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人的土地情节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下的中国人-------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
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构造、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一、引言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
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
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展了“森林浴〞。
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
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
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展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根底1 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根底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
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拟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兴旺,气候温和,雨量充分,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
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中国人的土地情结作文
中国人的土地情结作文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人呀,对土地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就说农民伯伯吧,他们每天早早起来,到田地里辛勤劳作。
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
那土地就像他们的宝贝一样,精心呵护着。
他们看着自己种的庄稼一点点长大,心里别提多高兴啦!我还听过一个故事呢。
有个老爷爷,一辈子都住在农村,家里有好几亩地。
后来他的孩子们想把他接到大城市住,可他怎么都不愿意。
他说:“这土地是我的根,离开它,我心里不踏实。
”咱们中国人为啥这么喜欢土地呢?因为土地能长出好吃的粮食、蔬菜和水果,能让我们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
所以呀,咱们要珍惜土地,不能随便浪费和破坏它。
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说一说咱们中国人的土地情结。
你们看,在农村,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农田。
农民伯伯在上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到了秋天,金黄的稻子、红红的高粱,可好看啦!我家邻居的叔叔,他家有一个果园。
每年水果成熟的时候,叔叔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
他说:“这土地呀,就像我的好朋友,给了我好多好多的礼物。
”还有啊,以前打仗的时候,很多战士为了保卫我们的土地,不怕牺牲。
他们知道,土地是我们的家,没有了土地,我们就没有地方住啦。
小朋友们,我们要爱护土地,就像爱护自己的玩具一样。
作文三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大人们说起土地,眼睛里总是闪着光?这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
比如说,爷爷奶奶那一辈,他们在土地上种庄稼,那土地就像会变魔法一样,能变出好多好吃的。
他们每天都精心照顾着土地,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
我还知道一个村子,那里的人们特别爱护土地。
他们从不乱扔垃圾,也不会随便在土地上乱挖。
因为他们知道,土地是大家的宝藏。
土地对我们太重要啦,能让我们有房子住,有食物吃。
所以我们也要好好保护它哟!作文四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中国人可喜欢土地啦!在乡下,很多人家都有自己的菜地,种着各种各样的菜。
我去姥姥家的时候,姥姥总是从菜地里摘新鲜的菜给我做美味的饭菜。
乡土中国对于土地的眷恋的描述
乡土中国对于土地的眷恋的描述乡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土地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是我们衣食住行的根本所在。
在乡土中国,土地不仅仅是一片耕作的田地,更是人们对于家乡的眷念和情感的凝聚。
中国人民对于土地的眷恋可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使得土地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基石。
农民们辛勤劳作,耕种着他们的土地,从而换取丰收和幸福。
他们把自己的血汗倾注在土地上,与土地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
土地不仅仅是农民们的生计所在,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宿。
每逢丰收的季节,农民们会举行丰收祭祀,向土地祈求丰收和幸福。
这种对土地的眷恋和敬畏之情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土中国的土地眷恋并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浓厚。
虽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人离开了农村,进入了城市,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并没有改变。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土地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仍然是一种根基和情感的凝聚。
乡土中国的土地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和传统。
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中国人民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在乡土中国,土地不仅仅是一块可以耕种的田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乡村中的农田、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是乡土中国的一部分。
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也是乡土中国的一部分。
这些文化元素,都与土地紧密相连,构成了乡土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乡土中国对土地的眷恋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
在乡村,人们习惯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过着朴实的农耕生活。
即使在城市,许多人也会种植一些绿植或养一些宠物,以弥补内心对土地的渴望。
此外,乡土中国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也经常会有与土地相关的仪式和表演。
这些习俗和活动,都是对土地的眷恋和敬畏之情的体现。
乡土中国对土地的眷恋,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延续。
中国的土地资源与利用
中国的土地资源与利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土地资源特点、利用现状以及相关问题,并提出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的建议。
一、中国土地资源特点中国土地资源特点与其巨大的国土面积、多样化的地理环境以及庞大的人口有关。
中国的土地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中国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类型,这使得中国的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
2. 分布不均衡: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而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这种不均衡性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一定的挑战。
3. 人口压力大:中国的人口众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需要维持庞大的农田和城市用地,这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几个重要方面:1. 农业用地: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用地是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面。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2. 工业用地: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土地被用于工业区建设,这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一定的压力。
