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经典的镜头结构
蔡司AEG、MMG、AEJ、MMJ的区别
AEG 和MMJ差不多的价,MMG就比较贵,因为量少。
AEG、MMJ有区别,已说了很多次了,也拍过许多对比,最终选了最后一批MMJ,停产前买的。
其实MMJ的早期和晚期的还有区别,早期的消光不太好,镀膜也不如后期的反光小。
后期的MMJ的色彩更真实饱和度更高,抗逆光更好;早期的——不论AEG、AEJ或MMG、MMJ的略偏黄,尤以AEG、AEJ为甚(AE头是1987年以前出的!!!距今最少也有18年了),其次反差低点,大光圈反差低了感觉不如后期MMJ的锐利;抗逆光也差点。
AE头不论德日,还有一不爽之处是著名的“锯齿光圈”不过有人喜欢老头柔软的调子和稍淡而微黄的色彩。
老头新头的区别,有点像T2、T3镜头的区别,我想,喜欢T3头的会更多。
买85/1.4,最好买8字开头的,25头也一样!”对于MMJ和MMG AEG等评论并不抱任何态度,这只是个人感觉,特别是色彩等。
但不可否认得是,距离停产越近的,可靠性越好,另外,不要小看ZEISS大厂的产品一致性和更新进步。
这个25头就是8字开头的,也就是停产前的最后一批。
AE与MM的区别:AE镜自1975年开始生产,有些目前已停产,MM镜是1985年所引进的新设计。
大致上来说,「AE」与「MM」的分别指的是镜头对於支援机身功能上的不同。
AE镜只能支援光圈先决,但无法支援快门先决及P模式;MM镜则可以支援光圈先决、快门先决、P模式。
但其实经过简单的改造AE镜也能支援光圈先决、快门先决及P模式。
除了支援机身上不同外,MM镜的光圈形状较「完整」,A镜光圈形状较「破碎」;MM镜通常在内部镜筒也有作抗耀光的改良涂装(但改良涂装在某些AE镜上也见的到);MM镜和AE镜的镀膜有些也不太一样。
一般而言,会建议购买MM镜而且目前也只有MM镜的新品。
很多镜头的AE 版目前已经停产,但某些镜头(MP100/2.8、D15/3.5)也只有AE版而无MM版。
那AE和MM如何区分呢?简单来说,便是看最小光圈上的数值是绿色还是白色的,白色的就是AE镜,绿色的就是MM镜。
东德蔡司镜头Carl
东德蔡司镜头Carl Zeiss Jena德国⽼镜头可细分为西德与东德,西德可谓众星云集。
西德:Carl Zeiss Oberkochen、Schneider、Voigtlander、Steinheil、A.Schacht、Isco、Enna、Rollei等等。
东德相对贫乏许多,只有两间光学⼚。
不过其中⼀间是正统蔡司的Carl Zeiss Jena,⼀间抵10间。
东德:Carl Zeiss Jena、Meyer/Pentacon。
东德蔡司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时代:⽩银时代、斑马时代,⿊铁时代。
⽩银时代的镜头通体银⽩⾊,镜⽚没有镀膜,或只有⼀层镀膜,反光为蓝⾊,俗称「蓝眼睛」。
这个时代的镜头全为⽆段光圈,以玻璃锻冶的退⽕⼯艺取胜,不过请尽量选购编号400万以内的镜头,玻璃品质更好。
⽽⼿感⽅⾯,因为年代久远,通常很多⽑病。
另外,由于配⽅的问题,镜⽚变质的情况很常见,还会有⽓泡。
⽩银时代的镜头⼤略有:35mm f2.8 Flektogon:常见⼴⾓,没⽤过。
40mm f4.5 Tessar:⾮常稀有,成像极好,能与双⾼斯拼⾼下的Tessar结构。
50mm f2.8 Tessar:很常见,成像⽐后期天塞好,不需要追求红T,那时代的T镀膜有等于⽆。
50mm f3.5 Tessar:很稀有,没见过。
50mm f2.0 Flexon:梦幻逸品,从没出现过,跟Pancolar是⼀样的Planar结构。
58mm f2.0 Biotar:双⾼斯结构,成像超优,低反差⾼层次,⾼光捕捉为东蔡最强,数量不少。
60mm f4.0 UV-Objectiv:限量⽣产的特殊镜头,似乎没⼈⽤过,功能不明。
75mm f1.5 Biotar:58mm f2.0的⼈像版本,成像更好,⼀年难得出现⼀次的天价逸品。
80mm f2.8 Tessar:另⼀颗有能⼒跟双⾼斯拼的天塞头,拍⼈的肤⾊极好,⾮常稀有。
80mm f2.8 Biometer:双⾼斯结构⼈像头,上⾯那颗的升级版,很少见。
硬货|探索双高斯镜头结构
硬货丨探索双高斯镜头结构一经典结构Rudolph 博士1896 年提出的6 片/4 组双高斯结构(Zeiss Planar ),是120 年以来至今仍然活跃的光学结构,是被各厂家采用最多的一种光学结构。
二经典镜头双高斯结构最适合设计35-90mm 焦段的镜头,这是最适合拍摄日常生活的焦段,除非你想拍摄野生动物或者昆虫的特写这些够不着看不清的场景,双高斯镜头是最佳的选择;这个结构已经超过百年历史,被各路天才光学设计师研究到极致,成像质量指标多次被刷新,性能达到巅峰,存在着很多经典镜头。
Leica :Summicron50mm f/2 Rigid 1956-1968 Summicron 35mm f/2 八枚玉1958-1974 Summilux-M 75mm f/1.4 1980-2007 Canon :.. EF 50mm F1.2L 2006- 至今.................................... 三发展演变1 高斯结构和双高斯结构(4 片/4 组)①1817年,德国数学家高斯(Gau p )为了消除天文望远镜的像差,提出由一片凸镜和一片凹镜两片新月型镜片的组合结构,即高斯结构(2 片/2 组)。
②1888 年,Clark 提出用两对高斯结构沿光圈对称组合的镜头结构,这就是双高斯结构(4 片/4 组)。
2 对称双高斯结构(6 片/4 组)1896 年,Rudolph 发现,4 片薄形镜片双高斯结构,正负镜片之间的较大间隔会产生明显的像差,把薄的负镜加厚,减小正负镜片之间的距离,可以降低像差;继而,将加厚的负镜用1 片正镜和1 片负镜组成的粘合负镜代替,粘合的两片镜片使用不同色散系数玻璃(折射率约相同),由4 片4 组变成6 片4 组,可以进一步消除像差,首次实现了大光圈(f/4.5 )时非常好的校正多种像差,使得大光圈镜头拥有高质量的光学表现成为现实。
