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脑卒中

脑卒中

脑卒中(一)定义:脑卒中(stroke)或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 A),是一组表现为迅速出现的与脑部受累区域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急性血管性疾病。

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流行病学特点: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三)病理生理1、缺血性卒中:由于局部脑组织血供障碍和受压,病灶中心出现水肿、变性、坏死,瘢痕机化后可形成小腔隙或囊腔,坏死部位可发生小血管破裂出血。

2、出血性卒中:血块会逐渐被吸收,病灶中心周围有一个低密度区域称为“半暗带”,是由于局部组织水肿所致,“半暗带”脑细胞结构保持完整,及时治疗可恢复其功能。

PS:在刚发病时的脑CT上,缺血性脑卒中看不出,出血性脑卒中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因此CT是脑卒中诊断治疗的首要检查。

(四)临床特征:因病变部位而变化。

偏瘫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其他功能障碍包括:1、失去肢体正常功能:因中枢神经损伤,出现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协同运动)2、反射亢进:因中枢神经损伤,低级神经中枢失去了控制,正常反射丧失,原始的、异常的反射活动被释放3、肌张力异常:特定区域损伤后,中枢(皮质)对运动的抑制作用丧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肌张力异常增高而出现肌痉挛。

不同时期肌张力表现可不同。

4、协调运动障碍:由于高级中枢控制异常,肌张力升高等原因,肢体各肌群之间失去了相互协调。

5、平衡功能异常:深感觉、前庭、小脑、椎体外系、反射活动、以及肌群间的相互协作等才能完成。

6、感觉功能障碍: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判断,当个别属性整合起来便构成了事物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知觉”(实体觉)。

常见的感觉障碍包括: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异常等。

7、认知功能障碍8、语言功能障碍康复评定(一)急性期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用于确定患者有无昏迷及其严重程度。

GSC≤8为昏迷状态,是严重的脑损伤;9~12分是中度脑损伤;13~15分是轻度脑损伤。

脑卒中流行病学

脑卒中流行病学
Lancet 1998; 352: (suppl III) 1-4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Western General Hospital, Edinburgh EH4 2XU, UK (C P Warlow Fgives some idea of the burden. Stroke is the third commonest cause of death afte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ll cancers, not on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world wide. 2 Stroke incidence, based on representative community samples, provides far more detail on stroke burden in populations than does mortality. However, communitybased studies require considerable resources and rigorous method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be sure that all the cases have been found and accurately diagnosed. Also, sample sizes have nowhere been all that large, which makes comparisons of incidence by time and place imprecise. Moreover, incidence has been studied reliably only in various white populations, among whom it is more or less similar (about two first-ever-in-a-lifetime strokes per 1000 per a n n u m overall, about four in people aged 45-84), except in Russia, where the incidence seems to be high and in France where it is low (figure 1). The prevalence of stroke survivors in a community depends on both incidence and case-fatality, which are not influenced by the same factors. Thus, for any interesting variations by time or place to be related to likely explanations, information on incidence is still needed. Also, prevalent cases are more biased by underrepresentation of fatal cases than are incident cases in, for example, case-control studies. Furthermore, prevalence is tiresome and cumbersome to measure, because it requires a large population to be surveyed for all strokes in the past, with inevitable difficulty in knowing whether a stroke has really occurred and what type it was. Prevalence can of course be estimated from incidence and case-fatality, in which case incidence has to be measured in the first place. Finally, measurement of the prevalence of stroke-related disability, which is of obvious interest to health-care planners, is all but impossible because of overlapping disabilities caused by disorders such as osteoarthritis, claudication, and dementia. In practice the prevalence of overall disability is probably of more relevance, anyway, than is prevalence of specific disabilities. The long-term outcome after stroke can be measured in several ways, with various degrees of accuracy. 1 Overall, about 20% of patients having their first strokes are dead in a month (early case-fatality), and of those alive at 6 months about a third are dependent on others for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ut these averages conceal huge individual variations, which depend not just on stroke type and subtype but on several other features, including initial stroke severity and pre-stroke disability. The stroke-recurrence rate is about 5% per annum, but tends to be higher in the first few weeks and months, especially if the stroke is due to severe carotid stenosis. 1'4 Also, because stroke survivors usually have vascular disease affecting all their arterial systems and not just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they are at high risk of serious coronary events--about 3% per annum. 1 Although the cost of stroke is clearly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and indeed political issu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sial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

脑卒中流行状况及其防控策略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经济发达国家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一定下降趋势,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却持续上升[1]。

