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演讲点燃一场战火——《不自由,毋宁死》赏析
不自由毋宁死课例评析

《不自由毋宁死》听课感想我认为《不自由毋宁死》这节课不是很成功,下面就谈谈其优点以及我认为其之所以失败的原因,附带我将其改进的一些意见。
首先,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分清楚朗读和演讲的区别,并且感受演讲的魅力。
王老师始终围绕这一点,运用了朗读法,他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且要求学生以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读出来。
这么做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以及对演讲文体的独特性的体会。
朗读是指朗读者和听众的一种欣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体会作品给众人的优美文字和丰富情感;而演讲是指用语言说服听众接受一定的观念、思想,为了让听众信服阐述的道理。
基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王老师主要运用朗读法以及引导法,并且让一位朗读功底较好的同学脱稿,配以一定的手势表情等体态动作语言,为学生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这一点。
再者,在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也为之增添一点亮色。
为贴合演讲这一主题,王老师用了一段视频来阐述演讲的特点:表情眼神与群众交流;语气语调更加强烈;借助手势与其他体态语言。
这几点,在视频中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但是,这节课的缺点也是很多的。
王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所以在最后为大家示范朗诵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示范效果不佳。
而且上课时声音太小太轻,导致本该是激情洋溢的课堂死气沉沉,而我们这些听众也是昏昏欲睡。
对于这篇颇具煽动性的演讲文章,这一点是致命的败笔。
以上主要是个人的原因,下面谈谈教学法运用上的缺陷。
首先,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太单一,貌似运用最多的就是朗读法。
这是一篇饱含激情的文章,运用朗读法也应该是这篇文章的主要教学方法,但问题在于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朗读并不是一遍遍地机械重复地阅读,而是在学生阅读之后,老师加以引导,从而在下一次阅读时达到更好的效果。
而在这一点上,学生的情感并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老师也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觉得,如果老师的朗读能力不是很好,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录音的方式给学生以示范。
而且在使用朗读法的同时,还要很好地运用其他方法,比如讨论法,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从而弥补老师感染力的不足。
不自由,毋宁死

•
•
•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进行战斗的激情。 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奋,“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 声响彻议会大厅。
作者介绍:
• 1、倘若说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革命之剑”,那 么帕特里克•亨利就是“美国革命之舌”。 • 2、这位政治人物是一个在讲演和辩论方面的天 才。一站在讲台上,他立时就会成为全场瞩目的 焦点,据说,亨利比最具天赋的演员还能轻易地 使他的听众愤怒、恐惧或开怀大笑。还在他二十 几岁当律师的时候,他就以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 称,每次他在法庭上演讲和辩论时,总是会引经 据典、口吐珠玑,他那滔滔不竭的话语和缜密严 谨的逻辑,让在场的人都心服口服
不自由,毋宁死
——帕特里克· 亨利
背景介绍:
•
18世纪中叶,北美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国用各种 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自己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关 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定英 国队殖民地的司法权,这一系列行为,从政治和军事上加紧了 对殖民地的控制。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屈服于英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 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则与之相反,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 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 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的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谈谈本篇演说的智慧之处:
• 1、对温和派(不同观点者)表示 钦佩尊敬,团结了他们,讲述自己 的不同观点之前,做好充分的铺垫。
• ①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 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 • ②我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 观点,并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认为是对先生们的 不敬。 • ③不过怕冒犯各位的尊严而缄口不言,我将认 为自己是对祖国的背叛
演讲语体与语法隐喻——以《不自由,毋宁死》为例

