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万家训——留余(康百万为什么能够富十二代)
康百万庄园“留余”家训
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三十二集电视剧《河洛康家之康百万》观后感世界康氏宗亲网编辑 福建永春 康联聪当我看完大型电视连续剧《河洛康家之康百万》后,心潮起伏,汹涌澎湃。
尤其是编导者以不胜枚举且入情入理的手法,描述了康家老长辈运用“留余”匾额之祖训来启示年轻一代如何为人处事的场面,更使我感慨万千。
“留余”匾额是河南省西北部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庄园主康坦园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
“康百万庄园”因受慈禧太后封赐而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
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中期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
土地达十八万亩,财富无以数计。
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
马跑千里不吃别人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盛极一时。
多次得到皇帝赏赐,官至三品。
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有老康”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
六、七十年代,康百万庄园以“河南康百万、四川刘文彩、山东牟二黑”中国三大庄园之首对外开放,闻名全国。
康百万庄园由十九部分组成,占地 240亩。
保存下来的主要祠堂、区、院、房、洞等共 571 间,总建筑面积 64300 平方米 。
201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 年被授予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
“留余”匾额是康百万庄园保存下来最为著名的楹联匾额之一,当属中华名匾。
其内容中取之前贤留耕道人四句名言:“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坦园老伯以其作为座右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来教育子孙后代。
这块名匾至今一百多年历史。
其内容丰富,主要是启示人们为人处事不要太过份,要留有余地。
按现代的话说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得饶人处且饶人”。
康百万庄园导游词(共8篇)
篇一:康百万庄园导游词康百万庄园导游词游客朋友们,通过对前面栈房区参观,相信大家对康百万庄园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接下来我们参观庄园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主宅区,首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通过前面的参观,谁能告诉大家康百万具体是指哪个人呢或者是单独的一个人吗?其实呀,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整个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封赐而名扬天下,康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就是康应魁,他是康家的第14代,生活在清朝中期。
他在前人基础上,利用家临洛水黄河的便利,靠漕运经商,日进千金,家资巨万。
主宅区作为整个家族生活,居住的地方一共有7个院子组成,是园内的精华所在,也是保留最为完整的区域。
上方的“康百万庄园”五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所题写的,住宅区共有三道防御设施。
第一道就是我们现在所穿过的这条隧洞,上面是高墙和墙垛,大门一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第二道防御设施是上面的巡逻通道,家丁在上面日夜巡逻,保卫着康家的安全。
第三道防御设施是最上面的看家院,家丁居高临下时刻监视着庄园里的一草一木。
进入主宅区,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口叫“叶氏井”的古井。
大家一定会好奇,为什么康家庄园里会有一口别的姓氏的水井呢?这块地原来叶氏人家的,康家在请风水先生看风水的时候看上了这块地,想要出钱买下这块地,但是叶氏人家却坚持卖地不卖井,因为水是财富的象征,没有卖财的这样的说法,协商到最后康家人可以使用这口井,但归属权却还是叶家人的。
游客们这边请,我们现在来到了第一个院子,上方悬挂着的这些匾额都是用来歌颂康家人当年修黄河,建学校,免费施粥等,康家人甚至被大家称为“康善人”。
我们现在能看出来这个院子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典型的前堂后寝三进式的结构布局,这个院子是康家第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在乾隆初年建造的,正面的这幅楹联“志欲光前唯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是勤俭持家“。
意思也就是说想要光宗耀祖就必须读书,要造福后代就要勤俭持家,这个也许是康家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秘诀吧。
四留铭及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留余》匾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
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推之,凡事皆然。
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
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注:1.留耕道人:南宋福州人王伯大,号留耕。
嘉定(1208--1224)进士。
曾任刑部尚书,参知政事。
后做资政殿学士,建宁知府。
道人,即有道德的人。
2.《四留铭》:王伯大写的座右铭。
3.造化:指造物主,即老天爷。
4.贻:同“遗”。
5.高景逸:明朝无锡人高攀龙之号,字存之,万历(1573---1620)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后为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
6.颜:匾额题字叫颜。
又指堂上或门上的楣。