这是在还没有高折射率玻璃的时代,蔡司公司对双高斯结构设计的创新,是双高斯结构设计的第一座里程碑。
ZF接口蔡司镜头全面介绍
ZF接口蔡司镜头全面介绍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00mm/2BD4XECarl Zeiss Makro-Planar T* 100mm/2转至色影无忌陈大的蔡头贴给了广大蔡丝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无忌里面也有三更天等开的其他蔡司单镜的专门贴图区,唯有Makro-Planar 100/2 ZF,这只蔡司九剑里最牛的镜头没有属于自己的交流贴,可能是拥有者相对较少的缘故吧。
以下是Makro-Planar 100/2 ZF的一些介绍:镜头点评:从任何角度去衡量,Makro-Planar 100/2 ZF都是一款完美的光学产品,他用途广泛做工精良,光学和机械质量俱佳。
蔡司contax系列29支镜头玩家心得(二)_wfan558S-Planar 60/2.8 AEG是德产,而Makro-Planar 60/2.8 AEJ与Makro-Planar 60/2.8C MMJ则是日产,带C的微距放大倍率仅1:2,显得小巧玲珑。
玩家A;Contax Distagon15mm/3.5T* &Contax F-Distagon 16mm/2.8T*這兩支鏡頭我都有,而且都價格不菲,只是適用的場合少,因此長期躲在防朝箱中,這兩支徳鏡有著濃郁的蔡味,只是過於誇大的變形,並不適合平時使用,尤其是Distagon 15mm/3.5T*既重且大,除非有必要否則真是不想拿出來使用。
蔡司镜头收集大全:2011年03月14日- ooooTE...zzzec 蔡司镜头收集大全:2011年03月14日- ooooTEA的日志- 网易博客蔡司镜头收集大全:2011年03月14日。
Distagon 35/1.4不愧为顶级镜头,第一片玻璃平得如镜面,这是蔡司YC镜中唯一一枚内含非球面镜片和浮动镜组的镜头,也是蔡司首次将非球面镜片应用于摄影镜头的尝试,结果大获成功,奠定了这枚镜头的顶尖地位。
体验蔡司的更多精妙,单靠三枚f1.4或一批廉价f2.8镜头还远远不够,进一步发烧时,蔡司的四枚f2镜头是绝不能放过的。
蔡司镜头大全(蔡司主义)
蔡司镜头大全bullcai2006.6.2蔡司,这个创造了无数传说的光学巨人,在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极高水准的高端产品的同时,对其低端产品仍然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
有蔡司以后,享受超高成像质量不再是富人俱乐部的专利。
一支P50/1.7足以让你一窥摄影的精彩世界,仅仅千余元的P45/2足以和价格几倍于它的镜头抗衡!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厂商,一分钱一份货本无可厚非,但是蔡司做到了一分钱三分货。
一下是本人对蔡司的不负责任的狂想,取名蔡司主义。
喜欢的色友不妨进来多看两眼,不喜的朋友尽可以嗤之以鼻,嘟囔一句烧糊了的发烧友Y/C口单反镜头Distagon T* 25mm F2.8Distagon 取名于Distance(距离),和Gonio(角度)。
由于SLR的特有的反光镜结构,所以不得不增加法兰距离,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时也是Hologon的设计者)设计。
在Distagon的家族里有D16,D15,D18,D21, D25, D28和D35等。
这支Distagon 25/2.8 被称为“素人好きなレンJn7;”,行家里手的最爱!那谁谁,大师寇德卡不就是就是用D25吗!D25/2.8,早在Contarex时代就存在的老设计,80度的视角,仅仅比26mm稍微大一点点。
奇了怪了,视角和D28mmF2.8相近,光圈也一般大,相比之下D28mm还要锐利一些,可偏偏就要贵出近一倍的价钱?如果评论一张作品仅仅限于锐度的话,那么就说明你还处于初级阶段:P一幅油画,凑到跟前看,仅仅是一笔一笔的油彩而已,后退几步以后它才是艺术。
D25在光圈圈开时画面中央超过220pl/m的解像度,由中心至周边解像度渐次下降。
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创造出它特有的立体感,适合人文题材的拍摄。
实际上蔡司的D18,D25,D28都存在[像场面弯曲]的情况,但是在蔡司的神来之笔下,却创造出它独特的魅力,不得不佩服这位光学巨人才华!D25的光圈收到F8的时候,周边的解像度和反差大幅度改善,又是拍风景的好头。
捕捉经典 且看蔡司“十大名镜头”
捕捉经典且看蔡司“十大名镜头”作者:王安禾来源:《中国收藏》2013年第05期几百个光学厂家、上万款摄影镜头,摄影家和收藏家偏爱有别,要从中挑选“十大名镜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在笔者的收藏中,有一些是蔡司摄影镜头。
蔡司的名气不需多加赘述,今天介绍的这十款在笔者看来,可以称得上是蔡司镜头中的经典。
当然,个人的看法难以避免主观,这些镜头在藏友和读者心中究竟分量多重,希望通过分享来倾听大家的评说。
(注:排名不分先后)普罗塔(Protar)是1890年蔡司的开创者保罗·鲁道夫设计的第一只无像散正光摄影镜头。
其不但开创了摄影镜头的新纪元,也为蔡司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罗塔琳斯(Protarlinse)诞生于1894年,为两组八片4+4双正光对称式消色差镜头,其设计原理以普罗塔为基础。
1901年,一支用在8×10英寸相机上的普罗塔琳斯标准镜头的价格,相当于当时欧洲普通家庭一年的总收入。
