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的真实性)【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第八章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一、不定项选择题1.新闻自由是()通过新闻传播渠道的实现。

A.行动自由B.言论自由C.结社自由D.出版自由【答案】BD【解析】在诸多具体的政治自由、政治权利之中,新闻自由在总体上属于表达自由的权利范围,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人们通常认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思想自由的体现,而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和运用。

2.新闻自由的主体包括()。

A.传播主体B.收受主体C.新闻机构D.记者【答案】AB【解析】新闻自由基本内容的构成由新闻传播活动的实际构成情况、新闻传播活动与新闻传播环境的相互关系直接决定。

作为新闻传播共同活动主体的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便是新闻自由的主体。

3.新闻自由的口号由()提出。

A.施拉姆B.约翰·密尔C.约翰·洛克D.约翰·弥尔顿【答案】D【解析】1644年8月,弥尔顿未经当局审查便出版了关于离婚问题的小册子,被传至国会出版委员会接受质问,他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

11月,他出版了自己的演讲词,即《论出版自由》。

在这本小册子中,弥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实质上也等于第一次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

4.传统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观念最具代表型的实际成果体现在()。

A.《人权宣言》B.《论出版自由》C.《权利法案》D.《论自由》【答案】AC【解析】传统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观念最具代表性的实际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法国《人权宣言》第十条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宗教上的意见——而不受打击,只要他的言论不扰乱法定的公共秩序。

②美国的《权利法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下列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申冤之权。

”这是美国新闻自由的基石。

5.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正式提出了()。

A.社会责任论B.新闻自由论C.观点的自由市场D.真理的自我修正【答案】A【解析】传统新闻自由观念设想的自由景象逐渐成为幻象,人们可能运用的自由权利也往往成了法律条文意义上的空头支票。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一、不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规范表现在()。

A.社会责任、真实全面B.客观公正、遵纪守法C.坚持真理、廉洁奉公D.增进友好、团结合作【答案】ABCD【解析】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者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道德规范,它具体表现在社会责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遵纪守法、坚持真理、廉洁奉公、增进友好、团结合作方面。

2.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在于()。

A.满足多种需求B.忠实执行法令、指示C.使给定信息合法性和合理性D.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答案】ABCD【解析】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在于:第一,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地满足受传者的多种需求,既正确引导社会前求,又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第二,忠实地执行新闻调控机关的法令和指示,务使给定信息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第三,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以出色的新闻敏感和宣传敏感及时发现与捕捉新闻信息,不遗漏重要的信源与信息。

二、概念题1.新闻道德[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新闻道德是指记者或媒体遵循的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

作为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领域中的体现,新闻道德即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范围之外的善恶丑美规范,是从事新闻报道及其相关活动时的职业行为准则。

新闻道德规范的内容可分为三类:①记者的品德信条;②记者的责任信条;③记者的职业信条。

新闻道德具有非强制性,通过社会或公众舆论对新闻工作者进行约束。

2.道德规范答:道德规范,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新闻道德规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①世界层次或者是全球范围内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②具体社会层次或者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③一定新闻媒介形态层次或者相关职业群体范围内的职业道德规范;④新闻媒体层次或新闻媒介组织范围内的职业道德规范;⑤职业个体层次的自我道德规范。

3.道德评价标准答:道德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行为善恶的价值尺度。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的真实性)【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的真实性)【圣才出品】

第三章新闻的真实性一、不定项选择题1.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包括()。

A.真实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时效性原则【答案】ABC【解析】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是指以反映事实“是什么”为目标的原则,它的符号再现形式是“存在判断”,这是再现新闻事实的基本原则。

背离事实原则的再现就不是“新闻”再现。

事实原则包括真实、全面、客观。

时效性原则是新闻所具有的一般特性,不属于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

2.就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需要面对的真实包括()。

A.具体真实B.抽象真实C.整体真实D.部分真实【答案】AC【解析】新闻报道追求新闻既能反应整体情况即达到整体真实,又能使得事件得到具体地展现即反应具体真实。

实际操作时要求必须把存在论意义上的具体的真实与认识论意义上的整体的真实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从整个新闻传播界来说,新闻真实面对的是两方面的真实:一方面是具体真实,即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另一方面是整体真实。

3.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是指()。

A.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传播媒体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B.在事实世界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事实世界是全体,新闻事实是部分C.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D.新闻真实是整个事实世界的真实【答案】ABC【解析】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是能够向事实本来面目不断逼近的真实。

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传播媒体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

在事实世界中,新闻真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且新闻传播只是作为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

因此,新闻真实是其传播范围内的真实,而非整个事实世界的真实。

4.新闻事实全面原则的要求有()。

A.针对个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B.针对同类事实报道的全面性C.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事实报道的全面性D.针对整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答案】ABC【解析】全面原则是再现新闻事实整体面貌的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

《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一章名词解释1.原始新闻媒介:是指原始社会中人类利用天然介质记录和传播信息的形态及载体,可分为人身载体和身外载体,它们都是落后生产力中的自然之物。

