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信息窗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前面的学习内容既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
学习新知识,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又拓宽了学习空间,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的立体图形打好了基础。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最后,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整理与练习,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了圆柱与圆锥,并且已经掌握了有关“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
为探究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奠定了基础。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 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1. 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圆柱的认识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学
过
同学们,如果以直尺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程
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只是会认圆柱,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去认
识圆柱,研究圆柱,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先请同学们自学书本第 18 页最下面一段话,在上面圈圈画画,
看看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2)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互相交流圆柱体的
各部分名称。。
(3)小组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分步板书追问:你有什么办
法验证你的观点吗?
认识侧面。(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并且板书:侧面一个。
(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同学们请看,这两个圆柱高低不同,
那么圆柱的高低和和什么有关?什么是圆柱的高呢?师板书:高
有补充意见吗?启发:圆柱的高有多少条?(板书:无数条)这无
数条高的长度怎么样?(板书:长度相等)请看电脑演示。
(4)结合实物同桌再互相说说圆柱的特征以及圆柱的组成。
3、探讨圆柱侧面展开图
(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
四、课堂自主小结,提升理念。
刚才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通过大家的研究探索,我们初步认识了
圆柱,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课堂
1. 一个圆柱形茶叶桶的侧面贴着商标纸,圆柱底面半径是 5cm,高是
检测 20cm。这张商标纸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单位:cm)?
板书 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作业课件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21张幻灯片
有多少个?
45÷(1-3)=72(个)
8
4. 草地上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4,它们的总只数在160~170之间。山羊有多少只?
5
162÷(4+5)×4=72(只)
5. 小军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第二天看了42页,这时已看页数与未
6
看页数的比是2∶3。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2÷( 2 -1)=180(页)
蜻蜓:11只 蜘蛛:3只 解析:可以列表找答案:
蜻蜓/只 蜘蛛/只 蜘蛛少的腿/条
8 9 10 11
65
4
3
0 14 28 42
第三单元自主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得分:_____
一、填空。(每空2分,共32分)
1.
工程队修一段路,已修的是总长度的
( (
4 11
)),剩下的是已修的((
2. 笑笑有面值1.8元和2.4元的两种邮票共20枚,总面值为41.4元,两种邮票各有 多少枚?先假设1.8元和2.4元的邮票枚数一样,再计算总面值,最后进行调整, 得出结果。
1.8元的 2.4元的 枚数 枚数
10
10
11
9
总面值
1.8×10+2.4× 10=42(元)
1.8×11+2.4× 9=41.4(元)
3. 张导游用2340元买了50张景点门票,其中一部分是半价的儿童票,一部分是60 元一张(全价)的成人票。成人票和儿童票各有多少张?(6分)
儿童票:(50×60-2340)÷(60-60÷2)=22(张) 成人票:50-22=28(张)
4. 六年级八班的同学们分成三组去植树,每组要植40棵。上午结束时,第一组完成 了任务的 70%,第二组完成的和第三组没有完成的棵数正好相等。同学们已经植 了多少棵树?(5分)
最新审定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精编)
第三单元信息窗1、比的意义说课方案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基础性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1)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本课设计意图: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
《比的意义》一课概念多又比较细碎,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主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练习及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辨析中明理,以很好地掌握知识。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教案
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简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
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