普兰纳(Planar)1896年保罗·鲁道夫研发,第二年投向市场。
这种结构的摄影镜头,不但成像品质高,还可根据需要生产大口径摄影镜头、近摄微距摄影镜头。
天塞(Tessar)保罗·鲁道夫于1902年设计。
天塞镜头对球面相差、色差、像散有良好的校正,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有非常好的表现。
它能够鲜明,锐利地重现黑,白,灰影调,使黑色达到了最大密度,有着“蔡司的鹰眼”称号。
天塞镜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引得一众公司效仿。
索纳(Sonnar)1929年,设计师Bertele设计出蔡司索纳,将他早期设计的ERNOSTAR和早期的SONNAR结构做了非常成功的改进,他被称为索纳之父。
标塔(Biorta)1927年蔡司设计师莫特设计。
二战前,标塔的生产量很少,最为珍贵的是为120胶卷爱克山泰66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配置的Biotar 10 cm F2镜头。
二战后,标塔只在东德耶纳生产,最著名为Biorta75mm F1.5镜头。
蔡司七剑——七个蔡司系统中各自最令人心动的一支[色影无忌文章]
蔡司七剑——七个蔡司系统中各自最令人心动的一支[色影无忌文章]蔡司七剑——七个蔡司系统中各自最令人心动的一支作者:Luft发表时间:2007.7.13玩器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以玩机为主,一种以玩镜为主。
而我绝对属于后者。
玩镜,日系相对简单,变焦/定焦——大口径/小口径——搞定!莱卡就要复杂一些,除了口径以外还牵扯了“代”的问题,进而引出“味道”这种永远扯不清的话题。
然而,这点问题和玩蔡司的复杂程度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蔡司的系统实在是太复杂!抛开一些非常见系统上的蔡司不提(如阿尔帕、路来双反/旁轴、诺基亚等)随随便便就能数出上十个使用蔡司镜头的系统——Y/C、G、N、T、645、ZM、ZF、ZA、哈苏、路来。
这么多系统,这么多蔡头,怎么玩透?怎么玩精?这里提供一个思路——一个系统选一支,组成蔡司七剑!一、康泰时Y/C系——Planar85F1.2就是入选新七种武器--仅为此头入彼门的那支“拳头”一想到这支头就想起一句俗话——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是病猫啊?85/1.4那头其实蛮厚道的,价定得比其他家都低,成像也不错。
可就是老有人诟病它大光圈软。
于是蔡司一生气,“拳头”就诞生了。
这回成像是挑不出毛病了,就剩下一个问题——价格我们来算笔账,85/1.4是5K,“拳头”光圈大了半档,加5K这是本儿,MTF显著提升,再加5K花得不冤,增加了floating element 提高近摄质量,加大了装配调试难度,又得5K。
因此,我觉得蔡司的定价(20K)不能算贵,还白送了一个纪念版呢至于成像方面,坛子里那几个毒贩已经放得够多了,就不提啦by 锦尘二、康泰时G系——Hologon16F8市面上能买到的镜头,99.9%都是由工程师设计的,只有不到0.1%的镜头才是由科学家发明的,而Hologon就是其中之一(“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还有“设计”和“发明”之间的区别就不解释了)。
Hologon的发明类似于蔡司在1896年发明Planar,在1902年发明Tessar。
蔡司镜头经典结构大解析
蔡司镜头经典结构大解析近日,索尼公司宣布正式发售A卡口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镜头,预计2013年3月7日于日本上市,预计售价为164850日元(约合人民币11186元)。
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索尼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镜头最早于PHOTOKINA 2012器材展露面,而经过半年多的研发,与索尼粉丝的长期关注中,最终在今年2月正式与大家见面。
此镜头一经面世引起广大关注,Planar双高斯结构,成像质量高,T*镀膜,在抗眩光、鬼影方面表现出众。
蔡司为索尼推出的Carl Zeiss Planar T* 50mm F1.4 ZA SSM 在成像素质方面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镜头除了提供f/1.4的大光圈,提供良好虚化效果,蔡司于光学设计上也同样下了相当功夫,Planar结构中5组8片的设计中便用上2片非球面设计,因此能抵消边缘畸变,提供优良素质,并且配有SSM超声波马达技术,也让这款镜头的自动对焦能力大大提升,从而一改以往大家对于蔡司镜头只能手动对焦的印象,极大的提升了整个画面的对比及锐利度。
另外针对耐用性,镜头镜身并会用上防尘防水滴设计,以应付各种拍摄环境,且做工精良,因此这支镜头给玩家提供很不错的各方面的支持。
在蔡司家族中还有众多质量优良的镜头群组,在过去100年历史的发展中,也不乏举世闻名的镜头结构。
而对于广大摄影发烧友可能对蔡司镜头的结构不是特别的了解,不过没关系,小编现在就和大家聊聊蔡司历史上的那些经典结构。
卡尔蔡司镜头是来自德国的品牌,卡尔蔡司是德国一家以生产镜头和胶卷相机等光学制品闻名于世的国际化大企业。
卡尔蔡司在镜头制造史上的光辉历程始于1890年由这个公司的工程师所发明的消像散正光摄影镜头(Anastigmat)。
同年,普路塔(Protar)镜头问世;1896年,普兰纳(Planar)镜头发表,奠定了卡尔蔡司在色差纠正技术上的权威地位。
一篇文章看懂蔡司摄影镜头(修正)
