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
课题1 健康新概念
![课题1 健康新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6be0102866fb84ae45c8de4.png)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的内涵与特征一、基本信息设计者:方雅婷学生:高中一年级教材:成长与心理(开明出版社)课时:1课时二、教材分析该课属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入门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一知半解状态,加深其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后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该课程是针对刚刚进入高中校园,大部分初次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而安排的。
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十分的模糊,只是在一些宣传节目上有所了解,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特征以及重要性知之甚少。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概念解释与举例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己理解归纳出心理健康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视心理健康,重视自己以及亲友的心理卫生,承认心理健康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心理健康的内涵难点:学生对心理健康态度的转变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由于课程针对的是刚刚进入校园的高中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在初中阶段有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对于侧重于概念理解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师引入课题,举例子,让学生自行归纳概念的方法,如此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概念,以及概念的外延。
安排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给出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以自己归纳出的心理健康的特征来判断案例主体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标准,如果不符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正确的概念,再给出案例让学生来讨论是否符合心理健康的概念,一方面考察学生是否完全理解,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强调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果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该课程主要是由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发现共同配合完成的。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多媒体教室、写有课堂案例的教学课件八、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用名言和俗语引入健康的概念,紧接着给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提出心理健康的名词。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一课时(教案)心理健康四到六年级通用版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一课时(教案)心理健康四到六年级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eab9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b.png)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一课时(教案)导入环节热身活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深呼吸3-5次,尽量把胸腔里的气体吐出来,让自己放松。
•随后,请大家打开眼睛,深呼吸,放松肩膀,大力伸展四肢、脖子和背部肌肉。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说出你们听到“心理健康”这个词,有什么想法?•请问谁可以说出自己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的定义?主题阐述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处于健康良好的状态。
与身体健康不同的是,心理健康不是仅仅消除心理上的疾病,它还涉及到了人的个性、心理弹性、应对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为什么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情感体验、降低患病风险、增强生活自制力等等。
而且,心理健康不仅是一种个体人的需求,也是社会稳定与安宁的基础之一。
怎样养护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乐观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定期运动、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等;•学会应对压力,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进行放松训练、情感宣泄等;•培养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增强人际交往技巧、建立密切的家庭成员间、亲朋好友等间的关系;•接受自己的心情,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授课互动环节请同学们按照小组彼此分享人生经历。
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了解他人的生活体验、情感状况,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或遭遇感性化情感的处理方式。
同时,老师会引导大家认识到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能否快乐、健康地度过每一天生活。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了解到心理健康的概念、对生活好处以及标志;•了解到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通过彼此交流,谈论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可以学会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可以在实践中持续掌握和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灵无忧无虑。
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大班
![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大班](https://img.taocdn.com/s3/m/5e3e78f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4.png)
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大班**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认识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2. 掌握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和技巧,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3.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态度,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理健康;2.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3.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4. 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1. 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和重要性;2. 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2.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态度。
**五、教学过程:****1. 什么是心理健康:**-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心理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保持平衡、稳定、健康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
**2.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包括对身体健康、社交能力、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看法,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3.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图文结合、实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来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4. 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介绍各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学会表达情感等;- 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测试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实践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表达能力等;2. 课程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心理健康日记、心理健康促进方案等,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教学反思评价:教师对本次教学的整体评价,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等。
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教案
![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47f8c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f.png)
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教案一、教案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和心理抗压能力;4.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5.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正面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理健康?2.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3. 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4. 如何处理情绪和压力?5. 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三、教学过程第一课:什么是心理健康?1.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心理健康,并列举一些心理健康的标志;2. 学习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健康感受。
第二课: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1. 探讨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2. 分析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3. 学习如何通过保持身体健康来促进心理健康。
