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摘要:从地理,文化,内容,实质,特点以及发生过程和与社会的互动等方面对两种科学技术进行比较。
一、地理方面。
以古中国为代表的河流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海洋。
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
而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不仅了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河流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故农业往往很发达。
河流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也派生出了河流文明下的民族心理:即和平自守,重于防卫,稳定持重。
这些心理特点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使处于封建社会中的中国科学技术有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并且维系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但它的缺点却又是不容置疑的。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河流文明注定了它的人民稳定但不思变革,防卫却不愿出击,和平却不具冒险精神。
这也导致了中国在固步自封、科学技术没落的近代遭受了一系列的外来侵略。
海洋文明中的海主要是指地中海,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
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薄,不适和农作物的生长。
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确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因此,处于地中海的古希腊便自然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便利的海洋运输又推进了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于是开拓海外市场、向外扩张便成为了海洋文明下的希腊人注定要做的事情。
海洋文明中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
它活力强劲,具有发展和变化的前沿性和跳跃性,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生长壮大起来。
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近代的战略文化,它以“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作为生存的基本法则,这也使他的人民形成了侵略性强、用于作战的性格,对他们来说,世界属于强者。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PPT课件
展必然带来独立的思想、社会的进步、政治的 改革创新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而统治者为 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变革和创新总是充 满恐惧。
-
21
• 强调道德价值,反对“奇技淫巧”。
-
8
西方的科技探索道路
-
9
古希腊人的科学与理性
• 古希腊人的科技成就举世皆知。当时学 科的分工还不明确,希腊人将各种科学 知识统称为“哲学”他们在科学研究方 面的许多成就都是开创性的。那些著名 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们,实际上都是一个 个学科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德 谟克利特、欧几里德、阿基米德、泰勒 斯、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
-
10
古罗马人的传承与发展
• 古罗马人的科学技术在继承了古希腊人成就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深入。在科技上,他们注 重实用工程和崇尚实用的精神。他们的科学成 就主要表现在:建筑规划、水利工程、农业技 术、原始机器制造等方面。
• 他们的技术工艺非常发达,但理性思辩的成果 却比较少。古罗马的这些文化特色同古希腊文 化恰好相互补充。
-
6
其பைடு நூலகம்成就
-
7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 注重实用性:注重实用是中国人传统的价值取 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没有用的东西是不 会有人去研究的。这和古希腊人探求纯粹的真 理的追求大相径庭。
• 强调整体观:西方科学注重分析,在研究某一 具体事物时,总能够把它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 分离出来,独立地加以研究和分析。而中国人 则重综合,喜欢从总体上去把握。
-
18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探索
• 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优先出版
收稿日期:2016-02-26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湖南长沙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欧美近现代科技、文化史研究。
第18卷第2期2016年0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8No.2Mar.,2016·文学与文化研究·试析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及成因(1500-1900年)张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地域、文化、信仰、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方式和进程大不相同。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被很多学者热烈讨论过。
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政治制度对科技发展缺乏推动力,经济与科学关系不够紧密,社会各方面因素不够包容来接受新事物以及传统文化保守和不够开放进取,让原本在古代远远领先的中国科学固步自封,最终在近代被西方科学超越。
关键词:中西比较;科技;差异;成因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971(2016)02-0074-06纵观世界历史,16世纪以来,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欧洲中世纪以后到近代这段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明、清时期的四百年中,中西科技发展的脚步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面对这一现象,科学史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为人熟知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一系列问题,也称“李约瑟难题”,那就是:中国人的智力与欧洲人相同,伽利略、牛顿等伟大人物为什么在欧洲出现而不是在中国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15世纪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后来却被赶上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尖锐而切中要害的。
此后的中外学者一直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解释。
