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陌上桑(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

6.个性化指导,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关注学困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7.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布置与《陌上桑》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社团等,提升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田野风光,让学生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这幅画面给他们的感受。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面中的植物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揭晓答案:“这是桑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陌上桑》就是以桑树为背景创作的。”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并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四)课堂练习
1.诗歌背诵:学生自主背诵《陌上桑》,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课堂写作:教师给出一个与《陌上桑》相关的主题,如“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互评互改:学生相互评价写作成果,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诗歌背景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提出疑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难点。
(五)总结归纳
1.诗歌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陌上桑》,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劳动等。
陌上桑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陌上桑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并默写《陌上桑》。
掌握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审美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欣赏美、追求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并默写《陌上桑》。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陌上桑》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审美情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审美情感。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6.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陌上桑》。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陌上桑》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1)播放《陌上桑》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审美情感。
①诗歌中描绘了哪些人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②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③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全班交流。
(初中语文教案)陌上桑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陌上桑教学设计学校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设计例如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学问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言,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把握“汉乐府〞常识。
〔二〕力量目标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尝,培育同学观赏诗歌的力量。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育同学肯定的想象力量。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育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力量。
〔三〕情感目标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育同学宠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悟诗歌的语言,培育同学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尝、点拨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通过反复吟咏,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的美丽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供应牢靠的根底。
四、课时支配l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反复朗读,从朗读中观赏罗敷的美,憎恨官吏的丑。
2.同学自学.老师质疑点拨。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同学把握肯定的汉乐府的常识。
2.反复诵读,课堂上能够背诵。
〔二〕整体感知这首民歌刻画了秦罗敷这一形象,她秀丽、擅长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擅长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1.介绍“汉乐府〞的文学常识“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浩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老师范读课文,同学跟读,正音。
出示投影片。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东南隅yú倭堕髻wō duò襦rú下担捊髭须lǚ zi脱帽著峭头zhuó qiào踟蹰chí chú谁家姝shū骊驹lí缃绮qǐ鬑lián3.同学对比解释,弄懂课文意思。
《陌上桑》教案

《陌上桑》教案《陌上桑》教案1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的教学可采用朗读教学法。
通过反复朗读,做到在课堂上基本熟读成诵。
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描写刻画,特别是侧面描写的作用。
可以结合第一题的答案适当讲讲描写人物的知识,从中学习一些描写方法。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诗。
如:1、课文是怎样刻画罗敷形象的?2、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3、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4、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5、罗敷的故事反映了汉代怎样的现实?6、罗敷的形象体现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7、你对汉乐府有哪些了解?你还能背几首汉乐府?指点迷津:(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二)重点难点突破1、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刻画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
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
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
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
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
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2、难点理解罗敷究竟是什么身分的妇女罗敷作为一个经常要采桑养蚕的劳动妇女,她当然不会穿上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华丽珍贵的服饰,写她的服饰是为了衬托她的美丽动人。
同样,罗敷盛夸她的丈夫,也只是为了表现她机智聪明善于斗争的性格。
同时,这也和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分不开。
二、学海导航学法指要:(一)掌握字词1、注音敷fū倭wō髻jì缃某iāng绮qǐ驹jū冉rán陌mò2、词句补释日出东南隅:太阳在东方升起。
语文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

教案陌上桑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
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寓意。
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封面,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课文有什么期待?二、课文阅读(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解释难点。
三、讨论和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文学鉴赏(10分钟)学生欣赏课文的描写和对话等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回顾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二、深入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文化背景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编写故事续集或改编故事。
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陌上桑》全文;(2)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障碍;(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3)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陌上桑》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熟悉文本;(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3)阐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和评价作品;(2)进行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2)评估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课堂练习。
