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 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 主语+之+谓语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 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 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 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 宋国有什么罪呢?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 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 谓语。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
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 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 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 有?”即为“宋有何罪?”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 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 中心语的后面。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 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 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 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 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 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 《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三、“之”作助词用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 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 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之”的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一、作助词用: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③鸣之不能通其意。
(韩愈《马说》)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大全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大全翻译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而其中一些虚词的翻译,更是关键。
所以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大全,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大全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学课外辅导。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初中文言文“之”字用法小结
知识小结
以上我讲的都是我们初中阶段已 经遇到的或者即将遇到的关于“之” 字一些常见的用法。当然,里面的 例句我只列举了其中的一部分,其 实,我们初中课本的文言文中还有 很多这样的句子。希望大家平时有 时间可以将学过的“之”字的例句 找出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同学们, 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 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 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
②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 技》)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 词(如“事”、“变诈”)名词性短语(如“东北 角”)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 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 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助词
总之结 代词 动词
结构助词 “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凑足音节,无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到、往”
二、“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 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 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 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前 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 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 地”的句式。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可不译。
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
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举例一、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用词。
它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在文言文中经常被使用。
1. 作为动词或助动词在文言文中,之字可以用作动词或助动词,表示移动、到达或达到某个位置或状态。
举例来说,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著名的句子:“大观园对面有人家住。
”这里的“对面”就可以被理解为“向着某个方向(大观园)去”。
其中,“对面”之字起到了表示方向移动的作用,使得整个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2. 作为介词在文言文中,“之”也可用作介词,表示属于、关于或与……有关联。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里的“不远游”即指“不远离(父母)而外出游玩”,其中“离”和“外出游玩”的关系通过“不远游之外出游”,通过使用之字来连接两者,起到了衔接作用,并增强了表达的准确性。
3. 作为连词之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动词短语。
譬如,在《左传·宣公十三年》中有句:“四时分明,仁人之举也。
”这里的“仁人之举”可以理解为“仁人所做的行为”或“具备仁德的人所从事的行为”。
通过使用之字来连接主体与行为,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二、之字在文言文中的举例1. 书名许多以古代经典作品为题材的书籍也常常使用之字来命名。
例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这些书籍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描写而广受读者喜爱。
2. 句子结构文言文中一些较长的句子结构也经常运用到之字。
例如,在《论语》第三章中就有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个句子通过使用“X兮”(X是单音节形容词)这样的结构,使得整个句子节奏感强烈,声调明确。
3. 成语除此以外,许多成语也使用了之字,例如:“立竿见影”、“以毒攻毒”等。
这些成语通过运用之字,不仅令句子谐音,同时也起到了提高表达的效果。
总结:在文言文中,之字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词,在动词、助动词、介词和连词等方面都被广泛使用。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词语
之字的用法文言文及词语一、之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之字是一个广泛使用的代词和介词。
它的用法灵活多样,常用于表示关系、连接词语之间的成分,并能够起到修饰、补充、强调等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之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词语。
