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论文概要:《道德与法治》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我们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是我们在初中阶段的一門十分重要的课程,它对我们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正确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好好学习《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帮助他们提高个人修养。
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案例必须典型且具有代表性。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的《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举出关于集体的案例。
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关于班级荣誉和集体荣誉感的故事,我们也可以举行一个拔河比赛的活动,让我们的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集体的意义。
这样更加直观和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第二,事例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友谊的天空》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举出自己和朋友之间深刻友谊的故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举出他们和朋友们的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们和老师分享。
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友谊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会更加珍惜自己与朋友的友谊。
第三,案例需要对同学们精神上有正确的导向和对他们正确的价值体系的培养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例如,我们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公共规则》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不遵守公共规则所带来的惩罚和危害和事例,也可以举出一个遵守公共规则所带来的有利影响的事例,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告诉同学们需要遵守公共规则。
第四,案例需要与时俱进,与我们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相协调。
因为如今我们的时代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如果我们所举出的案例还是很老旧很落后的案例,这对同学们的学习会有不利影响,会影响同学们对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解和学习。
例如,如果我们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的《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这一节内容中,我们仍然使用我们旧社会时期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的事例,这对同学们对我们祖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不利影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引言初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
本论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分析相关教学方法,并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必要性分析培养正确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形成,他们需要引导和指导,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法律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保障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教学方法分析值得借鉴的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口述和讲解来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特点,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交流思想和观点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吸收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创新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冲突来探讨相关的道德和法治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沙盘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决策和行为,从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实践。
改进和创新建议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有具体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概要: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种。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实践,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交流、互动、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来,从中吸取生活中的养料。
从生活实际中丰富和体验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发展促进新课改的具体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也相应发生自然而然的改变,新课改主要改革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达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的目的。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能力都与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其实教学方法就是教与学的方法,是这两种方法的统一结合。
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从翻转课堂、创设情景法和互动教学这三个方面内容来阐述一下。
1.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中,通常教师是课堂主体,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式教学。
主要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主要就是听课记笔记,仅此而已。
当然也不会从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或者哪个角度想起,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自学积极性非常低,变成了被动式的学习。
然而翻转课堂从字面意思上就是说学生和老师充当的角色完全相反,把学生作为一个课堂的“老师”,就是学生在上课前看老师上传的视频来预习课堂内容,然后教室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
实现更好地教与学。
以“少年有梦”为例,笔者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做好预习,然后提出问题:①你的梦想是怎样的?②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③梦想的实现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吗?还有小组探究与分享: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是什么?笔者从课堂上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们都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探讨。
初中道法教研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1.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和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2.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情境教学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3)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汇总
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以下是分享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新课程《道德与法治》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
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
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
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
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
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关于教学的小论文
如何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其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
其中,教学内容单一是指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陈旧是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学评价不科学是指教学评价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1.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更新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增加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3.改进教学评价,增加科学性和客观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实践评价等,增加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结论:本文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等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和原因,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为学生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贡献力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规范。
这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这门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方法仍然较为传统和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3、评价方式不完善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策略1、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消费经历,然后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涉及的消费者权益问题,并讨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10篇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10篇如何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初中政治教学长期以来大家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目,教师教的很吃力,学生学得也难受。
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陈旧的教学方式。
对于政治课而言,面对着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没有了很强的学习兴趣,然而更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的是一些教师采用的方式仍然是陈旧的无趣的。
这当然也是有一定原因存在的,例如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教学能力等。
