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策略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策略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策略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加强治疗病房 吕彦锋
♥卒中流行病学
♥ 血流减少80%会发生脑缺血。 血流减少80%会发生脑缺血 会发生脑缺血。 ♥ 心源性梗死占20~30%, 心源性梗死占20~30%, ♥ 动脉硬化性梗死占14~40% 动脉硬化性梗死占14~40% ♥ 腔隙性脑梗死占15~30% 腔隙性脑梗死占15~30% ♥ 其他:血液动力学(分水岭)梗死及其 其他:血液动力学(分水岭)
♥动脉夹层
♥ 颈内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狭窄,血管闭塞, 颈内动脉分叉部无明显狭窄,血管闭塞,
FMD
♥巨细胞性动脉炎
♥巨细胞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
AJNR 2002
♥结节性多动脉炎
♥不明原因血管病变
♥一、临床血管检查
病史询问
触诊 血压测量 脑供血动脉的听诊 ♥ 辅助检查
病史询问
发病时间 发病的体位 诱发因素 时间概况
♥脑结构学检查
♥ CT缺血的区域和缺血的大小,CT影象最清楚 CT缺血的区域和缺血的大小 CT影象最清楚 缺血的区域和缺血的大小, 的影象在24小时获得 小时获得, 50分钟右侧大脑中动 的影象在24小时获得,在50分钟右侧大脑中动 脉高密度影象, 脉高密度影象,提示早期血管闭塞 ♥ 发病一周后低密度保留大量脑回 ♥ 血管高度狭窄 ♥ 长期狭窄闭赛后侧枝循环开放良好 ♥ 短暂闭赛后再通 ♥ MRI:影象 突然起病,症状迅速达到高峰; 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 ② 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 心电图表明有心房纤颤; ③ 心电图表明有心房纤颤; ④ 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有不稳定斑块; 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有不稳定斑块; 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过量的栓子存 ⑤ 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过量的栓子存 在。

脑卒中流行病学

脑卒中流行病学

要点三
描述性分析
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 括计数、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指 标,以初步了解数据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的综合与解释
综合研究结果
将各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脑卒中的 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率、死亡率、危险 因素等。
解释研究结果
根据综合结果,解释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规 律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社区干预试验
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干预措施,通过对比干 预前后的脑卒中发病率和影响因素的变化 ,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04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结词
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等,这些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研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作用,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相互关系,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常规调查方法
长期随访
对特定群体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收集与脑卒中相关的数据,以获 得准确的流行病学信息。
病例对照研究
以脑卒中患者和未患病者为研究 对象,通过比较两组间的暴露因 素,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
横断面研究
在特定时间点收集某地区脑卒中 患者的相关数据,以评估脑卒中 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脑卒中流行病学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分析
01
引言
脑卒中的定义与特点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破裂或堵 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损伤。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和关爱。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随访时间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定期随访。
随访内容
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01
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新的症状 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2
加强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 复。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CHAPTER
本次指南更新内容总结回顾
指南更新背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的诊治策略不断更新。本次指南更新旨在更好地指导临 床实践,提高患者预后。
定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 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流减少或中断,使 得脑部组织缺氧、坏死,从而引起神 经功能障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
主要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 学改变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流行病学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 、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大量患者 因此病死亡或留下严重残疾。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 血糖、血脂等,可了解患 者一般情况及病因。
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心脏病变,如心房 颤动等,为心源性栓塞提 供依据。
TCD检查
可监测颅内血流速度及方 向,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 侧支循环情况。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且不能用非血 管性病因解释者应考虑缺血性脑卒中。

