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设计第十二章

合集下载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教案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教案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教案第一章:多媒体课件制作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定义和目的。

理解多媒体课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1.2 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概念解释多媒体课件的组成部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探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和设计原则。

1.3 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介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Prezi等。

探讨这些工具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第二章:素材的收集与处理2.1 素材的收集讲解如何收集所需的素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介绍素材收集的途径,如网络、图书馆等。

2.2 素材的处理教授如何使用图像编辑软件(如Photoshop)处理图片素材。

讲解音频和视频剪辑软件(如Audacity、Vegas)的基本使用方法。

2.3 素材的版权问题讨论素材版权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素材版权的相关规定。

第三章:设计原则与布局3.1 设计原则介绍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简洁性、一致性、可视化等。

探讨如何提高课件的交互性和用户体验。

3.2 布局设计教授如何合理布局课件界面,包括文本、图片、按钮等元素的位置。

讲解如何使用颜色、字体、间距等设计元素来增强视觉效果。

3.3 交互设计介绍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教授如何添加超、动画、滚动字幕等交互元素。

第四章:动画与过渡效果4.1 动画的制作讲解如何使用动画软件(如Flash、Adobe After Effects)制作动画。

介绍动画的类型和应用场景,如进入动画、强调动画等。

4.2 过渡效果的应用教授如何为课件中的页面添加过渡效果,如渐变、切换等。

讨论过渡效果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4.3 动画与过渡效果的优化讲解如何优化动画和过渡效果的性能,提高课件的加载速度。

探讨如何平衡动画和过渡效果的复杂性与用户体验。

第五章:课件的演示与评估5.1 课件的演示讲解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演示。

介绍演示技巧和注意事项,如讲解速度、与学生的互动等。

Delphi 第12章 多媒体技术

Delphi  第12章 多媒体技术

程序的设计界面
2.设定项目中控件的属性(见表) (1)设置分组框GroupBox控件的属性 (2)设置Button控件的属性 (3)设置Label控件的属性 (4)设置SpinEdit控件的属性(见表) (5)设置ListBox控件的属性(见表) ( 6 )设置 OpenDialog 控件的属性(见表) (7)Animate控件的常用属性和方法
图片浏览及其保存
对于已经制作的简易图片浏览器,可以进行试运行: (1)按“F9”键运行。 (2)单击“打开文件”按钮,出现一个文件路径搜索 框如图所示。 (3)找到浏览的图片文件,其显示效果如图所示。
图片文件搜索
Animate控件位于控件板的Win32页中,如图所示。
Animate控件的位置
使用Animate控件实现
动画播放的实例程序 1.向设计窗体中添加控件 如图所示,在窗体的上半部分添加三个 TGroupBox控件、一个TOpenDialog控件、七 个TButton控件、三个TLabel控件、三个 TSpinEdit控件,在窗体下半部分添加一个 TListBox控件和一个Animate控件。其中, Animate控件的位置应根据运行程序时,需要 出现的位置来放置。
MediaPlayer1的属性设置
属性 AutoEnable AutoOpen AutoRewind EnableButtons. btRecord EnableButtons. btEject DeviceType 属性值 True False True False False dtAutoSelect
图片浏览器的窗体及控件布局
控件的属性设置
本范例所使用的控件属性设置如表所示。 (1)Image1 (2)Opendialog1和Savedialog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1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1 新人教版

《论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4.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简单疏通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1 4 5 12 章【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古代去私塾读书的小朋友在第一天都要对谁行礼呢?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而他的思想在《论语》这本书表现尤为突出。