一篇文章看懂蔡司摄影镜头(修正)蔡司是家喻户晓的光学厂商,旗下产品包括镜头、镜片、望远镜等。
对很多摄影爱好者来说,买一只带蔡司小蓝标的镜头算是完成一项人生成就。
产品概述目前在售的蔡司镜头(泛指打“蔡司”Logo的所有产品)涵盖了多个品牌。
画幅、相机系统、自动功能差异较大。
这里,我们只说在产在售的135摄影镜头。
单反镜头:Otus系列、Milvus系列、Classic系列、ZA系列无反镜头:Batis系列、Loxia系列、T ouit系列、ZA系列旁轴镜头:ZM系列其中,只有Batis、T ouit系列以及和索尼合作生产的ZA系列(包括单反和无反镜头)支持自动对焦。
单反镜头Otus系列2013年10月,蔡司推出Otus系列顶级单反镜头(Otus意为“猫头鹰”)。
首款产品为55/1.4,随后又在2014年、2015年发布了85/1.4和28/1.4。
为了提供最高标准画质,Otus系列镜头不为成本、体积、重量所妥协,可以说是用中画幅同焦距镜头的规格来制作135全画幅镜头。
目前发布的3款产品都采用了APO复消色差设计。
- 28/1.4采用了2片非球面和7片低色散镜片,重1390g(佳能版本);- 55/1.4采用了1片非球面和6片低色散镜片,重1030g(佳能版本);- 85/1.4采用了1片非球面和6片低色散镜片,重1200g(佳能版本)。
Otus系列提供佳能EF(ZE)、尼康F(ZF.2)两种版本。
手动对焦,光圈联动(尼康版本提供光圈环),可传输EXIF信息。
这些镜头由日本确善能(Cosina)生产。
单反镜头Milvus系列2015年9月,蔡司推出Milvus系列单反镜头(Milvus意为“鸢”,通常翻译为猎鹰),用来替代原有的单反镜头(被称作Classic系列)。
相对于Classic系列,Milvus系列中具有新规格或新设计的产品有:- 15/2.8的遮光罩改为可拆卸设计,方便使用插片滤镜;- 原18/3.5升级为18/2.8;- 50/1.4、85/1.4采用全新的光学结构。
卡尔蔡司Otus551.4详细评测——至臻完美
卡尔蔡司Otus 55/1.4详细评测——至臻完美卡尔蔡司早在Ph otoki na 2012上就透露了他们正在研发D istag on T* 55/1.4。
该产品的工程样头在Ph otoki na 2012和C P+2013上都进行了展示。
直到2013年10月这支顶级手动镜头才正式发布,最终型号为O tus 55/1.4,提供佳能EF、尼康F两种卡口,定价高达3999美元。
该镜头中的“Otus”是拉丁文猫头鹰之意,蔡司借此寓意镜头拥有出色的夜视、夜拍能力。
今后“Otus”产品线还会推出更多专业级镜头(2014年可能会推出85mm)。
以鸟类来命名镜头系列对于蔡司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针对无反相机推出的自动对焦镜头便以To uit命名(一种鹦鹉)。
Otus 55/1.4号称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光学技术,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极致分辨率表现,适用于3000万像素级别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
要知道2013年是个“50”新品扎堆的年份,尼康的AF-S 58mm f/1.4G、索尼的Pla nar T* 50mm F1.4 ZA SSM和So nnarT* FE 55mm F1.8 ZA均是同年推出的,今年适马还将推出50m m F1.4 DG HSM Art。
那么Otus 55/1.4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先将它与各家新老“50”的规格进行对比:规格对比从规格对比表格上我们可以看到,Otus 55/1.4与以往的双高斯(Double Gauss)结构“50”头不同(Planar为Doub le Gauβ),它是首次采用Dista gon 光学结构的常规视角镜头。
这种具有更长结构的光学设计,即便在非常大的光圈下,仍能获得覆盖整个像角的出色图像校正,以及实现极低的像场曲率。
蔡司镜头拆装过程liu
接下来就是从镜头卡口部分开始 拆卸了,可以看到PCB上面也有 做散热处理,以避免过热。
随着PCB下面的四枚螺丝的拆除,拿掉光圈拨杆后,就可以拿掉后镜筒了。
随着PCB下面的四枚螺丝的拆除,拿掉光圈拨杆后,就可以拿掉后镜筒了。
看到绕在镜头内部的PCB
此物为聚焦传感器
拆掉下面的这个部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光圈环 上,固定光圈档位的小钢珠了。
这里有防尘膜和密封橡胶圈,与镜筒完全吻合。
接下来就是三枚螺丝和垫片了。 拿掉后就可以取下前镜组了。
看到另一个厚厚的橡胶圈,用以防飞溅。
被拆下来的前镜组,前镜组在光圈环的前端,这里可以看到厚厚的白色 橡胶圈,这个橡胶圈不光有着很好的密封效果,还可以让镜片与镜筒之 前非常牢固。
拿掉了前镜组后, 就可以看到光圈部 分了,可以看到几 枚固定光圈机构的 几枚螺丝。
看到绕在镜头内部的pcb此物为聚焦传感器拆掉下面的这个部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光圈环拆掉下面的这个部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光圈环上固定光圈档位的小钢珠了
蔡司 FE35mm F1.4 ZA镜头拆解图
工程七室制作播放
首先拿下镜头前面的装饰环,蔡司头不 是盖的,装饰环为全金属。
拿下装饰环后漏出下面的三颗螺丝,用 以固定内镜桶前镜组。
拿下后镜组
看到完整的光圈机构
拆掉这个金属板就到了:对焦系统组件。
对焦组件
对焦组件
至此拆完 。
ZeissTessar45mmF2.8的镜头特征
