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1840年以来,随着中国堕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无数先烈前赴后继,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英勇奋斗。
太平天国的革命,义和团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都没有战胜封建主义,都没有战胜帝国主义。
仁人志士慷慨悲歌,饮恨而死,都没有完成使得中国独立自主的使命。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能救中国,不能使得中国独立自主。
资产阶级富国的努力也相继失败。
历史严格考评了资产阶级各种救亡的主张和主义,一个个相继出场,一个个相继被历史和现实淘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最终得出走俄国人的路——这一结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领导人民大革命,经过种种艰难曲折,最终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指引下从胜利走向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中国近代百年的耻辱,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建国后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建国后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确定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道路。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主义,一是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消灭,人民民主专政等等,从辨证法的观点看,这些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具体特点,中国的国情,具体表现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政治经济现状等,从辨证法的观点看,这些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普遍的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定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中国人民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促进人民幸福的理想奋斗的基础,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给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和推动,也为中国的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社会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社会主义法治体制的新阶段,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和根本利益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不仅意味着中国正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法治的发展,它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实现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稳定发展。
通过有效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改革,中国已经具备了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实力。
(三)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的财富和力量已经可以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中国的社会改革已经为世界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发展思路。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中国人民更加关注自身民族传统文化,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又不断开拓新文化,使中国文化得以更加繁荣昌盛。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它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促使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同时疯狂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战乱不止,人民痛苦不堪,中华民族处于空前危机之中。
中国人民是不会甘愿长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和奴役的,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和斗争。
但这些前仆后继的抗争先后都失败了,旧式的农民战争、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改良派轮番出场,效仿西方的多种实验方案在中国都走不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心得
吴旻
中国当前社会建设走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根据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低的国情决定的。
贫弱和落伍都不是社会主义,相反,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国强民富的社会,因此,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以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矛盾。
正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极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建立起来的,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独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没有料到的,所以中国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基本指导原则下,创造性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必要补充,是符合真理发展规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应当而且必然要长期坚持的发展之路,是中国在60多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经过凄惨的教训和反复摸索才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这条道路上虽然还会遇到波折、狐疑甚至是挫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动摇,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敢于并且必须在民主、法治、民生、国防、政治体制等其他社会领域做出相应的改革,则这条道路是无限光明的,也是在中国被证明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而且是现阶段中国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所以,它是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更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走下去的。
1/ 1。
政治教案分享:探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中,法治体系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话题。
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更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
这一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司法机关的努力,也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与西方法治体系不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是简单地复制外国法律体系,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完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深入推广,有助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有助于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进一步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保障权利平衡和司法公正。
在这方面,缺乏独立的司法机构、过度强调政治合法性、司法机关内部的腐败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在加强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强中国法治体系的对外宣传,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法治建设的认知和理解。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独立、公正、高效的制度机制。
另外,要加强司法教育和培训,提高法律人才的素质和执业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法律的普及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石。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利发展。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感想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感想一、引言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前我国的核心任务,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的发展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并思考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 回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伟大实践。
这一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特殊国情和时代发展需求的深刻思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继承和发展过去成果的基础上,面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任务和新要求,作出的战略决策。
它的意义在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关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和感想1. 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强理论武装和指导。
2. 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和经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科技进步、国际交往等方面。
这些成就证明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 关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展望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需要更加坚定地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总结与展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就是历史性的,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地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和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和理论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可以引领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稳定和丰富的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之一就是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改善发展质量、效益和动力,全面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治理水平,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2.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之二就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在经济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金融、投资、土地等各条战线的改革,促进资源配置高效、公平和合理。
3. 优化产业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之三就是优化产业结构。
在产业发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调以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4. 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学意义之四就是扩大对外开放。
在国际经济合作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深化与外部市场和产业的互动,引导企业对外投资,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增长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
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用不同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摆脱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和梦想。
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
近代中国,深受外国入侵、军阀混战和政局动荡之害。
中国人民对此刻骨铭心。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问、地区之问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只有正确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
第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刻总结,是中国人民根据国情实际和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制度探索。
