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通用15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篇1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摩擦力这一节,摩擦力是我们初中阶段也是这一章要学习的弹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种,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我们东、南两校几位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参加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并不像学生夹菜那样得心应手,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
在认识摩擦的现象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在课堂上学生说出了搓澡巾与身体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现象。
教师还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
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
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参与其中。
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做,同学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并且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来研究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
探讨,取长补短的协作意识。
重点:知道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猜想和探究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的方法
与思路,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法。如果有学生提出重力是影响因素,可做简单比较加 以说明。对于材料性质这一影响因素,不过多强调,通 过事例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适当安 排。(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 主探究。)制定计划和实验方案,选择器材。怎样测量 滑动摩擦力怎样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其中某个因素 的关系怎样测摩擦力更准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渗透思 想方法--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渗透和强化 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需要记录的实验内容什么如何记录便于比较(初中学生 往往对记录方法不太熟悉和重视,需要强调记录对于实 验结论得出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设计 实验记录表格的科学意识。)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 解学生情况,发现学生问题,指导探究。(为评价和反 思做好准备)具体的问题应具体解决,但不能包办代替。 指导小组之间对实验结果评估,交流,讨论,并得出结 论。(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科 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 科学态度。)3、摩擦知识的应用分析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的方法教师启发:现在我们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 素,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 擦力我们为什么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摩擦的应用和危
方法。
本节课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
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基本完整的探究 教学策略选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中,摩擦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摩擦力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一概念。
一、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
1.1 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理解不清晰
1.2 学生对摩擦力的应用场景不够了解
1.3 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多样化
2.1 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2.2 缺乏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2.3 缺乏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设计不够贴近生活实践
3.1 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场景与学生生活脱节
3.2 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工作相关的案例和问题
3.3 缺乏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关的摩擦力应用实例
四、教学评估方式不够科学和全面
4.1 缺乏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只注重传统的笔试和考试
4.2 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验的评估方法
4.3 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
五、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够高
5.1 缺乏对摩擦力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研究
5.2 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的了解和应对
5.3 缺乏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改进的反思和总结
综上所述,摩擦力教学需要我们对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估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反思和改进。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教授摩擦力这一重要的物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希望本文的反思能够对摩擦力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程度的关系。
学生学习能
能力基础:虽然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了科
力分析 学探思路和方法,还不是很完整。用生活中的摩擦现 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上,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把有关摩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知道增大、 减小摩擦的方法。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 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 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 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 不同方向的弯曲。
知识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教材中的安排是通过认识滑动
摩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滚
动摩擦和静摩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
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
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
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 尤其重要。因此,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以物理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探究,以帮助他们完成由“学会”到“会学”到“好学” 的转变,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也既 课例研究综 是通过物理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 述 展。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教学法,旨在将 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 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 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教材《摩擦力》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1上节咱们复习了弹力的一部分,我们继续复习,现在看图1-11,金属丝的扭转形变,用体态表演:把身体进行扭转,然后不用力的时候,身体会自然的向回转,学生的反映是,气氛活跃。
这实质也是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在宏观上的表现为恢复原状。
第四节摩擦力,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多,第一个知识点是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压力,粗糙,相对滑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第二个知识点是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一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它相对于和它产生摩擦力的那个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以上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编成了顺口溜,谁能把关于以上知识点的那几句背一下,请关超同学试一试,关超说不会,又叫王丛,王丛起来背,背得很流利,如下:两物体间有摩擦,就要接触还得(dei)压,表现光滑是白搭,以上三条全具备,还需外因成全它,方向相切又相反,找好对象人人夸。
概念性的问题有,什么是滑运动摩擦力,两物体间相对滑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提问,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同学们答的很好,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可能。
什么是静摩擦力,两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提问,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同学们答的也不错。
同学们把书翻回到第6页,看左上角的图1-7的甲图,如果砝码与车能一直保持相对静止,则在这情景中,砝码受几个力的作用?同学们有的说两个力,有的说三个力。
三个力是正确的,砝码是运动的,其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如果变化一下,把砝码用水平绳拉住,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砝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四个的是正确的,水平方向上砝码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
大家知道静摩擦力的大小最不好掌握,需要的静摩擦力如果不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则能够提供,如果超过了最大静摩擦力,两物体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就会由静摩擦变成滑动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外因,根据平衡或运动状态改变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取得某个值。
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1课本上首先用一幅卡通画让学生“考虑与讨论”,然后按照箱子状态改变的顺序引入静摩擦力,且用实验和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图线帮助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最后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一节内容强调物理实验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作用,突出“经历”和“体验”。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仍然从学生熟悉的滑动摩擦力入手,首先从滑动摩擦力的现象引入,由学生观察并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进而给出静摩擦力的情境,继续由学生观察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在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开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这里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以便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处理数据的才能。