ZeissTessar45mmF2.8的镜头特征Zeiss T* Tessar45mm/2.8的特征Tessar结构为3群4枚, 最早它来源于4群4枚的乌那结构.它吸取了乌那结构的前2枚结构, 结合了2群4枚普罗达结构的后群. 由于后群采用贴合镜片的方式, 非点收差很小, 图像也比历来的结构的镜头清晰. 另一方面,Tessar结构的镜片相对都比较薄, 由此获得的图像的对比度也很高. Tessar结构最初的最大光圈为F6.3, 经过中间阶段的F4.5, 最终演变为现在的F2.8.在最大光圈F4.5的时代,当时是很亮的镜头, 加之图像清晰, 被称之为"鹰眼".战后, 随着卡尔.蔡斯该镜头专利的时效, 在日本有许多厂家开始生产Tessar 结构的镜头, 它们包括Konica/Hexanon, T akuma, Canon, Nikkor, Fuji/Fujinon 等等.现行的Tessar45mm/2.8也是在经过各种改进后的产品,其特征为具有很高的解析力和对比度, 富于清晰的影像. 比起过去的Tessar的过于硬调性格, 如今也变得具有柔和的特征. 但是其整体还是留有骨骼硬朗的影子.给于人眼的感觉如同画面中心有一只射灯照亮, 印象为之强烈. 特别在光圈全开放的情况下, 画面中心的解像力也是相当之高. 相比而言边缘的画质一直不太理想, 当然随着光圈的收缩它的锐度也逐渐改善.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的具有不同光圈下具有不同影像表现的特性, 也是摄影富于乐趣的原因之一.Tessar结构的确是相当著名的结构, 也是镜头史上光辉的一页. 但是和现在经过各种改良的镜头结构相比, 它的改良余地很小, 进步也非常缓慢. 严格说在性能和指标上已经大大落后于当前的镜头. Tessar结构带来的那种解析力和对比度都是相对的, 也是很富于Tessar所固有风格的.一个实际存在于Tessar45mm/2.8的问题是对焦点的"漂移"和某些光圈下的画面内解析力下降的问题. 其实两者都是相关联的, 前者导致了后者的发生. 从Zeiss公表的MTF可以看出, 该镜头在光圈2.8和5.6下, 10plm和20plm都有较高的数值,而40plm的数值相对比较低,10plm和20plm曲线之间的距离要比20plm和40plm之间的接近的很多, 这说明该镜头的对比度的表现比较突出, 画像的轮廓感比较强, 但是影调层次的表现相对较弱. 在5.6下中央的影像质量要比稍外围部份差, 而在光圈 2.8的影像倾向与之恰好相反. 而问题不仅仅在于此, 一些实际测试报告的结果表明, 在开放光圈2.8时对好焦距后, 将光圈收缩到5.6拍摄的话, 画面中央的解析力比Zeiss公开的MTF资料更为糟糕, 其中下降特别严重的是40plm的数值.为何会有这种现象? 推测可能是当光圈收缩到5.6之后, 实际对焦面发生"漂移".为此, 改变对焦方式: 直接将光圈收缩至5.6后对焦, 测试的MTF结果表明, 和原来的分布规律恰恰相反, 画面中央的画质有较大的提高, 而边缘的画质显示下降的趋势. 而两种不同对焦方式的整体(平均)数值没有太大的变化, 只是分布规律变化了, 采用后一种对焦方式的话, 像面相对于前者向后移动了0.13mm.以上的结果表明, 如果注目画面中央, T essar45mm/2.8在不同光圈下的对焦点实际存在"漂移"现象. 比如实际拍摄通常采用开放光圈下对焦, 那么实际光圈收缩到5.6拍摄的话, 将发生后焦现象, 即实际对焦点在被慑物的后方. 实际的数值是在2.8下对焦3米外的被慑物, 那么在5.6时拍摄下的实际对焦点漂移到3.5米处.在日语中俗称"后pin". 可见实际影响有多大. 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拍摄距离的缩短而加剧. 不过这种现象与光圈值有关, 如果使用光圈达到F8以后的话, 焦点"漂移"现象将消失. 对于该镜头漂移现象发生的最大程度位于F5.6附近.另一方面, 以上结果也表明在某个固定光圈下(比如F5.6), 随着细微的对焦, 画面内中央和稍微边缘部分(半径12-18mm以内)的画质分布是此起彼伏的, 虽然平均数值变化不大. 这也说明该镜头在球差补正方面还没有能够做到整个画面内的均匀和理想. 这也证明了3群4枚结构简单的Tessar镜头的局限所在. 实际上,Tessar结构的改良余地是很小的. 针对这一点在过去出现过一些变形的Tessar结构. 比如著名的SMC Pentax-M 40mm/2.8采用4群5枚结构. 如今出现的例子为Fuji新上市的Klasse, 采用的也是3群4枚的Tesssar结构38mm/2.6镜头, 不过第3枚的一面采用了非球面化设计.著名的T essar结构留给当今的与其说是锐利, 不如说是特有的风格和对它的怀念.如一器材评论者说的那样: 你不能对仅仅拥有4枚镜片的镜头提过分的要求。
蔡司镜头传奇:Hologon——至简至繁
蔡司镜头传奇:Hologon——至简至繁
Hologon 镜头以极广角和最高级的畸变纠正闻名,从它精简和紧凑的程度看上去,让人觉得似乎当今光学技术难以达到。
Hologon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天才的格拉策尔提出新一代极广角对称结构的设想,结构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制造却异常复杂和困难,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生产出体积小巧但是镜头边缘曲率小的镜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不同类型的Hologon项目相继启动,其中之一后来成为了另一种结构合乎逻辑的革新和发展。
一切开始于1966年,埃哈尔·格拉策尔和汉斯·舒尔茨获得了德国专利局第1241637号专利。
紧接着,他们又于1967年9月21日申请了美国专利. 关于极广角镜头的计算和设计,取决于三片分开的镜片,以f8的光圈值与110度的视角为特色,其代表就是在24x36mm画幅上的15mm镜头.