2023版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要点及解读PPT课件

2023版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要点及解读PPT课件

长期随访内容及频率安排
要点一
长期随访内容
包括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药物使用、复发风险等方 面。
要点二
随访频率安排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之后每半年 或一年随访一次。
家属教育和心理支持重要性
家属教育
培训家属掌握患者日常生活护理和康复训练 技能,提高家属对患者病情和康复进展的认 知水平。
rt-PA和UK是目前常用的溶栓药 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院 条件选择合适的药物。
对于有颅内出血、近期大手术、 活动性内出血等禁忌症的患者, 不应进行溶栓治疗。
急性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种类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 药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药物使用时机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可作为神经元损伤的标志物,预测神经功能 缺损程度和预后。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与血脑屏障破坏和出血转化相关,有助于预测出血 风险。
同型半胱氨酸(Hcy)
高水平Hcy与卒中复发风险增加相关,可作 为预防复发的监测指标。
诊断标准和流程优化
诊断标准更新
结合神经影像学和生物学标志物检查结果,对急性缺 血性卒中诊断标准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关注患者心理康复
加强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能力。
加强康复管理和长期随访工作
重视早期康复介入
尽早启动康复治疗,减轻残疾程度,提高患 者生活自理能力。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
定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及复 发风险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缺血性卒中的认知和自我 管理能力,促进康复进程。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ppt课件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ppt课件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全面关怀服务
重视患者心理支持
建立心理干预团队,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
加强患者教育
开展缺血性脑卒中健康讲座和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和自我管理能力。
完善随访制度
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生活质量,为患者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策略
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 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剂(rt-PA),以溶解血
栓并恢复血流。
适应症与禁忌症
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时间 短、症状严重的患者,但 需排除禁忌症如近期手术、创来自、脑出血等。并发症与风险
溶栓治疗可能引发颅内出 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 ,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
注意事项
避免过快、过度降压,以免引起脑血流灌 注不足;注意药物副作用及相互作用。
调脂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作用
调脂药物种类
他汀类药物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主要调脂药物。
调脂目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降低目标。
注意事项
注意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副作用。
危害程度
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 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因病变部位和范围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 、呕吐、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进行综合判断, 确诊缺血性脑卒中。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ppt课 件

脑卒中流行病

脑卒中流行病

分类
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腔隙性梗死(有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卒中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hypertention) 心脏病\ 糖尿病(diabetes) TIA&脑卒中史 吸烟(smoking)&酗酒(alcohol) 高脂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其他: 体力活动减少\高盐\动物油高摄入饮食\超重\ 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感染\眼底动脉硬化\无症状性 颈动脉杂音\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失读。 椎动脉—一侧病变可通过另一支代偿,若失代偿 可出现以下症状。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a 眩晕、恶心、呕吐 b 交叉性感觉障碍 c 吞咽功能障碍 d同侧小脑共济失调 e 同侧Horner征
• 基底动脉闭塞可引起小脑及脑干梗塞,临床多表
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 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若病情迅速进展, 出现球麻痹、四肢瘫、昏迷,严重导致死亡。
• 发病率与环境\饮食习惯\气候(纬度)等因素
有关 • 总体分布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
纬度每增高5° 脑卒中发病率增加64.0/10万 \死亡率增加6.6/10万
脑卒中病因
1. 血管壁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最常见 • 动脉炎--结核性\梅毒性\结缔组织病 • 先天性血管病--动脉瘤\血管畸形 • 血管损伤--外伤\颅脑手术 • 药物\毒物\恶性肿瘤所致
1、首次卒中发病机制的正确评估 • 对已发生脑卒中者应选择必要的影像或其他实验室检查,尽可能明确患者 的卒中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针对病因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 2、脑卒中后血压的管理 • 患者血压水平高于160/100mmHg可使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 • 防治措施: •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 (2)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 140/90mmHg,伴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控制在130/80mmHg。 • (3)降压治疗应于卒中急性期过后患者病情稳定时(一般为卒中后4周)开 始. 3、抗血小板聚集 (广泛用于缺血性卒中) 4、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和挑战
早期诊断和预警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方法 ,以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一步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联合治疗
目前,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治疗可 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溶栓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等。
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期检查、及时就医等。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 程中,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的随访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应与医生密切合 作,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PART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 展和未来方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进展
01
急性期救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包括溶栓治疗、血
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等易栓症患者, 应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改善脑代谢
使用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改 善脑代谢药物,促进脑功能恢
复。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和治 疗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血管内治疗
01
02
03

