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引言初中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
本论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分析相关教学方法,并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必要性分析培养正确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形成,他们需要引导和指导,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法律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保障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教学方法分析值得借鉴的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口述和讲解来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直接、易于理解的特点,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交流思想和观点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认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吸收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创新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冲突来探讨相关的道德和法治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游戏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沙盘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的决策和行为,从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实践。
改进和创新建议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有具体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概要: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种。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实践,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交流、互动、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来,从中吸取生活中的养料。
从生活实际中丰富和体验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发展促进新课改的具体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也相应发生自然而然的改变,新课改主要改革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达到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的目的。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能力都与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其实教学方法就是教与学的方法,是这两种方法的统一结合。
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从翻转课堂、创设情景法和互动教学这三个方面内容来阐述一下。
1.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中,通常教师是课堂主体,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式教学。
主要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主要就是听课记笔记,仅此而已。
当然也不会从这个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或者哪个角度想起,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自学积极性非常低,变成了被动式的学习。
然而翻转课堂从字面意思上就是说学生和老师充当的角色完全相反,把学生作为一个课堂的“老师”,就是学生在上课前看老师上传的视频来预习课堂内容,然后教室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
实现更好地教与学。
以“少年有梦”为例,笔者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做好预习,然后提出问题:①你的梦想是怎样的?②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③梦想的实现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吗?还有小组探究与分享: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是什么?笔者从课堂上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们都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探讨。
初中政治小论文六篇
初中政治小论文六篇学校政治小论文范文1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
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进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加、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
初等教育面对的同学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关心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抱负,最终促进青少年喜爱学习、喜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进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进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对青少年供应适应其接受力量的教育方式。
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关心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力量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熟悉社会、熟悉文化、熟悉爱好,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
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关心青少年培育团队精神。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熬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
价值观教育能够关心青少年理解共享、服务、公平,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rnm。
初中道法教研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一、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1.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和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2.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情境教学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
(3)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汇总
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以下是分享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新课程《道德与法治》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
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
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
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
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
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道法论文3000字
初中道法论文3000字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深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日后全面均衡的发展奠定基础。
就目前的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的重要,因而初中教学中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
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
这个阶段错误或者产生误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隐患。
但是中学生的优点也是他们的薄弱之处,初中生认识水平、能力都比较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其实问题的`发生都是有长期隐患的,等待问题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后就为时已晚了。
这与中学生法律意的培养没有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初中生关于法治意识的培养始终处在薄弱的地位,一方面由于教材和教学观念陈旧,一方面学生自身难以提高认识,难有机会进行实践体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当前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各科学习的要求都有所增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毫无例外跟着提高了起来,再加上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感情活动丰富,情绪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格外注意。
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积极安排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的得以健康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关于教学的小论文
如何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其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科学等。
其中,教学内容单一是指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陈旧是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学评价不科学是指教学评价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1.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深度和广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更新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教学等,增加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3.改进教学评价,增加科学性和客观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实践评价等,增加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结论:本文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等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进方向和措施。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和原因,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为学生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培养贡献力量。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篇1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
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
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
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6篇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6篇第一篇一、更新德育观念,提高德育实效性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坚持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训练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如我校在对学生做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思想走向和心理状态,从人文上关怀、纪律上要求、心理上关注,从而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注重品德心理发展,着力创造性培养现代德育应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为目标。
德育工作不能停滞和等待,要主动启发和培养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创造力。
学校德育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开端,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成分作为切入点,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实现和谐统一发展。
三、建立道德示范体系,注重观察性学习青少年道德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榜样影响。
榜样的示范作用在道德行为形成上有巨大的影响,青少年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许多榜样,把他们不同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反应和期望模式,充分显示出主体对外界的选择性接受。
例如,我校在每个班级都树立了道德模范典型,很好地带动了学生们向模范学习,使学校的道德教育迈上新台阶。
四、协调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中学生对社会角色体验使他们容易出现两种认识偏差或者把社会看得很复杂,畏惧社会;或者经不起诱惑,甚至把一些反社会行为当潮流。
德育途径应当做到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以往学校的德育比较注重方向性和整体性,缺乏与社会实际生活的互动,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要求较高,而思想品德要求放在其次。
因此,学校应该和家庭与社会形成合力,从多方面促成学生的角色体验和社会实践,为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提供正常的渠道。
五、加强德育心理引导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有助于教师的学生观转变,有利于德育模式的更新。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篇1】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中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规范。
这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这门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方法仍然较为传统和单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3、评价方式不完善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策略1、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消费经历,然后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涉及的消费者权益问题,并讨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四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四篇】【摘要】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这门学科的基本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困惑,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效果低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让学生的内在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案例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内容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了解,结合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案例开展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反思,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