《论语》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教案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教案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教案第一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概述1.1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概念与特点1.2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与价值1.3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二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选择与处理2.1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素材的类型与来源2.2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选择标准2.3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素材的处理方法第三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流程3.1 确定课件主题与目标3.2 设计课件结构与界面3.3 制作课件内容与动画3.4 合成课件与调试第四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4.1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优势4.2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与策略4.3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第五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评价与维护5.1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与方法5.2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评价过程与注意事项5.3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维护与更新策略第六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案例分析6.1 幼儿园语言领域课件案例分析6.2 幼儿园数学领域课件案例分析6.3 幼儿园音乐领域课件案例分析6.4 幼儿园美术领域课件案例分析第七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巧7.1 图片处理技巧7.2 音频处理技巧7.3 视频处理技巧7.4 动画制作技巧第八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8.1 课件应用前的准备工作8.2 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8.3 课件应用过程中的互动与引导8.4 课件应用后的反馈与评估第九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及工具介绍9.1 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9.2 Adobe Photoshop软件的使用9.3 Flash软件的使用9.4 其他常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及工具介绍第十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10.1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与组织形式10.2 项目管理的流程与方法10.3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时间管理与资源分配10.4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沟通与协作技巧第十一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11.1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安全性11.2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使用的伦理considerations 11.3 保护幼儿隐私和数据安全11.4 遵守版权法和知识产权第十二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评估与反馈12.1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效果的评估方法12.2 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收集12.3 课件评估结果的应用与改进12.4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持续发展第十三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在特殊需求儿童中的应用13.1 特殊需求儿童的特点和教学需求13.2 针对特殊需求儿童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13.3 特殊需求儿童的多媒体课件应用案例13.4 针对特殊需求儿童的多媒体课件效果评估第十四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未来发展趋势14.1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技术的最新发展14.2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与的结合14.3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14.4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未来创新方向第十五章: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综合实践15.1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项目实践15.2 幼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15.3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学案例分析15.4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反思与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教案,内容涵盖了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概述、素材选择与处理、设计与制作流程、教学应用、评价与维护等方面。

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活页教案设计技巧

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活页教案设计技巧

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活页教案设计技巧第一章:电子活页教案概述1.1 电子活页教案的定义1.2 电子活页教案的特点1.3 电子活页教案的优势1.4 电子活页教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第二章:电子活页教案的设计原则2.1 明确教学目标2.2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2.3 注重界面设计美观2.4 考虑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2.5 适应多种教学环境第三章:电子活页教案的基本结构3.1 封面设计3.2 目录与导航设计3.3 教学内容设计3.4 教学活动设计3.5 评价与反馈设计3.6 结尾与提示设计第四章:电子活页教案制作工具与技术4.1 常见的电子活页教案制作工具4.2 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4.3 活页教案制作的的基本技术4.4 活页教案的导入与导出技巧第五章:电子活页教案的应用与评价5.1 电子活页教案的应用流程5.2 电子活页教案在教学中的实际案例5.3 电子活页教案的效果评价5.4 电子活页教案的持续改进与更新第六章:电子活页教案中的媒体资源整合6.1 媒体资源的选择与评估6.2 媒体资源的类型与使用方法6.3 多媒体元素在教案中的融合策略6.4 版权问题与合法使用媒体资源第七章:互动式学习的实现7.1 互动式学习的概念与重要性7.2 互动式学习在电子活页教案中的应用7.3 设计互动活动的原则与方法7.4 常见互动工具与平台的使用第八章:电子活页教案中的评估与反馈8.1 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性8.2 设计有效的评估工具8.3 实时反馈机制的建立8.4 利用评估与反馈进行教学调整第九章:电子活页教案在不同学科的应用9.1 学科特点与教案设计的关联9.2 案例分析:不同学科的电子活页教案设计9.3 跨学科教案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9.4 教案设计的创新实践与案例分享第十章:电子活页教案的长远规划与维护10.1 教案的长远规划与更新策略10.2 维护与更新教案的内容和技术10.3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案设计能力的提升10.4 持续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第十一章:电子活页教案的国际视角11.1 电子活页教案在全球教育中的应用11.2 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技术的差异11.3 国际成功案例分析:电子活页教案的最佳实践11.4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案设计挑战与机遇第十二章:电子活页教案的案例研究12.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12.2 教案设计前的准备工作12.3 教案实施与效果评估12.4 案例研究的启示与建议第十三章:电子活页教案在特殊教育环境中的应用13.1 特殊教育需求与电子活页教案13.2 为特殊教育学生定制教案的设计策略13.3 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电子活页教案设计13.4 特殊教育中的教案实施与评估案例第十四章:电子活页教案在未来教育中的角色14.1 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对教案设计的影响14.2 、大数据与个性化学习在教案中的应用14.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电子活页教案中的潜力14.4 面向未来的教案设计理念与实践第十五章:电子活页教案的版权、隐私和安全问题15.1 教案内容的版权considerations15.2 学生隐私保护的最佳实践15.3 电子活页教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15.4 教案设计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概述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活页教案设计技巧,涵盖了电子活页教案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结构、制作工具与技术、应用与评价等方面。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