格拉策尔巧妙的设计包括两片几乎半球形前后镜片(前组镜片要大一些),中间以一个球形镜片相连,与前后镜片接触非常紧密. 因为这样一来没有足够空间留给来设计一个光圈控制结构来作为分割中央球形区域,作为亮度和焦距以及畸变控制的折衷选择.Hologon结构直接使用了f8的固定光圈.这个看似简单无比的结构,最终却证明是留给制镜工人的恶魔陷阱.工人们被要求在坚硬的高折射玻璃上研磨出细小的镜片形状和达到物理极限的镜片曲率,结果就是造成了大量的废品和工人们的抱怨. 因此,目标设想把hologon 15mm f8 装在Zeiss Ikon生产的固定式卡口的特殊照相机上(这种相机通常用于科学用途)并使用一个内置水平泡的外部取景器,并设置对焦于超焦距位置(常规允许弥散圆0.03mm)使得可用景深从0.5m延伸至无穷远。
卡尔蔡司Otus 55 1.4详细评测——至臻完美
卡尔蔡司Otus 55/1.4详细评测——至臻完美卡尔蔡司早在Photokina 2012上就透露了他们正在研发Distagon T* 55/1.4。
该产品的工程样头在Photokina 2012和CP+2013上都进行了展示。
直到2013年10月这支顶级手动镜头才正式发布,最终型号为Otus 55/1.4,提供佳能EF、尼康F两种卡口,定价高达3999美元。
该镜头中的“Otus”是拉丁文猫头鹰之意,蔡司借此寓意镜头拥有出色的夜视、夜拍能力。
今后“Otus”产品线还会推出更多专业级镜头(2014年可能会推出85mm)。
以鸟类来命名镜头系列对于蔡司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针对无反相机推出的自动对焦镜头便以Touit命名(一种鹦鹉)。
Otus 55/1.4号称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光学技术,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极致分辨率表现,适用于3000万像素级别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
要知道2013年是个“50”新品扎堆的年份,尼康的AF-S 58mm f/1.4G、索尼的Planar T* 50mm F1.4 ZA SSM和Sonnar T* FE 55mm F1.8 ZA均是同年推出的,今年适马还将推出50mm F1.4 DG HSM Art。
那么Otus 55/1.4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先将它与各家新老“50”的规格进行对比:规格对比从规格对比表格上我们可以看到,Otus 55/1.4与以往的双高斯(Double Gauss)结构“50”头不同(Planar为Double Gauβ),它是首次采用Distagon 光学结构的常规视角镜头。
这种具有更长结构的光学设计,即便在非常大的光圈下,仍能获得覆盖整个像角的出色图像校正,以及实现极低的像场曲率。
除了Otus 55/1.4,“50”中仅有索尼FE和适马Art比较特别,前者为无反镜头采用Sonnar结构(中长焦的设计),后者则是效仿蔡司。
当然蔡司光学结构的变革,也让这支“50”体积巨大……镜头结构及MTF曲线镜头结构简析蔡司Otus 55/1.4采用“Distagon”光学结构(10组12片,内含1片非球面镜片和6片低色散镜片)前文我们提到蔡司Otus 55/1.4镜头采用“Distagon”光学结构,而非主流的双高斯结构。
蔡司 AF Vario-Sonnar T28-80mm f3.5-5.6镜头
蔡司 AF Vario-Sonnar T* 28-80mm f/3.5-5.6焦长:标定28-80mm,实测27.48-78.50mm光圈:最大光圈标定f/3.5-5.6,实测f/4.00-6.20镜片结构:7片7组视角:对角75°-30°变焦操作:顺针旋转变焦环80°对焦操作:逆时针旋转对焦环60°焦长刻度:28-,35-,50-,和80mm镜身规格:长度最短71mm,最长95mm,直径76mm 重量:383克滤镜尺寸:55mm 卡口:康太时N 标准附件:遮光罩,软套价格:定价800美元,美国市场参考零售价约550美元外观与操作:镀以迷人的哑黑色,对焦环,光圈环和变焦环带棱纹或包以带棱纹的橡胶。
手动对焦和变焦操作阻尼佳。
对焦距离刻值大而醒目,英制为红色,公制为白色。
有80mm的景深刻线,但没有红外线对焦标记。
一拨动钮设置手动或自动对焦。
80mm处通过拨动另一按钮(太紧)进入微距对焦范围。
镜头有两个安装标记,卡口上有一红点,对焦环内有一突起的白点,在暗处或全黑时安装镜头很有用。
测试情况:由于康太时采用了新型的N卡口,我们不能将其置于我们的光学测试平台上,所以无法得到SQF值。
用于放置N型卡口的硬件已经订出,一旦我们得到它就马上公布其SQF值。
我们暂时以线/毫米的解像率测试来代替。
解像率测试结果如下:28mm处中央锐度在大多数光圈时极佳,边缘锐度则好至极佳。
50mm处和80mm处中央和边缘锐度均为极佳或很好,表现出色。
畸变很小,28mm可测得轻微的桶型畸变(0.45%),50mm处为轻微的枕型畸变(0.55%),80mm处为轻微的枕型畸变(0.85%)。
28mm处胶平面曝光精确度为一般水平,f/22时约2/3档欠曝,f/5.6至f/16时约1/3档欠曝,最大光圈时由于四周光量下降约2/3档欠曝。
80mm处胶平面曝光尚精确,f/22时2/5档欠曝,f/16至f/6.5时1/3至1/5档欠曝,最大光圈时由于四周光量下降1/5档欠曝。
镜头光学结构简介
光学结构简介本文转自网友sunqinhao同学的新浪博客:/sunqinhaoCooke-Triplet结构,Triplet这一名称1893年由H. Dennis T aylor命名,因为他当时受雇Thomas Cooke & Son公司所以通常这一结构被称为cooke机构。
其实早在1890年Ernst Abbe(和Carl Zeiss, Otto Schott并列为现代光学奠基人,Zeiss公司创始人之一)就已经注册了Triplet的光学结构的专利。
