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点拨: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赣榆区博雅高级中学高一颜娇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第一单元世界人口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城市就是人口集中区域,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单元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果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学习内容在本单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既是对第一单元知识的回顾应用,也是学习城市区位的知识铺垫。
【课程标准】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材料能够说出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
2.学会运用图标材料来说明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主要标志;
3.了解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4.了解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相关图表资料,能讨论和分析城市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树立人类与自然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
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连麦方式、学生自主展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阶段;2.了解城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掌握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4.学会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讲解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聚居地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种过程涉及到城市的扩张、改建和建设等。
城市化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城市化对城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问题,如拥堵、污染、资源短缺等。
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的规划、运作和管理方式。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工作。
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神活了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如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交通拥挤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采用PPT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概念,阶段和影响等内容。
2.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加深学生对城市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3.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城市发展、城市化等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保障1.教学设备:PPT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2.教材资料:课本、参考书、文献资料等。
3.教师素质: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鲁教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标:1.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4.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
6.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难点:1.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2.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出实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学习资源]课本、地图册、所在地的城市地图等。
[探究活动1]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读课本“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影响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请列表比较三个阶段的特点有什么不同?(3)阅读课本“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说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区?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探究活动2]图2-1-1和表2-1-1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分析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表2-1-1[探究活动3]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
点。
资料一:图2-1-2表示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资料二:表2-1-2表示二战以后大城市发展状况年份世界城市人口(亿)城市人口(亿)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比重(%%) 1950 7.34 29.2 1960 10.32 34.2 1970 13.71 37.1 1980 17.64 39.6 1990 22.34 42.6 2000 28.54 46.6资料三:表2-1-3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比较2-1-2世界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2-1-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年份年份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4.47 53.8 2.87 17.0 1960 5.17 60.5 4.6022.2 1970 6.98 66.6 6.73 25.4 1980 7.98 70.2 9.66 29.2 1990 8.77 72.5 13.57 33.6 20009.5074.419.0439.3[探究活动4]阅读课本知识窗“城市热岛”,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课本“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市区与郊区的气温有什么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分布,画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
鲁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课目标:1、知识与技术:认识城市发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认识城市化的含义、标记和今世城市化的特色;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环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剖析城市发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观点下手,环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记,剖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从城市数目、规模扩大所惹起的变化角度剖析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悟今世城市发展的趋向;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课要点:城市化及其特色,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课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教具准备:相关图表,课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计,他们互相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同,进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样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含农村和城市。
(学生议论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得出城市特色: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一、城市的发源与发展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域、中美等地。
阅读图 2— 1— 2,思虑回答,为何在这些地域盛行?城市盛行一定具备哪些条件?点拨:农业生出现节余致使社会商品发展集城惹起形成产发展产品分工互换市市这些地域自然条件优胜(天气、地形、土壤、水源),有益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特色城市数目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调,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农村18世纪家产革命从前相对独立城市数目增添,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地区经济的中心,城乡家产革命后差距渐渐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城市发展快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二、城市化及其特色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停扩大、农村变成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 1)城市人口增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涨(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主要原由:经济发展不均衡3、权衡一个国家或地域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策略
3.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标志和类型,引导学生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
2.通过时间轴、图表等方式,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原因与动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特点。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城市化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城市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城市规划、人口迁移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城市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原因和影响,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促使学生关注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城市发展的历程、原因和影响。
2. 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
3.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城市化进程中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城市产生的原因,以及城市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总结(15分钟)5. 分析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7. 总结课程,展望未来(10分钟)五、教学手段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将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合理,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j
课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导学目标1、了解城市的起源及城市的发展历程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分析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通过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二、自主梳理: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过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区转化为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与标志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数量和人口、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3)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城镇人口增长缓慢。
区域经济中以第产业为主。
②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拓展。
第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③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化水平的增长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差别缩小,第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处于后期阶段。
2、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2)大城市迅速,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地面下沉等;(2)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3)社会问题:交通,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三、展示交流:每幅图反映的城市化特点:图2-1-3:图2-1-4:图2-1-5:图2-1-6:四、典例分析:【典题一】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城市化水平,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是曲线。
(2)近年来,城市化速度较快的是曲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2.1城市发展和城市化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年级地理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习目标】1. 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2. 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3.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难点】1. 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特点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一)城市的起源(探究活动1:阅读课本P31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城市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与 、 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的发展和 的出现。
形成过程图解:(二)城市的发展二、城市化及其特点(探究活动3:阅读课本P33第一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变:①人口性质转变: 人口转化为 人口②地区性质转变: 地区转化为 地区③产业活动性质转变: 活动转化为 活动(二)城市化的表现①城市人口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①城市用地规模(三)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通常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四)城市化的特点(探究活动4:阅读课本P33-P35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城市化进程2.大城市数量迅速,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对策【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因素与城市起源关联不大的是( )A .生产力发展B .社会分工C .社会组织的出现D .人口数量的增加2、“科学城”、“旅游城”等专业化城市出现在( )A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B .19世纪70年代以后C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B .城市占地面积的大小C .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D .特大城市、大城市带的出现读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4-6题。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城市化的进程和影响,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背后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的定义和分类2. 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3. 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4. 城市化对人口、经济、文化的影响5.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三、教学重点五、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
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师讲授法: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则城市化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本内容对城市的定义和分类、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以及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进行讲解,并结合图表和数据进行说明。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著名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城市化过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和城市化的影响。
4. 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化对人口、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5. 组织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和交流,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使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广泛的拓展,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小组讨论时间控制不够精准等,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设计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
预学展示:指导学生对照图找出世界上最早出现
进行预习交流与展示。
城市的地区,之后分析这些地区的分布规律和在自然
环境方面的共同特点。
期间,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检
查学生预习情况。
承转: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发展农业,农业发
展了,农产品就有了剩余,顺着这个思路,同学们接
着往下看图说明城市的产生过程。
启发:城市产生了,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二)城市的发展
大屏幕展示讨论的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解
决,之后小组展示成果。
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城市的发展
经历了3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大屏幕展示图表,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城市的表
现:4个方面。
二、城市化
(一)表现:4个
教师:在这4个表现中,你认为可以把哪一个作
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学生答出,教师解析:举中国和美国的数字例子。
之后指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化水
平。
(二)标志。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城市起源于
乡村,那么乡村转化为城市的过程就叫做城市化,这
些转化可以分解为3个方面来理解。
(三)概念。
承转:当代世界城市化还表现出哪些新特点呢?
