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1.古代的计量单位
【答案】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
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编辑播报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
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豆:容量单位。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古代合 计量单位
古代合计量单位古代合计量单位是指古代用于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物理量的单位。
这些单位多数来自于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国。
下面将分别介绍古代合计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一、古代合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古代合计量单位中的长度单位有寸、尺、丈、里等。
其中,寸是指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它是以人体部位为基准,一寸等于人手指的宽度;尺是指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通常是由竹子制成,一尺等于十寸;丈是指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一丈等于十尺,常用于测量土地的面积;里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丈,常用于测量地区的距离。
二、古代合计量单位-面积单位古代合计量单位中的面积单位有亩、顷、市亩等。
其中,亩是古代中国的面积单位,它是以田地为基准,一亩等于一块一丈乘一丈的田地面积;顷是古代中国的面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常用于测量大片土地的面积;市亩是古代中国的面积单位,它是以市场场地为基准,一市亩等于一百二十五平方丈。
三、古代合计量单位-体积单位古代合计量单位中的体积单位有斗、升、石等。
其中,斗是古代中国的体积单位,它是以木桶为基准,一斗等于八升;升是古代中国的体积单位,一升等于一斗的八分之一;石是古代中国的体积单位,一石等于一升的一百二十五倍。
四、古代合计量单位-重量单位古代合计量单位中的重量单位有两、斤、钱等。
其中,两是古代中国的重量单位,它是以黄金饼为基准,一两等于黄金饼的重量;斤是古代中国的重量单位,一斤等于一两的十二分之一;钱是古代中国的重量单位,一钱等于一斤的十分之一。
古代合计量单位的使用广泛地涉及到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中。
人们在耕种土地、交易商品、建造房屋等方面都需要使用合适的计量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这些古代合计量单位虽然在现代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仍为人们所重视。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古代合计量单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同时也为我们对现代计量单位的使用和认识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
古代寸之下的长度单位
古代寸之下的长度单位
在古代中国,长度单位的体系相当复杂,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区都可能存在不同的长度单位。
在“寸”之下,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分”、“厘”、“毫”等。
以下是这些单位的一些基本信息:
1. 分:一寸等于十分。
分作为长度单位,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在涉及到精确测量或细致工作时。
2. 厘:一分等于十厘。
厘作为更小的长度单位,常用于需要更高精度的场合。
3. 毫:一厘等于十毫。
毫是更为细微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非常精确的测量或描述极小的距离。
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十进制来表示,即一寸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十毫。
这种十进制的关系使得长度单位的换算相对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往往与当时的度量衡制度紧密相关,而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汉代的一寸与明清时期的一寸在长度上可能并不完全相等。
另外,除了“分”、“厘”、“毫”等长度单位外,古代还可能存在其他更细微或特殊的长度单位,这些单位的使用可能局限于特定的领域或地区。
古代的度量单位
古代的度量单位古代的度量单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时间、长度、重量和容量等概念的认识和衡量方式。
这些度量单位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农业、建筑和科学等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介绍古代常用的度量单位及其相关内容。
一、时间单位1. 日(天):古代人将一天的时间分为白天和黑夜,白天从日出到日落,黑夜从日落到日出。
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因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 时辰:古代将一天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的时间。
时辰的开始时间和长度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而定,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时辰长度也会有所不同。
3. 刻:刻是古代将一天的时间分为二十四等分的单位,每个刻约等于现代钟表上的一刻钟。
二、长度单位1. 尺:尺是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30厘米左右。
尺是由中国古代工匠根据人的身体比例制定的,通常是以人的手指为基准。
2. 丈:丈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3米左右。
丈是通过将人的身高分成十等分来确定的,每一等分即为一丈。
3. 步:步是古代人行走的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一步。
古代人计算距离常常以步数来衡量,比如行军、旅行等。
三、重量单位1. 斤:斤是古代常用的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500克。
