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安全评价事故致因理论分析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初步调查显示,事故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首先,化工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未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例如,在进行高温反应实验时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监控反应温度和压力,以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但根据调查发现,在事故发生时,实验操作人员并未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其次,化工厂的设备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据一些工人反映,在事故前几天,有几台设备出现了异常的震动和噪音,但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处理,这也可能是事故的一个诱因。
此外,化工厂对于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不到位。
虽然工厂规定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但据调查发现,一些新进员工未接受到充分的安全教育,导致在危险情况下无法正确应对。
针对此次事故,当地政府已经责令该化工厂停产,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
另外,相关责任人也将被严肃处理。
同时,化工厂也已对员工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了设备的全面检查和维护,以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
这起事故再次提醒了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生产安全始终是首要的重点,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实际生产中,必须严格遵守生产安全规定,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以及及时维护和检查设备,做好安全预防工作,从而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
此次化工厂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在当今社会,工业化生产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安全风险。
因此,企业和管理部门必须时刻关注生产安全,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首先,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使安全生产工作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
其次,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员工是企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对于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首先,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进行排查和整改。
例如,部分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导致设备在运转中出现故障,引发了事故的发生。
其次,工人在操作设备时缺乏足够的安全培训和指导,对于安全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掌握不够充分。
这导致了工人在遇到设备故障或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应对,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此外,化工厂管理层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监督,在日常生产中出现了一些违规行为,如擅自调整设备工作参数、使用不合规的操作方法等,这些行为直接增加了事故的发生可能性。
综合来看,这起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化工厂在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所导致。
企业管理层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足,对于安全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安全管理制度和培训教育工作存在漏洞。
为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化工厂需要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要重新审视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切实保障员工的安全生产权益。
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确保企业能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很显然,这起化工厂的安全生产事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也给受害的工人及其家属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痛。
因此,化工厂必须从管理体系、技术装备、员工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首先,化工厂需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形成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都积极参与的安全生产文化。
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确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安全生产目标,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规范,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有效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其次,化工厂需要加强技术装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
汇报人:
目录
01 安 全 事 故 致 因 理 论
概述
03 安 全 事 故 致 因 理 论
的实践应用
02 常 见 安 全 事 故 致 因
理论
04 安 全 事 故 致 因 理 论
的未来发展
Part One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概述
安全事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安全事故是指在 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 的意外突发事件,造成 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Part Three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的实践应用
安全事故致因分析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故树来分析事故的原因,找出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事件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件树来分析事故的发展过程,预测事故的可能后果。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通过研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和操作问题,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因 素。
交通运输行业: 避免交通பைடு நூலகம்故的 发生,保障交通 安全
公共安全领域: 预防火灾、恐怖 袭击等危害公共 安全的事故
医疗卫生机构: 保障医疗设备安 全,防止医疗事 故的发生
Part Two
常见安全事故致因 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
定义:轨迹交叉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 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运 动过程中发生交叉所导致的。
跨行业适用性有限:现有的安全事故致因理论主要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难以全面适 用于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事故致因模型,提高事故预防和应急响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安全事故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开展跨学科研究,融合多领域知识,为安全事故致因理论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16