2 . 4情态 隐喻 情态系统是发话者表达 自己对事物态度和看法的语义系 统, 存在于肯定和否定 中间的系统“ 可能、 也许、 大概” 为情态 。 英语的情态系统分为情态和意态。 在《 不 自由, 毋宁死》 中, 开篇大量使用情态隐喻, 力求开
门见 山, 先入为主, 明确 立 场 。 例如 : F o r my o w n p a r t , I c o n s i d e r i t a s n o t h i n g l e s s t h a n a q u e s t i o n o f f r e e d o m o r s l a v e r y . 此句 情 态 隐喻既能使听众理解讲演者的鲜 明立场 , 也能表现 出 P a t r i c k H e n r y在历史性时刻坚定革命 的念头 。 3结语 演讲语 体作 为一种高级的 口语表达形式 ,兼具 口语和笔 语 的 特 点 。多数 学 者 主 要 是 从语 言 艺 术 或 口语 笔 语 的 区 别 的 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而本文试用功 能语法的语法隐喻理论对 演讲语体进行文体特 征分析 , 并结合 《 不 自由, 毋 宁死》 演 说名 篇 进 行 概 念 隐 喻 和 人 际 隐喻 分 析 。分 别 解 释 了及 物 性 隐 喻 、 名 物 化 、语 气 隐喻 和 情 态 隐 喻在 演 讲 语 体 中 的 文 体特 征及 其 作用, 进 一 步 加深 了对 于 演 讲语 体 的认 识 , 同时 也 说 明 了 语法 隐喻在语篇分析特别是演讲语体分析 中的实用性。
语式 分 为 两 种 : 口语 和 笔 语 , 二 者 无 论 是 从产 出方 式 、 语 法特 点还 是语用功能来讲都各具特色。然而演讲语体兼具 口 语 和 笔语 的特 点 。它 又 是在 叙 述 、 说明、 议论、 描 写 和 抒情 几 个基本表达方式上形成 的具有独立品格的 口语表达方式,以 这种表达方式所展开的活动就是演讲活动 。因而传统的 口语 和 笔 语 的 区别 不 足 以帮助 我 们 认 识演 讲 语 体 。语 法 隐 喻 是 系 统功能语言学 中的重要概念 ,对于演讲语体 的语篇分析具有 重要意义 ,通过对演讲语篇实例的分析可 以展现系统功能语 法 的 可操 作 性 和 实 用性 。 《 不 自由, 毋宁死》 是世界演说名篇, 在美 国革命文献史上 占有特殊地位 。其时,北美殖民地正面 临历史性抉择——要 么拿起武器, 争取独立; 要么妥协让步, 甘受奴役。 P a t r i c k H e n r y 以敏锐 的政治家眼光 , 饱满 的爱国激情 , 以铁 的事实驳斥了主 和派 的种种谬误, 阐述了武装斗争 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 1 语 法 隐 喻 隐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时期 ,其特 征表现 为“ 现实世界——语法术语” 。 自2 0世 纪 6 0年代以来 , 西方 学术界对 隐喻掀起 了跨学科研究的热潮 ,从不同角度揭示语 言的起源 、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 识和智能发展的奥秘 。以 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很重视 隐喻的研究,并提 出了“ 语法 隐喻” 的概念 。语法隐喻理论是系统功能语 言学 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 , 在韩礼德看来 , 语言是一个 由语义( 表意) 、 词汇语法 ( 措辞) 和语音 ( 发声) 这三个层次组成的系统 , 它们 之 间从上至下依次存在着体现关系。 根据语言所体现 的三大纯理功能,语法隐喻可分 为概念 隐喻 、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三种类 型。本文从韩礼德三大纯 理 功 能 的概 念 功 能和 人 际功 能 出 发 ,分 析 语 法 隐 喻 的概 念 隐 喻、人际隐喻两种类型在演讲语体 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演讲 语篇功能分析的意义 。 2演讲 语体 中语 法 隐 喻 分析 2 . 1 及物性 隐喻 所 谓 及物 性 隐喻 就 是 及 物性 系统 ( 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言语过程、 行为过程和存在 过程 ) 中各个过程都可 以 隐喻 化 ,即 一个 过 程 可 以隐 喻 为 另一 个 过 程 。 我们 可 以发
《不自由-毋宁死》分析课文

演讲稿的特点
1.观点鲜明 2.逻辑性强 3.针对性 4.鼓动性 5.感染力 6.通俗易懂
另外:
演讲稿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 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 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通篇用比 的手法。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 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 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晏子将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 延晏子。晏子不入, 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 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 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 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 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 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 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不自由,毋宁死
(美)帕特里克· 亨利
教学要求
基
本
要 求 发 展 要 求
1.把握《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 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了解演讲的目的和演讲稿的基本特点。 3.了解演讲中恰当的语气语调、表情和手势的 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归纳出演讲中增强说服 力的基本方法。 5.能在演讲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与 听众交流。 1.学习两篇经典的演说词,感受演讲精品的魅 力。 2.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有说 服力和感染力,有个性和风格。
语言的力量,语言的魅力——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 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 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 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 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不自由毋宁死》课件

