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
中国地理景观三大自然地理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如图a)。
三大自然地理区景观各异,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
图a东部季风区在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地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
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地区寒冷干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这是中国的东部季风区。
本区包括地形上属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5%。
本区的湿润程度较高,特别是东南部湿润程度更高,河流均为外流河。
中国主要的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等,大多自西向东,由本区入海。
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
地势很少有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山,没有冰川和雪线。
在沿海沉降地带,因河流所夹泥沙的堆积作用,形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一些没入海中的山岭,露出海面的部分,则成为分布于沿海的众多岛屿。
本区内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主要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由北而南,气候逐渐变暖。
由北起大兴安岭北端的寒温带,向南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其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员最广。
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也有一部分温带草原。
但因本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人口稠密,除东北山地、横断山区、台湾东部山地尚保留有较大片原始森林,黑龙江省北部尚有一些未开垦的荒原外,绝大部分可耕地均已开垦为农田。
平原地区村落和城镇广布,原来的自然面貌已大大改观。
本区的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地域分异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土壤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雨量集中在夏季,春季常枯旱,部分地方有盐碱土。
高二地理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返 回
3. 植被土壤
植被大部分为沙漠,一部 分为草原。土壤主要是在荒 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 容性盐分含量较高。生物种 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
结束
返 回
4. 水 文
大部分地区属内流河区(图), 河流短小,平均径流主要来 源于暴雨形成的短暂性水流; 山地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 融水补给。湖泊较多,但多 为咸水湖。
结束
返 回
我 国 的 内 流 区 和 外 流 区
返 回
5. 人类活动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 部季风区那么广泛、深刻。水 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 有水可供灌溉之外,形成了不 少肥沃的绿洲;草原自古是牧 场,但利用不合理,往往会造 成荒漠化的扩展。
结束
返 回青藏高寒区属我国 地势的第一阶梯, 面积约占全国陆地 面积的25%,人口 仅占全国人口的 1%,其主要特点 有以下五方面:
青藏高寒区
1.地形地势
2.气候
3.土壤植被 4.水文
5.人类活动
结束
返 回
1. 地形地势
平均海拔雪、海波7000米乃 至8000米以上的山峰。
结束
返 回
2. 气 候
由于海拔很高,空气稀 薄,气温低,冻土广布, 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 大,由区外输入的水汽 不多。
结束
返 回
3. 植被土壤
西北部属内流河区,东南部是 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有 较多的冰川、湖泊。植被主要 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除高原南部边缘谷地外,森林 很少。动物稀少。土壤发育程 度很差,土层浅薄。
结束
返 回
4. 水 文
东南部是许多大江, 大河的发源地,有较多 的冰川、湖泊。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
05 青藏高寒区内部差异
CHAPTER巨大变化,青藏高寒区 内部存在明显的垂直气候带,从山麓的 温带气候到山顶的高山冰雪带。
VS
干湿季节
部分地区存在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雨季 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相对干燥。
地貌差异
高原与山地
青藏高寒区以高原为主,但内部地貌形态多 样,包括高山、峡谷、盆地等。
地貌差异
地形类型
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沙漠等多种地形类型,地形复杂多样。
地貌特征
高原和山地地貌以裸露的基岩和风化的碎屑物质为主,盆地和沙漠地貌则以松 散沉积物和风积沙为主。
水资源差异
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匮乏,且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严重缺水。
水质状况
部分地区水质较差,含有较高的矿化度和有害物质,需要经过处理才能使用。
冰川与冻土
高山区域发育有现代冰川,而广泛分布的冻 土则对自然环境和工程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植被与动物分布差异
高寒植被
以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为主,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动物分布
动物种类丰富,包括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特有物种,它们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和食 物来源等多种因素影响。
06 三大自然区之间联系与影响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在三大自然区内部,需要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加强水资 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脆弱性
三大自然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不同,青藏高寒区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问题严重,西北干 旱区荒漠化问题突出,东部季风区则面临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挑战。
生态保护与修复
汇报范围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地理位 置和范围
各大自然区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类型和特点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前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既有山川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沃土肥沃的耕地,还有海洋、湖泊、草原等各种自然资源。
在中国,有着三个很重要的自然区。
第一部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总面积达230万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000米左右,这里气候寒冷,独有的高原风光和神奇的地质景观也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和研究者。