他们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本身以及中国的哲学观、自然观中寻找答案。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试论古代中、西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试论古代中、西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答:古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相比,各有千秋,它们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研究中、西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解近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衰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1.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古希腊人进入奴隶制社会时就使用了铁器,并以腓尼基人的字母来拼写自己的文字,这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同时,由于古希腊人地处巴尔干半岛,他们除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航海和海外贸易也比较发达,又有便于经济和文化的长处。
古希腊初期的文化要比巴比伦低,由于一批古希腊学者去巴比伦、埃及和其他东方国家游学,汲取了别的民族的文化成果,这也是古希腊科学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运用理性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类历史上,古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
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所搜集的事实大部分是从外来的来源得到的——他们的天文学是从古巴比伦得来的,他们的医学和几何学是从古埃及得来的,“在这些事实之上,他们又加上一些事实,然后,在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对它们加以理性的哲学考察”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它在本质上是以笼统的直观为基础经过理性思考而建立起来的自然观,而不是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的科学研究的结论。
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这无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次大踏步的前进。
从古希腊多种多样的自然哲学中,我们看到,它们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们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的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因而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成熟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尽管朴素的自然观中带有许多猜测和臆造的成份,但他们毕竟已经开始运用理性去探究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就给当时包罗万象的哲学打上了科学的印记,其中包含了大量近现代科学的萌芽。
古代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古代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同时科学技术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愈来愈先进。
中西方由于地理与通讯困难的问题而造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也因长期以来文化或其他原因而不尽相同,通过阅读课本,我做出以下分析:●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1.善于汲取有营养价值的科学文化以古希腊的科学技术为例,古希腊人通过游学来汲取学习其他民族的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并且不断消化其从外汲取的文化,将其不断传播,也就是说,古希腊人采纳的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但同时,课本也在此举出反例即罗马人只是善于继承与吸收先进文化,而未能消化升华科学文化从而将其发扬光大。
2.在理性思考下归纳总结自然本质同样,以古希腊为例,古希腊人将从外源搜集到的事实资料另加上一些事实资料,并且,对它们加以理性的哲学思考考察,由此得到以笼统的直观为基础经过理性思考而建立起来的自然观。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对自然不是光靠观察和实验的学科学研究结论的一次归纳自然本质的做法。
正是古希腊人第一次在理性思考些归纳自然本质,从而开创了科学精神中最最基本要素。
3.逐步确立科学方法及其应用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具有很强的数学倾向,由此希腊人对处理数学与力学的方法做出了完全独创的贡献。
4.形式理论化形式逻辑建立逻辑学知识的前提首先是真,要从知识中得出具有必然性的结论需进行逻辑的论证,因此,建立逻辑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逻辑学使得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开始科学独立发展的历史。
于是,再次归纳以上四点,我得出:西方的科技的发展就是通过一代代善于思考的人们的吸收、发展、消化优秀良好的科学文化,不断例证思考,不断细化科学探索方法的努力下,将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使其形成很多独立科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1.独立创造众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科学成果区别于古希腊的从河流文明古国学得的科学技术的特点,古代中国靠自己的力量在各个领域创造数量多且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而这些科技成果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是不容小觑的。
考点27 中西方科技的特点比较
6.现代主义艺术产生的根源
(1)社会根源:垄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物 质生产是以牺牲一定精神道德为前提的,物质与 精神发展的脱节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
(2)思想根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 认识水平迅速提高,思想观念急剧变化,人们开 始从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人类的前途,社会问题和 道德观念等;
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 [解析] 本题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的社 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凌弱的强权主义 宣称为“社会伦理”,这种理论移植明显是不正确的。故 D项正确。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许多国
政 封建制度开始衰落,阻碍了中 家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
治 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
保障
外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 殖民扩张带来市场的扩大, 交 世界的交流,包括科技的交流 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思 想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 行,知识分子思想受到禁锢。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 思想解放,重视实践,崇 尚理性。
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
性强,缺乏逻辑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