第三节
一、因果继承原则
事故因果论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事故现象是后果,与其前因有必然的联系。 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的,因和果有继承性,前段的结 果往往是下一段的原因。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 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如此类推。
17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23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 成伤亡事故后果——复合型 单纯的集中型或连锁型较少,事故的因果关系 多为复合型。
24
第三节
三、起因物和施害物
事故因果论
起因物——造成事故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 工物件、环境物等。
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
不安全状态导致起因物作用;施害物又是起因物促 成其造成事故后果的。
12
第二节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26年,纽鲍尔德(E.M.Newbold)研究大量工厂中事 故发生次数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次数服从发生概率极小, 且各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统计分布。 马勃(Marbe)跟踪调查了一个有3000人的工厂,结果发 现: 第一年里没有发生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几年里平均发生 0.30—0.60次事故; 第一年里发生过一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0.86— 1.17次事故; 第一年里出过两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的出现是人们对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实 质认识方面的一大飞跃。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 和哈登(Hadden)提出了一种新概念: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 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应该通过控制能量, 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 量释放。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4能量转移论一般一个生产系统及过程大体上可以用图4的模型来表示:图4生产系统模型由图4可见,向生产系统中输入的工作介质(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统称为流通质)在系统内的传递、作用、变化过程是相互依赖的,能量使机器工作、物质变化,人驱动能量便扩大了自身能量系统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输入的物质(原材料)在能量作用(能量做有用功)、信息的控制下变为所需要的产品,但如果能量推动控制而作用于人或机器设备,就要造成人员伤亡或机械设备的损坏,这就发生了事故灾害。
所以,在关于“为什么会发生事故”、“事故发生经历怎样的过程”所谓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中便提出了“能量转移论”。
这就是约翰逊关于事故的定义。
他说,事故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延缓工作进程的所不希望的能量转移。
也可说成是“失控的能量释放或转移”、“能量的逆流(于人体或设备)或逸散”。
总之,中心问题是能量。
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管理,除人以外就是对能量的认识和管理。
此种理论对于提示事故的致因是非常本质、深刻和重要的。
所说危险性最根本的是“物”,特别是物质的危险性。
而物总是和“能量”联系在一起的。
能量既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又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原因或结果。
所以从安全角度考虑,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物”,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能量危险性”。
处于高处的重物和压缩状态的气体具有大的势能,高速运动的交通工具具有大的动能,火焰与高温物体具有大的热能,火炸药之类的含能材料及有机过氧化物等自反应性化学物质具有较高的化学能,等等。
依据这种理论,还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分析、认识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即:a)安全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从对能量(火)的发明与应用开始的,又是随着各种新能源、新能量转化方法的发明、应用及深化、推广而突飞猛进的。
因此,人们常用对能量的占有和消费量来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和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发展水平。
例如,1955年将全世界的能源消费量折合成标准煤(29.3×103kJ/kg)约为34×105kt,而到了1975年就达88×105kt,其年平均增长率差不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等。
事故致因理论
1) 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物) 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而发生的。例如,
人的行动 范围
机物活 动范围
人
风 险
人员的 不安全行为
♫ …
危 险 因 素机(物)
物——跌落的砖; 人——未带安全帽 走过工地… 机(物)的 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示意图:
该所没有正确履行特种设备监督检验职责,在该事故 起重机制造监督检验、安装验收检验工作中未严格按照 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致使存在先天隐患的特 种设备投入运行。
(4)安全评价单位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
该院安全评价中心出具了不符合实际的虚假安评报告。 即在事故起重机等特种设备技术资料不全、冶炼生产线及 辅助设施存在重大隐患的情况下,出具了“安全现状基本 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要求”的评价结论。
(2)事故致因“二元论”
O
A B
图中 OA 表示事故隐患,它是危险因素与管理缺陷合成的结果。A 点 是由正常生产到发生事故的转折点,叫第一激发点,也叫事故原点。B 点 是事故中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错误而激发事故扩大的转折点,叫二次激 发点。事故现场是生产因素的潜在能量转化为事故破坏能量的外观表现。
吊装船用发动机
发动机坠落
挂钩断开
所以《安全生产法 》第三十五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 吊装等危险作业,应当 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 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 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 落实。
2)少数事故 是由于人员处 在不安全环境 中而发生的
人的 不安全 行为
人
风险
环境 不安全 条件
环
高处作业危险环境 工人未系安全带
致 害 物 行 为 人
化工企业安全评价中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
化工企业安全评价中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速度取得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也一直在变大,种类也越来越多。
企业的业务面的拓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同时岗位生产难度的提高,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难度就会加大。
为了加强安全事故的发生的预警和改进,就需要探索出一种合理有效的措施,也因此事故致因理论经常被应用于企业安全评价工作当中。
基于上述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内容,弹簧分析了现在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模式的建立原则,最后给出了几点加强企业安全评价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评价;事故致因理论;应用引言:目前中国从事化工相关产业的人员比重很大,对于大型的化工企业来说,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安全生产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通常来讲,要想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做到每个环节的安全生产责任都要划分到具体的人,每个环节都要有应急处理措施,企业也要有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