7.夏峰先生:孙奇峰之号,明朝河北容城人,万历28年(1600)举人,学识博大高深,晚年移居辉县苏门山下夏峰村,故有夏峰先生之称。
8.牛瑄:今巩义市河洛镇人,同治乙丑科(1865)进士,翰林院编修。
武状元牛风山之子,工书法,远近闻名。
9.坦园:当时的康百万,十五代庄园主康道平,坦园为号。
释意: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
”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分。
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
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物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
”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峰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留余”两字家训,让一个家族兴旺3个朝代400年
说起家族财富传承,很多人都会提及西方那些声名显赫、兴盛百年的豪门贵族:摩根、梅隆、洛克菲勒、古根汉姆、罗斯柴尔德……你是否知道,咱们中国也有一个富贵家族,跨越3个朝代、兴旺12代族人、曾经延续400多年长盛不衰。
这就是 康百万家族。
从“小本经营”到“富甲一方”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年间),康家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定居在洛河岸边的一个村子,最初是开了一家小饭馆,也留客住宿,随着生意兴隆,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人称“康家店”。
巩县地处洛河与黄河交汇处,沿黄河往东是七朝古都开封,西邻九朝古都洛阳,居于中心地带,水上运输可谓四通八达,无疑为康家创业提供了地利优势。
清朝康熙年间,康家就开始以船作为运输工具,把粮食、棉花、布匹等运往开封、洛阳、西安,进而运往山东、北京、杭州等地,后来又将山东的食盐、海产品以及南方的茶叶、丝绸等运回河南。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十二世康大勇至十四世康应魁,康氏家族达到富裕的鼎盛时期,在河南、山东、陕西“富甲一方”,船行洛河、黄河、运河、沂河、渭河、泾河六条河流,“商号”遍布之处均设立大小“栈房”。
康家还在山东、河南、陕西购置大量土地,最多时达到18万亩。
当时民间曾经流行一段谚语:“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三省都有康家田 。
”从“家大业大”到“震惊朝野”清朝末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一干人等仓皇逃往西安,在西安待了一年多,次年同列强议和之后,慈禧等人启程绕道河南准备回京,路过巩县时,当时人称“豫商第一人”的康鸿猷,主动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慈禧太后感叹而言“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康氏家族因此震惊朝野、名动天下。
至民国时期,康百万家族仍是“中原巨富”。
随着财富的积累,康家在原有庄园的基础上不断扩建,在鼎盛时期,康百万庄园总占地面积240多亩,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共有19个部分组成。
康百万家族的家风
康百万家族的家风作者:徐洋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摘要: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很多家族的财富都没有传承超过三代。
但是康百万家族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怪圈,连富十二代,历时400多年。
康氏家族的家风对诠释如何实现家族财富的传承这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康百万;家风;传承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团结,风气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发展。
一、家风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一方面,任何一个人都是在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每个人的人格形成都与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凡事要有风气和规矩,任何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正确的良好的风气和规矩,就不会培养出来杰出的人才。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都是他人生开始的第一个空间,第一个课堂,第一个平台,都会直接受到长辈和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这些都会对他性格,人格,道德,习惯的形成;并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像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得会盗洞。
家风影响其一生甚至影响着后代,而康百万家族连富十二代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康百万家族有优良的家风。
中国随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大发展,许多新东西出来了,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近年又出来的有“拆二代”。
从家庭关系这个视角来看,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在相当程度上都不是年轻人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结果,而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
也正是因为幸福和财富来的太容易,这样的年轻人很容易养成无所作为,骄奢淫逸的恶习。
他们中的一部分,也很容易失去道德荣誉感和奋斗精神,如果加上有的家庭的“家风”、“家规”本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年轻人们就很可能成为类似于旧时代的“恶少”和“纨绔子弟”这样的人物。
二、康氏家族的家风康百万家族形成的家风正是康氏家族长久兴盛的源泉,而这些家风的形成是每一代人努力总结并以身作则的写照。
