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2课《自嘲》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自嘲》的教案设计

《自嘲》的教案设计

自嘲教学设计北京二十七中陈忠玲【通过初中阶段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知道了鲁迅的写作目的(唤醒麻木的国民、“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等)。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鲁迅诗歌的鉴赏,理解作者自嘲和解嘲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傲岸和温情。

教学难点是“嘲”字是如何贯穿全诗的。

【】一课时【】找一首鲁迅的旧体诗,分析你能理解的句子。

鲁迅的杂文,纵横捭阖,嬉笑怒骂;鲁迅的小说,以深刻的启蒙思想来唤醒麻木的国民,我们可以看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鲁迅不仅小说、杂文写得好,他的旧体诗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鲁迅诗现共存79首,其中旧体诗63首。

我们先来感受他的旧体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1931年作左联的柔石等七位青年作家被杀于上海龙华监狱,鲁迅听到这个消息,写了上面这首七律。

我们从诗的意境中感受到鲁迅那冲天的悲愤,并且深深地被其感染。

鲁迅的旧体诗,充满了丰富的情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按内容鲁迅是怎样结构全诗的?一般情况下,“自嘲”的诗按所写内容分为“嘲自”和“解嘲”两部分。

这首七律诗也如是。

前四句为自嘲,后四句为解嘲。

(1)一、二句的写法及内容:“运交华盖欲何求”是反问句,意思是:既然交上了华盖运,还能有什么要求呢?“未敢翻身已碰头”,意思是:未敢动一动,却已碰到了头,暗示当时“文禁如毛,缇骑遍地”的白色恐怖的险恶,专制势力的猖獗。

(2)三、四两句选择了怎样的生活片断来“嘲自”?“破帽遮颜过闹市”道出了自己的形容和闹市的污浊讨厌;“漏船载酒泛中流”一句,是说,自己现在的处境像是载着酒的漏船在激流中行驶,非常危险。

(3)嘲自部分小结:诗人首先提出问题来“嘲自”,又选取了几个生活片断来描写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无情地解剖自己,幽默而又不失傲骨,为下文解嘲蓄势。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五、六两句极为赞赏,你如何理解这种评价?毛泽东的评价:“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沪教版)第12课《自嘲》公开课课件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沪教版)第12课《自嘲》公开课课件

首联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我这个俗人交上了“华盖运”能 有什么奢望呢,还没有敢有什么动作 就碰破了头。 (总写艰难处境)
理解关键:典故 华盖运
颔联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捡一顶破烂的帽子遮住自己的面孔,隐 身于喧闹的街市;在漏水的船中悠然饮酒, 驶向波涛汹涌的急流。
形容自己处境险恶但与敌人机智周旋, 仍然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坚持战斗
作业:
1 记忆“七律”知识
2 理解本诗特别是名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3 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 并背诵本诗
4 语文练习册上本课练习题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达 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 请之。”按,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 请兄郁华,请鲁迅作陪。诗中“破”作 “旧”,“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 杉本勇乘题此诗于扇面,“对”作“看”。
鲁迅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祖父周福清是清同 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 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周恩来同 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童年的鲁迅家里是不愁生计的,但十三岁时,我家 忽然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 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 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 伯宜也因水肿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请结合本诗的注释阅 读本诗,诗中运用了3个 典故,请找出来,并说出 每句诗的大致意思.
题目“自嘲”是嘲弄自己吗?诗中有嘲 弄自己的意思吗?
借嘲弄的口气,用幽默的语言,写自己的 险恶处境和处险而不惊的乐观与自信, 字面上嘲弄自己,但不是真正嘲弄自 己。

【教育学习文章】第12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育学习文章】第12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第12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目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四)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的连贯。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2课《自题小像》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2课《自题小像》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四、作业设置。(2分)
根据《苏武牧羊》及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苏武的小故事。