部分工业项目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对土地资源造成损害。
3. 城市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不断扩张。
城市用地不仅包括建筑用地,还包括交通、商业、公共设施用地等。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是当务之急。
4. 生态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是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以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
三、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以下是几点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的建议:1.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合理划定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范围,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分析
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分析土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土地利用情况也较为复杂。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并探讨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较为集中,主要用于工业、居住和农业三个方面。
工业用地是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分布广泛。
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住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农业用地主要用于粮食、蔬菜和水果的种植,其中粮食种植是农业用地的主要部分。
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其次是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问题。
在工业用地方面,许多工业用地闲置或低效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在居住用地方面,城市扩张过快导致了大量农田被占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农业用地方面,一些农田因为水资源不足或污染问题使得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
如何更好地利用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对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和布局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农业用地,避免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在农业用地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农田的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还可以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
【名师讲题】“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的原因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
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
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
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
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
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
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
”(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
浅析课题的“乡土情结”
浅析课题的“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土地、乡村生活的深深情感和认同感。
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情感体验中,还反映在文化传承、乡村发展、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
下面对课题的“乡土情结”进行浅析。
乡土情结反映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情感。
乡土情结源自于个人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的认同。
无论是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人们的成长经历往往与故乡的所有产生密切联系。
故乡的风土人情、乡间的田园风光、家人的关爱和乡亲的情谊,都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乡土情结使人们渴望回归故乡,重温童年岁月,寻找曾经的记忆和情感的认同。
乡土情结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
乡土情结使人们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产生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冲击,很多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但是乡土情结使人们重拾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并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家乡的独特文化。
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家乡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创新。
乡土情结有助于推动乡村发展。
乡土情结使人们关注家乡的发展,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在中国,乡村发展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路径之一。
乡土情结使人们对乡村的土地资源、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生关切,促使他们参与到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乡村教育、乡村医疗等多方面的工作中,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乡土情结表达了人们对社会认同的追求。
家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精神归宿。
乡土情结使人们与家乡的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连接,形成社会网络。
乡亲们互帮互助、亲情、友情和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人们感受到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认同。
这种社会认同不仅是情感纽带,也是人们在困难时期互相支持的力量源泉。
乡土情结在个人情感、文化传承、乡村发展和社会认同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乡土情结使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热爱和认同,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
我们应该重视和挖掘乡土情结的力量,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一年一度的春运,让人感觉窒息,但回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天南海北的中国人携着大包小裹踏上回家的征程,即便是跋山涉水、身心俱疲。
其实,对故土的眷恋、对家的思念,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应该说,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拟从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入手,对中国人的故土情节进行梳理,在其中找寻答案。
标签:故土情结;安土重迁;衣锦还乡林语堂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此言一语道尽了埋藏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可触动灵魂的情感——故土情结。
而余光中的《乡愁》更是令人魂牵梦绕、思绪万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不仅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千千万万旅居海外、漂泊异乡的中国人共同的乡愁。