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
本质的探索。
(4)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 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中国
西方
经 济
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自 然经济分散、封闭的特性,使 科技发展缺少应有的动力
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
15-18世纪中国与西方技术发展比较分析科技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大多数时候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科学与技术之间仍然有着明显的界限和隔阂,科学多偏近于纯理论探索,而技术则贴近于生活实际。
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众多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最出彩之处当属技术性成果,根据李约瑟先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绘制出一张中国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图表(图205),可以很明显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总和曲线几乎与技术曲线高低一致。
西方社会一般将达芬奇时代作为过去技术时代的巅峰,将伽利略时代视为近代科学时代的开端,两个时代的转换期大约可以界定为15-18世纪,这段时间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末期,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峰。
西方社会在15-18世纪300年时间里,已经完全从达芬奇的技术时代蜕变进入科学时代,而中国虽然在技术领域有所进步,但始终未能迈入科学时代的门槛,这其中的缘由不禁令人困惑。
探究这段时间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差距的原因不仅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更是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探索,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
本文从15-18世纪中西方五个主要社会领域技术的发展过程着手,分别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一方面通过探究两方在这三百年时间里具体改变历程,进一步深入了解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选择。
另一方面通过二者发展过程的比较,从技术角度进行纵深和横向对比,找出此期间彼此技术交流情况,以及这种交流带给两方发展的影响,对比阐述中西方15-18世纪技术领域概况。
通过对以上两方面辨析思考,寻找中国在15-18世纪落后的原因,评判其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为了能有针对性地了解中西方技术领域发展过程,文章主要选择了纺织、制盐、矿冶、水利、农业等五个领域展开:第一:纺织技术领域。
宋时棉布还尚属珍品,从明朝开始我国纺织行业中棉花逐步取代过去的丝麻成为中国第一大纤维制品,松江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开始盛行天下,原来的丝织品和丝绵反而成为珍品。
16世纪前后中西方科技发展比较及反思
件 。我 国 的 科 学 技 术 自两 汉 而 后 ,经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充 实 和 提 无论 中西 1 6世纪前 后 的科技 发 展有 何 差别 和 变化 ,一 定 的 文 高 ,到 隋唐 五代 的巩 固发 展 ,呈 现 了 强 劲 的 增 长 势 头 。这 种 趋 化是 一定 的经 济 、政 治 的反 映 ,而这 种 反 映 也 隐藏 在 中西科 技发 势 因宋 元 时 期 经 济发 展 、文 化 昌盛 、理 学 形 成 、战 争 和 其 他 需 展 的特点 之 中。 要 而 得 到进 一 步 强化 。 总 而言之 ,中国古 代 的科 学 技 术成 果 作 为 中华 民族 灿 烂 文 化 中西 的科技 发展 特点有 以下 几个 比较特 点 : 第一 ,中国是经 验 性 ,西 方是 实验 性 。 中 国科 技 成 果 的 现
1 6 世 纪后 中 国封 建 专 制 主 义 直 至 顶 峰 ,封 建 制 度 走 向 腐 朽 ,
至1 9世纪 的近代 物理 学时期 ,是 经 典 物理 学诞 生 、发 展 和完 善 的 扼 杀资本 主义 萌 芽 ,闭关 锁 国排斥 西学 ,导 致 中国科 技 发 展 停 滞 阶段 。而 同一 时期 的东 方 ,中 国 明清 两 朝 自奉 天 朝 上 国 , 日本 德 不 前 ;而 同时期 的欧 洲 资本 主义 发 展迅 猛 ,宗 教 改 革 突破 神 学 束 川 幕府 和 印度 莫I  ̄ t , A L , 帝 国 闭关 锁 国 ,东 西 方 走 上 了 完全 不 同 的两 缚 ,教 育事业 蓬勃 向上 ,科 学 家一 个 个 脱颖 而 f { = { ,科 学 成 就 举 世 条 道路 ,中国更是 错 失 机 遇落 后 于 世 界潮 流 。著 名 的李 约 瑟 难 题 瞩 目,西方逐 渐取 代东方 引领 世界 发展 的方 向。 提 出 :尽 管 中 国古 代 对 人类 科 技 发 展做 了很 多重 要 贡 献 ,但 为 什么科 学 和_ T业革 命没 有 在 近代 的 中 国发 生 ?本 文 尝试 对 这 一 问
论述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科学技术发展的异同及其启示
论述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科学技术发展的异同及其启示相同点: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灿烂的科技文化,几千年来其独有的四大发明以及历朝历代不间断的各种先进的技术为推动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古代希腊同样历史悠久,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科技文化,它独有的逻辑推理,为科学而科学的理念为近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虽有差异,但各自拥有的科技文化同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不同点:一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
中国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具有极其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古希腊逻辑数理型科学技术模式则具有“为科学而科学、以科学认识本身为目的”的非功利性色彩。
中国古代从秦汉到南北朝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形成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农学上的《齐民要术》、天文学上张衡的侯风地动仪,还是数学领域的《九章算术》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都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实用性的特征。
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前期的实用科学技术模式,这一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对世界的最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上,而这些科学技术成就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而服务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
与此相反,古希腊科学技术体系则具有鲜明的“为科学而科学”的非功利性色彩,这一特点在古希腊前后期是一以贯之的。
文艺复兴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部分地继承了古希腊的这一传统。
二关于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范围。
