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陷阱 一
决策陷阱分析
哈尔滨商业大学营销管理作业决策陷阱的相关分析学生姓名专业企业管理学院2013年10月25日决策陷阱的相关分析1.决策陷阱的定义如果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以牺牲企业的机遇为代价而决策者却仍然认定它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就成为决策陷阱。
2. 决策陷阱的类型2.1 “沉锚效应”陷阱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媒体上的一个小数字。
在商业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
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它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沉锚”。
2.2 “有利证据”陷阱“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2.3 “框架”陷阱无论是你自己或是别人创造了问题的最初框架,都千万不要自动地接受它。
要对一切所谓的经验、模式、规律、习惯、习俗等敢于怀疑,敢于说“不”。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为了确保安全,人们倾向于接受事物最初的框架,而不愿意冒险突破框架,尝试新的可能性。
比如车轮一定是圆的,乌鸦一定是黑的,女人爱财、男人好色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框架思维模式。
无论是你自己或是别人创造了问题的最初框架,都千万不要自动地接受它。
要对一切所谓的经验、模式、规律、习惯、习俗等敢于怀疑,敢于说“不”。
2.4“霍布森选择”的陷阱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相同的低价格,可以随意选。
决策中的五大心理陷阱
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人必须承认自己的有限和不足; 有时候,还要承认自己并不高明,甚至是愚蠢的。
陷阱一、虚假一致性偏差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 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 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 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 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可得性对于估计事件发生概率是一种有用的思路,但也容 易因为对于可得性的依赖和信赖而导致预测偏差。
陷阱五、沉锚效应
• 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 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 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 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 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 过多的重视。 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 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 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 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 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此为认知证实偏差。证实偏差是一种过滤
性的知觉机制,它会导致我们的信念固着,进而自欺欺人,刚愎自用,做出不利于自 己和组织的决策。
证实偏差导致个体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评价一旦形成便不 轻易改变。证实偏差其实是人的一种自利性倾向造成的,有选择地 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验证自 己观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由此获得自信与自尊的满足感。
决策的8个心理陷阱
糟糕的决策常常可以追溯到做决策的方式——没有搞清楚界定可行方案,没有收集恰当的信息,没有准确地衡量成本和收益。
但是,有时候错误不在于决策过程,而在于决策者的想法。
大脑思考的方式能够阻碍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约翰·哈蒙德、拉尔夫·基尼和霍华德·莱法研究了8种最有可能影响商业决策的心理陷阱:1.锚定陷阱(anchoring trap)使人们给最先接收到的信息以不相称的权重;2.现状陷阱(status-quo trap)使人们即使有更好的选择也倾向于维持现状;3.沉默成本陷阱(sunk-cost trap)使人们容易重复过去的错误;4.证实性陷阱(conforming-evidence trap)导致人们去寻找可以支持现有偏好的信息,而忽视反面的信息;5.框定陷阱:如果人们不恰当地阐述了某个问题,影响了整个决策过程,则为框定陷阱(framing trap);6.过分自信陷阱(overconfidence trap)让人们高估预测的准确性;7.谨慎陷阱(prudence trap)使人们在估计不确定性事件时过分小心;8.可回忆陷阱(recallability trap)使人们给最近发生的、鲜活的事件以过多的权重。
避免这些陷阱的最好办法就是警觉,预先提防就可以预先准备。
但是管理者也可以采取其他简单的方法来让自己和组织避免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误。
——摘编自约翰·S·哈蒙德、拉尔夫·L·基尼、霍华德·莱法《决策中的隐蔽陷阱》一文一、决策中的陷阱糟糕的决策往往可以追溯到决策方式的错误上——没有准备好备选方案,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没有权衡成本和收益等等。
可是,有些时候管理者明明采取了正确的决策步骤,却还是犯下了严重错误,给企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危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有时毛病并不出在决策过程上,而是出在决策者的思维上。
人类大脑运作方式中与生俱来的缺陷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大决策陷阱和十个常犯的错误
六大决策陷阱和十个常犯的错误一、六大决策陷阱1、“沉锚”陷阱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话、报纸上的一个小事件、网络上的一个小数字或者是某个专家的预测等等。
它们可能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甚至左右你的思考和决策。
如何走出“沉锚”陷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看看有没有其它的选择,不要一味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下问题,有一个基本打算,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集思广益。
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在向顾问征求意见时,要尽量客观公正地介绍情况,不要搀杂你个人的观点和倾向,以免影响他们的思路;——假如有一个类似“沉锚”的问题在影响你的正常思考,要问一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然后,就这个问题进行更为广泛的搜集资料、剖析论证,直到彻底弄清楚为止。
2、“有利证据”陷阱“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如何走出“有利证据”陷阱——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有利证据”的倾向;——尽量逆向思维,朝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去想,或者找一个你所信赖的意见分歧者,进行一次彻底的辩论;——审视自己的动机。
你是在收集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呢?还是只是在为自己的决定找借口?特别是当你身处企业最高层时,你千万注意你的下属是否在用你感到舒服的“有利证据”来讨好你;——征求别人意见时,不要找那种随波逐流、惟命是从的人。
你也要注意你的顾问或智囊团,有时他们因为害怕得罪了你而丢了饭碗或项目定单,不得不拼命地帮你搜集“有利于你”的“证据”,而这恰恰是你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陷阱。
职场中常见的决策陷阱及避免方法
职场中常见的决策陷阱及避免方法在职场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
有些决策看似微不足道,比如选择先处理哪项任务;而有些决策则可能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甚至整个团队的命运。
然而,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陷阱,导致决策失误。
