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构成类型特征判断方法类型及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0‰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0‰特点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0﹤‰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I) 高增长阶段(II) 增长下降阶段(III) 低增长阶段(IV)模式高高低高低高(过度)高低高(过渡)低低低(三低)原始型传统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现时间农业社会时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已经进入。
经济不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进入。
现在许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
70年代中期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
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天完成一次自转。
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是一天的基本单位。
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一年的长度。
地球的公转使得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同时也形成了地球的四季。
3. 地球的倾斜轴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有一个倾斜角度,这个角度为23.5度。
地球的倾斜轴使得地球的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4. 地理现象的产生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导致了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如昼夜变化、四季交替、日照时间的变化等等。
这些地理现象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地球的板块构造与地震地理现象地球的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由若干块相对独立的大块组成,它们在地球上漂移、碰撞、分裂等运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和交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等地理现象的发生。
1. 地球板块的构成地球板块主要有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陆地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组成。
2. 地球板块的运动地球板块通过地壳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面隆升等现象。
地球板块的运动也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理结构和地形的变化。
3. 地震的产生与影响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它的产生与地球板块的断裂和摩擦有关。
地震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破坏建筑物、引发海啸等。
4. 地震的预测与防治科学家通过研究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等现象,试图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
在地震发生后,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地震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知识点三: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火山地理现象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的地理现象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地球内部的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结构的表现之一,它对地球的地理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以下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由于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因素影响,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人口的位置发生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变化。
2.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
人口容量:一定地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 人口问题与对策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口政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鼓励生育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形态与功能分区
城市形态:城市的外部形态,如团块状、带状等。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城市地域不断向周围扩展,乡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水平随时间逐渐提高,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3.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规划: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等
方面。
以上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由于笔记内容较多,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内容。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笔记,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初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初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区域分异1.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理范围广阔,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差异明显,水文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植被分布广泛等。
2. 中国的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分区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部高原地区和东北东南地区。
各地区的特点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农业生产;中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西部高原地区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干旱,资源丰富;东北东南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分布1.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现象的总和。
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太阳辐射、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气候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 气候的分类气候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不同,可分为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气候、大陆性气候和极地气候等类型。
各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各不相同。
第三章水资源和利用1.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中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淮河等地区,黄河和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两条河流,水资源丰富。
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第四章土壤资源及其肥力1. 土壤资源的分类土壤资源包括有机土壤、褐土、草甸土、沙土、红壤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土壤肥力受到气候、植被、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因为这些因素的不同,土壤肥力也会有所不同。
第五章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分类生物资源主要包括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
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农田资源等,动物资源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地理必修二会考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呈“J”型;衡量人口增长快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衡量人口增长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经济越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慢妇女就业状况越好,出生率越低一般的宗教,都不反对人口增值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5、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6、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生存层面。
2、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容纳的合理人数,数值小于人口容量,发展层面。
3、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和经济规模。
木桶效应中,木桶的各个木板,一般开说,人口容量的数值是木桶的短板、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初婚年龄:早婚早育,人口增长快2、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生育观: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3、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从事第一产业活动一、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包括地理位置和与周围事物关系两层含义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①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整理一、地球外部形态1.地球的形状:地球大致呈椭球形,但不是完全规则的椭球,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
二、地球内部构造1.地球的化学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是地球的三个化学构造层,地壳又分为洲际壳和洋壳。
2.地球的物理构造:地球的物理构造主要分为固态地幔、外核和内核。
其中,地幔由固态和部分可塑性的岩石组成,外核是一层液态的金属铁和镍,而内核是一层固态的金属铁和镍。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外层包围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
大气圈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保持地球的温度、阻挡宇宙射线、起到保护屏障等。
2.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量,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雪等。
水圈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
3.陆地表层:陆地表层由岩石、土壤、植被和动物等组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空间。
四、地球的地理环境变化1.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球上其中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洋表层温度等。
2.地壳变化:地壳变化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包括地壳构造的演变、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3.生物变化:生物变化指的是地球上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变化的重要体现。
在这一章里,我们还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如经度、纬度、绿wich子午线、时区等。
同时,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地理工具,如地球仪、地图等,以及如何通过地图上的符号、图例等来获取地理信息。
总的来说,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主要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地理环境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理解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地理必修2主要涉及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范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二)第一部分世界地理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扁球形。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通过地球两极的全球总长360条线。
纬度是指垂直于经线的12条圈。
世界时区:地球上按照经线分为24个时区,各个时区之间相差1小时。
二、中国地理位置中国的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面是太平洋,南面是南海,西南和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面是亚洲大陆。
四温带:中国地处暖温带和寒温带交接区,划分为北亚寒温带、北亚暖温带、南亚暖温带和南亚热带四个温带带三、气候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降水等现象的统计数值。
气候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气候圈、地形、高度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气候:中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寒冷型、温带季风型、亚热带季风型、热带雨林型等。
四、地理区域地理区划:中国地理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高原三大区域。
地貌特征:中国地形多样,主要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水资源:中国水资源丰富,主要有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
其中,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五、生产活动与城市工业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工业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资源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