人身载体包括“手势语"媒介和口语媒介,身外载体包括实物勿媒介、声光媒介、图示媒介。

手势媒介具有直观性和简单的模拟功能,容易被同伴理解和反馈。

口语新闻随时都可能在人际间进行,这种人人自有的媒介在今天也是交流新闻的普遍形式。

实物新闻媒介依赖具体语境才能辨别其意,表达和接受意义的人,所处的环境、对象关系和心态达到相互理解。

声光新闻扩大原始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距离,作为人类视觉和听觉媒介的最初开发,是人类追求传播时效的开始。

图示媒介满足人类新闻传播的需要:让更多不在场的人知道已发生或存在的事物:把事件永久地记载下来,让后人知道。

2.原始新闻:主要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漫长时期,人类利用自然物或初级人造介质传播的新闻,包括手势新闻、口语新闻、实物新闻、声光新闻和图画新闻。

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推动新闻媒介向外界延伸,原始新闻的形态逐渐演变。

最早的原始新闻传播形态主要包括:游群人身传播、闻讯传播、初级符号传播、高级符号传播。

3.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的示意工具,思维的对象及其结果是意媒的内容,符号则是思维的形式。

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是创造人类认识事物的交流手段,用于了解对方的发现或向对方告知某些事情。

语言为原始新闻的传播提供思想媒介,构成信息传播的符号,是人类最早的意媒。

除此以外,意媒还包括手势、文字等。

4.群体传播:是指距今大约300万至350万年左右原始社会时期出现的一种传播形式。

当时出现的原始组织称为“游群”,由血缘家庭构成,通常有男女20-45人左右,为生存而群居。

游群相互传播手势和口头新闻,身体成为天然的载体,传播范围仅仅限于“游群”内。

用手势和口语传播信息,游群成员都能看到和听到,这是群体传播。

5.闻讯传播:是指约在4万年前,原始人的群居进入规模更大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一种传播形式。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传播与受众)【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传播与受众)【圣才出品】

第六章新闻传播与受众一、不定项选择题1.新闻传播的受众是()。

A.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B.新闻信息的收受者C.媒介产品的消费者D.对信息、讯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答案】ABCD【解析】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

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源。

2.影响受众对新闻传播的接受因素有()。

A.明确收受目的B.传播环境C.认知能力D.传播内容【答案】ABC【解析】明确的收受目的是受众接触与收受新闻信息的动力。

除此之外传播环境与认知能力也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传播的接受。

二、概念题1.媒介环境[西南大学2009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媒介环境是对媒介置身的环境的静态考察,主要研究媒介存在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报道制度。

媒介环境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生活环境和传播环境,对于媒介自身的生存发展来说则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媒介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媒介环境中的媒介变迁、转化和传播规律,探索它们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等。

2.传播环境[南开大学2009年研]答: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传播环境反映了传播与环境之间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互制关系。

传播依赖于环境,环境对传播产生作用。

传播环境具有无限性、开放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影响性等特点。

传播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媒介自身范围的生存境况。

外部环境是指媒介自身范围外的生存境况。

传播环境的优劣会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3.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华中科技2006年研]答: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即指新闻传播效果变量,它包括:①传播者,主要指新闻事业主办者、新闻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新闻媒介的经营者;②受传者,是新闻传播效果最权威的评价者;③传播内容,是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最本质的因素;④传播媒介,是新闻能进行传播的载体,是必经之道;⑤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价值与价值判断)【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价值与价值判断)【圣才出品】

第五章新闻价值与价值判断一、概念题1.传统新闻价值理论答:传统新闻价值理论是指产生于19世纪、在20世纪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西方新闻价值理论。

在新闻学产生之前,记者的报道虽然对事实有一定的选择,但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标准。

19世纪中期,西方记者十分重视引起公众关注的一些新闻属性,提出新闻价值的概念。

新闻价值理论起源于报刊成为大众日常读物时期,当报纸能被读者纷纷买走时,新闻价值的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

确切而言,新闻价值理论是报人探讨读者偏好的结果,在大众化报刊时期形成系统的理念。

2.黄色新闻答:黄色新闻是指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

这一名称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竞争,由漫画家奥特考尔特在《世界报》专栏上画的“黄孩子”而得名。

它有一套惯用的报道手法:①使用煽动性大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②滥用图片,以至偷拍和伪造照片;③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细节;围绕性、犯罪、暴力和丑陋现象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情绪。

黄色新闻是一个国际新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它不仅毒害受众的心智,还转移了受众对切身利益的注意。

3.现代新闻价值答:现代新闻价值是指新闻在受众接受过程中满足其认识需要表现出的效用,包括受众对新闻的精神享用和由此导致的获取物质利益,包括有用、有益、有效三个要素。

新闻是价值的体现者,媒介是价值的载体,受众是价值的确定者和受益者。

它不仅来自媒体的劳动,而且还来自新闻中客观事件对人的重要性,它的交换价值有二重性。

4.行为激励答:行为激励是指读了一条新闻受到模范人物或社会正气的鼓舞,战胜了自我的惰性和习惯,改变原来的行为,克服了困难,跨越障碍有思想动力。

媒体关于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会让公众受到感染,从中借鉴、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如关于慈善歌手丛飞的报道,使很多读者看后非常感动,自发地为他捐款。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传播的法治)【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传播的法治)【圣才出品】