第三课: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 学习几种简单的心理健康维护方法,如锻炼、放松、休息等;2. 进行心理健康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调节机制;3. 讨论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第四课:如何处理情绪和压力?1. 讨论情绪和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 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情绪放松、情绪调节等;3. 进行情绪管理练习,让学生体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第五课: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1. 探讨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学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3. 进行人际关系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手段1. 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情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3. 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4.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2. 作业评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3. 讨论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教案
![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0c855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6.png)
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教案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的定义2、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2、缓解压力和焦虑3、增强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4、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三、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1、保持积极心态2、适当的自我调节3、关注情绪表达4、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四、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1、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2、如何面对压力和挫折3、如何克服焦虑和抑郁4、如何保持心理平衡五、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4、个人自我教育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2、小组讨论法3、角色扮演法4、游戏教学法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心理健康重要?”二、讲解教师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心理健康对个体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会有效处理。
五、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良好心理健康习惯的必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心理健康。
六、作业布置作业:写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或者制定一份个人心理健康管理计划。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了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心理健康,建立良好心理健康习惯,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4d533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4.png)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分享相关案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讲解与分享: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分享相关案例和技巧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1.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反馈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概念和管理方法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提高情绪调节能力2.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和分类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管理技巧和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情绪的概念和分类,分享相关案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实践法:通过情绪调节练习,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技巧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情绪管理的关注讲解与分享:讲解情绪的定义和分类,分享相关案例和技巧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情绪调节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练习,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技巧2.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反馈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情绪概念的理解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情绪调节练习中的表现和反馈第三章:压力管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和管理方法让学生掌握压力管理技巧,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3.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和来源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压力管理技巧和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压力的概念和来源,分享相关案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实践法:通过压力缓解练习,让学生掌握压力管理技巧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压力管理的关注讲解与分享:讲解压力的定义和来源,分享相关案例和技巧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压力管理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压力缓解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压力缓解练习,让学生掌握压力管理技巧3.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反馈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压力概念的理解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压力缓解练习中的表现和反馈第四章: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4.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分享相关案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4.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关注讲解与分享:讲解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分享相关案例和技巧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4.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反馈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人际关系概念的理解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反馈第五章:自我认知与自尊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和《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第六章:自我认知与自尊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和自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提高自我认知和自尊的方法6.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自尊的定义和重要性提高自我认知和自尊的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我认知和自尊的概念,分享相关案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自我认知和自尊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自我反思法:通过自我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6.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自我认知和自尊的关注讲解与分享:讲解自我认知和自尊的定义和重要性,分享相关案例和技巧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我认知和自尊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自我反思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练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6.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反馈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概念的理解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自我反思练习中的表现和反馈第七章:自我效能与目标设定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效能和目标设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提高自我效能和设定有效目标的方法7.2 教学内容自我效能的定义和重要性目标设定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自我效能和设定有效目标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我效能和目标设定的概念,分享相关案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自我效能和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实践法:通过设定并达成小目标,让学生掌握提高自我效能和设定有效目标的方法7.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自我效能和目标设定的关注讲解与分享:讲解自我效能和目标设定的定义和重要性,分享相关案例和技巧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我效能和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目标设定与实践:引导学生设定并尝试达成小目标,让学生掌握提高自我效能和设定有效目标的方法7.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反馈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自我效能和目标设定概念的理解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目标设定与实践中的表现和反馈第八章:心理弹性与应对策略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应对生活中挑战和压力的策略8.2 教学内容心理弹性的定义和重要性应对策略的类型和方法提高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弹性和应对策略的概念,分享相关案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心理弹性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实践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掌握应对生活中挑战和压力的策略8.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引入案例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心理弹性和应对策略的关注讲解与分享:讲解心理弹性和应对策略的定义和重要性,分享相关案例和技巧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弹性和应对策略的重要性,分享个人经验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掌握应对生活中挑战和压力的策略8.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反馈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来评估学生对心理弹性和应对策略概念的理解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和反馈第九章: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概念及其危害让学生掌握预防和应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方法9.2 教学内容心理障碍的定义和类型心理疾病的定义和类型预防和应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概念,分享相关案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六章:自我认知与自尊补充和说明:在讲解自我认知和自尊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分享成功人士的案例来说明它们的重要性。