目前,事故致因理论已经被很多企业作为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的理论依据,其在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源头、采取预防措施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值得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进行应用。
一、事故致因理论内容简介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原因有结果的,其都会经历一个量变积累、发生质变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出发,为了尽可能地消除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让其发展成为安全事故,是安全评价工作的根本目的。
因此,掌握事故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就可以提前识别引发事故的隐患,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而事故致因理论就是这个过程的基础。
事故致因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研究大量的事故灾害发生的概率,寻找影响其出现的因素、过程,然后建立相关的事故模型。
其从人、机、物和环境等四个方面对事故的发生进行分析,只要有两个诱发因素存在就表示事故会被诱发,当三个或者更多诱发因素同时存在的时候,就表明此为事故的高风险区。
事故致因理论
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概述一、事故致因理论简介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伴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事故产生的本质规律也在不断的呈现变化。
从20世纪初至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阶段,二战时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双因素理论)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三因素理论)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事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随机的,有事故倾向性的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到了此双因素理论阶段,主要观点认为人与其工作环境密切相连,事故的发生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到三因素理论阶段,事故致因理论逐渐完善,并且越来越来的研究者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物和环境3者综合导致的结果,并且诞生出以瑟利提出的人类工程方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事故致因模型。
1、因果论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
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Z,这便是“果”。
N:包含着N,,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
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
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一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
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2、轨迹交叉论一个生产系统系统一般是由人、机、物构成的,它们共处于一种环境中。
轨迹交叉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该系统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或逆流能量轨迹交叉)所造成的,有时环境也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及它们相遇的条件。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四、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五、轨迹交叉理论
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 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 生的时间和空间,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 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 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相通,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 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掌握 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发生 的途径,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 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 要理论依据。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事故致因理论,通过 下述理论可以了解人类对事故的认识以及对 其控制的发展过程。
(5)伤害。由于事故直接产生的人身伤害。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 移。”能量造成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 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 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 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 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 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 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 生。
(三)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
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 即:
( 1 )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 2 )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 3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 4 )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 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事故致因理论41734
基本原因
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
事故
伤害
技术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原因
教育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
身体的原因
不安全行为
历史的原因
精神的原因
不安全状态
管理的原因
二、管理失误论(MORT) 事故统计分析因果连锁模型
当前世界普遍采用的因果模型。着重于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管理失误。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
亚当斯提出了一种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因果连锁模型,该模型以表格的形式给出。
3.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管理
体系
管理失误
现场失误
事故
伤害或
损坏
目标
组织
机能
领导者在下述方
面决策错误或没做
决策:
方针政策
目
标
规
范
责
任
职
级
考
核
权限授予
安技人员在
(四)能量意外释放(转移)论
吉布森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哈登提出: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认为预防能量转移于人体的安全措施可用屏蔽防护系统的理论加以阐述。防护能量逆流于人体的屏障系统有12种类型。 基本论点: 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能量形式: 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辐射能(包括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
