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docx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docx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 ,晚上)二、古今异1.空中而多古:中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得其古:那事情的真相;今:上。

三、一多1.鼓①噌如鼓不(鼓,名)②微鼓浪(振,掀起,)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候,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3.自①以得之矣(自己,代)②余自安舟行适汝(从,介)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山焉(兼,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 焉(相当于“然” ,“地”、“⋯⋯的子”,形容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 ,即“到那里”,兼)④如作焉(无,表述气,助)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②余尤疑之(我,代)6.得①得双石于上(得到,找到,)②固得所石者(能,助)7.搏①水石相搏(,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四、活用(一)名作状①余自安舟行适汝(舟,用船,乘着船)② 大石立千尺(,在旁)③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作①而此独以名(名,命名,取名)(三)使用法① 大浪不能也(,使⋯⋯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也③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鞳者,魏庄子之歌也⑤此世所以不也(二)省略句①今以磬置(于)水中,大浪不能(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③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于)壁之下(三)前置① 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后置①石之然有声者(即“ 然有声之石”)(五)介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于水上六、一多:1、而:扣而聆之(表接)徐而察之(表修)空中而多(表并列)元之所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表折)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 ,形容尾)微波入焉(兼,于此)3、因:因得所石者(趁机)因笑曰(于是)七、重点:1、水石相搏(、拍)2、桴止响(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5、适汝(往)6、余方心欲(才)(心惊)7、山下皆石穴罅(隙)8、涵澹澎湃而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先前)(和)10、元之所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也(⋯的故)。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③汝识之乎(识,通“志”,知道)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③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四)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状语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此)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八、重点句子翻译(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翻译:(被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第12课《石钟山记》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2课《石钟山记》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成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情境默写、作文素材一、相关成语躬行践履:亲自实行、亲自去做。

不知深浅:原意是不知道水的深浅。

后多用以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目见耳闻: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声如洪钟:洪钟,大钟。

形容说话、唱歌底气足,声音洪亮。

余韵悠悠: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传留的韵致、气韵。

自以为是:指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不正确的。

森然耸立:繁密高高地直立。

森然可怖:形容阴沉可怕。

涵澹澎湃:形容水波动荡,波浪冲击。

主观臆断:指自我意识方面的凭臆测来评定。

二、文化常识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

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他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为《水经》作注,写成《水经注》四十卷,是中国古代关于河流方面的地理巨著。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年号。

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年号为建元。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丁丑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4个。

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

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

三、重点词语桴:鼓槌。

徐歇:慢慢消失。

皆是:都这样。

是,这样。

适:到。

罅:裂缝。

窍:窟窿。

识:知道。

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

臆,胸。

殆:大概。

斧斤:斧头。

考:敲击。

向之:先前。

四、一词多义(1)实自以为得其实(实际的情况)实迷途其未远(的确,确实)(2)之彭蠡之口(的)人常疑之(代词)叹郦元之简(主谓之间)(3)言而言之不详(说)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4)焉微波入焉(兼词,于此)硿硿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乐作焉(语气词)(5)得得双石于潭上(得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6)而扣而聆之(连词,表顺承)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连词,表并列)而言之不详(连词,表转折)(7)以余是以记之(因为)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今以钟磬置水中(把)五、重点字挖空《水经》云:“()之口有石钟山焉。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注释】《石钟山记》宋·苏轼《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

是说⑥也,人常疑之。

今以⑦钟磬⑧置水中⑨,虽⑩大风浪不能鸣(11)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12)始访(13)其遗踪(14),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5)。

自以为得之(16)矣。

然是说也,余尤(17)疑之。

石之铿然(18)有声者,所在皆是(19)也,而此独以钟名(20),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21),余自齐安(22)舟(23)行适(24)临汝(25),而长子迈将赴(26)饶(27)之德兴(28)尉(29),送之至湖口(30),因(31)得观所谓石钟者(32)。

寺僧使小童(33)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34),余固(35)笑而不信也。

至莫(36)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37)欲搏人(38);而山上栖鹘(3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4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41)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42)也。

余方心动(43)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44)如钟鼓不绝(45)。

舟人(46)大恐(47)。

徐(48)而(49)察(50)之(51),则(52)山下皆石穴罅(53),不知其浅深(54),微波入焉(55),涵澹(56)澎湃(57)而(58)为(59)此(60)也。

舟回至两山(61)间,将入港口(62),有大石当(63)中流(64),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65),与风水相吞吐(66),有窾坎镗鞳(67)之声,与向(68)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9)焉(70)。

因(71)笑谓迈曰:“汝识(72)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73)之无射(74)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5)之歌钟(76)也。

古之人(77)不余欺(78)也!”事不目见耳(79)闻,而臆断(80)其(81)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82)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83)虽知而不能言(84)。