演讲背景
01 02
社会背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加速,言论自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话题。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个体权利和社会秩序,成为亟 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背景
历史上言论自由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言论自由的边界和限制,为 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3
个人背景
演讲者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以及对言论自由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演讲
自由和独立的意义
自由是独立的前提
只有拥有自由的权利,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主。一个没有自由的人 ,就像是被束缚在枷锁中,无法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独立是自由的保障
只有个人独立,才能够真正拥有自由的权利。一个依赖他人的人,无法掌控自 己的命运和未来。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 能够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全文分析 • 《不自由毋宁死》的影响和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不自由毋宁死》
主题内容
探讨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关系,以及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言论自由 的边界和限制。
主题目的
通过深入分析,引导听众思考言论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 现代社会中平衡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关系。
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政策越来越严格,引发了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经 济逐渐发展壮大。
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发表之前,北美殖民地已经有 许多反抗英国统治的行动和事件。
03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全文分析
开场白
【名人演讲】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宁死

【名人演讲】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美国)帕特里克·亨利主席先生: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
但是,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
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并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认为是对先生们的不敬。
此时不是讲客气话的时候,摆在各位代表面前的是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
鉴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搞清事物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于上帝和祖国所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各位的尊严而缄口不语,我将认为自己是对祖国的背叛和对此世界上任何国君都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主席先生,沉湎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听女海妖的惑人歌声的倾向,可那是能将人化为禽兽的惑人的歌声。
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难道我们愿意做那种对这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就我个人而论,无论在精神上承受任何痛苦,我也愿意知道真理,知道最坏的情况,并为之做好一切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除了以往的经验以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判断未来。
而即要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我倒希望知道,10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有哪一点足以证明先生们用以欣然安慰自己及各位代表的和平希望呢?难道就是最近接受我们请愿时所流露出的阴险微笑吗?不要相信它,先生,那是在您脚下挖的陷阱。
不要让人家的亲吻把您给出卖了。
请诸位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善微笑与这如此大规模的海、陆战争准备是否相称。
难道舰艇和军队是对我们的爱护和战争调停的必要手段吗?难道为了解决争端,赢得自己的爱而诉诸武力,我们就应该表现出如此的不情愿吗?我们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了,先生,这些都是战争和征服的工具,是国君采取的最后争执手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四教学案:第四专题第15课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含答案

错误!第15课不自由,毋宁死__奥林匹克精神(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生于弗吉尼亚州,做过店主和农民,为养家糊口,发愤研读法律,24岁正式开业当律师.1763年,他被选入弗吉尼亚议会,直言不讳地鼓吹殖民地的权利。
在日益发展的独立运动中,亨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他是第一届弗吉尼亚通讯委员会的成员,也是1774年至1776年大陆会议代表。
亨利是弗吉尼亚第一任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
他在州里和国家里还担任许多其他的公共职务.著名的《独立宣言》他也是主要执笔者之一.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1799年在演说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主要作品《不自由,毋宁死》.评价美国的开创者之一,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生平经历顾拜旦(1863—1937),1863年元旦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
从1896年至1925年,他一直担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负责该组织的领导工作,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
在他任职期间,国际奥委会成员由20多个国家发展到40多个.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20多个国际专项运动联合会。
1924年,他因年龄关系,主动辞去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被聘为终生名誉主席.主要作品散文诗《体育颂》,论著《运动心理学试验》和《竞技运动教育学》。
评价法国教育家,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人物轶事转向——明智的选择帕特里克·亨利15岁时,对做生意产生了兴趣,就到哥哥开的一家杂货店去当学徒,做一些简单账目的计算、搬运货物之类的杂事。
三年后,亨利和一位名叫萨拉·谢尔顿的姑娘结了婚,就在自家的小农场里务农,耕耘树艺。
可是安稳的日子还没过几年,他们家就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成了灰烬,无奈之下他只得卖掉了农场。
随后他来到镇上开了一家小酒铺,做起了小生意。
结果不出几年,生意又亏了本。
不自由毋宁死 演讲