第二部分中国地理一、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分布: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
传统习俗: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民族特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
二、资源与环境资源:中国资源丰富,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2章笔记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3.人口迁移的意义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二地理必修二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人口与城市发展;第二单元:农村与农业发展;第三单元:工业与城市发展;第四单元:第三产业发展;第五单元:旅游与资源开发。
以下是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城市发展1. 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2. 城市问题:城市定义、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结构、城市扩张与城市问题。
3. 人口与城市关系: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发展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单元:农村与农业发展1. 农业问题:农业生产、农业结构、农业劳动力、农田资源、农业现代化与农业问题。
2. 农村问题:农村定义、农村规模、农村职能、农村结构、农村发展与农村问题。
3. 农业与农村关系: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相互影响、农村发展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4. 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目标、农村改革的内容、农村改革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农村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第三单元:工业与城市发展1. 工业问题:工业结构、工业布局、工业发展、工业发展与工业问题。
2. 城市问题:城市定义、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结构、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3. 工业与城市关系:工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发展对工业的影响、工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 工业改革:工业改革的目标、工业改革的内容、工业改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工业改革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单元:第三产业发展1. 第三产业问题:第三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布局、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三产业问题。
2. 城市问题:城市定义、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结构、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3. 第三产业与城市关系:第三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第三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目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增添由自然增添和机械增添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
此中自然增添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添的历史阶段时期人口变化特色原因农业革命以前人口数目少,人口增添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目增加,增添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升,医疗条件改良,寿命提升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添速度显然加速生产力、生活质量不停改良,死亡率逐渐降低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添人口增添特面对的人口问题率水平点发达保持较低人口增添迟缓;增添迟缓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国家水平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
人口增添很人口增添过快;发展快,世界新增少年小孩比重过大。
会加中国水平较高人口中,发展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家中国家占到境的压力,致使经济发展缓80%以上慢、人们生活水平低。
4、人口增添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添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添率 =出生率 -—死亡率5、三种人口增添模式特色典型国家举解决举措例鼓舞生育;接俄罗斯、德纳移民。
国、日本推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中国、印度、善社会保障体巴基斯坦系人口增添模式特出生率死亡率点自然增添率人口增添生产力水平散布“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高高高高低极低较低高极为迟缓快速增添不停增添热带原始森较落后的发亚、非、拉等洲的林等地区的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落伍民族地区“三低”模式低低低零增添或负增添主要散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散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6、人口增添模式的转变:人口增添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既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要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点人口增添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多半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半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 (北 )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半,世界只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徙: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从1830年约10亿到20世纪60年代不足30亿,到21世纪初的60多亿,再到2020年的75亿,总体呈增长趋势。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自然环境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城市化的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
3.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聚集而形成和分散形态的城市。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等)。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结果。
由于地球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不同,如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分散性、商品率低等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乳畜业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等。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的效应,同一地域的工业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成为必然。
2.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形成了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
洪泽二中2014--2015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应知应会考查高一地理1、人口增长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①、②和③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四个阶段分别是:①、②、③和④。
3、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4、人口增长模式3种类型:①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②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③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5、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和决定的。
6、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发达国家属型,发展中国家属型,中国基本实现向型的转变。
8、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人口严重老龄化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
9、在人类社会早期,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10、环境承载力(又叫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
1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首要因素)、经济发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成反比)。
12、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
1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②。
13、城市化的主要表现:①、②、③和④。
通常以作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14、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①、②和③。
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是;发达国家现在所处的阶段是。
16、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对区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是区域的中心、中心、又是中心。
17、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18、商业区分布特点:。
19、工业区分布特点:。
原因:①②20、高级住宅——多建在,与相联系,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低级住宅——多建在,与相联系,环境质量差,设施缺乏21、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有:①②③④2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有:①②③④23、影响地价高低的因素有:①②2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请说出图中OA、AB、BC分别是哪个功能区?OAABBC25、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城市地区,有的地区属于“过渡型”如乡村地区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金字塔常见的三种类型(年轻型也称扩张型;成年型也称静止型,老年型也称收缩型)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人口急剧增长的词汇,它形象的反映出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的原因:(1)、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2)、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3)、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它是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美国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巴西向西●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改变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有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②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不利: 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从而影响迁出地的经济发展.迁入地:有利: 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 增加人口,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迁移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流量小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方向: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
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特点——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流量大。
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移为主.目的: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人口迁移方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
③从经济的欠发达区到经济发达区。
人口迁移原因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
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2.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含义:是人口达一定得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聚集地。
城市的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比较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比较发达的特点。
●区位的含义:区位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区位: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占地面积最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在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方向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不断向市区外围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教材P34)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速度缓慢。
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