1-3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教学课题
1-3自题小像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课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课时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字,会写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己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结合资料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作者的浩然正气及大义凛然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大意。
难点:感受作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启发引导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及手段
PPT课件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导入(3分)
1.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朝男子的发型是什么样的吗?(激学)
2.本节课我们要学习《自题小像》感受作者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爱国之情。
二、检查预习,初读体会(10分)
1.组内检查读诗。
2.再读注意停顿,试理解大意。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二、细读感悟(20分)
1.品读古诗找出最能表达诗人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的诗句。(补学)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小结:鲁迅先生对祖国的热爱是矢志不渝的。他用自己的笔当利剑,激发世人的爱国情怀,摧毁了反动者的意志,这样的人,这样的诗,这样的自画像都彰显了一身正气。
三、升华主题,板块整合。(3分)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走近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走近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具备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本章节将通过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深入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人格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文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走近鲁迅》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够概述其主要作品及文学特点。
2.通过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鲁迅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5.拓展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6.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应进行简要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7.作业布置,拓展思考:布置具有思考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鲁迅作品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鲁迅作品,深入体会其精神内涵。
4.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5.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原创】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普通人教案鄂教版5

【原创】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普通人教案鄂教版5

普通人一、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层次结构上的特点,理清行文思路,归纳大意。

学习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文章主旨,认识到做人做事要有认真负责的品质。

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准备:PPT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刚才歌曲《父亲》令人感动,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另外一位父亲,一起走进梁晓声的《父亲》,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我们早自修已经疏通了字词,接下来直接走进作者。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的注释一对作者的介绍。

老师给大家另外补充了一些内容PPT出示:梁晓声,原名梁绍生。

当代著名作家。

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

主要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被称为“平民作家”。

师:我们曾学过《慈母情深》,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作者买书的事。

我们见到了一位慈祥辛劳的母亲的形象,那么梁晓声又是怎么写自己的父亲的呢?让我们马上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作者回忆了父亲做群众演员的哪几件小事?并用一句话简单概括。

PPT出示:因胡须被选中当群众演员的事被导演忘记了毫无怨言坐等一上午因下雨而担心影响电影的拍摄包饺子时练习台词而引起大家疑惑2.这几件事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性格?认真敬业诚信执着(四)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1.文章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父亲的“认真敬业、诚信执着”?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并读一读。

生相互交流后PPT出示:11.父亲从来不做自己胜任不了之事。

他一生不喜欢那种滥竽充数的人。

18.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

演戏认真极了!”86.父亲一生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自嘲》课件(2)

(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自嘲》课件(2)
形容自己处境险恶但与敌人机智周旋, 仍然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坚持战斗
语文课件
颈联 名句 诗眼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理解关键:典故 千夫指 孺子牛
语文课件
千夫指的解说
本出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 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夫”,是 指群众。但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给予 新义,不是指群众,而是指敌人,指 各式各样的敌人。因此,冷对“千夫 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 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
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中医所害的 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语文课件
弃医从文
1.匿名信事件
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校学习期 间,成绩算中等,有一天他收 到一封匿名信,大略是说上年 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 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 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 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 强民的斗争精神。
语文课件
典故一:华盖运,和尚为好运,俗人为坏运 典故二:千夫指,借指众多的敌人 典故三:孺子牛 借指人民大众的牛
语文课件
作业:
1 记忆“七律”知识
2 理解本诗特别是名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3 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 并背诵本诗
4 语文练习册上本课练习题
语文课件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略)。达 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 请之。”按,10月5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 请兄郁华,请鲁迅作陪。诗中“破”作 “旧”,“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 杉本勇乘题此诗于扇面,“对”作“看”。 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 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 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