(一)耳濡目染的匾额楹联文化在康百万庄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牌匾、楹联、对联、壁画、石雕等。
探究康百万庄园对联文化
探究康百万庄园及其对联文化论文摘要: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康家精神对我们有许多现实意义,恋乡、善义、留余激励着我们,而康家精神在康百万庄园中的对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演变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联的特点、分类是我们不得不钻研的。
关键词: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家族精神康百万家族的兴衰建筑风格对联文化对联发展史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小组分工:组长:资料收集:资料整合:文章整理:最终整合:正文: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
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万庄园》观后感
《康百万庄园》观后感在看完康百万庄园后,感触良多。
现在我仅谈谈我个人对康百万家族崛起并连富十二代的看法。
对于康百万家族之所以这么兴盛,我总结为三点:智力、眼力、魄力。
在智力方面,知识是康家发展的基础。
“留余”思想正是体现了这一方面,康家祖先更是将其当做祖训流传下来。
乐善好施更是他们认识到了群众的支持才是他们长久富裕的根本。
同时他们也深刻了解狡兔三窟这个道理,康家并未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都发展。
并且他们采用农商结合的经营模式,为自己定下一份保险。
在教育子孙方面,康家犹为重视,这个举措更是造就了康家连富十数代的神话。
眼力,眼力对康家的发展也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首先,康大勇审时度势,率先利用洛河开创了中国第一家水运运输队,为康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康家诸位领导人很懂得顺应时局,在灾害期间,康家运输队果断承担下河南、山东之间粮食的运输,借此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在清朝后期的白莲教起义中,康家族长康应魁更是抓住机遇,成为政府军的棉衣供应商,借此康家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
眼力,就是让康家发现商机进而抓住商机的能力,正是康家的长远目光,才使得康家度过一个个难关,实现连富十二代的神话。
魄力,即当机立断。
在清白莲教起义,康家成为政府军唯一的棉衣供货商时,到山西收购棉花,受到当地商户得抵制。
为了拿下陕西,康应魁不惜将花费大量资金收上来的棉花付之一炬,借此来震慑陕西商户,从而为康家在陕西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关键时刻,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让小利以稳定大局,这是康家屡屡渡过难关的法宝。
智力、眼力、魄力正是这三个方面才使得康家迅速崛起并且连富十二代成为现实。
我们更应该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这几方面。
豫·巩义:康百万庄园
豫·巩义:康百万庄园一代豫商头羊洛水康百万,自第六代康绍敬讫第十八代康庭兰,打破富不过三定律,兴盛四百多年,富裕十二代。
“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十八万亩。
”康百万家族,明清时期被誉为中国民间三大“活财神”之一,民国年间是中原三大巨富之一。
被全国人民熟知,是在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
它与四川刘文彩庄园和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为富不仁典范。
走进这座庄园,碑刻和朝廷赐匾告诉你,这个康百万家族曾为朝廷解忧,组织团练对抗捻军;为避八国联军之乱的慈禧雪中送炭奉银一百万两;灾荒年景赈灾济困,八十大寿焚券毁债;告诫子孙为人处事不要太过,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要“留余”;奉儒家思想,尊传统文化,培养家族子弟读书出仕等。
康百万庄园是康氏家族第六代康绍敬始建,第十二代康大勇于乾隆初年翻建、扩建定型。
起初建于邙岭山腰,后延至山顶,大门外的伊洛河是其货运主渠道。
这座依山就势的庄园现存建筑早已不能和当年同日而语,但也足够惊骇参观者。
园区三大块,由位于庄园东北景区大门入口,西行百米不到就是栈房区。
复前行,过作坊区即是主宅区。
出主宅区,南行是南大院。
南大院出来东北行,在遗址广场观碑苑,参观结束。
出景区大门,大门东北有民国年间的贞节牌坊一座,临S314有碑楼两座。
内有清碑刻两通。
栈房区为康家顺记、魁记、崇义德等商业活动区。
只开顺记一门,三大院落可自东向西顺次参观。
一座宅邸的匾额和楹联既是装饰又是主人品味与修养的外在显示,又因为匾额的获取多为彰表,而成为荣誉的展示。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康百万庄园内像这样的楹联很多,你看得越多,越能触摸到康百万庄园的本真。
↓“敢崇信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诚则信信则交交则活活则生财;经商要有商经才能有道,用人先被人用用人方可有度;商品为轻商德为重审世诚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乐观时变。
”↓坦园石刻↓“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
”↓康家先贤馆中的康家第十七代康建德,是康氏家族中唯一一位举人。
古代豫商“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
古代豫商“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摘要】古代豫商“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包括传统家风的重要性、积累财富的智慧、培养后代的责任感、坚持节俭理财以及注重财富传承的长远规划。
这些家训教导我们在财富传承过程中应注重家族传统和价值观,通过节俭理财和长远规划来保持财富的持续增长。
古代豫商的家训仍具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财富传承不仅仅是财产的传承,更是价值观念和智慧的传承。