要让学生逐渐地适应公民的身份,并且正确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掌握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紧扣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将生活化案例穿插到教學中,让学生从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吸收更多的养分。
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从而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更深层次的认识,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道德和法律现象,只有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学生才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教师要避免只是理论的灌输讲授,而是要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将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引发学生关注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也能够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实际中自如地运用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创新的方式之中教材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基本的框架,教师要首先认真研究所用的教材,把握其中的精髓,将其中的理念总结出来,这样才能保持更加清晰的逻辑来组织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并且从思想上做到认同,在行动上做到遵守。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篇一】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政治;激活策略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篇一】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政治;激活策略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五篇【篇一】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政治;激活策略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十六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十六篇【篇一】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法治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法律的认同、崇尚与遵从,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则意识、程序意识与权利义务意识。
在深化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从现实生活、时事热点中选取具有针对性、直观性、现实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灵活探究,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法治意识。
一、结合文本,探究对应案例案例的选择需要保证其与具体教学内容、教材文本的对应性,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任务的手段,其选择的合理性、针对性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因此,在选择具体的案例之前,教师首先必须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在分析教材文本内容的同时,案例的选择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现状,即将学生作为案例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让所选择的案例能够被学生主动感知、主动分析,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能力、正确的情感态度与意识观念。
例如在必修二《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入《2023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等理论观念的初步奠定,让学生结合教材、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文本对于“法治”等相关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随后,教师可以引入“佛山货车司机遭执法人员围殴事件”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的整体经过,结合案例中的文本内容分析在这一事件中佛山市交通、交警和特警组成的治超执法队为什么需要承担打人的责任?交通部门事后对肇事车辆的惩处是否合理?你认为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做到什么?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或者是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在具体文本内容的指引下,让学生认识到成为一名学法、懂法、守法以及用法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性,更为准确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重要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浅析更学理念,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疑,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心情愉悦,进而增强其对知识的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内在的新思品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改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思品教学过程。
”为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要求,不断研究和更育理念,改进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及方法,真正做到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其对研究的兴趣,调动其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好学,进而收到思品教学的实效。
更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思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式。
一方面,思品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研究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出”,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课堂教学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切实引入课堂,在客观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性研究的有利环境。
营建民主、宽松、协调的教学氛围着名心家XXX提出:“环境刺激引发认知说明,认知说明引发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
”明确道明了情境对情绪的影响。
理想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心境良好的状态下进修、工作、生活会精神饱满,思维流畅,思路开阔,动作敏捷;而在心境低落或压抑时会感受到精神恍惚,思路阻塞,动作缓慢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论文2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论文2篇巧妙运用寓言故事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能够更好地理解,也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展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1.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课程导入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新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讲寓言故事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增强生命的韧性》时,我为学生讲述这样的寓言故事: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位王子,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断在战场上打仗,无奈王子的国家还是战败了,王子对自己绝望了,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在回王宫的过程中,王子被一只蜘蛛吸引了,这是一只正在结网的蜘蛛,王子看着这只蜘蛛一次次地结网,网一次次地破损,一共七次,七次都是快要成功了,网还是破了,但在第八次的时候,蜘蛛成功地将网织了起来,王子受到鼓舞,战胜了眼前的挫折,最终为国家赢得了胜利。
通过这样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有勇往直前,战胜挫折,才能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同时,寓言故事能够激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学生可能会被王子的勇敢打动,也可能会敬佩这只努力不懈的小蜘蛛。
2.运用寓言故事讲述道理寓言往往在简短的语言当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启发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部分理论较为难懂,教师可以运用寓言故事将复杂的知识点抽丝剥茧,一点点展示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抽象的概念时,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理解与国家政策相关的内容,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也让学生不知该从哪个角度进行理解。
这时教师可以讲述这样的寓言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有一天,上帝在巡视地球时,发现地球上的环境污染特别严重,于是一气之下将地球的时光倒流了1000万年。
1000万年前的地球,又回到了原始的森林、草地、动物、昆虫……上帝对这个现象很满意,准备离去时,动物全都跑到上帝面前跪下,祈求上帝把森林里的猴子灭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疑,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心情愉悦,进而增强其对知识的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内在的新思品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改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思品教学过程。
”为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及方法,真正做到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才能,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好学,进而收到思品教学的实效。
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思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形式。
一方面,思品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出”,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课堂教学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切实引入课堂,在客观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性学习的有利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著名心理学家曼德勒提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
”明确道明了情境对情绪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会精神饱满,思维流畅,思路开阔,动作敏捷;而在心情低落或压抑时会感受到精神恍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等。
无学习潜能也可更好地得到发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从而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其智慧火花得到闪现。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曾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而理论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要让思品教学更好地取得实效,真正达到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从学生周边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
如在讲授“世界舞台的中国”时,联系我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印度洋海啸中,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等内容;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达13%以上;中国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七太空行走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社会热点,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感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现实,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自觉性。
在讲到集体经济及其多种实现方式时,系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等身边实际,从而提高了其认知能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其二,教学中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劳动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里的需要,实质是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加强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把学生吸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
思品课兼具智育和德育两大功能,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讲,从属于于社会科学领域,从这一角度讲是智育;从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角度讲,这又是德育。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对于思品课教学来讲,尤其如此。
一方面,加强马列主义知识教育,丰富学生头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之具有坚定确的政治方向,明辨是非善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促使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又制约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毅力,促使其珍惜时间、自主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因而,在思品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的育人观,既要反对重智轻德,又要反对重德轻智的错误做法,切实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思品教学活动要遵守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思品教学活动本身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
更为重要和更为根本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而不能把它当作简单的“智育”过程来完成。
也正是如此,在教学中就更需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其心理需求,符合其思想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使其乐于接受。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