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聚聚散散》教学设计
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 教学设计
![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d1dc199b6648d7c1c7467b.png)
《聚聚散散》教案【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的聚散和疏密的变化。
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名家作品、运用聚散表现方法,使学生学会感受美、了解美的多样性,并在感受之中提升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欣赏作品,体会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颜料、毛笔、纸、调色盘、课件。
学具:旧牙刷、调好的颜料、笔杆、硬卡纸。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看没看过烟花表演呢?生:看过!师:那你们想一想烟花有什么特点呢?它绽放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展示聚散的烟花图片)生:色彩艳丽、由小变大、散落满天。
师:这就是美丽的聚聚散散的烟花(出示视频:世博会烟花)。
(设计意图:欣赏美丽的烟花场景,体会聚聚散散的特点。
)二、新课讲授(一)讨论生活中的聚散现象。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过的聚散现象。
师生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水滴、鱼群、星空、叶子等图片。
(设计意图:探索发现生活中存在聚散特征的场景。
)(二)欣赏评述绘画大师的作品。
1.教师展示绘画大师(吴冠中、波洛克、米罗、康定斯基)的作品,学生欣赏评述。
2.思考: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波洛克、康定斯基和米罗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呢?(吴冠中《春如线》和《野藤明珠》用墨笔表现了线和点的聚聚散散,《江南春》表现了江南春天,百舸争游的场景,船的分布前前后后,错落有致,给人以一种聚散之感,《绿鹦鹉天堂》表现了鸟儿三三两两地停靠在树枝上的景象;波洛克恣意挥洒的线条,有深有浅,或轻或重呈现出聚散面貌;康定斯基和米罗的作品将抽象的元素进行巧妙的分布,使呈现出聚聚散散的特点。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1f9a0a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d.png)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聚聚散散”这一美术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通过“聚聚散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中的应用。
2. “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欣赏和分析。
3. “聚聚散散”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4. “聚聚散散”的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聚聚散散”的概念,学会运用“聚聚散散”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聚聚散散”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绘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感知“聚聚散散”的美。
2. 新课: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欣赏与分析:展示一些优秀的“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 练习与指导: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进行绘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六、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主题:聚聚散散的概念、应用和创作方法3. 重点:聚聚散散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4. 难点:如何运用聚聚散散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聚聚散散”进行一幅美术作品的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体现出“聚聚散散”的特点,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聚聚散散”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52b10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4.png)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学设计《聚聚散散》设计王璐璐一、游戏导入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吹泡泡(观察泡泡,你发现了什么)师:七彩的泡泡在空中飞舞,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挨得近有的离得远,美吗?现在我们就要把这美丽的瞬间定格在我们的画纸上,看我是怎样表现的。
利用大小不同的圆形,在画面中表现飞舞的泡泡,拼摆的过程中,可以注意色彩的搭配,关键要表现出聚聚散散,这样就表现出了美丽七彩的泡泡,这样有聚有散的分布图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聚聚散散,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第一课《聚聚散散》。
揭示课题《聚聚散散》二、欣赏1、在艺术作品中,重复是一种美,聚散的变化也是一种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两种表现的作品,它带给我们的美感又有什么不一样,请仔细观察,你感受到了不同的美感吗?谁来谈谈你的看法?生:师:第一幅作品十分整洁带给我们一种均匀,整齐,有稳定的美感,那么第二幅画充满了变化,画面里有着跳跃的节奏感,那么同学们大画家就用聚散的这种美感创作了许多作品,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大画家师如何表现聚聚散散的吧! 2、欣赏 1、出示作品师请学生欣赏,引导小组讨论:“你最喜欢这幅作品,你最想为作品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师讲解这幅画的特点:迴旋交叉,主要说的是线条,它是美术造型的一个普通又有趣的笔法。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2.师;出示西方画家作品。
“大师与大师”:同样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康定基斯的又有什么不同?出示《几个圆圈》,你能谈谈你看到这幅画的感受吗?生回答师:几何图形中的圆,在黑色空间中飘浮,或重叠,或聚散,呈现出光、色的比照与视觉刺激效应。
正是在几个圆圈的大小、远近、色彩的比照中,产生了深邃的空间感,令人领略到抽象的美感。
3.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幅画。
除了,在画家笔下有这样聚散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着这样的聚聚散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视频)师:出了刚刚视频里出现的聚聚散散,你还知道哪些聚聚散散呢?生:画面的聚散,使我们的画面富有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如何将聚聚散散定格在我们的画纸上的吧!(欣赏学生作品)师:欣赏了这些作品,你们发现了定格美丽的方法了吗?生: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表现聚散的方法,真厉害。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1聚聚散散-四年级下册美术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1聚聚散散-四年级下册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40dbf97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7.png)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聚散散》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创作方法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聚聚散散》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聚聚散散》。
- 鼓励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院校,深入了解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方式。
- 学生可以尝试与艺术家或艺术院校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思路和经验。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和表达能力。
- 学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或日常用品,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聚聚散散》作品。
-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如 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创作数字化作品。
(5)针对参观感受或学习心得作进建议。
在作业反馈中,注意以下几点:
- 语言表达: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冗长的句子。
- 具体明确:针对学生的作业,给出具体的问题和改进建议,避免模糊不清的评语。
- 鼓励性:在反馈中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目标: 引起学生对《聚聚散散》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聚聚散散》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聚聚散散》的作品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艺术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聚聚散散》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创作方法和技巧。
过程:
讲解《聚聚散散》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创作元素或结构。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bff8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4.png)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巧:了解和掌握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创作主题:以“聚聚散散”为主题,进行创意绘画和手工制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现,将绘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绘画材料(水彩画、蜡笔、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彩纸、绳子等)。
2. 学生准备:带齐绘画材料,准备好创作灵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新课内容: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的使用。
3. 创意实践: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绘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表现出自己的创意。
4. 作品展示: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美术创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水彩画、蜡笔、剪刀等绘画工具,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意表现。
