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共147页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4)低温冷害
黑龙江省积温带
>10活动积温带
项目 1
2
3 45
6
1、作物生育进程中各部器官及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 作物高产群体形成过程中分阶段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质量指 标。
2、将高产、高效群体形成过程中作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群 体内个体之间、个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确 定正确的技术措施。
3、根据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逐步实现调控技 术的模式化、规范化。
(一)黑龙江自然资源概况
2、地形地貌复杂:北南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 岭、老爷岭两大山区,东西松嫩和三江两大 平原。全省森林茂密,覆盖率35.5%。大小兴 安岭、张广才岭三面围绕松嫩平原。全省土 地总面积中山地占4.3%,低山地21%,台地 (漫岗)13.3%,平原39.1%。由于地形地貌 的差异,形成了北部丘陵漫岗区域、东部三 江低平原区域、东南部山地区域、中南部松 嫩高平原区域、西部松嫩冲积平原区域。不 同的地形,通过对光、热、水、土再分配的 影响,使各区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生产结构和 不同的栽培制度。
(四)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基础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形 态学、生物化学和地学
方法学科:生物统计学、理化分析、田间试验
交叉学科:作物育种、营养与施肥、灌溉、农 业气象、农业机械、土壤耕作等
新兴学科:运筹学、系统论、信息学、控制论 等
生产检验:农技推广、农业开发
三、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
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的分类PPT
0.6~2.5 暗中:﹤5
饱和光强 光合最适温度(℃) 蒸腾系数(g干重/kg水 分)
气孔张开 光呼吸 耐旱性
全日照1/2 15~25 450~950
白天 高,易测出 弱
无 30~47 250~350
白天 低,难测出 强
同C4植物 ≈35 18~125
晚上 低,难测出 极强
4.作物的分类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稻、玉米等 粮食作物 豆类作物:大豆、豌豆、绿豆、赤豆、蚕豆、豇豆等 薯芋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山药、芋等 纤维作物:棉花、大麻、亚麻、苎麻、蕉麻、菠萝麻等 经济作物 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蓖麻、红花等 糖料作物:甘蔗、甜菜、甜叶菊等 其他作物:烟草、茶叶、薄荷、咖啡、薰衣草等 饲料和绿肥:苜蓿、紫云英、草木樨、三叶草、雀麦草、红萍、水葫芦、水花生等
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意义
1.了解作物的特征特性以及所需环境 2.掌握作物、环境和栽培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3.研究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
谢谢观看!
3.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一、纬度相近的地区,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大。 二、对短日性植物而言, 南种北引时,由于生长季节内日照时间变长,将使作物生育期延迟,严重的甚至不能抽 穗开花结实,因此,宜引用较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弱的品种。 北种南引时,由于日照时间变短,温度变高,使作物加速发育,缩短生育期。如果生育 期太短,过多地影响了营养体的生长,将降低作物产量,因此宜选用晚熟品种或感光性较弱 的品种。 三、对长日性植物而言,
第三节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1
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作物的驯化和创造 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作物栽培学概述共117页文档
•
(四)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3)采用合理栽培措施。如确定合理密度,
最大限度利用光能。正确运用肥水等管理,为作
物光合作用创造适宜条件,使较大的叶面积维持
较长的光合时间。通过先进的栽培技术,合理调
控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光合产物及时向产品器
官运输和积累。
还可以人为干预光合作用,如补施二氧化碳、
补给光照、人工造风、人工抑制光呼吸。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作物的起源和分类 作物产量、品质和效益 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成就与展望
第三节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一、作物的产量
(一)产量的概念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生产并积累
的有机物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
降。但密度增加,个体变小,不等于最后产量就 低。因为作物生产的目的是单位面积上的产量,
如禾谷类是要求单位面积上穗数、穗粒数和粒重 三者的乘积达到最大值。只有当一个因素的增加
不能弥补另外两个因子的减少时才表现减产。
一、作物的产量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
作物的生长发育可分为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主要有烟草、茶叶、
(5)其他作物 主要有桑、橡胶、香 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编织原料 作物(如席草、芦苇等)。
一、作物的分类
3.饲料及绿肥作物
主要有苜蓿、苕子、草木樨、田菁、三叶草、
紫云英、水葫芦、红萍、水浮莲等。
4 .药用作物
主要有金银花、丹参、田七、天麻、人参、
黄连、贝母、枸杞、甘草、半夏、红花、百合、
白质、油脂、淀粉、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氨基
10377作物栽培学
10377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P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达到既获得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又保护生态环境,还保证食品安全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P3 (一)作物栽培的特点:1.复杂性2.季节性3.地区性P3对于作物自身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行研究,常采用下列方法1.生物观察法作物生产的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与品质形成、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
2.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法的出发点是作物的生育进程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来衡量。
3.发育研究法发育研究法是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开数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
4.作物生理研究法P6 瓦维诺夫(1935)根据苏联作物栽培工作者在世界5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多次考察的结果,确定了主要栽培植物的8个独立起源地。
P8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编译和它们与生存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P9我国生物多样性正临着来重的威胁,表现在: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②物种收到威胁或正在减少③遗传种质资源正在减少P12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引种是作物的人工迁移过程。
P12作物引种到新的地区之后,出现2种情形:一是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要特殊的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发育、开花结果并繁殖后代,这叫做“简单引种”;二是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窄,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这叫做驯化引种。
P1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土宜论”“风土论”“排风论”等引种理论。
“土宜论”是指不同的土地需种不同的作物。
“风土论”指的是,遗传性不同的植物对环境条件(风土)有不同的要求,引种时必须协好植物本性与环境的关系,使值物适应当的风土。
“排风论”是“风土论”的进一步发展,它一方面承认土壤气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同时又认为植物的遗传性是可以改变的,因而提倡通过创造条件去顺应植物的要求,同时又要改造植物的本性,以达到引种驯化的目的。
作物栽培学ppt课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
1
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意义
▪ 作物产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作物产品
口粮
饲料
工业 原料
人类生活
.