第十二章新闻结构新闻结构,指的是消息这一文体的内部构造成分及其组成方式。

所谓内部构造成分,就是组成一篇消息的基本零部件,一般包括新闻标题、消洗头、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与新闻结尾等部分。

所谓组合方式,指的是新闻报道的各种布局形式,指的是怎样把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等基本零部件作有机结合,使他们组成“倒金字塔式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以及“并列式结构”等等不同表现形式的新闻报道。

一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化概括。

进入厚报时代,一天的报纸有几十个版面,新闻量特大,但是,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同时变快了,没有很多时间读报了,这一矛盾用通俗标题就比较好地解决了。

因为,一般的新闻只需看看这些标题就基本上知晓了,不必再化大量的时间去细读,有时间就可以化在自己最感兴趣、最关心的新闻上。

消息的标题有自己的特点。

(一)标题的作用不同媒介的特点反映:《人民日报》10月18日1版刊登了题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引题)巴金同志逝世(主题)》的新闻。

仅从标题中就能让读者感觉到这种来自党和国家的“庄严的哀悼”。

“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与其它晚报、都市报常用的“一代文学巨匠”等的区别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用语不同,而是指出了巴金不仅在国内,还有在国外的影响,是从国家的角度看问题。

引题中提到了巴金“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在主题中称呼巴金为“同志”而非“先生”等称呼,又是从政党的角度看问题,点出了巴金在政治方面的新闻点所在。

10月18日《新民晚报》1版刊登了新闻《昨天19时06分,照亮文坛的一盏长明灯熄了(引题)一代文学巨匠巴金逝世(主题)》,《人民日报》将巴金逝世比作“巨星陨落”,大气沉重,《新民晚报》将其比作“一盏长明灯熄了”,表达上而言就温和了许多,更容易让市民接受。

《中国青年报》10月18日1版的新闻标题就十分值得“玩味”:《五四新文学时代最后一位大师走了(引题)巴金平静辞世(主题)》。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教学内容1. 熔化与凝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 熔化与凝固的过程:讲解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以及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

3. 熔点与凝固点:介绍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晶体和非晶体:讲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表现。

5. 熔化与凝固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晶体生长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熔化与凝固的概念,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能够分析熔化与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晶体与非晶体的认识,提高其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熔化与凝固的过程,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熔化与凝固的概念、过程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与凝固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如冰块融化、水凝固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冰雪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等。

5. 知识拓展:讲解熔化与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冰雪融化过程中的道路除冰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一、熔化与凝固的概念1.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2.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二、熔化与凝固的过程1.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升高2.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降低三、熔点与凝固点1. 熔点:固体熔化时的温度2. 凝固点:液体凝固时的温度四、晶体与非晶体1. 晶体:有规则排列的分子结构2. 非晶体:无规则排列的分子结构五、熔化与凝固的应用1. 冰雪融化:道路除冰、冰雪利用2. 晶体生长:半导体材料、珠宝首饰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并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二、 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 二、 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实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内能及热传递的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中的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实质和过程。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吸放热的判断,以及内能改变时温度变化的情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热传递实验装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和粉笔。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详细解释内能、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实质,并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内能,掌握热传递的概念,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教学目标: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概念,并引出内能的概念。

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的热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

2. 讲解新知识:讲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越多、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同时,介绍热传递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了解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3. 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热传递的过程,理解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实物或模拟实验展示热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疑问和困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5. 练习与反馈: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新知识。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学习过程。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作为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几何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生深化几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章节。