议长先生,他们说我周,还是明年?难道要等到我们被彻底解除武装,家家户户都驻扎英国士兵的时候?难道我们犹豫迟疑、无所作为就能积聚起力量吗?难道我们高枕而卧,抱着虚幻的希望,待到敌人捆住了我们的手脚,就能找到有效的御敌之策了吗?先生们,只要我们能妥善地利用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力量,我们就不弱小。一旦300 万人民为了神圣的自由事业,在自己的国土上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此外,我们并非孤军作战,公正的上帝主宰着各国的命运,他将号召朋友们为我们而战。先生们,战争的胜利并非只属于强者。它将属于那些机警、主动和勇敢的人们。何况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即使我们没有骨气,想退出战斗,也为时已晚。退路已经切断,除非甘受屈辱和奴役。囚禁我们的枷锁已经铸成。叮铛的镣铐声已经在波士顿草原上回响。战争已经无可避免——让它来吧!我重复一遍,先生,让它来吧!企图使事态得到缓和是徒劳的。各位先生可以高喊:和平!和平!但根本不存在和平。战斗实际上已经打响。从北方刮来的风暴将把武器的锉锵回响传到我们耳中。我们的弟兄已经奔赴战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想要做什么?他们会得到什么?难道生命就这么可贵,和平就这么甜蜜,竟值得以镣铐和奴役作为代价?全能的上帝啊,制止他们这样
Mr. President, it is natural to man to indulge in the illusions of hope. We are apt to shut our eyes against a painful truth, and listen to the song of that siren till she transforms us into beasts. Is this the part of wise men, engaged in a great and arduous struggle for liberty? Are we disposed to be of the number of those who, having eyes, see not, and, having ears, hear not, the things which so nearly concern their temporal salvation? For my part, whatever anguish of spirit it may cost, I am willing to know the whole truth; to know the worst, and to provide for it.
原文和译文

"不自由,毋宁死“中文版朗读 by lancyran十分经典的一场演讲!美国独立战争之前为鼓励人民争取自由而发表的让人沸腾的激情演讲!帕特里克·亨利议长先生:我比任何人更钦佩刚刚在议会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和才能。
但是,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
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保留地、自由地予以阐述,并且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视作对先生们的不敬;现在不是讲客气的时候。
摆在议会代表们面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而且正由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就必须做到各抒已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弄清事实真相,才能不辜负上帝和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别人而闲口不言,我认为就是叛国,就是对比世间所有国君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议长先生,对希望抱有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易于闭起眼睛不愿正视痛苦的现实,并倾听海妖惑人的歌声,让她把我们化作禽兽。
在为自由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难道是有理智的人的作为吗?难道我们愿意成为对获得自由这样休戚相关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就我来说,无论在精神上有多么痛苦,我仍然愿意了解全部事实真相和最坏的事态,并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
除了过去的经验,我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判断未来。
而依据过去的经验,我倒希望知道,10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凭什么足以使各位先生有理由满怀希望,并欣然用来安慰自己和议会?难道就是最近接受我们请愿时的那种狡诈的微笑吗?不要相信这种微笑,先生,事实已经证明它是你们脚边的陷阱。
不要被人家的亲吻出卖吧!请你们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气亲善和遍布我们海陆疆域的大规模备战如何能够相称?难道出于对我们的爱护与和解,有必要动用战舰和军队吗?难道我们流露过决不和解的愿望,以至为了赢回我们的爱,而必须诉诸武力吗?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先生。
这些都是战争和征服的工具,是国王采取的最后论辩手殷。
不自由,毋宁死

王维独居空山幽谷,却不觉孤寂,浑然有万物皆 我友朋的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使自己的生活艺术化、 情趣化,不也正是古今人人所追求的吗?南国情 柔,北国情壮,万里长空下,一片碧绿的草原, 风吹草浪,几只巨鹰旋空而鸣,斛律金虽自小生 于斯,见此壮美的景观,也不得不有感而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实,月儿本 无情,故事本身也不具有神仙味儿,群山之所以 予人娴静,草原之所以予人壮丽之感,都是因为 多情的这个人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 的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 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 言。拿破伦说: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 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 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 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 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 的技巧。
家国存亡,何去何从?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 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读准字词
钦佩 沉湎 镣铐 缄口 桎梏 铿锵
浏览课文,归纳大意
1、 发表演讲的原因 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 2、我们应有的态度 正视痛苦现实 。 3、我们的唯一出路 只有诉诸武力。 4、我们没有退路 只有战争才有希望。 5、我的主张
语言赏析
排比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 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 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 (强调形势的紧迫。)
15 策略攻其心手法激其情《不自由,毋宁死》赏析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策略攻其心手法激其情——《不自由,毋宁死》赏析作者演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策略,直攻听众的心理。
演讲一开始,作者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
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然后,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接下来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逐步推进进行说理。
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再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最后指明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
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辞越来越激烈,感情越来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警句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将整篇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他的演讲除了展现出高超的策略技巧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呼告、设问、反问,以及感叹、长短句交错等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激发了听众的情感。
他为了强调形势的紧迫,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
对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的元功能分析