脑卒中流行病学ppt

脑卒中流行病学ppt

行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进展
新型药物研究
不断探索新型药物,以改善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支架植入、血管内栓塞等,可有效改善脑 卒中的治疗效果。
功能康复
重视患者功能康复,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 力的提高。
降低颅内压
采用脱水剂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3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如癫痫、消化道出血等,采 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特殊治疗
溶栓治疗
01
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脑部血管中的血栓,恢复脑部血流。
抗血小板治疗
02
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小板聚集,降低脑卒中复发的
风险。
外科治疗
03
对于某些特定的脑卒中类型,如颅内大动脉瘤等,可能需要进
血栓形成
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脑组 织缺血。
脑血管破裂
由于高血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起病急,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CT、MRI等)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病 因所致的类似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高血脂
高血脂水平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降低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控 制血糖水平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吸烟和饮酒等 不良生活习惯也与脑卒中的发病有关。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溶栓时间窗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3小时内,越早溶栓,效果越 好。
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用药时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应尽早 开始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
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
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降低血液凝固风险,预防血栓形成。
二级预防策略
01
02
03
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和管理,降低脑卒中的复 发风险。
合理饮食和运动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适量运动等。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 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 物等,预防血栓形成。
生活方式与长期管理
戒烟限酒
戒烟、限制饮酒量,有助 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适用人群
抗凝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高危人群,如房颤患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降纤治疗
常用药物
巴曲酶、降纤酶等降纤药物,降低血液 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减少血栓形成的 风险。
VS
适用人群
降纤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患者人群,如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等,需在医生指导 下进行治疗。
0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
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与二
级预防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康复治疗 对于恢复患者的功能、减轻残疾 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
义。
康复治疗的方法
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 疗、心理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
康复治疗的时间
越早开始康复治疗越好,一般在发 病后2-3周内开始,持续时间因个体 差异而异。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几十年来, 脑血管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 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都很高, 并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根据新近的流行病学资料, 我国脑血管病占人口死因的第二位, 仅次于恶性肿瘤, 在不少城市中己占首位。

每年我国脑卒中新发病例为150万, 死亡100万, 病后存活的600万患者中,残障率高达75%,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

年龄、性别、民族、种族、遗传因素, 这些均已被证实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又是不可改变的。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与脑卒中的危险性密切相关,也是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对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多项大的临床研究( HOPE、LIFE、SCOPE、ANBP2) 提示不管基础血压的水平如何, 血压降低可使脑卒中发生率降低。

脑卒中患者的对照研究和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卒中相对危险是1.8-3.0[2],特别是糖尿病病程和空腹、餐后血糖及糖耐量异常与脑卒中的危险性增高相关。

因此, 我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人群对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 以便对早期预防打下基础。

1 对象和方法1. 1对象选择当地区城乡居民,年龄≥40岁,共计984例,其中男性340例,女性644例。

1. 2方法高血压的知晓率= (调查时已知自己患高血压的患者例数/ 本次调查符合诊断标准的所有高血压患者例数) 。

血压的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连续测3次,每次至少间隔30s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为个体血压值。

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服降压药者为高血压。

测定流行病学调查者的空腹血糖,血糖≥7. 0mmol/L者, 复查空腹血糖,两次均≥7.0mmol/ L,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的知晓率= (调查时已知自己患糖尿病的患者例数/本次调查符合诊断标准的所有糖尿病患者例数)×100%。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研究是预防脑卒中复发的重要方向。

本文总结了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探讨了各种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药物治疗研究显示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在预防复发方面的有效性。

手术治疗研究则探讨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和并发症预防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结论部分给出了二级预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临床实践指导,强调了个性化治疗和综合干预的重要性。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干预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流行病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并发症预防、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方向、临床实践指导1. 引言1.1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一种常见的中风类型,是由于脑部血流受到阻碍或中断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引发的。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研究旨在减少患者发生再次脑卒中的风险,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残疾率。

随着医疗技术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研究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和疗法,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研究则致力于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非药物治疗研究关注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手段的有效性。

并发症预防研究重点在于预防脑卒中患者发生并发症,保障其身体健康。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更加个体化的预防策略,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更加全面的临床实践指导,为广大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希望。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及早期症状辨识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及早期症状辨识

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脑卒中可分为 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 、缺氧,引起脑细胞死亡。
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引起 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
流行病学概况
01
02
03
发病率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主 要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 高,且逐年上升。
03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辨识
常见症状
头痛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 可伴随恶心、呕吐等症
状。
言语不清
说话时发音不清或无法 说话,有时表现为口角
歪斜。
肢体无力
一侧肢体或面部肌肉突 然出现无力或麻木,可 表现为手持物掉落、走
路不稳等。
视力障碍
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 视物重影或完全看不见

预警信号
短暂性意识丧失
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 异常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展,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吸烟和酗酒
吸烟和酗酒可导致血管痉挛、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粘稠度增 加,进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病理学改变
脑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 狭窄或闭塞,引起脑部供 血不足或脑组织坏死。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液 中的凝血物质在血管内形 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 引起脑卒中。
02
脑卒中与癫痫的鉴别
癫痫发作时也会出现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但通常伴有口吐白沫
、瞳孔散大等表现,且发作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03
脑卒中与颅内感染的鉴别
颅内感染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
碍、抽搐等表现,需结合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脑卒中报告2023

脑卒中报告2023

脑卒中报告20231. 引言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简称CVA),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脑血管的急性疾病。