这一问题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联,正由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模式具有极端的实用性特征,所以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学科得到了超常发展。
古希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范围上,把科学发现本身当成目的,突出了它的非功利性,而近代西欧则继承了这一传统。
三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①经验直观与抽象推理的对立:我国古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主要考虑从经验和直观出发,强调“格物致知”。
而古希腊则更重视事物的“理念”。
中外科技史对比及分析
中外科技史对比及分析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通称,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可分为中国科技和世界科技,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
其发展历程艰辛,随历史的进步而发展,也可以说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中国科技发展史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一、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成更于书写的纸,这种纸原料易得,等价低廉;4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金刚经》;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
明清时,双色套印,印刷。
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火药的武器;北宋政府在东京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指南针:两宋时期指南针大量运用于航海,13世纪西传到欧洲。
二、天文历法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13年,记录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年。
战国时,出现了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
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形成固定的系统,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秦汉:汉武帝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隋唐: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较准确地反应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
我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一、导言我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两者在科技、哲学、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因为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引起的,更是因为两种文明本身的内在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古代科学发展与西方的区别,以期能够全面、客观地展现两者的不同之处。
二、科学观念1. 我国古代科学观念的特点我国古代科学观念具有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等特点。
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伴相生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看作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
我国古代科学观念还注重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相信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在阴阳相互作用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基础上运转的。
2. 西方古代科学观念的特点相比之下,西方古代的科学观念更加强调理性思维、实证主义和逻辑推理。
西方人将自然界的运行看作是由一系列客观规律控制的,认为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揭示这些规律,并且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可以加以解释。
三、科学成就1. 我国古代科学成就我国古代在农业、医药、数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我国古代农业方面发明了水利工程、耕作工具、植物栽培技术等,使得我国古代农业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医药领域,我国古代发明了针灸、草药等疗法,并且对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我国古代还在数学、天文学方面有着独特的成就,如出现了天文单位制度、编制了大量的星图和历法等。
2. 西方古代科学成就西方古代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希腊人在几何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欧洲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现代科学的发展,牛顿和达尔文等科学家都为西方古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科学方法1. 我国古代科学方法我国古代的科学方法注重经验观察和归纳总结。
古时的我国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丰富的自然规律和技术经验。
2. 西方古代科学方法相比之下,西方古代的科学方法更加强调实验和理论推导。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摘要:科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表现出自己时代的特征。
古代的中国、西方都存在绚丽的文明,例如东方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而西方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明。
作为世界璀璨文明的两极,它们孕育了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的科技文明。
在近代,科学的力量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中也日益发展壮大。
探寻中国与西方古代的科学与科技文明,将为后人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西方古代科技、对比、李约瑟难题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古代东方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我基础的国家,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建立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其以三大技术、四大发明、四大学科为支柱。
三大技术指陶瓷、丝织、建筑。
陶瓷,不用说,他发明与中国,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至今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任独具盛名。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织种类、样式、制作方法都极为丰富。
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丝织业成就之高的历史见证。