能语篇分析 。探讨 了该演讲如何通过及物性 系统 、 态 系统和 归一性 系统 实现概念功能 , 语 如何 通过语 气系统 和情 态 系统
实现人 际功能, 如何通过主位 结构 、 信息 结构和主位推进结构 实现语篇 功能。从 而揭 示 出该演讲 能够成功 实现其政 治劝
说 , 留 千 古的 原 因。 名
收稿 1期 :0 1 5—1 3 2 1 —0 2
作者简介 : 陈蕊娜 (97 , 布依族 )贵州都匀人 , 1 一)女( 7 , 贵州大学外国语 学院讲 师, 究方向 : 研 文化对 比、 学法。 教
・
6 ・ 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1 堡箜 o1
可能。弗吉利亚州作为当时最大的州 , 其决定无疑将是影响各州的“ 风向标 ” 7 5 3 2 。17 年 月 2日, 在州
议会上 , 眼看妥协势力 占据上风 , 决议 即将付诸东 流, 亨利义无反顾 , 台发表该演讲。之后不到一个 登 月, 独立战争第一枪在莱克星敦打响 , 标志独立战争的正式开始 , 这实际上可 以看做是弗州作为“ 第一
中指出, 他构建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可 以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 口
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黄国文(0 12 也认 为“ 20 :) 系统功能语法完全可以作为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 它是
一
种可操作 性强 、 实用 性强 的语 篇分 析理论 , 它完 全可 以与 Shfi(94 提 出的 6种 理论相媲 美 。 cir 19 ) n ”
la e t r n h so y e v si mak o itr . s
Ke r s:fn to a rmma ;mea—fn t n;n g t ep lrt y wo d u cin lga r t u ci o e ai oai v y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课文简析