小学健康教案—健康新概念
![小学健康教案—健康新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f3ca80814791711cc791749.png)
小学健康教案—健康新概念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健康的概念和评价的标准,明确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运用体育活动来提高健康水平的基本观念。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教学过程:一、关于健康的概念1.人们对健康的一般理解:常以是否有病作为分界线,有病为不健康,无病为健康。
2.现代医学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
1948年,WHO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还是保持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重申:“健康不仅仅是没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这一定义从人的身心统一的观点出发,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结合起来,要求人们一方面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动”为养生要义,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心理卫生,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保持愉快的心境和健康的情感,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顺利地融入社会。
二.健康的评价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意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形匀称、头、肩、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9、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步履轻松。
以此标准判断,健康的和有病的人群各占约15%,大部分人都处于中间状态,既没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也就是说处于机体无明确疾病,但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出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如乏力、头昏、头痛、耳鸣、气短、心悸、烦躁等。
我们通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研究表明,人的健康是由人类遗传生物学、环境、生活方式和保健医疗体制四方面构成。
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53d90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4.png)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教案名称:心理健康教育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认识心理健康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2、认识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3、学习有效的心理健康调节方法,提升个体心理素质;4、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意义2、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3、心理健康调节方法4、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三、教学活动1、课堂讨论:学生就心理健康的概念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健康与个体成长、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3、心理调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心理调节练习,包括放松训练、呼吸练习、冥想等,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4、沙盘游戏:通过沙盘游戏,引导学生面对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困惑,培养学生处理情绪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技巧、互相尊重、情绪管理等内容。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任务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体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共同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b57e4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1e.png)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和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
4. 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2. 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应对策略3. 调节情绪和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4. 人际沟通技巧与团队协作5.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心理健康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压力应对策略和团队协作技巧。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学习调节情绪和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和情境模拟。
3. 准备情绪调节和心理平衡的方法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思考。
3. 分析心理健康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讲解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进行角色扮演实践。
6. 课堂小结,强调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心理健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2. 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或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3. 开展心理健康同伴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3. 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
九、教学资源1. 心理健康相关书籍和文章。
2. 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资料。
3. 心理健康测试工具和评估量表。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006c3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8.png)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和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2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2.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心理素质、心理适应、心理平衡3. 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心理调适、心理疏导、心理保健1.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讨论健康观念的演变,引出心理健康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和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4. 总结:教师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强调维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第二章:心理调适技巧2.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调适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
2.2 教学内容1. 心理调适的定义和作用2. 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自我观察、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情绪管理2.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案例分享,引出心理调适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心理调适的作用和基本技巧。
3. 小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心理调适技巧,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4. 总结:教师总结心理调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心理调适技巧。
第三章:心理疏导方法3.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疏导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3.2 教学内容1. 心理疏导的定义和作用2. 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倾诉、释放、调整、积极思考3.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情境,引出心理疏导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心理疏导的作用和基本方法。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践心理疏导的方法。
4. 总结:教师总结心理疏导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压力时积极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
第四章:心理保健策略4.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保健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心理保健的基本策略。