青藏高原以高原湖泊的数量和面积闻名于世,如青海湖、纳木错等,无数的河流和湖泊在青藏高原孕育出了许多动植物,如藏羚羊、藏马、藏野驴等,而诸如青海亚洲野牦牛,藏羚牛等珍禽、珍兽种类居多。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雪水融化、河流涌动,充满繁茂的生命力,更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内蒙古草原和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的自然资源主要依靠青藏高原的水利资源,但是高原生态环境之脆弱性也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二部分:亚热带地区我国的亚热带地区是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比较适合居住的区域之一,具有独有的生态和文化特色。
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各种水果、蔬菜、特产遍布此地。
亚热带地区有美丽的海岸线、热带雨林、热带海洋等多种自然景观,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如华南虎、白鹇、白金龟、刀鱼等都是珍稀的野生动物,可供旅游观赏,而风靡全球的海南岛也是中国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有绚烂的珊瑚礁、清澈的海水,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和度假区。
第三部分:东北平原我国的东北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自然资源区,其中以东北平原最为著名。
东北平原面积广阔,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土地肥沃,气候温凉,四季分明,恰好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此外,东北平原的自然景观也非常美丽,如长白山、张广才草原、锦州湾等。
东北平原的动植物资源也丰富多彩,如东北虎、秋沙鸭、赤兔等都是珍稀的野生动物,吸引着无数研究者和游客前来探险、观赏。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 自然概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使其被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域。
根据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差异,我们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即华北平原和西北干旱区、长江以南以及西南高原区。
本文将对这三大自然区进行介绍和分析。
2. 华北平原和西北干旱区华北平原地处我国北方,由于地势平坦、气候条件干燥,这个区域的农业发展相对不利。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低,土地蒙受干旱和风沙侵蚀的风险较大。
此外,这个区域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对于该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西北干旱区则是我国的干旱区域之一,这个区域几乎没有长江、黄河等大型河流,降水量非常有限。
加之区域内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土地退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粮食产量不高,农业发展困难重重。
在这里,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土地保护和防沙治沙,为当地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 长江以南长江以南是我国最重要、最有活力的自然区域之一。
该区域北起浙江,南至广西,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工业和商业中心之一。
这个区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如稻谷、蔬菜、茶叶等。
长江以南的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
这个区域拥有许多自然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例如,西湖、黄山、张家界等著名景点都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
4. 西南高原区西南高原区地处我国西南部,地理地势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和丘陵。
由于地势较高,气候、植被和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多样。
这个区域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为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
西南高原区还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而闻名。
例如,丽江古城、雅安熊猫基地和峨眉山等都是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
这些景点结合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了难忘的旅游体验。
5. 结论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拥有各自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
华北平原和西北干旱区面临着干旱、风沙和水资源短缺的挑战,需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加强水资源管理。
地理必修三课件时我国三大自然区
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对比: 青藏高寒区冰川广布,河 流短小,水流湍急,而东 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 旱区则没有这样的特点。
THANK YOU
汇报人:
湖泊:青藏高原上有许多湖泊,如 青海湖、纳木错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冰川: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冰 川,如喜马拉雅山冰川、昆仑山冰 川等
河流:青藏高原上的河流主要有长 江、黄河、澜沧江等,这些河流发 源于青藏高原,流向全国各地
植被和土壤
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灌丛 和苔原为主
土壤类型:以冻土和石质土为 主
5
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气候的比较
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雨热同期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 旱少雨,温差大
青藏高寒区:高寒缺氧, 昼夜温差大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的降水量差异
显著
青藏高寒区与东部 季风区、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的气温差
异显著
地形地貌的比较
东部季风区:平原、丘陵、山地、 高原等多种地形
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度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降水量:年降水量在5001500毫米之间
季节变化:四季分明,春 秋两季最为舒适
地形地貌
东部季风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有利于农业灌溉和交通运输 沿海地区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
河流:东部季风区河流众 多,如长江、黄河、珠江
等
湖泊:东部季风区湖泊众 多,如鄱阳湖、洞庭湖、
太湖等
地下水:东部季风区地下 水资源丰富,但部分地区
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Βιβλιοθήκη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中国的区域差异yi
3.植被: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4.垂直分异:
较低河谷→耕作业
东南→西北
高山带→放牧牦牛、绵羊(高山灌丛、草甸)
课件制作 康同杰 二00四年八月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5.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人类对自然界的 影响广泛而深刻, 天然植被已不复 存在。是我国主 要的农耕区。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人类活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人类影响小,水是农 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有水——绿洲;无 水——荒漠草原;利 用不合理——荒漠化 发展
100~400毫 米,气温日 较、年较差 大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3.植被 和土壤