近年来,脑血管病在我国已升至首位疾病死亡原因[2]。

因此,了解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并依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2013年首次完成我国规模最大并有全国代表性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Stroke in China, NESS-China)。

此次专项调查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现场开展,包括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7个县(区),最终完成调查的全年龄组人群约60万人。

2013年,NESS-China是我国首次方法规范、标准统一、质控严格并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脑卒中现况调查,填补了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缺。

此次调查结果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一)患病率此次调查结果的脑卒中患病率采用时点终生患病率(point lifetime prevalence),患病时点确定为2013年8月31日24时。

所有在此时点之前发生过脑卒中,并到此时间点仍然存活者均应计入患病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0岁以上成年人脑卒中患病粗率为1 596.0/10万;加权率为1 114.8/10万。

男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768.7/10万和1 222.2/10万。

女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426.2/10万和1 005.7/10万。

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1 241.1/10万和854.5/10万;脑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252.3/10万和191.9/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病粗率和加权率分别为70.1/10万和48.6/10万[3]。

脑卒中流行病学

脑卒中流行病学

要点三
描述性分析
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 括计数、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指 标,以初步了解数据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的综合与解释
综合研究结果
将各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脑卒中的 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率、死亡率、危险 因素等。
解释研究结果
根据综合结果,解释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规 律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社区干预试验
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干预措施,通过对比干 预前后的脑卒中发病率和影响因素的变化 ,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04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结词
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等,这些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研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作用,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相互关系,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常规调查方法
长期随访
对特定群体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收集与脑卒中相关的数据,以获 得准确的流行病学信息。
病例对照研究
以脑卒中患者和未患病者为研究 对象,通过比较两组间的暴露因 素,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
横断面研究
在特定时间点收集某地区脑卒中 患者的相关数据,以评估脑卒中 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脑卒中流行病学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分析
01
引言
脑卒中的定义与特点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破裂或堵 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损伤。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预防睁呵搠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瀹学陈捷亓树彬脑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极大.在我国.多年来其发病率,死亡率在疾病谱中一直处于前三位.近期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110~180/10万;年死亡率约为80412O1O万;城市人口患病率约为600~700/10万;农村人日患病率约为3oo/1o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约占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塞)总数的60左右.在空问分布上有北方高,南方低的趋势,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空间分布几近一致.脑卒中在人的一生中是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人在他们最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即被脑卒中夺去了生命,幸存者中7O以上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残疾).不但患者本人,亲属痛苦不堪,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进行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率,死亡率,流行趋势以及空间分布,人群分布的特点,帮助人们探索和发现脑卒中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提出预防对策,干预措施,减少脑卒中对人类的威胁.一,脑卒中流行病学在诊断,分类方面的一些问题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和预防,控制对策的科学.脑卒中流行病学就是在人群中研究脑卒中.由于要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研究.所以首先需要一个脑卒中标准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统一的统计人选标准.这样其结果才会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应准确适当,既要把误诊或漏诊率减少到最少,又不要使诊断依据过于繁琐而难以在人群研究中应用.目前临床上诊断脑卒中的准确率相当高.尤其有神经科医生时会更准确.而在人群一项研究显示.有神经科医师在发病后尽快赶到现场检查病人的前作者单位:100037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陈捷) 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亓树彬),口/提下,社区脑卒中病例中,经CT或尸检验证,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8.资料表明,一般内科主治医生与神经科研究人员比较,诊断的假阳性率为18.假阴性率为7在死亡证明书中,诊断准确率较低.据Framingham研究,假阳性率有22,假阴性率达4O.因此对诊断可靠性的评估应考虑到资料的来源,是来自城市或农村,是来自有神经科专科的中心医院或无专科医生的一般医院或基层医院.以及有无影像学的诊断.由于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从无症状脑梗塞, TIA,首次发作的脑卒中及复发性脑卒中这样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中就应用了不同的归类方法.例如80年代以来流行病学领域中通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Monitoringof TrendsandDeteminantsinCardl0vascuIarDisease Project,多国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监测)的脑卒中事件的诊断标准.MONICA方案中脑卒中事件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而Framingham研究将TIA归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梗塞;有些研究只计首次发作的脑卒中,不计复发性脑卒中;而WHO MonicaProject则不分首次发作或复发,统称为脑卒中事件.MONICA方案中规定如果有CT扫描, 脑血管造影或尸检者即可分类,否则均划为不能分类.此外,由于CT扫描的广泛应用,一些无症状的脑梗塞被发现.首次发作的脑卒中病人大约有10.CT证明以前有过无症状的梗塞.大约25~jo的TIA病人CT扫描显示有梗塞灶,MR更敏感.阳性率可达70~84.这些病人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被”错误”地进行分类,必然影响到”率”的准确性和相互间的可比性.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基本上将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两大类.如果将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分型,对研究缺血性脑卒中自然史及其危险因素会很有意义,因为不同的类型,就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不同的危险因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许多脑梗塞未能分类.StrokeDataBank研究中就有1805例脑梗塞病人的分类不明,国内的研究也大多如此.二,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布状况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自80年代以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死亡率比发病率下降明显;高发地区比一般地区下降明显;70岁以下人口比70岁以上老年人下降明显;但脑梗塞的发病率下降没有脑出血明显.甚至还略有上升分析原因,认为可能是医疗检出手段的进步.其中主要由于CT和MR影像技术的推广.任何轻型脑梗塞都能及时发现,使得重病例减少加上治疗措施及时,台理,有效.使病死率下降,存活率上升.从而造成发病率,患病率不但没有减少甚至还略有上升临床医生一贯重视脑卒中的分型诊断,因不同类型脑卒中的治疗处理不同,其预后转归也可能不同近年来分型诊断也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也受到重视.