语文
二、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 [对应考点二]作者是怎样围绕“经验之灯”展开论述的?
提示:作者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 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 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 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 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 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 之神”。
语文
《不自由,毋宁死》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不自由,毋宁死》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对应考点一] 演讲开头说:“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
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但是,人们常 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请问,“但是”一词 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欲抑先扬。用“但是”一词话题一转,就很礼貌而 简洁地进入演讲的正题,让人能够接受,又抓住了听众的 心理。
语文
[探究结论]
作者没有在开篇就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分析了前面先
生们演讲中存在的认识问题。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
不破不立,不指出其弊病所在,就很难让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击破其他观点,自己的观点也就胜利了一半;第二,前面演讲
的人并不是美国的敌人,所以一开始就采取尖锐对立的做法不
利于团结更多人投入战斗,因此作者批驳中有劝勉,立论时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三、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 [对应考点二]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
畏惧心理,作者是从几方面进行反驳的? 提示:
苏教语文必修4(江苏专版)学案:第四专题 第15课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 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第17课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第15课不自由,毋宁死__奥林匹克精神(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转向——明智的选择帕特里克·亨利15岁时,对做生意产生了兴趣,就到哥哥开的一家杂货店去当学徒,做一些简单账目的计算、搬运货物之类的杂事。
三年后,亨利和一位名叫萨拉·谢尔顿的姑娘结了婚,就在自家的小农场里务农,耕耘树艺。
可是安稳的日子还没过几年,他们家就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成了灰烬,无奈之下他只得卖掉了农场。
随后他来到镇上开了一家小酒铺,做起了小生意。
结果不出几年,生意又亏了本。
务农不成,经商失利,屡遭挫败的亨利决定另谋出路。
他想自己从小就喜欢开口讲话、朗诵、演讲,何不下决心去当一名律师?经过一番刻苦的学习,24岁的亨利考取了律师执照。
不久后,帕特里克·亨利以律师之身投身到反英运动中去,也投入到他此生最重要的事业——政治中去。
(一)背景链接《不自由,毋宁死》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奥林匹克精神》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作者:帕特里克.亨利来源:《领导文萃》2010年第03期《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演说在美国革命文献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其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历史性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甘受奴役。
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此,“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自由独立而战,这篇演说也成为世界演说名篇。
摆在议会代表们面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而且正由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就必须做到各抒己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弄清事实真相,才能不辜负上帝和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别人而缄口不言,我认为就是叛国,就是对比世间所有国君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议长先生,对希望抱有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易于闭起眼睛不愿正视痛苦的现实,并倾听海妖惑人的歌声,让她把我们化作禽兽。
在为自由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难道是有理智的人的作为吗?难道我们愿意成为对获得自由这样休戚相关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就我来说,无论在精神上有多么痛苦,我仍然愿意了解全部事实真相和最坏的事态,并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
除了过去的经验,我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判断未来。
而依据过去的经验,我倒希望知道,10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凭什么足以使各位先生有理由满怀希望,并欣然用来安慰自己和议会?难道就是最近接受我们请愿时的那种狡诈的微笑吗?不要被人家的亲吻出卖吧!请你们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气亲善和遍布我们海陆疆域的大规模备战如何能够相称?难道出于对我们的爱护与和解,有必要动用战舰和军队吗?难道我们流露过决不和解的愿望,以至为了赢回我们的爱,而必须诉诸武力吗?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先生。
这些都是战争和征服的工具,是国王采取的最后论辩手段。
我要请问先生们,这些战争部署如果不是为了迫使我们就范,那又意味着什么?哪位先生能够指出有其他动机?难道在世界的这一角,还有别的敌人值得大不列颠如此兴师动众,集结起庞大的海陆武装吗?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抵抗呢?还靠辩论吗?先生,我们已经辩论了10年了。
政治演讲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以《不自由毋宁死》为例

战的激情 。本文以该演讲语篇为例 ,探讨了演讲者如何以显 从 而 保 持 了语 义 的 连 贯 性 。通 过 这 些有 形 的 内运 成 分 衔 接 手 性衔接为线索 ,并运用认知加工、激活机制在听众的心智中 段使听众很容易把语篇解读成一个统一的、连贯的整体。 建立统一的认知世界,完成语篇的生成、连贯和理解。
政 治演讲 语篇 连 贯性 的认 知分析
以 不 自由毋 宁死 为 例
口赵 晓 囡
摘 要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 为基础 ,探讨 了政治演讲语篇 不 自由毋 宁死》 的连贯性。通过分析该
语篇的语言特征 ,揭示 出语篇的连贯性是表层/ 显性衔接手段和深层/ 隐性衔接手段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2) I we wi h t b f e f 0 e e, i we s r f me n t a 0
2 0 O O1 . 5
语 言 应 用研 究
pr e ve i vi at t os i sti es r n ol e h e ne mab e ri eg fo 1 p vi1 es r whi h c we ha b n s 1 ng c ve ee o o ont ndi g, i we m n e n f ea not as y o ba do t e obl s r g1 i whi h we b el t a n n h n e t ug e n c ha e ee s l ng v b n o o en ge ga d, a nd whi h c we ha pl ge ve ed d
心成分 ,处于 中心位置 ,表 达作者 的意图 。附属信 息增加 听众 的心理准备 ,从而激发 听众执行核 心信息所描述 的行
动,即 “ 诉诸 武 力 ,为 自由而 战 ”。 三 、 深层 / 性衔 接 手 段 隐 ( )隐 喻 与 语篇 连 贯 一 ‘ 认 知 语 言 学 认 为 , 隐 喻 不 仅 是 一 种 用 于 修 辞 的 语 言 现 象 , 更 是 一 种 人 类 认 知 世 界 的 有 力 工 具 。 隐 喻 是 从 一 个 范 畴 域 向 另 一 个 范 畴 域 的 结 构 映 射 , 即 从 “ 发 域 ” 向 “目 始 的域 ”的 映 射 。 它 通 过 简 单 的 、 具 体 的概 念 帮 助 我 们 理 解
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名篇欣赏