1. 之字作为代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字常常作为代词使用,表示“它”的意思。
它可以指代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例如:2. 之字作为介词使用除了作为代词,之字还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方向、目标、来源等含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方向:当之后接动词时,可以表示行进或者移动目标的方向。
例如:(2)表示目标:当之后接名词时,可以表示行动的目标或者所指对象。
例如:(3)表示方式:当之后接动词或者副词时,可以表示达到某种状态或者采取某种方式进行行动。
例如:3. 以“如是”结构启示后一句话“如是”这个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表示根据前一句话所描述的情况,下一句话也是这样。
其形式常见的有“如是者、如是故、如是说”等。
例如,在《论语》中就出现了很多以“子曰”开头,“如是”结尾的句子。
这个结构可以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并强调下一句话对前一句话的呼应和印证。
4. 之字及相关词语在文言文中,除了独立使用之字外,还有一些固定搭配或者相关词语也需要了解。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例子:(1)苟:意为如果、假设。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苟之”,表示如果……则……的意思。
(2)不然:表示否定、反驳的意思。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不然之”,表示相反或不同的观点。
(3)皓首:指头发白了,多指老年人。
常与之字连用形成“皓首之年”,表示经历多年岁月后的年纪。
二、总结在文言文中,之字具有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使用,指代特定事物或抽象概念;又可作为介词,表示方向、目标、来源等含义。
此外,之字还常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一些固定搭配表达特定意思。
通过学习之字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并能够正确解读和理解文言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意。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
(3)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马说》
• (5)音节助词,用来补足音节,无实意,一般不翻译。 •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6)表限定,相当于“以”。 • 如: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练习:
• 公将鼓之 • 无丝竹之乱耳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宋何罪之有 •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局促于一室之内 • 友人惭,下车引之 • 马之千里者 • 若脱笼之鹄
?公将鼓之?无丝竹之乱耳?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何罪之有?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局促于一室之内?友人惭下车引之?马之千里者?若脱笼之鹄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用法及意义
蒋场中学 王晶
1、“之”可作代词
• 代人,译为“他”“他们”。 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 代事或者物,译为“它”“它们”。 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
• 指示代词,译为“这”“那”。 如: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2、“之”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之的7种用法初一文言文
“之”的7种用法初一文言文
“之”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之”代指学习的内容。
2. 作动词,表示“到……去”。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表示“到广陵去”。
3. 作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中的“之”表示“的”。
4. 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5.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之”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6.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7. 作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如,“怅恨久之”中的“之”就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就是虚词“之”。
本文将重点探讨“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作为介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属或指向。
例句1:夫君子不以小善而取之,不以小恶而舍之。
翻译:君子不因小好而取得它,也不因小恶而放弃它。
(《论语·子罕》)例句2:勇士常思刘备之成功。
翻译:勇士们经常思念着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二、作为连词使用除了作为介词使用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两个表示并列意义的成分,并起到衔接和承接的作用。
例句3:既进长安而帝视之,而后荣拜皇帝之位。
翻译:刚一进入长安城,就被皇帝召见,并且随后封印了皇帝的位置。
(《三国演义》)例句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王莽中兴乐观者以为永久之势也。
翻译: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一些人认为王莽的中兴功夫是持久性的。
(《后汉书·王莽传》)三、作为代词使用此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作代词。
它常可以替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句5:民力不足以与敌国对抗,聚合同盟各国之力量,则有可能取胜。
翻译:单凭民族力量无法与敌国对抗,在联合同盟各国的力量之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策·韩策一》)例句6:子非我难留也!嗣后有明堂执政、光武纲常哺育、重承先王之志者乎?翻译:不是我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代会有领袖在明堂上理政,肩负起维护光武纲常,继承先王志楼的使命吗?(《史记·太史公自序》)四、作为助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助词。
它常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将动作加强或变成被发出的意思。
例句7:周瑜之于孔明,于身荣厚。
翻译:周瑜对孔明非常尊敬,看在眼里供起来非常丰富。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之的用法及例句
1. “之”可以作助词“的”呀!比如说“水陆草木之花”,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就好像我们说“美丽的花朵”一样呢。
2. “之”还能用来作代词呢!像“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看到的奇景呀,是不是很神奇?这就好比你看到了一样特别的东西,然后用“它”来指代呀!
3. 当“之”表示去、到的时候也很有趣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里的“之”就是到广陵呀,哎呀,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一样呀!
4. 还有还有,“之”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里的“之”就让“莲出淤泥而不染”不是一个完整句子啦,就像一根线把它们连起来但又不是单独的啦!
5. “之”也可以用来凑足音节呀,没啥特别意思,就是读起来顺溜一点哦。
比如“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口咯,像我们说话有时候加个“嗯”之类的呀。
6. 哎呀,“之”表示提宾标志也不能忘呀!“何陋之有”,这就是把宾语提前啦,真的太有意思啦,这就好像变了个小魔术呀!
7. 最后呀,“之”还可以表示定语后置呢!“马之千里者”,这里就是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在后面啦,是不是很特别呀!