它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最终目标,契合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经过近代以来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深受苦难,社会主义成为了摆脱压迫的出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繁荣富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价值观。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得到重要改善。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可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展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必须坚定信心,坚持创新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强国与科技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强国与科技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的构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力、民生和国家安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立足于领先地位。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的必要性和意义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和广阔的国土面积,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国,有以下必要性和意义:1. 为人民谋福祉:稳定发展的经济将带动就业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 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强国意味着国家实力的增强,能够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确保国家在全球事务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为国际秩序的改革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强国的路径和措施1.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力。
5.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含量,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论证一中国当前社会建设走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根据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低的国情决定的。
贫穷和落后都不是社会主义,相反,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国强民富的社会,因此,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以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矛盾。
正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极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建立起来的,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独特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没有料到的,所以中国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基本指导原则下,创造性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必要补充,是符合真理发展规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应当而且必然要长期坚持的发展之路,是中国在60多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经过惨痛的教训和反复摸索才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这条道路上虽然还会遇到波折、困惑甚至是挫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动摇,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敢于并且必须在民主、法治、民生、国防、政治体制等其他社会领域做出相应的改革,则这条道路是无限光明的,也是在中国被证明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而且是现阶段中国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所以,它是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更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走下去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论证二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在追求更好和更快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也逐渐显现。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公平发展的基石。
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平分配和公正体系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通过实施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各地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渐缩小,实现了广泛而整体的社会稳定。
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保障中国人民的普惠福利,使社会公平更具现实意义。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支撑。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在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发展上有可持续的投资和支持。
因此,中国领导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大力推进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培育本土优秀人才,以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成了提高中国科技实力及全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凝聚力量的源泉。
社会主义建设也注重凝聚中国繁荣的力量,通过举办各种社会团体和政府平台,鼓励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义工工作,提高了中国国民的集体意识和整体价值观。
因此,社会主义精神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更多的生气和活力。
第四,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国际交流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大国,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加强交流和合作,以增进互信和互利。
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助力中国成为一个更好的国际合作伙伴的机会。
通过扩大多边合作和创新外交方式,中国已经成为了与许多国家建立的平等伙伴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来说,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成为本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之一。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中,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扩大影响力,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为一个更具担当和责任的国际大国。
分析中国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必然性
在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分析中国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必然性企业管理201050010263一、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1、空想社会主义简介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但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2、科学社会主义简介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亦称科学共产主义。
一种政治形态。
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名称。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
3、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同点(1)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罪恶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头到脚都是用鲜血和血泪发展起来的,它是建立在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使命和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石。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大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根据中国国情来制定和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管理制度。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注重民主和法治的发展,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极大地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和地位。
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
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建设性作用,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实践,推动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策略与措施为了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制定并贯彻一系列具体的策略与措施。
首先,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这将包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
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将包括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民生福祉,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
从中国视角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从中国视角看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领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本文将从中国的视角探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
1.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经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 改善人民生活: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增强国家实力: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增强国家实力: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 推动全球合作: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多边贸易体系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推动全球合作: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多边贸易体系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2.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策略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以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改革: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过市场化改革,建立了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市场化改革: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过市场化改革,建立了基于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配置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 创新驱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于中国共产党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由全党全国人民抗击外部敌对势力和国内错误现象共同创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以特殊时期的实践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摆脱苦难、崛起的美好梦想;它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改革和开放,让大国人民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产生了一套新型国家制度,其凝聚力集中制度性的保护力量可以有效应对异议和困境,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础;它在践行民主法治的同时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宣传全球社会主义一体化;它推进中国改革发展以及国际国内事务发展,为国家长治久安创造出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最崇高理想,它对弱小人民和弱势群体提出了更多的民主社会保障,推动了社会正义的变革,可以说是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正是凭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未停止,而是持续进步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同时,也要实现更平衡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和谐发展。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显得特别重要。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正是这种模式使国家在各项发展中保持着稳定的提升,提升了全球民主发展的力量,注入了社会主义进步的新动力。