Triplet这一名称来自于这一结构中三片独立的透镜(TRI),通过前两片透镜可以得到一个很长的焦距,之后通过与前两片透镜距离较远的第三片透镜可以将这一焦距重新缩短。
这一结构在光线通过一个适中的孔径时可以很好的控制眩光与散射。
但是Cooke-Triplet 结构也有两个弱点,首先视角比较狭窄,不能做到广角,其次光圈不能涉及到很大,在大光圈下Cooke-Triplet像差将无法控制。
通常cooke结构镜头是由两块凸透镜(冕玻璃)和一块凹透镜(火石玻璃)组成。
经典的Cooke结构,其实全称应为Cooke-TripletCooke-Triplet结构的光圈最早为6.8,之后发展到了4.5,30年代是3.5,一直到二战结束Cooke-Triplet结构的光圈发展到了最大2.8.在一些高品质镜头中通常会将Cooke-Triplet结构中的一片镜片改为一组两片接合镜片,这当中最著名的是1903年Carl Zeiss公司推出的Tessar结构,他将Cooke-Triplet 结构中最后一片凸透镜改为了一组两片接合的镜片。
源自Cooke-Triplet的T essar结构其次还有福伦达1900年推出的Heliar结构也是来自于Cooke-Triplet,他将Cooke-Triplet前后两片凸透镜各自改为一组两片接合镜片,总共为5片3组。
源自Cooke-Triplet的Heliar结构1916年在美国芝加哥的Charles M. Minor尝试着将Cooke-Triplet结构的光圈设计的更大,他的做法是在Cooke-Triplet结构的第一片凸透镜和第二片凹透镜之间插入一片凸透镜,三片镜片相连。
双远心镜头
双远心镜头双远心镜头是一种相机镜头,最初是由蔡司公司提出的。
它被设计用来解决镜头色差和畸变问题,而成为一些高端相机的主要部件。
双远心镜头的原理传统单透镜组的光学设计在成像质量上面临着两个问题:色差和畸变。
通过将光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对待这两个问题,便有了双远心的产生。
双远心镜头是一个光学系统,它是由四组光学元件组成,其中包括两组正透镜和两组负透镜。
这些透镜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近心组和远心组。
每个组件对入射光有不同的焦距,这使得光线可以在光学系统中被准确收集和聚焦,从而生成高质量的成像。
这种设计使得光路长度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的两个焦点,光线从近点和远点穿过不同的透镜,并在远点(APS-C相机中的成像传感器)处汇聚。
这么设计可以减少色差和畸变,提高成像清晰度,特别是在周边区域。
同时,还能使镜头轻巧小巧易于携带,适合广泛的摄影需求。
双远心镜头的使用范围双远心镜头适用于各种摄影领域,特别是肖像、风景、建筑和室内摄影。
它们的成像清晰度和对色彩的准确捕捉非常出色,这使得双远心镜头成为许多摄影师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双远心镜头适用范围的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SLR相机了,它们也可以用于现代的迷你相机以及其他相机和设备。
现在许多手机厂商甚至已经开始使用双远心镜头来提高手机相机的拍摄质量。
双远心镜头的优点1.高质量的成像:双远心镜头的设计可以使成像更加清晰,光线可以更加准确地被收集和聚焦,使得色差和畸变的问题得到最大的缓解。
因此,使用双远心镜头拍摄的照片清晰度和对色彩的捕捉非常优秀。
2.轻便便携:由于双远心镜头不需要增加许多光学元件,它们可以保持小巧轻便,这使得它们易于携带和使用,尤其是在户外拍摄时。
3.容易操作:双远心镜头适用于各种风格和技能水平的摄影师。
它们容易使用,可以轻松记录生动的瞬间,如人物肖像、动物、建筑和风景等。
双远心镜头的缺点1.昂贵:双远心镜头是高端相机的主要组成部件,因此价格通常很高。
对于普通消费者,这可能会是一项昂贵的投资。
蔡司镜头名称、涵义(加图)
Planar (普兰纳镜头)代表像场平坦,:1896年由保罗〃儒道夫博士(P. RudolphPlan er)于1896年所设计。
采用双高斯结构的镜头,出色纠正各种镜头像差。
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的设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
*Sonnar (松纳镜头)字义为阳光,于1932年由路德维希〃雅可布〃贝尔特勒(Dr. Ludwig Bertele)设计出来,具有深厚的细节保真和色彩平衡功力。
和普兰纳镜头成像润泽柔和不同,索纳的成像表现更加细致峭刻。
常用于照片和电影的拍摄。
*Distagon(迪斯塔根镜头)反望远结构(也称为“逆焦”结构)设计的单反廣角鏡,镜头视野极为开阔,广角和长焦表现都非常好,主用是18mm至35mm..也是常用于照片和电影拍摄,著名镜头为Distagon 21mm F2.8。
*Tessar(天塞镜头)在希腊语Tessares是4的意思,最早出现于1902年由Dr. Paul Rudolph设计,,由3组4枚构成的小巧镜头,由于空气面少最终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因其成像锐利,反差高,素有“鹰眼”之称。
Tele-Tessar:衍生自Tessar的超望远镜头,一般为250mm以上。
特色是无球面像差、变型极低、失光极轻微且镜片组成极少,最低镜头数是300mm F/2.8,只用了7片镜片。
适合照片拍摄。
,*Biogon(比奥刚镜头)由梅塔博士于1953年发明,最初主要为旁轴相机设计。
采用双对称结构,该镜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广角端几乎不会产生镜头畸变,著名镜头为Biogon 35mm F2。
