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百僚竞逐/成王之业/扶摇而上/君臣相望/辞严而色暇/鬼神宾服/摇头而叹/服不言而信/(《左传》)1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太宗在《治国安民》中的言论,哪些是解说太宗言论的注释?(2分)A。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B。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C。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D。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1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太宗在《治国安民》中的言论,哪些是解说太宗言论的注释?(2分)A。

“入则无法家拂士,百僚竞逐,成王之业。

”B。

“扶摇而上,君臣相望,辞严而色暇,鬼神宾服,摇头而叹,服不言而信。

”C。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D。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13、根据太宗的言论,下列哪些是他认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2分)A。

力戒奢靡,勤俭治国。

B。

多征伐,扩大疆土。

C。

以暴制暴,强力统治。

D。

尊重民意,依法治理。

14、根据舜的经历,下列哪些是他的人生信条?(2分)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C。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D。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1) 人恒过,然后能改。

→ 恒:常常,过:犯错误。

2)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拂士:指不合时宜的人。

3) 征求无已。

→ 无已:没有止境。

4) 百姓不堪。

→ 不堪:难以承受。

12.翻译: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因此,要激发自己的热情,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2)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有根基稳固,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对比阅读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对比阅读作业

一二
3. 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苦 ⁠
(2)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劳累 ⁠
(3)所以动.心忍.性
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 ⁠
忍 ⁠
一二
4. 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 护城河

今义: 池塘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 用这些来……
一二
1.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驾驭 ⁠ (3)河中漱.广,夹岸崇深 冲刷,冲荡 ⁠ (4)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看 ⁠
一二
2. 给【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标两处) 方 知 慎 子 下 龙 门/流 浮 竹/非 驷 马 之 追 也
(摘选自苏轼《与章子厚参政书二首》,有删改) 【注释】①贱累:谦称自己的家眷。②渠:第三人称代词, 他。③见:同“现”,现在。④廪:粮食。
一二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的加 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念.无与为乐者
查阅词典法: ①思考,思虑。②惦 念,怀思。③诵读。
(1) ① ⁠ (填序号)
一二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安.能预为之 课内迁移法:
(2) 怎么 ⁠
愁煎乎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差.为简便 词语推断法:差.强人意
(3) 稍微 ⁠
一二
2. 把【甲】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答案: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教版⼋年级上册(部编版)语⽂⽂⾔⽂对⽐阅读题⼋年级⽂⾔⽂阅读复习(⼀)《周亚夫军细柳》《绛侯周勃世家》对⽐阅读甲:《周亚夫军细柳》⽂帝之……..”称善者久之。

⼄:《绛侯周勃世家》周勃,沛⼈。

⾼祖为沛公初起,从⼊汉中,拜为将军。

⾷绛⼋千⼆百⼋⼗户,号绛侯。

⽂帝即⽴,以勃为右丞相。

居⼗余⽉,乃谢请归相印。

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勃为相。

⼗余⽉,上⽈:“前⽇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县⾄绛,绛侯勃⾃畏恐诛,常被甲,令家⼈持兵以见。

其后⼈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

⽂帝朝,太后以冒絮①提⽂帝,⽈:“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县,顾欲反邪!”⽂帝既见勃狱辞②,乃谢⽈:“吏⽅验⽽出之。

”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

孝⽂⼗⼀年薨,谥⽈武侯。

注释:①冒絮:头⼱。

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1.给⽂中画波浪线的句⼦的断句(两处)其后⼈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A.军.细柳() B.已⽽..之细柳军()C.居.⼗余⽉() D.顾.欲反邪!()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法相同的⼀项是()A.①称善者久之.②吏⽅验⽽出之. B.①请以.军礼见②不以.此时反C.①其将固可袭⽽.虏也②吏⽅验⽽.出之 D.①亚夫乃.传⾔开壁门②乃.免相就国4.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劳军。

⾄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将以下骑送迎。

(2)不以此时反,今居⼀⼩县,顾欲反邪!5.从⽂中看,周勃、周亚夫⽗⼦⼆⼈的共同特点是:;⽂帝在对待⽗⼦两【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死于安乐也。

——《⽣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九年,太宗谓侍⾂⽈:“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珍玩,⽆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征求⽆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事,遂得徭役不兴,年⾕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22.《孟子》三章对比阅读期末真题集锦二、《富贵不能淫》(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乙】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①虞常②,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复举剑拟③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④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⑤草野,谁复知之!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⑥乳⑦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论:定罪。

②虞常:密谋反单于,事败被抓。

③拟:比划。

④弥:充满。

⑤膏:做肥料。

⑥羝(dī):公羊。

⑦乳:产子。

⑧去(jǔ):同“弆”,收藏。

⑨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畔.主背亲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阅读甲文,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妙处?4.苏武能否称为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原卷版+解析版)

文言文对比阅读温馨说明:分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为重温经典题型5篇,第二版块跃升精练5篇,第三版块期末预测5篇。

一、对比阅读(2023上·上海·八年级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校考期末)【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都选《》2.解释文中的划线句。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认为要统一天下,最重要的是;乙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孟子 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施行“仁政”(人和、得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之一。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固国,巩固国防;险,险要。

(2)重点词:恒,常常;过,犯错误;改,改正。

语文古文对比阅读八上

语文古文对比阅读八上

月考复习资料补充部分(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1—14题。

(16分)【甲】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仆(1)去月谢病,还觅薜萝(2)。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3)日,幽岫(xiù)(4)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5)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6)。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注释:(1)仆:作者谦称。