斤是以成人手中握住一块石头的重量为基准而制定的。
2. 两:两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50克左右。
两是握在手中的金属或石头的重量。
3. 市斤:市斤是古代商业交易中常用的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600克左右。
市斤是商业上的统一计量单位,方便交易和比较。
四、容量单位1. 斗:斗是古代常用的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0升左右。
斗是用来盛放粮食、水等液体或固体物品的容器。
2. 石:石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00升左右。
石是用来盛放谷物、粮食等大量物品的容器。
3. 石斗:石斗是古代商业交易中常用的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20升左右。
石斗是商业上的统一计量单位,方便交易和比较。
古代长度单位排序
古代长度单位排序1. 寸(cùn):寸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2. 分(fēn):分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寸的一分之一,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3. 尺(chǐ):尺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寸的一尺,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4. 丈(zhàng):丈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尺的一丈,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米。
5. 里(lǐ):里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一定距离的单位,其长度因地区而异。
在中国历史上,里的长度通常在400-500米之间。
6. 里程(lǐchéng):里程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用于测量长距离,通常用于道路、河流等的计量。
7. 丈夫(zhàng fū):丈夫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丈的一百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米。
8. 里许(lǐxǔ):里许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一定距离的单位,通常用于测量旅程的长度。
9. 尺寸(chi-sun):尺寸是古埃及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52.36厘米。
10. 罗马尺(Roman foot):罗马尺是古罗马帝国使用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29.6厘米。
11 步(step):步是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74.6厘米。
12. 弓箭尺(bowshot):弓箭尺是古代中东地区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一名弓箭手能够射出的距离,因此具体数值会有所变化。
13. 英寻(fathom):英寻是古代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使用的长度单位,等于6英尺,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1.83米。
14. 包(bu):包是日本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03厘米。
15. 斯塔迪亚(stadion):斯塔迪亚是古希腊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测量体育场馆,其长度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192米。
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
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
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有:
1. 刀口:长度单位,指一把刀的刀刃到握柄的距离。
2. 尺:长度单位,通常相当于一根人的手臂长度。
3. 寸:长度单位,通常相当于一根人的手指宽度。
4. 斤:重量单位,通常相当于半公斤。
5. 两:重量单位,通常相当于一半的斤(即250克左右)。
6. 升:容量单位,通常相当于一斗米的容量。
7. 石:重量单位,通常相当于一百斤。
8. 角:长度单位,通常相当于一百分之一尺(即约0.33厘米)。
9. 丈:长度单位,通常相当于十尺(即约3.3米)。
10. 亩:面积单位,通常相当于一百丈的正方形面积。
古时候描写长度的单位
古时候描写长度的单位一、步在古代,步被用作长度的单位。
一步指的是一个人从一脚落地到另一脚再次落地的距离。
由于每个人的步长不同,所以步的长度会有所不同。
古代人们常常使用步来测量短距离,例如房屋的宽度或田地的长度。
二、丈丈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之一,相当于十尺。
古代人们常常使用丈来测量较长的距离,例如街道的宽度或河流的宽度。
此外,在建筑和工程方面,丈也被广泛应用。
古代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常常以丈为单位进行描述。
三、尺尺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之一,相当于十分之一丈。
尺是一个常见的度量单位,用于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包括衣物、家具和建筑物等。
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长度单位。
四、寸寸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之一,相当于十分之一尺。
寸通常用于测量较小的物体,如书籍、器物和织物等。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寸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五、里里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之一,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
一里相当于约500米左右。
里通常用于测量城市之间的距离或行军路程。
在古代,里也被用作衡量行程和旅行距离的单位。
六、丈夫丈夫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之一,相当于十里。
丈夫通常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如城市之间的距离或行军路程。
在古代,丈夫也被用作衡量行程和旅行距离的单位。