但以往的人群研究中,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分型的发病率,死亡率的研究报告较少.根据各病理类型所占比例分析,地区间差异不大主要是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约占6O~70.且东西方人之问有差别.西方人脑梗塞约占70~85.出血型卒中占10~20,而东方人出血型卒中远高于西方人,约为25~45%,缺血性卒中占j5~7O.我国一项七城市居民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中报告, 1089例首发脑卒中,经CT诊断为脑梗塞占6O. 2,脑内出血占38.2.蛛网膜下胜出血占0.6.未确定型占1.0.由于CT或MR的广泛应用,由影像学诊断中被发现的腔隙性梗塞或多发性微小梗塞灶愈来愈多见.至于腔隙性梗塞是归属于脑梗塞内的亚型,还是要作为独立的单项分类,将是与此有关的临床医学,病理学,影像学及流行病学等专家进一步讨论,解决的问题三,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综合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晒卒中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与生具来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另一类是受人体内外环境影响.可以调节的因素.如全身或脏器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再一类是由于个人生活方式或习惯可改变的行为因素.如吸烟,饮酒及不健康生活习惯等年龄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其发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而增高所有文献均证明脑梗塞基本上是老年PJCCPVDSeptember.2000一V ol8?NO.3性疾病脑梗塞的性别差异不很明显高血压是脑卒中公认的首要危险因素,与多数西方国家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冠心病不同,在我国.高血压的主要转归是脑卒中.脑卒中的发生和预后与高血压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生率越高,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血压者高7倍.美国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收缩压升高或舒张压升高,均为啮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舒张压每升高10ramHg,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增加2倍.一项多中心抗高血压治疗试验表明,舒张压下降5mmHg~6mmHg.脑卒中减少3j~40.据报道.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和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正常范围内,血压愈低,发生脑卒中事件的危险愈低高血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病变常常累及血管,其病理改变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大约9O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生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可出现动脉狭窄.甚至发生闭塞常见的有锁骨下动脉,脑动脉和冠状动脉等部位的狭窄和闭塞.临床上可出现如: 一过性脑驶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缺血症状心脏病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公认的危险因素无论是缺血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心电图异常.心脏扩大.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老年性非风湿性心房纤颤等.均可增加脑梗塞的危险性.Fram—ingham研究和其他有关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均表明.心房纤颤是栓塞性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统计资料显示.在排除了高血压的影响后,心房纤颤是脑梗塞独立的危险因素.TIA究竟是症状轻微短暂发生的脑梗塞.还是无梗塞的脑缺血发作?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但将TIA作为缺血型晒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之加强监测以减少或防止发展为完全性卒中.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有T1A发作史的病人增加脑梗塞的危险性大约30完全性卒中病人在患病前有过TIA病史,约3O的T1A病人日后可能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我国中老年人群中T1A年发病率是多少?目前还不清楚.国外T1A发病率在男性大约为3.7.女性为2.9,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0年9月第8卷第3新素至于是否如同高血压,心脏病一样成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尚需更多的证明.脑卒中病人伴有糖尿病者,常同时患有如高血压,心脏病,肥胖,血脂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病症.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十分常见.日本一项研究中应用多因素分析.在控制了包括高血压在内的6项因素后.显示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素因素.目前.大家均认为糖尿病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至于是否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如同高血压,心脏病)尚需更多的证明.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是否为脑率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献报告意见分歧.结论不一近年大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血清胆固醇与脑梗塞无明显相关,与脑出血呈负相关.日本的研究显示.近三十年来,由于普遍推行抗高血压治疗.日本人的血压均值在下降,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也在下降.而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血清胆固醇水平却在上升.近来一项他汀类降脂药物应用与脑卒中危险及总死亡率的随机试验总览表明,胆固醇大幅度降低对脑卒中及总死亡率的降低有明确益处.即使考虑到胆固醇降低对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这一点.在脑卒中的预防中,保持最佳的血脂水平在总体上是有益的.吸烟对冠心病的影响已得到普通承认,且多认为是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与脑卒中的关系还不似与冠心病那么肯定,但西方与日本的研究均支持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卷烟烟雾中所含的煤焦油直接导致动脉硬化.吸烟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344倍.戒烟可减少患脑卒中的危险.饮酒与脑卒中的关系,要视饮酒频率及饮酒量而定.饮酒与脑卒中发病呈”形相关气候因素与脑卒中有密切的关系,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寒冷气候对脑卒中是诱发因素当气温骤降时晟容易发病.气温迅速下降的幅度越大+发生脑卒中的机会就越高.寒冷可使血中纤维蛋白元升高,肾上腺分泌增加,血粘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 再加上脑部血管的痉挛收缩,形成脑梗塞.除高血压,心脏病,TIA等被公认为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其他一些因素多相混杂,相互间有相加或协同作用,说明可能还有未知的,潜在的危险因素需要继续探索研究;脑卒中有多种亚型,缺血性脑卒中也是如此.各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危险因素.过去的研究尚显不足,有待深人探讨;此外东方人与西方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我国高钠盐与低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高血压,脑卒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认识这些特点对我们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与控制脑卒中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由于目前对脑卒中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还不甚了解.加上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要解决好我国脑卒中高发精率,高死亡率的现实状况+只能在人群中大力开展一级预防通过在社区人群中强化健康教育,增强保健意识,改变不良行为与习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对社区人群和高血压人群进行长期监测的预防措施及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干预.努力降低各项危险因素的综合水平才是减少脑卒中发病,死亡的有效方法.四,结柬语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的疾病.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控制血脂可以减少个体患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在社区人群中.采用防治高血压,心脏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有效方法.但是脑卒中明确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还不很清楚,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不甚了解.加上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要彻底解决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高发病,高死亡的态势.还需作更大的努力.参考文棘ChengXMStrokeinchina】99~I9g4.!WorldHealthOrganization.Multina~iona[monitoringoftrends nddeterminatsincardiovasculardiseases(M0NICApro~et andnlanu~Iofoperation.CardiovascularDiseaseUnit.Geneva I983.41105~1I43连志浩主编.藏行病学第3舨.北京:人民卫生出舨杜l9gI 2S4~297[标签:快照]。