本文将探讨职场中常见的决策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一、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过度依赖最先获取的信息,将其作为后续判断的基准。
比如,在薪资谈判中,如果对方先给出一个较高的数字,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以这个数字为参照,从而接受一个相对较高但可能并非最优的薪资。
避免方法:在面对重要决策时,要努力摆脱初始信息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收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同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质疑和调整自己的初始判断。
二、过度自信很多人在职场中都存在过度自信的倾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的准确性。
比如,在项目评估中,可能会过于乐观地估计完成时间和成果,导致最终无法按时交付。
避免方法:在做决策之前,要对自己的能力和所面临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
可以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声音。
同时,要预留一定的弹性和缓冲时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三、沉没成本谬误当我们在某个项目或决策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或资源时,即使发现继续下去可能不是最佳选择,我们往往也会因为不愿意放弃已经付出的成本而坚持下去。
比如,在一个亏损的项目中,不断追加投入,希望能够挽回损失,结果却越陷越深。
避免方法:在做决策时,要将目光聚焦在未来的收益和可能性上,而不是已经发生的成本。
如果继续下去的预期收益小于停止的损失,就要果断止损,重新寻找更有价值的机会。
四、群体思维在团队决策中,为了追求和谐一致,成员可能会压抑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导致整个团队陷入一种错误的共识。
比如,在讨论方案时,大家都附和领导的意见,即使有人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敢提出。
避免方法:团队领导者要营造一个鼓励开放和多样性的氛围,让成员能够自由地表达不同的观点。
领导者决策中的五大心理陷阱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一般来说,管理者在决策中容易陷入五大心理陷阱:转自铁血社区陷阱一: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和几个朋友一起吃火锅,一个朋友喜欢吃鱼丸,就点了两盘.可是,饭局结束的时候,那两盘鱼丸似乎没有怎么吃,有朋友问“你点的鱼丸,你怎么没有吃多少啊”那位朋友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天胃不太舒服,我觉得鱼丸很好吃,是给你们点的.”大伙儿不置可否.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转自铁血社区1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2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3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实验结果显示,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当被试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Ross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也就是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常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在第二项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假想的情境和纸笔的测试,而选择了巨大的挂在身上的广告牌做实验研究.转自铁血社区这次来的被试是一批新的大学生.实验者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30分钟.实验之前,不告诉被试这家饭店饭菜质量如何,以及他们看上去有多傻.只是告知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此作为这样做的唯一动机.不过如果被试不愿意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这项实际的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第一项研究的发现.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和上次一样,人们对于“持不同政见者”的人格同样十分极端的预测.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显然,他们的估计以及对别人人格的判断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女性人普遍认为她身边的很多女性也同她一样吸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似乎沉重的寓言故事.以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我们喜欢的别人一般也会喜欢;我们厌恶的别人一般也会厌恶.自己喜欢吃米线,于是就开了一家米线馆儿,发现生意并不怎么好;自己热衷于减肥,心里就想着,像自己一样苦苦寻觅减肥之道的人比比皆是,开一家减肥餐厅一定生意兴隆,可是后来发现这也是行不通的. 转自铁血社区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虚假同感偏差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1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你非常重要的时候;2当你非常确信并坚定自己的观点或意见的时候;3当你的地位和正常生活受到某种威胁的时候;4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的时候;4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的时候.转自铁血社区陷阱二:证实偏差证实偏差是指当人们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点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的看法相左的观点.证实偏差导致个体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评价一旦形成便不轻易改变.证实偏差其实是人的一种自利性倾向造成的,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验证自己观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由此获得自信与自尊的满足感.最能说明这种知觉偏差的一个例子是吕氏春秋中疑邻窃斧的故事.从前有个丢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脸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转自铁血社区比如,管理者已经在内心里做出了一项投资决策,或者要发布一项改革政策,他们会召开“象征性会议”,以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美其名曰集思广益.其实,他们的内心里是不情愿的,所以,在召开会议之前,管理者很可能就在盘算,谁最有可能提反对意见,于是,想方设法把这个人或这些人排除在会议之外.有的管理者在开会之前已经定了调子,比如说“我觉得这个项目是可行的,请大家发表一下意见.”于是,就出现了一边倒,与会者争先恐后地为上司的决策增添证实性的数据与证据.即便不如此,管理者是真心想倾听一下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但是,面对一些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反对者,管理者不免大声咳嗽或皱眉头,明白的人自然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即便还不如此,有的管理者在听到或看到一些与自己不一致的信息时,总是下意识地认为,他们所说的只是一面之词,而事情本来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严重.而对于暗合的一些说法或证据,甚至如获至宝,深感“英雄所见略同”证实偏差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下属的看法和评价.比如,你认为小张是一个认真的员工,你就会不自觉地搜集小张工作认真的证据,即使小张工作中出现了纰漏,你也觉得这是偶然的因素所致,不自觉地过滤掉了有关小张工作不认真的信息.反之亦然.证实偏差是一种过滤性的知觉机制,它会导致我们的信念固着,进而自欺欺人,刚愎自用,做出不利于自己和组织的决策.