我的观点就是,“之”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呀,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各位热爱语文的同学们,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同学们认真浏览,详细笔记。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归纳总结一、引言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书面语言,其特点之一是使用了大量的虚词。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义,而起到连接、修饰或者衔接其他成分的作用。
其中,字是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
本文将对文言虚词之字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二、连词之字1. 因: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例句:“因饥寒而死。
”2. 以:表示方式和手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句:“以德化人。
”3. 被:表示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或“给”。
例句:“已遭天谴所灭,君子以反身自省。
”4. 与:表示并列关系、比较关系或共同行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等。
例句:“昔者与之论道者稀矣。
”5. 及:表示顺接关系或同时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等。
例句:“同於沟壑之险,则无捷径之渡也。
”6. 兼: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兼有”、“同时具备”。
例句:“主病凶,兼杂丙、丁等者不好维持常态。
”三、副词之字1.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例句:“不知所从而后虑者矣。
”2.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非常”。
例句:“百般曰以抗辞,至累乃止。
”3. 卒:表示结果或推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果是”。
例句:“卒亡国。
”4. 然:表示肯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对”等。
例句:“汤吴为宋。
”5. 皆:表示全部或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都”。
例句:“士皆以执质见尺王郎。
”四、助词之字1. 而:起连接作用,在句子中用来连接谓语动词和其他成分。
例句:“安然自守而后发迹。
”2. 乃:起衔接作用,在句子中引导前因后果、转折等关系。
例句:“礼过乃继。
”3. 也、乎:加在动词后面,表示疑问或者肯定。
例句:“众难之初,贱微末也,斯肾之言过于 乎?”五、代词之字1. 吾:表示“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例句:“吾深知其有。
”六、总结虚词之字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衔接作用。
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归纳一、字的用法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中之字更是与众不同。
在文言文中,字经常用来表示很多事物和概念,并且不同的之字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应用方式。
本文将归纳总结常见之字的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二、之字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属于某个类别或范围之内的事物或人。
例如,“士”、“工”,分别表示有知识修养或具备某种技能的人。
此外,还有“匠”、“民”等词汇也是由“工”的变体构成,表示具备某种职业特点或身份特征的人。
“夫妇”、“君臣”等词语中,“夫”、“君”代表男性,“妇”、“臣”代表女性,表示夫妻、君主与臣子等关系。
可以说,通过使用不同的之字来构建名词,使得表达方式更加精确明了。
三、除了表示类别或身份外,之字还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以增强其描述力。
例如,“忧愁”、“静默”的中都包含有“愁”,意味着深度忧伤和静止无声。
同样,“迅疾”、“渺茫”的中都包含有“疾”,分别表示非常快速和模糊不清的状态。
“恨铁不成钢”中的“铁”,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中不争气的人或事感到失望和焦虑之情。
四、在表示时间、顺序和程度方面,之字也经常发挥作用。
例如,“平时”、“当时”中的“时”,表示特定的时间点。
“先后”、“前后”中的“后”,意为先与后,所以排列次序非常重要。
“上下”、“高下”的中都包含有“下”,代表权威级别或高低差距。
这些之字对于明确时间、事件顺序以及强调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增加了文言文表达的准确性.五、此外,在构建谓语动词短语方面,之字还能够为文句平衡提供帮助。
例如,“兴盛日月光辉万里天空灿烂星辰闪耀”,其中通过使用多个含有“辉”字的动词短语,使得整个句子更具节奏感,增强了修辞效果。
“浮云蔽日遮山朗景如优画眩人可的美景”,通过使用多个含有“云”字的动词短语,连续重复表达了浓厚云雾遮蔽的情景效果。
六、总结起来,字作为文言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用法。
在表示类别、范围和身份时,常用之字能够清楚地划定界限,并精确地描述事物或人。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文言虚词用法
“之”一般有一下几种用法:(1)作助词。
在文言文中,“之”最常用做助词。
作助词时,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①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在的“的”。
一般“之”前后都为名词,前一名词对后一名词有限定作用。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②用在主谓之间,前一分句里,取消句子独立性,多大句子前半部分或分句中。
不翻译。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提前宾语或定语标志,无实意。
不翻译。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④语气助词,用于调节音节,一般用于表示时间的词句末,不翻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2)作代词:在古汉语中,“之”即可以作人称代词,又可以作指示代词。
例:渔人甚异之。
之,看到的情景《桃花源记》又数刀毙之代词,代狼《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指学问《论语》(3)作动词。
表示“到……去”“往”的意思,“之”后,一般为表示地名的词。
至之市《郑人买履》2.“其”的用法(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或者它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常蹲其身:指自己(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核舟记》飞漱其间(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3、而在古汉语中而一般做连词,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作用(1)表承接:然后温故而知新(2)表转接但是学而不思则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表修饰,地默而识之古今异义1.龌龊: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形容人过分谨慎)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
(形容不干净、肮脏)2.颜色: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面容颜色)这幅画的颜色很鲜。
(色彩)3.处决: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处理决断)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被处决了。
初中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归纳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考察“之”的用法比较多。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
但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就个人在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谈谈文言文教学中“之”的用法。
一、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④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⑤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译:送孟浩然去广陵二、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五种: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文言文中,常在主谓之间加上一个结构助词“之”。
这是因为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句,加上古文又不加标点符号,如果主谓短语充当了单句的句子成分或复句的分句,又没有相应的助词作为标志,读者断句自然比较困难。
而加在主谓之间的“之”就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取消主谓短语的句子独立性,表明这个主谓短语充当了句子成分或复句的分句。
因此,主谓之间的“之”字可以看作是主谓短语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或复句的分句的标志。
这个标志性的结构助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没有标点符号的缺陷,降低了古文断句的难度。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译:这叫做丧失了他们的本心。
②要离之刺庆忌也。
《唐不》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虚词“之”的用
法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
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之:代秦军。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
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
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
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
“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
”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之”用在动词“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
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
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