应该说,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和永恒的情感,这不只体现在名人名家的名著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接触到一些诸如告老还乡、衣锦返乡之类的词汇,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本质,即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这就使百姓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之上,他们以土地为根本,希望从土地上获得生存的粮食与空间,因此,安土重迁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生活状态(战争爆发、瘟疫肆虐等不可控的天灾人祸可能会短暂地改变这一现象)。
遥远的传说时代,土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
在这里,我们不纠结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因为女娲造人故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已经大于其故事本身了:人是土做的骨肉,土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
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一、引言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
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
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行了“森林浴”。
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
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
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行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基础1 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基础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
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发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
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珍惜土地,保护土地
珍惜土地,保护土地
1. 珍惜土地,保护土地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土地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为了能够持续地从土地上获得食物和资源,我们必须珍惜土地。
减少土地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养护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土地的重要举措。
2. 我们应该珍惜土地的每一寸。
从个人层面上,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土地,不浪费资源和能源。
我们可以通过种植植物、种植树木来改善土地,并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平衡。
3. 农民是土地的守护者,他们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采取可持续的农业方法保护土地。
他们可以选择有机农业和自然农业的方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此外,农民还可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4. 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要理性使用土地。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的用途,保留一定的绿地和空地,我们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环境质量。
同时,我们也要减少城市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侵占,保留农田和森林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5. 土地的保护也需要政府的参与。
政府可以颁布相关法律和政策,监督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政府还可以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和土地所有者参与保护土地的行动。
6. 教育是保护土地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地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保护土地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普及环保知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培养每个人珍惜土地的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中国土地的心得体会总结
中国土地的心得体会总结中国土地是我国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参观和学习中国土地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多的心得体会和启发。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土地的珍贵性和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地资源有限,但是却要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
因此,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显得格外重要。
在我所参观的地方,土地被精心规划和利用,农田、城市、工业园区相互结合,形成了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
其次,中国土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引起了我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通过推行耕地保护政策、加强土地整治和荒漠化治理等措施,有效地保护和管理了土地资源。
同时,我国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表明我们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关注不仅停留在眼前,更要从长远考虑,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再次,我对中国土地的发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量大,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国很好地平衡了城市建设和农田保护的关系。
同时,我国在农田和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一些发达地区,农田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模式。
这些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最后,我对农田改革和土地制度的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二级市场的发展,有效激发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活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我国也在逐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强农民对土地权益的保护。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的发展和保护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刻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珍贵性,要加大土地保护和管理力度,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中国的土地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方面,要寻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
漫谈传统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作者:王鑫伟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7期摘要:一年一度的春运,让人感觉窒息,但回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天南海北的中国人携着大包小裹踏上回家的征程,即便是跋山涉水、身心俱疲。
