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2年3月1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城乡就业人员150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1.5万人,比上年增长5.50%。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9%,其中城市上涨6.0%,农村上涨5.7%。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2012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和“民生”两个主题,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吉林特色,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全省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105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77.4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01.20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52.11亿元,增长10.9%。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38321元,增长13.4%。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1∶53.2∶3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66.7%和28.8%。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18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60.4亿元,增长30.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4.19%。
图1:2007-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11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2(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同比上涨5.2%。
其中,农村为105.4,上涨5.4%;城市为105.2,上涨5.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11.4,上涨1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5.4,上涨5.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6.1,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6,上涨5.6%。
2011年定西市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占农 村 经 济 总 收 入 的 4 .4 。林 业 收 入 增 加 r 2 9万 63 % 3
元 , 长 16 增 . 0%, 到 1 5 . 4万 元 , 达 48 9 6 占农 村 经 济 总 收 入 的 1 7 。牧 业 收入 增加 l 8 . 5 元 , 加 r8 5 %, . 5% 77 万 0 增 .9
化、 工业化 、 城镇化 、 生态化和市场化进程。 以粮食增产 、 农业 增效 、 民增收为 目标 , 农 着力 培育马铃薯 、 中药材 、 草畜 、 食用 菌、 花卉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 足防灾减 立 灾, 依靠项 目和科技 支撑 , 努力 推进农业 结构 的战略性
调 整 , 力 发 展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 快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大 加
做大 城镇 , 扩充 总量 , 提升水平 , 精心打造 “ 中国薯都 ” 、
“ 国药 都 ”大 力 弘 扬 领 导苦 抓 、 门苦 帮 、 众 苦 干 的 中 , 部 群
3 1 总收 入 情 况 .
21 0 1年 全 市 农 村 经 济 总 收 入 806 5 9 5 6 . 6万 元 , 增 加 了 6 1 5 . 9 元 , 长 了 6 4 % 从 鼍个 产业 来 看 : 5 8 4 万 0 增 .0 。 第 一 产 业 平 稳 增 长 。 2 1 比 , 业 收入 增 』 r 与 0 0相 农 J f 1
大 , 动 了全 市 农 民 工 资性 收 入 、 庭 经 营 性 收 入 、 产 带 家 财 和转 移 性 收 入 的 快 速 增 长 . 计 全 年 全 市农 民人 均 纯 入 . 预
达到 3 5 0元 , 上年 净 增 4 8元 , 长 1 % 0 较 4 增 3。
3 农村 经 济形 势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12年3月2日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发展平稳较快。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0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3.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027.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长10.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3%、70.0%和25.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133元,增长15.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4:50.5:35.1调整为14.2:52.4:33.4。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2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GDP的5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4.1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7484.9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3454.6亿元,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6%,居住类价格上涨6.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7.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5.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上涨12.6%。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企业家信心较强。
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5.9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5.7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其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3.8点、138.3点、134.8点、130.7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国家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 2012-06-21 09:202011年社会服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力度大、创新亮点多、实际效果好,增进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综合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其中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2个(其中地级市284个,地区15个,自治州30个,盟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市辖区857个,县级市369个,县1456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66个(其中区公所2个,镇19683个,乡12395个,苏木106个,民族乡1085个,民族苏木1个,街道7194个)。
2011年,共联合检查省界13条,联检省界13646公里、界桩236颗,2条省界签订了平安边界创建协议。
编制完成了28条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形成图集6800册、电子光盘2800套。
图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表 1 乡镇、街道变化情况单位:个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乡(个)17534 15951 15306 15120 15067 14848 14571 13587 镇(个)19892 19522 19369 19249 19234 19322 19410 19683 街道(个)5829 6152 6355 6434 6524 6686 6923 7194 注:图1和表1中乡包含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服务业机构129.8万个,比上年增长2.3%,职工总数1129.8万人,固定资产总值为6989.8亿元,比上年增加6.1%。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统计信息网)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2011年,白银市经济呈现基础巩固、发展加快、质量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7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15.82亿元,同比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97亿元,同比增长1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2.1:54.99:32.91调整为11.18:57.43:31.3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 1.52个百分点。