它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脑缺血或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它对世界各地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对脑卒中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以期提高对脑卒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2. 病因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2.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大多数,它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缺血所致。

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包括大脑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痉挛和心源性栓塞。

•大脑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脑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血栓形成等因素导致脑血管阻塞,引发脑缺血。

•脑动脉痉挛:主要是由于脑动脉收缩引起脑血管狭窄和阻塞,使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心源性栓塞:常见的心源性栓塞源自心脏瓣膜病变、心房纤颤等,形成的血栓可经血液流动到达脑血管,导致脑血管阻塞。

2.2 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所致。

常见的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壁破裂导致脑内出血,引发脑组织受压和破坏。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破裂导致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使脑脊液中的红细胞和血浆渗入脑脊液腔,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受压。

3. 流行病学特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

3.1 患病率和死亡率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脑卒中每年导致超过6百万人死亡,还有近乎十分之一的人因脑卒中导致慢性残疾。

在发达国家,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患病率依然较高。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脑卒中患病率和死亡率要高于发达国家。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全文版)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全文版)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全文版)急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又称为脑卒中或脑中风,分为2大类:(1)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2)缺血性卒中,包括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

脑卒中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努力探索脑卒中的流行规律、病因学特征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1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1.1 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的年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平均为140/10万~200/10万人口,东方人高于西方人,其中尤以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一些国家较高,中国紧随其后。

根据80年代中期对国内6个城市和21省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结果,脑卒中年发病率在城市居民中约为200/10万,农村为180/10万。

各国之间由于统计标准不同,脑卒中年死亡率也显示出较大的差别,从最低的50/10万到最高的280/10万不等。

中国开展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进行了在6个城市、21省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军队系统完成的全国抽样调查。

当时脑卒中死亡率在80/10万~140/10万;年发病率在120/10万~280/10万。

患病率在中国城市居民中较高,平均达700/10万人口。

农村地区由于医疗条件差,患病后存活期相对较短,所以患病率平均在300/10万~400/10万。

按照以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患者数在200万以上: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超过150万;发生卒中后存活下来的患者多达600万~700万,其中四分之三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这种病不但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些社会问题。