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第1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第1、2两个红点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24运输量(吨)16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2 :16; 4 :32;16 :2;32 :4;16 :32; 2 :4;32 :16; 4 :2。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涵盖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乘法的应用1. 数的乘方:指的是同一个数连乘若干次。
例如,2的3次方表示为2³,其值为2 × 2 × 2 = 8。
2. 定理:若a、b、c是任意实数,且满足a × b = a × c,则b = c。
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等式成立。
3. 利用乘法法则简化运算:在计算乘法时,可以利用乘法法则简化运算。
如,2 × 30 = 2 × (3 × 10) = (2 × 3) × 10 = 6 × 10 = 60。
二、有理数1. 正数、负数和零:正数是大于零的数,负数是小于零的数,零是不大不小的数。
2. 记号:正数前不写正号,负数前必须写负号“-”。
3.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可通过绝对值的大小和符号来判断。
绝对值越大,数越大;符号相同,数值越大;符号不同,负数较大。
三、分数1. 分数的含义:分数是由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得到的数。
2. 分数的比较大小:分数的大小比较需要找到它们的公共分母,然后比较分子的大小。
3. 分数的加减运算:分数的加减运算需要找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共分母,然后按分母进行加减运算。
4. 分数的乘法运算:分数的乘法运算只需要将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相乘即可。
5. 分数的除法运算:分数的除法运算可以转换为乘法运算,即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的倒数形式。
四、几何图形1. 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一个图形。
根据边长和角度的关系,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矩形:矩形是由两对平行线段和四个直角组成的四边形,特点是对角线相等且平分对角线的交点。
3.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有两组平行线段和四个内角相等的四边形。
4. 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它的四个边长相等且四个内角都为直角。
小学数学_《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能够灵活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由等式乘积写出不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的准确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综合应用比例意义与基本性质灵活解题,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利用比例基本性质由等式乘积写比例。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比例吗?学生口述出比例的定义。
教师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既是比例的定义也是比例的意义。
(板书比例的意义)2、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一组比2∶3,请学生快速的给出其它比,使学生说出能与之组成比例的其它比。
选择一组比验证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让不同的学生说明验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计算比值判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有的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有的学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能否组成比例。
对于学生的合理解释教师予以肯定。
通过验证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回忆起上节课重点内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这为本节练习课做好了知识储备)二、分类练习,各个击破。
1、比例的意义应用。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下面各比中,哪两个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14: 20 101:41 2: 2.5 0.4 : 0.5 2.8: 4 41:85 (设计意图:在上一题的练习中,学生给出体会到并不是任意的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如果给出的比较多时,如何从中选取出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思考解题的最优方案,计算每个比的比值,根据比值相等选取不同的比组成比例,这是对比例意义的应用。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配套答案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配套答案信息窗2练习设计1.填空【1】65【2】90【3】85【4】25【5】二2.甲桶:60 × 4 % = 2.4【千克】,乙桶:40 × 7 % = 2.8【千克】3.【1】45 × 50 % = 22.5【元】【2】45 ÷ 50 % = 90【元】4.【1】120 - 120 × 80 % = 24【个】【2】24 ÷【1 - 80 %】 = 120【个】5.【1】20 ×【1 + 60 %】 = 32【棵】【2】32 ÷【1 + 60 %】 = 20【棵】6.【1】2100 × 42 % = 882【千克】【2】2100 ÷ 42 % = 5000【千克】7.【1】80 ×【25 % - 20 %】 = 4【页】【2】80 ×【1 - 20 % - 25 %】 = 44【页】8.37.4 ÷【1 - 15 %】 = 44【元】9.44 ÷【1 - 10 % - 35 %】 = 80【页】10.【1】880 ÷【1 + 10 %】 = 800【棵】【2】880 ×【1 + 10 %】 = 880【棵】11.【1】60 ÷【1 - 40 % - 40 %】 = 30【人】【2】3 × 60 = 180 180 ÷【1 - 40 %】 = 300【人】信息窗3练习设计1.填空【1】85 95 50 10 75 50【2】750【3】90 49.5 课税对象之间2.62.5 54 48 163.【4000 - 3500】× 3 % = 15【元】4.20000 × 5 % = 1000【元】5.120000 × 10 % = 12000【元】6.