脑卒中流行病

脑卒中流行病

分类
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腔隙性梗死(有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卒中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hypertention) 心脏病\ 糖尿病(diabetes) TIA&脑卒中史 吸烟(smoking)&酗酒(alcohol) 高脂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其他: 体力活动减少\高盐\动物油高摄入饮食\超重\ 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感染\眼底动脉硬化\无症状性 颈动脉杂音\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损可出现失读。 椎动脉—一侧病变可通过另一支代偿,若失代偿 可出现以下症状。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a 眩晕、恶心、呕吐 b 交叉性感觉障碍 c 吞咽功能障碍 d同侧小脑共济失调 e 同侧Horner征
• 基底动脉闭塞可引起小脑及脑干梗塞,临床多表
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 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若病情迅速进展, 出现球麻痹、四肢瘫、昏迷,严重导致死亡。
• 发病率与环境\饮食习惯\气候(纬度)等因素
有关 • 总体分布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
纬度每增高5° 脑卒中发病率增加64.0/10万 \死亡率增加6.6/10万
脑卒中病因
1. 血管壁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最常见 • 动脉炎--结核性\梅毒性\结缔组织病 • 先天性血管病--动脉瘤\血管畸形 • 血管损伤--外伤\颅脑手术 • 药物\毒物\恶性肿瘤所致
1、首次卒中发病机制的正确评估 • 对已发生脑卒中者应选择必要的影像或其他实验室检查,尽可能明确患者 的卒中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针对病因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 2、脑卒中后血压的管理 • 患者血压水平高于160/100mmHg可使卒中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 • 防治措施: •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 (2)积极控制高血压,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降至 140/90mmHg,伴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控制在130/80mmHg。 • (3)降压治疗应于卒中急性期过后患者病情稳定时(一般为卒中后4周)开 始. 3、抗血小板聚集 (广泛用于缺血性卒中) 4、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