2. 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观察其审美观念、创新意识和构图能力的提升。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有效沟通,共同完成创作任务。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 邀请家长参与作品展览,增进家长对美术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5a332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f.png)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第一章:聚聚散散的概念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聚聚散散的概念,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运用。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聚聚散散的意义。
1.4.2 讲解:详细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1.4.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聚聚散散的技巧进行创作。
第二章:聚聚散散的形式与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各种形式和技巧,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聚聚散散的各种形式和技巧,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效果和表现。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技巧。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聚聚散散技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聚聚散散的形式和技巧。
2.4.2 讲解:详细讲解聚聚散散的各种形式和技巧,分析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4.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聚聚散散的技巧进行创作。
第三章: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技巧,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技巧,分析其在美术作品中的效果和表现。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
3.4 教学过程:3.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
3.4.2 讲解:详细讲解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应用技巧,分析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4.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聚聚散散在色彩中的技巧进行创作。
第四章:聚聚散散在构图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在构图中的应用技巧,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d4dee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9.png)
聚聚散散美术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内容美术的定义和分类。
美术的基本元素: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
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美术作品。
第二章:线条与形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线条的种类和特点:直线、曲线、粗细、长短等。
形状的种类和特点: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线条和形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讲授法:讲解线条和形状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线条和形状的练习创作。
第三章:色彩的运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色彩的分类:原色、间色、复色等。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的搭配原则:对比、协调、互补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色彩的练习创作。
第四章:绘画技巧与材料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绘画技巧和材料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技巧和材料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绘画材料的种类和特点:铅笔、彩色笔、油画棒等。
绘画技巧的种类和运用:线条、涂抹、渲染等。
不同材料和技巧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讲授法:讲解绘画技巧和材料的基本知识。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不同技巧和材料的创作实践。
第五章: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形式、内容、情感等。
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美观、技巧、创意等。
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评价标准。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24181f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1.png)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品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能够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美术作品中。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聚聚散散”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的介绍和练习。
2. 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收集素材,创作“聚聚散散”主题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1. 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的掌握。
2. 学生创作“聚聚散散”主题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难点:1. 绘画技巧的灵活运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2. 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美术作品中。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2. 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参考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格式:教案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时间1. 导入| 讲解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方法| 10分钟2. 实践| 学生练习绘画技巧,创作“聚聚散散”主题作品| 20分钟3. 分享|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10分钟4.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聚聚散散”的主题| 5分钟5. 作业| 学生回家后继续创作“聚聚散散”主题作品,下周分享| 无具体时间要求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绘画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探索和表达“聚聚散散”主题的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内容:1. 深入学习不同的绘画技法,如渲染、勾勒、涂抹等。
2. 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件体现“聚聚散散”主题的美术作品。
3. 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聚聚散散”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八、教学重点:1. 高级绘画技法的掌握和运用。
2. 小组合作创作过程中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
3. 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九、教学难点:1. 高级绘画技法的灵活运用。
2. 小组合作创作中的角色分配和团队协作。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深入分析。
聚聚散散(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81e53b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c.png)
聚聚散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散的构图方式,能够运用聚散构图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散的概念和特点2. 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3. 聚散构图的实践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聚散的概念和特点,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聚散构图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聚散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解聚散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聚散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式,通过聚散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2)讲解聚散构图的创作方法,包括如何选择聚散的对象、如何安排聚散的位置、如何处理聚散的疏密关系等。
(3)展示一些运用聚散构图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创作技巧。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聚散构图方法,自己创作一幅聚散构图的美术作品。
(2)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聚散构图。
4. 评价与总结(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聚散构图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聚散构图方法,创作一幅聚散构图的美术作品。
2. 通过观察身边的景物,尝试运用聚散构图进行创作,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掌握聚散构图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聚散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2. 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聚散的疏密关系,需要教师个别辅导。