东部季风区 森林为主,过渡 为草原,人工树 种、品种较多, 土壤在森林作用 下淋溶作用较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大部分为荒漠,一 荒漠、草原、高山草 部分位草原,土壤 甸、灌木丛,森林少, 有机质含量低,可 动植物稀少,土壤贫 溶性盐分含量高, 瘠 生物种类少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积温 气候
山地、丘陵、盆地
4500 ℃ ~ 7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常绿阔叶林 红壤,肥力较低 水田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植被
土壤 作物 问题
长江水源利用、山地开发、红壤改良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只有50米左右,地形较为单一。
该区域土地肥沃,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华北平原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以草原为主。
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季节性干旱,因此水资源短缺是该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2.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该区域海拔超过4000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由于高原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处东亚季风区和印度洋季风区的交汇处,气候复杂多变。
青藏高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富含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文化遗产,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开发等因素,该区域的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我国自然区中面积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主要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其地形多样化,沿海地区山区和盆地交错。
该区域受到广东湾和南海气流的影响,气候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的特殊性,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森林覆盖率较高,可以种植一些要求高的经济作物。
华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有一些环境问题,比如台风、洪涝灾害等。
同时,由于该区域工业化程度高,过度开发难以避免,导致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和交错之处。
因此,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方面,应该识别自然区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推动地区间的合作,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全局。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00mm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3000m等高线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地形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海拔较低,地形以 海拔较高,主要是 平均海拔4000米 平原、丘陵为主。 高原和盆地,其次 以上。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低山、丘陵
积温
≥ 7500℃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热带季雨林,季相变化不明显
土壤
淋溶强烈的砖红壤
作物 问题
水稻一年三熟,经济作物种类多 热带生物资源利用,发挥土地生产力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湿润的季风气候
东
部
季
风
西高东低 海拔较低
区
平原广阔
植被:森林为主 土壤: 森林下发育
的土壤
水文: 外流河 河流自西向东 流入海洋
人类对自然界影响:广泛而深刻
平原耕地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南北差异——热量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水分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2.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地貌 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
积温
3200℃~4500 ℃
我国三大自然区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一、亚热带自然区
亚热带自然区是指我国的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南、江南、华中等地区。
这一
自然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植被覆盖茂盛,以森林、灌木丛和草原为主,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亚热带自然区,农作物种类繁多,以水稻、茶叶、桑蚕、蔬菜等为主要农作物,产量丰富。
二、温带自然区
温带自然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
植被类型多样,有森林、草原、草甸等。
在温带自然区,农业发展比较发达,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畜牧业也十分兴旺。
三、寒带自然区
寒带自然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区域,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植被稀疏,以冰川、草甸为主。
在寒带自然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牛羊等畜禽。
此外,寒带自然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总的来说,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
希望这篇文档符合您的要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中国三大自然区
中国三⼤⾃然区
中国的三⼤⾃然区包括东部季风区、西北⼲旱半⼲旱区和青藏⾼寒区。
⾃然区就是由于⾃然条件的空间地理分布具有⼀定的规律性和区域共轭性,以及各⾃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地球表⾯形成⼀系列等级⾼低不同的、⾃然地理特征相对⼀致的区域。
三⼤⾃然区
东部季风区
是指⼤兴安岭以东、内蒙古⾼原以南、青藏⾼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地区。
本区背靠⾼原,⾯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温多⾬,冬季受北⽅冷⽓流影响,⼤部分地区寒冷⼲燥,风向与降⽔均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
西北⼲旱半⼲旱区
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部分上升很⼤,形成⼴⼤的⾼平原和横亘于⾼平原中的很显著的⼭脉。
⾼平原海拔⼤多在1000⽶左右,来⾃海洋的⽔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
植被⼤部分为荒漠,⼀部分为荒漠草原和⼲草原。
在⾼⼭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壤类型。
地貌外营⼒主要是⼲旱与半⼲旱⽓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侵蚀和堆积以及⼴泛的风⼒侵蚀、搬运和堆积。
青藏⾼原地区
海拔较⾼,有地球的第三级之称,本区⾼原地势作⽤超过了纬度的影响。
它与同纬度的黄河、长江中下游景观差别极⼤,表现为中、低纬度内独特的⼤⾯积⾼寒环境。
⾼原上空⽓稀薄,⼤⽓⼲燥,风⼒强劲,降⽔稀少,太阳辐射强烈,⽓温低⽽且年较差、⽇较差很⼤,冰川冻⼟发育,寒冻风化和融冻作⽤⼗分普遍。
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湖外,⼤部分是咸⽔湖和盐湖。
⽓候由东部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旱递变,植被也相应呈森林带、草甸区、草原区、荒漠带依次更迭。
