了先秦诸子的通用做法。
《庄子》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
”(《庄子·盗跖》)《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孟子·告子》)《荀子》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荀子·劝学》)等等。
东汉《说文解字》里著名的表述“美,甘也,从羊从大”,还是在以味喻美。
单纯从用词的角度看,taste(味,味觉)一词在古希腊时还未用于审美。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中学高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中学高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
《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
”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
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
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
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
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
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
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
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
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
2024学年大同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调研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大同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调研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
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永远坚持守正创新。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阿拉善市2024届中考五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阿拉善市2024届中考五模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入夜,亮化扩建后的朝阳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
B.《哈利·波特》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引人入胜....。
C.在南宁市几条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流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蓦.然(mò)剽.窃(piāo)哺.育(bǔ)莘.莘学子(shēn)B.狡黠.(xiá)倒坍.(tā)拂.晓(fú)汗流浃.背(jiā)C.闷.热(mēn)氛.围(fèn)戏谑.(xuè)叱咤.风云(zhà)D.拮据.(jū)悖.论(bèi)缄.默(jiān)茅塞.顿开(sāi)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初新志》是笔记体小说,《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B.《故乡》中的闰土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都是鲁迅笔下受迫害的旧知识分子代表。
C.《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边塞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和岑参。
D.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既是一封爱憎分明的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地点在学校礼堂举行。
B.由于连降大雨,本月到武夷山爬山的人比上个月减少了一倍。
C.听完这个故事,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D.市科技馆作为科普基础设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建设的一张亮的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
王岳川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
人文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中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
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家。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除思想文化以外,还有以琴棋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和节日民间文化。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界和自由精神。
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
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
和谐、妙道、慈悲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
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构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东方价值整体。
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的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已经被百年历史证明不是东方的福音,而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
人类遭遇的问题,核大战也罢,资源耗尽也罢,环境污染也罢,沙漠化也罢,海啸也罢,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
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它使得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
在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导引下,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正在走向“理论翻新时代”和“肉体体验时代”。
于是,升级、突破、扩展、肉身感、消费主义就成为这代人的精神轨迹。
当代人成为从旧的“经验时代”蜕变出来又仰望着“理论时代”的中间人,他们从生活话语方式、日常行为模式和当下时尚态度中,将生活娱乐化、文化流行化、生命肉身化、精神平面化。
这些因素在一种“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当代人的想象、城市的色彩和气质、周边的环境和思维的演变。
面对精神生态失衡的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哲人们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
东方差异性文化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了对“东方”的全新关注。
如果我们什么都“拿来”而不“输出”的话,东西方文化就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
可以认为,西方正在吸收东方文化精神而从事人类文化的新整合。
换言之,新世纪西方知识界将目光转向东方,必将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社科认识模式以新思维,并将给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东方知识界带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和重新寻求人类未来文化新价值的文化契机。
(选自2010年6月1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关于“中国文化”,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没有中国文化坚持拿来与输出的自主创新,中国就难以实现现代化。
B. 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是思想文化,它主要由儒、道、佛三种文化构成。
C. 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元性的东方价值整体,并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D. 中国文化虽然已经世界化,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全盘西化”浪潮的冲击。
2.下列就西方现代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的浪潮,使人类开始单面化和异化。
B. 受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影响,亚洲和非洲人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的危机。
C. 西方现代性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的危险。
D. 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这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将目光转向东方。
3.下列理解和判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因
此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之境”。
B. 当代人已经从旧的“经验时代”走出,走进新的“理论时代”,走上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精神复归。
C. 设立孔子学院就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自主创新,能给西方中心主义以新思维。
D. 孔子学院的设立一定能促使人类文化融合,避免文化生态失衡。
1.D
2.D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