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他汀药物是一类强有效的调脂药物,尤其是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众多非降脂的药理效果,这使得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更加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有关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多效性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 Statin have a effective function of lipid regulating,especially to reduce th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which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ny recent researchs have reinforced that there have a number of non-pharmacological lipid-lowering effect for statins,and have expected clinical potentials. The treatment pleiotropic and advance research of stati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Statin; Mechanis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同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在调节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发生,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危险[1]。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被广泛使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动脉中胆固醇的积聚,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1. 降低胆固醇: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使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减少,促进肝脏摄取和清除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
LDL胆固醇是主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因此降低LDL胆固醇水平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提高HDL胆固醇水平来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
HDL胆固醇具有清除动脉内的胆固醇的能力,可以将其带回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从而减少动脉中的胆固醇积聚,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 减少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白细胞黏附和活化,减少炎症细胞的渗透,从而降低动脉内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控制炎症反应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抗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这些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5. 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保持弹性和稳定。
内皮功能的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事件之一,他汀类药物通过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可以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和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总之,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他们通过降低胆固醇、提高HDL 胆固醇、减少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内皮功能等多个途径来发挥作用。
他们的使用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然而,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肌肉症状,以及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唐建华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结构比较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
目前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Pravastatin)。
体内过程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的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相对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他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除氟伐他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用药注意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关于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已经超过10年。
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并不多,主要是肝酶增高,其中部分为一过性,并不引起持续肝损伤和肌瘤。
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
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甚至使斑块消退,从而打破了冠心病不可逆转的传统观念。
但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可能产生的弊端也浮出水面。
由于他汀类与较多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Abstract:Statins can reduce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slow atherosclerotic plaque development,even make the plaque regression,thus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irreversible. But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statins,the potential drawbacks have surfaced.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ins and more drugs,increasing the risk of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Therapeutic effect;Adverse drug reaction;Drug interaction;Preventive measures1 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临床上应用很普遍的一类降脂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及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症。
他汀片的作用功能主治
他汀片的作用功能主治1. 介绍他汀片是一类常见的药物,也被称为他汀类药物或他汀类酶抑制剂。
他汀片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他汀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从而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产生。
2. 作用功能他汀片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功能:2.1 降低胆固醇水平他汀片可以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产生,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脂质物质,它主要存在于血液中,高胆固醇水平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他汀片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2.2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壁被胆固醇斑块覆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液流动受阻。
他汀片能够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胆固醇斑块的形成和积累,从而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这对于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3 抗炎作用除了降低胆固醇水平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外,他汀片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他汀片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有助于改善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4 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片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管的弹性和舒张性。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一层细胞,具有促进血管扩张、抑制血栓形成和调节血管收缩的作用。