我国的建筑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万里长城、明清故宫举世无双。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它们对世界发展所起的开创革新作用之巨大谁都不能具体的描述。
四大学科指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代的十进制计数法、位值法以及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也遥遥领先。
中医的神奇疗效举世皆知,农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家扈喻晓。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建立起规律性、本质性的理论体系。
而古代西方科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无疑就是古希腊的文明。
古希腊人在精神文明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无人能及,可以说是希腊人开启了世界科学之门。
他们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还有一大批才华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3从“李约瑟难题”视野浅谈中西科技发展比较
从“李约瑟难题”视野浅谈中西科技发展比较摘要:随着“李约瑟难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中西科技发展道路上所呈现出的相反状况也备受关注。
本文基于探究的视野,对中西科技发展的差异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比较中心科技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来揭示中西科技发展速率差异之谜,从而对中国的科技反展研究问题有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西科技比较综观中西科技发展,可以看出双方所走的道路渐行渐远。
观照、对比近代的西方和中国,就会明晰地看到双方在这方面的巨大反差。
近代的西方洋溢着科学发展的旺盛的“文化驱动力”,科学活动的主体勃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而在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文化驱动力”完全陨灭,其直接影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人很少像欧洲人那样有浓厚兴趣获得科学革命所必须的人力资本”1本文想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西方史学界对比较史学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这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比较历史学家所作的工作主要是把不同社会中出现的类似的制度和观念在仔细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二是认为比较史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解释或研究方法,它通过把一个社会中的历史现象与另外社会中的历史现象相比较,从而以比拟的方式对这个社会中的历史现象做出解释,三是另一些学者把比较史学定义为是一种研究逻辑或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指导历史学家系统地收集历史事实,然后运用这些历史证据去检验历史解释理论假设的正确与否。
2换句话说,假如历史研究者把某一个社会中出现的A现象归结为是B社会状况的结果,那么他可以考察其他社会中A现象的出现是否伴随B社会状况,从而对自己的理论假设作出验证,四是有的学者也把比较史学理解为是一种使用类比来说明不同时空中的历史现象的研究倾向。
因此,比较史学可以被看作是建立在对两个以上社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的对过去的研究。
这四种说法都有非常合理的成分,从不同层面和内涵上阐述了比较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洋务派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主张 引进西方科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时期科技引进与实践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 业和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和设备。
建立近代海军,培养海军人 才,学习西方海军技术和管
理经验。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 方科技知识和文化,培养了一 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科技人才。
西方
西方国家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方面相对成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同时企业和高校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应对
中国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在 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政策法规环境对创新活动支持程度
中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 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西方
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法规 相对完善,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鼓励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 。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情况
中国
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加大 了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如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等。
比较分析
中西方科技体系各有优劣,应相互借鉴、取 长补短。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西方科技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与发展 。
注重实践经验、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强调实用性和稳定性,但在一定程度 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
03 近代以来中西方科学技术 交流与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
中外科技创新的发展异同
中外科技创新的发展异同【内容摘要】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任何一个民族想要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相对落后西方国家,对于浸淫科技创新比中国多几十年的西方来说,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对于中国发展来说,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科技创新的特色,致力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分析中西方科技创新异同,积极学习借鉴西方科技创新制度已经比较完善的国家。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区别差异科技创新不仅意味着创新发展、技术进步,更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科技创新始终应该围绕着国民经济发展,始终应该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动力而对科技创新不断推进。