当代财富传承需要继承传统智慧,将财富传递给下一代,并且培养他们正确的财务观念和责任感,以确保财富的稳健传承和管理。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豫商,留余家训,财富传承,传统家风,智慧积累,责任感,节俭理财,长远规划,现实意义,继承传统智慧1. 引言1.1 古代豫商“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古代豫商“留余”家训,是指古代豫商通过代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培养后代传统价值观和财富管理智慧的一种传统文化。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些古代豫商的家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代豫商注重“留余”,即留下余财给下一代,使家族财富能够代代相传。
这种家训体现了财富的长远规划和传承意识,是当代财富传承的重要参考。
古代豫商通过节俭理财、珍惜财富、培养后代责任感等方式,传承了丰富的财富管理智慧,为当代人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传承经验。
在当代社会,财富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财产继承,更重要的是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智慧。
古代豫商的“留余”家训告诉我们,要坚持节俭理财,培养后代的责任感,注重财富传承的长远规划。
这些传统智慧对于当代财富传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代豫商“留余”家训的启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财富传承需要继承传统智慧,才能保持家族财富的长久传承和永续发展。
通过学习古代豫商的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传承我们的财富,让家族财富薪火相传,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
2. 正文2.1 传统家风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传统家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古代豫商“留余”家训便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遗产,对当代财富传承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豫商“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
古代豫商“留余”家训对当代财富传承的启示摘要:豫商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其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商业文化精髓,它的繁荣和振兴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完美结合。
我们从中原豫商文化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既要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地规划管理,达到守富、传富、造富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豫商文化;财富传承;“留余”家训财富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财富家族所面临的永恒话题,“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始终笼罩和困扰着财富的创造者。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财富从实物形态到数字形态,财富的积累过程固然艰辛,但保证家族时代兴旺,财富永驻,却是一个世界级的课题,放眼世界,成功传承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有其特别的财富传承方式,中国也有山东孔府、清末曾国藩等大家族传承财富经历世代不衰,在财富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财富管理的金融工具亦在升级,但财富思想的文化传承更代表了财富传承的核心力量和软实力。
一、豫商文化的起源和由来中原文化向来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
在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原文化,其发展的过程对整个人类文明起着引领与支撑的作用。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河南,其中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华文字的发祥地、河南开封是远近文明的六朝古都。
探寻豫商文化的脈络踪迹,汲取豫商文化的厚重积淀,探索和解读古代的豫商文化,对研究当今财富传承有着独特的意义。
商人一词的由来,源自于人们把从事贸易活动的部落人称之为“商人”,这些部落之间交换物叫“商品”,这种交换的行为以及后期形成的职业叫“商业”,“商人”一词由此得名。
我国最早有史书记载的商业活动,就是夏朝中期殷人“肇牵牛车而远贾”。
《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狭小,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
”河南不仅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摇篮,更是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这里产生了了久远、厚重的豫商文化。
《留余》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留余侯发山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经营的有饭店、棉花、布匹、食盐、军需等多个行当,利用洛河和黄河航运的便利条件,把生意做到了山东、陕西等地。
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
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寻求利润最大化,恨不得一两纹银当成二两花,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
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
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
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
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