我国的地理分区|三大自然区、四大地区、六大地区、七大地区等
四⼤地区三、六⼤分区1.分区名称:(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西。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龙江、内蒙古。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东、台湾。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东、⼴西、海南、⾹港、澳门。
(5)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
(6)西北地区: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
2.分区依据:解放时期,中央下属设⽴了六个地⽅局:分别是华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
新中国成⽴后,在此基础上设⽴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政区,简称⼤区。
各⼤区分别管辖若⼲省级⾏政单位,中央不直辖省级⾏政区。
3.分区撤销:1954年撤销六⼤⾏政区,各省级⾏政单位改由中央直辖。
历史上的六⼤地区四、七⼤分区1.分区名称:(1)华北:北京、天津、河北、⼭西、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
(2)东北:⿊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兴安、通辽、⾚峰、锡林郭勒)(3)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东省、福建、台湾。
(4)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5)华南:⼴东、⼴西、海南、⾹港、澳门。
(6)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7)西北: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
2.分区依据:⼀是中国⾃然地理区划⽅⾯众多专家多年的科研成果;⼆是全国⾼校地理专业师⽣普遍使⽤的《中国⾃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据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中国地理》编写中形成的共识。
七⼤地区五、四⼤经济区1.分区名称:(1)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东、海南。
(2)东北地区:⿊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
(3)中部地区:⼭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4)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西、贵州、云南、陕西、⽢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西部。
2.划分依据: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定位。
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
中 距 海 遥 远 , 位 置 闭 工业基础薄弱;思想观念保守; 工业基础薄弱;思想观念保守; 西 塞 , 气 候 干 燥 , 日 第一产业结构比重大;乡镇企 第一产业结构比重大; 部
业不发达;文化教育落后; 照充分,海拔较高, 业不发达;文化教育落后;生 产力水平较低;引进外资少。 经 水 源 较 少 , 矿 产 丰 产力水平较低;引进外资少。 能源充足。 济 富,能源充足。
部
海拔较低 45﹪ 95﹪ 45﹪(95﹪)
海拔较高, 海拔较高,但差别较大 30﹪ 30﹪(4﹪)
以 南 一月均温 气 无霜期
大于0 大于0度 长 4500 °Ç以上 以上 亚热带、 亚热带、热带 大于800毫米 毫米 大于 湿润地区
以 北
小于0 小于0度 短 4500 °Ç以 以
>10°Ç积 ° 积 温 候 温度带 年降水量 干湿地区
41.1 35.7
16 27
23.2
57
差异:东部和中部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 差异 东部和中部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这两个比重
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总结
自然原因 社会经济原因
东 部 经 济 地 带
位置临海,气候湿 润地势低平,植被 良好,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矿产贫 能源短缺。业→提高单产 提高单产、
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 改善生态 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发展林牧业 3.发展交通 发展边贸 、 旅 发展交通→发展边贸 发展交通 发展边贸、 游创汇 4.开发能源 全国动力基地 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 开发能源 能源、矿产、水力) (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转化 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转化
1.1我国三大自然区精简
我国最主要的农 耕区
二、区域自然特征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
大 深居内陆 陆 山岭阻挡 性 气 候
风 力强
干旱
多内流河,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多咸水湖 绿洲农业 以荒漠、草原为主 畜牧业
土壤盐分高、有机质含量低
二、区域自然特征
3.青藏高寒区
太阳辐射强
“日光城”
植被:荒漠、草原 与高山草甸 灌丛 土壤:冻土广布、 土层浅薄
青藏高寒区 (气候)
由于海拔很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 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
青藏高寒区 (植被)
多为荒漠、高山草甸,土层浅薄贫瘠。动植物 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的种类。
青藏高寒区 (水文特征)
西北部属于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 发源地。有许多冰川、湖泊。
青藏高寒区 人类活动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 保存比较完整。人口密度很小。土地利用以畜牧 业为主。
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 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生物 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特点(水文特征)
多为内流河(湖),径流为季节性雨水和高山 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本区有我国 最长的内流 河——塔里 木河。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西 北 干 旱 半 干 旱 区 特 点
课堂小结:
自然区 地 气 势 候
(完成下表)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植被土壤 水 文
人类活动
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项目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东,内 蒙古高原以南,青 藏高原东部边缘以 东的地区 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云贵高原、横 断山区、沿海三大平 原和丘陵地区 海拔较低,属地 势第二、三阶梯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课件
三大自然区的特征与意义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充沛,适宜农业 发展。该区域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 密集的地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 的水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 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重 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域拥有丰富 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合理 开发和保护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对于 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抗风、耐盐碱等特点。