他汀片能够通过促进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内皮细胞损伤和增加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主治适应症他汀片主要用于以下适应症的治疗:•高胆固醇:他汀片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适用于高胆固醇患者;•高血脂症:他汀片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水平,适用于高血脂患者;•冠心病:他汀片能够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进一步的发展;•心肌梗死:他汀片对预防心肌梗死具有重要作用;•脑卒中:他汀片能够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和复发率;•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片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为一大类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大量的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及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畅销的形形色色的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居于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最成功的医药产品之一。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了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
本文就其在治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近些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内皮衍生的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醉水平。
Pedrono E等[4]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后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2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7倍,但同样仅在停约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分别下调严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疑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2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粥样硬化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的基础原因,是一种可隐匿进展许多年的慢性疾病[5]。
ACS急性期在抗凝、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并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抑制其炎症反应,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抗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CS患者预后[6]。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小板参数与安全性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小板参数与安全性的影响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而抗血小板药物是用来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脑血栓等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良好,并且对血小板参数和安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研究脑血栓的治疗过程中,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从而起到降脂的作用。
而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防止血栓形成,起到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的作用。
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有协同效应,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联合用药还能够改善脑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组织的水肿和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减少脑梗死的范围和危害。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在脑血栓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参数和安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联合用药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联合用药还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过程中。
在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和出血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良好,并且对血小板参数和安全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临床医生在开展该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机制和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他汀类药物适应症及其他作用
他汀类药物适应症及其他作用摘要:他汀类药物自1776年问世以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不但有降脂作用,而且还有其他作用和用途。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具有划时代意义,其可使冠心病发病率降低25%—60%,可使冠状动脉事件相对危险减少30%。
被临床医生誉为血管“清道夫”。
下面总结一下他汀类药物适应症和其他作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适应症;作用他汀类药物适应症:美国心脏协会新版指南他汀类应用适应症在成人治疗方案男性从30.4%升高至87.4%,女性从21.2%升至53.6%。
尤其是无心血管疾病的高脂患者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的心血管患者。
专家建议:对于确诊性血脂升高疾病、家族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来说需要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10年风险大于7.5%的人群应给与他汀类药物治疗,意义在于预防尚无心血管事件的老人患者、甚至正在发生的事件。
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低密度胆固醇不高者也要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降脂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下降25%。
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40—75岁、且低密度胆固醇>70mg/d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美国心血管协会新版指南扩大了他汀类药物治疗范围即糖尿病患者即使低密度胆固醇<70mg/d,伴有病血压或抽烟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的其他作用:1、抑制免疫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自身免疫反应,对免疫细胞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
2、抗炎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冠心病、卒中后炎症反应,即减少血管炎症反应,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炎症,缩小斑块体积,使斑块稳定,从而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
3、抗血栓作用。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血管供血,提高脑血管血流量。
4、抗增殖效应,可以抑制机体平滑肌细泡增殖。
5、稳定斑块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浓度,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核,直接溶解胆固醇结晶,使动脉斑块缩小,减少斑块破裂。
他汀类药物 原理
他汀类药物原理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一种酶,称为羟甲戊二酸还原酶(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
本文将详细介绍他汀类药物的原理以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胆固醇是一种脂质类化合物,它在体内扮演着细胞膜成分、激素合成以及消化液酸性的调节等重要角色。
然而,当胆固醇的水平过高时,它会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因此,对于高胆固醇的患者来说,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HMG-CoA还原酶,来调节胆固醇的合成。
在体内,HMG-CoA还原酶是控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之一。
它催化HMG-CoA转变为甘油三磷酸(GTP)和丙酮酸。
他汀类药物通过与HMG-CoA 结合,抑制了该酶的催化活性,从而降低了胆固醇的合成。
通过降低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他汀类药物可导致体内低胆固醇水平。
在体内,低胆固醇水平会促使肝脏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受体)增加,从而增加了对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摄取。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增加肝脏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合成,从而进一步降低了LDL的水平。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其他一些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
