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悸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心 悸
第六单元至第八单元合并讲解第六单元心悸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病因病机1.心神不宁与心悸发生的关系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主不安而为惊悸。
2.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心悸的病理因素包括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3.心悸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心悸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1.心悸的治疗原则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者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2.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血脉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心虚胆怯证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速记: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水苓桃。
(2)心血不足证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4)心阳不振证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心悸名词解释
心悸名词解释心悸是指人在平静状态下突然感到心跳加速、心脏跳动剧烈或跳动不规律的感觉。
心悸一般是由情绪紧张、运动过度、负重过度、疲劳过度、过度用力、用力排便、过于兴奋、疾病等引起的。
心悸常常和紧张、焦虑、恐惧、压力大等情绪有关,这是因为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加速心跳。
心悸还可以是某些药物或物质的副作用,如咖啡因、可乐、酒精、尼古丁等。
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引起心悸,如心律失常、贫血、甲亢、心肌炎等。
心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跳加快、加剧或不规律。
病人通常会感到心脏跳动得很厉害,甚至可以感到心脏跳出胸膛。
除了心跳加快外,心悸还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头晕、胸闷、气短、出汗、耳鸣、失眠等,这些症状往往会加重患者的不适感。
心悸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度运动等。
此外,如果心悸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需要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悸的方法包括:1. 避免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咖啡、茶、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和辣椒、姜、蒜等刺激性食物会刺激神经系统,加速心跳,因此应尽量避免摄入。
2. 合理安排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含有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补充富含维生素B和铁的食物,如瘦肉、禽蛋、豆制品等,可预防贫血引起的心悸。
3.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用力,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4. 控制情绪:避免情绪激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学会放松身心,保持平静。
5.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加心脏的耐力,降低心悸的发生率。
6. 停止吸烟和饮酒: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心脏,导致心悸症状,因此应戒烟戒酒。
总之,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如果心悸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也有助于预防心悸的发生。
心悸、胸痹资料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治未病科
定 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历代认识
《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 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 “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 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 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 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 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 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 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 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 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心悸病物理急救措施
心悸病物理急救措施心悸病,也称心慌,是一种由心脏迅速跳动、咚咚咚地快速跳动或跳动紊乱所引起的病症。
心悸病的发生可能是心律不齐、心脏肌肉萎缩或充血以及心包填塞等因素所引起。
在有心悸病的症状表现时,身体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头昏等症状,需要及时采取物理急救措施。
1. 坐下休息当心悸病的症状发生时,首先应该坐下来休息,不要继续运动或活动身体,以免造成更大的心脏负荷。
同时调整好呼吸,放松身体,安稳心情。
这样可以帮助心脏通过自身机制缓解因活动过度、心血管系统异常或其他情况导致的心慌心悸症状。
2. 暴露颈部心悸病发作时,可以通过暴露颈部来加速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具体方法是解开领口,打开扣子或拉链等衣物,或固定到颈线下方的物品(如草绳、轻质绳索)或用手轻轻按压颈动脉两侧,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荷,进而缓解症状。
3. 喝些温水心悸病发作时,可以饮用一些温水,以缓解因情绪激动或运动过度而引起的心悸症状。
温水可以激活自身的降压机制,通过体内生理反应降低心脏负荷,减弱心悸症状。
4. 使用冰敷或热敷针对症状不同情况,心悸病患者可以使用冰敷或热敷来缓解不适感。
具体方法是:如果是由运动过度而导致的心悸症状,则可以使用冰敷;如果是由情绪激动、气温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心悸症状,则可以用热敷。
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既可以缓解症状,也可以减轻心脏负荷。
5. 服用药物心悸病发作时,如果症状较重,则需要及时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心悸病治疗药物有:美托洛尔、利多卡因、普萘洛尔以及心安宁等。
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或咨询医生。
总结心悸病物理急救措施主要是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体,帮助心脏通过自身机制缓解心悸症状。
如果症状较重,则需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同时,心悸病患者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充足睡眠、低盐低脂的饮食,以及保持心情愉悦等,有助于预防心悸病的发生。
心悸名词解释
心悸名词解释
心悸
[ xīn jì ]
基础释义
1.心脏剧烈跳动的感觉。
见于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和器质性心脏病等。
正常人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也可感到。
2.中医病证名。
主要症状是心跳、心慌、不安。
3.内心恐惧:令人~。
详细释义
心中害怕。
《后汉书·梁节王畅传》:“肌慄心悸,自悔无所復及。
” 宋司马光《谢起居减拜表》:“欲辞则实所不支,欲受则自知非分,踧踖心悸,战兢汗流。
” 清吴伟业《殿上行》:“公卿繇来畏廷议,上殿叩头輒心悸。
” 冰心《寄小读者》六:“我们不必看见,只要听人说了,就要心悸,夜里要睡不着,或是说梦话的。
” 医学上指由病理引起的心脏跳动加速、加强和节律不齐的症状。
正常人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也可有这种现象。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倍芍药加飴糖,名小建中汤,用以治里虚心悸,腹中急痛。
”《宋书·何偃传》:“ 竣时势倾朝野,偃不自安,遂发心悸病,意虑乖僻,上表解职,告医不仕。
”
例句