3. 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训练来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聚散概念的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散的特点。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a4f30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6.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聚散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人群的拥挤或空旷的景象。
2.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独特聚散关系的美术作品,提高创意实践能力;
3.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优秀作品中的聚散关系,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线条与形状聚散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传承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深入理解聚散关系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并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
《聚聚散散》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形象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线条、形状的聚散关系,培养学生对视觉元素的组织和运用能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聚聚散散》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聚散关系的奥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们将使用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创作出具有聚散效果的作品,体验这种关系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聚聚散散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聚聚散散 》](https://img.taocdn.com/s3/m/316652b75a8102d276a22f81.png)
第1课聚聚散散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中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通过分析教材得知小学四年级下册的《聚聚散散》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这节课的实质是如何创作抽象画,在抽象艺术语言中体现聚和散的关系,本节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欣赏、分析、体会聚散之美,在活动中创作聚散之美。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两册的教材中学过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课文,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聚散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有一定的美术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聚散之美。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现聚散之美。
五.教学过程1、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赏析,引导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说说有什么聚散现象。
2、对比简析作品,体会聚散之美。
导入课题。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板书!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体会并且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分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一)活动一:欣赏分析身边的聚散之美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资料,烟花绽放的那一刻,鲜花盛开的快节奏,蚂蚁从洞中出来进去,请学生欣赏,引导学生说说美不美,为什么美?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欣赏、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聚散之美。
2、引导学生回答出,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聚散之美教师总结:聚散的美都体现在一种动态上面,时间很短暂,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永恒的,那么我们如何将这聚散之美保存呢?(用绘画的形式将聚散之美表现出来)(二)活动二:点的聚散之美的教学1、赏析课本中的图片《粉色的音调》—康定斯基【俄罗斯】教师活动:(1)康定斯基的简介;(2)师讲解《粉色的音调》这幅画的特点:一幅抽象派的作品,他用画笔在纸上弹奏色彩的音乐,在苍蓝的天幕上,安装了一块橙黄的方框,方框那神秘的瞳仁里,浑圆的五彩音符就飘出来了,每个音符都罩着一圈粉色的修饰音。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聚聚散散》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c01b6bccbff121dd3683b3.png)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点的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培养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彩色粉笔。
学生用具:纸张、画笔等美术工具和材料。
(三)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难点:学生如何利用画笔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四)教材分析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造型元素,让学生在绘画中了解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对比关系,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看看它们的组合关系和变化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绘画中的表现方法。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用点的聚散关系来表现节奏、对称、均衡等视觉效果,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存在着聚散关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大自然才丰富生动。
我们在绘画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的画面才丰富生动。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一课《聚聚散散》。
板书课题:聚聚散散2、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书上的这些作品,康定斯基的《粉色的音调》通过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块进行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感。
教师:我们再看看这两幅学生作品《星空》和《瓢虫》。
同学们,《星空》中星星的颜色怎样?大小相同吗?形状一样吗?生分别回答。
我们再看看《瓢虫》中这些瓢虫是不是很整齐很均匀地在爬行?生答。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做出正确答案。
教师:同学们,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点的聚散现象。
学生举例子。
教师:同学们,点的聚散是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上面学生举的生活中的例子画一幅体现着点的聚散效果的画,并以此画为例,充分讲明白点的聚散效果,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用绘画的方法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64d69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8.png)
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形状、色彩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绘画工具和基本技巧教学重点:了解绘画工具的种类和用途,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绘画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第二课时:线条的魔法教学重点:掌握线条的种类和用法,用线条表现物体和场景。
教学难点: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3. 第三课时:形状的魅力教学重点:了解形状的种类和用法,用形状表现物体和场景。
教学难点:运用形状的大小、方向、组合等变化,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节奏感。
4. 第四课时:色彩的魔力教学重点:了解色彩的种类和搭配原则,用色彩表现物体和场景。
教学难点:运用色彩的明暗、冷暖、纯度等变化,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氛围。
5. 第五课时:绘画创作与展示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构思独特,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展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的掌握程度,如线条、形状、色彩等方面的运用。
2.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如构思独特、表现丰富等方面的特点。
3. 评价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意识,如认真观察、积极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聚聚散散小学美术教材2. 教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彩色铅笔、剪刀、胶水等3. 素材:图片、视频、范画等4. 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辅助教学。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66095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4.png)
一、教案主题: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美术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表现手法。
2. 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分析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
3. 实践创作,体验聚聚散散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及表现手法:教师讲解聚聚散散的定义,举例说明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欣赏美术作品: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的聚聚散散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聚聚散散的艺术魅力。
4. 实践创作: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进行美术创作。