对于政治的教学,不要只是一如既往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在讲台上进行着自己的独家演讲,下面的学生却没有任何的反应,甚至是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打瞌睡。
课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任何的发挥,这样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势必会影响政治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设备的不当利用。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教学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在不断地加强。
但是由于一些学校教学设备的匮乏,多媒体没有在政治教学中得以应用。
而在安装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这些设备又由于使用不当而没有发挥它应用的作用。
例如,一些老教师由于已经习惯了只用书本和板书来教学,对于这种多媒体的使用根本就没有兴趣,这就导致了一些多媒体资料的浪费。
最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于政治课的学习,除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以外,作为学生需要做到的就是建立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前要懂得预习,这种预习并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需要学生用心的去预习,将比较难理解或者是不懂的地方圈出来,并在此注明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如果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对此处进行讲解,那就需要学生课上或者课下进行提问,直至自己弄懂此处;课上学生需要做的就是跟着教师的进程走,不要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学生就要学会温习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因为对于政治的一些知识点是需要掌握的,所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掌握住的知识才会长久地印在脑子里。
二、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1、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政治课的特点就是抽象、概念性强、教学难度较大,对于政治课有很多消极的现象存在着,例如教师不愿意教政治、学生也不愿意学、学生没有兴趣听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等,针对种种现象,马上想到的就是要改变教师。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四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四篇】【摘要】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这门学科的基本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困惑,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效果低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让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案例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内容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解,结合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案例开展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反思,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
要让学生逐渐地适应公民的身份,并且正确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掌握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紧扣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让学生从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吸收更多的养分。
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从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道德和法律现象,只有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学生才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教师要避免只是理论的灌输讲授,而是要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将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引发学生关注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自如地运用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创新的方式之中教材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基本的框架,教师要首先认真研究所用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精髓,将其中的理念总结出来,这样才能保持更加清晰的逻辑来组织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并且从思想上做到认同,在行动上做到遵守。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篇一】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政治;激活策略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寓教于乐”的实现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寓教于乐”的实现论文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实现“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在学习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寓教于乐;师生关系;情景模拟;小组合作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特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寓教于乐”的意义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期,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并且渴望得到尊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游戏、情境、活动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寓教于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寓教于乐”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寓教于乐”的措施(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寓教于乐”的关键。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篇一】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政治;激活策略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关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研究论文3篇
关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研究论文3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延伸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课改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研究论文,欢迎阅读!关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研究论文篇一: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新课改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项素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
尝试教学法的运用使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一、浅析尝试教学法概念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在尝试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此时学生在遇到难解的问题时,需要教师的帮助,在经过教师的教导以及指正以后,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那么问题就得到有效的解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尝试教学法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是“先学习后教育,先练习后指导”。
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遇到问题时更有主见,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言语表达范围得到拓展,此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就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而言,尝试教学法的合理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二、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一)尝试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良好的开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尝试教学的准备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是宽广的,例如教师应该准备与教学课程内容相关的心理知识以及教学的中心内容。
结合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征,构建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致。
此时教师应该将思想政治教材的教学内容贯穿为一体,设立情景教学模式,采用尝试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此时就会积极的进行小组探讨工作,尽最大努力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解答,此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最后教师进行的工作是对问题的讲解,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内容就会被灵活的导入。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篇一】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政治;激活策略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论文10篇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思品课堂中引入时政的策略研究摘要:政治教学与时事政治密切相连,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合理地引入相关时事政治,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突出教学的时效性。
如法律法规、国家机构、最新改革、世界新格局,等等。
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时政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必要性;措施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重要意义。
课程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个人的德行修养有着直接关系,对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还不成熟,对于政治理论理解不够透彻,不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初中课堂应该活跃起来,不是枯燥的课本讲授,加入时事政治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一、对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还不够重视时政教学,就是将时事政治引入的政治课堂中来,通过最新发生的事件结合理论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这是政治教学的必要手段,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分析问题。