其实,对故土的眷恋、对家的思念,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应该说,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拟从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入手,对中国人的故土情节进行梳理,在其中找寻答案。
关键词:故土情结;安土重迁;衣锦还乡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05-02林语堂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
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此言一语道尽了埋藏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可触动灵魂的情感——故土情结。
而余光中的《乡愁》更是令人魂牵梦绕、思绪万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不仅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千千万万旅居海外、漂泊异乡的中国人共同的乡愁。
应该说,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和永恒的情感,这不只体现在名人名家的名著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接触到一些诸如告老还乡、衣锦返乡之类的词汇,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本质,即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这就使百姓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之上,他们以土地为根本,希望从土地上获得生存的粮食与空间,因此,安土重迁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生活状态(战争爆发、瘟疫肆虐等不可控的天灾人祸可能会短暂地改变这一现象)。
遥远的传说时代,土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中国文化内涵中有一种中国人固有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不仅体现在乡土文化的自然本色中,而且也蕴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乡土社会的本质,就是一种流淌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意识——“乡土情结”,这可以说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情怀。
法国作家埃尔韦.圣德尼在《中国的诗歌艺术》中这样写到:“中国大家庭所有成员身上具有一种明显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别的任何民族中都没有这么根深蒂固,这就是对家乡的怀念和思乡的痛苦。
”这足以可见不在故里的中国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人身上有浓重的乡土情结呢?一.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习俗上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因此,中国人乡土观念浓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1.从海外华侨“落叶归根”行为上看乡土情结那些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华人,无论侨居它国多少代,即使有人连一句汉语也不会讲,但是对自己祖先曾经留有足迹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仍是那样的浓重。
如果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上,他们都是热泪盈眶,离开时不少人还要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回家,称之为“乡井土”,表示永远不离祖国母亲的土地!这种浓烈的土地情怀使得中国人独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入土为安”等等思想。
一个人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到了两鬓斑白之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到曾经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
若是死后也能葬入那片土地,才真正感到可以瞑目安息了,否则将成为人生最大的憾事。
因此,许多人不惜辛劳和钱财,想方设法把去世的父母的灵柩或遗骨运回老家安葬。
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赫尔曼·凯泽林(Hermann Keyserling)97年前就到过中国,在《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农人能给人如此纯真又如此亲近土地的印象,“当他们死去的时候,他们又带着童稚般的信赖归于那对他们是真正的母腹的大地”。
农民对土地的典型心态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农民对土地的典型心态
咱农民啊,对土地那感情可深哩。
土地就像是咱的老伙计。
春种的时候啊,看着那一块一块的地,心里就有了盼头。
把种子撒下去,就像是把希望埋进土里。
想着等过些日子,就能看到嫩绿嫩绿的苗儿冒出来,心里就美得很。
有时候在地里干活累了,就坐在田埂上,看着自己的地,就跟看着自家娃似的,咋看咋喜欢。
土地也是咱的命根子。
老一辈人常说,只要有地在,就饿不死人。
不管外面的世界咋变,咱农民守着自己的土地就踏实。
这地啊,能种粮食,种出的粮食那是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的。
遇到收成好的年份,那粮食堆满仓,那种满足感啊,啥都比不了。
不过呢,土地有时候也让咱头疼。
要是碰上个天灾啥的,像大旱或者大水,心里就像油煎一样。
眼巴巴地看着地里的庄稼受灾,可又没办法。
但是咱农民也倔啊,哪怕受灾了,第二年还是会好好伺候土地,就盼着下一年能有个好收成。
咱对土地还特别“小气”。
要是有人想乱占咱的地,那可不行。
就像有人要抢自家宝贝一样,那得和他急眼。
这土地是咱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是咱生活的根基,可不能随便被人乱动。
咱农民还喜欢在土地上捣鼓些新鲜玩意儿。
种点新的农作物品种啊,试试新的种地方法。
要是成功了,就到处跟乡亲们显摆,心里可自豪了。
土地啊,它不仅仅是一块地,它是咱农民的依靠,是咱的快乐源泉,也是咱永远割舍不掉的情感寄托。
第 1 页共 1 页。
浅谈国人的土地情节【精品范文】
浅谈国人的土地情节浅谈国人的土地情节土地,凝聚着人们最深沉、最质朴的情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可以说土地稳、则民心安、则社稷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土地的革命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土地政策始终是固国安邦最为重视的政策,盛世局面的出现也都是土地政策相对处理的较好的时期;相反的,土地兼并、税赋过重等原因也是加速朝代更迭的重要因素。
先秦时期,井田制的运行解决了土地混乱的现象,促进了奴隶社会的稳定发展;战国时期,“相地而衰征”“初税亩”、重农抑商等政策推进了土地私有化的进程;秦汉时期确立土地私有,规范了亩税和人头税的施行;隋唐、宋元时期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以及方田均税法的施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明清时期,“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极大的凝聚了党心、民心。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开放时期,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通过了废止《农业税》的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亿万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然而,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一些不合时宜的土地使用现象也屡见不鲜。
一是土地的违法使用,低价或“零价”承包土地,私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建起违章建设,高价对外发包。
二是土地的闲置浪费,土地竞价后,或因资金短缺、或因囤积居奇等原因,只是将土地圈占起来,常年荒草遍地。
三是土地的低效使用。
打着高科技、高新技术的名义,实则仍未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安全环保隐患较大,土地产出较低。
凡此种种,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的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挥霍的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合理合法规范利用土地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项课题。
有序使用土地一方面要在严字上下好功夫,要科学划定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统筹配置使用土地资源,严格落实好18亿亩红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土地管理方针,以大棚房综合整治、部级卫片拆除为切入点,从严从重打击少数人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换来大部分人的公平正义,杜绝土地利用上的不作为、乱作为和胡作为。
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事例
