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转换分析
从“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视角变换中分析小金宝人物形象
二、 “ 叙述 自我 ”视 角中小金 宝的形象 如果说 “ 经验 自我 ”视角是从表面上看小金宝 ,那么在 “ 叙述 自 我 ”的视角叙述 中,老臭蛋在经历了世事之后 以更成熟的眼光 ,根据 “ 经验 自我 ”的叙述 ,从世故角度深层次地评价小金宝。 在 “ 叙述 自 我 ”视角叙述 中,老臭蛋更深层地发觉在小金宝的骨 子里有着一股不愿 屈服 于男性 的自我觉醒 ,但是她的这种觉醒却是 不 彻底的 、片面的。她只看 到了压迫她 的是唐老爷 ,所 以她只是一味地 恨唐老爷 ,甚至以作贱 自己的方式对他进行报复。但没有意识到其 实 是她自 我 主体 意识 的缺失才使得她陷入泥淖无法 自拔。她想逃脱唐 老 爷 ,却总是潜意识 中屈服于唐老爷 ,心甘情 愿地以 丫头的身份 自 居。 “ 说 到底她 自己就是个 丫头 ,这个她 自己有 数。”她不要 丫头,怕她 的丫 头勾引唐老爷之后她 自己的专宠地位不 保。正是这种不彻底 的觉 醒使得她 即使想逃脱被压迫的生存状 态却仍然不 自 觉地要依 附男人 , 受男 ^ 、 压迫 。 而在老臭蛋看来 ,小金宝一切的悲剧源于她没有归属感 。他感慨 道: “ 大上海 也好 ,小 乡村也好 ,你给我 过好 了,是 真本事 ,真功 夫 。小金宝就是太混了 ,没明白这个理 。”小金宝渴望过大都市的繁
验 自我 ”视角 的 转换 中 分析小 金 宝 的形 象 ,从 而对 小金 宝这 个 在光 鲜亮 丽 之下 既 可怜 又没 有 归属 感 ,想脱 离 悲剧 现 状却 身不 由己 ,只 能将 自己伪 装起 来 以 复仇 的方 式进 行反 抗 的悲 剧性 形 象进 行细 致 、全 面 的分 析 。
身在黑暗的上海 ,小金宝知道 自己没有选择 的 自由 ,无力逃 脱束 缚 她的环境 。所 以,为 了释放 自己的怨恨 ,小金宝走上了一条 以报复 的方式进行反抗这种命运的道路。一方面 ,小金宝与唐 老爷对着 干, 在他面前表现 出大胆和倔强的一面。她不甘心只当男人 的玩偶 ,于是 要求男人来伺候她 。除此之外 ,为了过一把 背叛唐 老爷 的瘾 ,小金宝 甚至勾 引宋约翰 ,在与宋约翰上床时 ,她故意 “ 用脚趾头努力调整好 老爷 的角度 ,使他终于躺在玻璃后 头和他们悄然对视 ”,而她 自己则 “ 以胜利者的微笑迎承老爷的严峻面庞与 目光 ”。另一方面 ,小金宝 把这种报复心理发泄在以臭 蛋为代表 的唐府下人身上 。面对 比她低等 的下人 ,她从来都是冷眼相待 ,表 现出刻薄 、犀利 、冷酷的一面 。在 对待臭蛋更是如此 ,就因为臭 蛋姓唐 , 所 以她总是折腾臭蛋 、用眼镜 蛇恐吓臭蛋。 虽然小金宝表面上 阴冷冰凉 ,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有着温存 、 纯真的一 面 。当知 道臭蛋 因为看到二 管家被杀 的全过程 而极度恐惧 时 ,小金宝温柔 地用右手 的中指擦去他脸上的血痕 ;当臭蛋拉肚子的 时候 ,小 金宝会 亲 自为他烧盐水 。这些温存的一面都被少年臭蛋看在 眼里,形成 了与以往不 同的小金宝形象。除此之外 ,小金 宝还散发 出 农家女孩具有 的可爱和淳朴的一面 :在没有牙刷的时候 ,她会疑惑地 学着臭蛋 的方法将食指送进嘴里 ;她会 自己一个人反反复复地练 习吹 火技术 ,弄得屋里全是烟霭 。可以说在断桥镇 和芦 苇岛上 , 小金宝卸 下 了武装 , 逐渐展现出属于 自己的本真的一面。
文学中的叙事视角与视角转换
文学中的叙事视角与视角转换在文学作品中,叙事视角是指作品中用来讲述故事的视角。
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和故事的深度,同时视角转换也是常见的叙事技巧之一。
本文将从文学中的叙事视角和视角转换两个方面来探讨作品的叙事。
一、叙事视角的种类1. 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是指通过“我”或“我们”来讲述一个故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由于第一人称的视角完全是由主角的角度来呈现,因此能够深入探究角色的感受和想法,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主人公的心境。
2.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较少用于小说等一般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出现在诗歌、散文中。
它是通过“你”来与读者产生互动,通过一种口头的方式创造某种情感效果或达到某种效果。
3. 第三人称第三人称通过“他”或“她”来讲述一个故事,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全方位展现故事中人物的世界,而且视角相对独立,不会受到某个角色的主观色彩影响。
这种视角往往比较客观,更符合读者普遍的审美需求。
二、视角转换的作用虽然任何一本小说都有固定的叙事视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小说中不会出现视角跳脱的情况。
视角转换是指在某段时间中,读者从一个人物视角转移到另一个人物视角的情况。
视角转换能够大大丰富小说的叙事层次和技巧。
1. 开展叙事层次通过视角转换,作者能够讲述出更多的故事细节,这些细节无法通过单一的视角来呈现。
此外,视角转换能够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加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有趣。
2. 塑造角色性格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的描写,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内心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而这也恰好是小说的一个主要吸引点:人物塑造。
3. 阐述主题思想视角转换将读者引向了故事内部,能够更好地阐述小说中的主题思想,这些主题思想也是小说得以被称为有思想性的主要原因。
因此,视角转换也是小说表现主题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视角转换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效果,但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
视角转换:尝试不同视角丰富叙事角度
视角转换:尝试不同视角丰富叙事角度
视角转换是一种常用的叙事技巧,可以丰富故事的角度和视野。
通过切换不同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而推动情节发展和角色关系的展示。
以下是一些尝试不同视角丰富叙事角度的方法:
1. 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深入了解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这种视角可以增加故事的情感共鸣和亲密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角的动机和决策。
2. 多重视角:将故事中的事件和情节从多个人物的角度进行叙述,可以突显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和立场。
这样可以展示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增加故事的张力和深度。
3. 旁观者视角:通过一个旁观者或旁观者群体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可以给读者一个客观而中立的观察者身份。
这样可以促进读者的思考和反思,提供一种审视事件和人物的距离感。
4. 颠覆性视角:尝试使用一种与传统不同的视角,打破读者对于故事和人物的固有认知。
例如,让一个反派角色成为故事的叙述者,或者将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与超自然事件结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带给读者新鲜感和意外的惊喜。
5. 时间视角: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叙述,展示事件和人物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切换过去和现在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以及人物的成长和转变。
通过尝试不同的视角,叙事角度可以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这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故事,并深入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张力。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一、叙事视角1.第一人称叙事:以讲述者自身的视角来展开故事,具有真实、亲切、主观等特点。
2.第二人称叙事:以讲述者对听众的称呼来展开故事,具有亲切、互动等特点。
3.第三人称叙事: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展开故事,具有客观、全面等特点。
二、叙事结构1.线性叙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故事情节,清晰、连贯。
2.非线性叙事:打破时间顺序,通过插叙、倒叙等方式展开故事,富有层次感。
3.环状叙事:故事情节首尾相接,形成一个闭环,增强故事的回味性。
三、叙事手法1.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事件,简洁明了。
2.倒叙:将故事结尾提前,增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主线故事中插入相关背景、人物经历等,丰富故事内容。
4.补叙:在故事结束后补充说明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或结局,使故事更加完整。
四、叙事语言1.口语化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易于理解。
2.书面化语言:庄重典雅,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作品深度。
3.象征性语言: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五、叙事节奏1.快节奏:紧凑激烈,紧张刺激,引人入胜。
2.慢节奏:舒缓悠扬,给人以思考、感悟的空间。
3.节奏变化: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调整叙事节奏,使故事富有变化。
六、叙事人称的转换1.人物转换: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展现多样化的视角。
2.叙述者转换:通过叙述者的变换,展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情感态度。
七、叙事背景的设置1.现实背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使故事更具现实意义。
2.历史背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增加故事的历史厚重感。
3.虚构背景: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故事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八、叙事主题的深化1.显性主题:直接表达作品的核心思想,具有明确性。
2.隐性主题: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暗示作品的主题,具有回味性。
九、叙事视角的创新1.动物视角:以动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展现独特的观察视角。
2.物体视角:以物体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增强故事的创意性。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课题,以上仅为其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如何运用视角转换与多线叙事增加作品层次感
如何运用视角转换与多线叙事增加作品层次感视角转换与多线叙事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法,能够为作品增添层次感,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视角转换和多线叙事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一、视角转换的定义与作用视角转换是指将叙事者的视角从一个角色转移到另一个角色,通过不同视角的描述和观察,展示事物的多重面貌。
视角转换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考方式,增加作品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视角转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角色形象: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想法、行为等,使角色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2. 扩展故事情节:不同角色的视角转换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不同的情节和事件,从而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引人入胜。