2. 课后作业:(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和练习;(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3. 单元测试:(1)组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技巧等;(3)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如诗骚、汉乐府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优秀文化;(3)学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诗意美和韵律美;2.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特点;3. 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陌上桑》的背景知识和古代文学常识;2. 文中某些诗句的深刻含义和修辞手法;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批判性思维。
1. 讲授法:讲解《陌上桑》的背景知识、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陌上桑》,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5.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陌上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韵;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达技巧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6. 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互动;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3. 比较教学: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对比,突出《陌上桑》的独特之处;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演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5.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陌上桑》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1 介绍《陌上桑》《陌上桑》是一首描绘古代农村生活的诗歌,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与陌上郎的邂逅,展现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人物的淳朴情感。
1.2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陌上桑》,使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的情景,欣赏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古代农村生活情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陌上桑》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韵律、押韵、意象等,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2.3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陌上桑》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2 课文解析解析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解释古代农村生活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陌上桑》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农村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古代农村生活知识和语言表达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2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陌上桑》,使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生活的情景,欣赏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知识点等元素的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3. 能够解读诗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 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 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独立研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所展现的美好自然景色和浓郁人文气息;2. 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诗人简介2.1.2 诗作背景2.1.3 诗作意义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2.2.2 诗句解析2.2.3 艺术特色分析2.3 课后作业2.3.1 背诵全文2.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陌上桑》描绘的景色;3.1.2 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3.2.1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3.2.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3.2.3 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3 诗歌欣赏与分析3.3.1 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意境;3.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3.3 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的积极性;4.1.2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4.1.3 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4.2.1 背诵全文的情况;4.2.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成果;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陌上桑》;5.2 相关资料:诗人简介、诗作背景等;5.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6.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6.1.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6.1.3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陌上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陌上桑》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年代、文学流派等;(3)分析并欣赏《陌上桑》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和解析古典文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3)欣赏《陌上桑》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的理解;(2)分析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句,欣赏艺术特色;5. 实践活动法:朗读、背诵、创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陌上桑》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人物形象;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故事情节;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5. 欣赏艺术特色:分析经典诗句,欣赏韵律、修辞手法等;6. 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生哲理;7. 实践活动:朗读、背诵、创作等;8. 总结反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习效果;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背诵、创作等;4.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1. 教学内容:(1)第六至第十章内容的学习与理解;(2)分析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关联;(3)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陌上桑》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了解《陌上桑》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3)分析并掌握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的热爱与赞美;(2)领悟作品中体现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3)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陌上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韵味;(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拓展:(1)教师针对诗中的难点词语、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拓展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5. 实践与巩固:(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2)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故事情节;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诗歌朗诵与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陌上桑》。
(2)理解《陌上桑》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陌上桑》的形式和内容特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陌上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陌上桑》。
2. 写一篇关于《陌上桑》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陌上桑》。
2. 学生能够理解《陌上桑》的基本内容和诗歌意象。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深层含义。
4. 学生的赏析文章能够体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陌上桑》的作者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陌上桑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陌上桑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陌上桑》全文。
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兴趣。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诗歌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猜测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意境。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桑”有何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情感、修辞手法。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陌上”有何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陌上桑》。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欣赏1.教师播放《陌上桑》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