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事例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展现。
土地是中国人民的命根子,是我们的母亲,给予我们温暖和养育。
我们对土地的热爱体现在各个方面,下面我将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和环保意识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
农耕文化是中国人对土地热爱的重要表现。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农耕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农耕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更体现在对土地的精细管理和繁育。
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都在将土地视为自己的母亲,尊重土地、爱护土地,通过精耕细作,使得土地能够持续地生产出丰富的农产品。
这种对土地的热爱和尊重,使得中国农业得以稳定发展,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乡村旅游也是中国人对土地热爱的一种表现。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乡村资源,这些乡村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旅游,通过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土地的魅力。
人们可以参观农田,了解农作物的种植过程,还可以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的宁静和纯朴。
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环保意识也是中国人对土地热爱的重要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土地资源。
例如,大力推广可持续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恢复退化的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土地的热爱,也是对后代子孙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和环保意识都是中国人对土地热爱的具体表现。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热爱,保护好我们的土地资源,让土地永远繁荣昌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与土地和谐共生。
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
面对这种局面,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三大国,不可言小。
但我国又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12亿多人口,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10多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三倍。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
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我国人均仅0.1公顷,人均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我国为0.35公顷。
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我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我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我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
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东西跨滨海湿润区、半湿润区、内陆半干旱区、内陆干旱区、导致了我国地貌、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形成了多样地形。
从海拔500米以下的东部广大平原、丘陵,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山多于平原。
据统计,我国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仅占12%。
按广义标准计算,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部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业人口和耕地在山区。
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农林牧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结果。
3.土地资源的地区不平衡,耕地资源总体水平差按照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我国土地一般可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面积大致相同的两大部份。
这条等降水量线习惯上称为“瑗辉一腾冲”线。
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分布并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人的土地情节
浅谈国人的土地情节
土地,凝聚着人们最深沉、最质朴的情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可以说土地稳、则民心安、则社稷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土地的革命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土地政策始终是固国安邦最为重视的政策,盛世局面的出现也都是土地政策相对处理的较好的时期;相反的,土地兼并、税赋过重等原因也是加速朝代更迭的重要因素。
先秦时期,井田制的运行解决了土地混乱的现象,促进了奴隶社会的稳定发展;战国时期,相地而衰征初税亩、重农抑商等政策推进了土地私有化的进程;秦汉时期确立土地私有,规范了亩税和人头税的施行;隋唐、宋元时期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以及方田均税法的施行,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保证了农民劳动时间;明清时期,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极大的凝聚了党心、民心。
尤
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开放时期,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通过了废止《农业税》的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亿万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然而,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一些不合时宜的土地使用现象也屡见不鲜。
一是土地的违法使用,低价或零价承包土地,私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建起违章建设,高价对外发包。
二是土地的闲置浪费,土地竞价后,或因资金短缺、或因囤积居奇等原因,只是将土地圈占起,常年荒草遍地。
三是土地的低效使用。
打着高科技、高新技术的名义,实则仍未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安全环保隐患较大,土地产出较低。
凡此种种,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啃食的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挥霍的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合理合法规范利用土地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项课题。
有序使用土地一方面要在严字上下好功夫,要科学划定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统筹配置使用土地资,严格落实好18亿亩红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土地管理方针,以大棚房综合整治、部级卫片拆除为切入点,从严从重打击少数人违法使
用土地的行为,换大部分人的公平正义,杜绝土地利用上的不作为、乱作为和胡作为。
另一方面要在效字上下功夫,浙江、江苏等地创新提出亩均论英雄的理念,值得各地去参考和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聚焦新旧动能转换这一时代课题,既要抓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要注重培育壮大新型产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头上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能。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土地问题一头联系着百姓民生,一头联系着国家长治久安,不得半点虚话套话,惟有在严管上,在使用上下好绣花功夫,才能得出最大的投入产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