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名篇欣赏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名篇欣赏帕特里克·亨利,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脍炙人口的演说在美国革命文献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其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历史性抉择——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甘受奴役。
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铁的事实驳斥了主和派的种种谬误,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此,“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自由独立而战,这篇演说也成为世界演说名篇。
虽然这篇演说我们早就读过,但今天重读,我还是找到了心灵颤栗的感觉。
在现把这篇美文贴出,与猫坛网友重温共赏。
不自由,毋宁死!(公元1775年3月23日)议长先生:我比任何人更钦佩刚刚在议会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和才能。
但是,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
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保留地、自由地予以阐述,并且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视作对先生们的不敬;现在不是讲客气的时候。
摆在议会代表们面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而且正由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就必须做到各抒已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弄清事实真相,才能不辜负上帝和祖国赋予我们的重任。
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别人而闲口不言,我认为就是叛国,就是对比世间所有国君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议长先生,对希望抱有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易于闭起眼睛不愿正视痛苦的现实,并倾听海妖惑人的歌声,让她把我们化作禽兽。
在为自由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这难道是有理智的人的作为吗?难道我们愿意成为对获得自由这样休戚相关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就我来说,无论在精神上有多么痛苦,我仍然愿意了解全部事实真相和最坏的事态,并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
除了过去的经验,我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判断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演讲点燃一场战火——《不自由,毋宁死》赏析
一次演讲点燃一场战火
——《不自由,毋宁死》赏析
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多半是由少数人秘密发动的。
而在民主体制下,这种“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往往是跟一定范围(如议会)的民主投票分不开的,是由民意代表直接决定的;而票数的多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往往取决于演讲厅上的激情演讲和激烈辩论。
由“激进派”推动而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这场战争,对于北美殖民地人民来说,应该说是正义的。
正义的战争,需要当时的弗吉尼亚州议会正式批准,需要正义的程序来推动。
然而,温和派、保守派在议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在此情况下,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取独立权利的“激进派”人物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
据说,当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一次演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懑,点燃了这场独立战争之火。
那么,一次短暂的演讲,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其成功奥秘何在?
一、攻其心。
对方只是政见不同,同是被剥削者、被奴役者,所以他对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见识也表示钦敬,一开始就用委婉、舒缓的语调肯定他们的良善用心。
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为争取众多的拥护者奠定了基础。
然后,他集中剖析了这些人的共同心理:“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此之谓幻想;认为“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此之谓畏惧。
没有这种对他们心理倾向的准确把握,是很难软化对方,转化对方立场的。
l
二、启其智。
针对一部分人的幻想心理,他详尽陈述(北美殖民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英帝国)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错误想法,启发他们从对经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指出“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针对另一部分人的畏惧心理,他又分三层展开说理:靠等待是强大不起来的;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战争想避免也避免不了。
这种逐层推进的方法,粉碎了妥协者的幻想心理,打消了自卑者的畏惧心理。
三、奋其情。
针对两种错误的心理,亨利的说理无疑是十分有力的,但并不等于就非常有效。
要有效,就必须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要能激奋他们的情感和意志。
为了拉近心理距离,消除立场分歧,争取广泛支持,他在人称上的使用上很讲艺术性,少用、慎用“您”,而基本上以“我们”来称
对方。
为了加强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他还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其中使用得最多的是设问和反问(据统计,全文大约有27个问号),如:“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上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
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
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连珠炮似的发问,大气磅礴,咄咄逼人,容不得幻想者幻想、畏惧者畏惧,从而激起了他们的“革命斗志”。
除了设问和反问,他还使用了不少排比和对比,如:“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我们也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可我们的请愿受到侮辱,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
”这里,字字气势非凡,句句鲜明有力,强调了形势的紧迫,表明了己方努力的无效与英国政府的残暴,极大地激起了妥协者的羞耻和愤慨之心。
另外,比喻、反复、呼告等手法,也为这次鼓动性、感染性极强的演讲增色不少。
修辞的泥石流,不断冲毁着妥协者心中的幻想、畏惧;当演讲者坚定、高亢、勇敢地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时,他们心中的些许幻想、些许畏惧能不被打消吗?
于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演讲者之一帕特里克亨利,看到了议会席上的人们都情不能已站起来,听到他们发出了坚定的怒吼声:“拿起武器!拿起武器!”。
三个星期后,美国独立
战斗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