七、引引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之一,相当于十丈。
引通常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如城市之间的距离或行军路程。
在古代,引也被用作衡量行程和旅行距离的单位。
八、里程里程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之一,用于测量路程或距离。
里程通常用于衡量行程、旅行距离或车辆行驶的距离。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里程来描述旅行的距离和行程的长度。
九、程程是古代中国的长度单位之一,用于测量路程或距离。
程通常用于衡量行程、旅行距离或车辆行驶的距离。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程来描述旅行的距离和行程的长度。
古代人们使用多种单位来描述长度。
步、丈、尺、寸、里、丈夫、引、里程和程都是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
这些单位在古代的生活和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测量和描述各种物体的长度和距离。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咫:八寸。
成语:“咫尺天涯”,即“比喻距离虽近,像远在天边一样”。
匹:四丈。
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
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
“三舍”即“九十里”。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
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亚士(法国古尺)。
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
”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
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
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
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咫:八寸。
成语:“咫尺天涯”,即“比喻距离虽近,像远在天边一样”。
匹:四丈。
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
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
“三舍”即“九十里”。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
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亚士(法国古尺)。
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
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中国自古便有各种形式的长度计量单位。
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如《左传纪》中所记载的“一尺五寸”,便可见古人曾有过长度计量单位。
随后,古代政府在中国各大都市、州县等地普遍推行了“标准尺”,它们成为当地长度计量的基准。
在中国古代,最常见的长度计量单位分为两种:一种是“尺”,
一种是“寸”。
其中,古代最常用的是“尺”,它指的是以当时手掌宽度的一半为基准,以“手掌覆盖全部”的形式来测量的长度单位。
一般而言,古代的一尺等于今天的三十六厘米,古代的一寸等于今天的三厘米。
在古代,长度计量单位还有其他更为精确的,如《汉书高祖时行书》中记载的“节”,它是一尺的四分之一,约等于今天的九厘米;
又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提到的“分”,它是一尺的
一十四分之一,约等于今天的二十五厘米;还有如宋代医学家朱熹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文”,它是一寸的十六分之一,大约等
于今天的一厘米。
虽然不同时期的长度计量单位有所差异,但古代的不同地域却都有近似的计量单位,如许多古代政府出台的“标准尺”,它们都有着
几乎一模一样的计量单位。
除此之外,中国国家还规定了一些外国当时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如汉代的英里,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公里;还有宋代的大柱,它的长度约为今天的一米,后来又发展出更多长度计量单位,如丈、里、
引等。
综上所述,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十分多样。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其长度计量单位也有所不同,有些极其精确,有些则比较浮米,但它们都给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长度计量方式,为古代社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今中外的长度单位
古今中外的长度单位
古代:
1. 里:古代中国的一种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地理距离。
2. 丈:古代中国的一种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建筑物的高度。
3. 尺:古代中国的一种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物体的长度。
现代:
1. 米: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物体的长度。
2. 千米:等于1000米,通常用于衡量较长的距离。
3. 英尺:英制长度单位,约等于0.3048米。
外国:
1. 英寸:英制长度单位,等于1/12英尺,约等于
2.54厘米。
2. 尺:日本的长度单位,约等于
3.03厘米。
3. 码:英制长度单位,等于3英尺,约等于0.9144米。
以上仅列举了一部分古今中外的长度单位,其它国家和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咫:八寸。
成语:“咫尺天涯”,即“比喻距离虽近,像远在天边一样”。
匹:四丈。
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
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
“三舍”即“九十里”。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
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亚士(法国古尺)。
中国古代的长度
一、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黍为准。
1、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3、仞:又写作“轫”。