转自铁血社区陷阱三:代表性偏差代表性经验判断指人们凭经验已经掌握了一些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当人们要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出现时,只需要看这一事物的“代表性特征”是否出现.这样,以两类事件是否具有相似性或代表性特征为依据,通过事件A的相关数据与信息评估事件B.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搜索同类事件出现的结果,并以此作为推理的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有用的分析方法.但是在寻找规律或结果的概率分布的过程中,当代表性使得你忽视其他类型的相关信息时,它就会让你误入歧途,从而得到错误的信息,并导致决策的错误.举一个例子,现在给你一份关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材料:这位企业家个子不高,显得有些清瘦,眼睛不大但目光犀利,他的成功来自于他顽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竞争动力,但是,自负的神气好像让他有些孤独.他有一个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周会花不少时间从事他喜欢的运动,请你猜测一下,这位企业家喜欢的这项运动是什么呢选项有五个:1快步走路;2一项球类运动;转自铁血社区3乒乓球;4一项田径运动5网球.按照一般的推理思路,你可能会选择网球或乒乓球,因为它们看起来具有企业家可能喜欢的运动的所有特征,但这却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因为,无论是乒乓球还是网球,他们都包含在“球类运动”这个更大的代表性范畴之中.代表性偏差的主要表现是在搜集信息时忽略样本的大小.统计学原理告诉我们,在分析事件特征或规律时,统计样本的大小具有重要而关键的意义.统计分析过程中,样本的数量愈接近真实的数量,统计的结果也就愈可信.也就是说,样本越大,其真实性越大;样本越小,其真实性越小.我们分析事件的代表性,目的是对同类事件以往所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的概率分布,从而找出发生概率最大的结果即最可分析时,必须考察所有的同类事件样本,或者考察尽量多的同类事件样本.转自铁血社区比如,企业在做产品知名度、满意度或新产品上市前的消费者偏好之类的市场抽样调查时,有的企业采取拦截访问的抽样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是无论怎样控制样本和访问的质量,这样收集的数据都不会对总体有很好的代表性.而采用随机抽样进行入户访问,则是较好进行总体推断的抽样调查方法.因为,拦截访问受到抽样地点选择的影响,受访者的样本群体结构与实际的总体群体结构并不会完全一致,因此通过拦截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情况就会出现代表性偏差.而且,如果我们趋向于在很少的数据基础上很快地得出结论,那势必动摇决策科学性的根基.陷阱四:可得性偏差人们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可记忆的、明显的和常见的例子和证据进行判断,即使是在他们拥有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权重,而对大量的其它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人们通过不费力地回想出的信息进行概率推断,结果导致判断误差.很多的商品广告就是在强化人们对某种商品的熟悉和认知程度,从而达到刺激人们购买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根据事例或事件的发生能够回忆起来的难易程度,来估测某一类别的频率或某一事件的概率.例如,在你的单位里,不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几起因心脏病发作的中年人,你可能就会通过这些事件来估测中年人发作心脏病的危险.你也可能根据你朋友或熟人创业的成败而得出创业成败的概率.可得性对于估计事件发生概率是一种有用的思路,但也容易因为对于可得性的依赖和信赖而导致预测偏差.可得性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可提取性导致的偏差转自铁血社区在根据某一类别的事例的可得性来判断类别的大小时,事例易于提取的类别会比频率相等而事例较难提取的类别显得数目更大.行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先给受试者听一份男女名人的名单,然后要求他们判断名单中男性的名字是否多于女性的名字.实验者将不同的名单提供给不同的受试者群体,在某些名单中男性相比女性更为着名,而在其他名单中女性相比男性更为着名.对于每份名单,受试者都错误地判断名人更多的类别,就是数目更大的类别.同时,事件的鲜明性会影响事例的可提取性.例如,人们亲眼看到一所房子发生火灾,比他在看电视、报纸报道一则火灾的感受,前者肯定比后者有着更为强烈的主观影响.而且,最近发生的事件可能比较早发生的事件更容易回忆起来,这就是近因效应的影响.当你目睹一部汽车倾覆在路旁时,你会暂时调高交通事故的主观概率.媒体的影响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项研究,研究者请人们对瑞典、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尼日利亚这四个国家的人口数目进行排序判断,研究结果证明,被试对一个国家了解的越多,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人口估计也越高.而且,被试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与一年中这个国家被纽约时报提及的次数有相当大的相关.毫无疑问,媒体在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的同时,它们也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根据媒体这些可得性信息做出判断,也可能使我们进入陷阱.在交通工具中,飞机、火车、汽车哪一种更危险很多的朋友下意识地说飞机最危险据美国全国安委会对1993~1995年间所发生的伤亡事故的比较研究,坐飞机比坐汽车要安全22倍.相对于汽车和其它交通工具,飞机大概每飞行300万次才发生一起故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乘客每天做一次飞行,那他要不停的坚持8200年才可能赶上一次空难.事实上,在美国过去的60年里,飞机失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在有代表性的3个月里汽车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少.所以,无论从交通工具本身、乘坐安全系数、驾驶员素质、事故率、死亡人数等方面来看,飞机都是远远超过汽车、火车等最安全的交通工具.转自铁血社区为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飞机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交通工具呢这与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关.媒体对于飞机的关注远远大于对火车和汽车的关注,一次小小的飞机故障就可以成为电视中的新闻,而火车只有脱轨的事儿才能见诸媒体的报道,更不要说汽车了.所以,飞机的媒体曝光率最高,这些易得性的信息自然也就影响了人们对于飞机安全性的主观评估.陷阱五:锚定效应这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故事.一条巷子里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一个,右边一个,两家店的生意都很好,每天都是顾客盈门.可是,晚上盘点的时候,左边这个店总是比右边那个店每天多赚两三百块钱,而且每天都是这样,让人心生不解.细心的人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如果你走进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员微笑着把你迎进去,给你盛好一碗粥,热情地问你:“您好加不加鸡蛋”一般情况下,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一个吧于是服务员就会拿来一个鸡蛋;不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不加,喝完粥结了帐就走了.可是,如果你走进左边那个粥店,服务员同样也是微笑着把你迎进去,给你盛好一碗粥,然后热情地问你:“您好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一般情况下,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两个;不喜欢吃鸡蛋的人,就会说加一个.就这样,一天下来,左边的这个粥店比右边的那个粥店每天要多卖出很多个鸡蛋,这就是它每天多出多出两三百块的原因.大凡讲这个故事的人,都是在讲左边那家粥店的生意经.其实,粥店的生意经里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心理学道理.左边的那个粥店其实是在运用心理学中的锚定法,诱导消费者在不经意间做出有利于店家的选择.如果你是它的顾客,你的决策则是受到了心理锚定效应的影响,你不自觉地在粥店设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决策选择.也许,多吃一个鸡蛋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商业交易或谈判中,你多付出了10万或者100万,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大损失.