1. 典型症状: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
近义词
心动[ xīn dòng ]。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心悸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心悸【概说】一、概念: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二、沿革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3、《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
4、《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5、《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6、《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7、《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三、讨论范围: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病因病机】1、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2、心悸的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3、心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试述心悸的病理性质)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滋养虚证;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实证;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损伤气、血、阴、阳实证转虚;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临床上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者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兼气血瘀滞。
心悸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可表现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虚胆怯,气阴两虚等证。
病久阳虚者则表现为心阳不振,脾肾阳虚,甚或水饮凌心之证;阴虚血亏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证。
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可出现明阳俱损之候。
若病情恶化,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等危候。
词语心悸的意思
词语心悸的意思词语心悸,是指一种内心的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令人心悸的事情,比如接到一通紧急电话,或是面对严肃的情况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词语“心悸”的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语。
心悸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内心情感。
在情感上,心悸指的是人们面对紧张、恐惧或兴奋等情绪时,心跳加速,有一种“心脏快要跳出胸腔”的感觉。
这种感觉往往伴随着身体的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出汗、呼吸加快等。
心悸常常出现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比如在面试、参加考试、公开演讲等。
同时,心悸也可以形容某种事物给人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或惊讶。
当我们遇到某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实或情节时,也会产生一种心悸的感觉。
比如读到一篇悬疑小说中的恐怖情节,或是观看一部惊悚电影时,我们常常会感到心悸不已。
词语心悸还可以引申为某种原因或情况使人不安或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心悸常常意味着一种预感,警示人们需要警惕可能带来的风险或危险。
比如,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经常会引起公众的心悸,因为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或是在暴风雨来临前,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心悸,因为这预示着可能的破坏和灾难。
总结起来,词语心悸既可以形容人的内心情感,也可以形容某种事物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或惊讶。
同时,心悸也可以引申为某种原因或情况使人不安或恐惧。
无论是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心悸时刻。
了解并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理解这些情绪和体验。
当我们感到心悸时,可以尝试通过一些方式来缓解这种不适感。
比如,深呼吸、放松身体、转移注意力等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平静。
此外,也可以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日常使用中,词语心悸是一个非常有用且丰富的词汇。
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它,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词语心悸,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更加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8章心悸
温州市中医院 呼吸科刘刚
一、概述
(一)定义
心悸是指 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按病情轻重,临床又有惊悸、怔忡之分。 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时作时止, 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 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者,谓之怔忡, 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者,谓之怔忡,发作 无时,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 无时,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惊 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 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3.阴虚火旺 3.阴虚火旺
审证要点: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五心烦热, 审证要点: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五心烦热,
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 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 ,(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细数 。
八、思考题
何谓心悸?其病因、病机、病位、 1. 何谓心悸?其病因、病机、病位、治则分 别是什么? 别是什么? 心悸各个证型的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2. 心悸各个证型的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49岁 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自服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诊。现症见: 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诊。现症见: 心悸,做卧不安,情绪抑郁,纳呆食少,喜安静, 心悸,做卧不安,情绪抑郁,纳呆食少,喜安静, 少寐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虚玄。 少寐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虚玄。T 80次 36.5℃ , P 80次/分, R 18 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 80次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HR 80次/分, 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ECG示 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ECG示: 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 要求:写出中医的诊断及辨证分型、治法、 要求:写出中医的诊断及辨证分型、治法、方药 是什么? 是什么?