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如下图所示。 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简析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关于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关于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首先,管理不到位。
该化工厂的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监管不严,导致了员工维修设备时没有得到必要的指导和保障。
其次,设备维护不及时。
造成该事故的设备是一台旧的设备,且其维护保养并不及时,导致了设备出现了故障。
而维修人员在进行维修时,由于设备的老化,未能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隐患。
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工人的安全意识不够,导致了事故的扩大。
在发生故障时,工人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事故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针对这起安全生产事故,化工厂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关整改和改进。
他们对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和更新,加强了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
同时,该化工厂也对受伤员工进行了全面的救助和赔偿。
这起事故给我们提了醒示: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做好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希望每个企业都能够重视安全生产,切实保障员工的安全。
对于化工厂这起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不仅要对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首先,化工厂必须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
旧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和注意,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和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老化严重的设备,应该及时淘汰更新,以免出现安全隐患。
其次,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对于员工来说至关重要。
化工厂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力度,让他们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
另外,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方案,确保每一项安全措施都得到有效执行,促使员工在工作中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的安全警惕。
此外,要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
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要做好应急预案,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和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A 事故频发倾向论 B事故因果论 C能量转移论 D人失误主因论E管理失误论 F 轨迹交叉论 G变化论A:事故频发倾向论基本内容:事故频发倾向论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该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现实意义: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事故。
企业在招录员工时,要进行严格的心理生理测试,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同时,企业应当判断自身的生产模式,从而判断事故频发倾向论在本单位是否适用。
B事故因果论基本内容:事故因果类型有集中型,连锁型,复合型和层次性。
一般而言,事故原因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间接原因:1.技术的原因2.教育的原因3.身体的原因4.精神的原因5.管理的原因6.社会及历史原因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连锁过程包含五个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最基础的原因)2.人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4.事故5.伤害隋鹏程对海氏所提的“遗传因素”强调先天性格等心理因素作为事故基点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应当作为事故因果最基础的原因。
现实意义:要防止事故,就应知道引起事故的本质原因。
对于事故原因追踪应该是:深入调查研究→确认事实真相→从中发现新问题并使之系统化→探求本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实施安全生产C能量转移论基本内容: 1961年吉布森,哈登等人提出解释事故发生物理本质的能量意外释放论.他们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既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该理论阐明了伤害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指明了防止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接触能量。
事故致因理论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事 故的原因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或人为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 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人与物两 系列轨迹交叉理论被用来说明造成 事故的原因。间接原因,即社会原 因、管理原因等是导致事故发生的 本质原因。
二、事故因果论
事故
事故因果类型 事故 集中型 事故 连锁型 事故 复合型 接近事故后果时间最近的原因叫一次原因;造 成一次原因原因的原因,叫二次原因… …三、 四、五次等间接原因。 事故就是由初次原因(离事故后果最远的原 因)开始直至直接原因、事故后果是事故发生 的因果顺序。
扰动起源论把事故年成从相继事件过程中的扰动 开始,最后以伤害或损坏而告终。这可称之为“P理论”
五、扰动起源论
1.能量和事故 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顿引申了吉布森提出 的“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 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分为两大类。 第1类 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 的能量引起的。 第2类 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交换引起的, 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 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和频 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七、人因素的系统理论 系统模型可反应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 馈和调整,并能指出促成事故的一系列事件。下述几 个模型都属于系统理论。 1、 S--O---R的人因素模型
2、操作过程S--O--R的人因素的综合模型
3、海尔模型
八、综合原因论
综合原因论认为,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 因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 成的结果。 事故是由起因物和肇事人触发加害物于受 伤害人而形成的灾害现象和事故经过。 意外(偶然)事件之所以触发,是由于生产 中环境条件存在着危险因素即不安全状态,后 者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这些物质的、环境的以及人的原因是由于管理 上的失误、缺陷,管理责任所导致,是造成直 接原因的间接原因。形成间接原因的因素,包 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法律等 基础原因,统称为社会因素。
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
Flash the Drive