第十章新闻传播的法治一、概念题1.新闻记者的法治意识答:新闻记者的法治意识是指记者对新闻活动法律规制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为新闻法治观念的强弱,依照法律规范实施具体的新闻活动。

在新闻报道与传播中,记者及所有传播者要遵守法律秩序,具有依法报道新闻、传播新闻和维护受众权益的理念。

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制性规范。

2.新闻侵权答: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机构和公民在从事新闻活动中,非法侵害社会利益和他人的人格权,并在精神上或财产上给其造成损失的行为。

新闻侵权的类型可分为故意(直接和间接)和过失两种。

无论是何种类型,新闻侵权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即损害事实客观存在、致害行为的违法性、致害行为与损害后果具有因果关系、有致害对象。

3.媒体审判答:媒体审判一语出自美国,是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判决。

在我国,媒体审判是指在案件判决之前,新闻媒体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有罪或无罪结论的报道,或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有倾向性的报道。

媒体审判违反《刑事诉讼法》关于“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

在民事案件结案之前抢先作出倾向于一方的报道则违反《民事诉讼法》确认的诉讼当事人的平等原则。

但如果司法机关贪赃枉法,执法不公,媒体审判是必要的、正义的,是媒体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此时,媒体只能揭露犯罪和贪赃枉法的事实,不能自行作出罪与非罪的判决。

在报道中引用法学或法律界权威人士的话提出罪与非罪的结论,则是允许的。

4.名誉权答: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于自己的观点、行为、工作表现所形成的有关素质、才干、品德的社会评价,并对其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是法律赋予公民或法人赖以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名誉权是人身权的一种,具有专有性、人身性、非财产性和不可侵犯性等特点,关系到社会或他人对公民、法人的信任和尊重程度,关系到公民、法人能否进行正常的民事活动和取得正当的利益。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8-12章)【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8-12章)【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8-12章)【圣才出品】第八章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1.古典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古典新闻自由是指封建社会末期欧洲各国积极争取的出版自由。

(1)《论出版自由》核心思想:①谴责压制真理。

②呼吁给予人们发言权。

③提出出版自由的“天赋论”。

④人们运用理性可以辨识真理和错误,真理是可以表达出来的,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就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⑤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类幸福的保证。

⑥反对书报检查制。

(2)《论出版自由》意义:①它批判了思想专制主义,捍卫了民众的基本权利,成为人权理论的奠基作。

②它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动摇了封建专制权力的统治,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它顺应人类本性的要求,反映时代的潮流,指明人类解放的思想道路,因为没有出版自由,就不可能反抗任何阶级压迫。

④它推动了出版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开辟了道路。

但它提倡绝对的自由,反对限制言论自由的任何措施,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3)古典新闻自由古典新闻自由是指争取出版物的自由,是在17世纪欧洲各国反对皇权特许出版制和罗马教皇印刷品审查制中提出的自由传播出版物的要求,以1644年英国思想家弥尔顿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为代表。

2.现代新闻自由的思想成果(1)概念现代新闻自由是指从18世纪起在西方兴起的以讨论政治问题、批评政府为主要内容的、争取发表意见的自由。

(2)密尔两个原理①人的错误是能够改正的;②借着讨论和经验,人能够纠正他的错误。

(3)密尔的新闻自由思想道德原则①防止似是而非的论证、对事实或论据的压制、对案情的各项因素举陈错误、或者错误地表述反对意见;②防止谩骂、讽刺、人身攻击以及诸如此类的态度,为了真理和正义的利益,限制使用辱骂性的语言比限制使用其他武器重要得多。

③每个人,不论他持什么意见,只要他能够冷静地观察、诚实地说出他反对的意见,既不掩藏足以损害他们相信的东西,也不夸大为他们辩护或者想为他们辩护的东西,那就要给以应得的尊敬。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4~6章)【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4~6章)【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四章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一、不定项选择题1.新闻传播的特征包括()。

A.陈述事实B.具有新意C.报道及时D.公开传播【答案】ABCD【解析】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是新闻同时兼有缺一不可的共同特征。

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而新闻报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向受传者提供这种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闻传播还应该抓事物变动的具有新意的特点,也就是报道及时;最后从新闻的本质看,只有公开发布、公开传播的新闻才是真正的新闻。

2.下列属于新闻信息的特点的是()。

A.新近发生B.公开C.为公众所关注D.具有新闻价值【答案】ABCD【解析】新闻信息是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

3.为了显示所报道事实的客观性,常常采用()。

A.交代新闻来源B.说明陈述事实的出处C.忠实地叙述事实发生演变的经过D.不厌其烦地引证大量资料【答案】ABCD【解析】在新闻传播实践中,为了显示所报道事实的客观性,除了采用上述四个选项的方法,还常运用详尽地描述相关事件的细节、提供多种第一手材料等方法。