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种简易的捕鱼工具,好比厨房里的笊篱,只不过大一些而已),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
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
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 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 家不过三代。
以财富为终极目的,其子 孙必然目光短浅,走不远;以诗书传 家,多会轻看俗务,仗义疏财,不懂稼 穑经营,从而日渐没落;耕读传家,则 志存高远,又务实谨慎;至于道德传 家,却是古人修炼做人的最高境 界——无可无不可的君子。
唯君子才 能敬天畏命,守经达权,不拘泥于庸常 的看法和小节,又灵活变通而不逾矩。
河洛康家,俗称“康百万”庄园。
坐落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西60公里处 的巩义市,它面向洛水,背靠邙岭,依 山而建,占地16万余平方米。
从明清 到民国,繁荣兴盛了 17代400余年。
民谣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 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 尽是康家田。
查阅了相关资料,我深深同意 《康氏楹联》一书中编纂者的看法:康 氏家族首先是中国的文化精英,其次 才是商业巨子。
他们驰骋商场的智慧、 勇毅、谋略,来源于他们肥沃的文化心 田,亦儒亦商,商儒相融。
生活方式河治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文/苏峰当我站在康家大院主宅前甬道上时,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它哪里是个大宅院啊,分明是座雄踞一方的古代军用城堡,气势宏伟,粗犷威严。
厚重高大的城墙门敞开着,一眼望去,里面幽深玄暗,而脚下青砖古朴。
30米长的甬道左右都是筒尚的院墙,大门上方的墙壁有瞭望的垛口,一码清灰,庄重 典雅。
现存建筑约6. 43万平米,整体 特点是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 设码头、据险垒寨墙。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原 望族、中原世家!中原二字,久远深厚 得恍若无涯之大荒!据导游小姐介绍,中原康家始建 于明朝中叶六世祖康绍敬,清初初具 规模,至清朝中期成为中原显赫大家 族,以康应魁及其子康道顺、康道平最为突出。
清末民初因外敌入侵、战乱不 己、社会动荡,康家连连遭遇沉重打 击,至十八世康廷兰而没落。
一时一世的富贵不足为奇,二世 三世的繁荣也寻常可见,引人深思的 是它何以绵延十八世?参观中,我发现 有一点值得注意:康氏家族文武兼修, 忧患意识非常鲜明!康家主宅有着完善精妙的防御工 事,主宅区西南一公里邙山上还有一个 金谷寨。
“康百万”富贵数百年
康家十分注重人才培育,并且形 成了一整套培养后人修养和能力的方 法。康家历代推崇儒家文化,讲究忠 孝节义。希望后代不仅要有深厚的文 化修养,更需要具有领导家族变革的 魄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所以, 康家在培育后代时,尤重提升这几方 面的素质。
同时,因为康家居于洛河岸边, 在水上运输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 势,这进一步促进了康家商业的发展。 依靠漕运,第十四代康应魁在前人的 基础上将航运船队扩大,行至全国。
经 过 几 代 人 的 不 断 努 力, 小 小 的“康家店”成为享誉晋冀鲁豫的富 豪家族。拥有土地达 18 万亩,日进 千 金, 家 资 巨 万。 民 间 称 其“ 头 枕 泾阳别 家 草, 人 行 千 里 全 是 康
以史为镜
“康百万”富贵数百年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洛河岸边的康氏家族却创造了 12 代子孙皆为富豪的奇迹。发迹明初、兴于清中、殁于民 国的康氏家族,何以独享富贵数百年。
“康百万庄园”是康氏家族的聚 居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巩义市。作 为全国三大庄园之首,繁盛时期,庄 园内生活所用一应俱全,康家人足不 出户便可满足一切生活所需。可见当 时康氏家族的兴盛程度。
康氏家族一直秉持着修身齐家, 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着极高的涵养。不 只是有着做生意之才,还有着儒家之 才,这才是真正的发财致富之道,也 是康家能够传承数百年的原因。
编辑 / 马晓雨
11004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康百万家训——留余(康百万为什么能够富十二代)
康百万家训——留余(康百万为什么能够富十二代)康百万家训——留余康百万为什么能够富十二代?一个封建旧地主,如果没有很好的传家理念,不会这样财富不断并且民怨极小。
通过导游介绍:康家如此有钱,其祖先却留下遗训,一夫一妻,不许纳妾;下面九个“留余”,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的做人准则: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内涵于己;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收敛于己;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谦让于己;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宽容于己;得宠不必恃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后路于己;气势不必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厚道于己;富贵不必享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择于己;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
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三大庄园。
民谚有云:“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近是康家田!”。
从这些方面可以想见其富裕的程度。
更为难得的是人家富的时间也长,常言说富不过三代,说的是守成之难。
而康家却连富十二代,历时四百多年,密诀何在呢,就二个字——“留余”。
留余匾是康家珍藏的中华名匾之一,现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院过厅内,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
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