三、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桑”为主题的诗歌。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诗歌创作作业。
2.阅读其他以“桑”为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陌上桑》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1《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陌上桑》是一部以乡土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一个乡村里,女主角陶延年长大,她以自己的农家出身为傲,并且靠自己的勤劳和勇气追求幸福的故事。
这篇文章将分析如何设计教案,以便更好地教授《陌上桑》。
教材分析在教学《陌上桑》的时候,首先需要进行教材分析,这包括小说的结构和用语。
这本小说共三十章,每一章都包含不同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因此,在教授小说的时候,老师需要提前将每个角色的姓名、关系和故事情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课程目标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大致情节,理解主题并进行评述。
学生们应该能够分析小说中所探讨的道德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并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针对这一本长篇小说,老师可以采用阅读、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进行阅读和思考,这将有助于他们记住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进行排列,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安排:第一册第一章:家庭祭祀第二章:儿时世界第三章:杀鸡、花轿和茅草屋第四章:贩皮蛇第五章:班级政治第六章:初恋第七章:转赴前线第八章:文革时期第九章:婚姻第十章:生活节奏的改变第二册第十一章:桶底捞月第十二章:初孕第十三章:寻医问药第十四章:北上第十五章:民主运动第十六章:逃亡第十七章:电视和旅游第十八章:我愿意第十九章:金融危机第二十章:祖国呼唤教学技巧如何让学生对《陌上桑》感兴趣呢?这里提供以下小贴士:1、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促进讨论。
学生可以就小说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2、采用吸引人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将背景音乐与小说结合起来,以此来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氛围中。
3、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使教学更加生动。
例如,可以邀请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剧本并进行表演。
《陌上桑》教案设计

《陌上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了解秦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诗意和诗境;2. 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 秦代社会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理解;2.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3. 秦代社会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陌上桑》的原文及其注释;2. 相关资料,如秦代历史背景、诗人简介等;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秦代社会背景;(2)介绍诗人罗敷及其作品《陌上桑》。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意;(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让学生思考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审美情趣;(3)让学生背诵并默写《陌上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6. 课后作业:(2)深入了解秦代社会背景,分析对诗歌创作的影响;(3)推荐其他秦代诗歌进行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考试评价:在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陌上桑》的题目,评价学生对诗文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陌上桑》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陌上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陌上桑》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能理解、鉴赏并背诵诗歌《陌上桑》;3.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陌上桑》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背诵和鉴赏《陌上桑》这首古文诗。
三、教学难点1.理解《陌上桑》的主题和意义;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小故事激发学生对“陌上桑”这个词的好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的“陌上桑”,指的是什么?它为什么称之为“陌上桑”?(2)诗歌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两句是描写什么?(3)诗中的“小院茅檐日日斜”一句中,有何修辞手法?2.师生讨论并批改答案,澄清问题。
第三步:诗歌鉴赏和背诵1.播放音频,让学生跟读诗歌。
2.教师解读诗歌,向学生解释《陌上桑》的主题和意义。
3.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第四步:课文感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作文形式表达出来。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情感和寓意,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哪些内容。
五、课堂小结1.总结《陌上桑》的主题和意义;2.强调艺术修养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六、课后作业写一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发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华。
2.结合地理学科,让学生了解桑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并进行观察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进行相关文学作品阅读,引导学生探究古代文学与当代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4.组织学生创作新的诗歌作品,通过练习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使得学生对《陌上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陌上桑》教案设计共3篇

《陌上桑》教案设计共3篇《陌上桑》教案设计1《陌上桑》教案设计《陌上桑》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其中的“陌上桑”更是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词句。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也经常会将这首诗作为教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和人文素养。
本篇文章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陌上桑》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陌上桑》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2.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朗读、背诵时多角度进行思考;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艺术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课前导入通过短暂的视频,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及上下文,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重要性。
2. 课堂学习(1)了解诗歌背景及作者经历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查资料,了解唐代的时代背景、《陌上桑》的诗歌背景以及作者王之涣的人生经历。
如唐代文学发展、诗人的身份地位等。
(2)学习诗句教师朗读《陌上桑》全文,介绍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3)探讨情感表达在学习诗句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表达的闲适、快乐;“陌上桑,骚人憔悴”所表达的哀伤、思乡等,通过分组讨论、课堂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文化欣赏通过学习《陌上桑》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中华文化,并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如“既不磨洗,又作冷眼看”所表达的勇气和情操等。
3. 课后延伸(1)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经历或想象,创作一首新的诗歌,体现出文人雅士的风度和情感。
(2)朗诵比赛安排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朗诵,加强口语表达和演讲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朗读、背诵时多角度进行思考。
《陌上桑》教案范文

《陌上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了解秦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的热爱与赞美;(2)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3)了解秦代社会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赏析;(2)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心理价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陌上桑》的作者秦代诗人;(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陌上桑》;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陌上桑》中的疑点和难点;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陌上桑》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5.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陌上桑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陌上桑九年级语文教案设计《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陌上桑九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陌上桑》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乐府诗常识。