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B.公正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快捷性原则【答案】B【解析】新闻媒介只发表一方的意见,不给另一方发表更正、申辩或反批评机会。

批评指责一方,如雷打雨倾,整版整版,另一方被误批、误整,被戴以高帽,受尽委屈,却得不到说明、解释、鸣冤的权利。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双方得到的是不平等的利用媒介的机会,明显地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原则。

二、概念题1.新闻客观性[上海大学2013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闻事业的性质)【圣才出品】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闻事业的性质)【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1.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的特点是什么?答:上层建筑可以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的特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1)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区别新闻事业以报道新闻、反映和引导舆论为己任。

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及其国家、军队、法庭、监狱等政治上层建筑相比较,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或称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

政治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为维护一定的社会制度自觉建立起来,并用来规范人们的行动的。

它具有强制性,而国家、法庭、监狱更是暴力机关,行使的是镇压职能。

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它只能通过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手段,宣传某种意识形态,论证所属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通过说服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拥护社会制度,遵守社会法令,维护社会的稳定。

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没有强制作用。

(2)新闻事业区别于思想上层建筑中的其他意识形式的特点思想上层建筑有着众多的社会意识形式,新闻事业只是其中的一种。

新闻事业与其他意识形式相比较,有以下特点:①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a.新闻事业作为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更接近政治,更会受到政治、法律思想的制约。

新闻事业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宣传和贯彻所属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法令,并为这个阶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心任务服务。

和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相比较,新闻事业的政治性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

b.新闻事业在努力促进经济基础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同时,还要对有害于自己基础的旧经济基础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作斗争,与威胁自己基础生存的新经济基础和新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

经济基础一旦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事业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②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报道面最广、时效最迅速,影响极大。

a.新闻事业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客观世界发生的一切新的重大变动,都在它的视线之内,以报道事实为主的新闻事业,它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一切领域,因此具有反映面广的特点。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一、概念题1.新闻的具象化答:新闻的具象化是新闻的第一个特征,即通常说的事实性。

新闻以叙事文体呈现事件的进程,使受众知晓具体而逼真的事实。

具象化与抽象化相对,是指新闻以具体的事实形式再现生活、思想和情感,表现出新闻的可感性。

具象是把事实感性化,使之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产生感性认识。

新闻的具象化从客观事象经由记者大脑中的影像,再转化为具象的报道形式,表现为“事实→记者感受→新闻文本”的转化过程。

2.新闻叙事答:新闻叙事是新闻的具象化的表现,是指把新闻事实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再现事实的清晰脉络,完成新闻具象化的特征,包括陈述“事态层”、“事象层”和“事理层”。

新闻叙事通过极具感召力的“事态层”和“事象层”的描述,推进一则新闻事实的陈述,以合理而巧妙的方式明示或暗示新闻的意义,引导受众的认识到达新闻的“事理层”。

3.新闻的客观性答: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具象化特征的延伸,是指新闻报道用陈述事实的方式反映事件的内容,除记者的客观叙事外,新闻中没有任何观点,从新闻中受众看不到记者主观的影子。

新闻是客观发生的事实,客观地再现事实是新闻本性的自然反映,改变这种特征的任何企图都会伤及新闻本身。

4.新闻的时律特征答:新闻的时律特征是指新闻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作为新闻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表现为新闻的重要特征。

新闻都发生在一定时刻,违背时间戒律,就失去其基本属性。

新闻的时律特征包括新闻的时限与新闻的时效,其中,新闻的时限主要指新闻报道受到“瞬时性”、“时序性”和时机性的限制。

5.新闻报道的时机答:新闻报道的时机是指新闻能产生最佳效果的报道时间,即新闻只有等到特定时刻报道,才有更大的价值,又称为新闻的时宜性。

这是特殊的新闻时律的特征,是新闻相对性的延伸。

有些事实的价值受到时机的制约,只有在一定时间内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有些新闻的报道时机是稍纵即逝的,有些则强调新闻报道的政治影响,均需要冷处理。

有些事实必须经过充分的沉淀,才能清晰地显露出它的趋势,在某个特定时机才能具有更大的新闻性。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的构成)【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的构成)【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的构成一、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几种新闻的定义中,属于事实型的是()。

A.“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约斯特)B.“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王中)C.“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

”(胡乔木)D.“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徐宝璜)【答案】CD【解析】根据不同新闻定义对新闻上界临近概念的选择,可以把新闻的定义划分为报道型、事实型、信息型和手段型。

题目中AB属于报道型,CD属于事实型。

2.依据新闻内容特征,新闻分为()。

A.“软新闻”和“硬新闻”B.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C.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地方新闻D.正面新闻、负面新闻和中性新闻【答案】B【解析】依据新闻内容范围进行分类,就是依据新闻事实所属的领域分类,诸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等;根据新闻内容的性质特征,传统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宽泛的划分方法,这就是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针对新闻事实的事件性和非事件性的特征,人们通常把新闻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新闻两类。