单位: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产值比例产值比例甘肃省5020.37 678.75 13.52%2377.83 47.36%1963.79 39.12%白银市375.83 42.15 11.21%215.72 57.40%117.97 31.39%。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2.03.15•【字号】•【施行日期】2012.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2012年3月15日)2011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6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4.1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76.00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800.66亿元,增长7.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2392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10年的9.4:49.0:41.6调整为2011年的8.9:52.2:38.9。
2011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1.9%;第三产业贡献率为24.2%。
2011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3%。
其中,城市、农村分别上涨5.8%和7.5%;食品类价格上涨13.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9.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2.8%;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5%。
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7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96亿元,增长43.2%。
其中:实现增值税24.40亿元,增长20.0%,实现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是80.11亿元、24.16亿元和7.50亿元,分别增长42.5%、71.6%和34.5%。
2011年山西省统计公报
2011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2012年2月16日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力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1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4亿元,增长5.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6577.8亿元,增长16.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2%;第三产业增加值3880.9亿元,增长8.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0%。
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89.4亿元,增长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36.3亿元,增长7.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46.7亿元,增长16.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974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796美元。
全年全省财政总收入2260.6亿元,增长24.9%。
一般预算收入1213.2亿元,增长25.1%。
税收收入872.7亿元,增长26.0%,其中国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775.3亿元,增长25.1%。
一般预算支出2368.9亿元,增长22.8%。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9.7%,教育支出增长2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56.6%,公共安全支出增长7.1%,节能环保支出下降0.6%。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9%。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7.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1%。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4%。
2011年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定西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继续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全市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工业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6.95亿元,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24%,拉动经济增长1.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1.8亿元,增长2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1%,拉动经济增长5.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2.25 亿元,增长1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85%,拉动经济增长5.82个百分点。
二、农业2011年,全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打造中国“两都”,突出发展旱作农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5.5%。
科技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2011年,全市共播种各类农作物845.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62.15万亩。
粮食总产量达123.57万吨,较上年增加3.51万吨。
粮食作物中,夏粮134.77万亩,秋粮527.38万亩。
经济作物183.41万亩。
夏秋比为19.4:79.6,粮经比为78.3:21.7。
全市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中药材、蚕豆为主,川水区以蔬菜、各种间套带模式和设施农业为主,干旱区以马铃薯、全膜玉米、各种特色小杂粮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
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全市马铃薯种植323.45万亩,产量60.64万吨。
定西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主要年份岷县主要经济指标统计(2005-2018)
定西市主要年份岷县主要经济指标统计(2005-2018)
2012年 总量
223252 73543 60586 89123 35295 20334 25291 406124 70338 24828 15682 3384 -
增速
13.2 6.4 20.1 14.9 24.9 28.8 13.4 17.6 17.2 49.96 56.44 17.1 -
2010年 总量
153200 52845 36874 63481 21250 11029 15624 223343 50448 12529 6646 2540 -
增速
10.7 5.3 16.4 13.1 13.4 20.8 20.2 53.8 17.5 54.51 40.12 13.5 -
2011年 总量
增速
9.0 12.6 10.1 3.5 1.7 21.1 24.3 40.7 14.3 -30.2 -46.47 5.4 -
2009年 总量
131210 47210 29400 54600 17000 8362 12400 145261 43050 8109 4743 2238 -
9年 增速
10.2 3.5 13.5 15.8 13.4 13.8 13.6 68.2 18.9 32.91 36.41 12.6 -
增速
3.0 6.5 -6.4 5.5 -12.0 -18.8 -0.1 -51.8 7.5 -2.8 -11.5 8.9 8.4
2018年 总量
375920 86650 77405 211864 34977 10918 42428
137595 44021 20529 7071 23754
增速
6.3 5.7 2.3 8.3 1.8 4.2 2.8 16.8 8.1 8.3 6.8 9.5 7.4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02-23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2年2月21日2011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十二五”开局良好。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增长8.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72元,比上年增长1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4.7%,上半年上涨5.3%,前三季度上涨5.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5.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2%。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9%。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0%。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3%。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8%。
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度同比涨幅趋缓。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5.3 5.2 5.3食品11.211.311.0其中:粮食16.216.415.9肉禽及其制品20.318.923.8油脂13.413.413.4鲜蛋13.813.514.6鲜菜-6.5-3.7-14.6鲜瓜果16.315.718.7烟酒及用品 2.8 2.5 3.5衣着 1.7 2.1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7 1.9 1.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3.8 3.5 4.5交通和通信0.90.7 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40.0-1.3居住 5.6 5.3 6.3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2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67万人。