【统编版】《石钟山记》-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统编版】《石钟山记》-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④方(正 )
⑤心动( 内心惊恐)
⑥罅(裂缝 )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 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 且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 出,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 跟先前轰隆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 音乐演奏起来一样。(得分点:当、 空中、向)
理解性默写 ①《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到了绝壁下,他看到的景象是 “_大__石__侧__立__千__尺__,_如__猛__兽__奇__鬼__,_森__然__欲__搏__人__”。 ②《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 能引人注意,其中写宿巢的隼的句子是“_而__山__上__栖__鹘__,_闻__人__声__亦__惊__起__, _磔__磔__云__霄__间___”;描摹鹳鹤的声音的一句是“_又__有__若__老__人__咳__且__笑__于__山__谷__ _中__者___”。 ③《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在两山之间发现了一块大石,交 代石头位置的一句是“_有__大__石__当__中__流__”。
小篆
“适”本来写作“適”,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啇(音 shì)声。表示往,到……去。
义项
① 到,往 ② 享有 ③ 女子出嫁 ④ 恰好,恰恰 ⑤ 顺从,依照 ⑥ 刚刚,刚才 ⑦ 适合,适宜 ⑧同“谪”,被流放或贬职
例句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谏逐客书》)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 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 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 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 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 痊愈,而我的亭子也刚刚修建成了。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高考语文知识点:石钟山记

高考语文知识点:石钟山记

高考语文知识点:石钟山记《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石钟山记》的复习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高考语文知识点:石钟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二、通假字至莫夜月明(暮)三、一词多义1、鼓:①微风鼓浪(振动)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2、殆: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3、莫: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4、发: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5、何: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③水何澹澹(多么)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四、词类活用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石钟山记字词整理

石钟山记字词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点一、通假字: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至莫夜月明(通“暮”,晚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通“叩”,敲击)二、古今异义: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自以为得其实(那事情的真相)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船夫)三、一词多义:1、鼓:微风鼓浪(振动)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声)2、绝: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噌吰如钟鼓不绝(断绝)3、而:扣而聆之(表承接)余固笑而不信也(表并列)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转折)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4、搏:水石相搏(击,拍;动词)森然欲搏人(原义抓、扑,引申为捕捉)5、然:然是说也(然而)石之铿然有声音(……的样子)6、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7、焉:崆崆焉(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即“到那里面”)心不在焉(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且焉置土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于是余不叹焉/如乐作焉(语气助词,呢,啊,呀。

)8、莫:至莫夜月明(同“暮”,晚上)故莫能知(没有谁。

否定代词)9、得:得双石于潭上(找到。

动词)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

助动词)10、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

副词)始舍于其址(当初。

副词)1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代词)所在皆是也(这样。

代词)12、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之),因此,借此机会)因笑谓迈曰(于是)13、至: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直到)送之至湖口(到)14、其:择其一二扣之(其中)不知其浅深(它的)16、而:1.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2. 扣而聆之3.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4.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5. 余固笑而不信也6.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7. 徐而察之8. 空中而多窍9. 而笑李渤之陋也10.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1. 而言之不详12.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13.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四、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微风鼓浪(振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动词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响)名词作状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里)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五、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省略句: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磔磔(于)云霄间介词结构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而大声发于水上判断句:或曰此鹳鹤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石钟山记》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石钟山记》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石钟山记》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躬行践履:亲自实行、亲自去做。

2.不知深浅:原意是不知道水的深浅。

后多用以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3.目见耳闻: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4.声如洪钟:洪钟,大钟。

形容说话、唱歌底气足,声音洪亮。

5.余韵悠悠:形容韵味未尽。

余韵,传留的韵致、气韵。

6.自以为是:指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不正确的。

7.森然耸立:繁密高高地直立。

8.森然可怖:形容阴沉可怕。

9.涵澹澎湃:形容水波动荡,波浪冲击。

10.主观臆断:指自我意识方面的凭臆测来评定。

11.风平浪静:没有风浪。

比喻平安无事。

12.簪笔磬折:古代插笔备礼,像磬一样弯着腰作揖,以示恭敬。

13.遗音余韵:前人作品的馀音和韵致。

形容作品美妙。

14.锵金铿玉:音节响亮,诗句优美。

15.迤逦不绝:迤逦,曲折连绵。

形容曲曲折折,连绵不断。

16.所在皆是:到处都是。

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17.鄙俚浅陋: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

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

二、文化常识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今属四川省眉山市),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

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

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知识整理共有大类: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四词类活用五特殊句式六重点词义七翻译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8、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9. 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七翻译《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高三一轮复习-《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