事件性新闻往往包含着非事件性的内容,反之亦然。

因为事件性事实常常是以非事件事实为背景的,而不是凭空而生的。

3.作为新闻传播渠道中的信息,新闻是()。

A.一种人工化的信息B.是经过讯息化的信息C.是经过编码的信息D.是主观化过的信息【答案】ABCD【解析】作为新闻传播渠道中的信息,新闻是一种人工化的信息,是经过讯息化的信息,是经过编码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制作的信息,是主观化过的信息。

它与本体状态的信息不仅在存在的性质上、形式上不同,在内容上也有所差别。

4.关于新闻内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给新闻下定义实质上就是揭示新闻的本质B.给新闻下定义是概括新闻最根本的一些特征C.新闻是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D.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对象【答案】ABCD【解析】新闻是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闻又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对象。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媒介的演变)【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媒介的演变)【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媒介的演变一、不定项选择题1.在近代新闻传播业诞生之前,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是非常漫长的,经历了不同的传播时代,主要包括()。

A.符号时代B.口语时代C.文字时代D.前口语时代【答案】BCD【解析】在近代新闻传播业诞生之前,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是非常漫长的,经历了不同的传播时代,主要包括以人的身体感觉器官为媒介的前口语时代、以语言为媒介的口语时代和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字时代。

2.标志着新闻传播业的开始、使人类新闻传播开始进入规模化传播时代的是()。

A.手抄新闻B.印刷新闻C.廉价报纸D.通讯社的诞生【答案】B【解析】印刷时代的直接产物就是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可以对精神产品进行大规模、快速度的复制,因而只有印刷媒介的创造,才预示着近现代意义上新闻传播的到来。

印刷媒介的诞生,使新闻传播的本性有了真正张扬的可能和资本,因而,印刷媒介成为新闻传播业得以产生的重要前提。

而印刷新闻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业的开始、使人类新闻传播开始进入规模化的传播时代。

3.就新闻传播媒介的现实构成来看,新闻传播媒介的类型主要有()。

A.印刷媒介B.口头媒介C.电子媒介D.网络媒介【答案】ACD【解析】印刷媒介主要是报纸,电子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则包括互联网。

4.电视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具有鲜明的特点,以下()不属于其特点。

A.要求受众有较高文化水平B.视听兼备C.传播迅速D.功能全面【答案】A【解析】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媒介,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视听兼备,为观众提供视觉形象和昕觉形象,使人易于接受和记忆;第二,传播迅速,通过电波运载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传播速度极快;第三,功能全面,集形、声、色、美于一体,综合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表现力极强,节目内容丰富;第四,受众广泛,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人都可以接收、观看电视节目。

5.被称为“第四媒体”的是()。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生产与媒介经济)【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生产与媒介经济)【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新闻生产与媒介经济一、概念题1.新闻生产答:新闻生产是一种高度紧张、异常复杂的精神劳动,实际是媒体选择一个事件拿出来给受众看,把它制作得蕴涵意义,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向。

记者用一定的意识能力把握事实,以鲜明有力的形式把它刊播出来,揭示事件的意义。

一切传媒生产都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在真实的幕布上再现客观世界,把人们引入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这就是传媒生产力的基本性质。

2.意识形态的生产答:意识形态的生产即新闻产品的生产,是指新闻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绝大多数的政治和经济新闻反映出社会观和价值观,它的销售量可能不取决于意识产品的质量。

意识形态的生产总是通过认识使社会关系精神化,并利用这些精神化的模式作为人们认识生活的手段,指导人们把握社会与自然现象。

3.新闻市场答: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新闻市场即新闻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市场。

受众需要媒体提供新闻消费,即购买新闻或其介质,获取精神需要和利益。

广告商也需要媒体在传播新闻时为其刊载商品信息以扩大商品销售,最终形成了新闻市场,包括新闻及其载体的买卖关系与媒体与广告主的买卖关系,由此衍生出受众、新闻资源、广告和资本四个市场。

按媒体类型对新闻市场加以划分,一般包括报刊市场、广播电视市场和网络市场。

4.报纸短缺律答:报纸短缺律是指在新闻的供应总量和受众的实际需要不均衡的情况下,宁可少印些,让它一销而光,而不能让它在市场出现积压。

如果一份报纸常常最先卖光,总有一些人想买而买不到,这种良性不均衡使这份报纸的威望增强,销量就会稳步上升。

如果一份报纸由于印数过多常常积压,大量卖不出去,反而影响受众的购买欲。

5.媒介市场定位答:媒介市场定位是指媒体选定市场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传播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媒介经营者在发现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后,如果自身具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条件,就可选定其为市场目标,针对这部分特殊人群安排特定的传播内容。

这种市场定位既要符合不同特征的受众群,又要同该受众群的文化理念和社会行为相适应。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媒介体制与新闻管理)【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媒介体制与新闻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媒介体制与新闻管理一、不定项选择题1.与社会主义新闻业相比,资本主义新闻业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新闻资产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新闻业的主导型所有制形式B.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等基本的人权理念是资本主义新闻业的思想基础C.私有制下的资本主义新闻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或商业利益为经营运作媒体的至上追求D.资本主义新闻业也是自由竞争的行业,与其他行业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答案】ABCD【解析】资本主义新闻业属于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传播新闻为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信息、舆论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实体机构——新闻媒体,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实体和文化实体。