*Hologon(霍洛刚镜头)Holgon这个字是由希腊holos所衍生的——意思是全部,该镜头是尔蔡司最富传奇色彩的超广角镜头,20世纪60年代由传奇的Eeh ard Glatzel博士所发明,虽然不支持大光圈,但是镜头在广角端的畸变现象几乎为零,成像性能十分优秀算得上是一件工艺品。
蔡司Makro-PlanarT100mmF2ZF.2微距
蔡司Makro-PlanarT*100mmF2ZF.2微距
蔡司 Makro-Planar T* 100mmF2 ZF.2 微距(尼康AF卡口)
Makro-PlanarT*2/100是第一支采用超高性能的好莱坞电影镜头技术的相机镜头,即使在光圈全开,放大倍率为1:2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卓越的光学性能。
非凡性能的光学系统与耐用的全金属表面设计,精密的机械工艺市面上再没有一款镜头能够像Makro-PlanarT*2/100镜头同时拥有f/2.0的大光圈及最大放大倍率可达1:2的超高图像品质。
优越的镜头品质允许您在拍摄时,与拍摄现场维持较远的距离。
如想要在拍摄主体的重点上进行选择性对焦,亦可透过精确的对焦功能轻松达成。
Makro-PlanarT*2/100微距远射镜头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像表现能力,极大的光圈设计使得此支镜头成为了微距摄影的巨星。
镜头采用的全新光学设计适合不同的拍摄需求,浮动的镜片设计确保了任何焦距拍摄的影像都达到最高素质,极准确的机械设计和非常大的对焦环转动角度容许摄影师准确的对焦,令拍摄的主体纤毫毕现。
该镜头采用8组9枚镜片结构,同样具有9枚光圈叶片,其光圈范围也是F2.0-22。
Makro-Planar T* 2/100的最近对焦距离只有44cm,最大放大倍率也可以达到1:2,长焦距、大光圈加之1:2的放大倍率,是一款非常值得期待的多用途镜头。
其他方面,Makro-Planar T* 2/100采用金属材质制造,它的体积为76×89mm,滤镜口径为67mm,重66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司经典的镜头结构
(2011-01-24 21:53:09)
卡尔·蔡司镜头面世120周年庆
近日,世界光学巨头卡尔·蔡司迎来了其镜头产品面世的120周年纪念日。
自1890年,卡尔·蔡司的第一支镜头—Anastigmat(散光补偿镜头)面世,开启了蔡司镜头的新纪元,时
至今日,卡尔·蔡司已经发展成为镜头生产的世界级企业之一。
卡尔·蔡司公司是由卡尔·蔡司、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于1846年在德国耶拿(Jena)建
立的。
公司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光学家卡尔·蔡司。
今日的卡尔·蔡司,已经在医学系列、双眼镜、相机镜头、放大镜、眼镜、天象仪等光学设备领域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德国光学家卡尔·蔡司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卡尔·蔡司已经为世界生产了一系列经典的镜头,主要有:
Distagon:为逆焦式的广角镜头设计,主用于18mm至35mm,特色是变形轻微且中央解像力高。
Biogon:为对称式设计,专用于连动测距式(RangeFinder)相机,解像力平均,但失光明显。
Hologon:专用于超广角的连动测距式相机,但比Biogon有更明显的失光,需用滤镜校正。
Tessar:“天塞镜头”,为标准的镜头设计,主要以四片三组镜片构成,特点:低变形且轻薄。
Planar:中国大陆音译为“普篮纳”,为标准广角到135mm中望远的镜头设计,是6片四组镜头的全对称高斯式,起初只有f/4.5。
今日Planar镜头已作到f/1.4,Planer的特点是色差修正完善,对称设计,变形极低。
Planer为保罗·儒道夫于1896年所设计。
Sonnar:中国大陆音译为“索纳”,为中望远(135mm)至望远(250mm)的设计,特色是无球面像差,失光极微,变形低至肉眼无法辨识,但色散须以APO修正,为蔡司光学设计家路德维希·雅可布·贝尔特勒发明。
Vario-Sonner为衍生自Sonner的可变焦设计。
Tele-Tessar:为衍生自Tessar的超望远(250mm以上)设计,特色是无球面像差、变型极低、失光极轻微且镜片组成极少,最低镜头数是300mm F/2.8,只用了7片镜片。
Mirotar:为超望远的反射式镜头。
有一般摄影用的500mm f/8以及太空用的500mmf/4.5与1000mm f/5.6。
Super Achromat:为目前消色差能力最好的镜头设计,只用于哈苏相机(Hasselbled)。
Mutar:1.4x,1.7x加倍镜,用于Rolleiflex双镜头反光照相机、Rollei 16微型相机,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数位摄影机。
Mutargon:减倍镜(又称广角镜),目前只用于索尼的数位摄影机。
T*镀膜:为多层式防反光镀膜,为蔡斯与禄莱(Rollei)所合作开发。
今天的卡尔·蔡司是欧洲最大的光学仪器公司,在超过20个国家拥有工厂和附属公司,其镜头的应用包括科研、工业、影像、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等多个领域。
卡尔·蔡司还被应用于风格摄影、电影摄制(模拟电影与数字电影)、档案摄影和质量检测摄影。
无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卡尔·蔡司的镜头在设计和性能上,都有着上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