自2016年出台《“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来,以“国家”命名的科技创新规划,通过8篇27章的篇幅,创新主体、创新基地等六个方面的国家创新体系部署,以及12项主要指标,为中国未来五年科技创新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发展蓝图,也为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
这也预示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以及中国科技创新在过去几十年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尽管中国在现代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比较短,然而在建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积极学习外国经验,积极综合本国实际情况,取得了十分惊人的成就。
科技创新是一个全局性的创新,仅仅是关起门来自己弄,永远也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各国之间摒弃隔阂,相互合作才能真正地将科技创新带入新高度。
一、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更是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各个领域上,中国更是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一个国家要想在综合实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然要将科技创新能力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世界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来临之际,只有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处于领先地位,才能真正地引导国民走上一条富裕的道路。
从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比较谈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
从古代中西科学特点的比较谈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一中西科学技术比较观之浅议所谓科学技术的比较观,就是对比较两种科学技术所持的基本观点、思路和方法,是关于对科学技术进行对比的方法论之说。
(1)属性相同。
我们常说的“可比性”就是指被比较的两种事物在属性上应当是同类别的,不同类别的事物一般不能作以比较(当然分类标准应当同一)。
如把甲物体的质量和乙物体的体积做比较就是不合适的,我们不能区分出来二者在两个不同属性上的差异来。
因此要比较两个事物在某一属性上的差异,必须就两事物的同一方面的属性去比较才是有意义的。
(2)时期(阶段)相同。
在对两个事物同一属性进行比较时,有时这一属性的历史跨度比较长,中间可能分有几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事物的属性也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对同一属性领域的同一历史阶段去比较才是有意义的。
如要比较中西科学特征,由于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同一地域在不同历史阶段科技状况不同,同一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科学发展也不相同,又由于中西历史阶段不完全对等,社会形态不统一,自然科学本身又具有中立性,所以不能苛求在同一社会形态背景下进行,只能按照历史时代来划分整个科学史,根据科学史的通常分法,一般把整个科学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与本文有关的只是古代和近代,对古代史欧洲还又分为上古时代和中古时代两部分,我们统一把欧洲中世纪以前的历史归到古代(包括中世纪时期),把中世纪以后的历史统一归到近代。
拿历史纪元来说,可能更准确些,即把17世纪以前统一划到古代史,17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19世纪以后为现代。
(3)坚持联系的观点。
要分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必须联系中西方在古代的科学基础,由于科学技术具有传承性,后来的科学总是在先前的水平上发展的,所以不能孤立地割断这种联系,而只片面讨论某一历史时期的科学和思想,这也是科学史的辩证法。
二对中国科学发展在明清之际落后于西方的再认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 历史学通常把西罗马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千年称为中世纪,而科学史稍有不同,一般是指古希腊罗马文明结束到欧洲文艺复兴这一千年的时期,大约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中西方在科学上各有长短,东汉宦官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医圣”张仲景的《伤害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等创造发明突出。
尤其是秦王陵兵马俑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精湛水平。
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和西方的科技各有特点。
数学方面,中国形成了由《九章算术》奠基、以实用为特征的算法化体系;西方则形成了由《几何原本》奠基、以抽象空间形体关系的推导为中心的纯逻辑体系。
天文方面,中国形成了精细观测、天文历法、比附人事的传统。
西方则致力于构造宇宙模型的理论探讨,终于导致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的建立,它比中国盖天、浑天、宣夜三说完备并合理解释了当时人所掌握的天象。
物理学方面,墨子在光学、阿基米德在力学上各有成就,但后者在萌芽状态实验、量化处理和理论高度上优于前者。
综合科学上,《墨经》与亚里斯多德的系列著作相比略逊一筹。
因此,总体上说这时的西方科学水平更高。
然而,技术对比却是另一番形势:我国以大规模水利工程、农家肥、绿肥和改良农具为依托的农业技术足与罗马相匹敌;金属冶炼业一举完成了自块炼铁经铸铁到炒钢的过渡,许多技术早于西方几百、上千年;医学上,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无论就理论的精深还是实践的效应来说都不能与扁鹊、张仲景、华佗相比;制造技术上,抛开农具、冶金、机械不论,中国的司南、地动仪、提花机、造纸术更是世界首创。
就科技的综合水平论,中国从汉代开始,科技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约3到6世纪),南朝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这比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算出这个数值要早1100多年。
这时期我国的地学(《水经注》)、农学(《齐民要术》)、医术、冶炼(灌钢)和机械技术都超过了西方。
隋唐时期(6到10世纪),阿拉伯天文学上得出了较精密的岁差和黄赤交角数据,并对托勒密的地心说提出质疑;数学上开始规范代数学和三角学;地学上子午线的测定比唐朝僧一行准确;在炼金术中形成了萌芽状态的化学。
这些成就连同它吸收、保留与传播东西方科学的工作使其贡献约略持平或超过我们。
然而,无庸置疑的是隋唐技术——制瓷(白瓷、青瓷、“唐三彩”)、印刷(雕版印刷)、医学(《唐本草》、《千金方》)、建筑(赵州桥、唐都长安)、水利、火药、机械、纺织等远胜于基础薄弱的阿拉伯人,中国科技的总体实力仍是世界最强的。
宋、元(前期)(10到14世纪),是古代中国科技的高峰时期,因为建立于隋唐以来雄厚经济基础上众多的科技成就只是进入宋元以后才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和充分的显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元朝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天文历法上,沈括的“十二气历”,英国在800多年后,才编订出类似的历法。