(2)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3)限:遮断。

(4)幽岫:幽深的山穴。

(5)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6)办:具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仿佛若有光()(2)具答之()(3)于斯已办()(4)仁智所乐()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梅溪之西辍耕之垄上B.遂葺宇其上其真不知马也C. 于斯已办行者休于树D.乃不知有汉陈涉乃立为王13.翻译下面句子。

(6分)(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14.请结合乙文中的某一处(用自己的话概述),写出乙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答案:11.⑴好像⑵同“俱”,完全、详尽⑶这里(这儿)⑷喜爱(喜欢)12. C(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13.⑴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⑵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生活,于是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XXX:"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XXX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XXX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XXX说举()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难(4)徵与吾共安()世界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XXX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上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甚么?(2)【乙】文中XXX的治国思想与XXX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XXX和XXX"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

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日⑸,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⑺,水向猿啼,英英⑻相杂,绵绵⑼成韵。

既素重⑽幽居,遂葺宇⑾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⑿。

山谷所资,于斯⒀已办⒁,仁智所乐⒂,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注】⑴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⑵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萝,都是植物名。

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⑶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⑸限日:遮挡住阳光。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

⑺唳:鸣叫。

⑻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⑼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⑽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⑾葺宇:建屋舍。

葺,修建。

⑿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充裕。

偏,特别。

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⒀于斯:在这儿,指石门山。

⒁办,具备。

⒂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

《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猛浪若奔()(2)猿则百叫无绝()(3)窥谷忘反()(4)岂徒语哉()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文中都有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征.于色()B而后喻.()C被.服以立()D卒.得反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万钟于.我何加焉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由宋君观之.\\庖丁之.见牛也D.发于声,而.后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2、翻译下面句子。

2分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4分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分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4分参考答案:1 、 A 征验、表现B 明白C 通“披”D终于,最终。

2 、 D3 、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 、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一点。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上册(上)(原卷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上册(上)(原卷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共24组)一、三峡(一)(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郦道元《西陵峡》)1.以下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自.给自足B.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素.食C.沿溯阻绝.哀转久绝.绝.妙D.良.多趣味用心良.苦良.久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甲文先写三峡周围的山势,次写夏水,再写春冬秋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前人记载或传说中身临三峡险境觉得可怕,作者却写出不同的感觉,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分析。

(二)(2021·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0中考复习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训练(精美排版附答案)

2020中考复习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训练(精美排版附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全册文言文复习训练·学生版一.文言文阅读(共27小题)三峡1.(2017•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①三姑:地名。

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溯:②属引.凄异引:③不及返顾.顾: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2.(2016•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愚公移山》对比阅读(7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愚公移山》对比阅读(7篇)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甲】太行、王屋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2) 方.磨铁杵()(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18.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人物】【事例】【人物】【事例】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关键点提示】2.A项: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语气助词,不译;B项:代词,指愚公/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凭借/来,用来;D项中的“之”都是代词,指这件事。

2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D.始龀,跳往助之./王终遣之.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①,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②。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③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④之胜境,静者⑤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右溪记》)翻译:道州城向西走几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

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流回旋从上冲下来,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

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注释】①欹嵌盘屈:欹(qī),石头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

②洄悬激注:落下来的瀑水像箭头一样注入潭水之中。

③逸民退士:退隐的人。

④都邑:都市,城市。

⑤静者:喜欢安静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县。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夏水襄陵(上)(2)飞漱其间(冲荡,冲刷)(3)不可名状(说出)(4)悉皆怪石(全部,都)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上迅疾的风,也比不上它的快啊。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在小溪岸上走来走去,为这里景色无人欣赏感到失望和不快。

3.【甲】【乙】两文都写水,其中【乙】文哪些句子是写水的?【甲】【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什么特点?答:【乙】文写水的句子是: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②,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③,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④,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⑤。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注释】①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天无纤(xiá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③沙:指金沙地。

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青草湖,④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之宫;即广寒宫,月中仙宫。

⑤备;齐全,完备。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这显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并不平静。

B.“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是共同,一起的意思,欲睡的人和未寝的人,结伴游览。

C.“其高十干仞”中的“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十仞”即十丈,写出了金沙堆的高度。

D.“沙如金积"中的“积”是积聚的意思,点明了“金沙堆"名字中“堆”字的缘由。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段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两个文段同是写月夜景色,各有什么特点?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并,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狼呜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乙】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

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

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③所挡秘④。

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

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

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

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节选自袁枚《浙西三瀑布记》)【注释】①壬寅岁: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

②华顶:天台山峰名。

③磥砢:石众多而乱。

④挡秘:阻挡撞击。

⑤拗怒:抑制愤怒。

1.解释下面加点字。

(1)略无阙处阙:__________________(2)遂两宿焉遂:__________________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4.说说【甲】【乙】两文所写到的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答案】1.同“缺”,空隙、缺口;于是、就。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2)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

4.凶险湍急【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2)虽.乘奔御风()(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参考答案:(1)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共(2分).(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三声)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1)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2)大聚落:大的据居的地方。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分)(1)便要.还家:___________(2)迫.暮____________2.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具答之.入山之.大穴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麻枲之属.D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用现代韩愈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甲乙两文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2分)(二)(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三)【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______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___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陋室铭(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词(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2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二)(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解词。

(4分)(1)惟吾德馨..( )..( ) (2)无案牍之劳形(3)每移案.() (4)余.稍为修葺( )2、翻译。

(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哪一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哪一句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什么手法?(3分)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4分)(三)[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

“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 )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妻子..不觌( )④未尝.不与书俱()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3.阅读[甲]文填空:[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和“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4.用原文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_____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_____”;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来表达。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爱莲说(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