4.2 教学内容1. 心理保健的定义和作用4.3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讨论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引出心理保健的概念。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831f5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f.png)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3. 了解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1.2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2.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等3. 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影响1.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1.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程度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要素的掌握和分析能力第二章: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2.1 教学目标1. 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2. 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3. 了解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2 教学内容1. 情绪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2. 情绪管理的技巧:自我观察、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3.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情绪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角色扮演:模拟情绪管理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3. 小组讨论:探讨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程度2. 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运用情绪管理技巧的能力第三章: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3.1 教学目标1. 了解压力的概念和影响2. 掌握压力管理的技巧3. 了解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2 教学内容1. 压力的定义和影响2. 压力管理的技巧:时间管理、放松技巧、积极思考等3.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压力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放松练习:教授学生放松技巧,帮助缓解压力3. 小组讨论:探讨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压力管理概念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程度2. 放松练习报告:评估学生掌握放松技巧的能力第四章: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4.1 教学目标1. 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3. 了解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2 教学内容1. 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2. 人际关系的技巧:沟通技巧、冲突解决、同理心等3.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角色扮演:模拟人际关系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3. 小组讨论:探讨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第六章:心理疾病的识别与预防6.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疾病的常见类型2. 掌握心理疾病的识别方法3. 了解心理疾病的预防策略6.2 教学内容1. 心理疾病的常见类型: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2. 心理疾病的识别方法:症状观察、专业评估等3. 心理疾病的预防策略:早期干预、健康生活方式等6.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心理疾病的类型和识别方法2. 情景模拟:模拟心理疾病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3. 小组讨论:探讨心理疾病的预防策略6.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心理疾病概念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程度2. 情景模拟报告:评估学生运用识别方法的能力第七章: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7.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治疗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心理咨询的技巧3. 了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7.2 教学内容1. 心理治疗的概念和类型: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等2. 心理咨询的技巧:倾听、共情、反馈等3.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7.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心理治疗的概念和类型2. 角色扮演:模拟心理咨询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咨询能力3. 小组讨论:探讨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关系7.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心理治疗概念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程度2. 角色扮演表演:评估学生运用心理咨询技巧的能力第八章:心理营养与心理健康8.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营养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心理营养的获取方法3. 了解心理营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8.2 教学内容1. 心理营养的概念和重要性2. 心理营养的获取方法:积极思维、自我肯定等3. 心理营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8.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心理营养的概念和获取方法2. 个人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营养的实践3. 小组讨论:探讨心理营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8.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心理营养概念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程度2. 个人作业报告:评估学生实践心理营养的能力第九章: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9.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心理健康促进的方法3. 了解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9.2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促进的概念和重要性2. 心理健康促进的方法:健康生活方式、社交活动等3. 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定期检查、心理干预等9.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心理健康促进的概念和方法2.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促进的活动3. 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9.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促进概念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程度2. 小组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实践心理健康促进的能力第十章:心理健康教育与倡导10.1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3. 了解心理健康倡导的方法10.2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2. 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宣传、讲座、工作坊等3. 心理健康倡导的方法:政策倡导、社会宣传等10.3 教学方法1. 讲座: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技巧2. 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倡导的实际项目3. 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健康倡导的方法10.4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理解和参与讨论的程度2. 实践项目报告:评估学生实践心理健康倡导的能力重点解析本教案《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心理健康概述、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识别与预防、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心理营养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促进与维护、心理健康教育与倡导等主题。
心理健康概述教案模板范文
![心理健康概述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3c4a9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01.png)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 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4. 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 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如何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 提问: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心理健康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二)讲授新课1. 心理健康的定义- 解释心理健康的概念,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健康。
- 引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2.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阐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 引用相关数据或案例,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反之亦然。
3. 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社交能力。
- 学会自我认知,关注自身心理需求,寻求专业帮助。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几个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四)互动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和保持心理健康。
五、课后作业1. 每位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心理健康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收集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
第一课 健康新概念
![第一课 健康新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5a0336258fafab069dc02cf.png)
第一单元健康金钥匙
第一课健康新概念
教学目标:1、知道身体健康的含义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衡量标准;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认识道德健康的作用。
2、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掌握发散思维的能力,学会纵向、横向去多维分析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片面性。
3、培养学生对生命健康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生命健康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知道身体健康的含义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衡量标准;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认识道德健康的作用。
教学形式:自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自学教材:1、身体健康是基础。
2、心理健康是保障。