“留余”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
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
匾上共七十四个字,正文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康百万家族“留余”祖训匾
康百万家族“留余”祖训匾康百万家族“留余”祖训匾留余匾是康家珍藏的中华名匾之一,长1.65米,宽0.75米。
现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院过厅内,除标题“留余”二字为篆书外,其余为字体流畅的行楷。
该匾是同治年间进士牛瑄所题,做于1871年,已有100余年历史。
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
“留余”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
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
匾上共一百七十四个字,正文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
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推之,凡事皆然。
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
此“留余”匾乃中国三大匾之一的留余匾(另两匾是“正大光明匾”和“山海关匾”)“风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隐秘的信仰,坐北朝南,依山面水是风水学的原则,严重的说还会影响到人的命运。
对此很多人如我一样半信半疑。
看了康百万庄园,叫人不得不相信“风水”二字。
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但位于巩义市区西北、洛水之滨的康百万庄园,从明末开始,整整富了12代。
民间传说,这是康家选宅风水好的缘故。
出巩义县城,只见洛水汤汤处,邙岭半坡,一处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群横卧其间,青砖灰瓦,气势恢宏,据这里的老人讲,康百万庄园从邙岭看恰似“金龟探水”,从洛河望则若“金莲拱秀”。
这样的好风水百处难遇,富了12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家族能旺盛12代400多年,既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世代贵族,其中除了风水外,一定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
果然不错,记者在过厅屋檐下看到挂着一个古朴别致的匾额,既像一本打开的书卷,又像迎风招展的旗帜,这是康家传之后代的祖训。
上面写道: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中国富豪家族,连富12代,维持400多年兴盛!
中国富豪家族,连富12代,维持400多年兴盛!本文导读:往往这些人家的子孙后代会将祖辈辛勤努力所得无度挥霍,直至一蹶不振归为平庸之辈。
这不是仇富的心理,也不是刻意讽刺,而是太多的实例证明,久富之路实在太难,富二代这词变成一个贬义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这不是普遍真理,相应也会出现特殊情况。
就比如说下面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个中国曾经最富裕的家族,一富就是整整四百年,子孙十二代都是富豪,还被大家称之为‘活财神’。
这个家族,就是远近闻名的河南巩义市康氏家族。
康氏家族到底有多富?当时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康家的马儿跑上千里,不用吃别家的草,人行千里,脚下尽是康家的良田。
鼎盛时期的康家有良田千顷,富甲河南、山东、陕西三省,康家的商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财富无数。
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著名的康家的标志性建筑——康百万庄园。
这座庄园坐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数百年来,他见证过康式家族最辉煌的时候,也看着康式家族走向落魄。
其实,“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百万家庭第十四代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
明清期间,康百万和沈万三、阮子兰还被大家称为三大活财神。
然而,比起这些辉煌的过去,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应该是这个家族是如何起家?如何将这份财富守了整整四百年?最后它又是怎么衰落的吧。
明洪武七年,康守信随母由山西洪洞迁于巩县,此后康氏家族愈发壮大。
到了第六代康绍敬当家,他兼任当地的水陆交通和盐业、税务等方面的官职,又借地域产优势想出赚钱各种良方。
比如说,将河南的粮、棉、油等物资运往山东销售;接着将山东的盐及海产品运至河南销售。
各补所需,如此一来,康家之人是赚的盆满钵满。
加之后来康氏家族利用清廷镇压白莲教的机会“尽忠发财”,多次得到皇帝的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
至于这个家族是如何衰落的,这还和慈禧有关。
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被迫离京,康家掌柜‘康鸿猷’给当时山穷水尽的慈禧连续捐了两个一百万,等于是雪中送炭啊!回京后的慈禧多次提及,康氏家族借慈禧金口而被世人皆知,但获得这一名誉的代价是整个家族的积蓄,再难崛起。
【如雪】康百万家族兴盛400年的秘密
【如雪】康百万家族兴盛400年的秘密康百万家族兴盛400年的秘密:“留余”——懂得取舍以己之得帮助他人百万家族的成功法则已成为现世人们的不解之谜,因太过辉煌,似乎蕴含很深的奥秘。
康家以诚信起家、以留余治家、以行善持家,财富对他们而言只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当我们心浮气躁时,不妨到康百万庄园感受那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风水宝地,她见证了康百万家族世代成长的睿智与艰辛,也讲述了河洛康家兴盛400年的秘密——那就是“留余”。
康百万庄园南大院是康氏家族私塾所在地,康家的每一位子孙都要在这里接受教育。
自明初迁至巩县,康家一直尊奉耕读传家的传统生活方式,即使成为首屈一指的大户,以礼传家仍是家族的最高信仰。
进入庄园,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春楦樘棣芝阑满庭芳”,“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这些雕刻在庄园内的楹联,无一不以敬老、和睦、育人、行善为准则。