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
6、庹: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5市尺。
7、墨:也等于5尺。
1墨= 1庹8、步:1步= 1寻= 2跬,9、常:"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10、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有定制,为古八尺。
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
1轨=1.8米。
11、引:1引= 1.8米12、稚:长三丈、高一丈为"稚"。
13、匹:四丈。
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即“二丈”。
14、舍:三十里。
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中国历代度制单位演变及统一换算厘米
中国历代度制单位演变及统一换算厘米——商朝时期,长度单位是尺和寸。
其换算关系是:1尺=10寸,1寸=10分。
换算成今天的厘米单位是:1尺=15.8厘米,1寸=1.58厘米,1分=0.158厘米。
——到了战国时期,增加了“丈”这个长度单位,其换算关系是: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换算成厘米单位是:1丈=231厘米,1尺=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0.231厘米。
——秦朝时,新增加了“引”单位,其换算关系是: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 1寸=10分。
换算成厘米单位是:1引=2310厘米,1丈=231厘米,1尺=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0.231厘米。
——汉承秦制,度制没有变化,依旧是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 1寸=10分。
换算成厘米单位是:1引=2310厘米,1丈=231厘米,1尺=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0.231厘米。
《三国演义》里说关羽身长九尺,张飞身长八尺,刘备身长七尺五,曹操身长七尺,诸葛亮身长八尺,周瑜身长七尺七。
这里的尺应该是汉尺,换算成现在的度制,也就是说关羽身高2.08米,张飞身高1.85米,刘备身高1.73米,曹操身高1.62米,诸葛亮身高1.85米,周瑜身高1.78米。
——三国时期,度的单位未有新的变化,但具体长度有了改变。
其度的换算关系依然是: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 1寸=10分。
但是其1尺则等于如今的24.2厘米。
因此,换算成厘米单位是:1引=2420厘米,1丈=242厘米,1尺=24.2厘米,1寸=2.42厘米,1分=0.242厘米。
——西晋沿袭三国的度制,未发生任何变化。
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 1寸=10分。
换算成厘米单位是:1引=2420厘米,1丈=242厘米,1尺=24.2厘米,1寸=2.42厘米,1分=0.242厘米。
——东晋十六国时期,尺制进一步变长,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5厘米,并且去掉了“引”这个单位。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等。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1丈=10尺,1尺=10寸。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光年、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丝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阿米(am)等。
他们同米的换算关系如下:1光年=9.46×10^15m(光年)1PM=1×10^15m(拍米)1Mm=1×10^6m(兆米)1km=1×10^3m (千米)1dm=1×10^(-1)m (分米)1cm=1×10^(-2)m (厘米)1mm=1×10^(-3)m (毫米)1dmm=1×10^(-4)m(丝米)1cmm=1×10^(-5)m(忽米)1μm=1×10^(-6)m(微米)1nm=1×10^(-9)m(纳米)1pm=1×10^(-12)m(皮米)1fm=1×10^(-15)m(飞米)1am=1×10^(-18)m(阿米)其他1 millimetre 毫米=0.03937 inch 英寸1 centimetre 厘米=10 mm. 毫米=0.3937 inch 英寸1 decimetre 分米=10 cm. 厘米=3.937 inches 英寸1 metre 米=10 dm. 分米=1.0936 yards 码=3.2808 feet 英尺1 decametre 十米=10 m. 米=10.936 yards 码1 hectometre 百米=100 m. 米=109.4 yards 码1 kilometre 千米=1000 m. 米=0.6214 mile 英里1 mile marin 海里=1852 m. 米=1.1500 mile 英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数学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
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
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
由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二十一世纪产生了纳米技术,在0.1纳米~100纳米这个范围,可以研究出令现代人都眼花缭乱日用新产品,将更加深入的改变人类的生活。
纳米技术
纳米是长度单位,等于10亿分之1米,即1nm=0.000000001m,大体上等于四个原子的直径。纳米技术就是在纳米的尺度范围内,设法组成新物质,开发新应用的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例如纳米碳管是由石墨中的一层或若干层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笼状纤维,内部空心,外部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密度只有钢的六分之一,而强度却是钢的100倍,是做成防弹背心等织物的理想材料。也可以作为显象管底板涂层,生产出薄型、节能的壁挂式电视屏。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把电子囚禁在一个纳米颗粒或一根极细的短金属丝内,进而制成单电子器件,即用一个电子来控制电路。这样计算机的容量和计算速度可大为提高。用纳米技术做成的所谓量子磁盘,能作高密度的磁记录,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可储存3万部《红楼梦》。
长的1650763.73倍作为米.这种光米.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如
果用它来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误差不超过1.
什么是纳米?