脑卒中的概述

脑卒中的概述
管性事件,2年后25%,5年后> 30.0%
高致残率:2/3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流经脑组织的血流占心排量的20% 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粮储备,故脑组织对缺血、
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
大脑细胞在完全缺血、缺氧 ➢ 十几s后,细胞电位变化 ➢ ≥20s,大脑皮层的功能减弱,甚至消失 ➢ ≥30s,小脑和延髓功能减退,甚至消失 ➢ ≥4-6min,脑细胞可以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即改善血流后大脑功能也
特点 高达40%高的发门病诊率卒:中(患1者20是-16复0发)/人10群万,脑卒中后1年17.1%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 后2年复发高率死为亡25率%:,205-年30复%发率超过 30.0%,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复发的患者在症状上通常都会比
高复前发一率次:更1年加后严1重7.1,%卒再中发脑复卒发中使/其致他残血率或死亡风险相对于未复发患者增加约9.4倍。
脑卒中的概述
脑卒中 定义
“脑血管意外、急性脑血管疾病”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脑 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造成急 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 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 病理性质分类:缺血性脑卒中和 出血性脑卒中。
➢ 缺血性占全脑卒中的60-70%
脑卒 流行病学
高经济负担
无法恢复
大脑的代谢

脑卒中流行病学ppt

脑卒中流行病学ppt

行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进展
新型药物研究
不断探索新型药物,以改善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支架植入、血管内栓塞等,可有效改善脑 卒中的治疗效果。
功能康复
重视患者功能康复,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 力的提高。
降低颅内压
采用脱水剂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3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如癫痫、消化道出血等,采 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特殊治疗
溶栓治疗
01
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脑部血管中的血栓,恢复脑部血流。
抗血小板治疗
02
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小板聚集,降低脑卒中复发的
风险。
外科治疗
03
对于某些特定的脑卒中类型,如颅内大动脉瘤等,可能需要进
血栓形成
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脑组 织缺血。
脑血管破裂
由于高血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起病急,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CT、MRI等)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病 因所致的类似症状。
THANKS
感谢观看
高血脂
高血脂水平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降低血脂水平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风险。
糖尿病
糖尿病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控 制血糖水平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
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吸烟和饮酒等 不良生活习惯也与脑卒中的发病有关。

中国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和脑卒中这两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特别是高血压,作为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管理和控制对于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深入探索中国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预防和控制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将依托中国三甲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资源,通过收集和分析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血压水平、生活习惯、家族史、合并症等,评估其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还将关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预防和控制提供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策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本研究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推动高血压和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并发症——脑卒中,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中国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学者在高血压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增加。

同时,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还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血脂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血压和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发现,高血压可导致脑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严峻恐吓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公共卫闹事业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肩负。

为了深度了解我国脑卒中的现状、防治措施以及将来改进的方向,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个探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

一、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依据报告统计,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报告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风险与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多个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二、脑卒中防治措施:1. 提高大众健康意识:报告提倡通过多种形式,如群众宣扬、健康教育和媒体宣扬等,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增强大众自我防范能力。

2. 加强管理与预防:通过增进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同时,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早发现并干预潜在风险。

3. 提高脑卒中急救水平:加强地方急救中心和大医院的急救设施与人员培训,提高脑卒中急救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准时得到专业的抢救。

4. 推广规范治疗方法:加强下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和诊疗水平,提前筛查高危人群并准时干预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三、将来改进方向:报告指出,当前我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平,报告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方向:1. 完善脑卒中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脑卒中的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以及相应的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准时精通疫情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2. 加大科学探究与创新:加强脑卒中的基础探究和临床探究,探究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3. 多部门合作:脑卒中的防治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包括卫生健康、医疗机构、教育、社会保障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行防治工作。

医学专题脑卒中流行病学.