浅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浅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摘要】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此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民生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是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迷茫和误解,为了肃清人们在思想领域的混乱,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产党;民族复兴一、从改革开放34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要性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此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民生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经济上,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标着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论证一中国当前社会建设走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根据现阶段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低的国情决定的。
贫穷和落后都不是社会主义,相反,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国强民富的社会,因此,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全力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由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以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矛盾。
正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极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建立起来的,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独特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没有料到的,所以中国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基本指导原则下,创造性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必要补充,是符合真理发展规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应当而且必然要长期坚持的发展之路,是中国在60多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经过惨痛的教训和反复摸索才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这条道路上虽然还会遇到波折、困惑甚至是挫折,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动摇,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敢于并且必须在民主、法治、民生、国防、政治体制等其他社会领域做出相应的改革,则这条道路是无限光明的,也是在中国被证明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而且是现阶段中国唯一可行的发展之路,所以,它是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更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走下去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论证二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
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道路。
探究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必然性,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实现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的夙愿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富有理想的民族,实现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广大劳动者就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大同”社会。
伟大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也把大同之世作为最高理想,以期实现大同理想。
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追求,实现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因此,我们说中国选择社会道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客观方面—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亿万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所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众所周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有过重要贡献的中华民族被甩在了世界发展大潮的后面。
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拯救民族危亡,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
在近百年时间里,中国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的救国兴邦方案。
然而,从历时14年之久的广东花都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到广东中山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等三次大的斗争,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
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都试图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都没有成功。
无论是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未能将中国带到民主自由的彼岸。
中国近代历史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同时,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高歌猛进,并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也是对时代潮流的遵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摘要:中华民族是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尽管在建党初期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间有限,但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尽艰辛,经过失败和挫折,终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其实践成果,是探索到了两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一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主题和墓本理论四个部分。
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史观基础[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①初级阶段。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国特色”不是多余,不是点缀,而是突出的标志。
中国特色不是一般性地谈社会主义在中国不可避免地无意识地带有的中国特色,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
这里的中国特色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说法,是“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特色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侧面。
1.在思想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毛泽东同志最早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②。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现在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③。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包括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态,这是一回事。
而用传统文化来改造和改变马克思主义,又是另一回事。
无疑,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会借用或利用传统文化中某些资源,但是这并不等于是把传统文化提高到指导思想(或之一)的地位。
2.在理想目标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并提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现实,又是一种理想。
它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待在现实中进一步实现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设计的理想目标中,包括有实实在在的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内容[4]。
尽管严格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但它又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途紧密相联。
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必须有其历史主体,而承担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在历经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之后有着走向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和信念。
而正是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旗帜,为这一复兴指明了道路。
3.在发展道路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发展道路。
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能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国,所有这些有利的思想都是非常适合中国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的,并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4.在制度设计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与中国情况相结合,进行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中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①/newscenter/2007-10/22/content_6921243.htm.②《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274—27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第6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突出地体现在它的制度建设方面。
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人就探索在中国建立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特别是基本政治制度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不断完善原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机制,取得重大成果。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探索和积淀,我们已经形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
在经济制度方面,就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文化制度方面,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些制度设计,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5.在实践探索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的发展而进入到更高的阶段,并将形成新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与新中国的历史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离开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进程,就无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特色所在。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更高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形成和体现出更新更多的中国特色。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在完成“三步走”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并不随之终结,而是继续向前延伸,并越走越宽阔。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了一列的阶段特征。
1、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基本宗旨。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①。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由此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为了人民,更好的做到为人民服务。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结果。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面对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国情的发展来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同时,社会市场经济波动大,给我国造成的压力也较大。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些都有利于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经过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末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但我们所处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鲜明的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是人民民主主权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全面发展,这些都体现了党时时为人民着想。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①。
4、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我以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所共同期盼的。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复兴梦。
②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