3. 引发思考与争议: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存在差异,视角转换可以用来探讨和呈现这种差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争议。
二、运用视角转换的技巧1. 情感的转换: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切换情感的表达方式,展示角色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受和情绪反应。
例如,一位角色在遭受挫折时,可以描写他的失落和痛苦;而另一位角色则可以描述他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重新振作。
2. 观察角度的转换: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切换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展示事物的多种面貌。
例如,当描写一座小山的时候,一位角色可以聚焦于山上的美丽风景;而另一位角色则可以关注山下的村庄和人们的生活。
3. 时间维度的转换: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切换时间维度,展示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一个事件在主角眼中是过去时,而在另一个角色眼中则是现在时;这种时间维度的转换不仅能展示事件的全貌,还能增加悬念和细节的延展。
三、多线叙事的定义与作用多线叙事是指将故事情节分为多个线索,通过不同的叙述方式和角色视角展示这些线索的发展,最终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多线叙事能够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复杂度,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当中。
多线叙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通过多条故事线索的展开,吸引读者的兴趣,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各个线索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叙述视角转换的例子
叙述视角转换的例子视角转换是指将叙述的视角从一个人或一个角度转换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角度,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或展示故事的多维度。
以下是十个关于视角转换的例子。
1. 体育比赛报道:一开始,报道者以观众的视角描述比赛的整体情况,然后转换到教练的视角,介绍他们的策略和决策,最后转换到运动员的视角,描述他们的表现和感受。
2. 小说叙述:小说中的视角转换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感受。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切换,读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故事体验。
3. 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通常会从多个角度报道同一个事件,以便读者可以获得多个立场和观点。
这些报道可以从政府、专家、受害者、目击者等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同一事件。
4. 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可以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示事件的多个方面。
例如,描述一场战争可以从将军、士兵、平民等不同角色的视角进行切换,以展示不同人群在战争中的体验和感受。
5. 电影叙事:电影中的视角转换可以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展示故事的不同层面。
这种转换可以用于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传递情节的发展。
6.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通常会从不同的学者或研究者的视角来讨论同一个问题。
这样做可以展示不同的研究方法、观点和结论,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7. 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转换视角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这种转换可以帮助教师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支持。
8. 旅行博客:旅行博客可以通过转换视角来展示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景和生活方式。
作者可以从当地居民、游客、历史角度等不同视角来描述旅行经历。
9.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中的视角转换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实验结果。
这种转换可以促进新的发现和理解。
10. 议论文写作:在写议论文时,作者可以通过转换视角来展示不同立场和观点。
这种转换可以增加论文的说服力和全面性。
通过视角转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事物和情景。
这种转换可以为读者提供多个维度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体验故事或事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叙述视角的转换
是谁
叙述者
“我” 有限—成人
观 察 者 “我”
是否一致 不一致
观察者特征 儿童
与事件关系
儿童——观察 成人——审视
先以儿童的“我”观察米考伯先生,再以成年的“我”审视米考伯先生。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老人与海(节选)》两篇小说是如何通过 叙述视角的转换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或个人立场的?