郭守敬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似,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四大数学名家的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技术上,王桢的《农书》、一系列中医学著作、三十二锭水轮纺车、水运仪象台和《武经总要》、大城市建设的《营造法式》、船坞和水密隔舱、煤冶金和大风扇鼓风的出现,均在当时属世界的一流成就,此时期中,除个别领域外,阿拉伯科技已经衰落。
西欧科技虽然正在复苏,但也仅在少数领域堪与宋、元媲美,但综合水平仍落后于中国。
三、西方科技的重新崛起14到20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欧美。
元(中后期)、明至清初(15到18世纪)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科技已经迟滞不前,依恃传统积累和长期优势的惯性,我国在少数如《本草纲木》、《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项目上尚有一定地位,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在西方,科学从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人体结构》的发表开始,中经天文、解剖、力学和数学的革命至17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终于完成了世界近代科技史的第一乐章,同时也宣告了中国传统科技已趋落后,从此,世界科技中心转入西方。
那时,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由分散走向统一的世界历史的过渡已经完成,不同地区科技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状态同时结束,所以此后科技中心成果的向外扩张对中国来说主要以吸收仿效西方科技的形式出现了。
严格说,中国近代科技史就是从明末西方传教士东渡开始的。
1870年前后,世界进入第二次科技革命,英国以“三大发现”和电磁理论的形成为核心而步入高潮,紧接着,由德国、美国充当主力,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在西方全面展开。
而十九世纪的清朝仍处于近代科学的启蒙时期,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人的译著使微积分、近代化学等得以传入,但就他们的独立创造来说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洋务运动引进的技术:第一台蒸汽机车(1862年),第一艘机动轮船(1865年),第一台蒸汽机车(1881年)也比西方晚了许多。
当然,当时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早于西方30多年,詹天佑的铁路设计和建筑,冯如自行设计的飞机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西方。
现代世界科技史是从19到20世纪之交开始的,它所涉及的领域,大至几百亿光年的宏观宇宙,小至无限微观的基本粒子和生命运动,而相对论、量子力学质量与能量的转换、宇宙演化和遗传信息传递等的探讨已向哲学提出了至今尚不能圆满解答的问题。
技术上,20世纪前四十年的突出进步主要在电力、电子、航空方面。
而民国时期我国的科技仅在本土考古、地质、植物和人类学上有较高造诣,数学上虽有陈建功的函数论、苏步青的微分几何学和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处于世界前列,但这不能改变落后于西方的基本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面世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迅即向世界发展并陆续发展为包括信息,核能、空间、材料、生物工程等在内的高新技术。
在全世界这场世界性的竞争中,科技基础薄弱的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既有过胜利的辉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处于世界前列,在核武器、运载火箭技术、人造卫星、高能加速器、宇宙飞船等也已跨入世界行列。
客观地说,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已经大大缩小了我国科技与西方大国的差距。
当然,近现代以来,我国一流的科学家和创造发明,和世界发达国家比,差距是大的,这从科技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统计数字来看,也就足以证明了。
到2001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已走过了100年的历程,100年来全球共有28个国家475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华裔科学家,却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
此消彼长原因的比较中国科技为何古代先进,近代落后。
而西方原本落后而在近代却大大超过中国,究其原因主要有:一、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原因之一。
古代世界都是以农业为主、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社会。
传统农业受到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期和气侯的限制以及地力产量的制约,短期内难以看出变化,必然发展缓慢,与之相关的其它行业在发展范围和深度上也是有限的。
整个经济就一定是个封闭的体系,近代科技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出来。
在这个基本点上中西皆然,并无本质区别。
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原理,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保证了封建制度所能允许的生产力和科技力有最大的发挥,表现为两宋以前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世界前列地位;然而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整个经济的根本改造时,这种生产关系又形成了对突破当时生产和科技水平的障碍了。
上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历史比中国悠久,生产力基础相对雄厚,自然成为若干原始科技成果的发源地。
埃及、西亚和后起的希腊、罗马同处地中海周围,这就既为它们的相对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也造成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前者是希腊、罗马科技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后者的发展则使它们重蹈埃及、西亚的覆辙,终于衰落下去。
这同孤悬东亚、有高原、崇山相隔的中国显然不同。
中世纪西欧长期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只是到了晚期才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
而在西方,牲畜饲养在农本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此为前提,首先在农村中成长起来的、相对比例远大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因素(分散或集中的毛纺织手工工场),也就容易瓦解历史短暂、基础薄弱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了。
于是,原来作为农业附属物的手工业迅速成为改变整个经济的龙头!这种变化在尼德兰和英国表现得特别明显。
以雇佣关系和服务市场为主导的开放型经济结构的形成,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并引发了近代的技术革命。
二、国家政权与政策是否适应科技发展是原因之二农业社会的国家无例外地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
皇权集中国家与民间的人、财、物,便于重点科技的平稳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期,它长期保证了中国科技的先进地位。
然而,到了封建社会没落期,当新经济因素出现,需要相应地改变政权的阶级结构和所执行的政策时,专制政权本能地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统治根基的保护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