独立学习:仔细阅读教材,把握主要知识,列出知识提纲。
二.合作学习
同桌对学:思考、讨论解决如下问题:
1、你知道常规体检要做哪些方面的检查吗?
2、心理健康对我们健康成长的意义表现在那些方面?
4、你怎样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
四.汇报交流
采用知识抢答的形式汇报交流独学和对学的收获。
全面准确掌握知识要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五.检测反馈
当堂完成下列检测题目:
1、身体健康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2、心理健康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六.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收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好处的资料。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cc64a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8.png)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的心态。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健康调适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等。
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个人、家庭、社会的意义。
3. 生活压力与挑战:压力来源、应对策略。
4. 心理健康调适技巧:放松训练、积极思考、心理疏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调适技巧。
2. 教学难点:心理健康调适技巧的运用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调适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压力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调适技巧。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掌握心理健康调适技巧。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调适技巧。
2. 准备案例资料,用于分析讨论。
3. 准备放松训练器材,如瑜伽垫、眼罩等。
4. 准备心理疏导工具,如情绪卡片、心情墙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案例,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2. 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分析心理健康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分析生活压力与挑战:讨论压力来源,分享应对策略。
4. 教授心理健康调适技巧:讲解放松训练、积极思考、心理疏导等方法。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练习心理健康调适技巧,教师给予指导。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教师予以解答。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压力应对策略,分享心得体会。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心理健康调适技巧。
4.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调适技巧。
八、课后作业2. 布置一道关于生活压力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压力。
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模板
![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28ea94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2.png)
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概述健康心理是指个体对生活的态度、情绪、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状态,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2.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3.了解并掌握一些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方法;4.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挫折能力;5.提升社交能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6.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保健技巧。
三、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1)何为心理健康?(2)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3)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2.情绪管理和情感调控(1)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2)情绪管理的重要性(3)情感调控的方法和技巧3.压力和焦虑的缓解(1)压力和焦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2)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和技巧4.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1)积极乐观心态对健康的影响(2)抗挫折能力的培养(3)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5.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1)社交能力的重要性(2)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3)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问题6.心理健康保健技巧(1)睡眠充足(2)良好的饮食习惯(3)适度的运动和休息(4)调节工作和学习压力四、教学方法1.讲课式通过课堂讲授方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方法和技巧。
2.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一起探讨情感调控的方法。
3.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们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不同情境下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评估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a95bf7b4daa58da1114a67.png)
对待困难:要正视,知难而进,寻找克服困难的的有效办法;失败了也不气馁,不退缩,继续努力,直到成功。
心理健康的第五种表现是智力正常。
( 5 )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板书)
师:讲述。人的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组成。智力正常是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1)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板书)
师:什么是开朗和乐于交往?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开朗是指一个人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乐于交往,表现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主动,热情,不羞怯,不冷漠。要以诚恳、谦虚、公平、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心理健康的第二种表现是:
(2)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板书)
自制力,是指人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举止、言行的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具有与自己的年龄(职业)相称的自制力。
师:用 VCD 机播放战士《邱少云》在烈火中烧而纹丝不动的铁的纪律,表现出他具备极强的自制力和不怕牺牲的刚强性格。
心理健康的第四种表现是:
( 4 )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板书)
师:健康的心理离不开坚强的意志支撑,请同学们举些例子。
科学研究证明,性格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更是后天的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当然详细内容下学期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
那么,什么是良好性格呢?例如:为人诚实、正直、友善、富有同情心;做事认真、勤勉,有责任感;自制力强、有恒心、有毅力;自尊、自爱等等。而在改变不良性格的过程中,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对“良好性格”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评议法、发现法、总结法、课后思考实践法等。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胶片、 VCD 机及唱蝶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一课时(教案)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3d493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c.png)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明白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概念,如情绪、压力、应对能力等。
3.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会应对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心理健康并意识到其重要性。
2.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观察和处理,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健康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直接体验和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四、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3.课堂实践和活动。
五、教学内容:1.引入:“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定义首先,为了让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更好地认识“心理健康”,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圆环,一个写着“健康”,一个写着“心理健康”。
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谈论和猜测这两个词的含义,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对“心理健康”有直观的认识。
2.什么是心理健康?在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心理健康”后,可以让他们观看视频或听老师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
例子:“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心理压力和挑战的应对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一种状态。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解释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概念,如情绪、压力、应对能力等。
通过这些概念的介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并认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情绪和情感管理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含义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谈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变化,例如对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反应。
接着,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一些情感管理和调节的技巧,比如转移注意力、放松身体、写日记等。
这些技巧既可以减轻负面情感的影响,也可以培养积极的情感。