《自嘲》PPT课件

《自嘲》PPT课件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P P T模板下载:www.1ppt.c om /m oba n/ 节日P P T模板:www.1ppt.c om /j ie ri/ P P T背景图片:www.1ppt.c om /be ij ing/ 优秀P P T下载:www.1ppt.c om /xia za 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1ppt.c om /zilia o/ 范文下载:www.1ppt.c om /fa nwe n/ 教案下载:www.1ppt.c om /j ia oa n/
提 测 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
地窖( jiào) 嵌 着(qiàn) 颓 唐(tuí) 憎恶 (wù) 揩油 ( kāi ) 抚 摩( fǔ ) 摩挲(suō )
赫 然( hè)
窘相(jiǒng )
熏 黑(xūn ) 虐 待 (nüè) 恣情 ( zì ) 抖擞( sǒu )
踌躇(chóuchú )
1.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那些?根据这些词语,我 们可以判定本文本文采用了那种写作顺序?
(1881-1936)
鲁迅遗体
1936年10月19日
. .
阿累
1932年秋天 1936年10月
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帆,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 水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 过,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 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 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 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 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 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 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 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 1983年退休。

《自嘲》导学案

《自嘲》导学案

《自嘲》的教学案课型课题诗《自嘲》学科语文主备人王治雨审核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1 班级705、706教学目标1、学习《自嘲》,了解诗句的意思。

2、知道鲁迅先生用自我嘲笑的口吻刻画了自己的生活和志向,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3、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1、学习《自嘲》,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生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学会了自我调节,有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可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

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

二、了解写作背景《七律·自嘲》这首诗 ,写成于1932年10月,鲁迅手书条幅送柳亚子。

当时,因为鲁迅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和通辑,处境很艰难。

这时距离鲁迅逝世只有四年,鲁迅已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众所周知,鲁迅一直是“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鲁迅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不仅用它来抨击、揭露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及假马克思主义者,而且用它来解剖自己。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自嘲》正是一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自己过去人生观、战斗姿态的自我解剖。

三、关于作者(请同学们介绍,师总结)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四、读诗【指导语】这首诗不仅韵律美,而且具有崇高无比的磅礴正气。

现在同学们试着朗诵这首诗,在朗诵每一句话都要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的感情。

朗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化生活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1 苏州园林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2 周庄水韵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135页 0183页 0274页 0353页 0432页 0468页 0518页 0567页 0580页 0582页 0595页 0615页 0638页 0674页 0713页 0775页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2 周庄水韵 记承天寺夜游 4 文化眼光 5 给女儿的信 7 致橡树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10 故乡 12 *诗两首 自题小像 自嘲 第四单元 步入书林 15 《真话记》后记 17 *文中有“画” 第五单元 讲坛回响 20 最后一次的讲演 22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演讲 23 差不多先生传 25 *竞选州长

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0课《故乡》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0课《故乡》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故乡1教学目标~1、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3、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2、难点:(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4.1.2学时重点4.1.3学时难点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i3)鹁鸪(bo2 gu1)颧骨(quan2)折本(she2)潺潺(chan2)伶仃(ling2ding1 )恣睢(zi4 su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

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自嘲》教学设计完美版

《自嘲》教学设计完美版

俗雅共赏呈现趣味奇特智趣理趣结合水乳交融《自嘲》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自嘲这首诗是鲁迅先生的一幅自画像。

抒发了鲁迅先生面对窘迫的生活和不济的命运而绝不低头的态度,字里行间充满着凛然正义和坚强的意志。

学习这首诗,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的风格。

感悟做人真谛。

【相关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诵读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有感情诵读课文,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3. 学习这首诗,从中感悟做人的真谛。

【评价任务】1. 背诵默写检查记诵情况。

2. 通过提问训练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板书:自嘲鲁迅了解写作背景:(一体机出示资料)《自嘲》这首诗作于1932年10月,这时,“左联”已成立两年,“左联” 柔石等五烈士已牺牲一年多,而距离鲁迅逝世只有四年,鲁迅已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众所周知,鲁迅一直是“ 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鲁迅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不仅用它来抨击、揭露形形色色的反动派及假马克思主义者,而且用它来解剖自己。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自嘲》正是一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自己过去人生观、战斗姿态的自我解剖。