审题 构思 作答
林黛玉
C.客观记录的摄像机
《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
叙
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
述
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
者
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
【3+3+3 联考·都德《柏林之围》】【7C】小说第一人称的运用,读来令人 感到亲切自然。讲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讲述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使读者与 作品中的主人公沟通感情,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大卫·科波菲尔 / 狄更斯 学习提示: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 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 时社会的批判。阅读时,注意领略小说中所展现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 风貌,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体会小说的叙述角度带来的 独特艺术效果,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意味。
学习目标
(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拟写答案,力争精准作答。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读题意,把握提问逻辑。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攻坚克难,辨析视角转换。
《傲慢与偏见》中叙事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叙事视角的变换
叙事视角的变换《红楼梦》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法,使每一个情节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故事和画面之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不着痕迹。
例如,周瑞家的送宫花介绍了宝钗不爱花儿粉儿的性格;见到了香菱,交代了葫芦案里英莲的下落;见到惜春与智能,伏下了惜春出家的结局;最后送到黛玉处,黛玉多心而尖刻的性格跃然纸上。
不但一个情节起多方面的作用,而且情节之间的转换又非常自然。
又如芒种节那天,大观园的姊妹们在一起,独不见黛玉,宝钗找到潇湘馆处,半路上飞来一双"玉色蝴蝶",于是有了宝钗扑蝶,她追踪到滴翠亭旁,又引出小红与坠儿的私情话,小红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后,正担心黛玉听了她的私情话,忽见凤姐在山坡上招手叫她,于是引起小红去取工价银,回来不见凤姐,碰到晴雯、碧痕,受到一顿奚落,至此,作家撇下宝钗把笔锋向别处暗转,又通过小红寻凤姐把读者带到稻香村,生动地描写了小红的伶俐口才,至此稍作一顿,又转到潇湘馆去,终于引出黛玉葬花。
由寻找黛玉到黛玉葬花,中间情节、场景多次转换,不断地推进情节的进展,在情节进展中展开了宝钗、小红、凤姐、晴雯、黛玉的性格描写。
情节转换和运转就如同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奔流而不见生硬、中断或牵合之处。
《红楼梦》把大小事件错综结合着写,小矛盾凝聚成大矛盾,小事件积累成大事件,一段平静生活之后,就有一个浪头打来,虽然都是日常的生活,但仍是波澜起伏、情趣盎然。
在宝玉挨打之前,先写了茗烟闹书房、叔嫂逢五鬼、宝玉诉肺腑、蒋玉菡赠茜香罗、金钏投井、贾环告发等,使宝玉挨打成为集结了许多矛盾的大事件。
挨打之后引起袭人进谗言、晴雯送手帕、黛玉题诗、宝钗送药、薛家兄妹争吵等一系列事件,展开了宝玉与贾政之间不同生活道路的冲突,揭示了嫡庶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刻画了许多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生活场景的转换。
浅谈《我的叔叔于勒》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
浅谈《我的叔叔于勒》多重叙述视角的转换首先就是关于文章的儿童视角,关于为什么有些作家要选择用儿童视角作叙事,如果我们熟悉的《皇帝的新装》那篇寓言,估计就会知道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儿童视角它是完全区别于我们成人视角,有着完全不同于成人眼中的情节内容,在这篇小说中,主要有三个视角组成,第一个视角就是开头的我(不同于约瑟夫小时候的我),这个我可以理解为我们读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那个“我”,你可以把他当成作者,也可以不当成作者,另一个视角就是约瑟夫,然后就是小时候的约瑟夫(主要故事中的我),也就是于勒的侄子。
于勒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约瑟夫小的时候,选择儿童视角,其实就是为了对比成人视角,在约瑟夫小时候,他眼睛能看到的,和父母亲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儿童眼里没有利害之分,只有好坏之分,而大人眼里除了好坏之分看,还多了利弊之分,就像《皇帝的新装》,最后点破眼前虚假景象的就是儿童,因为儿童是纯真的,没有利害之争,眼里看到什么就说什么,选择儿童的视角是为了对比其父母的利害心理,从而产生文学艺术上的色彩反差。
因为有了这个小时候约瑟夫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于勒的这个人的一些细节,比如描述于勒是一个衰老的、脏的、满是皱纹的人。
同时也可以看到父母亲是如何期待富裕的于勒叔叔,之后看见于勒仍然是穷人的时候,又如何的躲避他,形成了一个看与被看的故事层面(大家先记得定格这个层面,最后与故事开头另一个层面进行对比)。
我们过去学习,更注重灌输,而不讲这种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色彩反差。
有人会疑问这不都差不多嘛?其实差别很大,前者只告诉你他们父母做的对与不对,这只是教你怎么做人,后者除此之外,还教你怎么思考,同时还教了你怎么写作。