高三一轮复习-《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

《石钟山记》知识点总结一、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状】+谓语古文中:谓语+状语)谓语=动词/形容词状语=介词+名词(1)得双石于潭上(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3)而大声发于水上2、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定语)+主语或(定语)+宾语】(注: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3、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谓语+宾语文言文中:宾语+谓语)(注:宾语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大部分由动词充当,小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即宾语=名词/代词谓语=动词/形容词)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没有欺骗我啊4、无标志被动句,即无标志词,但语义是被动的闻人声亦惊起——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二、重点字词是(这)说也/ 是(这)日也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寻访)其遗踪(旧址,陈迹)访(寻访)其遗踪(旧址,陈迹)余自(从)齐安舟(名作动,乘船)行适(到……去)临汝而长子迈将赴(赴任,就职)饶之德兴尉寺僧使(派)小童持斧余固(仍旧,还是,本来)笑而不信也。

至莫(通“暮”,晚上)夜月明不知其浅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浅深,偏义复词,偏指深)微波入焉(兼词,“于之”即“到那里”),汝识(通“志”,记住)殆(大概)与余同/ 殆(大概)有神护者今以(介词,把)钟磬qìng置而此独以(用)钟名士大夫终不肯以(用)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娘以(用)指叩门扉以(介词,用)手阖(关上)门问征夫以(用)前路农人告余以(介词,把)春及三、成语博闻强识:意为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寓意/主旨】《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梳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梳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梳理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梳理一、文言语法1. 名词在《石钟山记》中,文言中的名词多使用原义,如「山」、「人」、「水」等。

同时,也使用了一些比喻修辞手法,如「山珍」、「鱼酥」等,以增加修辞效果。

2. 动词动词的使用较为简洁,多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如「感叹」、「行走」等。

同时,也有一些特殊的动词运用,如「驱驰」、「破碎」等,以突出情节的紧张感。

3. 形容词形容词的使用较为丰富,既有常见的修饰词语,如「美丽」、「富饶」等,也有一些具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如「伤心」、「惊讶」等。

这些形容词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句子结构句子结构多采用并列句和主谓结构,并以简洁明了为主。

另外,也有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排比句、反问句等,以增强文言的修辞表达效果。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石钟山记》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将物体与事物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增加修饰效果的目的。

比喻多运用在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上,如「红日如火」、「白云若雪」等。

2. 夸张夸张是为了增强修辞效果而放大事物的特点或形容程度,使之更加生动有力。

在《石钟山记》中,夸张常见于描述景物和情感的描写,如「山色如画,美不胜收」、「心如火烧,无以复加」。

3. 对偶对偶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构思进行铺展,增加修辞的效果和音韵的美感。

在《石钟山记》中,对偶的运用常见于描述景物、感受、行为等方面,如「冰清玉洁,美不胜收」、「心潮起伏,忧愁难抑」。

4. 排比排比是通过列举相同或类似的事物,形成明显的对比和呼应,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石钟山记》中,排比多用于描写景物和人物形象,如「丹桂飘香、松柏参天、草木葱茏」等。

三、修辞效果1. 幽默感《石钟山记》中偶有幽默感的描写,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使读者产生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2. 情感表达作品通过形容词的运用和情境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情绪,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总结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总结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总结一、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3.汝识之乎(通“志”,记住)(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古义:船工今义:水军3.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它的真相今义:承上文转折(三)词类活用1.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激起、掀起)2.而此独以钟名(名词作动词,命名)3.磔磔云霄间(名词作动词,磔磔地叫)4.噌吰如钟鼓不绝(名词作动词,敲钟;敲鼓)5.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容词作动词,动荡;冲击)6.不知其浅深(形容词作名词,浅度;深度)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8.大石侧立千尺(名词作状语,在旁边)9.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0.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11.而臆断其有无(名词作状语,用臆想)1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四)一词多义1.壁(1)凿壁借光(墙壁)(2)至绝壁下(陡峭如墙的山崖)(3)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军营,营垒)(4)项王军壁垓下(坚守营垒,筑营垒驻守)(5)小姐这壁坐(边,面)2.察(1)徐而察之(仔细看,观察)(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了解,弄清楚)(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举)3.殆(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的事)(2)殆有神护者(大概,恐怕)(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差不多)(4)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同“怠”,疲乏,倦怠)(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噌咄者,周景王之无射也(2)襄坎镗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3)此世所以不传也(4)所在皆是也(5)则山下皆石穴罅2.被动句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3.倒装句(1)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以记之(2)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3)状语后置得双石于潭上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二、理解性默写1.《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中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最新整理)《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最新整理)《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的全部内容。

《石钟山记》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

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寓意/主旨】《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寓意/主旨】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写作特点】
结构独特。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修饰巧妙。

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焉”“磔磔”“噌”“窾坎镗”),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此文的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见胜。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

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

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

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

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
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

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