转自铁血社区左边小店的服务员把顾客“锚定”在“加几个鸡蛋”上,而右边小店的服务员则把顾客“锚定”在“要不要加鸡蛋”上.在前一种情况下,顾客是在“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上进行选择或调整,而后一种情况下,顾客是在“加不加鸡蛋”上进行选择或调整,顾客有限的理性使很多的顾客没有充分地调整,使两个小店的生意大相径庭.心理学家曾经运用一个随机转盘对人们进行测试.当转盘的指针停留在65%这个刻度时,要求被试回答:非洲国家的数量在联合国国家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大于65%还是小于65%对于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大部分被试都会回答小于65%.实验者接着又问:“具体的比例是多少”多数被试回答45%左右.接下来,研究者又对一些从来没有参加这类测试活动的人进行了测试.当转盘的指针指向10%的时候,要求被试回答:非洲国家的数量在联合国国家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是大于10%还是小于10%转自铁血社区这也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大部分被试会回答大于10%.实验者接着又问:“具体的比例是多少”多数被试回答在25%左右.所有的被试都知道,转盘的数字是随机出现的,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明显地受到转盘先前给出的数字的影响——即使这些数字是无关的.也就是说,被试的答案被“锚定”在先前给出的无关数字上了.外出旅游的时候,你看中了一件标价为3000元的紫砂壶,但你对紫砂壶的情况又不是很了解,结果你动用了所有的智慧与店主讨价还价,最终以 1500元成交,你感到很满意.因为,你花了1500元的价钱买了3000元的东西,而不是花了4000元的价钱买了3000元的东西.店主也很高兴,因为他把价值500元的东西随意标成了3000元,而店主的这个前置标价,对于你来说就是一种“锚定”,他让你始终围绕着这个似乎是随机的数字3000元来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家在一开始就标价很高的原因,因为,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双赢”:商家赚了钱,顾客“捡了便宜”.这些现象也会出现在商业谈判之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你可能会“锚定”谈判对手,也可能会被对方所“锚定”.转自铁血社区有一种十分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打破这种思维锚定,那就是货比三家,充分地了解标的物的相关信息.。
五大决策陷阱
五大决策陷阱1、“沉锚”陷阱: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如何走出“沉锚”陷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要一味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在向别人请教前,自己应有一个基本打算,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集思广益,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在向顾问征求意见时,要尽量客观公正地介绍情况,不要搀杂你个人的观点和倾向,以免影响他们的思路。
2、“有利证据”陷阱: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从而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如何走出“有利证据”陷阱?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避免只接受“有利证据”的倾向;尽量逆向思维,朝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去想,或者找一个你所信赖的意见分歧者,进行一次彻底的辩论;审视自己的动机,千万注意你的下属是否在用你感到舒服的“有利证据”来讨好你;征求别人意见时,不要找那种随波逐流、惟命是从的人。
3、“框架”陷阱:无论是你自己或是别人创造了问题的最初框架,都千万不要自动地接受它。
要对一切所谓的经验、模式、规律、习惯、习俗等敢于怀疑,敢于说“不”。
如何走出“框架”陷阱?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方式,用“如果……会……”的假设思考模式,重新设定问题或机会的框架,预见不同的结果;采取中立的态度,也就是决策的得失都要加以考虑,或者接受不同的参照点;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尝试问问自己:如果框架改变了,你的思路会有何变化?4、“霍布森选择”的陷阱: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相同的低价格,可以随意选。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他把马圈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赖马。
霍布森允许人们在马圈里自由选择,可是大家挑来选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到最后却仍然得到一个最差的结果。
可以看出,这种选择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着有限的选择,无论你如何思考、评估与甄别,最终得到还是一匹劣马。
领导陷阱及规避之策
领导陷阱及规避之策领导陷阱及规避之策作为一个领导,无论是企业的CEO,还是团队的负责人,都会面临许多领导陷阱。
这些“陷阱”可能是领导个人的缺陷,也可能是组织环境的限制,它们会妨碍领导取得成功,并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发展。
因此,了解并规避这些陷阱是领导发展的关键。
一、人事决策陷阱人事决策陷阱是指在人事决策过程中,领导可能会受到个人偏见和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面试时,如果领导感到某个应聘者与自己有类似的思想、爱好或生活经历,很容易被这些因素所误导,而忽略了更重要的面试指标。
规避之策:建立科学的招聘流程,设置严格的面试标准,严格控制主观因素的线索,通过多次面试、多位面试官的评估,从底层数据中获得信息,减少个人偏见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二、自我启示陷阱自我启示陷阱是发生在领导心理状态中的陷阱,这种陷阱由于缺乏客观视角,领导往往会朝着自己的期望和想象的方向走,忽略了其他的信号和参考,从而失去了一些拥有潜力的机会。
规避之策:建立清晰的工作评估体系,采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和评估标准,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扩大个人的视野和团队的思路数量。
三、抵抗变革陷阱在面对变革时,领导可能会受到部分成员抵制和质疑的影响,从而选择停止或减缓变革的进程。
这种抵制变革的情况在技术更新或公司文化变化时尤为常见。
规避之策:领导要清楚地了解各成员和团队的需求和情况,同时,根据团队的文化氛围、现状和目标等进行相应的变革规划和沟通,为成员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变革方案。
四、沟通陷阱在领导过程中,沟通往往是关键的环节,而缺乏沟通往往导致治理计划推迟、团队成员之间产生误解,给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各种问题。
规避之策:建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包括定期召开会议,开放性的沟通机制和沟通交流平台,明确、凝聚和使每一个团队成员能闭塞。
有效的沟通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能力和思维成果,帮助团队达到目标,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
五、信任陷阱信任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前提,但当一个人受到他人的信任时,他可能会依赖在这种信任关系中。
警惕科学决策中的五大陷阱
警惕科学决策中的五大陷阱作者:王玉堂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07期决策,在整个领导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
领导干部位高权重,掌握着决策资源和决策主动权,一旦决策失误,就意味着领导工作将以失败告终。
因此,决策职能是领导工作的第一职能,决策科学是领导工作的第一追求,决策能力是领导能力的第一要素。
决策能力高的一个标志,就是权衡利弊、决策科学、符合实际。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有过精辟论述:“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
”这个道理亦适合决策活动。
要达到决策目的,就必须极力避开以下五大陷阱:陷阱一:“射箭”陷阱。
射箭一定要找准靶心,有的放矢,这是常识。
但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没有目标乱射箭,从而跌入“射箭”陷阱。
科学决策,目标和目的至关重要。