纳米不是米,是尺寸,是一毫米的百万分之一,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一毫米的的千分之一是一微米,一微米的千分之一是一纳米。二十世纪是微米时代,是人们利用超高倍显微镜发明了大量的产品,快速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
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古代长度单位
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 :“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咫:八寸。
成语:“咫尺天涯”,即“比喻距离虽近,像远在天边一样”。
能准确到千万分之一米,还不够准确吗?这就要看现代化对计量的要求了。
大约在20世纪初,出现了磨床、高级工具钢刀具、高速钢工具,加工精度由0.1 毫米提高到0.01 毫米。到了20 世纪30年代,出现了精密磨床、硬质合金刀具,加工精度由0.01毫米提高到0.001毫米,即1 微米。到了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超精密磨床和精密量具,加工精度由1微米提高到0.1 微米,已达到了米原器的精度。显然,用米原器做国际长度基准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亚士(法国古尺)。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
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
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
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
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
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
“米” 的 规 定
1889年的第一界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摄氏度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米原器的精度可以达到0.1 微米,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米,可以说够精确的了。可是在1960年召开的第11界国际计量大会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废除了米原器,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准确。
从古到今,尺、寸规定的长度是在不断变化的。商代1尺约合16厘米,以后几代又有增加,明清两代营造尺长32厘米。民国时一改历代旧制,规定米的1/3为1市尺,每尺约合33.33厘米。
在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测量中,古代的测量单位全已不用。但作为文化的延续,有关的词汇却存留于我们的语汇中。如“得寸进尺”,表层意思是得到一寸就想再进一尺,今天常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用“尺短寸长”来比喻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布指知寸”,就是以手指的宽度为寸。以手指宽计量,至今仍在沿用。北方农民常在雨后扒开湿土,量量有几指深,即说“几指雨”。商代尺上已分1尺为10寸,每寸约合1.6厘米,约相当于妇女的指宽。
“布手知尺”,就是以手为尺,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来量长度。西南少数民族量布,就是用度量。
“舒肘为寻”,伸直左右胳膊,便是“寻”的长度。先秦尺制,“寻”为8尺,“常”是“寻”的一倍,即16尺。
浅谈纳米技术
纳米是一个微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根头发丝有7万到8万纳米。纳米技术这个词汇出现在1974年。纳米科学、纳米技术是在0。10到100纳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及特性。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上竞争的热点和难点。碳纳米管自从1991年被发现以来,就一直被誉为未来的材料。碳纳米管在强度上大约比钢强100倍,其传热性能优于所有已知的其它材料。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常温下导电时,几乎不产生电阻。纳米陶瓷材料在1600摄氏度高温下能像橡皮泥那样柔软,在室温下也能自由弯曲。从1998年世界上第一只纳米晶体管制成,到1999年100纳米芯片问世,使20世纪最后10年世界上出现的“纳米热”进一步升温。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中国古代以手为尺,英国等欧洲国家以脚为尺。英语中“脚”与“尺”是同一个词“FOOT”。
商周是中国古代度量衡逐步建立的时期。这一时期已经开始规定计量单位,并制造出具有法制性的专用测长器具。
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尺,是商代的牙尺和骨尺。从长度看,在16至17厘米;从尺面标示看,已经采用分、寸、尺十进位的长度单位制。
世界上主要用各种量尺来测量长度.常见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和测量器等.游标卡尺适合测量
一般尺难以测量的圆形物品,零件的孔径,厚薄等.精密度较高.
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记作M.1978年,法国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
之一为一米.这项规定经过推广,现已作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我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占有一度之地,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已成功制备出包括金属、合金、氧经化物、氢化物、碳化物、离子晶体和半导体等多种纳米材料,合成出多种同轴纳米电缆,掌握了制备纯净碳纳米管技术,能大批量制备长度为2至3毫米的超长纳米管。合成的最细的碳纳米管的直径只有0。33纳米,这不但打破了我国科学家自已不久前创造的直径只为0。5纳米的世界纪录,而且突破了日本科学家1992年所提出的0。4纳米的理论极限值。《稻草变黄金——从四氯化碳制成金刚石》的文章高度评价。最近又研制成功新型纳米材料——超双疏性界面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超疏水性及超疏油性,制成纺织品,不染油污,不用洗染。
我们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长度单位的由来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
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
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激光出现以后,氪灯就逊色多了。用激光的波长当尺,从理论上推算,可以比氪86同位素灯准确100万倍。1969年用激光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长达38万多千米,误差只有几米。
激光是一把上天下海的好尺子,用起来得心应手,精巧准确。所以1983年10月,联合国度量组织在巴黎举行会议,规定了新的“米”的定义,即把光在真空中299792458 分之一秒所走的距离定为一个标准米。近几年来,各种激光尺已经相继问世,如激光比长仪、激光二坐标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