02
动物多样性
动物种类相对较少,以适应干旱环境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为主
,如骆驼、野驴、沙狐等。
03
生态脆弱性
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容易受到人类活
动和自然因素的干扰而受损。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
要。
04
青藏高寒区
高寒气候特点
低温
青藏高寒区因其高海拔而具有极低的温度,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处 于冰点以下。
平原等。
水系发达
东部地区河流众多,水网稠密,长 江、黄河、珠江等大河均位于此区 。
湖泊众多
东部季风区湖泊众多,有太湖、鄱 阳湖等大湖,也有许多人工湖泊。
东部季风区的生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
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水热条件 优越,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物种丰富度较高。
森林生态系统
东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分布着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
06
自然区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保护区划定与管理
根据生态重要性、物种濒危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科学依据 ,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边界,实施有效的管理措 施。
生态保护与修复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我 国 的 三 大 自 然 区
多高山—— 多高山—— 不利交通
青
藏
高
寒
区
荒漠、草原 荒漠、 土壤发育差 高寒动物
高、寒
多冰川、西北 多冰川、 属内流区, 属内流区,东南 多大江大河源 头
气温低、无霜 气温低、 期短、 期短、光照强
喜温凉 作物生 长 河谷农业、 河谷农业、 居民区
高寒牧业
三 的 国 我 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区 然
我国的三大 自然区
区
然
自
大
三
的
国
我
你还记得吗?
80 E
°
9O E
中国地形 °
100 E 110 E
120 E
°
130 E 50 N
° ° °
准噶尔盆地 天 山 塔里木盆地 青 藏 高 原
° °
华 北 黄土高原 原
30 N 40 N
平
°
四川盆地
20 N
°
中国地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贺 兰 阴山 山
我国三大 自然区 的人类活动
自
大
三大自然区
人类对自然界影 响
农业生产 限制因素
农业生产结构
东部季风区
广泛而深刻
水旱灾害
种植业为主 草原牧业为主 灌溉农业 高寒牧业为主 少部分河谷农业
西北干旱半干旱 不够广泛而深刻 区 青藏高区 微弱
水分
热量
A (1)城市N以西的铁路线名称是( ) A.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 D (2)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热量 C (3)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作为毛纺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 A.接近市场 B.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C.接近原料产地 D.交通运输方便 (4)9月23日,某摄影爱好者在日落前1小时到达P点拍摄湖面落日景观,此时 D 北京时间约是( ) A.17:00 B.18:00 C.17:20 D.18:20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人教大纲版选修2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了解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以及人类对其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特点。
3.理解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是一种综合多种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理解我国自然区域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我国地势图、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等,分析说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与界线。
德育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树立区域差异的思想,从而提高对环境客观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中国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及界线,三大自然区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情况。
●教学难点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基本因素——地貌、气候。
要对作为环境要素的地貌、气候本身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整体中发挥的作用有正确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利用自制投影片或课本地图进行启发式读图分析的方法,解决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对各大自然区的特点,采用学生自学后的列表比较及综合联系分析的方法。
●教具准备1.自制投影片:我国地势分布图,我国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我国三大自然区图,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以上最好能制成复合式投影片)2.我国三大自然区基本特征比较表(投影片)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在学习了高一的系统地理和高二的选修地理的基础上,今天起我们将开始探讨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方面的知识。
作为国土整治的开篇,本单元首先研究了解的是我国的区域差异知识。
(板书)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承转)我国国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各地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水平等也有明显不同,由此构成了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我国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情况,我国可以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讲授新课](板书)§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复习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或教师提示后,请继续学生思考分析这两大特征: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教师归纳)组成各自然区域内的各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某一个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都必然会引起其他自然要素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
三大自然区中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青藏高寒区
高原山地为主, 海拔高
地形地势 平原和低山丘陵
自 气 候 然 地 文 理 水 特 征 植被土壤 差 区域内部 异 变 化
主导因素
季风气候,雨热同 期,气候湿润
河湖多,雨水补给, 主要为外流河、淡水 湖,绝大部分属外流 区
高寒气候,气温低, 风力强 多冰川、湖泊,多 大江大河发源地, 内外流区兼备
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
植被:草甸植被 为主
土壤: 贫瘠
青 藏 高 寒 区
地形: 地势高 分布在第一阶梯上 水文: 冰川广布、大 江之源,(咸 水)湖泊众多 人烟少 河谷农业、高 寒牧业
三大自然区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比较
自然区 比较项目
东部季风区