目标就是预期中的结果和目的,决定着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向,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享有“西方兵圣”之誉的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想清楚要以战争达成什么,以及准备如何完成,没有人可以轻易发动战争,最好连想也别想。
”战争是这样,领导工作也是这样。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把决策目标搞清楚,就不可能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更谈不上决策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三个建筑工人回答同一个问题——“你在干什么”,一人说“垒墙”,一人说“建楼”,第三个人则说“建设一座城市”。
若干年后,“垒墙”的还在“垒墙”,“建楼”的成了工地管理者,“建设一座城市”的则成了这个城市的管理者。
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心中目标不一样,干同样的工作,结果就不一样。
在决策目标清晰、明确的前提下,还要坚持“超越目标,目的优先”的原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就是一个战略目标,目的是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明确了这个目标之后,地方政府就可以因人因地施策:能就地脱贫的就通过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实现就地脱贫;不能实现就地脱贫的就实施扶贫搬迁,找一个“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的地方实现易地脱贫。
决策陷阱
决策陷阱1 决策额陷阱的定义如果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以牺牲企业的机遇为代价而决策者却仍然认定它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就成为决策陷阱。
2 决策陷阱的类型2.1 “沉锚”陷阱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媒体上的一个小数字。
在商业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
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它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沉锚”。
2.2“有利证据”陷阱“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2.3 “框架”陷阱无论是你自己或是别人创造了问题的最初框架,都千万不要自动地接受它。
要对一切所谓的经验、模式、规律、习惯、习俗等敢于怀疑,敢于说“不”。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为了确保安全,人们倾向于接受事物最初的框架,而不愿意冒险突破框架,尝试新的可能性。
比如车轮一定是圆的,乌鸦一定是黑的,女人爱财、男人好色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框架思维模式。
无论是你自己或是别人创造了问题的最初框架,都千万不要自动地接受它。
要对一切所谓的经验、模式、规律、习惯、习俗等敢于怀疑,敢于说“不”。
2.4 “霍布森选择”陷阱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承诺:买或是租我的马,只要给一个相同的低价格,可以随意选。
其实这是一个圈套。
他把马圈只留一个小门,大马、肥马、好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马、瘦马、赖马。
决策中的五大陷阱
决策中的五大陷阱决策是每个主管最重要的工作,最令人费神,也最冒风险。
决策失误的原因何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决策方式不正确,如事先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选择,没有收集到准确的信息,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有严重失误等,但也有时决策失误的原因并不在于决策过程本身,而在于决策者本人的主观想法。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都在努力研究大脑的工作方式。
无论是案头研究还是实地测试都表明,人们在做决定时,都无意识地利用先前的常规思维来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常规都可以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但有时情况并非如此。
举例来说,我们判断物体的远近,一般都与清晰度有关系,物体看得越清楚,我们就知道它离我们越近。
但如果是在有雾的天气,我们在判断物体的远近时,就有可能被以前的常规迷惑,看起物体来觉得它比平时要远。
在日常生活中,它一般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对飞行员来讲,这种常规的错误引导则可能是灾难性的。
研究者已发现了影响人们思维的一系列类似的缺陷或陷阱,有些是错误的感觉,有些是偏见,有些是我们思维中非理性的因素。
之所以称其为“陷阱”,是因为不易被人察觉,它们就融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
“沉锚”陷阱现在请一组人都回答两个问题: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3, 500万吗?2.你猜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再请另一组人回答两个类似的问题。
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1亿吗?2.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实验证明,人们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都受了第一个问题的影响,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随着第一个问题数字的增大而增大。
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人们心理中一种常见而有害的现象,即“沉锚”效应。
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晚报上的一个小数字。
在商业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
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沉锚”。
如何避免决策中出现的常见陷阱
如何避免决策中出现的常见陷阱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
有些决策毫无疑问地是正确的,但有时候我们会陷入决策陷阱中,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决策陷阱是指因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原因,而导致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陷入一个无法逃脱的局面。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决策陷阱,并给出避免它们的建议。
一、认知偏差陷阱认知偏差陷阱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往往存在一些偏差。
例如,选择性偏差是指人们只看到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自己想法相反的信息。
另外,顺应性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按照群体的意见行事,而不顾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些偏差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为了避免这些偏差,应该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避免被他人的意见左右、并考虑各种可能性。
二、情感陷阱情感陷阱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情感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例如,一些人可能会把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偏见放在前面,而不是考虑客观的因素。
另外,情绪化决策也是情感陷阱的一种表现,指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决策者往往偏向于做出冲动的决策。
为了避免情感陷阱,应该保持冷静、分析问题,并尽量采用客观的标准来评估情况。
过度自信陷阱是指决策者过于自信,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这种陷阱往往会导致不切实际的决策或过度冒险的行为。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信息并评估决策的风险和收益,同时考虑事情的多个方面。
四、跟随群体陷阱跟随群体陷阱是指人们往往会导致将随大流,而没有对事情做出独立的判断。