康家有一条非常严格的家规,家族子孙不准纳妾,这与封建社会妻妾成群的现实显得格格不入,但却使康家人心齐聚、团结协力,驰骋商场、无坚不摧。
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院过厅内挂着一块形如旗帜又如书卷的匾,其上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庭。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短短74个字,表现了康家万事留有余地,为自己、为他人、为后世子孙谋福诣的精神。
道光八年(1828年),康应魁斥巨资修建巩县高级学校,使全县人及其子孙有受教育的地方;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又两次捐资修建黄河大堤,使黄河沿岸百姓安居乐业。
光绪初年,17代庄园主康建壁将山东临沂、日照、济南的商业收入悉数捐给赈灾局,以帮助因地震而流离失所的山东百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不管生意成功还是失败,康家人始终将他人放在心间。
“留余”是康家的家训,是康家人对生活的领悟,他们将赚得的财富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懂得取舍的气节彰显了康家子孙的大爱。
康百万庄园对现代豫商的启示
康百万庄园对现代豫商的启示李静雯【摘要】康百万庄园是中国17、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康家依偎洛河,土地致富,漕运发家,连富十二代,历时四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传说,其家族教育、用人制度、经营策略、诚信为本等一系列思想是其兴盛的秘诀。
康百万庄园兴盛四百年的奥秘启示现代豫商:侧重本地战略,拓宽经营领域;坚定诚信经营理念,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做好家庭成员的教育工作;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期刊名称】《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5【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康百万庄园;现代豫商;启示【作者】李静雯【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康百万庄园是对以康应魁为首的康氏家族的统称,由于康家为清政府国库捐款百万两银子,慈禧太后赐其匾额“康百万”而闻名全国。
“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间有谚语:“头枕泾阳、西安,脚蹬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1]1可见康家在当时规模之大,财富之多。
康百万是豫商的优秀代表,通过分析康百万庄园兴盛四百年的奥秘,现代豫商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1.康百万庄园坚守土地为本的经营战略,启示现代豫商注重本地经营康百万庄园位于华北黄土高原,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活在黄土地的人始终信奉种地钱才是万年钱的观念,生意钱只是天天钱。
在康家人看来,种地才是最长远、最牢靠的营生发财之道,所以康家人生意做到哪里,土地就买到哪里。
“土能生白玉,地可发黄金”被康家视为兴盛家业的准则,“以末扶本”则是他们的经商策略。
康百万庄园注重购买土地,知道本地经营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根本,所以现代豫商要坚守土地为本的经营战略,开拓外部市场,必须首先打好本地基础。
例如河南漯河市的双汇集团,闻名全国,在各地的经营都很好,销量也很高,但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在双汇集团总部所在地——漯河市的销量并不高,可能是因为本地盛产、供大于求,导致本地消费总量变少。
中国有个顶尖家族,12代子孙皆土豪,400年兴盛不衰,比马云还富
中国有个顶尖家族,12代子孙皆土豪,400年兴盛不衰,比马云还富在中国,家族企业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传承,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社会,富豪们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但是,迅速积攒的财富与人文素质的脱节,也让富豪们为人诟病,而且中国有句老古话"富不过三代",但是下面这个家族,子孙兴盛了1000多年,后代里面高官宰相辈出,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其万分的崇敬、爱戴。
这个家族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康百万家族。
“康百万”并不是指某一个人,是明清以来对康氏家族的统称,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历史悠久,更让人称叹的是他们整个家族12代子孙竟然都是富豪官吏。
最早开始崛起,并开启兴盛之门的是范仲淹,当时有一句话是这么描述的“马儿跑上千里,不用吃别家的草,人行千里,脚下尽是康家的良田”。
这个家族反而代代都被人们称之为“活财神”,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还能够发现他们的踪迹。
康氏家族真正开始兴盛,则是从其第6代传人康绍敬开始。
康氏家族的辉煌与成功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起初康家靠种地为生,经营店铺为其副业。
还记得当年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太后等人逃难,走到山穷水尽时得到了康家掌柜康鸿猷的雪中送炭,连续捐了两个一百万,嗯,还是有钱好,繁盛时期,庄园内的砖厂、木材厂、造船厂人来人往,康家主人足不出户便可满足一切生活所需。
康氏家族的兴盛在于他们所秉承的家训“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历代族长始终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勤俭持家,鼓励子孙努力上进,不可坐吃山空。
恩真的就是要想富,先从小孩子就抓起,而且归结一起总结就是,康氏家族的兴盛不衰有很多因素:勾结官吏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他们家族特有的治家理念和经商之道。
(是不是有人炒鸡羡慕他们这个家族啊,就算是半个亲戚也行,当然,怕是在做梦哦)当然了康氏家族之所以能够数百年兴盛,靠的当然不只是手段,更多还是智慧的经商之道以及管家有方。