往往通过反差对比获得的感受和认知,比我们被动的灌输简单的对错概念,从内心里要更容易接受一些,对比判断过程本身就是自身的一个思考和接受过程,从而自己得出的是一个自己认可的结果,而灌输却仅仅是获得一个概念,而无法真正的体会对错这个概念本身。
高二语文知识点“叙述视角”分析
高二语文知识点“叙述视角”分析现在高中语文试题考察的更多是语文知识点的概念及应用,比如说论证方法、论证视角或叙述视角,只有对概念的熟悉,才能谈得上应用。
针对叙述视角,需要掌握其概念和应用。
【叙述视角概念】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
叙述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全知视角)。
1.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
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
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
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
“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
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
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
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这是一种全知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 作用思考:感受者 对话式叙述 •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你”的一
种抒情目光,将“你”当作朋友,更加拉 近叙述者与人物(你)之间的距离,使 得他们之间别有理解、欣赏、责怪等褒 贬情感的意味。
特点: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 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 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 如《天嚣》
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 第三人称叙事,以某个人的眼光观察,以他 的心灵思考。
全知视角
• 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 道故事的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 秘,特别是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 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 性格。
•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 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三、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的妙处
•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写到:
•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 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 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 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 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2、《祝福》中的两个语段:体会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的 妙处
思考: 《祝福》中叙述视角有哪些变化?有什么效果? ①首尾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增添了故事的真实 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 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 ②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是从“鲁镇人”视角 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 ③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 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海明威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和多重叙事视角
析 ,多数停 留在 “ 冰 山风格 ”的探讨 。对海明威小说视 角的研 究 ,许 多评论者借鉴法国著名评论 家热拉 尔 ・ 热奈特 的 《 叙事话语 》中关 于叙 事视角 的理论 ,认 为海明威 小说 从人称角度可 以分为 第一人称聚焦和第三人称聚焦 ,大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事视 角 ,是形 成海明威小说 “ 冰 山风 格 ”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人称有 限叙 事视角的优势是 ,视 角的限定性会 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享受 。 除了单纯性探讨海 明威小说叙事视 角的评论外 ,还有把视 角的分析和 小说的文体风格结合起来 ,
潮 》和 《 有钱 人和没钱人 》等作 品从人 称的 角度分 析 ,指 出不 同人 称的使用具有不 同的意图 。阿
诺德 ・ E・ 戴维森( A r n o l d E . Da v i d s o n ) 在 《 叙事策略期 刊 》 ( T h e J o u r n a l o f Na r r a t i v e T e c h n i q u e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0 8
作者 简介 :郑美香 ( 1 9 7 8 -),女 ,福 建厦 门人 8 7