这种陷阱很容易发生在团队合作或集体决策的情况下。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并且考虑自己是否真正支持该项决策。
五、时间压力陷阱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时间压力可以让人们做出快速的决策。
但是,这种压力也可能会导致决策者忽略细节、没有考虑所有可能性。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应该设法减轻时间压力,并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和评估决策的影响。
六、宣传噪音陷阱在一些情况下,决策者可能会受到媒体、广告或其他宣传的影响。
领导者决策中的五大心理陷阱
领导者决策中的五大心理陷阱!来源:39健康网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
一般来说,管理者在决策中容易陷入五大心理陷阱:陷阱一: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和几个朋友一起吃火锅,一个朋友喜欢吃鱼丸,就点了两盘。
可是,饭局结束的时候,那两盘鱼丸似乎没有怎么吃,有朋友问“你点的鱼丸,你怎么没有吃多少啊?”那位朋友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天胃不太舒服,我觉得鱼丸很好吃,是给你们点的。
”大伙儿不置可否。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
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
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1)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2)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3)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选择。
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就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虚假同感偏差。
当被试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Ross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
企业管理中的决策陷阱
企业管理中的决策陷阱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常常会陷入一些困境和陷阱。
本文将讨论企业管理中常见的决策陷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确认偏误确认偏误是指管理者倾向于过分看重已有的信息,而忽视其他可能的选择。
这种偏误常常导致管理者陷入思维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利用现有信息。
为避免确认偏误,管理者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时刻准备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
此外,也可以请同事或专业顾问提供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做出更全面和准确的决策。
二、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管理者因为追随他人的决策而忽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
这种效应常常在集体决策或组织内部普遍共识的情况下出现。
为避免羊群效应,管理者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此外,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使每个人的意见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考虑,也是避免羊群效应的关键。
三、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管理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从而在决策中忽视风险和可能的失败。
这种偏误常常导致决策的不稳定和风险的增加。
为避免过度自信,管理者应该保持谦虚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们应该主动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反馈,充分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并谨慎评估可能的风险和后果。
四、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效应是指管理者在决策中过分关注已经投入的资源和时间,而忽视实际的利益和效益。
这种效应常常导致管理者坚持错误决策,无法及时调整。
为避免沉没成本效应,管理者应该从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在决策过程中注重回顾和评估。
如果发现之前的决策出现了偏差或错误,及时调整和改变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五、选择支持偏误选择支持偏误是指管理者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和观点,而忽视相反的证据和建议。
这种偏误常常导致管理者陷入一种思维的死胡同,无法做出全面和准确的决策。
为避免选择支持偏误,管理者应该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积极寻找矛盾和争议的观点,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推动决策过程中,也应该鼓励团队成员提供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领导者需要警惕的六大日常决策陷阱
领导者需要警惕的六大日常决策陷阱决策是每个经理人最重要的工作,也最冒风险。
决策中存在许多陷阱,经理人如何避开陷阱,做出正确的决策?1.“沉锚”陷阱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话、报纸上的一个小事件、网络上的一个小数字。
不知为什么,这些偶然的东西却像幽灵一样挥之不去,从此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甚至左右你的思考和决策。
比如,有一次你参加一个专家论坛,一位专家发表自己对未来三五年市场的趋势预测,结果你不分青红皂白信以为真,无论是分析竞争对手,还是思考市场策略,你都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论断,如果是这样,那位专家的意见和预测对你来说就是“沉锚”,你可要当心!如何走出“沉锚”陷阱:xuee|博锐|2——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看看有没有其它的选择,不要一味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下问题,有一个基本打算,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集思广益。
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在向顾问征求意见时,要尽量客观公正地介绍情况,不要搀杂你个人的观点和倾向,以免影响他们的思路;——假如有一个类似“沉锚”的问题在影响你的正常思考,要问一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然后,就这个问题进行更为广泛的搜集资料、剖析论证,直到彻底弄清楚为止。
2.“有利证据”陷阱有一家公司的产品准备进入上海市场,老板责成销售经理进行决策分析并提出决策方案。
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他的一位从事相似业务的朋友警告他,千万不要冒然进入,理由是他自己刚刚失败而归,并给这位销售经理提供了许多不应该进入的信息。
于是,在事先得到的“有利证据”阴影的笼罩下,这位销售经理迟迟拿不出令自己信服的市场方案。
“有利证据”陷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别人一次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成为束缚我们决策的证据。
管理者决策中的五大陷阱 - 领导力培训
陷阱五:锚定效应
外出旅游的时候,你看中了一件标价为3000元的紫砂壶,但你对紫砂壶的情况又不是很了解,结果你动用了所有的智慧与店主讨价还价,最终以 1500元成交,你感到很满意。因为,你花了1500元的价钱买了3000元的东西,而不是花了4000元的价钱买了3000元的东西。店主也很高兴,因为他把价值500元的东西随意标成了3000元,而店主的这个前置标价,对于你来说就是一种“锚定”,他让你始终围绕着这个似乎是随机的数字3000元来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家在一开始就标价很高的原因,因为,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双赢”:商家赚了钱,顾客“捡了便宜”。
一般来说,管理者在终端管理决策中容易陷入五大陷阱:
陷阱一: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决策陷阱?