它们可以减少炎症反应并增强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
此外,他们还具有抗血小板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并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他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美国FDA批准的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罗伐他汀等。
尽管他汀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他们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等。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监测,以确保安全使用。
另外,他汀类药物与某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例如与部分降血糖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
他汀类药物药物临床应用的多效性
他汀类药物药物临床应用的多效性通过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发现了他汀类药物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他汀类药物能增加内皮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人内皮细胞组织因子,使凝血途径阻断,发现了他汀类药物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分化或凋亡、抑制血管增生、降低侵袭转移能力等作用,发现了他汀类药物对肿瘤疾病的作用。
标签:他汀类药物;多效性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用于降低胆固醇。
随着人们对他汀类药物的深入研究,他汀类药物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多效性,包括修复受损内皮、促新生血管生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塊、动员内皮祖细胞、抑制心肌肥厚等。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脂作用互不关联。
一他汀类药物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TC是细胞生长代谢所必须的,甲羟戊酸也参与了TC的合成和细胞DNA的合成,所以干扰甲羟戊酸通路的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
Corsini等发现,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培养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可完全被加入甲羟戊酸及焦磷酸法尼酯(FPP)、GGPP预防,这进一步支持甲羟戊酸通路与细胞生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还发现洛伐他汀可以使细胞周期激酶2(CDK2)活性下降,美伐他汀可以上调细胞周期激酶抑制剂P27kipl,使细胞周期停留在G1期,抑制了VSMC的增殖。
此外,一些激酶如EPK1/2,MAPKs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也有重要关系。
他汀类药物可以EPK1/2的激活、EPK1/2cfos通路的传导和DNA的合成,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
从而得出结论,他汀类药物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二他汀类药物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系统及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的作用主要通过降低体内TC水平,改变血小板膜的TC含量,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
这些均与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有关。
他汀类药物(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他汀类药物(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不仅能强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三酰甘油(TG),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所以他汀类药物也可以称为较全面的调脂药。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现已成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最有效药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方面非降脂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还具有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治疗骨质疏松症、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等多种作用。
二药理作用他汀类药物主要以降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胆固醇及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主。
1.调血脂作用:具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降低LDL-C的作用最强,TC次之,降TG作用很小,而HDL-C略有升高。
他汀类与HMc-coA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且和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HMG-CoA数千倍,因而对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
2.非调血脂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或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三适用范围适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四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主要需要警惕肌病和肝脏不良反应,其他还有胃肠反应、皮肤潮红、头痛等。
他汀相关性肌病临床表现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共同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评价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共同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评价【摘要】本文综述了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共同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评价。
首先介绍了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它们联合应用的理论基础。
接着说明了临床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探讨了联合应用在脑血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评价,展望了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方向。
本文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希望能促进脑血栓治疗的进展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临床评价、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方法、临床实验结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
脑血栓发生时,脑血管内部的血栓会堵塞脑血管,导致脑部缺血缺氧,严重时会引发中风,危及患者的生命。
目前治疗脑血栓的主要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它们分别通过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脂来预防和治疗脑血栓。
虽然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在独立应用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脑血栓的治疗中,但其联合应用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
我们有必要对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是否能够提高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共同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该治疗方案的临床评价,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脑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深入研究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联合应用的理论基础,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为脑血栓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证据和支持,为脑血栓的有效治疗贡献力量。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那些事儿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那些事儿脑血栓,临床方面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或者是“血栓性脑梗死”,是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老年人脑部疾病之一,同样也是常见的脑血管病。