本章内容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深入探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首先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切入,明确了两个三角形在完全重合时被称为全等三角形,这一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详细展开了三角形全等的几种主要判定方法,即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及夹角相等)、ASA(两角及夹边相等)和AAS(两角及非夹边相等),每一种判定方法都配以清晰的图形说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本章还特别融入了“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数学工具进行动态演示和实验操作,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

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章末尾引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范畴。

通过学习角的平分线如何影响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几何学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全等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还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辅导教程 第3版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辅导教程 第3版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辅导教程第3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辅导教程第3版第一部分:前言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会中,多媒体应用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技能和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于多媒体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设计师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创造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很高兴能够为你带来《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辅导教程第3版》的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将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的主题。

第二部分:全面评估《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辅导教程第3版》作为一本设计师必备的参考书籍,涵盖了多媒体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图形处理等。

该书内容全面、深入,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全方位的多媒体设计能力。

在全面评估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1. 界面设计:如何通过各种设计原则和工具,打造出简洁、直观且美观的应用界面?2. 用户体验:怎样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和习惯的多媒体应用?3. 图形处理:在多媒体应用设计中,图形处理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对于图形处理的内容是如何设计和展现的?第三部分:文章内容我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将从界面设计开始。

界面设计是一款应用的门面,一个好的界面设计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增加用户对应用的好感。

我会通过举例和具体的设计原则,让你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界面设计。

我们将深入探讨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用户对应用所产生的整体感受,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用户是否会持续使用该应用。

我们需要详细地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我会带你进入图形处理的领域,我们将讨论图形处理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应用。

第四部分:总结回顾在本文的撰写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辅导教程第3版》的内容,并将其划分为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和图形处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应该已经对多媒体应用设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第12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11页,含反思)