因此,资本主义新闻业必然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资本主义新闻业也必然具有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

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新闻业的基本特征的是()。

A.在所有制形式上,社会主义新闻资产属全国人民所有,人民是新闻传播业的主人B.在新闻业的指导思想上,社会主义新闻业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各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直接的指导思想C.社会主义新闻业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目标D.社会主义新闻业的媒体之间,在总体上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答案】ABCD【解析】社会主义新闻业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范畴。

在总体上,社会主义新闻业必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必然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共产主义的理想实现服务,因而社会主义新闻业在所有制形式、新闻指导思想、宗旨和目标等方面也就具备了社会主义一些基本的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方针是()。

A.为社会主义服务B.为人民服务C.为党服务D.为政府服务【答案】AB【解析】江泽民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同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出版等事业一样,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具体发展规律,但是它们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组成部分,都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 闻)【圣才出品】

新闻理论(含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新 闻)【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1.为什么说新闻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需要?答: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

基于对新闻产生过程的考察,人们得出新闻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需要这一观点。

新闻产生的经过具体如下:(1)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想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这需要进行物质生产。

要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生产活动也就成为当时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需要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彼此结成简单的生产关系。

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开始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群体——氏族或部落出现。

氏族之间、部落之间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围绕着生活资料的占有,也常常展开尖锐的斗争,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上述情况决定了原始社会的人们需要互相联络,沟通情况,不断地了解客观世界变动的新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是最早的新闻现象。

(3)生产的发展、产品的交换,使人们的联系和交往进一步密切起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传播的内容逐渐丰富充实,传播的范围日益扩大。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除了语言以外,开始使用信号和符号,其后又创造了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

综上所述,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

当人类学会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时,就有了原始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2.如何理解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在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一观点?答:(1)对于“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应这样理解: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

(2)在实践中应采用以下方法坚持这一观点:①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生产与媒介经济)【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新闻生产与媒介经济)【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新闻生产与媒介经济一、概念题1.新闻生产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不仅是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标准、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的定位。

2.新闻生产场域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

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3.“三跨”经营答:“三跨”经营是指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

跨媒体即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不同媒体组建成一个集团公司;跨区域即跨越国界、跨越同一个国家不同行政区划,在异地开展经营;跨行业即传媒业外的资金、人才大批进入传媒业,尤其是电讯、金融业进入传媒最为普遍。

从全球传媒业发展情况看,“三跨”是促使传媒业迅速做大做强的不二法门。

美国传媒业巨头维亚康姆(Viacom)就是典型。

“三跨”经营,可以壮大自身实力,迅速占领市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一个完整的产值链。

4.集约化经营答:集约化经营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

对于传媒业而言,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

全球传媒集团有两大类型:①单一的传媒集团,属于专业化集团,把报纸或广播电视做深做细,尽可能做到极致。

②混合多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公关等,属于多种媒体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章 新闻真实【圣才出品】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章 新闻真实【圣才出品】

第二章新闻真实一、概念题1.事实核查[西南大学2020年研]答:事实核查是指媒体为了确保所刊载、发布的信息准确无误,而设立专门事实核查部门和专业的“事实核查人”,以便对媒体的内容生产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管理,该制度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并且在德国《明镜》周刊,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知名媒体都有悠久的事实核查传统。

西方媒体事实核查新闻的一般操作流程:在记者的新闻稿件公开发表之前,由若干事实核查人员对其在专业知识、消息源引语、相关背景等方面,通过结合核查员自身的专业所长,查阅档案资料、与采访对象或记者进行再次沟通和确认等多种方式,事无巨细地进行核查工作,以避免公开发表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事实性错误。

2.新闻失实[湖南大学2020年研]答: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新闻未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新闻事实,它是以客观的新闻事实存在为前提的,与假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闻失实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是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差,采访不深入;新闻机构为了获得较高利润不惜编造虚假新闻迎合受众的心理。

3.新闻客观性[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中传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媒介的功能)【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课后习题(新闻媒介的功能)【圣才出品】

第七章新闻媒介的功能一、概念题1.守望环境答:守望环境是指媒介以源源不断的信息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变动,延伸人的耳目。

人们从新闻传媒上了解各种新信息,扩展视野,随时知道周围环境的变动,预防或应对可能遭遇的不幸事件。

新闻传媒扮演“哨兵”的角色,成为人类活动的守望者,引导人们齐心协力地适应环境,共同战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2.新闻监督答:新闻监督或媒介监督,是指媒体发现社会丑恶的事实公布于众,产生抑制丑陋行为的作用。