作诗的时候鲁迅的处境怎样呢?他说:“上海曾大热,近已稍凉,而文禁如毛,缇骑遍地,则今昔不异,久而见惯,故旅舍或人家被捕去一少年,已不如捕去一鸡之耸人耳目矣。

我亦颇麻木,绝无作品,真所谓食菽而已。

”(鲁迅1932 年8月15日《致台静农》)一、读自嘲之诗(品读诗歌)(一)美读诗歌1. 读准诗歌的韵律美屏显诗歌:运交II华盖II欲何求,未敢II翻身II已碰头。

破帽I遮颜I过闹市,漏船I载酒I泛中流。

横眉I冷对I千夫指,俯首I甘为I孺子牛。

、7'二'•■•躲进I小楼I成一统,管他I冬夏I与春秋。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教案名称:《鲁迅先生与《自嘲》》教学内容:鲁迅先生与《自嘲》的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2. 了解《自嘲》的背景和主题;3. 学习分析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分析《自嘲》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图片和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鲁迅的重要贡献和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讲解《自嘲》(10分钟)1. 介绍文章背景:鲁迅先生虽然被誉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但他自己也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持有自嘲的态度。

2. 分析《自嘲》的结构: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即自己、朋友和世人,每个部分都以鲁迅的自嘲态度为主线,通过揭露自己的心声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通过揭示自己的缺点和矛盾来讽刺和批判现实,使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讽刺意味和表达力。

三、阅读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自嘲》全文,并进行个人思考;2.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自嘲态度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3. 选择几个小组进行发言,展示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分析。

四、思考与互动(10分钟)1. 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自嘲的方式来批判社会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自嘲态度和批判态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思考和互动讨论。

五、拓展学习(15分钟)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例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通过比较研究,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和主题;2. 分组演绎《自嘲》的片段,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理解力。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并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用自嘲的态度来批判社会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还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自嘲课件1沪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自嘲课件1沪教版五四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抒发了自己面对窘迫的生活和不 济的命运而绝不低头的态度,更表 达了自己对待敌人和人民不同的态 度。
课文小结
• 这首诗,作者用自我嘲弄的口吻 刻画了自己的生活和志向,表明自 己的人生追求。
破帽,表现华盖运下的窘迫; 中流,写水势湍急,离岸较远,是行船最 为艰难的境地。
3 一句写出了险恶环境中的激流涌进:
尽管虎狼遍地还要“过闹市”,尽管漏船 难行,还要“载酒”“泛中流”。
4
表达了作者自己身处险境但仍决不妥协的 坚强斗争精神。
3 诗文分析
颈联 名句 诗眼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 冬夏与春秋,借时序变换,喻指政治风云 变幻。 一统,统一的整体。这里指 自己的文艺 阵地
4
作用:为全诗作结,写自己在属于自我的天地 里,不分季节,不分昼夜地写作用笔同敌人作 不懈的斗争,紧扣题目。
3 题目“自嘲”是嘲弄自己吗?诗中有言,写自己的险恶 处境和处险而不惊的乐观与自信,字面上嘲弄自己 ,但不是真正嘲弄自己。
《七 律·自嘲》这 首诗 ,写成于1932 年10月,鲁迅手书条 幅送柳亚子。
写作背景
当时,因为鲁迅积极 参加革命文艺运动, 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 的迫害和通辑,处境 很艰难。
1 题解
自嘲,这里是“自我嘲弄”的意 思是鲁迅对自己的真实写照。表 面上是自我嘲弄,实际上是对自 己人格的刻画。
2
“七律”诗我国古代格律诗,八 句七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
横眉怒视,冷眼相对敌人的指责,俯首 甘为人民大众的牛。
3 横眉,即横眉怒目,是一种决然愤然毫无 妥协的态度。
4 冷对,即凛然相对,不可侵犯,表示藐视 鄙视仇视,倾注了对敌人的高度仇恨和轻 蔑的感情。