【1】【4800 + 1600】× 70 % = 4480【元】5000 > 44800 能【2】2800 × 30 % = 840【元】7.【1】200 元 200 × 90 % = 180【元】【2】200 - 180 = 20【元】8.280 ÷【1 - 30 %】 = 400【元】9.200 × 6 × 95 % = 1140【元】10.720 × 3 % = 21.6【万元】11.【1】25 × 10000 × 5 % = 12500【元】【2】12500 × 7 % = 875【元】12.105000 ÷【1 + 5 %】 = 100000【元】13.180 × 90 %× 85 % = 129.6【元】相关链接1.1000 × 2 × 3.75 % + 1000 = 1075【元】2.500 ×【1 +3.25 %】= 516.25【元】3.10000 × 3 × 6.00 % + 10000 = 11800【元】4.20000 ×【1 + 3.25 %】= 20650【元】5.2000 × 2 × 3.75 % + 1000 = 150【元】6.第一种:500 + 500 × 3.75 % × 2 = 537.5第二种:第一年500 + 500 × 3.25 % = 516.25第二年516.25 + 516.25 × 3.25 % = 533.03 537.5大于533.03,第一种合适。
最新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12姓名:3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2:1=6:4352、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是一个等6式。
73、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如果比8值相等,则能组成比例;如果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94、判断四个数是否能组成比例,先把最大数与最小数相乘,再把其余两数10相乘,如果这两个积相等,那么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
115、如果四个不同的数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四个数一共能组成8个不同的比12例。
13把等式ax=by改写成比例后,a和x必须同时作为外项,或同时作为内项。
14例如:2×12=4×6 改写成比例为:152:4=6:12 2:6=4:12 12:4=6:2 12:6=4:2164:2=12:6 4:12=2:6 6:2=12:4 6:12=2:4176、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18叫做内项。
7、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
这叫做19比例的基本性质。
20例如:由3:2=6:4可知3×4=2×6;或者由x ×1.5=y ×1.2可知x :y=1.2: 211.5。
228、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23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4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25解比例的方法:先把比例转化成外项积与内项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26过解方程来求出未知项的值。
27例如:3:x = 4:8,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则:4x =3×8,解得x=6。
289 、正比例和反比例 : 29(1)、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30 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31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信息窗1 比例尺的意义
统一单位
首项化 为“1”
(教材第55页“自主练习”第5题)
0 (2000) (4000)米 1:2000
根据数值比例尺标明 线段比例尺。
0 30 60米 ( 1 ): (30)
根据线段比例尺写出 数值比例尺。
(教材第55页“自主练习”第6题)
右图是学校一块草坪的平面图。 草坪实际长80米,宽60米。请量出相 关数据并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测得图中距离:长4厘米 宽3厘米 解:
统一单位
1234
首项化 为“1”
123
(教材第55页“自主练习”第7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
课堂练习
说出下面比例尺表示的意义。
玩具四驱车平面图
学校篮球场平面图
比例尺1︰4
0 5 10米
左图:图上1厘米代表玩具四驱车的实际尺寸为4厘米。 右图:图上1厘米代表学校篮球场的实际尺寸为5米。
(教材第54页“自主练习”第1题)
填表。
图上距离 2.4厘米 1.8厘米 1.2厘米
实际距离 9.6千米
95米=9500厘米 9.5 : 9500=1 : 1000 60米=6000厘米 6: 6000=1 :1000
我发现图上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是一定的。
0 10 20 30米
你能说出这个线段比例尺的含义吗?
实际距离 (数值)(单位)
0
10
20
30米
图上图距上离图距1厘上离米距2厘离米3厘米
在线段比例尺中,通常以1厘米为单位, 它代表实际距离的数值标注在1厘米长度的线段 处,实际距离的单位标注在线段比例尺之后。
四 快乐足球
——比例尺
比例尺的意义
六年级下册数学备课 信息窗一
102× 84% =102×0.84=85.68(万人)
答:及格的同学有85.68万人。
谈话:我们在列式时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学生同桌讨论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把黄金周到青岛旅游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已知到海滨风景区的占总人数的84%,要求到海滨风景区的人数,就是求102万人的8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Hale Waihona Puke 2.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求绿点例题:10月2日去济南近郊旅游的人数约为1万人,10月3日约为0.8万人。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
(1)谈话:“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我们把哪个量看作“1”?(预设)
(2)学生交流汇报:我们把10月2日的旅游人数看作单位“1”。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就是指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的数量相当于10月2日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过程:
思考: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自主练习第5题
李叔叔家近两年三种果品产量情况如下。
品种
产量kg
时间
核桃
板栗
冬枣
去年
150
400
200
今年
120
460
250
(1)今年核桃的产量比去年减少几成?
