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八年级语文的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蜡烛的赞美之情。
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课文《蜡烛》。
2.教学课件。
3.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蜡烛吗?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什么作用?(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蜡烛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赞美蜡烛的。
2.自读课文(1)同学们,请用5分钟时间自读课文《蜡烛》,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
(2)自读结束后,请同学们简要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1)同学们,请谈谈你们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文章中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3)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4.课堂讨论(1)同学们,你们认为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2)作者为什么说蜡烛是“光明使者”?5.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蜡烛》,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技巧。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蜡烛》,谁能告诉我文章的主题思想?(2)文章中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学习?2.观察与想象(1)同学们,请观察教室里的蜡烛,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用语言描绘一下蜡烛的形象。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你们的观察和想象。
3.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蜡烛的短文。
(2)要求:主题明确,语言流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1)同学们,请分组讨论,谈谈你们对蜡烛的感悟。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5.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想象,进一步理解了蜡烛的象征意义,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人教八年级上语文观摩课《蜡烛》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八年级上语文观摩课《蜡烛》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蜡烛》这篇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蜡烛燃烧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蜡烛的用途吗?蜡烛在生活中有哪些象征意义?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蜡烛为线索的课文《蜡烛》。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并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三)合作学习(1)文章通过蜡烛这一线索,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如何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四)课堂活动1.演讲比赛:以“我对生活的热爱”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2.写作练习:以“蜡烛”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背诵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
2.课后收集关于蜡烛的资料,了解蜡烛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蜡烛”为题材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蜡烛》为载体,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重点:1.理解《蜡烛》中蜡烛作为象征物的深层含义。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3篇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3篇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1 认知目的:1、感受反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友情。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才能目的: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的: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友情。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的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假如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友情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根底上,是人类最美妙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蜡烛》。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词语解释。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和平的珍贵。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主题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中的蜡烛象征着什么吗?2.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重点句子的语气、情感。
3.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点评。
4.课文理解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5.课文修辞手法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课文默写学生自主默写课文,检查记忆情况。
教师批改,进行点评。
7.作业布置背诵课文《蜡烛》。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修辞手法。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组织学生参观战争纪念馆,了解战争历史,感受和平的珍贵。
3.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关爱战争受害者,传递正能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时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情感的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3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3篇《蜡烛》教学杂谈篇一〖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如学习《蜡烛》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
学了《台阶》后拓展问:台阶与人的品格、社会地位书包范文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
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养成教育:语文教学的捷径〗议读课型──议读贵在活跃思想。
数、理、化、史、地、生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独语文课可以大胆超脱文本,作心灵的远游,不需要记住其中人物的名称、性格、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而主要为了逐步学会阅读运思的方法。
议读课的落脚点还在于“读”字,读出原汁原味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从而发现文章的质美理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
而讨论的目的是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表述观点,听取意见,记录要点。
让学生质疑讨论,并不是放羊,老师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力求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 3课西蒙诺夫的《蜡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如何让语文课导入语更具吸引力·启迪之美〗诙谐明快的导入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师蜡烛的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3篇)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
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
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
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二、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⑴题材感人: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事件感人: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精细探究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⑴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
⑵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3、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五、拓展延伸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蜡烛》教案1一、导入: 蜡烛, 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 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 无论中外, 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 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 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 喜庆, 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三、整体把握, 感知课文:1. 自由朗读: 读懂大意。
. 目的寻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 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 揣摩感悟:1、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 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 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 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 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 环境危险, 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的爱。
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讨论明确: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初中语文 蜡烛 教案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蜡烛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9篇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篇一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②、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师: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一一朗读,尤其是反复描写炮火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连贯朗读)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生:当时战争很激烈,硝烟弥漫,炮火纷飞……师: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位老妇人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埋葬这位死去的、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战士,她的举止令人感动,她的精神让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我会抓拍这个画面:“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浮土来继续盖上去。
”这一幅画面可以看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关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体现了她对红军烈士满怀爱意。
师:哪些词语较能体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用心?生:“几小时”、“还没有满意”生:“竟然”生:“一捧一捧”、“慢慢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尊敬。
师: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吗?生:不好。
“一捧一捧”强调她的郑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梳理故事情节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篇一」蜡烛语文教案实录【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二、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情况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2. 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1.3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2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蜡烛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词义。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1对比修辞: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4.2.2象征手法:课文中的蜡烛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课文拓展5.1教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分析。
5.2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6.作业布置6.2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朗读表现。
2.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4.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教师是否有效地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上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蜡烛》八年级语文教案
《蜡烛》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蜡烛》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细节描写。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和尊重。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亲情的力量。
学习细节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们是如何感受到亲情的?2.自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哪些亲情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的?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亲情故事。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母亲、女儿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亲情的珍视等。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以“亲情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
学生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2.预习下一课《背影》,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蜡烛》,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学会感恩和珍惜。
1.导入新课以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们是如何感受到亲情的?2.自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哪些亲情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的?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亲情故事。
八上课文《蜡烛》教案
八上课文《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感恩和珍惜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蜡烛》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的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识别和分析。
(3)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的运用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一些复杂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蜡烛的象征意义,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课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蜡烛》,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3.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4. 词语和句型运用:(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复习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蜡烛的小作文。
(2)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行指导和反馈。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范文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够默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蜡烛的赞美,理解其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蜡烛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蜡烛》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蜡烛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情感教学:(1)引导学生感受蜡烛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教师举例说明蜡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蜡烛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以及如何在下一次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提问时的回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蜡烛》八年级语文的教案
《蜡烛》八年级语文的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lesson plan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universit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 stay tuned!《蜡烛》八年级语文的教案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八年级语文的教案《蜡烛》八年级语文的教案1训练重点:学习用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步骤:1、导入板书课题2、简介课文背景资料: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_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检查预习(正音、解词):瓦砾l地窖jio匍p’匐f’揣chui鞠j‘躬颤chn巍巍永垂不朽肃穆m”4、自由读,感知课文⑴概述故事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自由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_(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5、扩展延伸【讨论】:⑴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⑵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中下列内容: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6、课堂练习①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三题②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烧毁、烧焦、珍藏、珍爱、耸立、肃立、《蜡烛》八年级语文的教案2教学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词语积累(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
(4)目睹:亲眼看到。
(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8)匍匐:爬行。
(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11)耸立:高高地直立。
(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16)肃穆:严肃安静。
(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3、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
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三、探究质疑1、整体把握--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二)分析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4、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
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
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穿,翻,看见,理,弯,坐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自己的祖国。
(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不能换。
“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
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四、小结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复述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
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
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
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
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
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烛光象征着两_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_深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