随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以及社会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脑血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脑血栓有着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患有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素质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脑血栓的前期及时的治疗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治疗效果,脑血栓的繁多治疗药物中,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发挥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那些事。
1.认识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通俗的讲就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最为有效的一种降脂药物,能够强力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还被称为较为全面的降脂药。
他汀类药物作用丰富,能够通过抑制相关还原酶的合成,从而使胆固醇降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如今已成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最有效药物。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有相关研究发现了他汀类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包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还有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治疗骨质疏松症、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等多种临床药效。
1.他汀类在脑血栓治疗的那些事脑血栓的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通常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主要是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所引起的。
脑血栓虽然形成发病发病较为缓慢,发病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病症的具体表现为口歪眼斜、语言障碍、面瘫和四肢麻痹。
多数病人神志清醒,病情加重时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失语以及吞咽障碍等症状。
有相关研究表明,诱发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体脂质代谢紊乱。
而根据上文所提到的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描述,能够了解到他汀类药物是还原酶抑制剂,它能够很好的起到抑制患者肝脏形成胆固醇的限速酶,把细胞内羟甲戊酸的相关代谢阻断,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够减少血管内皮产生相关的炎症反应,能够起到稳定斑块,恢复内皮的作用,从而达到抗血栓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功效。
他汀类药物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 ,≥18岁人群异常脂蛋白血症的患病率为18.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数字仍在逐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威胁着国民生命健康。2013年举行的中国血脂异常调查研究结果发布会指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脂药,治疗使用的患者比例达87.1%。本文将就脂蛋白代谢与他汀类药物的药理研究进行综述。
图6他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
3.3药动学
表2他汀类药物的药动学特Βιβλιοθήκη 项目普伐他汀辛伐他汀
普伐他汀
氟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吸引(%)
31
60~85
35
98
30
50
食物对吸收影响
有
无
有
无
有
有
活性代谢产物
有
有
有
无
有
有
蛋白结合率(%)
95
95
45
98
>98
88
通过血药屏障
能
能
不能
不能
不详
不详
2~4
1~2
1~2
1~2
HLD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转给LDL或IDL,而后被肝脏利用,完成内源性胆固醇从组织往肝脏逆向转运。LP(a)是一种独立的血浆脂蛋白,生理作用尚不清楚。
在脂蛋白(图4)分泌和结构完整保持与分解代谢方面,载脂蛋白起关键作用。迄今为止报道的载脂蛋白有20余种。不同脂蛋白含不同的载脂蛋白,如HLD主要含apoAⅠ、apoAⅡ;LDL几乎只含apoB100;CM中含apoB48而不含apoB100。已证实载脂蛋白至少有以下功 :与脂质的亲和作用,使脂质溶于水性介质中;对脂蛋白颗粒的形成和稳定有重要作用;除结构性功能外,载脂蛋白修饰和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或其本身就是一些酶的辅因子。
他汀药物药理作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药理;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 羟基 3 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 降血脂作用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 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 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1]。
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 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 C提高8%~13%[2]。
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
2 抗高血压作用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 a)[4]。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
Strazzullo等[5]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 mm 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 mm 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 mm 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功能分类:1、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
2、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抗炎、保护神经和抗血栓等作用。
3、辛伐他汀(Simvastatin)是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甲基化衍化物。
美伐他汀(Mevastatin,又称康百汀,Compactin)药效弱而不良反应多未用于临床。
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汀(Pravastatin)。
主要特点:1、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口服后要在肝脏内将结构中的其内酯环打开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2、相对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本身为开环羟酸结构,在人体内无需转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且该结构具有亲水性,不易弥散至其他组织细胞,极少影响其他外周细胞内的胆固醇合成。
3、除氟伐他汀外,本类药物吸收不完全,除普伐他汀外,大多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
毒副作用:1、他汀类药上市以来,全世界仅有600万人用过它;而拜斯亭作为他汀类药之一,因毒副作用过大导致30多个美国人失去生命,从2002年进入中国药品市场以来,就已售出140多万粒。
他汀类药物小结
他汀类药物1.1 总体情况他汀类(statins)药物即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有:胆汁酸螫合剂、烟酸类、苯氧芳酸衍生物、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等,其中发展得较快的品种首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1987年,默克公司的降血脂药物洛伐他订(lovastatin,Mevacor)获FDA批准上市后,由于疗效显着,副反应少,耐受性好,而受到广泛的好评。
洛伐他汀的开发成功被称为调脂药物研究的里程碑,开创了降血脂药物的崭新阶段。
这是全球第一个批准上市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自从洛伐他汀问世后,先后又有辛伐他汀(Simvastatin,Zocor)、普伐他汀(Pravastatin, Mevalo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 Lescol)上市。
第5个上市的是辉瑞公司的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Ca,Lipitor),后者为他汀类药物中唯一能明显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药物。
第6个上市的是拜耳公司的西立伐他汀(Cerivatatin,Lipobay),该药于1997年先后在英国和美国上市,但该药因不良反应于2001年8月撤下。
2000年,降血脂药(降胆固醇药)成为全球第二大治疗药物类别,全年销售额达159亿美元,同期增长21%。
2002年,辉瑞公司的阿托伐他汀(立普妥)以年销售额79.7亿美元占据了全球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市场42%的份额,并与最接近它的竞争对手默克公司的辛伐他汀 (舒降之,Zocor)一起位居全球十大销售榜第一、二位。
2004年7月29日,默克(Merck)公司10mg规格的降胆固醇药物辛伐他汀作为非处方药物在英国投放上市,由强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以商品名Zocor Heart-Pro进行销售至此,英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允许他汀类药物作为非处方药物销售的国家。
常用的7他汀类药物,你知道区别么?