康氏家族大大小小的院落就有33个,房间更是多达1300多间,真的是特别霸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百万家训——留余(康百万为什么能够富十二代)
康百万家训——留余康百万为什么能够富十二代?一个封建旧地主,如果没有很好的传家理念,不会这样财富不断并且民怨极小。
通过导游介绍:康家如此有钱,其祖先却留下遗训,一夫一妻,不许纳妾;下面九个“留余”,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的做人准则: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内涵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收敛于己;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谦让于己;
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宽容于己;
得宠不必恃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后路于己;
气势不必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厚道于己;
富贵不必享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择于己;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
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三大庄园。
民谚有云:“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近是康家田!”。
从这些方面可以想见其富裕的程度。
更为难得的是人家富的时间也长,常言说富不过三代,说的是守成之难。
而康家却连富十二代,历时四百多年,密诀何在呢,就二个字——“留余”。
留余匾是康家珍藏的中华名匾之一,现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一院过厅内,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
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
“留余”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
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
匾上共七十四个字,正文为: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
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推之,凡事皆然。
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
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
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
大意为: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庭;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份享尽以留给子孙后代。
”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份。
因为太过份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
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物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
”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先生教训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据介绍,康家当年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家训,缘于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深刻领悟。
他们认为,财富是有限的,不能不加限制的使用,应该留有余地,给子孙后代留下继续富裕的资
本。
做事不可做绝,必须给自己给别人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连绵不断,保持家族的兴盛。
康百万为什么能够富十二代?一个封建旧地主,如果没有很好的传家理念,不会这样财富不断并且民怨极小。
通过导游介绍:
康家如此有钱,其祖先却留下遗训,一夫一妻,不许纳妾;康家注重教育,请最好的教书先生开设私塾,甚至连厕所内也放有书案,摆着笔墨纸砚,告诫子弟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康家不露富,不铺张,就向他们盖的宅院,虽然高大宽敞连成一片,但外表却很简朴厚实,并不是金碧辉煌;他们富而讲理,不欺压百姓,一进康家大院便见到一口叶氏井,据说康家扩建住宅时买了叶家的地,但是叶家卖地不卖井,所以康家一直允许人家来打水,世世代代承认井是人家的,连名字都不改……
其实大家看到“留余”两个字就会引起我们思考很多,这可以说使康家致富和保富的精神内涵,或者说是精髓所在。
无论是经商还是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
穷奢极欲,登峰造极,占尽风光、不让寸分,殊不知物极必反,树大招风,越是站得高越是跌得重,而处处留余才能宠辱不惊,成不招人嫉恨,败也能留有空间,重头再来.
最后,在康家一个普通的石头桌案下,藏着一个“石案铭”,它被后人刻在了一块石板上供人观赏。
而原本这个“石案铭”非常隐蔽,康家人必须用水盆或者镜子在石案下映照
才能看到。
即使是教育子孙,康家也是秘不宣人,留有余地。
下面九个“留余”,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的做人准则: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内涵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收敛于己;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谦让于己;
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宽容于己;
得宠不必恃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后路于己;
气势不必倚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厚道于己;
富贵不必享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择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