2.朗读、背诵,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思想。
3.体会罗敷形象的特点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熟读、背诵。
2.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罗敷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3.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简介“乐府”导入: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
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二、朗读:1.学生听朗读(播放朗读音频);教师提示注意以下字音: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络(luò)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三、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方法:(一)第一段:1.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九年级语文:陌上桑(教案设计)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九年级语文:陌上桑(教案设计)教学建议一、段落结构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
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劳动人民为之倾慕。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段,写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二、思想内容这首民歌写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美丽的秦罗敷如同耀眼的太阳出现在城南,牢牢地吸引住了众人的目光;过路的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贸然上前求爱,被罗敷一口回绝,接着她通过夸耀自己的丈夫嘲笑了太守的不自量。
通过这个故事,揭露封建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并表示出对他们的鄙视。
三、罗敷形象的简析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
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
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
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
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
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四、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写罗敷的美丽一是为了塑造一个鲜明、突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二是与下文使君形成对比。
写罗敷的美丽采用的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
诗中的侧面描写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罗敷的形象鲜明、突出。
五、修辞方法诗篇在采桑事件中运用排比、夸张修辞方法和侧面描写方法,描写出了罗敷的美丽的形象。
先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美好、发型的美观、耳环和珍贵、衣着的美丽,衬托出她容貌的美丽;再写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看到罗敷都忘却了正做的事,以致“来归相怨怒”,表现出罗敷的巨大吸引力量,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了她容貌的美丽。
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青年劳动女性的形象,鲜明地树立在读者面前了。
六、艺术特色①构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叙事诗。
本诗写美丽的采桑女子秦罗敷不畏权势,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
故事以被侮辱者的胜利而结束,从而把一个在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悲剧的故事,变为一个喜剧故事。
全诗三层。
第一层先以华美的词藻对罗敷的美丽做铺叙性的正面描写,再以夸张手法写众人看到罗敷后的失态反应,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并由此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戏剧气氛,为太守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二层写罗敷拒绝太守的无理要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
太守与罗敷之间本有一段距离,对话虽紧相承接,其实有小吏在中间奔走传话,具有戏剧表演般的效果。
第三层写罗敷夸夫。
在夸夫中处处暗含着与太守的对比和对太守的讥讽。
从罗敷扬眉吐气、越夸越高兴的语气中,可以知道她已镇住了太守,至于太守听后的扫兴之态,就留给读者去想象吧。
所以本诗虽嘎然而止,却余意绵绵。
②高超的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
第一层描写罗敷之美,先用华丽词藻极写罗敷服饰之美,接着该描写罗敷资质之美了,但也许作者认为罗敷太美了,再美的语言都不能从正面把她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于是换了个角度,从侧面以调侃、夸张之笔描写各色人物见到罗敷后的失态举动,让读者从他们的神魂颠倒中想象罗敷之美。
这样反而打破了正面描写的局限性,任何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在想象中重塑罗敷形象,获得最大的的美感,。
这种描写方法收到了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第二、三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非常生动有趣,把罗敷机智、自信、自尊、自爱的性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③夸张、衬托手法和喜剧色彩。
本诗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充满活泼、愉悦、轻松的气氛。
这是诗歌主人公的美丽、乐观、机智、自爱、自信的品质带来的,也是作者对这位主人公的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渲染出来的,又靠运用某些艺术手法来完成。
本诗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如写罗敷的服饰、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和罗敷夸夫。
其次是衬托手法,如用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衬托罗敷之美,用罗敷夸夫比衬太守的丑恶。
通过夸张和衬托,突出了罗敷的美丽、乐观、机智和自信的品质,产生了幽默情趣,渲染了欢快气氛,加强了喜剧效果。
七、《》翻译原文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
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
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
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
”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
”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
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
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
(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读这首民歌。
2.通过咀嚼民歌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汉乐府”常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汉乐府”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象能力。
3.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赞美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的憎恨。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学法引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四、课时安排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反复朗读,从朗读中欣赏罗敷的美,憎恨官吏的丑。
2.学生自学.老师质疑点拨。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学生掌握一定的汉乐府的常识。
2.反复诵读,课堂上能够背诵。
(二)整体感知这首民歌刻画了秦罗敷这一形象,她美丽、善于劳动,言辞锋利,对于不轨之徒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人民通过她的口说出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三)教学过程1.介绍“汉乐府”的文学常识“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正音。
出示投影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东南隅yú倭堕髻wō duò襦rú下担捊髭须lǚ zi 脱帽著峭头zhuó qiào踟蹰chí chú谁家姝shū骊驹lí缃绮qǐ鬑lián3.学生对照注释,弄懂课文意思。
4.分析课文。
全诗在内容上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段:交代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季节以及女主人公的姓名、年龄、服饰等等,并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瞩目显示女主人公秦罗敷的美,为下文使君求同载作了导引。
第二段:写使君为罗敷的美貌所惊,不怀好意地询问她的姓名、年龄,最后图穷匕首见,露出狰狞面目,罗敷义正辞严地给予斥责拒绝。
第三段:则通过罗敷的夸夫,使使君相形见绌,自感形秽。
5.讨论书后练习题。
(1)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讨论后,老师点拨,在表现罗敷的美丽时作者不从正面写罗敷的容貌,却写了许多为她的美貌所倾倒的群众,从侧面写罗敷的美。
(2)罗敷为什么那么夸张地夸她的丈夫?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样使使君相形见细,自感形秽。
反映了罗敷善于斗争。
(四)总结、扩展这首民歌通过美丽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所邀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的行为。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在这首民歌中称太守为“使君”,这种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寇恂传》,是东汉时的习惯,据此可以推断这首民歌大概产生于东汉时代。
l.汉乐府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是:(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承继四言,大多数采用杂言和五言。
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