2015年定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定西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定西调查队2016年3月28日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战略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定信心和务实举措力挺经济下行压力,狠抓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全市经济稳定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4.92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97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66.49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61.46亿元,增长9.7%。
三次产业结构为25.2:21.8:53。
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0.2个、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
- 2 -图1:2011-2015年定西市生产总值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77.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4%,比重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93.3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9.6%,比重比上年下降1.63个百分点。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45‰,比上年上升0.1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75‰,上升0.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上升0.08个千分点。
就业: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5.52万人,比上年减少7559人,下降4.64%,其中在岗人员14.73万人,减少6327人。
城镇新增就业3.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
图2:2011-2015年定西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86.94223.27271.55290.16304.92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亿元) 1.421.632.743.083.210.000.501.001.502.002.503.003.50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万人)- 3 -财政: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2%,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1.83亿元,增长5.31%;地税部门完成22.94亿元,增长12.08%;财政部门完成8.16亿元,增长23.23%。
甘肃2011年数据
3503.01 715.42
0.3 -1.3
1187.76
5.4
1014.6 7.6 63.52 18.08 330.84 88.46 82.49
5.9 0.5 -0.8 -17.9 10.5 1.9 2.1
1782.85
16.2
4700.65 502.66
11.3
32906
11.2
2011年甘肃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长率 指 标 人口 年底总人 口(万人) 城镇 人口 乡村 人口 就业 从业人员 数(万人) #在岗 职工人数 国民经济核 算 生产总值 (亿元)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工 业 第三 产业 人均生产 总值(元) 固定资产投 资 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 (亿元) 城镇 #房地 产开发 非农户 物价总指数 (上年 =100) 商品零售 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 者出厂价格 指数 农业生产 资料价格指 数 能源生产与 消费(万吨 标煤) 能源生产 总量 能源消费 总量 绝对数 增长(%)
46
0.5
925.68
23.1
5925.09
17.7
2409.8
19.7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 (亿元) 生活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 (元) 工资 在岗职工 工资总额 (亿元) 在岗职工 平均工资 (元)
1648
18.2
14988.68
13.6
3909.4
14.2
624.02
2564.19 952.6 1611.59
0.2 3 -1.5
1500.26 188.33
0 0.2
5020.37 678.75 2377.83 1923.95 1963.79 19595
2011年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定西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继续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全市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工业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6.95亿元,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24%,拉动经济增长1.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1.8亿元,增长2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1%,拉动经济增长5.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2.25 亿元,增长1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85%,拉动经济增长5.82个百分点。
二、农业2011年,全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打造中国“两都”,突出发展旱作农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5.5%。
科技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2011年,全市共播种各类农作物845.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62.15万亩。
粮食总产量达123.57万吨,较上年增加3.51万吨。
粮食作物中,夏粮134.77万亩,秋粮527.38万亩。
经济作物183.41万亩。
夏秋比为19.4:79.6,粮经比为78.3:21.7。
全市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中药材、蚕豆为主,川水区以蔬菜、各种间套带模式和设施农业为主,干旱区以马铃薯、全膜玉米、各种特色小杂粮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
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全市马铃薯种植323.45万亩,产量60.64万吨。
2011年定西市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1年定西市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2011年,全市农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省农牧厅的大力指导下,结合本市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有关工作安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精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大力弘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治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四大基地”。
全面建设宜居、特色、文化、活力、和谐新定西,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市场化进程。
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育马铃薯、中药材、草畜、食用菌、花卉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立足防灾减灾,依靠项目和科技支撑,努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农产品附加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了我市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1 基本情况我市辖6县1区119个乡(镇)1 829个村。
农户62.56万户、农村人口269.25万人,农村劳动力157.17万人,耕地50.99万hm2。
2 农业生产形势2.1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63万hm2,比上年净增0.25万hm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23.60万t,较上年净增3.74万t。
实现连续四年增产,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2 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稳步推进全市种植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作物31.67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 %,较上年净增1.69万hm2,其中马铃薯21.56万hm2,净增5 400 hm2;中药材7.26万hm2,净增5 226.67 hm2;蔬菜2.85万hm2,净增6 296.33 hm2。
2.3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农产品总量大幅增长、农产品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带动了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西市安定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