媒体向大众揭露背离社会准则的倾向,动员公众采取一致行动反对官僚主义、社会腐恶和不良风气,对保持思想和道德的纯洁性发挥巨大的威力。

在民主社会里,媒介揭露错误和丑恶已形成制度,成为社会抵御伤害、进行自我保护的利器。

3.媒介舆论监督答:媒介舆论监督,或称新闻舆论监督,是指媒介报道的是民众揭发的事件和批评的意见。

由于报道的公开性和广泛性,新闻监督能转化为全民的舆论监督,最有效、最广泛地抑制社会腐恶的发生。

当新闻媒介反映民众对社会丑陋的不满情绪和批评意见时,才能称作媒介的舆论监督,它是社会舆论监督的反映。

4.宣传战答:宣传战又称攻心战和心理战,主要利用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展开思想攻势,通过心理诱导和观点阐释本国立场,获得对象国或中立国民众的好感,以至改变他们的立场。

宣传战可以左右世界舆论,转化为舆论战,是发挥外交功能的直接体现。

5.电波战答:电波战是指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连续地传播新闻和言论,回击对象国政府的立场,对对象国的民众进行说服与诱导。

电波战是由西方大国在冷战时期首先挑起的,他们利用国际广播的强大发射功率对敌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媒介帝国主义”。

6.舆论战答:舆论战是指利用各种传媒进行思想渗透,促成各国公众的信念和态度的转变,粉碎敌方的宣传攻势。

宣传战、电波战左右世界舆论,转化为舆论战,是发挥公众外交功能的直接体现。

在国际冲突中,媒介的对外宣传最终都以舆论战为目标,鼓舞己方军民的信念和斗志,瓦解敌方的信心,争取广泛的国际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新闻的真实性
一、概念题
1.新闻本源
答:新闻本源是指新闻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有了事实的发生和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是记者反映客观生活的结果。

这是陆定一借用哲学中“本源”一词,在1943年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的概念。

他把本源和新闻组合成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一方面继承恩格斯使用“本源”一词的本意,另一方面强调新闻报道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构成新闻真实的基础。

2.个体真实
答:个体真实又称事实真实、单一事实真实、具体真实,是指对某个事实所报道的五或六要素(人物、情节、时间、地点、起因和结果)完全符合实际,即发生在某个时空中的人物、情节、数字、细节和事件发展过程同客观事实相符。

某个事件的报道确有其事,报道的事件越具体越能给人以真实感,真实蕴涵在具体事实之中。

3.事概真实
答:事概真实是指真实地概述事况,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归纳,又称事况真实。

有些新闻使用一定的概述语反映事实的概况,反映得准确就真实,概括得有出入,新闻就要失实。

事概真实的实质是记者的概述与事件的概况一致,对事实整体的概貌作出真实的反映。

新闻反映客观事实,记者可能做到无限近似于对象的轮廓,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概貌,达到主观符合客观事概的情境。

4.事体真实
答:事体真实又称新闻的情节真实、情境真实,是指借助生动的描述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达到确切模拟客观事实情节的图景。

在事体真实这一概念下探讨新闻的真实性,应注意两方面的实际:①如实地反映生活本源的详情——事实的演变是否符合实际;②如实地再现新闻具体情节的语义手段是否准确。

5.合理想象
答:合理想象,即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根据自己的愿望对事实添枝加叶,任意演绎。

合理想象的主要特征是,以主观推想作为细节或人物心理描写的根据,把新闻报道当做文学作品,其实质是记者用主观推想代替对事实的忠实陈述。

此外,合理想象还表现为把美好的愿望当成现实,以希望代替事实,甚至把宣传崇高理想的虚假事件作为服务于伟大目标的手段,对计划中要做的事情报道为已有的事实。

6.事势真实
答:事势真实是指真实地阐释事实的性状,准确揭示事实呈现的利弊或作用,又称做趋向真实。

事实的情势是指事实外显的优劣或其它意象,诸如对新闻事实应有的结果、未来发展以至作用作出真实的陈述,就属于事势真实。

新闻的事势真实主要不是记者裁决是非,而是说明事实的作用、分量和性状,也是一种事实。

7.整体真实
答: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是指对复杂或具有漫长过程的事件在报道时要反映各个事实的联系与事物的全貌,揭示全部事实的真相。

整体真实不再把新闻的个体真实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同时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

整体真实包括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反映真象与假象的整体真实这几种类型。

8.假事件
答:假事件又称伪事件或制造新闻,在媒体的“注视”下“真实”地发生,报道效果大都真切动人。

它是指专门为自我宣传而人为策划的事件,属于策划者的主观事实,对它的报道是对事先安排的事实的报道。

这种由某些人蓄意设置出来的事件,均按媒体报道和录制的标准而量身订做。

假事件具有蓄意策划、场面演示和眼见为实、实则为虚的特点。

假事件不能离开媒体的报道而独立存在,它是人为策划并邀请媒体报道的事件,否则基本事实根本不会发生。

9.新闻的真理性
答:新闻的真理性是指媒体真实地再现事实,对事实的内在趋势作出准确的呈现,让受众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是非。