时至今日,据上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20多年了。

在这20年里,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医疗条件都有较大改变。

脑卒中的概述

脑卒中的概述
管性事件,2年后25%,5年后> 30.0%
高致残率:2/3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流经脑组织的血流占心排量的20% 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粮储备,故脑组织对缺血、
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
大脑细胞在完全缺血、缺氧 ➢ 十几s后,细胞电位变化 ➢ ≥20s,大脑皮层的功能减弱,甚至消失 ➢ ≥30s,小脑和延髓功能减退,甚至消失 ➢ ≥4-6min,脑细胞可以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即改善血流后大脑功能也
特点 高达40%高的发门病诊率卒:中(患1者20是-16复0发)/人10群万,脑卒中后1年17.1%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 后2年复发高率死为亡25率%:,205-年30复%发率超过 30.0%,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复发的患者在症状上通常都会比
高复前发一率次:更1年加后严1重7.1,%卒再中发脑复卒发中使/其致他残血率或死亡风险相对于未复发患者增加约9.4倍。
脑卒中的概述
脑卒中 定义
“脑血管意外、急性脑血管疾病”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脑 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造成急 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 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 病理性质分类:缺血性脑卒中和 出血性脑卒中。
➢ 缺血性占全脑卒中的60-70%
脑卒 流行病学
高经济负担
无法恢复
大脑的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预防睁呵搠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瀹学陈捷亓树彬脑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极大.在我国.多年来其发病率,死亡率在疾病谱中一直处于前三位.近期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110~180/10万;年死亡率约为80412O1O万;城市人口患病率约为600~700/10万;农村人日患病率约为3oo/1o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约占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塞)总数的60左右.在空问分布上有北方高,南方低的趋势,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空间分布几近一致.脑卒中在人的一生中是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人在他们最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即被脑卒中夺去了生命,幸存者中7O以上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残疾).不但患者本人,亲属痛苦不堪,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进行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率,死亡率,流行趋势以及空间分布,人群分布的特点,帮助人们探索和发现脑卒中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提出预防对策,干预措施,减少脑卒中对人类的威胁.一,脑卒中流行病学在诊断,分类方面的一些问题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和预防,控制对策的科学.脑卒中流行病学就是在人群中研究脑卒中.由于要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研究.所以首先需要一个脑卒中标准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统一的统计人选标准.这样其结果才会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应准确适当,既要把误诊或漏诊率减少到最少,又不要使诊断依据过于繁琐而难以在人群研究中应用.目前临床上诊断脑卒中的准确率相当高.尤其有神经科医生时会更准确.而在人群一项研究显示.有神经科医师在发病后尽快赶到现场检查病人的前作者单位:100037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陈捷) 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亓树彬),口/提下,社区脑卒中病例中,经CT或尸检验证,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8.资料表明,一般内科主治医生与神经科研究人员比较,诊断的假阳性率为18.假阴性率为7在死亡证明书中,诊断准确率较低.据Framingham研究,假阳性率有22,假阴性率达4O.因此对诊断可靠性的评估应考虑到资料的来源,是来自城市或农村,是来自有神经科专科的中心医院或无专科医生的一般医院或基层医院.以及有无影像学的诊断.由于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从无症状脑梗塞, TIA,首次发作的脑卒中及复发性脑卒中这样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中就应用了不同的归类方法.例如80年代以来流行病学领域中通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Monitoringof TrendsandDeteminantsinCardl0vascuIarDisease Project,多国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监测)的脑卒中事件的诊断标准.MONICA方案中脑卒中事件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而Framingham研究将TIA归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梗塞;有些研究只计首次发作的脑卒中,不计复发性脑卒中;而WHO MonicaProject则不分首次发作或复发,统称为脑卒中事件.MONICA方案中规定如果有CT扫描, 脑血管造影或尸检者即可分类,否则均划为不能分类.此外,由于CT扫描的广泛应用,一些无症状的脑梗塞被发现.首次发作的脑卒中病人大约有10.CT证明以前有过无症状的梗塞.大约25~jo的TIA病人CT扫描显示有梗塞灶,MR更敏感.阳性率可达70~84.这些病人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被”错误”地进行分类,必然影响到”率”的准确性和相互间的可比性.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基本上将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两大类.如果将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分型,对研究缺血性脑卒中自然史及其危险因素会很有意义,因为不同的类型,就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不同的危险因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许多脑梗塞未能分类.StrokeDataBank研究中就有1805例脑梗塞病人的分类不明,国内的研究也大多如此.二,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布状况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自80年代以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死亡率比发病率下降明显;高发地区比一般地区下降明显;70岁以下人口比70岁以上老年人下降明显;但脑梗塞的发病率下降没有脑出血明显.甚至还略有上升分析原因,认为可能是医疗检出手段的进步.其中主要由于CT和MR影像技术的推广.任何轻型脑梗塞都能及时发现,使得重病例减少加上治疗措施及时,台理,有效.使病死率下降,存活率上升.从而造成发病率,患病率不但没有减少甚至还略有上升临床医生一贯重视脑卒中的分型诊断,因不同类型脑卒中的治疗处理不同,其预后转归也可能不同近年来分型诊断也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也受到重视.但以往的人群研究中,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分型的发病率,死亡率的研究报告较少.根据各病理类型所占比例分析,地区间差异不大主要是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约占6O~70.且东西方人之问有差别.西方人脑梗塞约占70~85.出血型卒中占10~20,而东方人出血型卒中远高于西方人,约为25~45%,缺血性卒中占j5~7O.我国一项七城市居民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中报告, 1089例首发脑卒中,经CT诊断为脑梗塞占6O. 2,脑内出血占38.2.蛛网膜下胜出血占0.6.未确定型占1.0.由于CT或MR的广泛应用,由影像学诊断中被发现的腔隙性梗塞或多发性微小梗塞灶愈来愈多见.至于腔隙性梗塞是归属于脑梗塞内的亚型,还是要作为独立的单项分类,将是与此有关的临床医学,病理学,影像学及流行病学等专家进一步讨论,解决的问题三,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综合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晒卒中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与生具来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另一类是受人体内外环境影响.可以调节的因素.