常用的7他汀类药物,你知道区别么?目前,我国的高血脂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人数不断增加,而在这些中老年人群治疗过程中,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较普遍。
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预防脑梗或者心肌梗死。
但是他汀类药物种类比较多,在选择过程中不同人群可能会存在疑惑,影响药物选择的可靠性。
因此,可以对常用的7种他汀类药物特点进行分析,了解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区别,更有助于帮助有需要的人群科学选择他汀类药物。
一、他汀类药物作用知多少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物。
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
此外,他汀类药物在服用过程中也可以降低三酰甘油,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也有一定作用。
因此,他汀类药物被看作是相对全面的调脂类药物。
临床上主要是对高胆固醇患者进行应用,特别是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进行解决时具有突出作用。
目前他汀类药物也可以被看作是冠心病预防以及治疗的最有效药物。
近些年来对他汀类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其还有多方面的非降脂作用,主要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
此外,可以缓解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排斥反应,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一定作用。
他汀类药物主要是通过降低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胆固醇达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
除了较强的调血脂性作用之外,他汀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对人体的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改善,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问题。
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以及抗炎作用,对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也有积极作用。
二、7种常用他汀类药物的特点分析常用他汀类药物的具体特点时,主要对比以下7种他汀类药物的不同特点:1、洛伐他汀。
洛伐他汀是第1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在降脂方面的强度为中效,主要是通过肝药酶CYP3A4进行代谢,大多数药物都可以利用这一途径进行代谢。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比较多,在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使用时需要注意,并且作用时间比较短。
一般在睡前服用,可以保证其降脂效果。
2、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作用
阿托伐他汀作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它属于一类被称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药物。
阿托伐他汀的主要作用是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
这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够阻止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合成。
通过抑制该酶的活性,阿托伐他汀能够减少血液中的LDL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动脉壁上脂肪的积聚,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除了降低LDL胆固醇水平外,阿托伐他汀还能够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增加LDL胆固醇从组织和细胞内的清除,减少动脉壁上炎症和氧化过程的发生。
这些作用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阿托伐他汀还有一些额外的保护作用。
它能够提高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血管扩张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它还能减少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炎症指标。
阿托伐他汀的使用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 高胆固醇: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血液中的LDL胆固醇水平,用于治疗高胆固醇或高脂血症患者,特别是那些不能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胆固醇水平的患者。
2.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形式,主要由于动脉壁上脂肪的积聚和炎症引起。
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等)。
3. 糖尿病并发症:阿托伐他汀也可以用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的患者,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阿托伐他汀通常口服,每天一次,最好在晚饭后服用。
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和心血管风险来决定。
然而,阿托伐他汀也有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痛、肌无力、头痛、胃肠道不适等。
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脏损害和横纹肌溶解症,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肌肉症状。
总的来说,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药物,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中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中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降脂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本文着重就临床上服用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和梳理。
标签: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作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同时刺激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加强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
此外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血栓、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肌重构、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等多效性,并且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1]。
最近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15%的心梗住院患者合并肺炎的风险。
但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受到广泛关注。
1 肝毒性肝脏损害通常在用药2周以上会出现。
美国脂质协会(National Lipid Association,NLA)专家指出,其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同时伴有肝肿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3],严重时可出现爆发性肝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炎。
其引起肝损伤机制可能为:细胞毒型肝损伤:药物使肝细胞代谢结构发生改变。
胆汁淤积型肝损伤:胆汁酸与其他有害产物在肝脏中蓄积[4]。
当他汀类药物与乙酰氨基酚、醇、烟酸、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环孢素A等联合应用时会增加其肝脏毒性。