第12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11页,含反思)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一、情境导入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了”,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二、探究新知1.动手做(1)和同桌一起将两本数学课本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重合吗?(2)把手中三角板按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裁下来,把三角板和纸三角形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得出全等形的概念,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观察观察△ABC与△A′B′C′重合的情况.总结知识点: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全等的符号:“≌”,读作:“全等于”.如:△ABC≌△A′B′C′.3.探究(1)在全等三角形中,有没有相等的角、相等的边呢?通过以上探索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把△ABC沿直线BC平移、翻折,绕定点旋转,观察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变化.得出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只能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如△ABC和△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 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三、应用举例例1如图,△ADE≌△BCF,AD=6 cm,CD=5 cm,求BD的长.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找出对应边即可.解:∵△ADE≌△BCF,∴AD=BC.∵AD=6 cm,∴BC=6 cm.又∵CD=5 cm,∴BD=BC-CD=6-5=1(cm).四、巩固练习教材练习第1题.教材习题12.1第1题.补充题:1.全等三角形是()A.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B.周长相等的三角形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D.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2.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A.1B.2C.3D.43.如图,已知△ABC≌△DEF,∠A=85°,∠B=60°,AB=8,EF=5,求∠DFE 的度数与DE的长.补充题答案:1.D2.D3.∠DFE=35°,DE=8五、小结与作业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作业:教材习题12.1第2,3,4,5,6题.本节课通过学生在做模型、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亲身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对应含义的理解,即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课时)第1课时“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重点“边边边”条件.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思考: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二、探究新知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学生剪下按不同要求画出的三角形,比较三角形能否和原三角形重合.引导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明确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并作出△A′B′C′,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强调在应用时的简写方法:“边边边”或“SSS”.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三、举例分析例1如右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引导学生应用条件分析结论,寻找两个三角形的已有条件,学会观察隐含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作图.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讨论尺规作图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归纳:(1)什么是尺规作图;(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依据是“边边边”.四、巩固练习教材第37页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给出个别指导.五、小结与作业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进一步明确: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1,9题.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运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交流等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产生学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第2课时“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边角边”条件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3.“SSS”具体内容是什么?二、新知探究已知△ABC ,画一个三角形△A′B′C′,使AB =A′B′∠B =∠B ′,BC =B′C′. 教师画一个三角形△ABC.先让学生按要求讨论画法,再给出正确的画法.操作:(1)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和原三角形重叠,观察能重合在一起吗?(2)上面的探究说明什么规律?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三、举例分析多媒体出示教材例2.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 ,从点C 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连接BC 并延长到点E ,使CE =CB.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分析:如果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 =DE. 证明:在△ABC 和△DEC 中,⎩⎨⎧CA =CD ,∠1=∠2,CB =CE ,∴△ABC ≌△DEC(SAS ). ∴AB =DE.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分析实际问题,按要求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选择对应的方法.四、课堂练习如图,已知AB =AC ,点D ,E 分别是AB 和AC 上的点,且DB =EC.求证:∠B =∠C.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用规范的书写完成证明过程. 五、小结与作业 1.师生小结:(1)“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角. 2.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2第3,4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掌握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讨论,发现此定理中角必为夹角,从而得出“边角边”的判定方法.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训练了思维能力,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掌握的也好,但要强调书写的格式的规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在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时,通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第3课时“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掌握“角边角”及“角角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角边角”及“角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角边角”条件及“角角边”条件.难点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复习导入1.复习旧知:(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2.[师]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二、探究新知1.[师]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做一做: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 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操作,然后与同伴交流,发现规律.教师活动:检查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活动结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提炼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师]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生]能.学生口述画法,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加深对“ASA”的理解.[生](1)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2)画线段A′B′,使A′B′=AB;(3)分别以A′,B ′为顶点,A ′B ′为一边作∠DA′B′,∠EB ′A ′,使∠DA′B′=∠CAB ,∠EB ′A ′=∠CBA ;(4)射线A′D 与B′E 交于一点,记为C′.即可得到△A′B′C′.将△A′B′C′与△ABC 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师]于是我们发现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 这又是一个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出示探究问题:如图,在△ABC 和△DEF 中,∠A =∠D ,∠B =∠E ,BC =EF ,△ABC 与△DEF 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证明:∵∠A +∠B +∠C =∠D +∠E +∠F =180°, ∠A =∠D ,∠B =∠E , ∴∠A +∠B =∠D +∠E. ∴∠C =∠F.在△ABC 和△DEF 中,⎩⎨⎧∠B =∠E ,BC =EF ,∠C =∠F ,∴△ABC ≌△DEF(ASA ). 于是得规律: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例 如下图,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AB =AC ,∠B =∠C.求证:AD =AE.[师生共析]AD 和AE 分别在△ADC 和△AEB 中,所以要证AD =AE ,只需证明△ADC ≌△AEB 即可.学生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在△ADC 和△AEB 中,⎩⎨⎧∠A =∠A ,AC =AB ,∠C =∠B ,∴△ADC ≌△AEB(ASA ). ∴AD =AE.[师]到此为止,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条件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已全部结束.请同学们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作一个小结.学生活动: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三、随堂练习1.教材第41页练习第1,2题. 学生板演. 2.补充练习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四、课堂小结有五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边边边(SSS ) 3.边角边(SAS ) 4.角边角(ASA ) 5.角角边(AAS )推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要学会联系思考其条件,找它们对应相等的元素,这样有利于获得解题途径.五、课后作业教材习题12.2第5,6,11题.在前面研究“边边边”和“边角边”两个判定方法的前提下,本节研究“角边角”和“角角边”对于学生并不困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体验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也了解了分类思想和类比思想.第4课时 “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1.探索和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 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重点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难点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证明.一、情境引入(显示图片)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 );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 或AAS ). 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二、探究新知多媒体出示教材探究5.任意画出一个Rt △ABC ,使∠C =90°.再画一个Rt △A ′B ′C ′,使∠C′=90°,B ′C ′=BC ,A ′B ′=AB.把画好的Rt △A ′B ′C ′剪下来,放到Rt △ABC 上,它们全等吗?画一个Rt △A ′B ′C ′,使∠C′=90°,B ′C ′=BC ,A ′B ′=AB. 想一想,怎么样画呢?按照下面的步骤作一作: (1)作∠MC′N =90°;(2)在射线C′M 上截取线段B′C′=BC ;(3)以B′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 于点A′;(4)连接A′B′.△A ′B ′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 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由探究5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多媒体出示教材例5如图,AC ⊥BC ,BD ⊥AD ,垂足分别为C ,D ,AC =BD.求证:BC =AD.证明:∵AC ⊥BC ,BD ⊥AD , ∴∠C 与∠D 都是直角.在Rt △ABC 和Rt △BAD 中,⎩⎨⎧AB =BA ,AC =BD , ∴Rt △ABC ≌Rt △BAD(HL ). ∴BC =AD.想一想: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全等的方法——“HL”.三、巩固练习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点评.四、小结与作业1.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斜边、直角边.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所有判定方法:定义,SSS,SAS,ASA,AAS,HL.思考:两个直角三角形只要知道几个条件就可以判定其全等?3.作业:教材习题12.2第7题.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回顾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深他们对公理的多层次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重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难点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一、复习导入1.提问角的平分线的定义.2.给定一个角,你能不用量角器作出它的平分线吗?二、探究新知(一)角的平分线的画法教师出示:已知∠AOB.求作:∠AOB的平分线.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上方思考.(教师演示画图)通过对分角仪原理的探究,得出用直尺和圆规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具体作法.(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试验:(1)让学生在已经画好的角的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2)分别过点P作PD⊥OA,PE⊥OB,垂足为D,E;(3)测量PD和PE的长,观察PD与PE的数量关系;(4)再换一个新的位置看看情况怎样?归纳总结得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分析讨论PD=PE的理由.(三)角平分线的判定教师指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1)写出已知、求证.(2)画出图形.(3)分析证明过程.巩固应用:解决教材第49页思考(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1.例题:教材第50页例题.2.针对例题的解答,提出:P点在∠A的平分线上吗?通过例题明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练习:教材第50页练习.三、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1)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2)你有什么收获?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3第1~4题.教学始终围绕着角平分线及其性质、判定的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课(二)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Authorware这个制作软件,最终学生能自己制作课件。