发 表评论 ,认为以简约文风著称的海明威小说却有不简单的叙事策略 。司各特 ・ 麦克唐纳 ( S c o t t Ma c d o n a l d ) 也在 同一期 刊上撰文 《 海明威< 没有被斗败的人> 叙 事视角 的隐含 意义 》,肯定海 明威 对 视角选择的敏感性 以及所产生 的审美效果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 ,随着叙事视角理论的发展 ,运
语言一样 ,他 也不会浪费 自己的叙 事视 角 。每个叙 事视角 的安排 都有其 自身 的意义 和作用 。这体 现在叙事视 角的交织和分 离上 ,是 海明威小说 的显著特点 。叙事视 角的分离 ,即视 角的转换 ,使 小说表现 出更大 的空 间 ,扩大 了小说的 内容 ,而叙 述视角 的交织 ,即多重叙事视 角 ,使小说形成 更有机 的整体 。视 角的选 择应与小说 的主题相吻合 ,虽然 “ 客观地 展示某一特定 事件在观察者心 中产生 的意义 ”是必要 的 ,同样地 , “ 展示 同一 事件对于不 同人 物产生的不 同心理 意义 以及 由此
叙述视角转换的好处作用
叙述视角转换的好处作用文章的写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任何写法都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真实性与合理性。
如果违背了这两条原则,所谓的写作技巧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作用只不过是无稽之谈罢了。
视角转换的好处作用——突出主题写作文就是讲故事。
故事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展开的,无论故事情节是平淡无奇,还是曲折离奇;无论故事场面是浩大,还是细小,都少不了“我”这一重要角色,而且“我”在故事里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想见,文章有了“我”,就增加了感染力,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视角转换的好处作用——表现人物视角的转换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刻画。
有时候作者对某个人物的塑造比较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描写的视角比较独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结构,如果注意视角的变化,也会收到好的效果。
视角转换的好处作用——制造悬念叙述视角的转换,并非空穴来风,它的作用是使文章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例如,记叙类文章中“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常用全知叙述和限制叙述两种方式。
“啊,太阳像一颗燃烧的大火球,挂在天上。
”是“我”的第一次看见。
“在那金黄的沙滩上,有几个小孩子正在嬉戏呢……”是“我”的第二次看见。
“一股甘甜的海风迎面扑来。
”是“我”的第三次看见……再比如,在议论文中,在说明文中,时间、空间、环境、数字、序号等,都会影响说明的内容和方式,从而影响文章的结构。
视角转换的好处作用——避免冗长在中学生习作中,有些文章的题材似乎很新颖,立意也很独特,然而读起来却不知所云,总觉得缺点儿什么。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作者行文时的视角单一造成的。
也许是先写“我”,后写“我们”,接着又写“我”;也许是先写“我”,再写“我们”,最后又回到“我”;也许是前一种写法占主导,忽略了“我”以外的其他人;也许是后一种写法占主导,没有突出“我”。
这种只看到一点儿,而忽略另一面的文章当然不耐人寻味。
“报告!”“有一[gPARAGRAPH3]要对大家说!”下课了,教室里一片喧闹声,老师的视角还在讲台上,眼睛刚好扫过每一个学生,包括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的我。
转换叙述视角体验叙述功能——探究《一个人的遭遇》中的叙事艺术
2017.09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
传统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可以无所不知和毫无阻碍地讲述故事。
他可以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地点,可以从各个方面观察人物的生活,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索。
第二人称是一种极少见的叙述视角,“你”不再是古典小说中的“各位看官”,不再是作者期待的对话者,而作为故事的主要人物,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但并未广泛用于叙事类作品中。
在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遭遇战争”模块中,有两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本文将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探讨在小说教学中,通过转换叙述视角来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艺术。
《一个人的遭遇》讲述了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悲惨遭遇:41岁应征入伍,离别家园,妻子女儿被炸死,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儿子阿拿多里牺牲在胜利的那天早晨,失去了所有亲人的他收养战争孤儿凡尼亚,和凡尼亚相依为命,远走他乡。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概括情节,梳理索科洛夫的遭遇并不艰难,而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呢?在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叙述视角,从伊琳娜、阿拿多里、凡尼亚中,任选一个人物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
如此,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带着这个问题重读小说,开始关注主人公以外其他人物的命运。
我们以伊琳娜为例,学生这样表述:“我在拥挤的车站送别丈夫,告别时,我扑在他身上痛哭。