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已有肝功能障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病的患者并非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禁忌。
2 肌肉毒性该药物可以降低线粒体功能,减少能量的产生,致细胞钙离子超载,使肌肉蛋白的降解从而造成肌肉损伤。
包括横纹肌溶解和肌病两大类。
轻度的肌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较为严重的即横纹肌溶解症,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肌肉疼痛、触痛或无力,并伴有全身不适、发热、明显的肌酸激酶升高(高于正常10倍以上)、发生胞溶现象、肌红蛋白尿,甚至出现肾衰竭[5-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非降脂作用专题· 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作用 黄全跃 赵水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湖南 长沙 410011) [关键词] 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降血脂药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7171(2004)01-0012-03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CHD)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均获有显著效果。
他汀类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看起来要比所期待的降脂效应大,提示存在有降脂以外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证据表明,他汀类对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
1 对血小板的影响业已证明,血小板聚集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有着启动和强化作用。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小板比正常胆固醇对照者的血小板对聚集剂的促聚作用更加敏感。
有研究发现ADP诱导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是由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介导,且呈现LDL剂量依赖性[1]。
有研究者观察到,他汀类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可能的机理有多种:有人认为,他汀类一方面通过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另一方面改变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从而影响膜的流动性,但是这些似乎均与他汀类的降脂作用有关[1]。
近年来的体内、外研究显示,内皮衍生的一氧化氮(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醇水平。
动物实验显示[2],阿托伐他汀能上调正常胆固醇小鼠血小板内皮Ⅲ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mRNA表达水平和降低血小板激 [作者简介] 黄全跃(1960-),女,湖南邵阳人,心内科教授,主要从事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3-11-06活而不降低胆固醇水平,其中血小板激活的指标血小板4因子(PF4)和β-血栓球蛋白(β-TG)显著下调且有剂量依赖性。
有趣的是,在eNOS敲除的小鼠,阿托伐他汀不能影响其PF4和β-TG的水平。
研究证实,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的NO可显著抑制血小板募集因而限制血管内血栓的进展。
该项研究提示,他汀类治疗确实主要是通过上调eNOS而起抗血小板激活作用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Gertz 等[3]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使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以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托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 7倍,但同样仅在停药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 分别下调5倍和3.1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2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动脉血栓形成的过程是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和瀑布式的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中的多种凝血因子之间的活性失衡及过度激活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不少文献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急性脑梗死时部分凝血因子水平或活性发生改变。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凝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组织因子(TF)是表面结合蛋白,存在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平滑肌细胞,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
TF介导的凝血过程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抗衡。
研究显示[4],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人类培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和内皮细胞(辛伐他汀)的TF表达,且表现为剂量相关性。
这种作用可被同时孵化的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甲羟戊酸(mevalonate)或全顺式-geranylgeraniol所逆转,而胆固醇却没有这个逆转功能,这提示该效应依赖于他汀类诱导的细胞内GGPP的生物合成减少。
脂溶性他汀类(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抑制巨噬细胞的TF表达同时增加TF-PI,而水溶性的普伐他汀则显中性作用[5]。
Son等[6]报道,辛伐他汀20mg/d治疗有高胆固醇血症的CHD患者14d后,TF活性明显低于用药前,治疗前的TF活性与治疗后的变化率高度负相关,并且脂蛋白水平与TF不相关。
Undas及其同事发现[7],辛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以后,多种凝血因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凝血酶激活速率下降16.2%,α-凝血酶β-链的生成速率下降27.4%;Ⅴa重链产生减少29.7%,Ⅴa轻链产生减少18.9%;激活下降19.8%;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减少72.2%,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同时指出,这些指标的变化与该药的降脂作用无关。
有人比较研究显示[8],阿司匹林(75mg/d)使用7d只降低总胆固醇水平理想的CHD患者的凝血酶的生成,对高胆固醇血症者的凝血酶无影响,但加用辛伐他汀3个月可明显减少凝血酶的生成。
Mor-ishita等研究表明[9],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2周可使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和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水平分别下降13%和12%,而活化的凝血因子Ⅶ(FVⅦa)水平无改变。
而Olivotti则报道[10],与安慰剂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2周或16周均不能有效抑制ACS患者的促凝血酶原酶(因子Ⅹ和Ⅴ的复合物)活性,但对ACS患者的炎症标志物如CRP、IL-6和SA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也有报道,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20mg/d治疗1年,对纤维蛋白原水平、可溶性TF和凝血酶原片段1 +2无影响[11]。
3 对纤溶系统的影响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起因于各种复杂的变化和血管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其中纤维蛋白沉积和纤溶是两个主要的因素。
纤溶是纤溶酶裂解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溶酶是丝氨酸蛋白酶,可被纤溶酶原激活物(PAs)激活,PAs包括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他们两者的活性又受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严格调节。