(三)开课对象教育技术系教育技术学本科学生二、先修课程《美术基础》《计算机基础》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一)教学方法: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网络教室边讲解边实践操作(二)考核方法:考察期末作品+平时成绩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72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36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第一章Authorware概述及显示图标(4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Authorware的功能和特点第二节工作界面1、菜单栏2、工具栏3、设计图标工具栏4、设计窗口5、展示窗口第三节显示图标1、在显示图标中添加文本⑴用文本工具(例子)⑵从外部导入文本文件(例子)⑶用Authorware的RTF编辑器(例子)⑷用插入菜单中的OLE对象(例子)⑸利有复制、粘贴(例子)2、编辑文本、设置文本属性3、在显示图标绘制图形利用绘图工具栏中的工具进行绘制(例子)4、设置图形属性线条设置、内部填充模式设置、颜色设置、重叠模式的设置(例子)5、在显示图标中导入外部图像(例子)6、设置图像属性7、设置显示图标属性(例子)习题:1、如何把展示窗口的背景黑色背景?2、在显示图标中显示文本有几种方式?3、用绘图工具标绘制一个房子重点难点:了解Authorware的界面结构;十三个设计图标的功能及基本操作;显示图标显示编辑文本、显示编辑图像的功能以及显示图标本身的属性设置、以及例子学生掌握要点:十三个设计图标的功能及基本操作;展示窗口属性的设计;显示图标显示编辑文本、显示编辑图像的功能以及显示图标本身的属性设置,并能运用显示图标。

第二章等待图标、擦除图标的使用(2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等待图标1、等待图标的属性设置2、运用等待图标的例子第二节擦除图标1、擦除图标的属性设置2、运用擦除图标的例子习题:1、运用等待图标实现交通红、绿灯2、运用擦除图标实现图片浏览重点难点:等待图标、擦除图标的用法及属性设置。

