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管哪一方面的教育都应该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个人愿望、意志和需要,但人又是社会的分子,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的愿望、意志和需要应符合社会的要求。
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观念、知识水平、行为等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一、教师的职业理想、道德、感情是教育教学的动力因素
教师高尚的职业人格、熟练的职业技能、完美的职业形象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终生,而学生也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强烈的愉悦感和积极的审美体验。
爱岗敬业,自我实现。教师应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把教育工作当做体现自己生命价值、人生理想的事业,而不是当作单纯谋生的手段,并在自己平凡的教学活动中体验着愉悦和崇高,把长期以来流传的“教师的蜡烛精神”演变为不仅付出、也在收获,不仅给予、也在索取,不仅燃烧自己、也在实现自我的教师观。这样工作起来才不至于消极怠工,抱怨自怜,或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而是满腔热情地、全心全意和尽心尽责地投入工作。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对教师来说,热爱学生,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爱生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教书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重视思想、政治、行为规范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促使学生人格健全、举止文明、积极向上、勇于进取。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教师在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去感化人;不仅通过语言去教育学生,更要以自己的行为去示范学生,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是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教育策略,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和深入了解学生,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虽有不足和幼稚,但却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的人。由于所处的环境、认知水平、个性不同,导致对学习的认识态度不同,但他们都希望得到尊重,都希望将来有所作为。对所谓的“不良”多一份同情理解,并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些学生不听课,不能马上呵斥,应深入了解情况,如有些学生可能是根据所讲的内容展开了联想,教师应注意提醒,不必马上在堂上公开点名批评。有的学生对学科有偏见,应理解并加以引导。教师应尊重和热爱学生,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观念更新了,教师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吸取更多的新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师的知识修养水平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保证
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厚实的知识,即使有满腔的热情,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自如。
四、扮演好主导角色是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
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因为教师的知识、观念、工作积极性和教学监控能力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学生也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应调整教学行为,把现代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如何落实?我认为关键是要扮演好主导角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
制。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而这种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不想学或不愿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外界环境的强迫或缺乏必要的吸引力而造成的。此外,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通过“前提测评”和深入学生等途径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最关心的事情,然后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出发,利用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学生感兴趣的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信息,巧妙设疑,诱发学生的兴趣。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讲,是他本人的心理活动,是他们自己的认知过程,而知识的掌握,又来自个体对事物的操作。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获得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从一开始就要学生参与其中,而且要有实际操作。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这种潜能在初中阶段开始比较明显地显露出来。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处于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为此我们更应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过去由老师直接系统讲解的方法,由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根据自学情况去尝试解决问题(如达标检测题)。在此过程中,给学生规定堂上自学的时间,使他们有紧迫感,同时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再讨论、合作。教师则通过巡堂或提问来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对简单的问题我们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负责效果的检查。对相对抽象、复杂的内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讨论,通过合作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并积极地参与讨论,我在设置检测题时,注意问题的层次与梯度,使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也在讨论中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对讨论结果的检查,我们则比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或思路是否正确。因此,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要求学生着重说出其思维过程的关键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补充,并有针对性地精讲重点、疑难点、知识结构和规律。这些做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控制和答疑,课堂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欲望,实现了合作达标,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创造和谐向上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里气氛是师生心理活动中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主要指群体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和谐的学习气氛,上课自始至终以亲切温和的表情面对学生,使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生从教师善意的表情中体会一种隐含的期待。它不仅能打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道,而且也会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使学生接受有用信息的灵敏度也随之大大提高。
(四)让学生有成功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等。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成功的感觉是一种巨大的附属内驱力。在教学中我遵循着这样的理念,即认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恰当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做到师生平等,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与帮助,相信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潜力和追求上进的真诚渴望,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耐心细致地对他们加以辅导,同时及时地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地赶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所进行的双向的发自内心的真诚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对教师则可以于无形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对教师的一举一动更加敏感,教师对这些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