2018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自题小像》课件1

2018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自题小像》课件1

写作背景
《自题小像》诗本无题,系鲁迅于1903年在 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给他的 挚友许寿裳(chá ng)的。这首诗即是许寿裳 发表《怀旧》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的,题目也是 许寿裳添加的,后收于鲁迅《集外集拾遗》一书 中。 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 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 《自题小像》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是鲁迅21岁 写的,51岁重写。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 后才开“诗戒”。这是《呐喊》和《彷徨》的 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

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对《自题小像》这首诗的内容 有极其精炼的概括: “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 次写遥望故园风雨飘摇之状, 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 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自题小像
鲁迅 我血荐轩辕 。
学习指南(一)
1.自读古诗,结合生字表等资料读准字音, 理解新词。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
读一读
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推荐
轩辕
自荐 轩然
举荐 轩敞
学习指南(二)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诗句,结合书中 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 句中的思想感情。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注释
灵台:指心。 神矢:爱神的箭。 荃不察:语出《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本诗 指 我的心思不被察觉、不被理解。 荃:在本诗中指国民,民众。 荐:献。 轩辕: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汉民族的始 祖,始终代之中华民族。
译文: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射中一般无 处可逃, 祖国、故乡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 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 , 我甘愿把我的热血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

自嘲教学设计

自嘲教学设计

自嘲教学设计北京二十七中陈忠玲【通过初中阶段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知道了鲁迅的写作目的(唤醒麻木的国民、“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等)。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鲁迅诗歌的鉴赏,理解作者自嘲和解嘲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傲岸和温情。

教学难点是“嘲”字是如何贯穿全诗的。

【】一课时【】找一首鲁迅的旧体诗,分析你能理解的句子。

鲁迅的杂文,纵横捭阖,嬉笑怒骂;鲁迅的小说,以深刻的启蒙思想来唤醒麻木的国民,我们可以看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鲁迅不仅小说、杂文写得好,他的旧体诗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鲁迅诗现共存79首,其中旧体诗63首。

我们先来感受他的旧体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1931年作左联的柔石等七位青年作家被杀于上海龙华监狱,鲁迅听到这个消息,写了上面这首七律。

我们从诗的意境中感受到鲁迅那冲天的悲愤,并且深深地被其感染。

鲁迅的旧体诗,充满了丰富的情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按内容鲁迅是怎样结构全诗的?一般情况下,“自嘲”的诗按所写内容分为“嘲自”和“解嘲”两部分。

这首七律诗也如是。

前四句为自嘲,后四句为解嘲。

(1)一、二句的写法及内容:“运交华盖欲何求”是反问句,意思是:既然交上了华盖运,还能有什么要求呢?“未敢翻身已碰头”,意思是:未敢动一动,却已碰到了头,暗示当时“文禁如毛,缇骑遍地”的白色恐怖的险恶,专制势力的猖獗。

(2)三、四两句选择了怎样的生活片断来“嘲自”?“破帽遮颜过闹市”道出了自己的形容和闹市的污浊讨厌;“漏船载酒泛中流”一句,是说,自己现在的处境像是载着酒的漏船在激流中行驶,非常危险。

(3)嘲自部分小结:诗人首先提出问题来“嘲自”,又选取了几个生活片断来描写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无情地解剖自己,幽默而又不失傲骨,为下文解嘲蓄势。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五、六两句极为赞赏,你如何理解这种评价?毛泽东的评价:“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嘲
教学目标:
1、理解“自嘲”。

2、理解诗意。

3、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

2、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学会了自我调节,有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可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二.作者简介:

三.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

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

四.学生自读诗。

五.研读与赏析:
1.讨论诗的体裁。

明确:七律。

2、问题研讨:
研讨问题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

(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

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

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

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研讨问题二: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参考: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

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

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

小引》)
研讨问题三:“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研讨问题四: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参考: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

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

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

‘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

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

‘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

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

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

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六、背诵全诗
七、作业
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一篇感想。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