《论语》十二章 教案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

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问题导入法)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评价,指出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互相借鉴和学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总结每种方法的要点和适用场景。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图书等途径,了解更多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领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注意作业的量和难度,确保作业既有针对性,又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几何学科的核心素养。
4.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四边形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判定方法,讨论以下问题:
a.该判定方法适用于哪些情况?
b.使用该判定方法证明全等三角形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c.能否举例说明该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2.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结合具体例题,让学生了解每种判定方法的适用场景。

第十二章 第1节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  第1节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引入新课:
视频演示:水波
问:⑴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⑵你还知道有那些波?
小结:
可见波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本章我们学习有关波的知识。
新课推进:
提出问题:在刚才我们所举的波的例子中,大家能否说出它们在形成过程中都具备了哪些共同条件?
一.波的形成条件:(1)波源(2)介质
3、为何会形成凸凹相间的形状?
(动画模拟绳波的形成和传播)
总结
1.绳子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后面的质点会在波源的带动下开始振动。
2.当波在传播时,各个质点均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且各质点振动周期、振幅、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相同,即在重复波源的振动。
3.在起振时间上,后面的质点总是落后于前面的质点,即它们是由近及远依次所以开始振动,从而导致同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不同,因而形成了凹凸相间的波形。
2.通过问题的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

1.通过多媒体技术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
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及课件、绳、横波演示器、弹簧波
使






主要采用形象、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高效率。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课件和实验的观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讨论,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波的分类
1.横波:波峰和波谷
2.纵波:疏部和密部

第十二章第四节力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第四节力教学设计
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图
14min
踢足球时,用力越大,球就飞的越远,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的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踢足球时,球总是沿着所受的力的方向飞去这又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时,每次手的位置离门轴远近不同,力的效果也不同。这是为什么?
例题用50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箱子前进的示意图
即学即练
1、手用5N的力竖直向上托一本书
2、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F=10N)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教室实验,进行讨论的出结论
学生归纳
认真听讲,理解,学会作图
学生根据理解完成作图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加深学生理解
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求知欲而使学生主动思考
得出结论
力的单位
3min
我们知道力是有大有小的,那么力有多大我们是可以知道的,因此力也有它的单位,那是说明呢,请大家阅读课文42页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合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十二章第四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者
学校名称
章节名称
12.4力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但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教材以熟悉的体育活动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
学习者
分析
在认识力方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只是理论上有点缺乏,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须从生活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使能力得到培养。

第十二章 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第十二章 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5
5.集成制作

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编辑程序、组织编排多媒体数据。初
步形成多媒体作品,实际上就是“屏幕设计”和“交互设
计”的实现过程。
6.测试、修改和发行
这一过程主要进行软件编程、调试、测试、集成 和系统调试 ,进一步进行各项功能的测试,请专家 评审,收集各方建议 等。 调试工作与编辑工作是一个往返循环的过程,这 个过程应反复进行,甚至可以一直持续到完成一个完 整的多媒体产品,并以CD-ROM形式包装发行。 6
22
(4)基于可视化编程语言的多媒体创作工具
因为创作工具使用的命令通常是比较高级的“宏” 命令,其灵活性不一定能满足系统的全部功能。要 在项目设计上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应采用 编程语言作工具,这需要对语言及开发环境有相当 的了解和较丰富的编程经验。 为了尽量避免直接用C、C++等传统语言编程,有些 软件公司推出了介于传统语言与创作工具之间的多 媒体快速开发工具——可视化编程环境,如Visual Basic 、Dephi等 。
24