医学专题脑卒中流行病学.
第十五页,共五十页。
图1所示为我国6城市调查脑卒中的患病(huàn bìnɡ)、发病、死亡年龄专率的半对数线图
第十六页,共五十页。
(六)性别差异
脑卒中的死亡率与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 比较45~54岁、55~64岁、65~74岁3个年龄组男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ABI)与心肌梗塞(MI)的发病率,发现男、女性ABI发病率几乎相等,而MI发病率则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男性ABI发病率低于MI的一半,而女性则二者相近。 为什么女性对冠心病有更大的“免疫力” 目前尚不清楚,但由此可以说明,脑梗塞与冠心病心肌梗塞,虽然有相似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但在病因学与发病机理上都有不同之处,有待(yǒudài)进一步研究阐明。
第七页,共五十页。
5.年龄 65岁以下>65~74岁> 75~84岁> 85岁以上。 6.病后失能程度 不能自己行走的 年后生存者不足一半; 而长期卧床者,只能存活-年半; 7.其他 如有无痴呆,括约肌功能状态及大脑半球受累(shòu lěi)等,均影响存活时间。对后者,与通常意料的相反,如非优势半球受累(shòu lěi),预后则更差。
第十八页,共五十页。
图2 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地理分布差异(chāyì)示意图(箭头示由高向低)
第十九页,共五十页。
(八)分型相对(xiāngduì)频率
①欧美作者的报显示脑梗塞的比例大,占2/3~4/5,而脑出血仅占1/20~1/6; ②欧美作者的报告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国内报告; ③国内各报告的脑卒中亚型构成大体一致,脑出血所占比例远高于欧美,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甚小,但脑梗塞仍构成脑卒中的主体,占1/2或稍多; ④日本的结果居于中国与欧美之间,脑出血比例高于欧美低于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则接近于欧美; ⑤我国台湾省的报告亦显示脑出血;比例高于脑梗塞; 为什么中国人、日本人脑出血比例高,原因尚不清楚,日本的病理学家认为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脑内血管壁中层结构较西方白种人更为薄弱,因而更易破裂出血,但此说法尚未获得证实(zhèngshí)及广泛接受。 表3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及早期症状辨识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及早期症状辨识

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脑卒中可分为 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 、缺氧,引起脑细胞死亡。
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引起 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
流行病学概况
01
02
03
发病率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主 要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 高,且逐年上升。
03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辨识
常见症状
头痛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 可伴随恶心、呕吐等症
状。
言语不清
说话时发音不清或无法 说话,有时表现为口角
歪斜。
肢体无力
一侧肢体或面部肌肉突 然出现无力或麻木,可 表现为手持物掉落、走
路不稳等。
视力障碍
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 视物重影或完全看不见

预警信号
短暂性意识丧失
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 异常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展,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吸烟和酗酒
吸烟和酗酒可导致血管痉挛、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粘稠度增 加,进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病理学改变
脑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 狭窄或闭塞,引起脑部供 血不足或脑组织坏死。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液 中的凝血物质在血管内形 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 引起脑卒中。
02
脑卒中与癫痫的鉴别
癫痫发作时也会出现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但通常伴有口吐白沫
、瞳孔散大等表现,且发作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03
脑卒中与颅内感染的鉴别
颅内感染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
碍、抽搐等表现,需结合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全文版)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全文版)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全文版)急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又称为脑卒中或脑中风,分为2大类:(1)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2)缺血性卒中,包括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

脑卒中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努力探索脑卒中的流行规律、病因学特征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1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1.1 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的年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平均为140/10万~200/10万人口,东方人高于西方人,其中尤以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一些国家较高,中国紧随其后。

根据80年代中期对国内6个城市和21省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结果,脑卒中年发病率在城市居民中约为200/10万,农村为180/10万。

各国之间由于统计标准不同,脑卒中年死亡率也显示出较大的差别,从最低的50/10万到最高的280/10万不等。

中国开展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进行了在6个城市、21省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军队系统完成的全国抽样调查。

当时脑卒中死亡率在80/10万~140/10万;年发病率在120/10万~280/10万。

患病率在中国城市居民中较高,平均达700/10万人口。

农村地区由于医疗条件差,患病后存活期相对较短,所以患病率平均在300/10万~400/10万。

按照以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患者数在200万以上: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超过150万;发生卒中后存活下来的患者多达600万~700万,其中四分之三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这种病不但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些社会问题。

时至今日,据上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20多年了。

在这20年里,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医疗条件都有较大改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一、概述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状况、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的科学开展,我国卫生健康部门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

本报告基于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预防策略、治疗方法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信息。

报告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脑卒中定义及其在中国的重要性脑卒中,亦称为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前者更为常见,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部缺氧和营养不足,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引起脑压升高和脑组织损伤。

在中国,脑卒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据统计,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急剧上升。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中国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旨在全面分析中国脑卒中防治的现状和挑战,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通过本报告的推广和实施,我们期待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推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全面认识脑卒中