心悸
器械检查
器械检查中最重要的是心电图检查,且方便快捷患者无痛苦心电图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有无心律失常还可以发现心律失常的性质。若静息时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可嘱患者适当运动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还可进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1]伴随症状
5辨证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
心悸病人不宜喝咖啡
不能自主。
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为痰火扰心
元代《丹溪心法》认为,虚证多属血虚,实证多为痰饮。清代《医林改错》、《血证论》又补充了瘀血导致心悸的内容。心悸以虚为本,以实为标,临床上极易见到本虚标实的病证,应权衡轻重缓急,辨证施治。
4病因病机本证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该病。
大学课件心悸
概 述
二、心悸病名释义 1.《内经》有惊、惕、惊骇、惊惑、惊躁等名 内经》有惊、 惊骇、惊惑、 称; 2.《伤寒论》 2.《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称“惊悸”、 金匮要略》中称“惊悸” 心动悸” 心中悸” 心下悸” “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3.宋 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 3.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 名。
概 述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 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 人。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 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怔忡。 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怔忡。惊悸日久不愈者亦 可转为怔仲。 可转为怔仲。
第五节
心 悸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鉴别诊断 治疗 转诊原则 养生与康复 健康教育
概
述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一、定义: 定义: 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 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可呈持续性。 可呈持续性。
概述
三、源流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伤寒论》 称之为“ 心动悸” 和 《 伤寒论 》 , 称之为 “ 心动悸 ” 、 “ 心下 心中悸” 惊悸” 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 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如 金匮要略》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 在《金匮要略》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 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 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 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 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 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名词解释心悸
名词解释心悸心悸,也称为心跳过速或心跳过缓,是指心脏的跳动速率或节律与正常情况不符,造成个体能够感知到的心脏搏动异常。
心悸一般可以分为生理性心悸和病理性心悸。
生理性心悸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个体在运动、恐惧、紧张等情绪激动或经历剧烈身体活动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所引起的心脏搏动速率和强度的增加。
这种心悸一般是暂时的、自限性的,当情绪平复或身体活动结束后,心悸感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病理性心悸是指心脏搏动速率或节律明显不规则,且个体有明显不适症状。
病理性心悸可以分为心悸过速和心悸过缓两种情况。
心悸过速,也称为心动过速,是指心脏跳动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成人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钟),伴有明显的不适感。
心悸过速的常见原因包括:1. 心脏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缺血等;2. 神经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应激反应等;3. 药物或物质的影响:如咖啡因、酒精、某些药物等;4. 体质原因:如运动员、妊娠期妇女等。
心悸过缓,也称为心动过缓,是指心脏跳动速率低于正常范围(成人静息心率小于60次/分钟),伴有明显的不适感。
心悸过缓的常见原因包括:1. 心脏病:如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心房颤动、心室停搏等;2. 药物的影响:如心脏起搏器、某些药物等;3. 神经系统疾病:如休克、颅内压增高等;4.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
对于心悸症状的处理,首先需要明确其原因。
生理性心悸可以通过调整情绪、减轻压力、增强体质等方式减轻或控制。
病理性心悸则需要进一步就医,接受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根据病因的不同,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等。
总之,心悸是指心脏跳动速率或节律与正常情况不符,造成的个体能够感知到的心脏搏动异常。
生理性心悸多为暂时性的,与情绪、身体活动等相关;病理性心悸则需要进一步就医和治疗,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
简述心悸的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简述心悸的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具有许多可能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在护理过程中,合理的评估和实施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悸的主要护理问题,并提供一些护理措施来帮助缓解和管理心悸症状。
1. 概述心悸心悸是指感觉到心脏跳动或强烈的心脏跳动的症状,常常被患者描述为“心跳加速”、“心脏跳得非常快”等。
心悸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胸闷、气短和乏力等。
它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一种表明潜在心血管或其他系统疾病的症状。
2. 主要护理问题2.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悸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心律情况,包括心率的规律性和节律性。
如果发现有心律失常的迹象,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执行相关的治疗措施,如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生理治疗等。
2.2 心脏负荷过重心悸可能是由心脏负荷过重引起的。
在评估和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关注患者的血压和心脏负荷情况。
如果发现高血压、贫血等与心脏负荷过重相关的问题,护士应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来减轻心脏负荷,如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等。
2.3 焦虑和精神因素焦虑和精神因素是心悸的常见诱因之一。
在患者的心理评估过程中,护士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焦虑水平和精神状态。
针对焦虑和精神因素,护士可以采用多种干预措施,如放松技巧、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等,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心悸症状。
3. 护理措施3.1 详细评估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精神状态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护士可以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为后续的护理措施提供基础。
3.2 监测心率和心律护士应经常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
可以通过心电图、心电监护仪等设备来监测心律,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护士还可以在医嘱下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维持正常的心律。