2. Authorware 启动和退出 3. Authorware的窗口组成 图标工具栏:在图标中可集成文字、图形、图象、声音、 动画和视频等媒体素材。Authorware 提供了13个图标,它 们是构成应用系统的基本元素,是Authorware的核心。 图标栏右侧竖直线是程序主流程线,在程序主流程线上方 的手型标志为程序指针,它的位置随着操作位置的改变而 改变。 知识对象:是一个封装好了的智能化程序模块,启动其中 的一个知识对象就可创建一个相应的程序文件。
17
基于流程图的创作工具优缺点: 是集成的作品具有清晰的框架,流程一目了
然。整个工具采用“可视化创作”的方式, 易学易用,无需编程,常用于制作教学软件 。 缺点是当多媒体应用软件规模很大时,图标 及分支增多,进而复杂性增大 。 属于这类创作工具的有Authorware、 IconAuthor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e剧本窗口
第三节 Score剧本窗口
Score(剧本)窗口是由若干行和列交织而成的方格组成的。其中,由 垂直小方格组成的每一列叫帧。帧确定了多媒体节目中每一幅画面的 内容,记录了所有多媒体节目元素在同一时刻的相关信息。与帧相对 应对于在Score(剧本)窗口中的由水平小方格组成的行也有一个专业 上的称呼,这就是通道。 Score(剧本)窗口中通道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Sprite Channels (精灵通道)、Mark Channel(标记通道)和Special Effects Channels(特殊效果通道)
第十二章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e剧本窗口
第三节 Score剧本窗口
第十二章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e剧本窗口
第十二章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e剧本窗口
第一节 Cast演员表的定义与分类
二、Cast演员表的分类:
在Director多媒体节目中的演员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Internal(内部)演 员表和External(外部)演员表。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Internal(内部)演员表以内置的方式存储在Director文件的内部,这样在 多媒体节目开始时,Director会将所有内置的Internal(内部)演员表调入。 当Internal(内部)演员表所占得文件量较大时,虽然在多媒体节目开始时所 用的时间会较长,但一旦调入,整个多媒体节目的播放将比较流畅。 External(外部)演员表以外置的方式存储在Director文件的外部, 并不占用Director文件本身的存储空间,与Director文件相互独立。这样可以 有效的缩减Director的文件量。External(外部)演员表只有当Director多媒 体节目播放过程中实际应用到该演员表中的演员时,才被调入,其特点更接近 一种链接性质。该种类型的演员表非常适用于计算机配置不高或网上的流式播 放环境。External(外部)演员表可做为链接的或非链接的演员库而在 Director多媒体节目中被打开。 第十二章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类
一、Cast演员表的定义:
Cast(演员表)是Director的软件开发者为Director专门设计一个用 来存储多媒体节目中各种组成元素的数据库,Director通过它来对多媒 体多媒体节目中的各个演员进行系统管理和组织。不同类型的演员可 以通过不同的演员表来进行组织和分类。对于简单的动画来讲,可以 只使用一个Cast演员表;而对于复杂的动画,可以首先对多媒体节目中 的演员进行分类,然后将不同类型的演员分别导入到不同的Cast(演员 表)中。
多 媒 体 艺 术 编 创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e剧本窗口 演员表窗口与Score 第十二章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e剧本窗口
北京印刷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本章要点
第一节 Cast演员表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Cast演员表窗口 第三节 Score剧本窗口
第十二章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e剧本窗口
第二节 Cast演员表窗口
Cast(演员表) Cast(演员表)窗口的组件功能与设定 Cast(演员表) 1、在Cast(演员表)窗口中直接进行设定方法
A、Choose Cast Button(选择演员组按钮) B、Cast View Style(演员表查看方式): C、Previous Cast Member Button(前一个演员表成员按钮) D、Next Cast Member Button(下一个演员表成员按钮) E、Drag Cast Member Button(拖动演员表成员按钮): F、Cast Member Name(演员表成员名称) G、Cast Member Script Button(演员表成员脚本按钮)。 H、Cast Member Properties Button(演员表成员属性按钮) I、Cast Member Number(演员表成员号码):
第十二章 Cast演员表窗口与Score剧本窗口
第二节 Cast演员表窗口
Cast(演员表) Cast(演员表)窗口的组件功能与设定 2、Cast Windows Preferences for “……”(演员表窗口参数)对话 (演员表窗口参数) 框的设定方法
A、Cast View(浏览方式) B、List columns(列表成员) C、Thumbnails(缩略图) D、Row Width(行宽) E、Thumbnails Size(缩略尺寸) F、Label(标签) G、Media Type Icons(媒体类型图标) H、Show :Script(显示脚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