为主,海拔较低
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和盆地,海拔 较高,但差别明显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 旱半干旱,风力较强 河湖少,高山冰雪融 水补给,多内流河、 咸水湖,多属内流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
植被:草原、荒 漠为主
土壤: 发育差,有 机质含量低 地形: 地形闭塞,海拔 较高,内部差异 大 水文: 内流河,多咸 水湖泊 人烟少 草原牧业、 灌溉 干 旱 半 干 旱 区
分布在第二阶梯上
内蒙古草原 河套平原、宁 夏平原
带状
柴达木盆地风蚀地貌
青藏高寒区,位 于我国的西南部,地 壳活跃,海拔高,自 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 日温差大,太阳辐射 喜马拉雅山脉 强,是亚洲众多河流 新疆绿洲农业景观 的发源地。以畜牧业 和河谷农业为主。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 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 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 草原、荒漠和戈壁。土 草甸、灌丛和山谷森 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 低 林。冻土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考点搜索】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我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的全国性地区差异,为后面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的专题提供基础知识。
◆知识纲要
地貌 气候 ◆重要图释
图1.1 “三大自然区图”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自然地理分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mm 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学习策略】
1、读图分析: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方法,识记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相互界线,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2、综合训练:运用空白地图,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理解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教学内容】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地貌、气候的地域差异)
表1-1:我国地貌和气候的地域差异
2.三大自然区的基本情况(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表1-2:三大自然区基本情况比较表
三 大
自 然 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全 国 性 差 异
湿润干旱高寒整
体
性
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1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图1-1
3. 青藏高寒区
活动: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完成表1-3:
表1-3: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比较表
[经典例题1] (2002年天津卷)读图1-4,回
答下列问题:
(1)城市N 以西的铁路线名称是( )
A.
青藏铁路 B.兰青铁路 C.兰新铁路 D.宝成铁路
(2)M 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 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B.光照、水 C.水、地形 D.地形、热量 (3)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 作为毛纺 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
A.接近市场
B.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C.接近原料产地
D.交通运输方便
(4)9月23日,某摄影爱好者在日落前1小时到达P 点拍摄湖面落日景观,此时北京
图1-4
时间约是()
A.17:00
B.18:00
C.17:20
D.18:20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对区域地理的认识方法、综合分析评价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子的能力及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通过青海湖以及山脉、河流、铁路线的走向等,可判断图示范围主要是青海湖周围及湟水谷地地区。
第(1)题主要考查对有关地理事象的记忆、识图能力。
第(2)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M河谷地(湟水谷地)三面环山,海拔2000m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上,因此热量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大要素;另外由于地处河流谷地,三面环山不利于扩大农业规模和实行机械化作业。
发展农业的优势是光照充足,有灌溉水源。
第(3)题应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场。
第(4)本题主要考查对区时、地方时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答案:(1)A (2)D (3)C (4)D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6-7题为双项选择题)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的自然差异显著,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完成1-3题:
1、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加,人口比重依次增加
B.地势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2、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3、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到:“早晨出门,天色昏暗。
强劲的东风刺骨般的寒冷,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
这种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
”据此完成4-5题:
4、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 )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 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5、王教授家乡的土壤上是 ( )
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砖红壤
6、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 )
A.地貌
B.土壤
C.气候
D.植被
7、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单元有 ( )
A.黄土高原
B.藏北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 准噶尔盆地
二、综合题
8、读图1-5,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区域C 为 区,D 为 区。
C 、D 两区的交界线上有 山、 山和 山。
(2)图中A 、B 所在的区为 区,AB 间以 为界,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A 与C 相邻处的A 侧温度带属于 带,
B 与
C 相邻处B 侧的干湿地区属 区。
(3)C 区向东,农业生产由以 业为主变为以 业为主。
1、D
2、C
3、B
4、D
5、C
6、AC
7、AD
8、(1)青藏高寒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昆仑山 祁连山 阿尔金山 (2)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 暖温带 湿润地区 (3)畜牧业 种植业
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