对待事故,要举一反三,不能就事论事。任何 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事故的背后必然存在 大量的隐患、大量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我们的 安全管理就是排除身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 安全状态等各种隐患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隐患排 查要做到预知,隐患整改要做到预控,从而消除 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不发生事故。
物(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 扩大 1、设计缺陷 2、工艺缺陷 3、设备缺陷 4、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 陷
①
1、不安 全设施、 设备、 设计
③ 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
事 故
2、人的 不安全 行为
发生的根源
和条件 包括 1、物理的(噪音、振动、温度、辅 射) 2、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 气体、氧化物等) 3、生物因素,自然环境
W.Sunroof Flash the Drive
事故 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 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 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坠落、 物体打击等能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 的事故。 伤害 直接由事故产生的人身伤害。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到图中那样的多米诺骨牌 系列。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 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企业 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 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事故原因分析时 通常要明确的内容
直接原因分析
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 陷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 缺陷 ①无防护 ②防护不当 ①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 ②强度不够 ③设备在非正常状态运行 ④维修、调整不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企业安全评价事故致因理论分析
1事故致因理论的概述
事故发生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由于事故的隐患都是慢慢积累的,所以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每一个过程都是有一定的特点,有一定的规律,为了预防这种事故的发生,我们就要先了解这些事故,找出一些规律,从而创建出一套比较完善安全法则,这套安全法则既能让我们可以提前有所了解,又能很好的评估出此事故的等级,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内容,就可以做一些改善和相应的防护,这样我们有所准备,就不会因为事故的发生而损失严重。
从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来看,该理论属于安全科学体系当中的一个分支,安全科学体系研究的是当事故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防范,而事故致因理论就是用来阐释这个事故是怎样发生的,发生时是怎样的状态等,事故致因理论所说的人、物、环境和管理环节在发生某个事故所处的位置,我们根据这些找到问题的所在,并根据这些来研究这件事故的责任。
2化工企业安全评价中事故致因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
2.1在化工企业中安全性评价的分析
从一些基本的理论来看,化工企业的安全性评价已经认为是一些风险性评价,我们要尽量的分析辨识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危
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预先分析辨识的情况进行。
如果我们可以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得出安全管理的步骤,我们就能大大提高安全性。
而安全性问题就会涉及到整个的生产过程,其中包括工作的人员,工作的机器,生产所需要的物料,以及我们所工作的环境。
调查发现,要运用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安全性评价,我们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原则,要是对此事件进行分析,也要符合事情的发展规律与原则,对于安全性的评价时,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要有明确的相关概念。
(2)系统性原则:一个事故的发生都是逐渐积累的,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因素,或许只需要一个因素就可以成为导火线,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所以,在化工企业安全评价中,我们要从整体考虑,系统性分析,分别从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综合考虑。
(3)相关性原则:在化工企业中,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并非是独立的,都是有相关性的,这样可以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4)可操作性原则:对于不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安全评价,根据评价制定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也有很高的可靠性。
2.2因事故致因理论的影响,化工企业安全性评价存在着相关的问题
由于总结了企业中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事故致因理论得以提出,因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的典型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可以
还是一条一条按照规定的规律一步一步地完成,就可以完全没有事故隐患,就可以完全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这就是说明没有及时的认识到事情是有局限性的,对于所有的问题没有全面的考虑。
最开始,化工企业漠视安全的评价方法,他们都认为只要按照之前的计划来操作,就一定不会发生问题,这也是因为负责人不重视所导致的结果。
3对强化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的策略
3.1设立安全负责人
在企业中,每个部门都会有相应的负责人,当然安全部门也要有相应的安全负责人,在处理事故时,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在大多数化工企业中,都会有相应的工厂,而每个工厂都会用一些化工产品,而这些化工产品有一些是具有腐蚀性的,有一些有剧毒,还有的可燃点很低,很有可能自燃,所以这就需要安全人员要根据相应的化学性质来保存这些化工材料,对于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要有相应的安全评估,当然也要制定出假如出了事故我们的对策措施,也就是预防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3.2要降低化工企业的生产风险,就要强化企业的安全评价管理
作为化工企业的安全性的评估人员来说,自身的素质和知识要不断地提高,也要记住之前发生事故给我们的教训,当然也要铭记在发生事故时我们的经验。
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应对突发事情的状况,当然,这样也就会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增加企业的
性。
4结束语
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的化工领域,在整个的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安全发展。
为了提高化工产业安全性评价,就要把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负责人,并鼓励他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发展。
现在可以了解到,我们能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就可以降低企业事故的发生概率,对其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楠,孙绍荣.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治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3):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