如全身或脏器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再一类是由于个人生活方式或习惯可改变的行为因素.如吸烟,饮酒及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年龄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其发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而增高所有文献均证明脑梗塞基本上是老年PJCCPVDSeptember.2000一V ol8?NO.3性疾病脑梗塞的性别差异不很明显高血压是脑卒中公认的首要危险因素,与多数西方国家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冠心病不同,在我国.高血压的主要转归是脑卒中.脑卒中的发生和预后与高血压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生率越高,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血压者高7倍.美国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收缩压升高或舒张压升高,均为啮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舒张压每升高10ramHg,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增加2倍.一项多中心抗高血压治疗试验表明,舒张压下降5mmHg~6mmHg.脑卒中减少3j~40.据报道.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和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正常范围内,血压愈低,发生脑卒中事件的危险愈低高血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病变常常累及血管,其病理改变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大约9O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生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可出现动脉狭窄.甚至发生闭塞常见的有锁骨下动脉,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等部位的狭窄和闭塞.临床上可出现如: 一过性脑驶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症状心脏病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公认的危险因素无论是缺血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心电图异常.心脏扩大.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老年性非风湿性心房纤颤等.均可增加脑梗塞的危险性.Fram—ingham研究和其他有关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均表明.心房纤颤是栓塞性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统计资料显示.在排除了高血压的影响后,心房纤颤是脑梗塞独立的危险因素.TIA究竟是症状轻微短暂发生的脑梗塞.还是无梗塞的脑缺血发作?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但将TIA作为缺血型晒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之加强监测以减少或防止发展为完全性卒中.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有T1A发作史的病人增加脑梗塞的危险性大约30完全性卒中病人在患病前有过TIA病史,约3O的T1A病人日后可能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我国中老年人群中T1A年发病率是多少?目前还不清楚.国外T1A发病率在男性大约为3.7.女性为2.9,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0年9月第8卷第3新素至于是否如同高血压,心脏病一样成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尚需更多的证明.脑卒中病人伴有糖尿病者,常同时患有如高血压,心脏病,肥胖,血脂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病症.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十分常见.日本一项研究中应用多因素分析.在控制了包括高血压在内的6项因素后.显示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素因素.目前.大家均认为糖尿病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至于是否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如同高血压,心脏病)尚需更多的证明.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是否为脑率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献报告意见分歧.结论不一近年大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血清胆固醇与脑梗塞无明显相关,与脑出血呈负相关.日本的研究显示.近三十年来,由于普遍推行抗高血压治疗.日本人的血压均值在下降,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也在下降.而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血清胆固醇水平却在上升.近来一项他汀类降脂药物应用与脑卒中危险及总死亡率的随机试验总览表明,胆固醇大幅度降低对脑卒中及总死亡率的降低有明确益处.即使考虑到胆固醇降低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这一点.在脑卒中的预防中,保持最佳的血脂水平在总体上是有益的.吸烟对冠心病的影响已得到普通承认,且多认为是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与脑卒中的关系还不似与冠心病那么肯定,但西方与日本的研究均支持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卷烟烟雾中所含的煤焦油直接导致动脉硬化.吸烟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344倍.戒烟可减少患脑卒中的危险.饮酒与脑卒中的关系,要视饮酒频率及饮酒量而定.饮酒与脑卒中发病呈”形相关气候因素与脑卒中有密切的关系,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寒冷气候对脑卒中是诱发因素当气温骤降时晟容易发病.气温迅速下降的幅度越大+发生脑卒中的机会就越高.寒冷可使血中纤维蛋白元升高,肾上腺分泌增加,血粘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 再加上脑部血管的痉挛收缩,形成脑梗塞.除高血压,心脏病,TIA等被公认为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其他一些因素多相混杂,相互间有相加或协同作用,说明可能还有未知的,潜在的危险因素需要继续探索研究;脑卒中有多种亚型,缺血性脑卒中也是如此.各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危险因素.过去的研究尚显不足,有待深人探讨;此外东方人与西方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我国高钠盐与低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高血压,脑卒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认识这些特点对我们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与控制脑卒中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由于目前对脑卒中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还不甚了解.加上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要解决好我国脑卒中高发精率,高死亡率的现实状况+只能在人群中大力开展一级预防通过在社区人群中强化健康教育,增强保健意识,改变不良行为与习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对社区人群和高血压人群进行长期监测的预防措施及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干预.努力降低各项危险因素的综合水平才是减少脑卒中发病,死亡的有效方法.四,结柬语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控制血脂可以减少个体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在社区人群中.采用防治高血压,心脏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有效方法.但是脑卒中明确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还不很清楚,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不甚了解.加上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要彻底解决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高发病,高死亡的态势.还需作更大的努力.参考文棘ChengXMStrokeinchina】99~I9g4.!WorldHealthOrganization.Multina~iona[monitoringoftrends nddeterminatsincardiovasculardiseases(M0NICApro~et andnlanu~Iofoperation.CardiovascularDiseaseUnit.Geneva I983.41105~1I43连志浩主编.藏行病学第3舨.北京:人民卫生出舨杜l9gI 2S4~297[标签:快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