全面认识脑卒中

加强脑卒中的公众普及和 预防工作,减少高危因素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
04
全球合作与资源 共享
面对脑卒中这样的全球性 健康问题,各国之间应加 强合作,共享研究资源和 数据,加速科研进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康复评估
肢体功能康复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 案,首先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明确患者 的功能障碍和康复需求。
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手段,帮助患 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语言和认知康复
心理康复
针对脑卒中后出现的言语不清、认知障碍 等问题,通过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方法 ,促进患者语言和认知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的危害与影响
生理影响
脑卒中可能导致偏瘫、失语 、认知障碍等生理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心理影响
由于生理功能障碍,患者可 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需要积极的心理干预。
社会影响
脑卒中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 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 经济负担和护理压力。
预防与康复
加强脑卒中的预防和康复工 作,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包括控制危险因素、 健康生活方式等,康复则包 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心 理支持等综合措施。
训练频次与持续时间
康复锻炼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的耐受度和康复进展来定, 一般建议每日进行适量锻炼,持续数月。
心理支持与辅导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常常面临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心理支持与辅导能 够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更
好地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挑战。
心理辅导方式
心理辅导可能包括个别辅导、团 体辅导、家庭辅导等,通过倾听 、理解、支持和鼓励等手段,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史
疾病的自然史包括:
起病情况; 临床表现; 发展过程; 复发; 存活时间; 转归;
这里拟重点讨论脑卒中的存活时间及复 发问题,因为这些是流性病学研究的内容。
(一)存活时间
脑卒中发病后
第 一 天 三 周 内 约有10%~20%患者死亡; 约有1/4~1/3患者死亡;
三 周 后
5年存活率
死亡速率减慢;
约为15%~40%。
影响存活时间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卒中类型 脑出血存活率低于脑梗塞。 2.发病后神志状况 深昏迷者存活率低。 3.发病次数 复发者较第一次发病者存活率低。
4.病因 ①舒张期血压高于110mmHg者; ②心力衰竭及心电图异常者; ③血管病变严重(管腔狭窄明显)者;
病死率明显增高
(二)发病率
死亡率与发病率是观察脑卒中人群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在分析其他各 项人群分布差异(如时间变动趋势,性别,年龄,地理差异)时,都以这 两个指标做比较。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发病率(10万人)
世界平均 首次年发 病率 中国城市 中国农村 哈尔滨 黑龙江农 村 北京市
表4 脑卒中(总体)危险因素(1998) + 肯定,+/- 可疑,- 否定,0 资料不足
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收缩压 高舒张压 糖尿病 心脏病 脑缺血发作 肥胖 血小板高凝聚 性 嗜酒 吸烟 血脂水平高 胆固醇 三硝酸甘油 低密度脂蛋白 高尿酸症 感染 遗传与家族史 北美 + + + + + + +/+/+/+ +/+/+/+/+/0 +/欧洲 + + + + + + +/+ + +/0 +/+/0 + 0 +/南美 + + +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日本 + + + 0 0 0 0 +/+/+ 0 0 中国 + + + + + 0 + +/0 0 +/0 + +/中东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印度 + + + 0 +/0 0 0 + 0 + + 0 非洲 + + + + 0 0 + 0 0 0 0 + 0 0 0 0 0
④日本的结果居于中国与欧美之间,脑出血比例高于欧美低于中国,蛛网 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则接近于欧美; ⑤我国台湾省的报告亦显示脑出血;比例高于脑梗塞;
为什么中国人、日本人脑出血比例高,原因尚不清楚,日本的病理 学家认为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脑内血管壁中层结构较西方白种人更为薄弱, 因而更易破裂出血,但此说法尚未获得证实及广泛接受。 表3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人群的代表性: 疾病诊断的可靠性:
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在制定诊断标准时必 须做到准确、适当,既要把误诊和漏诊减少到最低 限度,又不能使诊断依据过于繁琐而难以在人群调 查中应用。目前,尚缺乏一致赞同的最低诊断 标准和统一的分类方法,因此往往造成各家调 查结果的很大差异,表1为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的 脑血管病分类编码。
表3 首次发病脑卒中分型相对频率各型卒中所占比例(%)
报告年份
1976 1971
作者
Kurtzke Meyer
资料种类
白人加权平均数
SAH
8 12
CH
12 16
CI
69 62
ID
11 10
TI
发病数
1977
1978 1980
Wolf
Kuller Herman
22年随访
18年随访 卒中登记
10
12 3
(五)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指数 增加; 在半对数线图上,几呈直线上升,年龄每增加 5岁, 脑卒中死亡率接近增加1倍; 老年组的死亡率则逐渐接近该组相应的发病率,这 是由于更老的年龄组,存活率明显低的缘故; 有人估计脑卒中死亡者中3/4是在70岁以上; 15%在60岁左右,因此称脑卒中为老年的伴随者。 图1
患病率(/10万人口.年) 1285 719 1249 824 846 576 615 456 394
内蒙古 新疆 贵州 13省农村汉 族合计 山西 吉林
四川(成都) 154 辽宁 河南 湖南 109 140 211
四川(重庆) 234 天津 陕西 山东 浙江 福建 安徽 湖北 128 110 80 51 103 304 151
(七)地理分布差异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的地理分布差异(2): 北京及6城市调查中:脑卒中发病率有一个由北向南的递 降梯度; 哈尔滨4.4%; 北京3.7%; 长沙2.3%; 广州1.6%; 成都1.4%; 这个由东北向西南的递降分布差异与我国东邻日本的脑 卒中分布差异类似,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兴趣,其意义 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上述各国国内的脑卒中地理分布差异 可由图2得到简要的示意。
表2 我国脑卒中的民族分布, 患病率、发病率及死亡率地区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10万人口.年) 地区 北京地区 6城市合计 哈尔滨 银川 长沙 广州 上海 成都 21省农村 合计 8省农村少 数民族合 计 云南 黑龙江 广西 宁夏 死亡 率 281 116 272 187 80 80 104 59 142 发病 率 370 219 441 252 232 162 157 136 185脑卒中Fra bibliotek行病学概