生存
健康
生活水平
2
学习作物栽培学的意义
粮食安全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问题。 农产品贸易是国际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 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因此:需要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提高竞争力。 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增产提质要靠育种和栽培两个 途径来实现。 作物栽培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终途径。 因此:要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恩·依·瓦维洛夫等八大起源中心说。 (1).中国起源中心 (2).印度起源中心 (3).中亚起源中心 (4).近东起源中心 (5).地中海起源中心 (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 (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 (8).南美起源中心
.
9
第一节 作物及其起源及分类和分布
三、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2、作物起源中心
.
4
第一节 作物及其起源及分类和分布
一、作物的概念
地球上约有39万种植物,其中被人类所利用的植物大致在
2500~3000种以上,为人类所栽培的作物约有2300余种,
其中食用作物约900余种,经济作物约1000余种,饲料绿
肥作物约400余种。
作物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它包括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人
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
6
第一节 作物其及分类、起源和分布
二、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 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
(一)粮食作物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作物栽培学的概述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物栽培的生理过程和生育期特点,以及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逆性等方面。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密切相关。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农作物栽培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物栽培学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2. 作物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础。
了解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作物的栽培管理。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育期等方面。
植物的形态结构是指植物的外部表现,如根、茎、叶、花等。
不同作物的形态结构有所差异,对于栽培作物来说,了解其形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栽培和管理。
植物的生理特性是指植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植物的生理特性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生长发育等方面。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特性,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代谢过程,为农民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作物从萌芽到成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存在差异,了解作物的生育期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栽培计划,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指将作物从种子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栽培措施,达到最终的收获目标。
作物栽培技术涉及到种子的选育、土壤的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
种子的选育是作物栽培的第一步。
优良的种子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
通过种子的选育,可以保证作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准备是指根据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性,进行土壤改良和土壤调理,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及研究法一、作物栽培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作物栽培学的定义。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农业自然科学。
它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该定义已经指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任务。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这一定义的涵义。
1.该定义揭示了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1)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作物栽培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等各种作物,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
为了种好庄稼,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就必须“摸透庄稼的脾气”,即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生产是以无数个体而组成的群体生产,因此,作物栽培学不仅要研究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器官建成规律,还要研究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探讨如何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的理论与方法。
(2)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水、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
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器官的形成过程,对外界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在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中,作物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气候因素(光、温、水、气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与结构、土壤养分及水分等)和生物因素(杂草、有益及有害昆虫、微生物等)。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宜的综合环境条件。
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清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条件对作物器官建成和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3)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了解了作物的特征特性,懂得了作物要求什么样的条件,还要相应地采用整地、施肥、播种、灌溉、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种栽培技术和措施去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使之产量高且品质好。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述一、农业的概念及内涵农业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农业实际上就是粮食作物栽培,后来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
当动物生产发展后,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
今天,种植业和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的主体。
所以就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认为农业就是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而在中国狭义的农业是指作物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
但它仍局限于农村、农场、农户所经营的农业。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也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看作农业的延伸或者农业产业链的延长。
因此,人们对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广义农业: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村金融等。
中义农业: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狭义农业: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总之,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一)农业生产的本质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其它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土地仅仅是劳动的场所。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的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的环境条件。
因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而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整理
油料作物:大豆、油菜、花生、向日葵作物的分类: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类、其他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栽培学特征: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粮、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栽培学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研究目的.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全生育期的三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生殖生长阶段。
生育期概念: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简称作物生育期.春化:小麦、黑麦、油菜等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现象。
作物的感温性:1.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必须经历低温、春化时间也较长。
如果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不能进行花芽分化和抽穗开花。
一般为晚熟或中晚熟品种。
2.半冬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介于冬性类型和半冬性之间,一般为中熟或早中熟品种。
3.春性类型-—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一般为极早熟、早熟以及部分中熟品种。
长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麦类作物、油菜、甜菜等。
短日照作物:作物要求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日才能成花。
稻、玉米、大豆、高粱、烟草、大麻、黄麻。
日中性作物:这类作物的成花对日照长度并不敏感,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能开花。
荞麦、豌豆、黄瓜、茄子、辣椒、番茄。
定日照作物:要求相对固定的日照长度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
如甘蔗的某些品种。
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外在形态特征,人为地制订了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过程。
[必考]水稻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成熟。
小麦的物候期(8):出苗、分蘖、拔节、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完熟。
大豆的物候期(6):出苗、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作物生育时期划分:稻麦类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