2011年,全区上下按照“紧紧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马铃薯、畜草、劳务和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四大产业,全力突破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四个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党的建设四大工程,把安定区打造成“中国薯都”核心区、绿色食品生产重点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区、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3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4亿元,同比增长5.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20.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14.4%。
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82.72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28︰51。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4.06亿元,增长30.95%,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83亿元,增长33.0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8.56亿元,增长31.68%。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
201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值8.34亿元,同比增长5.2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4.58万亩,粮食总产量27.79万吨,比上年增加0.09万吨,增产0.32%。
其中夏粮23.23万亩7241.42吨,秋粮131.35万亩270664.5吨。
玉米播种面积31.11万亩,总产量达9.34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100.24万亩,总产量98.6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7万亩,总产量74051吨。
年末大牲畜存栏9.07万头,牛存栏2.86万头;生猪存栏11.95万头,猪出栏13.96万头;羊存栏15.26万只,出栏9.69万只;家禽存栏50.65万只。
全年肉类总产量16164.5吨。
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65.13万千瓦,农用大中型拖拉机794台,农用小型拖拉机10684台,农用运输车37743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8亿元,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同比增长21.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87亿元,同比增长32.64%,实现工业增加值4.38亿元,同比增长24.2%。
建筑业发展良好。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
2011年末,具
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27亿元,同比增长78.63%。
完
成施工面积275.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2011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76亿元,同比增长66.7%。
其中,城镇建设36.41亿元,同比增长75.5%;房地产11.6亿元,同比增长44.8%;
农村建设9.75亿元,同比增长65.5%。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6亿元,同比增长44.8%。
商品房施工面积12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6.9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9.8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6.09亿元。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96亿元,同比增长19.15%。
实现增加值1.93亿元,
同比增长14.8%。
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实现52.46亿元,同比增长35.8%。
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营业额17.03亿元,同比增长36.8%;零售业完成营业额32.7亿元,同比增长36.5%;住宿业完成营业额0.48亿元,同比增长31%;餐饮业完成营业额2.25亿元,同比增长32%。
六、交通、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3.18亿元,增长14.1%。
完成公路货运量1275.37万吨,货物周转量70145.5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596.52万人。
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77部、移动电话160部。
互联网用户数2.63万户。
七、金融业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3.88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54.95亿元,同比增长19.5%;各项贷款余额为60.32亿元,同比增长27.02%。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共有普通高中6所,在校学生18818人;普通中学57所,在校学生20588人;职
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7288人;小学200所,教学点68个,在校学生24815人。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6136名。
高考本科录取人数2530名。
2011年顺利通过“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县(区)”考核验收,并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
争取到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基会项目等各类国家、省级批复立项项目17项,争取到位资金892.5万元。
评定区级科技进步奖14项,有6项获市科技进步奖。
共申请专利50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34件,外观设计3件,有24件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选派94名科技特派员,建立了以马铃薯和旱作高效农业为主的农业示范基地19个、各类养殖小区30个、示范企业5户,培训科技人员1200多人次。
拥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公共藏书17万册。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9家,其中区级医院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院(所)1所、中心卫生院6家、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服务中心2所,床位1389张。
全区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9.79%,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5.18。
积极开展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15场次,举办各种体育竞赛9次。
九、人口与就业
年末户籍人口453062人(其中农业人口362641人)。
全年出生人口4207人,出生率为9.14‰;死亡人口2551人,死亡率为5.54‰;人口自然增长率3.6‰,计划生育率91.99%。
年末全区单位在岗职工26914人,比上年增长0.27%,其中:国有经济在岗职工24318人,集体经济在岗职工501人,其他经济在岗职工2095人。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853元,比上年增长20.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全年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80人;为212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回乡青年和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1060万元。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2元,比上年增加1502元,同比增长13.91%;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71元,比上年增加404.71元,同比增长14.99%。
社会保障逐步提高。
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2032人,职工医疗保险18902人,失业保险13940人,工伤保险人数9675人,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681人,生育保险8080人。
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全区拥有敬老院14个,供养“五保老人”213人;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全面完成,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标准由125元提高到144元,农村低保保障面扩大到17%,为78044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8866.95万元。
十一、安全生产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四项指标“三降一升”。
2011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8起,比上年下降42.42%;死亡22人,比上年上升29.41%;受伤17人,比上年下降22.73%。
直接经济损失21.41万元,比上年下降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