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后,让学生观察由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变化的过程,利用数据采集系统清楚的展示难以准确观察的实验现象,使得学生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清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展了合理的编排、剪裁,教学设计合理。
教学中师生活动积极,课堂上教者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提供了动脑想的时间,动手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动手、讨论、积极参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手段先进,教者设计了一些新颖有助于新概念理解的小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延长了教学的“时间”、放大了教学的“空间”,特别是教学中应用了数据采集器,使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过程直观的显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缺乏之处是在实验时还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有成效;在问题的设计上的更加有梯度,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散,最后可以再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消化,理解。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精选11篇)《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篇1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
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篇2新课程要求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于是许多老师便真的完全放手了,课堂上学生们讨论、实验得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学生真正获得的东西却寥寥无几。
我觉得放手并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有时甚至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反之,如果老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不管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一味地对学生“放手”,后果将是:学生盲目地乱“探究”或者无所事事,最后连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起来。
这样我们就得不偿失了。
自主探究对老师的指导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对这一点要求更高了,我们科学老师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理念下老师的作用更重要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更合理的教学思路可以以下几点作为参考: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科学《摩擦力》教学反思(两篇)
科学《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摩擦力》一课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作为事实学习课型中的规律学习,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
《摩擦力》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三课,这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
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
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习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オ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
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拔书,用两本书相互摩擦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书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主权,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
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针对初中物理中的摩擦力进行教学反思。
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涉及到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
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将围绕摩擦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因素和应用案例进行讲解,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摩擦力这一概念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理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反思,从而提升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掌握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能够准确计算物体间的摩擦力。
(2)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摩擦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关爱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挫折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摩擦力》教案(精选13篇)
《摩擦力》教案(精选13篇)《摩擦力》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学习方式:探究式启发式二、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我在上学校的路上拾到了几个脏兮兮的小玻璃球,老师用水给它们洗干净了。
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容器中请出来。
(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但不易夹出)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太滑,摩擦力小。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1、认识什么叫摩擦: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学生设计实验并实践感受: 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并请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的手、脚运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学生思考回答。
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1)学生预测。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一、引言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对《摩擦力》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现象,如行走、跑步、刹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2. 新课讲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
讲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f=μN 来计算,其中 f 表示摩擦力,μ 表示摩擦系数,N 表示正压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行走、跑步、刹车、写字、拿东西等。
摩擦力在工程技术中也有很多应用,如机械传动、制动系统、摩擦焊接等。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包括: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实验步骤如下: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在木块上放上一个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
在木块上放上两个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引言摩擦力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等方式来介绍和说明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
然而,我在进行摩擦力教学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问题一:理论讲解过于抽象在课堂上,我通常会先通过介绍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然而,我发现学生对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缺乏直观的认识,很难理解分子为什么会产生摩擦力。
这导致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其本质。
解决方案一:加强直观示例的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直观的示例。
例如,通过使用一个大型磁铁和一些小铁片,让学生模拟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并观察铁片之间的摩擦力。
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认知。
问题二:实验演示的效果不佳在进行实验演示时,我发现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的理解有限。
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观看,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
这种情况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实验中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解决方案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分析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理解度,我打算在实验之前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观察和测量摩擦力。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还会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记录数据,并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摩擦力的实际效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问题三:应用能力的欠缺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对摩擦力的应用能力较弱。
虽然他们可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但在实际问题中却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解决方案三:增加实际问题的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计划在课后作业中增加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
这些问题将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应用场景,如摩擦力对运动车辆的影响、摩擦力在日常摩擦力中的应用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一、学问与技能: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学问。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在讨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试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育同学设计试验、进行试验、收集数据、从试验中总结规律的力量。
②理解在讨论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掌握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以观看和试验为基础,以增加同学的感性熟悉为突破口,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进行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同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同学进行科学的、自主的试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六、教学程序:㈠引入新课: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同学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