新闻真理性的特点包括:①新闻真理性不会自然显露出来,新闻事实的内在趋向并不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②真理具有客观性,包括对客观规律的再现;③新闻的真理性必须通过记者对事实的点评或暗示,让受众体会出事实的发展趋势才能再现得彻底。

二、简答题
1.新闻真实的含义是什么?
答:新闻真实体现为记者的反映与被反映的事实的一致性,是对事实存在的确认,给人们揭示的是事件的实在性,离开客观事实,新闻真实就无从谈起。

它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

(1)新闻真实虽然经过媒体的“把关”,但它是不依媒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真实是新闻的本性,是新闻本源被感受、被摄录的行踪,因此它首先属于客观范畴。

这主要是指:
①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报道的真实,记者的真实认识来源于客观事实。

②新闻的内容是反映客观事实的具体过程,反映的全部东西和客观事实吻合,才会有全面的真实。

③新闻是记者意识活动的产物,但永远受事实第一性的制约。

(2)新闻真实又属主观范畴,因为它是记者正确认识的结果。

①没有记者的采访调查、分析、综合这类主观行为,就无法再现事实的原貌。

②不同记者的认识能力有很大差别,对客观事实真实的把握程度是不一样的。

③对同一条新闻,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勾勒出不同的真实画面,这种差异有时不是失实的差异,而是真实的差异,取决于记者观察的方式或选择事实的原则不一样。

④真实是一种认识活动及认识的结果,因而它是主观领域里的概念。

(3)新闻真实的主客观范畴表明,新闻报道包含主客观分离与统一的两种因素。

新闻不仅依赖反映对象而存在,还依赖记者这个认识主体而存在。

记者必须在主客体之间寻求真相的极限,全力倾向事实那一面,才能真实地反映事实。

(4)对新闻的真实性的要求
①新闻中不仅某个具体事实符合实际,而且反映全面事实的真相。

②新闻中的事件、人物、数字、思想观点以及细节都必须准确可靠。

③引文、史料及背景材料同样准确有据,同时要准确地报道全面事实及其相互联系。

2.新闻失实是怎么造成的?怎样杜绝新闻失实?
答:新闻失实是指新闻内容包含主客观分离的因素,部分或全部内容同客观实际不符,包括主观杜撰的失实和采访不周而出现的过错失实。

(1)新闻失实的原因
①怀有某种动机,故意捏造事实,达到歪曲事物的目的,出现此种失实既包括利益集团出于政治需要,进行自我美化、攻击对方,也包括媒体或记者出于私利,被人收买,为其吹嘘。

②非故意制造假新闻而出现的失实。

由于主客观原因,记者丧失亲临事件现场的时机,没有直接目睹或参与事件,只能获取第二手甚至第三手材料,包含较大的失实风险。

有的媒体出于节省经费等原因,不派或少派记者深入现场,大量转载其它媒体上的消息,因缺乏直接新闻来源而造成失实。

③记者采访首先接触的是事实的现象,一些现象同事实的真相并不一致,如果满足于事实的现象就匆忙报道,极可能歪曲事实。

新闻失实还与记者的调查功力或专业水平有关。

现实生活中的真相常常隐藏在现象背后,不进行艰苦细致的求证,就很难把握事实真相。

④记者编写新闻不及时,容易产生遗忘而失实。

有的记者在事件发生几天后或更长时间才采访或编写新闻,采访对象或记者都可能忘记或忽略一些细节。

这种由时间延迟造成的新闻失实在媒体中经常发生。

⑤为追求新闻的意义、夸大事件的思想性,任意拔高事实而导致新闻失实。

为强化新闻的意义而渲染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削弱事实原有的倾向,也容易导致新闻失实。

⑥语言陈述不得体,对事实大加渲染或贬低,也容易导致失实。

新闻通过记者对客观事
实的陈述,表现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陈述是记者表达认识、报道新闻的基本手段。

记者陈述的语言不准确,破坏反映的准确性,也影响新闻的真实度。

(2)杜绝新闻失实的措施
①树立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责任感
认识假新闻对媒体和社会的危害,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记者应有的报道理念。

只有从这一理念的层面上认识假新闻对受众的损害,才能将新闻真实性原则内化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在新闻界树立起自觉防假的精神动力。

②建立新闻核实制度
建立一套核实新闻真实的制度,从记者部、编辑人员一直到总编室都设置稿件真实的检查关口,形成一套完善、周密的稿件核实程序。

实践证明,建立制度性的防范机制是杜绝新闻失实的根本保障,主要体现为媒体内部严格执行稿件的把关流程。

一是在稿件形成中的记者把关;二是从稿件送审到稿件公开报道前的把关。

③接受监督与依法治理
编辑部经常开展新闻自律,有错必究,发生新闻失实要公开道歉、公开更正,是防范假新闻的有力措施。

④提高记者的业务素质
深入学习新闻专业知识,了解采访行业的相关要求,刻苦锻炼采访本领,提高业务素质,是掌握新闻真实性规律的重要条件。

3.正确认识新闻个体真实的范畴。

答:个体真实又称事实真实、单一事实真实、具体真实,是指对某个事实所报道的五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