大屏幕展示,教师指导分析,小组展示。
(四)特点。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特点)出示案例,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
(约2分钟)【承转】请同学们看上海市的城市用地和人口随时间的变化图。
提出探究三:试从上述材料分析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板书】二、城市化及其特点【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归纳的答案,教师适时总结:前三者就是城市化的概念,后三者就是城市化的标志;然后用多媒体系统整合本部分的知识。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特点学生根据要求,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带着问题参与小组内的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等。
从网络和教材选取的资料和图表,用课件展示。
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推理能力。
(学生回答肯定不全,教师适时引导,共同总结出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3、当代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对照图表,直接归纳前两个特点(约2分钟)学生阅读课本文字和图表,合作完成探究四和五,展示交流的结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承转】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使当代世界城市化表现出许多新特点。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当代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活动1】教师点击课件,展示“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图”和它“探究三: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随时间推移有什么变化?”总结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板书】(1)、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活动2】教师点击课件,展示第一幅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1900年—2000年特大城市数量的变化。
接着展示第二幅图: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
师总结:因城市规模学生活动】学生读图,归纳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学生回答】学生从图中很容易就能得出: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大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
【学生回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一般超过70%,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一般在40%左右,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2.1 城市开展与城市化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三大标志、动力机制及意义;2、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3、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4、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5、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教学步骤根底知识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的过程 ,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不断扩大3、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 ,它表达了开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 ,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 ,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 ,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 ,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典型例题22、兴旺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 ( A )〔B〕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根底设施日臻完善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D、中小城镇开展迅速 ,乡村人口出现上升稳固练习以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答复1—3题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 ,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A.3.1℃<T<3.9℃B.2.5℃<T<3.5℃C.1.7℃<T<2.O℃D.2.9℃<T<3.0℃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 ,主要原因有〔〕①人口集中②工业兴旺③汽车数量多④建筑物密集A.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A.A点B.B点 C.C点D.D点2019年7月中旬 ,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 ,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3. 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思路;4. 培养学生对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即通过听讲、问答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2. 案例分析,即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3. 小组讨论,即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共同探讨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通过投影片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我国各地的城市现状,引发学生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讲授(40分钟)(1)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通过讲解城市化的定义、阶段、规模和速度等,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15分钟)通过讲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全球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各种城市的特点。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10分钟)通过讲解城市化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壤污染、垃圾排放、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4)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思路(5分钟)通过讲解可持续城市的概念、原则和发展思路,让学生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
3. 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某城市的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30分钟)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分别讨论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应对措施。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其他相关问题,例如如何构建宜居城市、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思考。
六、教学评估1. 教师会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包括表达、理解、合作等方面;2. 通过课后作业或考试等方式测试学生对城市化、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思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必修ⅱ鲁教版第二章第1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1、人口高度集中2、建筑物高大密集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点拨: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二、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 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材选择及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部分,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该教材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为主题,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城市化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要对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
(2)掌握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
(4)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表、案例等情境来引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城市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视频,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入城市化的概念。
2. 概念解释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以及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并要求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5. 总结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撰写一篇短文。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考试说明】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图一:城市化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示意图
Q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化还有哪些表现?
Q2江苏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分布特征?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变式图一:世界城市化进程
Q1;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标准是多少。
其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
Q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哪个阶段:
Q3: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进程,分析比较其特点:
变式图二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
Q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Q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_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Q3. 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
Q4. 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a生态环境(耕地、地下水)、b社会问题、c环境问题):
Q5针对上述问题你能做出什么整改措施:
变式图三读下图完成问题。
Q1.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字母E---F反映的现象是:
Q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最可能处于哪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 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 环境污染严重
4.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课后练习: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