已有不少文献报道,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存在着纤溶系统的功能障碍,诸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PAI-1水平增高和tPA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则可改善纤溶活性。
Dangas[12]观察了普伐他汀对57名高脂血症患者纤溶指标和血脂的变化,36名患者以饮食+安慰剂为对照组。
半年后结果显示:在普伐他汀治疗组,不论LDL-C下降是否充分(下降幅度>30%或降低至<125mg/dl),tPA水平和PAI-1水平均下降,下降的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栓形成减少的情况也无显著差异。
但对照组不论有无LDL-C下降,上述纤溶相关指标无变化。
辛伐他汀20mg/d使用14周可使高胆固醇患者的PAI-1水平显著下降,且与脂蛋白下降程度无关。
比较辛伐他汀20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1年对CHD患者促凝剂和纤溶剂的影响,发现两种他汀药物均使tPA抗原水平降低、tPA活性升高,血清的D-二聚体水平增高,以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更为明显,说明患者的纤溶活性得到显著的改善[11]。
然而FACT[12]研究显示,单用氟伐他汀(40mg/d)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CHD患者达24周仅降低纤维蛋白原4%,联合400mg/d苯扎贝特组,纤维蛋白原可降低16%,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但PAI-1水平始终无变化。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洛伐他汀[4mg/(kg ·d)]治疗2d可使离体小鼠主动脉的tPA活性增加3倍;洛伐他汀使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系(SVARECs)和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 UVECs)的t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对H UVECs的作用强度更大[13]。
研究者认为,洛伐他汀增加tPA活性归功于蛋白表达增加而非tPA特异活性增加,因为免疫印迹显示tPA抗原增多。
同时,还发现洛伐他汀还抑制PAI-1活性和mRNA。
综上所述,在许多实验中都观察到他汀类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抗凝血因子的促凝作用和增加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
这些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尤其是在防止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中可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参 考 文 献][1] Bonetti PO,Lerman LO,Napoli C,et al.S tatin effects beyondlipid low ering:are they clinically rel evant[J]?Eu r o Heart J,2003,24:225-248.[2] Laufs U,Gertz K,Huang P,et al.Atorvastatin upregulates typeⅢnitric oxide synthas e in thrombocytes,decreases platelet activa-tion,and protects from cerebral ischemia in normochol esterolemicmice[J].Stroke,2000,31(10):2442-249.[3] Gertz K,Laufs U,Lindauer U,et a l.Withdraw al of statintreatment abrogates stroke protection in mice[J].Stroke,2003,34:551-557.[4] Eto M,Kozai T,Cosentino F,et al.Statin prevents tissue factorexpress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rol e of Rho/Rho-kinase andAkt pathw ays[J].Circu lation,2002,105:1756-1759.[5] Rosens on R S,Brow n AS.Statin use in acute coronary s yn-dromes:cellular mechanism and clinical evidence[J].Curr OpinLipidol,2002,13:625-630.[6] Son JW,Koh KK,Ah n JY,et a l.Effects of statin on plaquestability and th rombogenicity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patients w ith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nt J Cardiol,2003,88(1):77-82.[7] Undas A,Brummel KE,M usial J,et al.Simvastatin depressesblood clotting by inhibiting activation of prothrombin,factorⅤ,and factor and by enhancing factorⅤa inactivation[J].Cir culation,2001,103(18):2248-2253.[8] M usial J,Undas A,Undas R,et al.Treatment w ith simvastatinand low-dos e aspirin depresses th rombin generation in patientsw ith coronary heart dis ease and borderl ine-high chol esterol levels [J].Th r omb Haemost,2001,85:221-225.[9] M orishita E,M inami S,Ishino C,et al.Atorvastatin reducespl asma levels of factorⅦactivity and factorⅦantigen in patientswith hyperl ipidemia[J].J Atheroscler Th r omb,2002,9:72-77.[10] Olivotti L,Ghiglitti G,S pallaros sa P,et al.High dose of ator-vastatin do not affect activity of prothrombinases w ith acute coro-nary synd romes[J].B l ood C oag ul Fibrinolysis,2002,13:315-322.[11] Seljefl ot I,Tonstad S,Hj ermann I,Arnesen H.Improved fibri-nol ysis after1-year treatment w ith HM G CoA reductas e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 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Tromb Res,2002,105(4):285-290.[12] Dangas G,Smith DA,Unger AH,et al.Pravastatin:an an-tithrombotic effect independent of the cholesterol-low ering effect[J].Thromb Haemost,2000,83(5):688-692.[13] Cortellaro M,Cofrancesco E,Boschetti C,et al.Effects of fl u-vastatin and bezafibrate combination on plasma fibrinogen,t-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C reaction protein levels in coronary arterydisease patients with mixed hyperlipidaemia(FACT study):fl u-vastati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treatment[J].Th r ombHaemost,2000,83:189-190.[14] Essig M,Nguyen G,Prie d,et al.3-Hydrooxy-3-methylgl u-taryl 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increas e fibrinol ytic activity in rataortic endothel ial cel ls role of geranylgeranylation and Rho pro-tein[J].Circ Res,1998,83:683-690.(本文编辑:王沪湘)·读者-编者-作者·2004年专题组稿计划 2003年9~10月本刊连续三期刊发了特约专题组稿,向读者重点介绍了“小肝癌的治疗进展”,“肿瘤内科进展”、“医学影像技术进展”及有关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