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决策陷阱?引言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
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决策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我们时常发现自己陷入决策陷阱,导致做出不理智或错误的决策。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常见的决策陷阱呢?深入了解决策陷阱在探讨如何避免决策陷阱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决策陷阱类型。
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应对和避免它们。
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决策陷阱,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决策忽视了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过度自信可能导致我们对决策的评估不足,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2. 短期决策有时,我们倾向于追求即时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这种短视行为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利于长期发展的决策。
3. 选择支持性证据当我们做出决策时,我们可能会选择支持我们决策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我们想法相悖的证据。
这种行为称为选择支持性证据,它可能导致我们陷入偏见,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4. 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我们在群体中追求一致性和团队合作的倾向。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妥协自己的观点,迎合群体决策,而不是独立地思考和做出决策。
5. 决策疲劳决策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如果没有适当的管理,我们可能会在决策过程中疲惫不堪。
这种决策疲劳可能导致我们做出草率或不明智的决策。
了解这些决策陷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避免它们。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有效地进行决策,并避免这些陷阱。
有效的决策方法1. 确定决策目标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决策目标是什么。
通过明确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和选择可行的决策方案。
同时,决策目标的明确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过度自信和短期决策的陷阱。
2. 收集全面的信息要进行有效的决策,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拥有足够的信息。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收集全面并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评估各种决策方案。
在收集信息时,我们要注意避免选择支持性证据的陷阱。
3. 进行分析和评估一旦我们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拓展训练决策陷阱一、决策中的陷阱糟糕的决策往往可以追溯到决策方式的错误上——没有准备好备选方案,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没有权衡成本和收益等等。
可是,有些时候管理者明明采取了正确的决策步骤,却还是犯下了严重错误,给企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危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有时毛病并不出在决策过程上,而是出在决策者的思维上。
人类大脑运作方式中与生俱来的缺陷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试问,你是不是在谈判时会被对方先提出的条件给限制住,跟着对方的谈判框架走?在明知不该雇用某位员工时,还浪费大量工夫去帮他提高绩效?在对某件重大事情举棋不定时,会有意无意地找那些和你想法差不多的人征求意见?如果是的话,你就和大多数人一样陷入了决策的种种陷阱。
这些心理陷阱的可怕在于,它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以致我们无法识别,甚至自己已经深陷其中还不自知。
二、总结认为,有8种心理陷阱会对影响决策。
1、“锚定”陷阱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对最先接收到的信息赋予过高的权重,结果最初的印象、估计或数据会“锚定”随后的思考和判断。
比如,营销人员在预测下一年度的销量时通常会参考过去几年的销量,过去的数据就成了“锚”(anchor)。
这种方法看似合理,但弊病是过多关注历史情况,而对其他因素考虑不足。
现在请一组人都回答两个问题: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3, 500万吗?2).你猜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再请另一组人回答两个类似的问题。
1).土耳其的人口超过1亿吗?2).你认为土耳其的人口有多少?实验证明,人们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都受了第一个问题的影响,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随着第一个问题数字的增大而增大。
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人们心理中一种常见而有害的现象,即“沉锚”效应。
考虑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
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沉锚”效应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同事无意中的一句意见或晚报上的一个小数字。
在商业中,最常见的“沉锚”是先例或趋势。
市场策划人员在制订销售计划时会参考去年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如果能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准确而恰当的,但如果一味依赖原来的数字,那原有数字就是“沉锚”。
2、维持现状陷阱是指人们对安稳的现状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偏爱,尽管实际上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们也不愿意打破现状。
人们天生喜欢维持现状,他们试图寻找变化最小的决策。
例如,当一个全新的产品推出的时候,它被制造成像一个早就存在的常见的产品。
第一辆汽车像没有马的马车,第一份电子报纸使用和杂志一样的印刷版本格式。
在商业领域中,更严厉的惩罚是针对因为做事而导致的过失,而不是针对不做事的懒惰。
在生活的所有领域中,人们总想避免剧烈的变化。
那么,你能做什么?当你准备做决策的时候,首先认清你的目标,然后比较是改变、还是维持现状,更有利于实现目标。
看看每一个可能的改变,一次看一个,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只想保持现状不变。
如果你要改变现状,那就不要过分夸大你自己和别人已经做出的努力、付出的成本或担心一些情感上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持现状的有效性往往会改变。
当考虑到变革的必要性时,要设想一下将来可能发生的情形。
如果将来的几个备选方案都比维持现状好,则要避免由于难以从中选择而最终决定维持现状。
3、沉没成本陷阱很普遍,也很顽固。
它使得人们在明知决策错误的情况下仍继续错下去,总是抱着一线希望能挽回损失和颜面,结果越陷越深。