3.3 减轻心脏负荷对于心脏负荷过重的患者,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来减轻心脏负荷:- 控制血压:通过监测血压、给予降压药物等方式,维持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心悸的健康教育
心悸的健康教育
心悸的健康常识
心悸是指人们会感到心跳加快、强烈或者不规则的情况。
虽然心悸一般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当心悸频繁出现且伴随其他症状时,可能意味着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悸的健康常识。
1. 勿忽视心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如果你经常感到心悸,或者心悸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这可能是心脏疾病、高血压、甲状腺问题或贫血等健康问题的表现。
2. 注意识别引发心悸的触发因素:某些刺激物如咖啡因、尼古丁、酒精和某些药物等都可能引发心悸。
了解自己的触发因素,可以有助于减少心悸的发作。
3. 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缓解心悸: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缓解心悸。
这包括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戒烟、适度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等。
4. 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也可能导致心悸。
通过学习一些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可以减少心悸的发生频率。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心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伴随其他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建议尽快就医。
专业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心悸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是正常的身体反应,但我们也需要注意观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果心悸频繁出现或伴随其他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确保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心悸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心悸细目一:概述一、心悸的概念及源流1.心悸的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2.心悸的源流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二、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心悸的常见病因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
外因:感受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机及虚实的不同特点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三、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血亏虚。
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心悸的诊断要点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二、惊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名词解释
惊悸名词解释
惊悸是一种心理症状,也称为心悸、心跳过速或心悸感。
它描述的是人们在没有进行剧烈运动或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跳动加快、不规律或强烈的感觉。
惊悸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如出汗、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胸闷等。
惊悸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焦虑、精神紧张、恐惧、压力过大等情绪因素。
当人们感到紧张或恐惧时,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会加速心率,导致心悸感。
此外,一些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引发惊悸。
惊悸一般是一种暂时的症状,但在一些人身上可能会经常出现,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惊悸的治疗,首先要找出引起惊悸的原因。
对于情绪原因引起的惊悸,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包括放松训练、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
对于身体疾病引起的惊悸,需要针对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缓解惊悸,如深呼吸、放松训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尽量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有助于减少惊悸的发生。
总之,惊悸是一种心理症状,可暂时或经常出现,通常由情绪或身体原因引起。
了解惊悸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和生活调整,可以有效缓解惊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心悸是什么意思_词语心悸的意思
心悸是什么意思_词语心悸的意思心悸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词语心悸的意思,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心悸是什么意思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常伴有心前区不适。
任何引起心律、心率或者心肌收缩力改变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心悸。
心脏活动过度或失常;神经敏感*、心律失常、焦虑、紧张、注意力集中等也能引起心悸。
简介心悸是一种可感觉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现象。
心悸时,心跳可能过快、过慢、不规则,或是以正常速度跳动。
心悸的可能成因有过度用力、肾上腺素、酒精、疾病(例如*状腺功能亢进)、*物(如咖啡因等兴奋剂)使用。
心悸也是恐慌症或僧帽瓣狭窄的症状之一。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本病*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西医学中某些器质*或功能*疾病如冠心病、风湿*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均可参照本篇治疗。
心悸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
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并治》。
简称悸。
其重症为怔忡。
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
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痰郁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气滞血瘀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
在日常诊治病人中,常遇到一些患者,主诉胸闷、心慌、胸痛,自认为患了“心脏病”,忧心忡忡地来院就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心悸
一、什么是心悸二、心悸能治好吗1. 心悸能治好吗2. 心悸的治疗方法3. 心悸的治疗费用三、心悸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心悸心悸,中医病证名。
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
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心悸能治好吗
1、心悸能治好吗心悸是可以治疗的,但是能不能治好,就要看个人的症状及严重程度。
2、心悸的治疗方法心脾两虚证: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无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可选药物:人参归脾丸,蜜丸,每回一丸,每天两回,口服。
若气虚明显,可选服参芪五味子片,以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每回3至5片,每天三回,口服。
也可选服复方扶芳藤合剂,以益气养血,健脾养心,每回十五毫升,每天两回,口服。
另可选服琥珀安神丹,每回两粒,每天三回,或遵医嘱。
气血两虚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头晕目眩,伴有面色苍白,盗汗自汗,舌质淡,苔薄,脉虚细无力或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