火车启动时,他用力推开我,我看着火车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四二年六月,德国人开始轰炸,夜深了,外面特别喧嚣,到处是震耳的炮声和人们的哭声,城市变成一片火海,房屋在摇转换叙述视角 体验叙述功能——探究《一个人的遭遇》中的叙事艺术◎王海燕便能很容易把握这首诗中“雨巷”、“丁香”的意象,从而理解全诗的主题。
由此可见,背景介绍是诗歌讲读的重要一环,离开了特殊的背景介绍,诗歌的理解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讲授者和学生把握不住其内在本质的东西,对诗歌的掌握便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红楼梦》叙述视角的转换
《红楼梦》叙述视角的转变摘要:小说的视角选择多种多样,小说成功与否与小说的视角选择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在视点的使用上多以说话人的全知视点为主,以某些参与情节的人物的内视点为辅,用两种视点的交替转换来传递故事信息。
《红楼梦》的作者在继承这种写法的基础上不但创造了虚拟的叙述人——石头,造成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又强化了参与情节的人物的内视点让全知全能的叙述人悄然退到幕后,还加入了不参与情节的人物的内视点。
多重视点在文章中的巧妙使用,灵活地转换,刻画出了一批形神兼备,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完成了对个性化人物的塑造。
关键词:《红楼梦》;叙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参与叙述视角;不参与叙述视角英国评论家拉伯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写作技巧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事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使用上。
”叙事观点,也就是叙述视角、视点,就是如何选择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如何确定叙述的主体。
这个点是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作者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他们写下第一句话时,就已经预设了一个视角来讲述故事,描摹心理。
虽然在讲述过程中,视角随故事的需要会实行必要的转换。
从话本文学演化而来的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在视点使用上多以“说话人”的全知视点为主,以某些参与情节的人物的内视点为辅,用两种视点交替转换来传递故事信息。
《红楼梦》作者在继承这种写法时,对传统的二维视点做了较大改变,又切入不参与情节的人物的内视点,从而构成了三维视点体系:即隐含作者的有限全知视点、不参与情节的叙述人视点和参与情节的叙述人视点,这三种视点在不为人们觉察中转换交替、彼此补充、相互映带,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视点体系,由这种视点体系来完成叙述庞杂、丰富的故事情节的使命。
《红楼梦》在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视点的革新与与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用虚拟的石头叙述人视点取代传统小说中的说话人视点,造成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
文学的叙述方式直接叙述间接叙述与视角转换的运用
文学的叙述方式直接叙述间接叙述与视角转换的运用文学的叙述方式: 直接叙述、间接叙述与视角转换的运用文学作品是通过叙述方式来传达故事、情感和观点的。
直接叙述、间接叙述以及视角转换是常见的文学叙述方式,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以实现不同的效果和目的。
本文将探讨这些叙述方式的运用,并分析它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
直接叙述是指作者直接陈述事件、情节或角色的方式。
这种叙述方式直截了当,让读者了解到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通过直接叙述,作者能够传达出明确的信息,让读者迅速了解并投入到故事中。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直接叙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使读者对于主人公的感情状态有了清晰的了解。
相比之下,间接叙述则通过隐晦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作者通过描写细节、用比喻或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角色的感受和想法,使读者通过间接的方式去推断和理解。
这种叙述方式给予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参与到解读故事中。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作者通过角色的对白和心理独白,展示出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使读者通过揣摩和推理去理解故事中的悬念和悲剧。
而视角转换则是通过改变叙述者的视角来展现故事。
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叙述者,或者改变叙述者的立场和身份,以展示多元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视角转换,读者可以看到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思维和情感,深入理解故事的多个层面和意义。
例如,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中,作者常常通过不同的视角转换,让读者了解到各个角色的动机和行为,增加故事的张力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直接叙述、间接叙述与视角转换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述方式。