人教版6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4单元
第一单元负数1、负数的由来: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 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2、负数:小于 0 的数叫负数(不包括 0),数轴上 0 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 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负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例如:-2,-5.33,-45,-2/53、正数:大于 0 的数叫正数(不包括 0),数轴上 0 右边的数叫做正数若一个数大于 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
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4、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负数都小于 0,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5、数轴:6、比较两数的大小:①利用数轴: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
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1/3>1/6 -1/3<-1/6第二单元百分数二(一)、折扣和成数1、折扣: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
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例如:八折=8/10=80﹪,六折五=6.5/10=65/100=65﹪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 80﹪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 65﹪2、成数: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例如:一成=1/10=10﹪八成五=8.5/10=85/100=80﹪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一、圆柱的认识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圆柱形的,如茶叶桶、蜡烛、罐头盒等。
2.圆柱的特征: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
它的上、下两个而叫做底面。
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做侧面。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Sj O3.圆柱的上、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或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或边长)等于圆柱的高。
4.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K方形硬纸形成的图形就是圆柱。
二、圆柱的表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二底而周长X高,用字母表示:S如果已知底面直径,膨面周 长的计算公式是5d,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就是Sndh、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底而周长的计算公式就是02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就是S屿2n rh.提示:如果沿一条斜线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它的侧面会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圆柱的底面周K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圆柱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injo注意:圆柱的侧面展开不可能得到梯形。
提示:在实际中,不是所有的圆柱形物体都有两个底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求一段排气筒的表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求一个水桶的表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2.圆柱的表面积二侧面积+底面积X2,用字母表示为S衣二眼2n r:o三、圆柱的体积1.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2.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柱的底面沿半径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按照等分线沿着圆柱的高把它们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拼成的K方体与圆柱形状不同,体积相等。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二底面积X高,推导出:圆柱的体积二底面积X高。
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WS3,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公式就是V Hn=n户左4.在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或容积时,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其转化成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
青岛出版社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信息窗一(比例尺)-省赛一等奖
《快乐足球——比例尺》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八小学程施教学内容: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53-56页。
教材分析:《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课堂上将紧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知道比例尺的种类,能读懂不同种类的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的含义,会正确的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3、正确进行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和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和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策略设计:比例尺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以往我们执教传统教材,是直接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要求化成单位相同再写比,这样的比就是比例尺。
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为什么应运而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如何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青岛版教材创设了设计足球场平面图的情境,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验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绘制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既体现了新理念,又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准备:直尺教师准备:电子白板、课件、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疑激思同学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我们学校是一所传统足球特色学校,运动员们个个球技精湛,教练们也个个经验丰富。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4教案[1]1
信息窗4:装运啤酒——正反比例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四。
教材简析:该信息窗用一个特写的镜头呈现了汽车运输啤酒的情境。
通过介绍啤酒装箱中的有关数据,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用比例知识解决的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加强对比,找出在解答方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青岛啤酒不光是深受我们青岛市民的喜爱,并且早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牌产品,每年青啤公司都要向全国各地输送大量的优质啤酒。
今天让我们跟进啤酒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装运啤酒”,继续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主动搜集相关数学信息,自主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每个箱子能装多少瓶啤酒?(2)480瓶啤酒需要多少个箱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480瓶啤酒需要多少个箱子?下面我们先来解决“480瓶啤酒需要多少个箱子?”课件出示第一个红点例题。
2、探究交流,获得新知(1)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设计意图] 独立思考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有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2)交流想法:a:可能出现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先求出每个箱子能装几瓶啤酒,再求装480瓶啤酒需要几个箱子,列式为480÷(24÷2);b:如果学生出现用比例知识解决,就请这个同学为大家讲讲他的想法;c:如果没有用比例知识解决的,教师启发: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解决这道题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呢?[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关注学生充分利用数学信息的能力,以旧带新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一讲讲义-含解析(知识精讲+典型例题+同步练习+进门考)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上》知识点1圆柱的表面积猫小咪和猫小喵发现了一大瓶鱼罐头,他们在密谋着如何解决掉这瓶罐头。
提问鱼罐头的包装盒属于哪种立体图形?认识圆柱总结: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2.周围的面(除底面外)叫做侧面。
思考:将圆柱沿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思考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2πrh。
2.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圆的面积。
S表=2πrh+2πr²思考: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5厘米,那么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分别是多少?(π取3.14)步骤:圆柱的表面积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
两个底面积是多少?S底=3.14×1²×2=6.28平方厘米。
侧面积是多少?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3.14×1×2×5=31.4平方厘米。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6.28+31.4=37.68平方厘米。
思考:如果把圆柱横着切一刀,它的表面积有什么变化?总结:切一刀表面积增加两个圆的面积。
思考:把一根长1米的圆柱分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π取3)步骤:分成三段增加几个面?(3-1)×2=4个。