政治教学理论性强,学生容易厌倦,纯理论灌输晦涩难懂,通过时政作为实例进行结合分析,学生容易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大多学校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时政重要性,尤其初中,教师认为学生认知能力不足,不能够理解时政中的内部问题。
同时,搜集时政费时费力,需要教师整理大量课外资料,选择有用的部分进行备课,负担加重,所以一些课堂时政匮乏,或者缺乏时效性。
如今网络发达,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信息资源,时政教学已经不再是难题。
二、初中政治课堂引入时政是教学的需要1.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这种模式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兴趣,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潜力难以激发,学生能力受到束缚,学习过程枯燥无趣。
教师一贯的灌输政治理论知识,学生会产生抵触,甚至发展为懈怠或者厌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10篇【论文】
初中政治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农村初中政治教学的问题及措施一、目前农村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待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出现偏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课外扩展有限的农村初中,为了摆脱现状,一份优异的成绩单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老师、学校,在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考前老师划定考试范围,使学生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学习,最后只能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除此之外,农村初中因为教学条件差,学生接触到的国家政策、外界最新的信息以及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政治知识有限,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不能主动地学习,缺乏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对所了解的政治理论能背却不能运用,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意义。
2.家庭影响政治教学质量很多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对学生进行辅导,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农村中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从而贴补家用,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学籍制度的不完善,使很多学生只能留在家中和老人一起生活,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养成了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叛逆、自卑、敏感、极端等性格特点给各个农村初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同时也使政治教学的发展举步维艰。
3.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很多政治教师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训练,业务水平有限,同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很多老师自身对思想政治就缺乏热情,授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这样学生自然也就缺少学习的激情了。
二、针对初中政治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1.端正态度,明确目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广大教师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端正教学态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内容,而是紧紧跟随初中政治新课改的具体要求,逐渐形成与外界接轨的教学模式,正确认识初中政治教学的目的,一切从学生出发,同时能够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中学道法教研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道法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从中学道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中学道法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道法;教学策略;道德素养;法律意识一、引言中学道法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道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旨在分析中学道法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中学道法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1. 教学现状(1)教学内容陈旧。
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2. 存在的问题(1)学生对道法课程缺乏兴趣。
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难以从道法课程中获得实际收获,导致对课程兴趣不高。
(2)教师对道法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认为道法课程不重要,导致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3)家校合作不足。
家长对道法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家校合作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中学道法课程教学策略1. 优化教学内容(1)结合现实生活,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应关注时事热点,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
(2)加强课程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将道法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地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改进教学方法(1)注重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
文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浅析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疑,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心情愉悦,进而增强其对知识的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内在的新思品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改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思品教学过程。
”为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及方法,真正做到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好学,进而收到思品教学的实效。
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思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式。
一方面,思品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出”,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课堂教学一支笔、一本书、
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切实引入课堂,在客观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有利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着名心家曼德勒提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
”明确道明了情境对情绪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会精神饱满,思维流畅,思路开阔,动作敏捷;而在心情低落或压抑时会感受到精神恍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等。
无学习潜能也可更好地得到发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从而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其智慧火花得到闪现。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曾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而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要让思品教学更好地取得实效,真正达到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从学生周边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
如在讲授“世界舞台的”时,联系我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印度洋海啸中,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等内容;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对世界贡献率达13%以上;中国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七太空行走等、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社会热点,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感悟中国国际地位日
益提高的现实,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自觉性。
在讲到集体经济及其多种实现方式时,系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等身边实际,从而提高了其认知能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其二,教学中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劳动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里的需要,实质是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加强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把学生吸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
思品课兼具智育和德育两大功能,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讲,从属于于社会领域,从这一角度讲是智育;从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角度讲,这又是德育。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对于思品课教学来讲,尤其如此。
一方面,加强马列主义知识教育,丰富学生头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之具有坚定确的政治方向,明辨是非善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促使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又制约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毅力,促使其珍惜时间、自主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因而,在思品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的育人观,既要反对重智轻德,又要反对重德轻智的错误做法,切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思品教学活动要遵守教育教学,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思品教学活动本身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为重要和更为根本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而不能把它当作简单的“智育”过程来完成。
也正是如此,在教学中就更需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其心理需求,符合其思想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使其乐于接受。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