人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时,往往会进行不只一次的决策,有时甚至会做出多次决策。
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一个任务过程连续多次决策十分普遍。
而行为科学家在研究多决策过程中发现,当人们再次做决策时,总会习惯地以“前一次抉择是正确的”作为前提进行再决策,即使事实已经证明前一次的抉择有明显的错误。
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的问题在银行业中非常突出,并且经常引起极为严重的后果。
例如,当一个贷款企业陷入困境时,前批款项的信贷员通常会不顾该企业在利用信贷过程中存在着问题,而为该企业继续提供信贷资金,以期望它能够获得喘息的机会,重新恢复生机,但往往事与愿违——企业再次失败。
更为可怕的是“沉没成本”问题经常会引起恶性循环:银行继续信贷,企业继续失败,以致最后企业宣布破产,银行巨额资金回收无望。
其实,在军事领域特别是作战决策领域,“沉没成本”的问题也经常出现。
比如,抗美援朝战争中,自1950年10月25日起,我志愿军已经与南朝鲜军开始交火,事实已经证明麦克阿瑟先前判断“中方不会参战”存在明显失误,但刚愎自用的麦克阿瑟仍然基于“中方不会参战”这一错误判断,决定“分兵多路,快速向中朝边境挺进”,结果遭致连串惨败。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行动节奏明显加快,一次作战或其它行动实施多次决策更为普遍,做决策的时间间隔也将更短,产生“沉没成本”的可能性也更大。
在此情况下,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开“沉没成本”的陷阱,是各级决策和指挥人员必须努力为之的目标。
应当说,避开“沉没成本”的陷阱并不是件难事。
首先是要准确界定决策条件。
要看到,前一次决策的内容与第二次决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前一次决策产生的后果才是再次决策的必要条件。
对此,各级指挥员必须将二者做一个严格的界定。
其次,要交错安排决策人员,使第一次参与决策的人员与第二次参与决策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没有参与第一次决策的专业人员或作战行动执行者列席或者直接参与第二次决策,以提出不同的见解,避开“沉没成本”的陷阱。
银行业的实践也表明,后来介入的业务人员往往有助于避开信贷决策中的“沉没成本”陷阱。
需要指出的是,“沉没成本”产生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决策者的心理。
实践表明,大多数决策者都难以摆脱前一次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心理阴影,会执意在“原方向”上进行再决策以证实前一决策并没失败。
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避免为维护一时的自尊而一意孤行,导致更大错误的发生。
长征中的土城战役,由于我方战场情报的错误,导致先前做出的战役作战决心明显失误,当时的毛泽东同志刚刚恢复军队指挥权,中革军委内部还有人不太相信他,这次决策失误有可能引起巨大负效应。
但毛泽东同志仍然勇敢面对,下达了撤离战场的命令。
这正是我们避开“沉没成本”陷阱所需要的态度和选择。
4、寻求有利证据陷阱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现有观点和取向的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
5、表述方式陷阱出现在决策过程开始的时候。
如果人们一开始对问题的表述方式不一样,决策也可能不一样。
比如,同样是打捞三艘失事船只上的货物,如果描述成可能损失两艘的货,就要比描述成可能打捞起一艘的货(这两者其实是等价的),更能打击人们冒险的积极性。
6、过分自信陷阱,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估计和预测时,过分盲目乐观,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过分大胆决策,高估预测的准确性。
依人脑设计,人类过度自信是很自然的。
这可能是一件好事,例如,一个人必须非常有自信心,才能创立新事业。
但只有极少数新创事业能成功地存活下来。
如果人脑不鼓舞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这个世界将变得了无生气且贫乏不堪。
然而在制定策略及评估策略优缺点时,过度自信却成为一大盲点。
人脑尤其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神算子。
行为经济学通常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测试人类的估算能力:估算一架满载乘客的巨无霸喷射客机的重量或估计尼罗河的长度。
研究人员并不要求受测者说出实际数字,而是要他们在90%的信心指数下,说出一个范围,例如,尼罗河的长度介于2000英里到1万英里间。
无例外地,受测者不断步入相同的陷阱:他们不选择一个较大的安全范围,却宁愿选择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因而错失答对的机会。
(我自己答了15题,没有一次答对,这也是引起我的好奇心而决定进一步从事此项研究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甚至无法指出一个较大的范围以证明自己的无知。
和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不同的是,大多数人情愿精确地答错,也不愿意模糊地答对。
对于自身能力,我们也容易犯过度自信的错误。
当我们以核心能力为评估基础拟定未来策略时,特别容易犯此错误。
过度乐观是过度自信的孪生兄弟。
和悲观的专业人士,如财政官员相较,大多数人都很乐观,因此,我们对未来的预测,通常落在光谱的光明面那一端。
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这两个孪生兄弟携手合作的危险性非常高。
因为制定任何策略的主要前提,均为“可能发生的情况”。
但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不理性地、过分自信且乐观地认为,某些事不会发生,某些事会发生。
以下是克服过度自信问题的方法:1).提供涵盖范围更宽广的情境来测试公司所制定的策略。
如不要只给经理人甲乙丙三个方案,经理人通常会选择处于中间的乙案。
情境规划的先驱壳牌石油集团(Shell Group),通常要求经理人从最后的两个或四个备选方案中挑选一个执行。
2).在最悲观情境中,再增加20%到25%的悲观因素。
由于一般人都比较乐观,因此错估悲观结果带来的风险,通常远大于错估乐观结果带来的风险。
3).在策略中多加入一些弹性与选择,不确定因素排除后,才能顺势扩充规模或放慢脚步。
至于那些以确定因素为基础的策略,经理人仍需存疑。
7、过分谨慎陷阱,与过分自信陷阱相反,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估计和预测时,过分谨慎,当断不断,犹豫不决,以至丧失良机。
在预测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过度警觉或慎重。
当面对高风险的决策时,他们倾向于调整自己的估计或预测,使其“恰好处于安全线上”。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最坏情况下的事态分析法”,这个方法曾普遍用于武器系统的设计,现在仍然在某些工程和控制的场合中运用。
工程师使用这种方法,针对可能的最恶劣的环境条件设计武器,即使这些条件出现的概率事实上非常微小,他们也是如此设计。
8,印象陷阱,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估计和预测时,人们容易陷入过去的经验论中,而不能对事件进行客观、有条理的分析判断,陷入一种固着状态。
“固着”可以变成策略制定者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如在谈判过程中,先为待售事业提出一个较高的价码,而买方的出价,可能会固着于这个价格。
做广告时,“固着”也很有用。
许多为个人操作的基金经理人打广告时,常以过去的良好绩效作为宣传重点,这一招通常很有效。
事实上,研究结果一再显示,基金经理人过去的操作绩效,和他们未来的表现实无多大关联。
固着(特别是固着于过去)可能非常危险。
以保险业为例,受固着的影响,利率变动常会造成严重问题。
英国的衡平人寿保险社(Equitable Life Assurance Society)假设,未来数十年将一直维持高利率,该公司即以此为基础,出售保证可获得一定年金的产品。
这个不当假设已对该公司带来严重财务后果,保险人也蒙受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