4.压力与应对紧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并介绍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运动、与朋友聊天、听音乐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压力问题,从而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健康新概念教案
![健康新概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bd72f0a5e9856a5712605c.png)
五年级上册健康教育教案1、健康新概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健康的定义。
(二)教学难点: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
教具准备:师生收集小故事、健康名言,教师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案例讨论,导入新课:师: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清华大学一位大学生在校内各项体检中均正常,但他在游览北京动物园时,却用浓硫酸泼在了黑熊身上来做实验,从而引发了全市乃至全国人们的关注,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位大学生健康吗?生甲:健康,原因是他在各项体检中均正常,属于健康人。
生乙:不健康,因为他心理有问题。
师:现在出现了二种皆然不同的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希望大家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面我们一起去找答案。
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任务:1、课件中的“探究平台”2、课件中的“你说我说”3、看下面几幅图,这些同学的行为健康吗?为什么?4、通过事例,你认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的关系是什么?5、健康的定义。
(三)、学法指导:学生看书、找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调控课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看图片、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
教师精讲,学生实际操作,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通过具体事例介绍,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四)、自主合作,汇报交流:1、课件中的“探究平台”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此题的理解;然后各组请出1—2位同学发言。
2、课件中的“你说我说”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此题的理解;然后各组请出1—2位同学发言。
3、看下面几幅图,这些同学的行为健康吗?为什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看,然后各组请出1—2位同学发言。
4、通过事例,你认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的关系是什么?师:那么,有谁能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生:讨论后回答。
九年级心理健康辅导《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案
![九年级心理健康辅导《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eb4706fc4ffe473368ab9f.png)
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知识目标:懂得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心理健康才会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力。
同时,了解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心胸开阔、乐于交往、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有正常的智力。
能力目标:能够联系自己所熟悉的青少年成长的事例,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教学难点:怎样理解“性格良好”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言和第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并懂得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对青少年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是紧密相连的,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二、讲授新课一、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板书)提问:同学们,下面的人谁是健康?为什么?(A类学生回答)A.小明除了心律不齐外,其他身体部位都非常健康。
B.小萍身体非常好,是学校田径队队员,但她与同学关系总是不好,常感烦恼。
C.小强身强体壮,学习时一遇难题就发怵,大家说他缺乏自信心。
D.小兰身体健美,善与人交往,情绪比较稳定,自制力强,意志坚定,大家都喜欢她。
小明心律不齐,说明身体部分不健康。
小萍虽然身体不错,但由于她与同学搞不好关系,常感烦恼,从而也影响了身体健康,也就是说心理不健康。
小强虽然身强体壮,但学习自信心不强,这都会阻碍他的成长进步,我们说,他们心理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小兰不仅身体好,而且心理素质也不错,这就会促进她的成长进步。
所以,我们说小兰最健康。
可见,人的健康包括两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1、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板书)(引导学生看书第28页,将“健康”定义划出来。
)人的身体健康可通过一系列体能测试来判断,而心理健康也是有衡量标准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板书)(让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五个方面的表现,然后逐一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回答,教师导出这是本课内容的难点)
( 3 )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板书)
师:性格是什么?什么是良好性格?(师述,学生记录)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谈论:这个人办事太急、太粗心,那个人很细心、谨慎;这个人自信,那个人自卑。人的行为千差万别,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和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就拿学习来说,有些人勤奋、认真、细心,有些人懒惰、马虎、粗心。
教学难点:对“良好性格”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评议法、发现法、总结法、课后思考实践法等。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胶片、 VCD 机及唱蝶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谁能回答什么叫“健康”?
第二课 锻炼心理品质(板书)
讲授新课
一、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板书)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 28 页,把健康的定义划下来。)
自制力,是指人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举止、言行的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具有与自己的年龄(职业)相称的自制力。
师:用 VCD 机播放战士《邱少云》在烈火中烧而纹丝不动的铁的纪律,表现出他具备极强的自制力和不怕牺牲的刚强性格。
心理健康的第四种表现是:
( 4 )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板书)
师:健康的心理离不开坚强的意志支撑,请同学们举些例子。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健康不仅指人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主要有5个方面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对待困难:要正视,知难而进,寻找克服困难的的有效办法;失败了也不气馁,不退缩,继续努力,直到成功。
心理健康的第五种表现是智力正常。
( 5 )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板书)
师:讲述。人的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组成。智力正常是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师:情绪包含哪两层意思?情绪和情感有何区别?
(个别提问,教师归纳。)
首先,情绪的产生应与引起情绪的情境相一致,相协调。例如,对自己或别人取得进步表示高兴;许多儿童贫困失学令人担忧;背信弃义的事让人生气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情”与“境”的一致。
其次,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愉快、欣喜、知足等,是积极的;气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紧张、伤心等是消极的。要求我们多一点积极的,少一些消极的,即“喜怒有度”。虽然情绪是人和动物都有,但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一种比较稳定、持久、深刻的情绪。情感丰富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师:请同学门看投影。
(投影)学习目标:
1 、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
2 、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重点)
3 、如何理解“性格良好”意思?(难点)
师:请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教师巡班,了解阅读进度后提问)
师: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板书)
(活动形式):师:说一说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教案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63更新时间:2004-6-4【字体:小大】
闸岗中学 蓝焕坚
教学和教育目标:
通过教学认识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学会分析自己和他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的表现。明确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明确认识到进行心理品质锻炼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科学研究证明,性格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更是后天的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当然详细内容下学期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
那么,什么是良好性格呢?例如:为人诚实、正直、友善、富有同情心;做事认真、勤勉,有责任感;自制力强、有恒心、有毅力;自尊、自爱等等。而在改变不良性格的过程中,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1)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板书)
师:什么是开朗和乐于交往?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开朗是指一个人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乐于交往,表现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主动,热情,不羞怯,不冷漠。要以诚恳、谦虚、公平、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心理健康的第二种表现是:
(2)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板书)
活动步骤: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时间5分钟。
学生发言:每组选一名同学,将本组的讨论情况简要向全班介绍。
师:同学提到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写在黑板的副板上。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师: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智力正常这是心理健康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表现。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