它们各有特点,能够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作品的信息和情感。
在写作时,作者可以根据情境和目的选择适合的叙述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叙述方式,作家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感受到文学作品带来的魅力。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叙事特征之视角及转换++课件
小说中对茶峒风俗、人物的介绍都是全知视角叙述。
2.有限视角·特点
叙述者=人物。
特点:有限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 和非主人公(旁观者、参与者)视 角两种。两者都可以用“我”来叙 事。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或讲述 亲历或转叙见闻。
2.有限视角·参与者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 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 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 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 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 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 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 起气来。(节选《百合花》)
小说叙事特征
之人称视角及转换
人称转换
●群山围绕流水祈祷,我终于明白,原来凡事发生,必与我有利, 与内心博弈,终能遇见另一个自己。愿你醒来,明月最后清风, 阅尽山河,终觉人间值得。行至新疆,可抵岁月漫长。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作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我” 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读起来有亲 切感和真实感,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 心理描写;
①前后照应。开头 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 景的描写,这种描写 前后照应,与祥林嫂 悲惨的死形成对比, 深化文章主题。②对 比。祥林嫂在年底祈 福的热闹祝福声中悲 惨死去,祝福与死亡, 热闹与冷凄形成鲜明 对比,突出了文章主 题。
①现实与回忆交织, 把祥林嫂悲惨死前 穷困潦倒的现实与 “我”对她大半生 的回忆融合在一起, 丰富了人物故事, 突出了人物形象。 ②时空集中。故事 发生在“鲁镇”这 一地点,集中在除 夕“祝福”这一段 时间,情节紧凑。
重复(阿毛之 死)与变化(听众 的反应)——①突 出祥林嫂失去孩子 的痛苦和自责。② 批判鲁镇人“看客 ”的心态,从同情 ,到逐渐将他人的 痛苦“审美化”来 转移自身的痛苦, 直至厌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老师给我讲,叙事的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全知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摄像式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主要人物视角、次要人物视角、观察者视角。
我们知道,小说都是有叙事角度的。
也叫叙事视点、叙事观点,指的是作家安排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也就是一个“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
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如《蒲柳人家》和《热爱生命》采用了全知视角,所谓“全知视点”是指作者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权威,作者能够洞察秋毫,把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包括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体现出来,极富有立体感。
很多世界名著都是使用这种叙述视点,中国古代小说绝大部分都是这样。
如《热爱生命》中的“他”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这便是全知视角下的产物。
而《孔乙己》则是以小伙计“我”的角度来实行叙事的,这就是一种限制视角叙事。
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叙事,只体现事件和人物的一部分,而不体现全部。
当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叙事时,大多是限制视角,于是,又有角色叙事的说法。
充当叙事者的人物对自己来说是全知的,对别的人物来说就是限制的。
他知道自己的一切,能够解剖自己的一切,却不能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文中只有“我”的心理描写。
“我”知晓孔乙己的故事,却不知道孔乙己内心的苦楚。
而《变色龙》则是纯客观叙事。
这种叙事的突出特点,就是不依赖叙述者的讲述,而是直接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的外部行为,所以,在这个类小说中,读者看到的仅仅读者能“看”到的人物的“表演”:人物的行为、动作(包括对话)等,所有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的行为动机、来龙去脉,作者都不会作交待,而只能有读者通过人物的外部行为去推测。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文中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要反复地穿脱衣这个细节了。
这个动作其实是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外部显现,包括最后的“裹紧大衣”这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