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方法吗?2、同学观看并发表看法。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同学争论发表看法。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洁的试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沟通一下在摩擦试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同学两手相互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隐秘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点评:)课堂一开头,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同学关心老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此时的角色就成了老师的关心者,他们热忱而又毫无保留地供应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试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沟通中同学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同学的进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1、摩擦力的概念:(点评:)对摩擦现象,同学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熟悉,让同学熟悉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老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实行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摩擦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摩擦力》教学反思1这接课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生活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所以,根据教材安排,在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就直接进入实验探究过程。
通过实验时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以日常生活中事例为基础加以分析得出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体会,我感觉该实验的可见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实验原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验的操作性难度比较大。
实验原理:根据二力平衡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木块在做变速运动,这样,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不是平衡力。
同学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同时,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
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我经过思考和实验操作,个人认为进行以下改进实验效果更理想。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
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发现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稳定了,读取实验数据也就方便了。
经过对该实验设计理论的'改进,实验效果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由于木块自身质量有限。
引起压力太小,致使滑动摩擦力太小,所以,实验的可见度还是不很理想为了使实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我采用弹性系数比较小弹簧测力计来完成本实验。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等方式,认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1. 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实验,如“筷子提米”“拔河比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这些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的实用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思考讨论等方式,自己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不足之处1. 实验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实验,虽然这些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实验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2.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
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实验探究时,我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也没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3. 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
在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时,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许多科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学生:“什么是摩擦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讲授新课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平整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的。
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3.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关系。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学生分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的花纹、铅笔的橡皮擦等。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在《摩擦力》教学的过程中,我致力于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开始之前,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希望通过《摩擦力》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缺乏对实验设计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和讨论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表现得比较 passively,缺乏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非常重要。
我尝试通过评价和鼓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反馈的接受能力较低,他们对于自己的不足缺乏认识和改进的动力。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器材和参考资料等。
这些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然而,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他们缺乏主动去探索和应用物理概念。
教学策略的调整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意识到需要调整一些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首先,我会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验设计的独立思考,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讨论活动。
其次,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同时,我会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物理概念和进行实验设计。
总结通过对《摩擦力》教学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反馈的重要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教学策略的调整都是我需要关注和加强的方面。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
本文是关于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案例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
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1、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
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
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
动摩擦力.
④在重物下垫几只圆铅笔,拉动重物前进,引出滚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物体间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摩擦?
学生总结:①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
②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③接触面不光滑。
由此得出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板书) 教师:根据上面例子,我们把摩擦大致分为动摩擦和静摩擦,动摩擦又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在初中阶段我们重点研究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简单的滑动摩擦。
播放用刷子沿着水平桌面运动录像,让学生注意观察刷毛倒的方向和刷子运动的方向的关系。
并结合用弹簧拉木块拉不动实验,自己总结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创设情景: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
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保持压力相同,手在桌面和桌子得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从实验感受并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所依据的事实。
⑴学生猜想:
①与压力大小有关;
(说明:学生可能猜与物重有关,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例如擦黑板时板擦对黑板的摩擦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无关,引导到压力问题上。
)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④与运动方向有关;
⑤与运动速度有关;
⑥与拉力大小有关。
……
⑵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
教师说明:对于后三个学生提出的猜想简单的作出说明。
还有没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摩擦力,课后请大家继续讨论,这节课我们只讨论前三个因素。
如何来改变这些因素,在研究其中一个量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待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出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怎样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提醒学生注意要如何拉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要求学生注意,用弹簧测力计拉的时候,一定要沿着水平方向。
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时,木块做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各研究一个猜想。
自己的研究完后可任选其他猜想进行实验。
并把收集数据的数据填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⑶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动手实验,并完成表格。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⑷分析论证: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⑸得出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摩擦力,
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有什么方法呢?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进行讨论、总结。
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彼此离开。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回答。
5、课堂小结(略)
作业:观察自行车的结构,找出与摩擦有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