5. 展示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共同进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聚聚散散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创作中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的情况。
3.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资源:美术作品、材料、展示平台等。
八、教学建议:1. 课前准备相关美术作品,以便于学生欣赏和分析。
2.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创作,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发挥创意。
3.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时要注意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九、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聚聚散散主题的美术比赛,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一幅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
六、教案主题: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美术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九、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1 聚聚散散》学历案-小学美术人教版12四年级下册
![《1 聚聚散散》学历案-小学美术人教版12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2a0be5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3.png)
《聚聚散散》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聚聚散散》是小学美术课程中一个以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基本元素组成的主题性学习内容。
本课以“聚聚散散”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聚散变化的现象,并通过美术创作来表现这一主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技巧,并能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基本美术元素的运用方法,能够用美术语言表现聚散变化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创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评价任务1. 观察评价:评价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聚散变化现象时,是否能发现并指出其中的美术元素。
2. 技能评价:评价学生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基本美术元素进行创作时的技能掌握情况。
3. 创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是否符合“聚聚散散”的主题,是否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聚散变化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聚散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介绍线条、色彩和形状等基本美术元素的运用方法,并展示示例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3.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聚散变化现象,思考如何用美术语言表现这一主题,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创作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创新。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聚聚散散”主题的理解和基本美术元素的运用情况。
2.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聚散变化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并记录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22c1b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5.png)
小学美术“聚聚散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聚散散”的美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2. 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及表现手法。
2.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其表现。
3. 团队协作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能够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美术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 生活物品或照片作为创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魅力。
2. 讲解:讲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和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作为主题,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进行表现。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共同提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创作美术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欣赏不同风格的“聚聚散散”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 开展美术作品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进行反思。
2. 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反映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的美术作品。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0ec3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0.png)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聚聚散散》人教版一、教材背景《聚聚散散》是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色彩的组合和运用,让学生了解色彩的特性,并在实际创作中掌握色彩的表现力及其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颜料的使用、色彩的组合、色彩的表现形式和色彩的构成,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作品创作,掌握这些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颜料的基本知识2.掌握色彩的基本组合方法3.学习色彩的表现形式4.掌握色彩的构成方法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颜料作画2.能够组合运用基本色彩3.能够使用色彩表现物体;4.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创作。
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锻炼美好的审美情趣2.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欣赏美的嗜好。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1.色彩的组合方法2.色彩的表现形式3.色彩的构成方法3.2 教学难点1.如何在表现物体时运用色彩,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2.如何在多个色彩的组合中,协调运用,创作出美丽的画作。
3.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教学模式,老师通过讲解、举例、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知识点,再通过让学生自行操作、创作作品等方式进行实践。
3.4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色彩明亮、富于表现力的画作,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颜料的种类、使用方法、色彩的分类、色彩的特性等基础知识,并举例说明基本色的组合方法和相关的知识点。
3.实践操作(40分钟)让学生使用颜料进行创作,通过实践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色彩搭配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掌握色彩的表现形式和构成。
4.画面研讨(15分钟)老师会选取一些学生作品进行讲解和评价,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10分钟)梳理知识点,回顾学习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从三个方面进行:1.能力评估:学生是否能够使用颜料作画、组合运用色彩、使用色彩表现物体和独立完成作品创作。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108e8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c.png)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聚聚散散”的场景,以及如何表现这些场景。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如何在画作中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教学过程:导入、观察与讨论、实践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周围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尝试用画作表现出来。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聚聚散散”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的绘画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案
第1课聚聚散散
教材分析:
在上两册的教材中,都有过以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有趣的课,引导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构图中的聚与散的关系。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
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
(板书: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
”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
札记:对于吴冠中的作品,多数孩子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些画是“乱画”。
为了让他们都理解其作品的内涵,我带他们浏览了吴冠中作品的网站,从时代的角度、人文的角度多方面的介绍了作品的寓意,使得孩子们终于从画面中悟出了“聚”与“散”。
第二节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札记:在用喷洒的方法进行作业时,很容易溅在身上,一定要提前嘱咐好学生避让,喷洒时动作幅度小一些,尽量保持好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