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应用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

应用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生态学的定义是:a) 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b) 研究生物的进化与变异c) 研究生物分类与系统发育d) 研究生物个体的生长与繁殖2. 在生态系统中,下面哪个层次描述了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3. 下面哪个因子不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a) 温度b) 光照c) 水分d) 种群结构4. 一个生态系统中,下面哪个层次所涵盖的空间范围最小: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5. 下面哪个层次描述了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所有生态系统的集合: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6. 生态位指的是:a) 在种群中生活的个体数量b) 单个物种所占据的生态地位和资源利用方式c) 生物圈中生物物种的总数量d) 群落中物种分布的范围7. 下面哪个层次描述了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体数量和物种的多样性:a) 种群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8.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包括:a) 物种灭绝b) 种群迁徙c) 群落变化d) 所有选项都正确9.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a) 实验研究法b) 观察研究法c) 数学模型d) 所有选项都正确10. 下面哪个层次描述了一个特定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状况: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解释什么是生态系统,并描述其中的非生物和生物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其中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气候、土壤、水等非生物要素,而生物组成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2. 请解释物种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并说明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是由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所驱动的。
遗传变异导致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某些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生态学期末试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名解:1.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3.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或其他个体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5.生物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又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7.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指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对别种生物发生影响的现象。
又称异种抑制作用或异株克生。
这种作用在种内也有此现象。
8.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群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
9.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连续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就是演替终点。
10.群落交错区与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两个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草木群落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
因此,这种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过渡。
有的变化突然。
群落的边缘有的是持久性的,有的在不断变化。
11.Allen规律: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的趋势12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spacial heterogeneity)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13.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感谢吉首大学08生教班无私提供单项选择题: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生态学期末复习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生态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生态学的期末复习题,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知识。
1. 什么是生态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生态系统等。
2. 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几个例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以及它们与水、土壤、气候等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都是生态系统的例子。
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位和资源,增加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减少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威胁,容易发生环境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
4. 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线性模型,它显示了食物的传递路径。
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更全面地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调节着能量和物质在生物之间的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5. 请解释生态位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地位。
它包括物种的生活方式、食物来源、生境选择和生殖方式等。
例如,老虎的生态位是顶级食肉动物,它们以其他动物为食,同时控制了食物链中下游物种的数量。
6. 什么是生态足迹?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指标。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生物群落B 生态系统C 生物圈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涵盖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2、以下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 年龄结构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性别比例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主要有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A 热带雨林B 草原C 农田D 荒漠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5、生物多样性包括()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填空题1、生态因子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答案: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群落的演替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答案:初生演替;次生演替5、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调节机制主要是________。
答案:负反馈调节三、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如磷循环)。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秋学期《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题依力夏提江·艾买尔的老婆穆妮热·图尔洪一、判断题1.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2. (√)初级生产是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3. (×)不能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称为陆生生物。
4. (×)只要2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5. (×)生物表现出相同外部形态结构适应特征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结果。
6. (√)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7. (×)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多少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的远近。
8. (√)动物的婚配制度与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
9. (×)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10.(×)气体型循环的元素以气态进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2.(×)大气中氮气的浓度的增加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原因。
13.(×)频度最高的种类就是往往就是一个群落的那群种。
14.(×)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就是说有些生态因子的作用是全面的。
15.(√)环境它能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16.(×)水在零度时密度最大。
17.(×)有冬眠特性的动物,在冬眠时体温与平时差不多高。
18.(×)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当中是春分日日照最长,立冬日日照最短。
19.(×)蚕豆与玉米比较起来,玉米是属于长日照植物。
20.(√)P=C-Fu-R是初级生产公式,当中R表示呼吸损失掉的能量。
21.(×)青蛙的死亡曲线是凸型的,人的死亡曲线是对角线型的。
二、选择题1.(D)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2.(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浓度的增加。
A.CO2B.SO2C.NO2D.NH33.(B)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4.(D)下列不是可持续农业做法的是。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5.(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机会的B.K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C.K对策者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D.K对策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6.(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阴性植物比耐阴植物更耐阴B.耐阴植物是介于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二类之间的植物C.耐阴植物是在强光下生长不好,能忍受遮荫的植物D.耐阴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7.(D)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8.(B)生物群落是。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9.(B)生物群落是。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10.(A)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11.(C)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12.(C)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3.(C)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
A.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14.(B)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15.(A)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16.(C)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17.(D)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18.(B)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19.(C)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20.(D)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21.(D)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22.(A)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23.(B)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三、名词解释1.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如过高的温度,过强的光,过多的水。
P:11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P:208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其中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有机体的多样化,物种多样性包括种的数目以及种的均匀度等;生态系统多样涉及到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P:160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P:855.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P:1596.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P:1347.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
P:2278.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P:2119.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会受到伤害的温度。
10.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P:2011.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P:1212.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做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
13.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P:15914.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P:2415.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P:116.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P:617.种群:同一时间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P:6618.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P:21619.群落:同一时间一定空间内各生物种群的集合。
P:154四、问答题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三个方面:①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
植物对光强形成了阳性、阴性、耐阴等适应。
②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
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兽类、短日兽类。
③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
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青光诱导植物的向光性;红光与远红光是引起植物光周期反应的敏感光质。
2.试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3.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答:①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②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
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③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
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
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4.简述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
答:生态位理论包括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移动、生态位分离。
生态位理论表明:①在同一生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
②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时间、空间、营养或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异或分离。
③群落是一个生态位分化了的系统,物种的生态位之间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只有生态位上差异较大的物种,竞争才较缓和,物种之间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应从时间、空间、分布、形态、行为、年龄、营养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期获得高的生态位效能,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例如:利用不同作物种间在形态、生态习性、生理特性和实践上的差异性,通过间套复种组建合理的作物复合群体;在水域进行立体养殖;利用林果冠层下的空间种植药材,培育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