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厘米?48÷4=12平方厘米。
12÷3=4 4=2×2。
所以半径是2厘米。
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1米=100厘米2×3×2×100=1200平方厘米1200+12×2=1224平方厘米思考:把一张长方形铁皮按图剪开,正好能制成一个圆柱形水桶(有盖),那么这个水桶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π取3.14,接头处忽略不计)步骤:水桶的表面积包含哪几部分?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和侧面积。
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右侧小长方形的长还是宽?等于小长方形的长。
最新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信息窗1 分数除以整数 青岛版优选教学课件
71
1 1
86
10 9
1 9 10
5 1 95
7 2 12
5 1 11 7
5 7
11 7 1 12 2
三、自主练习
3.先观察比较,再计算。
5 12
÷5
=
1
5 12
×
1 5
=
1 12
1
1
13 16
÷26
=
13 16
×216
=
1 32
2
5
10 11
÷4
=
10 11
×
1 4
=
5 22
2
5
14.在稠人广众之中或者车水马龙的街头,听一首老歌,独自回味自己的心事。 15.在人群中遇到一个和自己喜欢同一个品牌的人,彼此接近,更发现还有很多相同和相通。 16.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获得了与环境融洽相处的能力,比如,在给朋友当伴娘的时候,你是新娘之外,显得最出众的女人,不抢朋友的风头又给朋友长了脸,你够仗义;做配角也是最优秀的,你除了称职还不委屈自己。
15 22
÷9
=
15 22
×
1 9
=
5 66
3
3
21 25
÷14
=
21 25
×114
=
3 50
2
3
9 17
÷6
=
9 17
×
1 6
=
3 34
2
28 19
÷4
7
=
28 19
×
1 4
=
7 19
1
1 4
÷12 =
1 4
×112 =
1 48
三、自主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第三单元信息窗3《反比例的意义》青岛版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法、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知识。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我还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次反思环节,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我还组织了评价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例如,我给出一个问题:“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行驶了多少公里?”,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答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知识点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知识点【圆柱】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圆柱也可以由长方形卷曲而得到。
一、圆柱:圆柱由3个面围成。
(1)底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2)侧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3)高度:圆柱体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二、圆柱的特征:(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柱体的侧面是曲面。
(3)高度的特性:一个圆柱体的高度有无数种。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h=S侧÷CC= S侧÷hS侧=∏dh=2∏rh注:(1)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图是正方形;(2)不沿高度铺展,铺展图案为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案。
(3)无论如何展开都得不到梯形.四、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即S表= S侧+ S底×2=2∏rh+∏r²×2【解题方法】一.圆柱的切割:1.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增=2πr22.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二、常见的圆柱解决问题: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油桶、米桶、罐桶类侧面积+一个底面积:玻璃杯、水桶、笔筒、帽子、游泳池只求侧面积:烟囱、灯罩、排水管、漆柱、通风管、压路机、卫生纸中轴、薯片盒包装底面周长: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五、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将圆柱体切割成近似的长方体,分割的份数越多,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下第三单元信息窗一信息窗1:运输大麦芽——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
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
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1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运输量(吨)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
本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同时还改变了以往教师对于学生提问“大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提出问题所造成的弊端,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打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
(学生独立完成)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
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写出等式,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同时,通过与比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及时进行巩固训练。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5、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2)还有其他发现吗?(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6、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学生独立验证)7、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
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
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8、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试一试:40 :2 = 60 :3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而是让学生在完成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练习后,很巧妙的说了一句“我是用其它方法也作出了判断”。
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那种方法是什么”?接着,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1、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2、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3、自主练习第10题:[设计意图]: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四、课堂总结:同桌俩互相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桌互说后,师随意挑选多个同学说出他们在这一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和谐、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民主、合作、互动的空间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思维,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1、引导观察,留给学生自主验证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力图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或创设情境、设计某环节,让学生讨论、合作。
但自主也好、合作也罢,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留给学生“一席之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与空间?本节课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从而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一结论。
这时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模糊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验证的环节:“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验证过程中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在验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同时增长智慧。
让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知识,奠定新知识的起点;于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
于不经意的诱导“我用别的方法也作出了判断”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多方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第2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1第三个红点内容(解比例)及自主练习11、12。
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解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回忆: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每一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样化的复习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知识全面系统化,为新知的建构做好铺垫。
二、揭示意义、自主探究:(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x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得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解比例20:25=4:x学生自主探究,解答。
说一说:如何转化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20x =25×4.(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独立完成:解比例。
学生完成后,要适当追问思考的过程,突出比例基本性质在解比例过程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第11题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个别学生板书。
2.补充练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
已知一个内项是,另一个内项是多少?[设计意图]把解比例的知识和有关倒数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