定义: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 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是 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 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 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分科: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编制的国际 疾病分类(ICD)中,在分科较细的临床医疗 机构中,脑血管病现均被列为神经系统疾病, 是最常见的神经科疾患。
海南 81 78 31 95 144 199 124 93 173 129 106 192 204 249 210 131 203 289 167 249 185 117 143 139 280 182 203 306 306 267 413 415 436 210 363 738 433 210 543 696 425 319 293 357 199
(三)患病率
时点终生患病率(Point Life Time Prevalence Ratio) 只要在调查时点前曾患脑卒中的,不论是否已 经痊愈,均作为一个病例计算。其意义在于通过调 查了解该病在人群中波及与危害多大范围,这对政 府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有重要参考意义。
世界平均患病率:500~600/10万人口); 我国6城市平均患病率:719/10万人口; 21省农村平均患病率:394/10万人口(表2); 北京、哈尔滨、银川、黑龙江农村等,患病率很高; 河南、陕西农村及长沙市等,也有较高的患病率。 最近台湾的一篇报道,脑卒中患病率高达1642/10万人口, 值得注意。
5
5 3
73
72 83
3
5 3
9
6
1980
1981 1985
Kagan
Tanaka 李世绰等
发病数
发病数 发病数
11
8 2
14
23 44
71
58 51
4
11 3
1986
1985 1989
陈丹阳等
于学海等 李振三等
发病数
登记 发病数
2
4 4
40
34 45
54
60 48
4
2 3
SAH:蛛网膜下腔出血;CH:内出血;CI:脑梗塞;ID: 难分类卒中;TIA :暂时性脑缺血发作。
139 262 408 45 116
168 292 271 65 118
339 252 870 95 394
(四)时间变动趋势
死亡率下降趋势
1920年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的死亡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美国自1970~1977年共下降17%,每年平均下降3%; 非白种人死亡率下降大于白种人; 加速下降的趋势与防治高血压的进步有关; 日本十几年来也有较明显的下降; 相反,原来脑血管病死亡率较低的国家,如比利时、葡 萄牙、希腊等死亡率近年有上升迹象,其原因尚不清楚; 我国死亡率变动并非十分显著,1970~80年代初呈上升 趋势,以后则趋平衡或略下降。 与死亡率下降趋势相应,脑卒中的发病率也一直在下降, 1970年以来在美国也有加速下降的趋势,但相对下降更 快的是在女性及70岁以上的老龄组。
图1所示为我国6城市调查脑卒中的患病、发病、死亡年龄专率的半对数线图
(六)性别差异
脑卒中的死亡率与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 比较45~54岁、55~64岁、65~74岁3个年龄组男女性动 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ABI)与心肌梗塞(MI)的发病率, 发现男、女性ABI发病率几乎相等,而MI发病率则男性明显 高于女性; 男性ABI发病率低于MI的一半,而女性则二者相近。 为什么女性对冠心病有更大的“免疫力” 目前尚不清 楚,但由此可以说明,脑梗塞与冠心病心肌梗塞,虽然有相 似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但在病因学与发病机理 上都有不同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图2 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地理分布差异示意图(箭头示由高向低)
(八)分型相对频率
①欧美作者的报显示脑梗塞的比例大,占2/3~4/5,而脑出血仅占1/20~ 1/6; ②欧美作者的报告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难分类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国内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